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脑电在康复中的实际应用
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的临床应用
aEEG的未来发展方向
1 2 3
完善技术标准
目前aEEG技术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未来需要 进一步研究和制定相关标准,提高技术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拓展应用领域
目前aEEG主要应用于新生儿脑功能的评估,未 来可以拓展到其他年龄段的患者,如儿童、成人 等。
智能化分析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aEEG数据进行 自动分析,提高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为临床医 生提供更可靠的参考依据。
06
结论与展望
aEEG的临床应用价值
评估新生儿脑功能
通过分析aEEG波形,可以评估新生儿的脑功能状 态,有助于早期发现脑损伤和疾病。
指导治疗和护理
aEEG监测可以为医生提供实时数据,指导治疗和 护理措施,如调整治疗方案或改善护理环境。
预测预后
aEEG的波形变化可以预测新生儿的预后,有助于 医生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
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抽搐、意识障碍等症状。
02
癫痫的病因多样,包括遗传、脑部结构异常、脑部感
染、脑外伤等。
03
癫痫的诊断依赖于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
助检查,如脑电图、磁共振成像等。
aEEG在癫痫诊断中的价值
aEEG是一种连续监测脑电活动的无创技术,能够实时反映大脑皮层的电 活动变化。
aEEG在癫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癫痫的发作类型、 病灶部位和严重程度。
此外,aEEG还可应用于新生儿脑损伤、脑死亡的 诊断以及昏迷患者的预后评估等方面。作为一种 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方法,aEEG在神经科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04
aEEG在睡眠研究中的应用
睡眠研究概述
睡眠是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对健康 和认知功能有重要影响。
脑电图简介与临床应用
脑电图脑电图是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以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现代辅助检查方法.它对被检查者没有任何创伤。
脑电图对脑部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故多数情况下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而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其他实验检查或辅助检查来综合分析。
脑电图- 概述脑电图脑电图是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以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现代辅助检查方法.它对被检查者没有任何创伤。
脑电图对脑部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故多数情况下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而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其他实验检查或辅助检查来综合分析。
脑电图主要用于用于颅内器质性病变如癫痫、脑炎、脑血管疾病及颅内占位性病变等的检查。
脑电图极易受各种因素干扰,应注意识别和排除。
脑电图- 检查目的1.癫痫:脑电图对癫痫诊断价值最大,可以帮助确定诊断和分型,判断预后和分析疗效;脑电图2.脑外伤:普通检查难以确定的轻微损伤脑电图可能发现异常;3.对诊断脑肿瘤或损伤有一定帮助;4.判断脑部是否有器质性病变,特别对判断是精神病还是脑炎等其他疾病造成的精神症状很有价值,还能区别癔病,诈病或者是真正有脑部疾病;5.用于生物反馈治疗。
脑电图- 检查前准备1.头发洗净,不要搽油,以免影响检查;2.饱餐,以防低血糖影响结果;3.检查前3天停用各种药物,不能停药者要说明药名、剂量和用法,以便医生参考。
脑电图- 注意事项1.检查时精神不要紧张,头皮上安放接收电极,不是通电;2.全身肌肉放松以免肌电受干扰;3.按医生要求,睁眼、闭目或过度呼吸。
英国医生理查德·卡顿在1875年首先在动物身上观察到了脑电波。
由于受到威廉·艾因特霍芬心电图获得成功的鼓舞,汉斯·贝格尔决定用弦线电流计来测定大脑的电活动。
在彩色扫描所显示的电波。
红色和黄色表示脑电活跃,而蓝色则表示不活跃。
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通过直接连接人脑与外部设备,实现人脑与机械设备之间实时交互的技术。
它通过解析脑电图等信号,将人的思维转化为指令,并通过电机或其他外部装置实现运动或控制。
本文将探讨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潜在挑战。
一、脑机接口技术在肢体康复中的应用脑机接口技术在肢体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因中风、脑卒中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而导致运动功能损害的患者,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实现肢体运动的恢复和康复训练。
患者将脑电图信号传递给外部设备,设备解析信号并转化为相应的动作,从而实现运动功能的恢复。
这种个性化的训练方式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调整,提高恢复效果。
二、脑机接口技术在语言康复中的应用脑机接口技术在语言康复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因脑损伤或语言障碍而导致语言能力受损的患者,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实现语言功能的恢复和康复训练。
患者通过脑电图信号或其他脑成像技术将其思维转化为文字或语音输出,从而实现与外部设备的交互。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交流的能力,并提高生活质量。
