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与佛教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佛教文化对《聊斋志异》艺术想象力之影响

浅析佛教文化对《聊斋志异》艺术想象力之影响
艺木论坛
浅析佛教文化对 《 聊斋志异 》艺术想 象力之影响
钟 颐 四川 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
摘要 : 《 聊斋志异 》是一部极富艺术想象力的著作 。而佛教文化对激发作者的艺术想象力着深刻的影响。本 文试从人
物形象塑造这个角度切入 ,简要 分析佛教文化对 《 聊斋志异 》高妙 的艺术想象力之影响。 关键词 :聊斋志异 ;佛教 ;艺术想 象力 清 代作家蒲 松龄 的名作 《 斋志异 》是 一部极 富艺术 欠伸 。生笑 日:‘ 聊 美哉睡乎 ! 启 覆视之 ,儒冠之俊人也”。 ’ 想象力的著作。鲁迅先生在 《 中国小说史 略 》中就曾这样评 《 武孝廉 》中的妇人 也是 醉后化为狐 , “ 一夕 ,石 以赴臬司 价它 : “ 虽亦 如当时同类 之书 ,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 , 未归 ,妇与 王饮 ,不觉 过醉 ,就 卧席 间 ,化 而为狐 。王怜 然描写委曲 , 叙次井 然,用 传奇法 ,而 以志怪 ,变幻之状 , 之 ,覆 以锦褥 。 ” 《 英 》中的 陶三 郎醉酒后 就变成大菊 黄

如在 目前;又或易调 改弦 ,别叙 畸人异行 ,出于幻域 ,顿人 人间……”究其根源 ,因素颇多 ,蒲松 龄的思想十分驳杂 , 儒 、释 、道 、民间信仰等等 ,都对其有 深刻的影响 ,但其中 重要 因素 ,即佛教文化的影响不容 忽视 。 本文试从 人物形象塑造这个角度切入 ,简要分析佛 教文 化对 《 聊斋志异 》高妙的艺术想象力之影响。
在 遇 到危险 时会变 回原 形 ,如 《青凤 》 中的青 凤 “ 为 犬所逼 ”时 ,化 为狐 ,被救后 ,又转化 为人。青凤的叔父被 猎人射伤后现 出原形 ,变成一只黑狐狸 ,青凤 “ 抱狐 于怀 , 三 日而苏 ,展转复化 为叟 。” 《 萧七 》中的狐精被猎人追捕 时 ,便 现 回原形逃 走 。 《 衣女 》中的绿衣 女被蜘蛛 捕获 绿 《 聊斋志异 》之 高妙 的艺术想象力首先体现在 ,作者在 时 ,转而化为绿蜂。 塑造小说人物形象 的过程 中 , 与异类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人 在死亡 后会 变 回原 形 ,如 《 阿纤 》中的老叟 其实是 鼠 相对于人类这一主体而言 ,动物 、植 物及其 它客观事物都可 精 ,后宅第墙倾 被压 死 ,变 回原形 ,但是 块头比一般老 鼠大 以被称为异类 。蒲松龄在 《 聊斋志异 》中 ,大量 地写到异类 得 多 : 事物 ,把 目光 投射到人与这些事物 的关系上 ,并 以此构筑作 “ 主人又 日:‘ 此宅 向空十年 ,无敢入者。一 日,第后墙 品的艺术世界 。 《 聊斋 志异 》中人与异类互变 的作 品至少在 倾 ,伯往视之 ,则石压 巨鼠如猫 。尾在外犹摇 。急归 ,呼众 1 0 以上 ,数量可谓不少 。 0篇 共往 ,则 已渺矣。群疑是物为妖 。后十余 日。复人视 ,寂无 人 与异类互变 ,包括异类 变化 为人与人变化为异类两个 形声: 又年余 ,始有居人 。… 方面 : 《 素秋 》中素秋的哥 哥死后变 回原形 ,原来是一只蠹鱼: 在 《 聊斋志异 》中异类化为人形 的精怪 故事 特别多 ,而 “ 询九命舁至 ,力疾而人 ,嘱妹 日:‘ 我没后 。即阉棺 , 且所涉及到的异 类的种类 非常丰富 ,有狐狸 、老 鼠、鹦鹉 、 无令一人开视 。’公子 尚欲有言 ,而 目已螟矣 。公子哀伤 , 青蛙、蜜蜂 、牡丹 、耐冬 树、菊花 、荷花 、白鳍豚 、虎狼 、 如丧手足 。然窃疑其 嘱异 ,俟 素秋他 出,启而视之 。则棺 中 乌龟 、鸽 、乌鸦 、蠹 鱼等等 。如 狐幻化 为人 的 《 娇娜 》、 袍服如蜕揭 之 ,有蠹鱼径尺 ,僵卧其 中。” 、

《聊斋》与传统文化

《聊斋》与传统文化

《聊斋》与传统文化《聊斋志异》是中国明代作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部作品以神鬼妖怪的传说故事为主线,融入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第一部分:聊斋与道教文化在《聊斋志异》中,道教的影响贯穿始终。

作者蒲松龄深受道教思想的熏陶,他笔下的神鬼妖怪多数具有道教的色彩,展现了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例如,书中:“黄粱一梦”的故事就反映出了道教中“人世幻境”的思想,揭示了人生的虚幻与无常。

这种道教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传统文化,并培养了人们的包容心态和超脱欲望的能力。

第二部分:聊斋与佛教文化佛教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对传统文化也有着广泛的影响,《聊斋志异》中也有许多故事展示了佛教的观念。

例如,其中的“白蛇传”就涉及到佛教的轮回转世和爱与宿命的主题,通过情感的描绘,传达了佛教的慈悲和解脱的理念。

这些佛教的元素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丰富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部分:聊斋与儒家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儒家文化,而《聊斋志异》也与儒家文化密切相关。

作品中的许多故事都以道德和人伦为主题,强调了孝顺、忠诚、仁爱等儒家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通天下的故事”中,主人公通过忍辱负重、忍心离群的行为,展现出了儒家文化中坚韧品质和道德观念。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部分:聊斋与民间文化《聊斋志异》这部作品深受中国民间文化的影响,作者蒲松龄对各种民间传说和故事有广泛的采集和整理。

书中的许多故事都是基于民间传说和传统信仰的,呈现出中国独特的神话和民间故事的魅力。

这些故事传承了民间传统的智慧和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

结论:《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录和传承。

其中的道教、佛教、儒家和民间文化元素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研究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研究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研究摘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虽然是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但在其刻画的众多人物形象中,除了给人深刻印象的花妖狐魅之外,还有花费其诸多心血努力塑造的另外一类形象,便是占了很大篇幅的书生群体。

