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大象山佛教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佛教思想在甘谷寺观祠宅楹联上的体现

佛教思想在甘谷寺观祠宅楹联上的体现

充分体现出其熏陶、感染以及教化、弘道的作 僧马祖道 一之语 。五灯会元卷三马祖道 一 城文献拾遗 ))《 精炼 、巧妙 、对仗的 特点折射出耀眼的光 芒 , 明 示学人 当下直 取佛 心之公 案 。出于唐 代 为 走馆 。安贫乐道
庙的楹联通过对景观内蕴的概括和彰显,以 非心非佛是佛学术语,禅宗公案名。乃 学多识,甚有声
十方诸佛 ,舍 九界 众生 ,离
佛 临下界登 斯堂 ,自 入非想非非 想 ; 佛 』1语指导学人 ,而复以 一非心非佛 』|
伏羌大像 山
伏羌蔡家 寺佛殿 联 一1) 潘钦岳 景观楹联
rL,
师 日 :]非心非佛 。L~马祖 平日以 一即 心即 何鸿吉景 观 师 日 :]为 止小儿啼 。L日:]啼 止时如何 一般佛教楹联的 章:一僧问大和尚:一为甚么说即心即佛 集 )。此联句式活
无色界第四天。无明 ,佛教语。
都有它的因缘 ,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生灭 久驻望众生
非想,佛教语。为 二十八天之 一,即三界中 空是指缘起性空 ,指种种现象的产生 伏羌大像山
伏羌蔡家寺建 兀至正年问 。非想非 者并 无差别 。 心在人中睹厥像,莫问无明无无明。 语斥破学人对 ~即心即佛 之执着 ,其实两
方三圣殿所题 。
心生 心息 ,心息 心生 ,生 此 心,息 此 心, 有我导岸航,杨枝露,法海雨,竹林荫, 教会常务委员。
法明明 还灭 ,悟得 法是法是空 ;
细参 想 ,总由我慈 悲 误事 ;
甘 谷县第 五区 区
法 灭法 明 ,法 明法 灭 ,灭何 法 ,明何法 , 看 你泼 天胆 ,斫 地 心,烧城 舌 ,烂 石肠 , 业 。创办 金山镇
心生 。 种 子起 现行 ,现行 复熏 种 子 ,由 因 名 安履 祥 ,以 字行 ,别 号啸 云 ,甘肃 甘谷 人 , 会 一 经云 :一心生则 种种法 生 ,法 生则 种种 安书芝 一一八八 一● 一九五 二一,原 一 。

甘谷县大像山石窟《重建地藏王殿龙王宫并供奉本殿及关圣殿香火等费碑记》考释

甘谷县大像山石窟《重建地藏王殿龙王宫并供奉本殿及关圣殿香火等费碑记》考释

甘谷县大像山石窟《重建地藏王殿龙王宫并供奉本殿及关圣殿香火等费碑记》考释甘谷县大像山石窟是甘肃省甘谷县境内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石窟内保存着丰富的佛教壁画和造像,以及多处古代碑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资源。

近日,甘谷县大像山石窟发现了一块名为《重建地藏王殿龙王宫并供奉本殿及关圣殿香火等费碑记》,这块碑文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对于了解石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碑文内容简述了重建地藏王殿和龙王宫,并供奉本殿及关圣殿香火的相关事宜。

碑文详细记录了捐赠者名单和捐款数额,并由当地官员和僧侣共同主持了重建活动。

在这篇碑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居民群众的宗教信仰,以及僧侣和官员之间的合作关系,这些都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和宗教文化有着重要的帮助。

从碑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貌。

碑文中列举了大量的捐款者名单,这些捐款者涵盖了各个社会阶层和职业,有些是地方官员,有些是商人,还有普通百姓。

这些捐款者的名单无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财富分布。

这也说明了在当时社会中,宗教信仰是普遍存在且得到尊重和支持的。

这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碑文中记录了官员和僧侣合作共同主持了重建活动。

这表明了当时政府和宗教组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关系。

政府官员为宗教活动提供支持,而僧侣也为地方政府提供精神安抚和社会稳定,双方相互合作,都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发展。

这种政府与宗教的互动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当时政治和宗教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块碑文的发现对于我们了解石窟的文化价值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石窟的壁画和雕塑是研究古代宗教和艺术的重要资源,通过对碑文的解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石窟内供奉的神祇和佛教故事,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石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甘谷大象山石窟文物的化学保护及展望

甘谷大象山石窟文物的化学保护及展望

甘谷大象山石窟文物的化学保护及展望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大象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城西南五华里处,因唐代山巅修凿大佛像而得名,是“古丝绸之路”甘肃段一处融石窟、古建于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

该石窟现存洞窟23个,面积554平方米;木构建筑15处,面积3903平方米;有壁画242平方米,但均不同程度存在着许多病害及人为损坏。

本文分析了该处石窟文物的化学病害,并就其采取的具体保护措施做了介绍,以期为今后我国类似石窟文物遗迹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甘谷;大像山;石窟;保护引言一、大像山石窟文物的病害成因大像山石窟具有“就山刻像、半崖塑像”的特点,其石窟支撑结构均为疏松砂砾岩,在支撑结构的崖体中,山体水分较大时,由于水的渗透及岩砾中盐溶解后,通过地仗层而富集于壁画的颜料层,腐蚀壁画内的胶结材料,盐的吸水膨胀又使壁画酥松,造成酥碱[1]。

地仗层为泥层或灰泥层,一般由麦草泥层及干后收缩性小的其它泥层组成,这些泥层中有的加麻纤维,有的加棉花纤维,目的在于增大比表面积,增强泥层内的拉力,不产生裂缝;画面层由白粉层和颜色层组成,但有的石窟壁画有白粉层,有的无白粉层,唐代以前的石窟壁画一般无白粉层,唐代以后有这一层。

不同结构的石窟文物,产生病害程度及原因不同。

但在历史的发展中,大像山石窟经过16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有些雕塑仅存残迹,表部塑痕全无。