三、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除了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的康复训练,脑机接口技术还可以在神经康复中发挥作用。
对于因严重脊髓损伤或截肢等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通过连接人脑与机械设备,患者可以控制假肢或外部设备,实现日常生活中的各项动作,如抓握、走路等。
这种技术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四、脑机接口技术的优势和潜在挑战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带来了许多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脑机接口技术可以个性化定制康复训练方案,提高康复效果。
其次,这种技术可以通过精确控制实现精细运动,增加患者运动质量。
此外,脑机接口技术将康复治疗与科技相结合,打破了传统康复治疗的限制。
然而,目前脑机接口技术仍面临许多挑战,如技术的稳定性、使用的便捷性和成本的高昂等。
动态脑电图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动态脑电图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仇丽丽【摘要】目的:研究动态脑电图对昏迷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昏迷患者69例,对所有患者实施动态脑电图检查,并观察脑电图分级以及Glasgow评分的关系、脑电图分级和Glasgow评分与昏迷程度的关系。
结果脑电图的分级和Glasgow评分具有负相关关系,Glas-gow评分越低,患者脑电图的分级越高。
Glasgow评分越低患者昏迷的程度也越深。
结论动态脑电图对昏迷患者的预后具有评估价值,可以提高昏迷患者预后的判断。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2页(P2676-2677)【关键词】动态脑电图;昏迷患者;预后【作者】仇丽丽【作者单位】如皋市人民医院,江苏如皋 226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0.41昏迷是指意识障碍的严重阶段,此时患者意识清晰度降低,对外界的刺激无相应的反应,昏迷程度较轻者可以存在防御反射以及生命体征,而严重者则消失[1,2]。
昏迷的原因较多,可以由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引起,也可以由全身的疾病引起。
昏迷是临床的危重阶段,给患者的家人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对昏迷患者的准确判断也是气管移植技术和医学伦理学的重要部分[3]。
本文对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昏迷患者69例实施动态脑电图检测,并观察其预后评估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昏迷患者69例。
其纳入标准:(1)患者无自主的睁眼动作;(2)患者对语言无反应;(3)上述状态至少持续20h以上[4]。
排除标准:(1)痴呆和精神疾病者;(2)药物或者低温引起的昏迷[5]。
其中男34例,女35例,年龄19~75(46.9±1.2)岁,自缢者 3例,脑炎者8例,有机磷农药中毒者 7例,颅脑损伤者8例,心肺复苏者9例,脑血管病者34例。
康复医学中的电疗方法
康复医学中的电疗方法康复医学是一门专注于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的学科。
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电疗方法是一种常见且广泛应用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介绍康复医学中的电疗方法的种类、原理及其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电疗方法的种类电疗方法主要包括电刺激疗法、电磁疗法和电流疗法三类。
1. 电刺激疗法:电刺激疗法通过传递电流刺激患者的神经、肌肉和组织,以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常见的电刺激疗法包括经皮电刺激疗法(TENS)、电针灸、电穴位刺激等。
2. 电磁疗法:电磁疗法利用电磁场的作用对患者进行治疗。
其中,辐射疗法是将电磁辐射直接应用于患者的病灶部位,如电磁治疗器、微波疗法等;非辐射疗法则是通过电磁场的非接触作用对患者进行治疗,如磁场治疗、高频透热疗法等。
3. 电流疗法:电流疗法使用不同类型的电流刺激患者的身体以达到治疗目的。
常见的电流疗法包括直流电疗法、交流电疗法和脉冲电疗法等。
二、电疗方法的原理电疗方法的治疗效应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机制:1. 神经传导作用:电刺激可以影响患者的神经传导,从而改变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
通过刺激神经纤维,电疗方法可以减轻疼痛、增强肌肉力量、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
2. 组织修复作用:电疗方法可以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电刺激可以增加细胞的新生和增殖,促进伤口愈合及软组织的重建。
3. 炎症抑制作用:电疗方法可以通过改善组织血液循环、调节细胞因子等途径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
三、电疗方法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骨科疾病康复:电疗方法在骨折、骨关节疾病及骨骼肌肉损伤的康复治疗中有重要应用。
例如,电疗方法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减少肌肉萎缩、改善关节功能等。
2.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电疗方法对中风、脊髓损伤、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电刺激可以促进神经再生、恢复肌肉功能、改善运动协调等。
3. 风湿及疼痛症状管理:电疗方法用于风湿性疾病和慢性疼痛的康复治疗中,可以减轻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炎症消退等。
电生理在康复中的应用
2.肌电图:
①作为临床康复评定的指标:纤颤电位演变过程,可作为 神经早期、中期、晚期损害的指标;运动单位电位的出现, 因此可以作为治疗有效的指标。 ②.评价痉挛 H反射最大波幅/M波最大波幅、H反射最大斜 率/M波最大斜率,F波波幅、面积 、传导速度等电生理指 标,可客观、定量评价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痉挛程度。 在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临床痉挛评估量表未有明显变化 时,可通过上述参数来评价。
一、在康复诊断中的应用
正确的康复诊断对于康复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患 者康复预后的预测至关重要。神经电生理对神经损 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一)诱发电位在康复诊断中的应用
1.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视觉诱发电位 对于皮质盲、偏盲及视前路病变的 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体感诱发电位 各成分变化提示通路异常及卒中病 灶定位,特别是小病灶定位。 听觉诱发电位、瞬目反射 有助于发现头CT或MRI不 易观察的脑干病变。
(一)肌电图引导下的肉毒毒素治疗 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常见症状,它的
存在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的康复。肌内注射肉毒毒 素可有效降低肌肉痉挛,但直接注射肉毒毒素只能 用于大块肌肉,选择性差。
在肌电图引导下,选择小块肌肉及深部肌肉注 射肉毒毒素,结合康复治疗,更有利于肢体功能的 恢复。还有文献证实,SEP、F波、H反射等参数, 可作为临床评价痉挛的客观指标,用于观察肉毒毒 素治疗后痉挛缓解情况。
1.Wissel Jörg 2009 2.A Emre Öge, 2005
(二)生物反馈
目前应用于神经康复的有肌电生物反馈、脑电生 物反馈及皮肤电生物反馈。用于: 1.偏瘫肢体的康复,特别是异常步态如足下垂、内翻 的校正训练,手功能康复及平衡功能训练以及括约肌 功能的训练;
电生理在康复中的应用
2.TMS在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① 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② 治疗卒中后抑郁。
③ rTMS可改善慢性非流畅性失语症恢复。
④ 高频或低频TMS显著改善吞咽协调性。
⑤ 认知功能:高频rTMS刺激前额叶皮质区对轻-中度AD患者以及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的认知功能,如语言、记忆力、
注意力、向力等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
(二)作为临床治疗、康复治疗、评估预后的手段 1.行术中诱发电位监测,可提示神经有无刺激或 损伤。 2.颅脑手术时脑功能监测或癫痫病灶切除前的脑 电病灶定位及术中脑功能监测,术后神经康复期的 动态观察及评估。
Reza Jalinous 2012
3.神经康复期,临床肌力的恢复和MEP改善呈正相
关,能较好地反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在康
1.Chetan P Phadke 2012
2.JA Nobrega 2001 3.Brooks BR, 2000 4.NE Sviderskaya, 2006
表面肌电图(sEMG) 表面肌电图又称动态肌电图,是从肌肉表面通 过电极记录的肌肉系统的生物电信号。与肌肉 的活动状态和功能状态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关联性,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神经肌肉的 活动。
1.肖长林 2018 2.Fan J, 2002 3. C. P. W. Cheng
四、神经电生理在智能康复领域的应用
人机接口技术
(二)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 BCI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涵盖计算机科学、
生物医学、神经信息学、认知科学、神经工程、神 经科学等核心学科。
5.康复期病灶有其演变和消退的病理过程,观察 其脑电活动的相应变化可以为临床及预后的评估提 供参考依据。 6.BAEP对植物状态预后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脑电信号的原理与应用
脑电信号的原理与应用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是指人脑在生理状态下产生的电信号,由于脑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异而产生。
它记录了脑部不同区域神经元的活动情况,反映了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因此,脑电信号可以提供关于脑功能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信息,如睡眠状态、认知活动、情绪波动等。
脑电信号的原理在人脑中,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电化学信号进行的。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形成了神经网络,当神经冲动经过这个网络时,会产生电势变化。
这些电势变化可以通过头皮和脑脊液传递到头皮表面,从而形成脑电信号。
这些信号可用于计算机处理,并用于分析脑功能、识别脑讯息和大脑激活等方面。
脑电信号的特点脑电信号具有多种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频率信号也被记录:与其他生理信号不同,脑电信号不仅包含低频成分,还包含高频成分。
这是因为神经纤维的尺寸是在纳米级别,随着时间的变化,脑区域中体积很小的器官可能会晃动,从而产生高频信号。
2. 信号的幅度非常小:脑电信号的幅度通常为几微伏(1μV-100μV),这远低于人体电刺激水平。
因此,可以通过它们和人类的生理环境进行比较,并使用它们创建数学模型,以帮助诊断疾病。
3. 信号易受干扰:脑电信号非常容易受到干扰,例如电磁场、电灯、电脑、运动和脚踏车等。
这些干扰可以引起出错以及脑电信号的混淆。
脑电信号的应用1. 用于识别和治疗脑疾病:脑电信号的分析将有助于识别并减轻各种脑疾病的症状。
例如,对于某些癲癇患者,可以使用脑电信号来预测癫痫发作的时间,因此可以采取预防措施。
对于脑卒中患者,如对双节奏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脑电图监控也可有效帮助诊断和治疗。
2. 用于脑机接口:脑机接口是一种直接连接人类神经系统和外部设备的设施,为残疾人提供了建立自己家庭和做事的机会。