故本人在此探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所塑造的书生形象。

本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为分析两类具有代表意义的书生形象,二为解析书生形象特点以及将其与《二拍》中的书生形象作比较,三为深入探讨书生形象形成的原因及其蕴藏的文化内涵。

其中书生形象主要分为两类:痴情重义与薄情寡义的书生形象。

书生形象的特点则是女性化、阴柔化特征明显。

而导致书生女性化特征突出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部分,分别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封建时期读书人对科举的疯狂痴迷。

关键词:书生形象;痴情重义;女性化;科举制度;The research of intellectuals image in “Liao zhai Zhi Yi”AbstractAlthough is the mystery of Pu Songling "Liao Zhai Zhi Yi" legend of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but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any characters, in addition to flower fox spirit's impressive, has been spending a lot of work to its shaping of another kind of image, is a large space of the scholar group. In "Liao Zhai Zhi Yi" scholar image's plac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image, therefore, I hereby discusses Pu Songling "strange stories" the scholar image of the shape. This paper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one for analysis of two kinds of representative scholar image, secondly, parse the schola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with the "second" the scholar image comparison, three to delve into scholar image formation reason and contain cultural connotation. One scholar image is divided into two main categories: spoony scholar image of the righteous and fickle and betrayal. Scholar image features are women, feminine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tly. And the cause of scholar feminine features prominent main hav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of two parts, respectively i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feudal era intellectuals about the imperial crazy obsession.Keywords: scholar image; Spoony heavy righteousness; Nancy;The imperialexamination system一、绪论《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描写志怪传奇的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论文题目(最新题目98个)

聊斋志异论文题目(最新题目98个)

聊斋志异论文题目(最新题目98个)《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以下是整理好的关于聊斋志异论文题目98个,供大家参考。

聊斋志异论文题目一:1、略论《聊斋志异》中的墨家思想2、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梦境叙事在《聊斋志异》中的发展3、《聊斋志异》海外传播及其特点4、浅谈《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形象5、《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探析6、创造中国怪异:Rafael Rojas y Román首译《聊斋志异》西班牙语译本研究7、《聊斋志异·香玉》以耐冬为题材之原因8、《聊斋志异》狐女形象的基本特点及其审美意蕴9、论《聊斋志异》中的体育独立精神10、序跋与《聊斋志异》的传播11、士商互动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新型义利观12、《聊斋志异·阿英》之“交融”叙事艺术初探13、论《聊斋志异》对唐传奇女侠形象的新变14、《聊斋志异·番僧》之灵辔和尚事迹考15、《聊斋志异》的传神美16、略论《聊斋志异》开篇方式17、叙事序列视域下《聊斋志异》文体形态考察18、《聊斋志异》编次管窥19、梦通大道——试论《庄子》之梦与《聊斋志异》之梦20、《聊斋志异》中的“城隍”形象及隐喻21、论《聊斋志异·狐梦》的梦境叙事与实幻书写22、《〈聊斋志异〉新证》23、《聊斋志异》中的洞庭书写研究24、《聊斋志异·白秋练》中白秋练形象来源考证25、鬼神妖狐的现实影射与人生隐喻——《聊斋志异》在中国大陆的电影改编(1949-)聊斋志异论文题目二:26、异化·诞幻·志怪:生存境遇的三种书写方式——卡夫卡、布扎蒂小说与《聊斋志异》比较27、《四库全书》拒录《聊斋志异》考析28、“自残”背后的中日审美心理差异——《聊斋志异·晚霞》和《春琴抄》的比较29、以鬼神狐怪传人情世态——浅析《聊斋志异》的主要思想内涵30、浅析《聊斋志异》中叙事视角和语言的结合31、从女性意识的视角看《聊斋志异·画皮》32、论《聊斋志异》中的僧道形象33、试论《聊斋志异》爱情故事中的方术文化34、陈季同《聊斋志异》法文选译本述评35、《牡丹亭》与《聊斋志异》中的相思主题比较36、简述《聊斋志异》的语言艺术37、浅谈《聊斋志异·梦狼》的来龙去脉38、《聊斋志异·鸽异》与《为了忘却的纪念》比较——谈鲁迅对蒲松龄的借鉴及对成语“明珠暗投”的活用39、《聊斋志异》文本之“同质化”与“去同质化”——兼及《阅微草堂笔记》的比照与联结40、论《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对科举制度批判的不同41、聊斋志异·陆判42、《聊斋志异》中的疾病与隐喻43、分析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以《聊斋志异》为例44、《聊斋志异》叙事艺术研究的历史回溯45、《聊斋志异》高珩序发微——兼与欧阳健相关论述商榷46、抨击科举痛快淋漓——《聊斋志异》主题一解47、从文字到影像的转换——论《聊斋志异》的影视改编48、《聊斋志异》的图像传播——以《详注聊斋志异图咏》的刊行及其插图演变为中心49、《聊斋志异》中奇邦异国的分析探究50、《聊斋志异》两个书名的文学意蕴聊斋志异论文题目三:51、双灯明灭双眸恍惚——《聊斋志异·双灯》赏析52、“梦与虚构”:美国汉学家蔡九迪《聊斋志异》研究译文53、《〈聊斋志异〉新证》前言与后记54、《聊斋志异》中的海洋故事及其地域文化渊源55、略论《聊斋志异》中人狐婚恋故事的悲剧色彩56、从《聊斋志异》看中国古代女性的择偶标准57、“女性行侠复仇”故事新变研究——从唐代文献到《聊斋志异·侠女》58、中日《续黄粱》考述——以《聊斋志异》与《夜窗鬼谈》为例59、从地域分布看《聊斋志异》的科举故事60、《聊斋志异》异名、异称的嬗递及其意义61、《聊斋志异》中青凤和婴宁形象比较分析62、《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63、《聊斋志异》的语言特色研究64、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与马丁·布伯德译本之对比探究65、作为女性与戏剧表演者的邝如丝与其《聊斋志异》英译66、“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仁”道67、论《聊斋志异》相思现象的成因及结局68、《哈姆雷特》与《聊斋志异·商三官》复仇主题的异同比较69、《聊斋志异》俄、英译本注释中的文化解读70、从汉英对比的角度看《聊斋志异》两个中译本71、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72、十九世纪西人所编中国书目中的《聊斋志异》73、《聊斋志异》创作动机刍议74、批评语境与文本面貌——也谈《聊斋志异》的“一书而兼二体”说75、论《聊斋志异》中书生与狐魅花妖的情感层次聊斋志异论文题目四:76、论《聊斋志异·鸲鹆》中的侠义精神77、论佛教文化对《聊斋志异》人物塑造的影响78、对《聊斋志异·婴宁》中婴宁爱笑与爱花特质的深刻内蕴的思考79、《聊斋志异·画皮》陈氏形象新论——“妻子”的消退与“母亲”的诞生80、《聊斋志异》的宗教文化内涵81、浅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82、《聊斋志异》“脱化”创意笔法探论83、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翟理斯英译本《聊斋志异》浅评84、一部推陈出新的《聊斋志异》叙事研究力作——评尚继武的《〈聊斋志异〉叙事艺术研究》85、《聊斋志异》与《子不语》中狐鬼形象的异质书写86、《聊斋志异》涉病作品研究综述87、《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与科举88、《聊斋志异》“家庭小说”论89、暗夜的青灯——《聊斋志异》狐魅对士的精神慰藉及艺术特色浅析90、《神乌赋》与《聊斋志异·竹青》——《聊斋志异·竹青》本事补91、真幻流转:《聊斋志异》的壁间世界及佛道之思92、从福克纳、加西亚·马尔克斯走向蒲松龄——莫言小说创作与《聊斋志异》的关系93、从女性意识的视角看《聊斋志异·画皮》94、以“异”为聚焦的《聊斋志异》阐释史:美国汉学家蔡九迪聊斋研究译文(四)95、论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墙”意象的艺术意蕴96、以汤显祖“至情论”探析《聊斋志异·连城》97、浅谈古代志怪文学中狐形象的发展演进——从《太平广记》到《聊斋志异》、《子不语》98、中韩志怪小说爱情观比较研究-《聊斋志异》与《天倪录》的比较。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