石窟仅存壁画多为大佛窟龛壁画和摩崖浮塑,现存面积约为242平方米,剥落现象严重。

主体大佛像除局部泥皮脱落外,保存相对完好,但唐代精美造像身躯骨架基本完好,但双足已失,现为近代补修。

大佛外延窟龛已灭失,石窟壁画有些褪色,泥皮掉落,空臌等现象较为普遍,现主要存在崖面风化侵蚀和崖面渗水,塑像和壁画空臌裂隙,壁画起甲酥碱,塑像内部木骨架糟朽,塑像脱离壁面等现象。

古代壁画的颜料绝大多数为无机颜料,大部分颜料非常稳定,但有些颜料易变色,如红色颜料铅丹朱砂等已变为棕黑色及黑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夏”第一县”甘谷大象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夏”第一县”甘谷大象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夏”第一县”甘谷大象山人老了就会颠三倒四,刚才说西行照片发完了,才发现还有此次之行很重要的一个景点,天水甘谷大象山照片没有上传。

甘谷号称华夏第一县,还是从老乡口中知道的,当时好像只是一句笑话,因为从我对甘谷的认识,怎么可能是华夏第一县?因为甘谷在我的印象里确实不怎么样,哈哈哈,甘谷人民不要生气,原因我就不说了。

可后来查资料,确有第一县的说法,甘谷,古称冀,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建冀县,迄今有两千七百余年,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有“ 华夏第一县”之称。

看看史料记载:《史记·秦本纪》:“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关于设县的明确记载,记载了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越陇山征服邽、冀二族后,分别以族名在该地首次设立县制。

二县的设置,不仅是秦的首创,也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

这样的记载和研究,甘谷人民兴高采烈自不必细说了。

哈哈哈,不说第一县,还是说大象山吧!因为大象山现在成了甘谷的一块金字招牌。

游览大象山,是我多年来的愿望,今年回家,时间富裕,抽出一天时间专门去那里游览一番。

也顺便看了我们大秦之腔北京研习社社长名扬西北的演出戏台,想着那人山人海的激动场面,哈哈。

大像山之得名,因山巅修凿大佛像而来。

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

大像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

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

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

从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为大象山了。

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

大象山最著名的要数释迦牟尼佛像了,大佛高达20余米,脚下供人瞻仰的地域原来只有一米余地,但站在脚下如何变换位置从不同角度观看,都到合乎比例,表情和蔼可亲。

它奥妙莫测之处在那里呢?这就是古代的艺匠们很巧妙地解决了高大造像在有限位置观看的视觉差问题。

甘谷县大像山石窟《重建地藏王殿龙王宫并供奉本殿及关圣殿香火等

甘谷县大像山石窟《重建地藏王殿龙王宫并供奉本殿及关圣殿香火等

2019年第2期总第375期THE SILK ROAD田野考察❾甘谷县大像山石窟《重建地藏王殿龙王宫并供奉5殿及关圣殿香火等费碑记》考释王国英(甘谷县大像山文物管理所,甘肃甘谷741200)[摘要]《重建地藏王殿龙王宫并供奉本殿及关圣殿香火等费碑记》是甘肃省甘谷县大像山石窟观音殿现存的一块清代木碑碑文,记载了大像山重建地藏王殿龙王宫、关圣殿的原因及重建中首事人等信息。

通过对木碑的研究,使人们对清代甘谷商业的发展状况有了具体而清晰的认知。

[关键词]甘谷大像山;清代木碑;宫殿重建;商业发展[中图分类号]K87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9)02-0063-02现存于甘肃省甘谷县大像山石窟观音殿的《重建地藏王殿龙王宫并供奉本殿及关圣殿香火等费碑记》木碑,是大像山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块清代木碑。

高浮雕卷云纹饰,中间阴刻“皇清”,篆书。

碑纵120厘米、横42厘米,因木碑埋嵌于观音殿廊檐东侧的墙壁内,进深不详。

碑文共计495个字,由清代同光年间伏羌人、曾任咸阳知县的廩生魏观象预撰。

现将碑文抄录如下:重建地藏王殿龙王宫并供奉本殿及关圣殿香火等费碑记从来善与善相因,不相因则却;果与果相结,不相结则虚。

然而西来有人,祗园之捐弃或少;南朝多寺,烟雨之结构倍难。

况重叠出资,连而相及乎?而兹之结缘,独有可证者。

大像山,邑名区也,回逆一炬,诸庙皆墟。

阅十载,欲以次鸠工,独中峰关圣庙工柜力怯,首事人共忧之。

同心努力,约同晋义当、和泰当、厚德生、仁和育、祥盛公、春和德、长春荣、纯荣德、任士勣、三义西、义合会,各出钱八十二贯,并募资二百余贯,得千余缗,首事人弹勤,始以丙子竣工,并立山门,辉煌金碧,神宇一新。

暨冬,拟建地藏王殿,诸家重结善缘,复举鼎力,更益善事。

蒋自有、魏延训、进福园、李四哥、鲜振基各奉钱二十四串文。

义合会因旧有香火奉钱一*十四串文,共三百七十四串。

公议以二百余串修殿,以一百五十串存商生息,为每年二殿香火,浴佛诸节祭祀等费。

甘谷县大像山石窟《重建地藏王殿龙王宫并供奉本殿及关圣殿香火等费碑记》考释

甘谷县大像山石窟《重建地藏王殿龙王宫并供奉本殿及关圣殿香火等费碑记》考释

甘谷县大像山石窟《重建地藏王殿龙王宫并供奉本殿及关圣殿香火等费碑记》考释甘谷县大像山石窟是一处古老的佛教遗址,位于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南12公里处,始建于北周。

石窟保存有大量的佛像、壁画和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地藏王殿和龙王宫是石窟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最近,该石窟又进行了一次重建,对地藏王殿和龙王宫进行了修复,并进行了本殿及关圣殿的香火等费的供奉。