通过记录脑电信号,可以使残疾人TP在操纵光标、执行功能选择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控制。
3. 用作人类认知和行为研究的工具:脑电信号可以提供有关人类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信息。
动态脑电图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动态脑电图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作者:刘丽娇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18期【摘要】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监测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用动态脑电图描记66例昏迷患者并进行临床评定,包括Glasgow评分。
结果脑电图分级与Glasgow评分说明脑电图分级愈高,Glasgow评分愈低,患者昏迷程度愈深。
结论动态脑电图检测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有肯定价值,可提高在昏迷预后判断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动态脑电图;昏迷;预后作者单位: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关于昏迷国内外虽已有较多的文献,但目前仍没有肯定的结论[1]。
其属于脑功能受损严重阶段的,是临床重症,其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带给了患者家人和社会。
另外对昏迷患者预后的判断随着器官移植技术和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愈发显得重要。
我们对66例昏迷患者早期行动态脑电图检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共收集66例我院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住院的昏迷患者。
其中2例自缢, 7例脑炎,7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1例颅脑损伤,4例心肺复苏, 32例脑血管病 (10例脑梗死,22例脑出血),3例癫痫持续状态,所有患者均在1周内行动态脑电图检测。
年龄15~73岁,平均岁。
女27例,男39例。
纳入标准:①无自动睁眼动作。
②对语言无反应。
③至少持续上述状态20 h。
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和痴呆。
②药物或低温所致昏迷。
方法便携式动态脑电图系统采用北京太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SOLAR ROVER 型,脑电图描记方法:用单极导联记录,用火棉胶固定记录电极,按国际10~20系统按置16道头皮电极。
在行脑电图描记(≥24 h)的同时,还需监护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电、血压。
临床评定于记录脑电图同步进行,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脑干反应和Glasgow评分。
脑电图检查结果分级参照张志芳的分级方法稍作变动,分五级[2],V级:电静息(平坦波) ;Ⅳ级:间隔有少量8波,但以平坦波为主;Ⅱ级:伴少量8波,以0节律为主;Ⅲ级:伴有间隔有少量平坦波(暴发一抑制波交替)或0波,以8节律为主;Ⅰ级:正常脑电图。
脑电波的应用及使用方法
脑电波的应用及使用方法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phy,简称EEG)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电生理学技术,用于记录和测量大脑中神经元活动产生的微弱电信号。
下面我们将介绍脑电波的应用和使用方法。
1. 脑电波的应用领域:- 科学研究:脑电波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不同认知功能在脑中的分布,探索大脑认知、情感、行为等相关机制。
- 临床医学:脑电波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
例如,诱发电位检查可以用来评估听力、视觉和触觉功能;脑电监测可用于检测癫痫发作、睡眠障碍等。
- 心理学研究:脑电波可以揭示人类思维和感知过程的本质,并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心理机制。
- 脑机接口:脑电波可用于控制外部设备,例如智能轮椅、假肢等。
这对于残疾人士来说,具有重要的帮助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意义。
2. 脑电波的使用方法:- 实验环境:在开始记录脑电波之前,需要创造一个能让参与者感到安逸和舒适的实验环境。
通常,在安静的室内环境中,使用舒适的座椅和灯光,以及相对恒定和适宜的温度。
- 设备准备:脑电波记录需要使用一台脑电图仪,其由电极、放大器和数据采集设备组成。
电极通常通过电导胶粘附到头皮上,放大器将电信号放大,并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采集设备则用于存储这些信号。
- 睡眠规范:由于脑电波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因此最好在参与者清醒但不过度疲劳的状态下进行记录。
在记录之前需要确保参与者充分休息且没有饮用咖啡或饮料。
- 电极安装:电极通常放置在头皮上的特定位置。
常用的电极位置包括脑皮层、前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等。
电极的数量通常根据实验需求而定,但一般情况下会使用10-20个电极。
- 信号记录:脑电波记录通常需要在连续的时间段内进行。
必要时,记录过程中需要限制参与者的肢体活动,以减少运动引起的诱发电位。
脑电波信号通常以连续信号的形式记录,并可通过实时监测来确保信号的质量。
- 数据分析:脑电波记录之后,需要对信号进行分析,以提取所需的信息。
动态脑电图在脑瘫患儿诊断中的作用
毒 性脑 炎有 流行 趋 势 , 原 以柯 萨 奇 病毒 为 主 。夏秋 病 季 加 强卫生 宣 传 , 断传 播途 径 , 切 对控制 疫情 和病 毒 传
播有 重要 Leabharlann 意 义 。 参 考 文 献