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

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

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

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

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

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译及弘扬成为热潮。

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

关于心性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

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

而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

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

因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

且不论宋明理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响了数代国人。

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

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浅析《聊斋志异》狐妖形象之思想特征

浅析《聊斋志异》狐妖形象之思想特征

其次是思想独立。

在传统的父权社会中,男性拥有绝对话语权,女性则处于从属的地位,整个社会的传统观念如同枷锁般制约着女性的言行。

而长期以来,女性自身也被这些观念紧紧束缚,随波逐流,安于现状。

当时的女性最大的职责便是装扮自己,吸引王公贵族的注意,并嫁入上流社会。

第三是爱情独立。

在父权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性几乎没有追求爱情自由的权利,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的婚姻幸福可想而知。

但芭丝谢芭却勇敢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将爱情选择权从男性手中夺回。

衡量理想伴侣的标准也从当时女性奉为第一准则的“权势”转移到“爱情”,这是精神层次的追求,也是女权主义思想的极致体现。

三、《远离尘嚣》引发的思考随着社会经济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当今社会的女性可谓十分幸运,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利使女性同样可以选择自己的幸福生活,女性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也受到了更多的保护。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过去的传统思想仍然没有彻底破除,如就业时男性更受青睐。

女性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家庭中遭受暴力却逆来顺受等。

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我们理应比芭丝谢芭做得更好,树立独立自强的精神,敢于追求自身幸福,敢于尝试有挑战的工作,做自己命运的主导者。

(吉林化工学院)《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一部抒发孤愤之书,通过传奇法以志怪的形式来谈狐说鬼,寄托作者孤愤情怀,侧面映衬了蒲松龄的传统文化心理及所处时代的社会矛盾。

蒲松龄创造性的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匠心独运的塑造了具有自立自强意识与初步拥有平等思想的男女形象。

《辛十四娘》便是《聊斋志异》中重笔描写狐妖内在精神,传达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内涵及折射蒲松龄内心思想的精彩篇章。

辛十四娘作为狐妖中的典型形象,完整的展示了儒家入世之情怀、道家出世之愿望、佛家超世之理想:郡君执意撮合冯生与其结为秦晋之好,而十四娘直言“如此草草,婢子即死,不敢奉命”,可见十四娘对儒家礼教之强烈恪守维护;待冯生出狱,几乎要有皆大欢喜之局时,十四娘再次敞言:“妾不为情缘故,何处得烦恼?……今视尘俗益厌苦。

聊斋俚曲佛道熟语例释

聊斋俚曲佛道熟语例释
①周贻 白著《 中国戏 曲发展史 纲要》 39 30页 , 海古籍 出版社 ,99年 第 6—7 上 17
1 出版 。 O月
②吉发涵讲义《 中国古代文化史纲 目举要》 13页 ,0 6年出版。 第 9 20
6 8
赢多病, 长命不犹。f庭之栖寂 , 1 则冷淡如僧; 笔墨之耕耘 , 则萧条
得超生 。 修行 的办法是 吃斋 、 佛 、 念 做善 事 、 守戒 律 。 佛教认 为人生
有八苦: 、 生苦 老苦 、 病苦、 死苦 、 怨憎会苦 、 爱别离苦 、 求不得苦、 五 阴盛苦 。总之 , 一切 皆苦 , 人生 可谓 “ 海无边 ” 苦 。佛 教 主张 明心见 性、 自识本心、 顿悟成佛 , 强调“ 佛向性中作 , 莫向身外求”极力张 , 扬人的主体意识。佛教代表着古印度文明和精神文化价值 , 它作
收稿 日期 :09 1-9 20 —00
作者简介 : 王聿发(96 )男 , 16一 , 山东淄博人 , 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教授 , 淄博 主
要 从 事汉 语 言 文 字 学研 究 。
6 7
了清代戏剧的另一境界”①“ , 足为近代中国文艺作品之精华” 日 (
本蒲学专家平井雅尾语 ) 。其间, 蒲翁汲取 民问熟语近 30 , 0 条 平 添了聊斋俚 曲的地方色彩与口语特色, 而源于宗教文化的诸多熟

聊斋俚 曲研 究・
文章编 号 :0 2 3 1 ( 0 9 0 .0 7 1 10 .7 2 2 0 )4 0 6 。0
聊 斋俚 曲佛 道 熟 语 例释
王 聿发
(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 淄博 2 53 ) 5 10
摘要: 聊斋 俚 曲是 明末清初 蒲松 龄利 用 流传 于 当 时的 时调 俗 曲作

聊斋志异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集,被视为中国古代奇幻小说瑰宝之一。

全书包含了许多奇幻、怪异的故事,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冷嘲热讽,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本文旨在对《聊斋志异》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文将聚焦于《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化元素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旨在探究以下几个方面:1.揭示《聊斋志异》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底蕴。

2.分析《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构建。

3.探讨《聊斋志异》所表达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4.探究《聊斋志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聊斋志异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底蕴通过考察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分析对其创作的影响。