此次修复还建立了一块碑,以便记录此次修复的过程和相关的考释内容。

碑文内容如下:庚子岁孟冬,甘谷县大像山石窟地藏王殿、龙王宫重建,本殿及关圣殿香火等费供奉,特立碑记,以分明事迹。

则先明吉日,详载声致。

是岁,县人戴化城、李忠礼、白俊民、张化升、田化锋、孙化来、杨化威、于化刚、张建平、李仁材等,齐赴石窟植根,清理废垣,探求脊局,纂修殿宇。

劳者,具工师张化运、李化恩、张化武、刘化尧、王化生、韩化才、王化斌、张化印等,以竭己所能,诚心彻椎,苦且勤耳。

始一读而皆号成丧氏,但心系望兴之务,共省凿创以平地,园石铺路而通途,星星之火逐缺瑜,挽枯輕焉以消火。

经月余则地藏王殿成,门新线,宝焚前,广二夫,起五级,殿前立銮石龙王宫,柿若花钱。

时工师石则景、陈山花、王云波、刘高金、刘德龙、张慧、王剑、李万发、王京安、祁德胜,皆竭己功,赴劳争赴。

旷日持荒而变土成金,惠风这野而顷雾化阳。

呜乎!妙辩合洒,杏口无劣者。

时频增告,市民茶社赖农庄等合街村,皆山城青年事、春必酿者,初倡共建社众,正月自订作约,为广宣化検,戴彬郎旦军等,行者带秏圭即荠者,皆今民间异乎苦着乃得仲九九,气凝然有恒易乃彰于成成参也。

土地之耗实按匮,规者须无量为。

凡赴户出境者自葛崖和环村消光卜皆山水源计起以申请验在。

地条同质者苍、干、潘、蓝、里均所拿酒为问,供申备多于一以载颓香劝。

如有事可使经费之彰于县资簌计见发弄细睿等甚败于杀把与,必有之预备的。

何患有耶?验售,井甸山。

群贼,守新石,九作野功,裨伯奖崹特之事实书量。

重现大像山的辉煌——甘谷县保护开发大像山的启示

重现大像山的辉煌——甘谷县保护开发大像山的启示

l 甘谷大像山以其风景、石窟、古 是 基 于 此种 认 }只,甘 谷 县 把 保 护 、开 台 ;建设 了冀 城 大酒 店 ;建设 了仿 古一
建 筑 及佛 事活 动 闻名遐 迩 ,是 甘肃 省 发 大 像 山 上 升到 “核 心 意 识 ”,上 升 到 条 街 ;建 设 了“游客 接待 中心 ”、 大 像 LI J
百 顷玻 璃 ,又 如一 郊 睛雪 。
建 了干 佛 洞景 点 。历 时 12年 ,建设 中 写 了 两位 历史 巨 人 的“名言 警 句 ”。成
这 是 甘 谷 县 投 资 24.64亿 元 保 柱 式 洞窟 1000余 米 ,建 成 七佛 洞 、地 为深 受人 们喜 爱 的爱 国主 义教 育 基地
园 ”,只 见呈 “大 象形 ”的人 工 湖上 粼 粼 交 流 中心 ”的 目标 定位 ,制定 了建 设 甘 肃 为之 自豪 、骄傲 的 两位 历 史先 贤 ,甘
水 波 ,像 丝绸 上 的细 纹 ,光 滑 嫩绿 。站 谷 县大像 山文 化旅 游产 业 园总 目标 。 谷 县 在大像 山文化 旅 游产 业 园 内建设
春秋 时期 ,甘 谷 学子 石 作 蜀 负 笈 齐 鲁 ,游学 洙 泗 ,师 从 孔 子 ,名 列 孔 门
超凡 ,为 国内所 罕 见 。
甘谷 县 委 托 兰 州 园林 设 计院 、西 七 十 二 贤 ,学 成 返 乡 ,宣 扬 儒 家 学 说 ,
大像 山地 灵 气宏 ,大 佛 像 喜获 佳 北 师范大 学 旅游 学 院联合 编 制 了 《大 文 教 大兴 ,人文 蔚 起 ,后 世 景 仰 ;被 称
是 历 史 的再现 。甘 谷 大像 山是 石窟 文 主 题 公 园 。 以 5A 景 区 的标 准 新 建 了

大像山山名的由来

大像山山名的由来

大像山山名的由来
“大像山”这个名字,我相信人们一定知道,可是,却有许多人不知道它的由来,就让我慢慢道来。

大像山原名文旗山,因其山正看像一面旗帜而得名。

大像山的名字,据介绍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又根据释迦牟尼的“乘象入胎”的传说起的。

乘像入胎的原因又是怎样?你一定要仔细听呀!
古代鳊波罗奈国,疆域辽阔,兵强马壮,国王净饭王,年老无子。

一日,国王的夫人摩耶在睡梦中梦见天空有一个人坐乘白象,周围大放光芒,普照天下,并有天人散花奏乐,由空中飞下,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夫人从梦中惊醒,告之净饭王,国王不知此梦吉祥,便请相师占梦。