[3 赵 雅 男 , 庆 五 .非 脊 髓 灰 质 炎 肠 道 病 毒 与无 菌 性 脑 膜 炎 研 究 进 1 姜 展 [ .中 国公 共卫 生 ,0 4 2 ( )1 3 . 刀 2 0 ,0 9 :1 1 [] 陈 立 , 玉 雨 , 红 , . 96年 延 边 地 区 无 菌 性 脑 膜 炎 病 因 病 毒 2 李 郑 等 19 分 离 及初 步 鉴定 [ .病 毒 学 报 , 98 3 2 92 3 刀 19 , :2 —3 . ( 稿 2 0 —72 ) 收 0 80 —8
AEEG s u e O mo i r1 8 i h s ia h l r n wi e e r 1p l y fo M a 0 4 t a 0 8 Re u t Oft e 1 8 c s s 4 wa s d t n t n o p t1c i e t c r b a a s r m y 2 0 O M y 2 0 . o 2 d h sl s h a e ,4 2
2 0 —5住 院 的 18例 脑瘫 患儿 进 行 监 测 。结 果 0 80 2
本 组 1 8例 中正 常 4 2 4例 ( 4 4 ) 异 常 8 3 . , 4例 (5 6 ) 6. 。AE G异 常率 相 比 , E
= 8 3 , < 0 0 。结 论 .8P .1
脑 电 图为 无 创 伤 性 了解 脑 部 损 害 的神 经 电 生 理 检查 方 法 , 态 脑 电 图为 脑 瘫 早 期 诊 断 提 供 重 要 依 据 , 动 脑
脑机接口技术与运动康复
脑机接口技术与运动康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脑机接口技术(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在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运动康复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将人脑与外部设备进行实时交互的技术,通过解读大脑活动的信号,将其转化为机器可以理解的指令,从而实现人机之间的直接沟通。
运动康复是指通过一系列物理和认知干预来帮助受伤或残疾患者恢复功能。
传统的运动康复通常依赖于劳动师和物理治疗师的指导与辅助,但是脑机接口技术的出现给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患者可以直接通过思维信号来操纵外部设备,如机器人助行器、假肢和轮椅等,实现运动康复过程的个性化、精确和高效。
这对于那些由于中风、脊髓损伤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而导致运动功能受限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脑机接口技术在运动康复方面的具体应用形式较为丰富,下面将以癫痫患者的运动康复为例,介绍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
首先,对于受到癫痫影响的患者,他们可能存在运动控制能力下降、运动暂停和不受控制的抽动等问题。
脑机接口技术可以通过记录和解读大脑的电活动来获取被患者产生的运动意图。
然后,将这些意图转换为机器可以理解的指令,例如控制一台机器人手臂或康复设备来帮助患者进行运动恢复训练。
通过反复使用脑机接口技术进行康复训练,患者可以逐步恢复和改善运动控制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另外,脑机接口技术还可以与神经反馈训练相结合,提高运动康复效果。
神经反馈训练是一种通过对大脑和身体生理状态进行监测和调控的技术,通过提供反馈信号来帮助患者了解和调节自身的生理状态。
脑机接口技术可以用来获取患者的大脑活动信号,而神经反馈则可以提供患者当前身体状态的信息。
将这两种技术结合使用,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大脑活动和身体状态,提供准确、实时的反馈信息,帮助患者调整运动姿势和力度,从而提高运动康复效果。
此外,脑机接口技术还可以用于运动康复过程中的神经重塑。
动态脑电图检查后注意事项
动态脑电图检查后注意事项动态脑电图是一种用于诊断脑部疾病或评估脑功能的检查方法。
在完成检查后,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首先,在检查前,医生通常会告知患者需要遵循的一些准备工作。
例如,可能需要避免喝咖啡或刺激性饮料等,因为这些物质可能会影响脑电图的结果。
此外,患者还需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因为睡眠不足可能会对脑电图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完成动态脑电图检查后,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恢复休息:由于在进行动态脑电图检查时需要粘贴电极在头皮上,可能产生一定的不适感。
因此,在检查后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和剧烈运动,以便让头皮的皮肤得到恢复。
2. 头皮护理:在动态脑电图检查过程中,医生通常会在头皮上涂抹一层胶水,以确保电极的粘贴和信号传导。
在检查后,患者需要仔细清洗头皮,将胶水残留物清洗干净,以免引起头皮过敏或其他不适。
3. 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在接受动态脑电图检查时,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等身体不适症状。
如果在检查后仍然出现这些症状,患者需要及时向医生反映,以便得到及时的处理和咨询。
4. 饮食调整:动态脑电图检查通常需要在空腹状态下完成,这意味着检查前一段时间不能进食。
在检查后,患者可以适度补充饮食,以恢复身体的能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度进食或摄入过多的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脑电图结果。
5. 避免刺激性药物和饮料:在完成动态脑电图检查后,患者需要避免喝咖啡、茶和其他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以免刺激大脑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如某些兴奋剂和抗焦虑药物等。
如果需要使用药物,应事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6. 正确理解和使用检查结果:动态脑电图检查的结果通常由专业医生进行解读和分析。
患者需要咨询医生,了解检查结果的具体含义,并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和理解这些结果。
同时,患者还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症状变化,并及时向医生反映。
总之,完成动态脑电图检查后,患者需要适当休息、注意头皮护理、观察身体反应、调整饮食、避免刺激性药物和饮料,并正确理解和使用检查结果。
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医疗中的应用