同时探究《聊斋志异》中所包含的道教、佛教、儒家等不同文化元素,分析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2. 《聊斋志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对《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通过解读故事情节的结构、事件的发展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其所传达的意象和寓意。

3. 《聊斋志异》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深入研究《聊斋志异》所包含的各种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如何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写来体现。

探讨《聊斋志异》对于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4. 《聊斋志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分析《聊斋志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探讨其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研究《聊斋志异》中的一些独特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对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探讨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如下研究方法:1.文本分析: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文本进行详细分析,抽丝剥茧,挖掘出其中的各种意象和隐喻。

2.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聊斋志异》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深入了解,为文本分析提供理论支持。

《聊斋志异》反映的中国民间信仰

《聊斋志异》反映的中国民间信仰

《聊斋志异》反映的中国民间信仰《聊斋志异》是一部集中反映中国民间信仰的文学作品。

它以神鬼、妖魔、神仙为主要题材,涉及了中国民间信仰的方方面面,包括道教、儒家、佛教等多个宗教信仰,以及民间信仰中的各种迷信和神话传说。

首先,《聊斋志异》反映了中国民间信仰的道教色彩。

其中不乏各种道士、符咒和法术的描写,如《聂小倩》中描述的抓妖除魔的道士张天师,或是《青娥》中所出现的神符、飞剑等道家法器。

这些描写反映了道教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聊斋志异》也反映出儒家思想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影响。

作品中不乏爱民、感化人心、弘扬仁德的正派人物,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她扶持穷苦百姓、修缮水利工程、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者爱人”的精神。

同时,《聊斋志异》还涉及了佛教中的一些元素。

如《画眉鸟》中所描写的酬答善果和恶报因果,以及《狐美人》中所叙写的佛门四大皆空教义,反映了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及脱离生死的思想。

此外,《聊斋志异》还反映了中国民间信仰中所存在的各种迷信和神话传说。

如在《聂小倩》、《阿宝妥的故事》等作品中,反映了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狐仙”、“狗娘”等神话人物;而在《画眉鸟》、《董文炳》等作品中,则出现了种种迷信的情节,如喝人血赴千里、点蚊灯招魂等。

总之,《聊斋志异》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中国民间信仰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这部作品为我们了解中国民间信仰提供了一个生动形象的窗口,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文化价值,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及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反映中国民间信仰的文学作品,其中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中国传统宗教信仰、道教、儒家、佛教,以及各种迷信和神话传说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该书内容进行分析讨论的几个方面:一、宗教信仰在《聊斋志异》中,儒家、道教、佛教三教的影响无处不在。

以儒家为例,书中多数正派人物均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谢小娥》中的谢小娥,他们强调仁爱、同情心等儒家道德观念。

试论佛教文化对《聊斋志异》人物塑造的影响

试论佛教文化对《聊斋志异》人物塑造的影响


要: 《 聊斋志 异》 以谈狐说 鬼为主要 内容 ,与佛教有 着密切 的联 系。佛教 的转世投胎 、灵魂 不灭、
因果报应 等思想对其题材 来源、 思想 内容 、情 节结构 以及作 家创作 心态有一 定的影响。 同时值得 注意的是 。
蒲松龄充分运用 了佛教 文化 “ 诸行 无常” “ 、 诸法 皆空” 以及佛 家因果轮 回等观念来塑造人物 ,显示 了佛教 文
内容 、题材来源 、情节 结构 以及 作家创作 心态等方面 的
中,蒲松龄把 自己对于人生意义、生命真谛 的体会借助于
佛教 “ 诸行无常 ” “ 、 诸法 皆空”的世 界观寄托在作 品的 人物形象身上 。 《 ) 颐生》一文 中顾生因 目幻而被邀入一 巨 宅看戏 ,中途只稍一耽搁 ,再 “ 循故道而入”时 ,前时婴 儿 已成 “ 蓬首驼 背”之媪 ,少年王子 已 “ 颔下 添髭 尺余 矣” 。一转瞬而少者 已老 ,正所谓百年犹旦暮耳 。生命有
皆空”意 即一切 事物 皆无独立 的实 在本体 ,万 物 皆空 , 世界 是妄 。印度佛 学家龙树在 《 中论》 中提 出 : “ 因缘
所生法 ,我说 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是 中道义 。 ”这就
离合 皆有定数 ,只要两情相悦 ,亦不必朝朝暮暮 ,只求 聚
而不散是违背佛理 的。蒲松龄正是在离合无常的人物形象
教 的僧侣观念三个方 面加 以论 述。

于有 了 “ 诸行无 常” 、刹那生灭 的禅意的渗人而更具一种 慷慨悲凉的人生幻灭感 ,抒发了作者的伤时之哀音 ,突现 出生命无常的哲理 。 “ ”相对于 “ 运 命”而言是指人的际
遇 ,它也是瞬息万变 ,非人力所能操纵的。 “ 人有 悲欢离

限,时光无情 ,这便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 ,这种体验 由

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有何文化背景

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有何文化背景

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有何文化背景《聊斋志异》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其中描绘了众多形形色色的鬼怪形象。

这些鬼怪形象并非凭空想象而来,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首先,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对《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神仙体系和阴阳五行观念在书中多有体现。

道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人死后可能化为鬼魂,鬼魂也有可能通过修炼或特殊机缘获得超凡的能力。

在《聊斋志异》中,不少鬼怪就是因生前的执念或特殊遭遇,在死后依然徘徊于人间,并拥有了超乎常人的能力。

例如《聂小倩》中的女鬼聂小倩,因被恶鬼驱使害人,后在书生宁采臣的感化下,摆脱了控制,展现出善良的一面。

这种死后灵魂的存在和转变,与道教的生死观和灵魂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佛教自传入中国后,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观念,在《聊斋志异》的鬼怪故事中也时有体现。

许多鬼怪的遭遇和命运,都是由于前世的善恶行为所导致的。

比如《王六郎》中,溺死鬼王六郎因心地善良,放弃了找替身投胎的机会,最终得到善报,转世为人。

这种因果轮回的观念,不仅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民众对于道德行为和命运的思考。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塑造。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主张“仁、义、礼、智、信”。

在书中,一些鬼怪形象的行为和品质,也体现了儒家的道德标准。

例如,有些善良正直的鬼怪会帮助正直善良的人,惩罚邪恶之徒,这与儒家倡导的善恶有报、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理念相契合。

同时,书中也通过鬼怪的故事,对现实社会中违背儒家道德规范的现象进行批判和讽刺,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

再者,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也是《聊斋志异》中鬼怪形象的重要来源。

中国民间流传着丰富的关于鬼怪的传说,这些传说往往反映了民众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好奇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中的佛教文化思想探析