相师说:“此梦预示圣神已来府降胎,太子长成,在家当为转轮圣王;出家学道当得作佛,度脱十分。


表示能仁(或护明)菩萨化乘白象,投入摩耶夫人胎中,乘象入胎是佛教故事中最流行的题材之一,在壁画中有很多表现。

甘谷大象山的由来就是这样,我心中的传奇也是这么美好。

供稿:甘谷初一1班金瑞。

华夏第一县甘谷简介

华夏第一县甘谷简介

全县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9公里,总面积 1572.6平方公里。全县辖5镇10乡,405个村委, 2210个村民小组,6个社区,97个居民小组,城 乡共15.2万户,总人口61.2万人。
自然环境
甘谷属黄土高原地区,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全 县,境内长度41.6公里。 南部山区为秦岭山脉西延,北部山区为六盘山 余脉,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 滩交错如棋。渭河两岸为冲积小平原,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是全县主要农业 经济区,也是全县工商服务业集中地,素有“金腰 带”之称。全县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1228米, 最高2716米,相对高差1488米。 甘谷县地处大陆腹地,属东亚季风区,为大陆 性季风气候。其特征为四季分明,冬干夏湿,光照 充足,雨量偏少,夏热无酷暑,冬冷无严寒。年平 均气温11.5℃,其中最高(7月)月均气25.4℃, 最低(1月)月均气温-1.1℃。年均降水量500毫米 左右,分布极不均匀,一般一至三月雨量偏少,七 至九月雨水较多。全年日照2350小时左右,日照 率约50%,无霜期190天左右。
历史沿革 甘谷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
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 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出生在 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 太昊山。有着近两千七百年的建县 史,是中国最早建县的地方。据 《史记· 秦本纪》记载:“秦武公 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 戎,初县之。” 冀,为今甘谷县。 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 年)将天水郡移置冀县,改为汉阳 郡。 东汉灵帝时(公元168—188 年)兼凉州治,凉州刺史治冀县。 三国曹魏时(公元220—265年) 为冀县,改汉阳郡为天水郡,属天 水郡。 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置秦州治,泰康七年(公元286 年)秦州迁置上邽。北朝后魏武帝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改为 当亭县,属天水郡。 北朝北周时(公元557——581年)改为冀城县, 后又并入黄瓜县。 隋炀帝大业时(公元605——620年)复改为冀城县。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为伏羌县,并入陇西,置伏州治。唐 代宗广德元年至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763——962年),为吐蕃占领。

甘谷民间文化遗产的现状综述公元前688年偏居中国西北一隅

甘谷民间文化遗产的现状综述公元前688年偏居中国西北一隅

第一章 甘谷民间文化遗产的现状综述公元前688年,偏居中国西北一隅的秦国在秦武公的带领下西伐冀、邽的氐戎族部落,西伐告捷后旋于冀、邽之地建立由秦国中央政府直接统辖的冀、邽二县。

此举不仅使秦国势力不久到达关中渭水流域,也宣告秦国开始的西伐东进,为其逐鹿中原拉开了序幕。

四百余年后的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邽、冀二县归入陇西郡。

正如清代邑人巩建丰在《伏羌县志》中所写:“封建改为郡邑,虽职不世守,人民社稷存焉。

”由此拉开了中国君主集权的郡县制治理体系的帷幕。

秦国的冀、邽二县县城所在地大致在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辖区的秦州区、甘谷县、清水县区域。

冀县所在地基本与现甘谷县县城重合,邽县则介于天水秦州区、清水县间。

就行政区划来说,古冀县所在的甘谷县所在地,自其开始建县以来,虽然经历了两千七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名字也几经更迭,但其基本县治没有多大变化,这从侧面印证了古冀县——甘谷——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甘谷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黄土高原西南麓,渭河中游。

东邻天水市秦安县、麦积区,南接天水市秦州区、陇南礼县,西与天水市武山县接壤,北与定西市通渭县相连。

其南北长60千米,东西宽49千米,总面积1 572 6平方千米,整体介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交界处。

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出渭源鸟兽山,由西向东横贯甘谷全县,在甘谷县境内长度达40余千米,穿城北而过。

“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寓秦州时描写的“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大致也可说是甘谷县城的写照。

甘谷县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如棋,平均海拔1 972米。

渭河南北差异较大,渭河北为黄土覆盖的六盘山余脉,散渡河河谷将北部山区由北至南横切而过,形成南北走向的河谷通道,该区域基本为黄土峁梁沟壑区,山势较为低而平缓,干燥少雨,土地贫瘠,但可耕面积大,北宋时抵御西夏的甘谷堡和安远寨即位于此区域。

渭河南部山区为秦岭山脉西延——朱圉山脉,禹疏渭入河之踪迹。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

甘肃甘谷大像山石窟

作者: 李亚太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56-60页
主题词: 麦积山石窟;甘肃省;甘谷县;特点分析;佛像;秦岭山脉;造像;东西走向;木结构;开凿年代
摘要: <正> 大像山石窟位于甘肃省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文旗山崖壁上(图一)。

文旗山是秦岭山脉西部的一条余脉,东西走向,山体挺拔,巍峨多姿。

此山原与其东侧的簸箕山统称旗鼓山,两山一左一右,突兀而立,犹如两面迎风招展的旌旗,故此山称'文旗山',与其并列的簸箕山则
称'武旗山'。

大像山之得名,则是因山巅修凿大佛像的缘故。

大像山因其山势险要和地理位置重要,历来被兵家所重视。

传说西汉末至东汉初。

浅析甘谷县大像山石窟价值体现

浅析甘谷县大像山石窟价值体现

浅析甘谷县大像山石窟价值体现作者:马丽桂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09期摘要:甘谷大像山石窟地处渭河流域,以位于山体中部的6号窟大佛造像闻名遐迩。

该石窟有全国罕见的禅窟群和丰富多样的古建筑,是一处融石窟、古建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文化遗存,也是渭河中上游历史、艺术、文化、思想的载体,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甘谷;大像山石窟;价值体现甘谷大像山石窟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古迹遗存,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甘肃东部佛教石窟艺术特有的风格和体系,是我国早期石窟的优秀代表。

尤其是6号大佛窟,布局精致,内容丰富,该窟大佛像以其独特的造像艺术享誉全国,是渭河流域唯一一尊唐代大佛,也是全国石窟开凿中相对地面最高的大佛造像,对我国石窟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即对甘谷大像山石窟在历史、艺术及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体现做简要分析。

1 大像山石窟基本概况大像山石窟位于甘肃省甘谷县城西南的文旗山,该山为秦岭余脉朱圉山系,山势巍峨险要。

全山广泛分布着距今约一亿四千万年(白垩纪第三纪形成)的红色砂砾岩,丹霞地貌十分丰富,为开凿石窟提供了条件。

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全国各地兴修寺庙,开窟造像,大像山石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灿然绽放。