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通过记录和解读人脑活动来实现人机通信的技术,它可以将大脑的意图转化为外部设备的控制指令,使脑瘫、中风、脊髓损伤等患者重新获得行动能力,帮助他们恢复生活的自理能力。
一、脑机接口技术的原理脑机接口技术的原理是通过记录大脑的神经活动,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信号,再通过软件分析和处理,最终传达到外部设备上。
它主要依赖于脑电图(EEG)信号的采集,通过电极贴片记录患者的脑电活动,然后将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处理。
通过训练和算法分析,患者的意图可以被识别,并转化为对外部设备的控制指令,实现机器人或假肢的控制。
二、脑机接口技术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运动康复是脑机接口技术最常见的应用领域之一。
对于因脑卒中、脊髓损伤等导致肢体瘫痪的患者,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通过患者的意识和专注力,脑机接口系统可以解读患者的运动意图,并将其转化为对外部设备的控制信号。
患者可以通过脑机接口系统来控制机械手臂、假肢等外部设备,在日常生活中重新获得自理能力。
这对于患者的身心康复和社会融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脑机接口技术在言语康复中的应用言语康复是另一个重要的康复领域。
对于失语症患者或者肌肉无法控制声带的患者,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帮助他们通过思维来产生声音。
通过记录患者的脑电活动,在软件的分析下,可以还原出患者想要表达的文字内容,并将其转化为声音输出。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失语症患者重建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四、脑机接口技术的挑战与前景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医疗中的应用给很多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仍面临一些挑战。
目前的脑机接口技术仍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时间的训练,而且对电极的位置和接触度要求较高,操作复杂,限制了技术的普及。
此外,脑机接口技术还需要克服个体差异和脑活动的动态性等问题。
然而,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推进和改进,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医疗领域的前景依然广阔。
动态脑电图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评估
检查 。
( l eai ,F fs ngt e N; 指 标 良好 而 预 后 不 良 ) 真 阳 性 e ae v 、 ps i ,T oiv P;指 标 不 良而 预 后 不 良) te 、假 阳 性 ( l oiv, fs p si ae te
近 年 来 神 经 电 生 理 研 究 的 迅 速 发 展 为 重 型 颅 脑 损 伤
记 , 记 时 间 不 少 于 2 h 描 4。
f vr ru t ri nuy T I 昏迷 患 者 的 预后 判 断 s ee t mac banijr,sB)后 e a i
提 供 了 重要 手 段 。动 态脑 电 图是 连 续 动 态监 测 脑 电活 动 的仪 器 。 以通 过 动 态 观 察 脑 电 活 动 的 变 化 及 睡 眠 周 期 的脑 电 图 可 表 现来 评 价 脑皮 质 的反 应 。由于 脑 电 图 的变 化 可 以 比 临床 症 状 出现 更 早 . 而对 评估 昏迷 患者 的 预 后具 有 重 要 意 义 。本 因 研究对我院 2o 0 5年 1 一 2 0 月 0 9年 1 住 院收 治 的 重 型 颅 脑 月 损 伤 后 昏迷 患 者 进 行 动 态脑 电 图监 测 , 与 3个 月 后 患 者 的 并
响 脑 功 能判 断 的药 物f 静 安 眠 剂 、 醉 剂 、 经 一 肉 接 头 阻 镇 麻 神 肌
不 良 的人 数 ) 指 标 良好+ 标 不 良人 数)错 误 率 : 标 不 良但 / ( 指 ; 指
预 后 良好 的 人 数/指 标 良好 + ( 指标 不 良人 数) 。 1 . 统 计 学 分 析 3
脑性瘫痪患儿24小时动态脑电图的应用价值研究
脑性瘫痪患儿24小时动态脑电图的应用价值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脑性瘫痪患儿24小时动态脑电图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脑性瘫痪患儿共69例,对患儿进行脑电图检查和24小时动态脑电图诊断,将脑电图的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将24小时动态脑电图的检查结果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的检测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各类型脑性瘫痪患儿的异常率对比发现,痉挛型偏瘫患儿的24小时动态脑电图的异常率最高.结论在脑性瘫痪患儿的诊断过程中,24小时动态脑电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能够及时掌握患儿脑细胞的功能状态,从而有助于预防二次脑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性瘫痪;24小时动态脑电图;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74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90-02小儿脑性瘫痪俗称脑瘫,又叫小儿大脑性瘫痪,指的是患儿在出生后脑部发育尚未成熟,由于受到非进行性的脑损伤,导致姿势异常、运动功能障碍[1]. 患儿的病变部位在脑部,但是常累及四肢,并会伴随有癫痫、智力缺陷、行为异常、听觉视觉和语言障碍以及精神障碍等症状[2].对于脑性瘫痪患儿来说,及时的诊断对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次研究中,对脑性瘫痪患儿分别采用了脑电图检查和24小时动态脑电图诊断,旨在探讨24小时动态脑电图在脑性瘫痪患儿诊断当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共69例,其中,男42例,女27例;年龄在2个月-4.5之间,平均年龄为(1.6±0.2)岁;其中15例患儿在6个月以下,19例患儿为6个月-1岁,15例患儿为1岁-1.5岁,11例患儿为1.5岁-2岁,3例患儿为2岁-2.5岁,5例患儿为2.5岁-3岁,1例患儿在3岁以上.