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中的佛教文化思想探析
士稹 , 其思想深受 佛 教禅 宗思 想 的影 响 。虽然蒲 松龄 素来 不媚 豪 门 , 但
作 为文 人群 体 中 的一 员 , 自觉 或 不 自觉地 受 其 影 响 。

佛 教 文化对 蒲松 龄创作 思想 的 影响
佛教从 西 汉末 叶开 始传人 中国后 , 经历 了较 长 中
人 ”。
关键词 :聊斋志异》 佛教文化 ; 宗; 《 ; 禅 因果报应 中图分 类号 : 0 . 1 文 献标 识码 : 文 章编号 :0 9— 8 4 2 1 ) 3— 0 6— 4 1 749 2 A 10 4 1 【0 10 0 3 0
西汉 末 叶始 , 佛教 传 人 中 国 , 到 了魏 晋 隋 唐 之 但 际 , 教 才真 正对 中国文人及 中 国文化 思想 产生 广泛 佛 的影 响 。此 间 , 以禅宗 为代表 的佛 教文 化经 历 了一个 与本 土 宗教 文化 不断撞 击 、 流 与融合 的 中 国本 土 化 交
鬼 狐仙 怪世 界 故 事 时运 用 了佛 教 文 化 思 想 中 的 “ 因
果 报应 ” 及 “ 秘 主 义 ” “ 狱 ” “ 回” : 隐 观 神 、地 、轮 等 用
子, 其思 想 中势必 打 上 了理学 的烙 印 。而与 蒲松 龄有
喻 的方 式 表 现 , 定 程 度 上 体 现 佛 教 提 倡 “ 生 平 一 众 等” 思想 及佛 学 的神 秘观 。
种宗 教实 践 。“ ” 非 佛 教 首创 , 是 公 元 前 五 世 禅 并 而 纪左 右 释迦 牟尼创 立 佛 教 时 从古 印度 宗 教 活 动 中引 入 的一种 修行 方 法 。禅 宗 “ 以性净 自悟 为 宗 旨 , 张 主 不 立文字 , 外别 传 , 性 自悟 , 悟 成 佛 , 为 佛 性 教 见 顿 认 本有 , 悟不 假 外求 , 觉 不读 经 , 拜佛 , 坐禅 , 不 不 行住 坐

从,《子不语》论佛教思想

从,《子不语》论佛教思想

课程序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论文题目:从《子不语》文本浅析袁枚的佛教思想班级:汉语言文学112班学号: 11016218姓名:吴维维从《子不语》文本浅析袁枚的佛教思想摘要:《子不语》又名《新奇谐》,为清代袁枚所作,与同时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并称为清代三大志怪小说。

《子不语》一书所记载的多为清康雍乾时期的怪事,其名来源于《论语·述而》中的“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书中记述的,正是不为道学家所认同的狐、道、鬼、怪之流和奇谈怪论。

虽然作者称其为“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非有所思”,然而,我们还是能从中探得其在中间包含了一些佛教思想。

本文即从佛教最基本的几条来论证。

关键词:子不语;佛教;生死;命运袁枚,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居“乾隆三大家”之首,在诗、文、小说等方面都有建树。

《子不语》是袁枚历三四十年陆续写成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共34卷,所记之事大都为“子不语怪、力、乱、神”之“怪、力、乱、神”。

宋朝苏轼在其《答张文潜书》中谈到,文与作家的关系当“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我们可以这么说,作家在文学创作所贯彻的思想也必隐射了其自身的思想。

当然,《子不语》也在其中暗暗隐了袁枚的思想,本文即从《子不语》看袁枚在此中体现的佛教思想。

虽然很多学者都认为袁枚该文实属“游戏谰言”,并无佛教思想。

然而,通读《子不语》,还是可从其中窥见一二,而近代学者王梦楼也曾评价袁枚“君不好佛,而所言往往有佛意”。

作为最早的世界性宗教,佛教当然也在各个方面有其独特的见地。

而最有体现性的就是其生死观和命运观,该文就从此两点来分析袁枚的《子不语》中蕴含的佛教思想。

一、生死有命论作为人生最大的事情,自古以来, 生死问题就一直是人类最为关切的问题, 也是很多思想家力图在超越的层面上要予以解决的问题。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这部不朽名剧中, 借哈姆雷特之口苦苦追求生与死的问题。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文化。

一般认为它于两汉时期从古印度传入中国,被中国社会所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佛教中的“空”的思想与中国本土道儒的“道”“天”思想非常接近。

佛教自传入我国以来,就对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佛教对哲学的影响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只会,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

在哲学思想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

隋唐二代,虽说儒释道齐头并进,但佛教毕竟是最强大的思想潮流,甚至成为思想界的骄子。

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

至于宋明理学,在“理一分殊”的本体论建构方式、“明心见性”的修行方式等方面,都明显吸收了佛教的思维成果。

佛学在中国近代哲学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近代哲学开端于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然正如梁启超所言:“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清代学术概论》)。

比如康有为、梁启超本人以及谭嗣同等。

可以说,不懂得佛教哲学,就很难理解魏晋以后中国哲学的具体形态。

当然,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来“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辩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另外,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总是在同唯心主义有神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佛教在这方面也确实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

二佛教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佛教为史学增加了新的记录和研究对象,丰富了史书的题材,同时史学材料也深受佛教观念的影响。

近年来_聊斋志异_研究综述

近年来_聊斋志异_研究综述

《聊斋志异》的创作动机、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作品形象;对作者 谓细致而深刻。郑春元先生在《蒲松龄的侠义观念浅识》(《蒲松
的思想、创作心态、作品主题的研究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有关部 龄研究》2002 年第 1 期) 指出:蒲松龄具有浓厚的侠义崇拜思
门对 2000 年至 2005 年期间仅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的学术论文 想,他在崇侠心态下写成了《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的侠义形
长期以来,对《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多从揭露社会黑暗、抨 击科举、爱情婚姻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近年来,这三方面的研究 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郑春元《〈聊斋志异〉对浇薄世风的批 判》,廖小华的《略论〈聊斋志异〉对清初政治黑暗的批判极其历
说”进行。
史价值》,张艳芳的《从〈聊斋志异〉看清初科举制之流弊》,马凤
《聊斋志异》研究的亮点。
为人类历史前进的原动力,蒲松龄的生死观也将受到更多研究
者的关注。
一、蒲松龄思想与创作动机研究
3.人性观。蒲松龄的人性观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用这种
思想认识、评价生活,指导创作,周秋良、张艳君、夏伟刚等对蒲
蒲松龄思想研究一直是《聊斋志异》研究的重点。人们对蒲 松龄人性观的研究深入系统,成果卓著。周秋良的《蒲松龄的人
《聊斋志异》的创作心理有着明显的自娱、娱人的因素;其次是 故事与女权意识》(《文学评论》2004 年第 5 期)认为:蒲松龄对女 由于试辄不售、怀才不遇而又眼见陋劣幸进、公道不彰等原因, 性生存状态充满了关注和焦虑,在《聊斋志异》中躁动着的女权
作者常处于苦闷和不平的心理状态下。马跃的《从〈聊斋志异〉 意识不仅引领了清代小说对女性的关切同情,而且提供了一个
仅从论者强调的《聊斋志异》抒“孤愤”的创作动机来解释其创 的女性主义色彩》认为:《在聊斋志异》中,出现了一个女性自我