后经历代不断开窟营建,逐渐闻名于世。

自山脚沿山脊而上至山顶,总长约1.5千米,占地面积约0.42平方千米。

山势西低东高,分为东、西两区。

东区以石窟为主,现存洞窟22个,以位于山体中部的6号大佛窟最为重要。

除大佛窟外,其余多为平顶近方形且带有禅窟的洞窟,这种带有禅窟的洞窟在内地较为罕见。

西区以古建筑为主,现存明清古建15处,古建筑多依山脊分布,错落有致,疏朗自然。

2001年6月25日,大像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大像山石窟价值体现2.1 历史价值①大像山石窟是渭河流域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渭河流域佛教文化的进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全国范围内名山胜地凿窟造像之风盛行,在渭河流域留下了珍贵的石窟遗迹,大像山石窟地处渭河中上游,即为这一时期的产物。

甘谷大像山:光明照耀,无所障碍

甘谷大像山:光明照耀,无所障碍

甘谷大像山:光明照耀,无所障碍鸠摩罗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大正藏》第十四卷)叙弥勒下生时的形象:身紫金色,三十二相,众生视之无有厌足,身力无量不可思议,光明照耀无所障碍,日月火珠都不复现,身长千尺胸光三十丈,面长十二丈四尺,身体具足端正无比。

同样是鸠摩罗什所译的《弥勒大成佛经》(《大正藏》第十四卷)和上述所叙基本一致:不可思议毛孔光明。

照耀无量无有障碍。

日月星宿水火珠光。

皆悉不现犹如埃尘。

身长释迦牟尼佛八十肘(三十二丈)。

胁广二十五肘(十丈)。

面长十二肘半(五丈) 。

这些弥勒经典为我们勾勒出弥勒信仰中“弥勒的形象”,也为“大佛思想”流行提供了理论支撑。

山田明尔教授指出,大佛的出现,除了出于崇敬的思想外,还必须另有一种不同的观念,也就是被称为“大佛思想”的新的佛陀观。

宫治昭在《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一书“陀历的弥勒大佛”中,详细的对陀历的弥勒大佛进行探讨,他指出:陀历的弥勒像,处于连接印度和中国世界的道路上,而且占据着它的连接点,反映了陀历的地理和历史状况,意味着佛教经由此路传播到一片新世界,佛法东流,即由此开始。

从法显的见闻中可以看到当时印度、中国佛僧往来的状况,特别是将弥勒身高记入经典的拓跋罗和鸠摩罗什的足迹,考虑到昙摩难提、僧伽提婆的译经没有言及弥勒大佛,推测陀历的弥勒大佛有可能是4世纪后半叶造立,这尊大佛把对佛教再生及流传的渴望以及对这下生的大佛所寄托的弥勒下生信仰联系在了一起,反映了“大佛思想”的原始情况。

中国的大佛主要集中在神都洛阳以西的丝绸之路或其他交通要道上。

从洛阳往西,依次有: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彬县大佛寺大佛(宫治昭认为尊格不明),须弥山石窟大佛、麦积山石窟东崖大佛,西崖大佛、甘谷大像山、武山木梯寺、永靖炳灵寺、武威天梯山、敦煌莫高窟,以及新疆境内的克孜尔石窟和森木赛姆石窟,从安置大佛的佛龛遗迹推测,这里曾塑造过多尊10米左右的大佛,时代大约为唐。

除此之外,北面云冈昙曜五窟的大佛,南面乐山的凌云寺大佛也极负盛名(四川除乐山外,还有很多大佛,另述)。

甘:甘谷大像山,有石窟有古建有丹霞

甘:甘谷大像山,有石窟有古建有丹霞

甘:甘谷大像山,有石窟有古建有丹霞天水甘谷县大像山,有石窟、有古建、有丹霞而且离高速口很近,G316路边就是大气的大像山公园,游客中心就在其中。

大像山共有石窟22处,分布在山东侧,仅第六窟唐代摩崖造像保存完好。

其余各窟造像皆被毁,现有造像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后补塑。

古建有15处,分布在山西侧,以明末清初太昊宫(伏羲庙)和清代的关帝庙(财神庙)为最,余下的都是清同治末年和光绪年间重修,包括窟檐。

大像山北麓是人造园林--大像山公园,通广渠处是仰望大佛的最佳点。

↓大像山由此攀登大像山景观从牌坊开始,过牌坊走石踏步,地势稍有缓,即会出现一小庙。

先是土地庙,然后是梅葛殿、对面是姜维殿,接下来是伏羲庙、观音庙,接引佛殿、文昌庙、鲁班庙,鲁班庙庙门前有岔路,岔路那边绕过山石为百子洞,再前行即是永明寺,从永明寺山门前小路绕回为财神庙。