脑性瘫痪的原因分析:24例由于新生儿窒息,17例由于核黄疸,11例由于癫痫,8例由于新生儿抽搐,6例由于难产,5例出现过新生儿感染,4例出现过颅内出血,另有9例患儿原因不明.1.2方法对患儿进行脑电图检查和24小时动态脑电图诊断,将脑电图的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将24小时动态脑电图的检查结果作为观察组. 脑电图检查:使用数字脑电图系统(日产,9200型),根据国际10/20系统对电极进行放置.若患儿清醒,且能够合作,取坐位闭目描记;若患儿不合作, 可使用10%水合氯醛诱导睡眠或者在其自然睡眠状态下进行描记.24小时动态脑电图检查:使用动态脑电图仪(国产,CMS4000型),根据国际10/20系统对16个电极进行放置,参考电极为双侧耳电极.使用火棉胶将氯化银盘状电极固定在患儿头皮上,通过记录盒行24小时动态脑电图诊断记录.在记录开始时要求患儿闭目,在患儿清醒的状态下行30分钟记录,然后行3分钟的过度换气,将数据作为基础描记.在诊断中患儿尽量少动,并嘱咐家长将患儿诊断中出现的各种活动详细记录下来.记录盒所记录下的数据由专业人员进行分析. 1.3评价指标将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对比.患儿脑电图异常的判定标准为:痫样放电和非特异性异常.其中痫样放电包括了棘波、多棘慢波、棘慢综合波、节律性放电、高幅失律;非特异性异常包括了背景波异常、纺锤波缺、阵发性慢波、不典型尖-慢综合波[3].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中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卡方和t 值进行检验,差异性用p值进行判定,p值小于0.05表示本次试验数据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值大于0.05代表无统计学研究意义.2结果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和观察发现,观察组的检测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各类型脑性瘫痪患儿的异常率对比发现,痉挛型偏瘫患儿的24小时动态脑电图的异常率最高.见表1、表2.表1对照组和观察组检测结果对比([n(%)])3讨论由于小儿的脑部发育并未成熟,具有一定的先天缺陷,因此如果受到外部刺激就容易出现脑性瘫痪.相关的研究发现,小儿脑性瘫痪主要是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患儿的脑部神经细胞逐渐减少或者出现了广泛性的坏死,从而致使其脑部的发育不良,并出现灰白质萎缩、脑部积水等情况[4].此外,由于患儿的脑部血管当中会聚积多糖胶体物,因此会导致脑血管出现变形、发育不良或移位等情况,从而出现脑血管钙化、脑缺血等严重症状.由于小儿脑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多,而且不具有典型性,还没有发现特异性的诊断标准,所以给诊断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本次研究中,对脑性瘫痪患儿分别采用了脑电图检查和24小时动态脑电图诊断,研究发现,24小时动态脑电图的检测异常率明显高于脑电图检查,P<0.05.在24小时动态脑电图诊断中我们发现,患儿的病情越严重、智力障碍越明显,24小时动态脑电图诊断的异常率就会越高,而节律失调和弥漫性低波幅则是主要的诊断特征之一.通过24小时动态脑电图,我们能够掌握患儿脑部损害神经的电生理,并了解大脑细胞的功能状态.研究中有30例患儿在检查中表现正常,分析可能是因为患儿曾出现的脑细胞功能损害已经得到恢复.而从2可以看出,脑瘫临床分型与脑电图异常率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痉挛型偏瘫患儿的24小时动态脑电图的异常率最高.此外,研究中31例痫样放电患儿中有24例(77.4%)伴随临床发作,而相关的文献也报道称脑瘫患儿合并癫痫的发生率为63.7%[5].癫痫发作不但会提高脑细胞受到损伤的风险,而且会对治疗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及时发现有助于指导治疗和早期预防.综上所述,在脑性瘫痪患儿的诊断过程中,24小时动态脑电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能够及时掌握患儿脑细胞的功能状态,从而有助于预防二次脑损伤,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尚清,孔峰.动态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脑性瘫痪预后康复评价中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20(06):580-581. [2]谭春英,谭玉明,李冲等.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类型与动态脑电图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19(07):582-583. [3]张功纯,吴德,唐久来等.脑性瘫痪合并发作性事件动态脑电图分析[J].安徽医学,2011,32(01):8-10. [4]郝青英,罗红英,郭新志等.脑瘫合并癫痫及发作性疾病患儿动态脑电图监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15(06):120-121. [5]李瑞,刘晓鸣,杨忠秀等.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35例临床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2,28(11):763-764.。
动态脑电图在痉挛性脑瘫诊断中的价值
8 ・ 中 国实 用 神 经 疾 病 杂 志 2 1 8 0 0年 5月 第 1 3卷第 1 0期 C ieeJu nl f rci 1 ev u i ae y 0 0 Vo. 3No 1 hn s o ra o at a N r0 sDs ss P c e Ma .2 1 , 11 . 0
AE G 检 测 对 了解 痉 挛 型 脑 瘫 患 儿 的 脑 功 能 状 态 , 断 与鉴 别 诊 断 与 其 分 型 , 疗 均 有 重 要 指 E 诊 治
所 有 患 儿 均 在 就 诊 当 日用 MR9 0导 AE G 检 测 仪 进 行 8 2 51 E ~ 4h检 测 。结 果 4 痉 挛 型 脑 瘫 A E 1例 E G
Ⅳ 型 )4 例 非 MG 性 睑 下 垂 ( re ’Ssn rme ) ,7 Honr ydo 等 将
阳性 标 准从 睑下 垂 改善 的 幅 度≥ 2mm 提 高 至 ≥ 3mm, 以 可 减少 冰试 验 假 阳性 反 应 。
.