《聊斋志异》的宗教文化内涵

《聊斋志异》的宗教文化内涵

《聊斋志异》在宗教文化史上的地 位与影响
《聊斋志异》在宗教文化史上的地位
《聊斋志异》 是中国古代文 言小说的代表 作之一,具有 极高的文学价
值。
作品中所涉及 的宗教文化内 涵丰富,包括 道教、佛教、 民间信仰等多
种元素。
《聊斋志异》 在宗教文化史 上具有重要地 位,对于研究 中国古代宗教 文化具有重要
儒教情节:忠孝 节义、礼义廉耻 等儒家思想在作 品中的体现
情节反映的宗教主题
佛教思想:通过故事情节展现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思想 道教思想:通过鬼神、道士等情节反映道教的超自然观念和修炼思想 民间信仰:通过民间传说和信仰中的神灵、妖怪等情节反映民间信仰的丰富内涵 儒教思想:通过故事情节展现儒教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神仙鬼怪形象
鬼怪形象:鬼魂、妖怪等
神仙形象:道教神仙、佛教 菩萨等
形象特点:形象鲜明、个性 突出
宗教文化内涵:道教、佛教 等宗教文化在《聊斋志异》
中的体现
宗教信仰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佛教对人物形象 的影响
道教对人物形象 的影响
民间信仰对人物 形象的影响
宗教信仰对人物 性格的塑造
人物形象反映的宗教观念
《聊斋志异》中的因佛教思想: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观念在作品中的体现 道教思想:神仙鬼怪、道士修行等观念在作品中的体现 民间信仰:民间信仰在作品中的体现,如鬼神崇拜、民间传说等 儒教思想:儒家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如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
《聊斋志异》中的宗教人物形象
意义。
作品中所体现 的宗教思想对 于后世文学创 作产生了深远 影响,成为了 中国文学史上 的经典之作。
《聊斋志异》对后世宗教文化的影响
对道教文化的影响:宣扬道教思想,传承道教文化 对佛教文化的影响:阐述佛教教义,传播佛教文化 对民间信仰的影响:丰富民间信仰,传承民间文化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浅析《聊斋志异》中“因果报应”文化心理的体现

浅析《聊斋志异》中“因果报应”文化心理的体现

浅析《聊斋志异》中“因果报应”文化心理的体现作者:杨柳青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8期摘要:《聊斋志异》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是文言小说的高峰,更是中国志怪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它包含许多传统文化思想。

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聊斋更是兼具各种文化心理,很难全部都把握到位。

本文仅仅探讨该作品中“因果报应”思想的体现,这一思想受儒释道诸家的共同推崇。

《聊斋》无时无刻都透露着因果报应的必然性,篇幅最多的莫过于对因果报应的故事和描述。

本文简要分析蒲松龄这一观念形成的渊源和具体作品中的体现,从而进一步分析他在《聊斋》中大量描述“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这样的思想的创作意图及其广泛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文化心理创作意图《聊斋志异》作为志怪小说的代表,必然深受“因果报应”等思想的影响。

这一思想在《聊斋》中近五百篇的作品中大量体现。

本文就从这一思想的背景、具体作品的分析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三个大方面分析《聊斋志异》中“因果报应”文化心理的展现。

一、思想背景(一)“因果报应”的历史溯源首先,应该认清的是这一观念和思想其实并不是宣扬生死轮回的佛教所独有的,是儒、释、道三家共同推崇的思想内涵,只是由于佛教在西汉传入中国后,大量宣扬现世轮回、因果报应的作品大量涌现,强化了这一思想在民间的流传。

其实,早在儒家典籍《尚书》中就有类似的记载:“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周易》中记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

”这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的观念;另一显要的传统文学观念道教思想中也有类似的观点,被奉为道教经典的《老子》中“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的观点同样宣扬了因果报应。

到了《太平经》中,“善自命长,恶自命短”。

早在佛教传入中国本土以来,这种意识已经存在。

可以说自从佛教传入后,这一观念才强大坚实起来,“将善恶报应具体落实到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轮回上,慧能的《三报论》明确解说过报应的几种类型…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

青柯亭本聊斋志异的优点

青柯亭本聊斋志异的优点

青柯亭本聊斋志异的优点1.引言1.1 概述青柯亭本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小说《聊斋志异》的一种版本,被广泛认为是该作的最早版本,也是流传最广的版本之一。

该版本的作者是民间传说中的著名作家聊斋志士。

青柯亭本聊斋志异以其瑰丽的想象力、精湛的文字表达和深刻的人性洞察力而备受赞誉。

首先,在概述部分中,值得注意的是青柯亭本聊斋志异的独特之处。

它是一部描写灵异奇闻的短篇小说集,融合了道家、佛教和儒学的思想,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

它以揭示人性的善恶和现实社会的黑暗面为主题,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和爱情的深刻思考。

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文化内涵使得青柯亭本聊斋志异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其次,青柯亭本聊斋志异的优点还包括其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

该版本中包含了许多闻名于世的故事,如《牡丹亭》、《画壁》、《五色石》等,每一个故事都以扣人心弦的剧情和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吸引着读者。

同时,作者运用细腻的描写和恢弘的背景描述,使得每一个故事都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感染力。

这种多样性和丰富性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丰富的阅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青柯亭本聊斋志异还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性洞察力。

每一个故事都通过灵异事件来反映人性的善恶、道德的观念和道德的制约。

作者通过巧妙的情节和人物刻画,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以及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的选择和态度。

这种深刻的思考和洞察力,使得青柯亭本聊斋志异成为一部既具有故事性又具有思想性的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青柯亭本聊斋志异是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人性洞察力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无论是从文化内涵、故事情节还是思想深度上来看,青柯亭本聊斋志异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优点。