过财神庙见韦陀殿,过韦陀殿进入石窟区。

去石窟之路有十五处庙宇,最大为1996年重建的永明寺,古建价值最高的是太昊宫,最有看头的是千佛洞,颜值最高的是鲁班庙。

这些和唐代摩崖大佛相较,吸引力立刻清零。

因此鱼和先生直奔石窟区,回返时再观这些小庙。

↓俯瞰濒临G316的大像山公园,通广渠为公园增色不少。

↓近处为爱民亭,远处为鲁班庙、文昌庙建筑群。

↓财神庙即关帝庙别致的山门,月门正上方为“忠义路”门额。

↓在关帝殿望石窟区↓回望关帝庙↓韦陀殿是进入石窟区标志。

过韦陀殿,在石窟寺大门前山腰上有药王洞,药王洞也叫双明洞,为自然洞窟改造,是大像山最早开凿的洞窟之一。

去药王洞要过孙真殿。

孙真殿内崖壁有洞龛,龛内为今人补塑的孙膑和两弟子。

这一窟洞门为同治年间修。

↓药王洞内佛道共祠。

正龛华严三圣;左龛为药王龛,中为孙思邈,左右配十神医;右龛为护法龛,从左向右依次为灵官,马三将军、护法神。

↓药王洞1993年发生过火灾,下图中木柱就是当年遗物。

↓过了这道门是石窟集中区,这道门算是山门,门额是甘肃省著名书法家应中逸于1992年题写“石窟寺”。

甘谷大像山大佛窟窟檐建筑原状探讨

甘谷大像山大佛窟窟檐建筑原状探讨

甘谷大像山大佛窟窟檐建筑原状探讨
叶明晖;孟祥武;赵春晓
【期刊名称】《新建筑》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天水市甘谷县位于甘肃东部,是古代西域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也是丝绸之路石窟文化长廊的重要节点,境内的大像山大佛窟是其地标名片.该窟之大佛像坐落-高约200 m的崖壁间,为国内第二大石胎泥塑大佛.在历经上千年风雨洗礼后,佛窟亟待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保护.基于“甘谷大像山木构窟檐营造技术研究”的实际工程项目,通过对大佛窟历史文献、孔洞痕迹、形态演变、图片论证等方面的分析,业已完成大佛窟窟檐建筑原状的复原方案.
【总页数】3页(P118-120)
【作者】叶明晖;孟祥武;赵春晓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兰州,730050;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兰州,73005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710055;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兰州,73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8.3
【相关文献】
1.莫高窟第196窟窟檐建筑艺术探析 [J], 马若琼
2.关于莫高窟窟前殿堂与窟檐建筑的时代问题 [J], 沙武田
3.甘谷县大像山大佛窟木楼考 [J], 魏亚芳
4.云冈第9、10窟窟前辽代建筑原状探讨 [J], 刘建军
5.须弥山石窟大佛楼明代窟檐建筑复原研究 [J], 王怡丹;闫增峰;代学明;陈运涛;李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谷大象山佛教文化研究

甘谷大象山佛教文化研究

人文地理学论文题目甘谷大象山佛教文化研究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姓名李建刚赵烜专业地理科学学号2012210010620122100109指导教师王新民提交日期2013年5月28号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学位论文中凡是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经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论文指导教师签名:甘谷大象山佛教文化研究【中文摘要】佛教作为最早的世界性宗教,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东汉明帝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

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本研究以甘谷大象山佛教文化为主题,基于对佛教文化的渴求,对家乡的热爱,对大象山佛教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向大家展示大象山佛教文化的魅力。

【英文摘要】Buddhism as the first world religion, it has been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from ancient India and which the Luo Weiguo prince (now Nepal) set; Ming emperor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hen the silk road passed in our country, thousands of years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main beliefs of the Chinese people, generation of monks carry forward experience advocates, many Kings and emperors of political position and also to join the ranks, finally make Buddhism into various social strata. Part and the philosophy of Buddhism combined with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so on, synthesize, ferment, and then into the sea of Chines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has formed one of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culture, for the Chinese culture emits the bright light. This study with GanGu da xiangshan mountain buddhist culture as the theme, based on the desire of buddhist culture, love of home, to delve into da xiangshan mountain buddhist culture, to show you da xiangshan mountain buddhist culture charm.【中文关键词】大象山;佛教文化【英文关键词】da xiangshan mountain;Buddhist culture正文一、甘谷大象山佛教文化的形成背景:甘谷大象山,位于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

甘谷大象山传说的故事

甘谷大象山传说的故事

甘谷大象山传说的故事大佛胡须在甘谷县内流传着关于大佛蝌蚪状短须的传说,相传在清末有一外县人商人来甘谷在度渭河时不幸落水,命在旦夕是远远望见山上大佛,便祈求大佛,答应如若得救便为大佛镀金,在冥冥之中好像有拉了他一把,他便活了下来。

为了实现诺言,便请匠人为大佛镀金,到最后时发现金子有些不够,就少一点点,他不知怎么办,那匠人就建议说为大佛画上胡须吧,那人觉得也只能这样了,因此在甘谷大佛中出现了别具特色的蝌蚪状短须。

夜得神力明朝末年,在伏羌县(今甘谷县)礼辛里(今礼辛镇)陈庄,有位身材魁梧,仪表超凡的人,名叫陈纲,字维庵。

头戴的草帽有雨伞那么大,一双袜子里可以装四五十斤粮食。

种田耕地自食其力。

他拥护祖国统一,渴望国泰民安,在清军胜利过路之际,他带领男村民把粮草运到乐善镇(今武山县洛门镇),清兵主将见他身高体健,仪态不俗,又支援军需,心中生爱,相蔼谈话,认为是个豪杰之士,当即赐给他军装,让他参军,他跪下来哭泣恳求着说:“我家有老母年事已高,实难离开”。

清军主将见他是一孝子,便不忍强求,就赏给他丝绸布帛,让其回家。

返时天已接近傍晚,离家尚有130里路,半路就留宿在位于冀城西五里的大象山上。

伙伴们都到小庙中歇息,他独自一人去大佛殿烧香拜佛,跪于佛前三拜之后,陈纲抬头无意间看有麻雀从石雕大佛的耳朵里飞进飞出,他即攀上六米高的头部,把佛头耳朵里的鸟窝全部掏了出来,并将佛台清扫一番之后,不觉身体已然有些疲倦,便头枕行李包睡在大佛足下,呼鼾入睡。

睡至深夜,却见一仙翁冉冉乘云而来,面带微笑说:“陈纲,你忠孝双全,是个好汉,今天又把我耳朵里的鸟巢清理了,我得偿谢你,你想要什么?”陈纲不知说什么好,沉思片刻之后,便回答说:“我是个庄稼汉,靠体力种田养命,我什么都不需要,只要多点力气就行。

”仙翁说:“好,就给你力气吧”随即面对陈纲,口中念念有词,并伸出手来抚摸陈纲的全身,上下打量了一番过后,呼出一股仙气,便飘然隐隐而去,陈纲从梦中惊醒,便觉得通身舒展,精神倍增。

甘谷大象山

甘谷大象山

甘谷大象山甘谷大象山是一处石窟艺术与古建筑文化完美结合的胜地,殿宇窟龛错落有致、疏朗自然,亭台楼阁、斗拱飞檐,是传统古建艺术珍品;雕塑自然、书画壁画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型艺术的独特风格,自古闻名遐迩。

石窟东距著名的天水麦积山石窟100公里,西去武山水帘石窟40公里,三处石窟由于地理位置的邻近和长期的历史背景相同,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甘肃东部佛教石窟寺艺术的特有风格和体系。

