聊斋志异与佛教文化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斋志异与佛教文化研究

一、选题的意义

本文就《聊斋志异》与佛教文化的研究状况,进行一次全面

地梳理。五四运动以前的研究是考订性的,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

较好基础。五四以后的研究经历了曲折,很长一段时期没有进展。

新时期以后,在思想、艺术与佛教文化关系研究方面有了突破性

进展。本文旨在总结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了解研究中的不足。为下

一步的深入研究做准备。

二、新时期研究成果

新时期的研究

这一时期从!"("1979 年至今。这一时期发表的专题论文又21

篇,涉及到《聊斋》佛教文化的专著有( 7部。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

阶段:!"("1979 年到1989!")" 年,是在思想领域打破坚冰的阶段;!"1990"& 年到!""1999" 年,是蒲松龄佛教文化研究的开拓阶段;%2000&&& 年以后是继续向深入发展的阶段。

一、第一阶段的研究:

对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宗教观的正确理解,使人们冲破了

僵化的“宗教鸦片论”教条,认识到列宁对于宗教的理论思考是

随着革命斗争的现实逐步调整的,并不总是基于严酷的现实斗争

给宗教以消极定义,而是随着形势发展与时俱进。认识的提高使

!#

研究者们开始注意到佛教对蒲松龄及《聊斋》的正面影响。

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小说史著作中,大多沿用游本文学史的

观点,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1982$ 年%5 月第一版)认为,《聊斋》中的佛教文化因素是消极的。

这一阶段发表的论文有&4 篇,分别是凌迅《试论〈聊斋志异〉

的无神论思想》、王枝忠《〈聊斋志异〉的有神论思想》、王能宪

《婆心救世,笔曲为文———〈聊斋志异〉因果报应问题辨正》、王

树基《〈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批判》。这些论文有的从有神

论、无神论角度出发,探讨其中的宗教思想。尤其是对因果报应思

想重新认识,从创作意图、社会影响、艺术手法等角度指出———因

果报应思想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借以“设教”而已,也具有一定的

积极意义。研究者认为佛学思想对蒲松龄是有影响的,但影响并

不等于信奉。王能宪的文章在这些问题上分析得较全面。研究者

的认识程度各有不同,但都认识到了佛教对蒲松龄本人创作的积

极影响,并做出了较切合实际的评价,开始辨证地看待佛教的消

极和积极作用。在思想层面上,为下一步的研究扫清了道路。显然

这一时期对佛教思想以外的其他佛教文化因素的涉及并不深入。

涉及《聊斋》佛教文化研究的著作一部:!"## 年!$ 月新加坡

辜美高的《〈聊斋志异〉与蒲松龄》。辜美高认为,《聊斋》用佛教

因果报应的思想进行说教,可以看出蒲松龄对于因果报应的思想

有笃实的信仰。但其动机主要还是神道设教,劝人为善,不纯为宣

传迷信。蒲松龄虽然具有传统的宗教信仰,但已有了对于传统宗

教的初步觉醒。这说明对《聊斋》中的佛教思想的认识已有了较

为客观准确的评价。

二、第二阶段的研究:

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小说史著作中,大都仍然沿用游国恩文

学史的观点,如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1996""’ 年(3 月第一版)。只有在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提到了“在宗教文化

及受其影响的志怪传奇中,天界、冥间、仙境是人生的理想归宿和

!)

善恶的裁判所,⋯⋯”[!]("#$%)这是文学史首次正面提到宗教文化对《聊斋》结构故事模式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归入浪漫主义的手

法。可惜只是提及,未作深入的研究。

这一阶段研究的突出特点是研究领域大大拓展,从艺术、心

理、宗教文化学、社会宗教学的角度探讨其中的佛教文化。这一阶

段发表的专题论文数量最多,共有$& 篇。主要有姜光斗《论蒲松

龄与佛教思想》和《论蒲松龄与佛教》、吴九成《论佛家思想对

〈聊斋〉创作的影响》、谭兴戎《蒲松龄的哲学思想和宗教鬼神观念》、田汉云《〈聊斋志异〉与佛教》、安国梁《论〈聊斋志异〉的

宗教体系》、陈洪《冷淡如僧著〈聊斋〉———从佛教看蒲松龄和

〈聊斋志异〉》、许劲松《〈聊斋志异〉中因果报应思想论析》、刘

敬圻《〈聊斋志异〉宗教现象读解》、王连儒、王伟《“羸僧”之喻

与宗教情怀———蒲松龄佛教思想述评》。这些论文主要就以下几

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这一阶段的研究视野更为开阔,研究的切入点开始向细部深

入,宏观的探讨在逐步淡化。

发表的论文有& 篇。分别是吴九成《〈聊斋志异〉与宗教(三

’"

题)》、陈庆纪《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宗教观的价值取向》、赵

怀珍《聊斋著作中有神论思想及对一些迷信的批判》、李小静

《〈聊斋志异〉在宗教层面的关照———试论佛教文化对〈聊斋志

异〉的影响》、高梓梅《从〈聊斋志异〉中的魂灵故事看蒲松龄的

中国佛教思想》、崔蕴华《佛教中“摩登伽女”原型与〈聊斋志异·

乐仲〉篇之渊源探讨》、孙洛中《脱弃陈骸自标灵彩———谈〈聊

斋志异〉中的果报小说》。

这些论文仍有对前期问题的继续探讨,但其关注角度更为细

腻。如吴九成从宗教观念的角度出发,探讨《聊斋》中佛教思想的

影响;李小静归纳出佛教文化对《聊斋》的四大决定性作用:提供

幻想思路、注入哲理内涵、赋予道德命题、强化结构逻辑;陈庆纪

探讨蒲松龄尊道抑佛的倾向,对这种态度,作者从政治、蒲松龄的

民族感情及家庭的影响做了三点分析;崔蕴华通过个案研究,揭

示出《聊斋志异·乐仲》中男主人公乐仲与妓女的交往并非一般

意义的文学描述,而是有着深厚的佛教渊源。其“男性佛者与女性

诱惑者”的情节模式直接源于《楞严经》中“摩登伽女”故事,由

此展开佛教教义“真心常住”的阐释,显示了佛教众生平等的理

念;孙洛中分析了蒲松龄的果报题材作品在结构形态上对传统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