通过阅读它,读者能够感受到古代中国的文化底蕴和思想精华,同时也能够收获对于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1.2文章结构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将对本文的组织和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_聊斋志异_与佛教文化研究述评

_聊斋志异_与佛教文化研究述评

$)
粕》一文, 认为 “ 《 聊斋志异》全书弥漫着生死轮回、 因果报应、 宿 命论及其他各种各样的迷信思想” 。 !"#$ 年 " 月 %& 日, 《 光明日 报》又发 表 朱 世 英 《 〈 聊 斋 志 异 〉的 宿 命 论 思 想 应 当 批 判 》的 文 章, 进一步发展了马文的观点, 特别强调了因果报应的消极影响, 认为这 “ 对于当时在苦难中挣扎的劳苦大众起了抚慰和麻醉的作 用, 要他们熄灭心中的怒火, 放下手中的武器, 逆来顺受, 做统治 者驯服的奴隶” 。出版于 !"#$ 年 ’ 月, 由游国恩等主编的文学史 也认为其中的佛教观念是消极落后的东西。 《 中国小说史》一书, 其后,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年编著的 则主要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 认为蒲松龄所写的这些因果报 应故事, “ 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段, 他确实相信他们的存 在” 。 其他凡是建国以来出版的各种文学史和 《 聊斋》 选本以及研 究著作和论文, 只要涉及到这个问题, 大都沿袭上述观点, 一无异 议。尽管同时也承认蒲松龄描写果报有惩劝的用意, 但往往又把 其中反映出的伦理道德观念贴上封建标签予以抵消。在这种批判 中, 因果报应思想似乎成了佛教文化的全部。这种执其一点不顾 全局的局面使研究者难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新时期的研究 这 一 时 期 从 !"(" 年 至 今 。 这 一 时 期 发 表 的 专 题 论 文 有 %! 篇, 涉及到 《 聊斋》 佛教文化的专著有 ( 部。其间大致经历了三 个 阶段: 是在思想领域打破坚冰的阶段; !"(" 年 到 !")" 年 , !""& 年到 !""" 年, 是蒲松龄佛教文化研究的开拓阶段; %&&& 年以后是 继续向深入发展的阶段。 一、 第一阶段的研究: 对马克思主义 “ 反映论”宗教观的正确理解, 使人们冲破了 僵化的 “ 宗教鸦片论”教条, 认识到列宁对于宗教的理论思考是 随着革命斗争的现实逐步调整的, 并不总是基于严酷的现实斗争 给宗教以消极定义, 而是随着形势发展与时俱进。认识的提高使

《聊斋志异》中的“兰若之境”及其叙事意义

《聊斋志异》中的“兰若之境”及其叙事意义

《聊斋志异》中的“兰若之境”及其叙事意义摘要:“兰若”为佛教用语,意为寺院或是空旷寂静之处。

《聊斋志异》中“兰若”成为多种故事发生之地,“兰若”在聊斋故事中既是寺庙还是另一个世界。

兰若之境既是一个实体存在,也是一个寄托世人欲望、人身安全以及人生情志希望的虚幻化的存在。

《聊斋志异》共有十篇涉及“兰若”这个空间,这十篇可分为三类:情爱、避难和灵遇。

兰若作为事件的发生地与事件参与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生、精怪、僧侣尽在其中。

关键词:《聊斋志异》;兰若;空间一、《聊斋志异》中“兰若之境”的建构《释氏要览校注》载:“兰若,梵云阿兰若,或云阿练若,唐言无诤。

四分律云:空静处;萨婆多论云:闲静处;智度论云:远离处;大悲经云:阿兰若者,离诸忩务故;十二头陀经云:佛言,阿兰若处,十方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功德皆由此生。

肇师云,忿竞生乎众聚,无诤出乎空闲,故佛赞住于兰若;宝云经云:阿兰若处,独静无人,不为恼乱,乞食易得,非远非近,多诸林木,华果清净,美水龛室安稳故,兰若者。

”[1]]74Aranya音译为“阿兰若”“阿练若”,简称“兰若”,意为空静处、闲静处、远静处。

佛经中的兰若多为僧侣清修之地,借以修身养性。

《聊斋志异》中涉及兰若之境共有三种故事类型,兰若在故事眼中亦不尽相同。

(一)“兰若”的三种境界1.情欲之境情爱类型的故事涉及“兰若”之境有《画壁》《辛十四娘》《聂小倩》和《西湖主》。

这里,兰若之境多都是男女主人公初遇相识之处。

《画壁》中先以全知全能视角叙述孟、朱二人进入兰若寺,随后便是以朱、孟二人的视角叙述寺内的景象:殿中塑志公像,两壁画绘精妙,人物栩栩如生,这便引出了孟、朱二人过度沉迷于画中的散花天女,共入壁画,得遇佳人。

多数学者解读《画壁》之时将壁画理解为异世界,其实,兰若作为故事发生的重要空间,自孟、朱二人从踏进兰若之时就已经进入了异世界,由于心性不定陷入壁画之中更是顺理成章了。

《聂小倩》则是以书生宁采臣的视角叙述他眼中的兰若:“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斋志异与佛教文化研究
一、选题的意义
本文就《聊斋志异》与佛教文化的研究状况,进行一次全面
地梳理。

五四运动以前的研究是考订性的,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
较好基础。

五四以后的研究经历了曲折,很长一段时期没有进展。

新时期以后,在思想、艺术与佛教文化关系研究方面有了突破性
进展。

本文旨在总结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了解研究中的不足。

为下
一步的深入研究做准备。

二、新时期研究成果
新时期的研究
这一时期从!"("1979 年至今。

这一时期发表的专题论文又21
篇,涉及到《聊斋》佛教文化的专著有( 7部。

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
阶段:!"("1979 年到1989!")" 年,是在思想领域打破坚冰的阶段;!"1990"& 年到!""1999" 年,是蒲松龄佛教文化研究的开拓阶段;%2000&&& 年以后是继续向深入发展的阶段。

一、第一阶段的研究:
对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宗教观的正确理解,使人们冲破了
僵化的“宗教鸦片论”教条,认识到列宁对于宗教的理论思考是
随着革命斗争的现实逐步调整的,并不总是基于严酷的现实斗争
给宗教以消极定义,而是随着形势发展与时俱进。

认识的提高使
!#
研究者们开始注意到佛教对蒲松龄及《聊斋》的正面影响。

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小说史著作中,大多沿用游本文学史的
观点,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1982$ 年%5 月第一版)认为,《聊斋》中的佛教文化因素是消极的。

这一阶段发表的论文有&4 篇,分别是凌迅《试论〈聊斋志异〉
的无神论思想》、王枝忠《〈聊斋志异〉的有神论思想》、王能宪
《婆心救世,笔曲为文———〈聊斋志异〉因果报应问题辨正》、王
树基《〈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批判》。