甘谷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

那里有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旧名文旗,现名大象山。

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

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

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300多年。

甘谷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积淀。

据甘谷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人面鲵鱼彩陶瓶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图腾——龙的雏形以及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保汉简、精美的北魏石造佛像、造像塔到华贵浪漫的唐三彩风首壶;从万民敬仰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七十二贤之一的孔门弟子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到“行完而洁”的翰林学士巩建丰等名贯千古的陇上先贤,无一不反映甘谷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映衬出甘谷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这里自古商贸活跃,汉唐时期为古丝绸之路商旅重镇,宋有“茶马大市”之盛名,明享“商旅之家”的美誉。

三大景观据《甘谷史话》记载:甘谷境内的文化景点大致可分为石窟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三大类,按其分布,可用“一廓两线”来概括,即:古冀文化长廓、石鼓山风景旅游线和礼辛镇古遗址旅游线。

古冀文化长廓”主要包括以大象山为中心,沿渭河一线分布的蔡家寺、渭水峪遗址、南山寺及毛家坪遗址等多处遗址。

石鼓山风景旅游线包括尖山寺森林公园、古坡海潭寺、九墩牧场及石鼓山等多处自然景观。

礼辛镇古遗址旅游线包括新兴姚仲纪念址、贯寺青砖牌坊和礼辛镇遗址等。

文旗山是秦岭山脉西端的一条余脉,东西走向。

原来甘谷人眼中的大像山可以这么美

原来甘谷人眼中的大像山可以这么美

原来甘谷人眼中的大像山可以这么美大像山赋——李彦龙接秦岭之余脉兮,峭拔峻秀;承天地之恩泽兮,惟其隆昌。

吾邑之大像山,势拱冀城,气凌陇右。

名唤文旗,彰文脉之绵长;形如大象,纳佛法之浩荡。

蓊蓊郁郁,苍苍莽莽。

天宝之地,斯域以兹为屏障;人杰之乡,士子于此而名扬。

有幸拜谒,怀虔诚以期庇佑;无妨登临,追远古而感沧桑。

岁在戊戌,时既春日。

濛濛细雨,滋润祈福之心;潇潇和风,拂绿百丈之岩。

大佛危坐,法像庄严;伟殿雾列,高耸云端。

松花崖下,白皮松如苍虬倒挂;白云封处,丁香花似紫霞映天。

伏羲殿、鲁班殿、财神殿雄关拒险;观音洞、华严洞、药王洞慧眼洞穿。

文昌阁振兴文运,永明寺护佑民安;百子洞育化众生,三圣殿佛法无边。

朔其文风激荡。

杨芳灿[1]题碑尚在,祠慰平襄[2];王心如[3]雄文犹存,势追汉唐。

古建夺天工之巧,雕塑乃尘世无双。

更有楹联壁画,珠联璧合;石碑匾额,瀚墨留香。

文人骚客无不额手称庆,学士旅者莫不驻足观赏。

遥襟甫畅[4]。

公园如白象卧波,沙沟似玉臂揽怀。

婆娑杨柳映绿,娇艳百花吐蕊。

飞来亭鹤翔沙汀,曲拱桥斗折蛇行。

崇文苑内,学子秉石门[5]之志,负箕发愤;尚武苑中,健儿展姜维之拳,虎虎生风。

佳木奇秀,怪石嶙峋。

锦鳞逐荷间之浪,戏楼奏秦地之声。

嗟夫,山以大像为名,国以善政为本。

欲兴一地者,必先得其人。

欲得其人者,必先振其精神。

欲振其精神者,必先兴其文史。

而欲兴其文史者,必先研其所承。

大像山乃古冀千年历史见证,若乘国家发展文化之风,护其本,探其源,研其史,必能振奋吾辈精神,砥砺奋进,实乃像山之大幸,亦吾邑之大幸也。

注释:[1]杨芳灿:(1753年~1815年),字才叔,号蓉裳,清江苏金匮(今常州)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任伏羌(今甘肃甘谷)知县。

[2]平襄:即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三国时冀县(今甘肃甘谷)人,建兴十二年(234年)封平襄侯。

县城西隅有汉平襄侯姜维祠,岁久倾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知县杨芳灿重修,并撰《重修汉平襄侯祠碑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论文题目甘谷大象山佛教文化研究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姓名李建刚赵烜专业地理科学学号2012210010620122100109指导教师王新民提交日期2013年5月28号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学位论文中凡是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经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论文指导教师签名:甘谷大象山佛教文化研究【中文摘要】佛教作为最早的世界性宗教,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东汉明帝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

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本研究以甘谷大象山佛教文化为主题,基于对佛教文化的渴求,对家乡的热爱,对大象山佛教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向大家展示大象山佛教文化的魅力。

【英文摘要】Buddhism as the first world religion, it has been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from ancient India and which the Luo Weiguo prince (now Nepal) set; Ming emperor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hen the silk road passed in our country, thousands of years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main beliefs of the Chinese people, generation of monks carry forward experience advocates, many Kings and emperors of political position and also to join the ranks, finally make Buddhism into various social strata. Part and the philosophy of Buddhism combined with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so on, synthesize, ferment, and then into the sea of Chines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has formed one of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culture, for the Chinese culture emits the bright light. This study with GanGu da xiangshan mountain buddhist culture as the theme, based on the desire of buddhist culture, love of home, to delve into da xiangshan mountain buddhist culture, to show you da xiangshan mountain buddhist culture charm.【中文关键词】大象山;佛教文化【英文关键词】da xiangshan mountain;Buddhist culture正文一、甘谷大象山佛教文化的形成背景:甘谷大象山,位于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

自山脚石级而上至巅,总长1.5公里,占地面积约640亩,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

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百多年。

(一)大象山名称由来:大像山之得名,因山巅修凿大佛像而来。

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

大像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

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

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

从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为大象山了。

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

(二)大象山佛教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大象山石窟坐落于典型的丹霞地貌之上,地质历史悠久,甘谷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宜,大象山又居渭河谷地,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捷,这些都为大象山佛教文化形成奠定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三)大象山佛教文化形成的人文背景:大象山这一文化地位的形成,除了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之外,还离不开自北魏以来的历代高僧在大象山持续不断地文化推动和建设他们念佛修行、讲经说法、撰写著述,为大象山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僧尼是大象山文化的原始创造者和弘扬者,佛教在北方广泛流行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一个高峰期和佛教的一个传播期,从外观看,甘谷大佛既有印度早期佛教犍陀罗风格所特有的蓄有须发以及笈多王朝时期佛教造像的螺型头发,且两眉之间有白毫相等特征,又表现出北周时期颈部较粗、鼻宽短、面部神情温和韶秀等特征,还显现出盛唐时期面容饱满、唇润颐丰、双眉弯曲、两眼明澈而略显突起的审美要求。

而大佛头顶的大螺旋式高肉髻则反映了其造像所跨越的北魏至盛唐的历史时空,在后来宋、明、清各代的修缮和重妆中同样也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尤其是甘谷大佛宽厚的上唇上的短须在佛教造像中并不多见,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于此可见一斑。

二、大象山佛事活动及其影响:大象山作为中国的佛教圣地之一,自然是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而寺庙集中分布的永明寺便是举办佛事活动的地方,也是僧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大象山历史悠久,宗教习俗也一直延传至今,形成了许多较为固定的模式,如暮鼓晨钟,早晚功课,讲经说法,传戒受戒而法会是大象山佛教寺院的主要佛事活动。

(一)四月八浴佛节: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大象山一年中最隆重的佛教节日之一,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日,又称佛诞节,是从求福灭罪的一种宗教要求传衍而来。

相传在3000多年前的古印度(现尼泊尔),有一个富庶的迦毗罗卫国,国王称为净饭王。

净饭王有两位妻子,一曰摩耶夫人,次曰摩诃波波提。

净饭王仁慈和善,善理国政,只可惜多年没有子嗣。

有一天,摩耶夫人梦见有一匹六牙白象进入她的身体,随后就有了身孕。

当时的印度有一习俗,女子在生产之前要回到娘家去。

摩耶夫人也在此时动身回家。

当她走到蓝毗尼园婆罗树下时,心中异常欢快。

这时,摩耶夫人突觉腹痛,随后太子降生。

小太子生下来就会走路,双脚各踩一朵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这一天适逢中国农历四月初八,即为佛诞日。

是日,各地佛教信徒均云集庙内,参加浴佛。

在佛殿上,供奉着太子佛像,四众弟子顺序用小铜勺盛满香汤浴灌太子佛。

在此前后还举行相关的法会,称为“浴佛节”。

中国东汉时仅限于寺院举行,到魏晋南北朝时流传至民间。

浴佛时间在史籍中有不同记载。

蒙古族、藏族地区以四月十五日为佛诞日,即佛成道日、佛涅盘日,故在这天举行浴佛仪式。

汉族地区佛教在北朝时多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后不断变更、发展,北方改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举行,南方则仍为农历四月初八举行,相沿至今(俗称“四月八”)。

傣族的泼水节在傣历六月(夏历四月)举行,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门寺院礼佛,就带有浴佛的性质。

浴佛礼节具体分为四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恭迎佛像。

佛诞之日,僧众搭衣持具上殿,按东西序位次分班而立。

闻磬声向上顶礼三拜后,六人出班恭迎佛像。

二引礼执引磬,二执事托香盘,主法僧居后,侍者随行,同声唱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像从经楼上迎到大殿中,主法僧上香、展具、顶礼三拜,大众一起唱赞:“稽首皈依大觉尊,无上能仁,观见众生受苦辛。

下兜率天宫,皇宫降迹,雪岭修因。

鹊巢顶,三层垒,六年苦行。

若人皈依大觉尊,不堕沉沦。

”第二,安座沐浴。

大殿钟鼓齐鸣,主法僧将佛像安座金盆中,然后上香、展具、向佛顶礼三拜或九拜。

大众同念《沐浴真言》,三称“南无香云盖菩萨”,然后唱赞:“菩萨下云中,降生净饭王宫。

摩耶右胁娩金童,天乐奏长空。

目顾四方周七步,指天指地尊雄。

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中。

”第三,祝圣绕佛。

主法僧闻磬声顶礼三拜,恭说颂词。

大众同唱《佛宝赞》,接唱《赞佛偈》:“佛宝赞无穷,功成无量劫中。

巍巍丈六紫金容,觉道雪山峰。

眉际玉毫光灿烂,照开六道昏蒙。

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

”再唱:“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唱毕开始绕佛,边绕佛,边称念:“南无娑婆世界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浴佛节第四,回向皈依。

绕佛后归本位,先念《回向文》:“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然后唱《三皈依》:“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浴佛法会功德圆满,引磬声起,大众齐唱:“浴佛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值得一提的是,南传佛教国家一般认为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成道、涅盘都在5月的月圆日(十五)并于这一天举行浴佛等盛大的纪念活动。

(二)水陆法会:水陆法会的全称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也叫水陆道场、水陆斋,它一般也是在六月法会期间举行,也属于六月法会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此会是为超度一切水陆亡灵而设的,因为以提供饮食为主,而且必须将饮食撒在陆地与河流湖海中,故称水陆大法会。

据考证,这种法会创始于梁武帝,宋代以后普及到全国各地这是佛教中的重大佛事活动,规模大,仪式繁多,主要是诵经设斋,礼佛忏悔,追悼亡灵在宋、元、明、清各代,都曾举办过水陆法会,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举办水陆大法会,要在一大殿内悬挂120幅水陆画,所画内容包括:诸佛、菩萨、飞天、明王、罗汉、护法神;三清、十二真君、五岳、二十八宿、六丁、六甲、八仙;龙王、阎王、地狱中的饿鬼、畜生及一切亡过六道轮回的鬼魂,水陆法会共做7天道场。

道场分内坛与外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