这些论文有的从有神
论、无神论角度出发,探讨其中的宗教思想。

尤其是对因果报应思
想重新认识,从创作意图、社会影响、艺术手法等角度指出———因
果报应思想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借以“设教”而已,也具有一定的
积极意义。

研究者认为佛学思想对蒲松龄是有影响的,但影响并
不等于信奉。

王能宪的文章在这些问题上分析得较全面。

研究者
的认识程度各有不同,但都认识到了佛教对蒲松龄本人创作的积
极影响,并做出了较切合实际的评价,开始辨证地看待佛教的消
极和积极作用。

在思想层面上,为下一步的研究扫清了道路。

显然
这一时期对佛教思想以外的其他佛教文化因素的涉及并不深入。

涉及《聊斋》佛教文化研究的著作一部:!"## 年!$ 月新加坡
辜美高的《〈聊斋志异〉与蒲松龄》。

辜美高认为,《聊斋》用佛教
因果报应的思想进行说教,可以看出蒲松龄对于因果报应的思想
有笃实的信仰。

但其动机主要还是神道设教,劝人为善,不纯为宣
传迷信。

蒲松龄虽然具有传统的宗教信仰,但已有了对于传统宗
教的初步觉醒。

这说明对《聊斋》中的佛教思想的认识已有了较
为客观准确的评价。

二、第二阶段的研究:
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小说史著作中,大都仍然沿用游国恩文
学史的观点,如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1996""’ 年(3 月第一版)。

只有在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提到了“在宗教文化
及受其影响的志怪传奇中,天界、冥间、仙境是人生的理想归宿和
!)
善恶的裁判所,⋯⋯”[!]("#$%)这是文学史首次正面提到宗教文化对《聊斋》结构故事模式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归入浪漫主义的手
法。

可惜只是提及,未作深入的研究。

这一阶段研究的突出特点是研究领域大大拓展,从艺术、心
理、宗教文化学、社会宗教学的角度探讨其中的佛教文化。

这一阶
段发表的专题论文数量最多,共有$& 篇。

主要有姜光斗《论蒲松
龄与佛教思想》和《论蒲松龄与佛教》、吴九成《论佛家思想对
〈聊斋〉创作的影响》、谭兴戎《蒲松龄的哲学思想和宗教鬼神观念》、田汉云《〈聊斋志异〉与佛教》、安国梁《论〈聊斋志异〉的
宗教体系》、陈洪《冷淡如僧著〈聊斋〉———从佛教看蒲松龄和
〈聊斋志异〉》、许劲松《〈聊斋志异〉中因果报应思想论析》、刘
敬圻《〈聊斋志异〉宗教现象读解》、王连儒、王伟《“羸僧”之喻
与宗教情怀———蒲松龄佛教思想述评》。

这些论文主要就以下几
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这一阶段的研究视野更为开阔,研究的切入点开始向细部深
入,宏观的探讨在逐步淡化。

发表的论文有& 篇。

分别是吴九成《〈聊斋志异〉与宗教(三
’"
题)》、陈庆纪《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宗教观的价值取向》、赵
怀珍《聊斋著作中有神论思想及对一些迷信的批判》、李小静
《〈聊斋志异〉在宗教层面的关照———试论佛教文化对〈聊斋志
异〉的影响》、高梓梅《从〈聊斋志异〉中的魂灵故事看蒲松龄的
中国佛教思想》、崔蕴华《佛教中“摩登伽女”原型与〈聊斋志异·
乐仲〉篇之渊源探讨》、孙洛中《脱弃陈骸自标灵彩———谈〈聊
斋志异〉中的果报小说》。

这些论文仍有对前期问题的继续探讨,但其关注角度更为细
腻。

如吴九成从宗教观念的角度出发,探讨《聊斋》中佛教思想的
影响;李小静归纳出佛教文化对《聊斋》的四大决定性作用:提供
幻想思路、注入哲理内涵、赋予道德命题、强化结构逻辑;陈庆纪
探讨蒲松龄尊道抑佛的倾向,对这种态度,作者从政治、蒲松龄的
民族感情及家庭的影响做了三点分析;崔蕴华通过个案研究,揭
示出《聊斋志异·乐仲》中男主人公乐仲与妓女的交往并非一般
意义的文学描述,而是有着深厚的佛教渊源。

其“男性佛者与女性
诱惑者”的情节模式直接源于《楞严经》中“摩登伽女”故事,由
此展开佛教教义“真心常住”的阐释,显示了佛教众生平等的理
念;孙洛中分析了蒲松龄的果报题材作品在结构形态上对传统果
报小说的继承和超越,揭示了果报小说和泛果报小说在性质上的
差别和演进的轨迹。

涉及到《聊斋》佛教文化研究的著作有两部:!""! 年吴光正
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 年吕扬的《聊斋新说》。

吴光正从宗教学和叙事学的角度审视中国宗教故事的原型
和母题。

试图追溯其原型,梳理其发展演变,并在文化学、叙事学
层面加以细致考察。

在《〈聊斋志异〉中的因果报应》一篇中。


者认为作品中的果报观念带有很强的个人化色彩,体现了蒲松龄
对人生的积极关注。

《聊斋》中的这些果报故事融注了一个落魄
知识分子、边缘知识分子、乡村知识分子对人生的积极关注。

使果
报故事拥有了创作者的个性。

!!
吕扬的《聊斋新说》中有一篇《禅宗教义和聊斋小说》。

从禅
宗的角度看蒲松龄的创作,“禅宗‘心即佛’的理论不仅统一了他
的鬼神观,还为他写‘佳鬼佳狐’提供了理论根据;禅宗的修炼禅
定方法‘心性说’为他笔下的人物铸定了灵魂。


总结新时期研究的经验:。

学界以最有争议的“因果报应”思想为突破口,从思想
内容、艺术特点等方面拓展研究的领域,运用新的理论方法、视
角,在宏观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依然存
在不足。

首先,研究不够全面。

研究的焦点只是针对少量的典型篇
章,没有全面系统地分析,因此有些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其
次,研究的深度不够。

只对文本中显而易见的佛教文化因素加以
关注,而对内隐在文本中的佛教意识认识不够,许多佛教文化因
子尚未充分挖掘。

因此,《聊斋》佛教文化研究仍有许多问题有待
解决。

参考文献:
[!]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任笃行辑校"会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济南:齐鲁书社,’((("[)]朱一玄《" 聊斋志异》资料汇编[#]"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杨阴深"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责任编辑谭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