( 稿 2 1 - 22 ) 收 0 00—4
查 进 行 结 果 分 析 13 影 像 学检 查 . 4 例均 做 C l T或 MR 检 查 , 常 1 I 正 4例 ,
异 常 2 例 。其 中脑 积 水 1 , 穿 通 畸 形 2例 , 胝 体 发 育 7 例 脑 胼
不 良 2例 , 萎 缩 4例 , 室 扩 大 3 , E 1 脑 脑 例 HI 4例 , 网 膜 下 蛛 腔 出 血 1例 。
应 可 见 于 睑 肌 痉 挛 ,0mi 试 验 假 阳性 反 应 可 见 于 睑 肌 痉 2 n冰
验 均 具 有 快捷 、 全 、 廉 、 刨 的 优 点 , 于 MG 性 睑 下 垂 安 价 无 对 有 辅 助 诊 断 价 值 ; 1 1例 MG 性 睑 下 垂 ( sr nMGI 若 8 Osema
脑机交互技术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
脑机交互技术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脑机交互技术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所运用,在医疗健康领域也不例外。
这项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实现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其中,脑机交互技术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运动康复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身体的不适,身体的机能逐渐下降会给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而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合理地进行运动康复,能够让身体得到较好的改善。
运动康复治疗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方式,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康复治疗,需结合康复医学和体育科学治理方式,通过运动、训练等方式来促进疾病康复。
但传统的运动康复治疗方式往往无法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而脑机交互技术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有效。
脑机交互技术是一种运用脑波、头皮电等生物电信号自主控制设备,旨在建立起微观-宏观水平的“人机交互大通道”,并以此为基础实现脑机接口(BMI)。
脑机交互技术通过这些生物电信号来了解大脑中的运动控制区域、情感区域等,以改善人的精神和身体状态。
将这项技术应用到运动康复中,可以通过控制患者的大脑神经来实现肢体的自由运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脑机交互技术能够协助患者学习如何重新使用和协调自己受损的肢体,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手动控制。
运动康复患者通过控制脑机交互设备,将信号传递到某个肢体,来实现该部位的运动,同时还可以控制肢体的运动速度、幅度等参数,让患者能够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可操作性。
同时,脑机交互技术还可以帮助患者在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避免因刺激过弱或者过强导致的疼痛或者其他不适,从而给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体验和健康效益。
运用脑机交互技术进行运动康复治疗,可以大大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在其健康恢复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脑机交互技术还可以在训练后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通过建立患者的康复档案和诊疗流程,实现计算机智能化辅助决策,为医师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运用这种技术,不仅可以优化运动康复治疗程序,还可以降低误诊和治疗失败等不良后果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脑电在康复中的实际应用一、概述脑电信号包含了大量的生理与病理信息,通过对脑电信号的处理,不仅可以为医生提供临床诊断的依据,还可以为某些脑疾病提供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脑电是由大量脑神经细胞在高度相关的状态下的电活动在头皮上的总体效应。
脑电图是将人体脑组织生物电活动放大记录的一门技术,由于它反映的是“活”的脑组织功能状态。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脑电波作为一种安全、无创伤的医学检测方法在许多脑神经和组织的疾病、睡眠障碍、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及康复治疗中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1.1脑电图脑电是由大量脑神经细胞在高度相关的状态下的电活动在头皮上的总体效应。
脑电图是将人体脑组织生物电活动放大记录的一门技术,由于它反映的是“活”的脑组织功能状态。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的检查方法是在头部按一定部位放置8~16个电极,经脑电图机将脑细胞固有的生物电活动放大并连续描记在纸上的图形。
正常情况下,脑电图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当脑部尤其是皮层有病变时,规律性受到破坏,波形即发生变化,对其康复过程中脑电的波形进行分析,可以辅助诊断脑部的恢复情况。
许多脑部病变可引起脑电波的异常,如脑外伤、炎症、血管病、代谢性脑病等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异常。
通过研究较重病例脑电图在缺血区呈现慢波功率的明显增高,且增高的范围比CT显示的要大,增高的范围和程度随缺血的程度而异,进而证实了脑电图随着病情而变化,并发现脑损害引起的变化主要以慢波的变化为主[1]。
随着身体功能恢复,脑电图的异常情况也有改善。
通过对康复患者的脑电信号进行阶段性评价,会发现患者的脑电波随其康复会有明显改善。
这些都说明脑电图对脑部疾病意外及其以后的康复评价都是非常重要的。
动态脑电图则是长时间实时的记录病人的全部脑电活动。
1.2 目前国内外脑电信号研究动态近年来,人们相继引入了时频分析法、高阶谱分析法、非线性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等现代分析手段对脑电信号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
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以下的几个方面:(1)对癫痫脑电信号的研究。
癫痫脑电的特征波形有棘波、尖波、棘慢综合波等,国内外的研究者一般采用小波分析法、神经网络分析法对棘波、尖波进行自动检测与预测[2-4]。
(2)对睡眠脑电信号的研究。
睡眠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在精神病学上,睡眠分期是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而脑电图是研究睡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一些研究者通过分析睡眠脑电的谱分析、关联维、复杂度等来区别不同睡眠分期[5-7]。
(3)对不同状态下的思维脑电信号进行分析。
早期的工作主要研究大脑在安静状态、闭眼状态、睁眼状态下的脑电特征。
后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研究大脑听音乐、心算、识别图形等高级思维脑电活动,为人类研究大脑的认知功能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8-9]。
(4)对麻醉状态下的脑电信号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不同麻醉深度的脑电信号节律,辅助完成对病人的手术及术后恢复的监护[10]。
(5)对痴呆、精神异常、脑梗塞、脑损伤、抑郁症等其他脑部疾病的脑电信号进行分析[11-12]。
总之,脑电信号分析已经渗透到与脑有关的各个领域,更好的认识大脑将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方法来保护大脑,脑电信号的研究将日益深入。
二、动态脑电在康复中的应用2.1在认知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人在不同的认知活动中,大脑动力学运动特性不同,认知电位也不同;患有注意机能缺陷、弱智、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儿童多动症等认知功能缺陷的病人在认知活动时的认知电位和正常人的有很显著的差别。
因此通过测得患者认知电位和正常的比较可以评判其认知功能。
目前常用来捕捉和分析与认知活动相关的脑电波主要有40Hz脑电事件相关电位(40Hz ERPs)、事件相关电位(N100、N200、N270、N300、N400)和认知电位P300(Cognitive Evoked Potential P300)。
目前人类脑计划正在向着全球发展,世界许多国家已将脑的研究作为重点资助领域。
脑电信号被认为是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与大脑复杂的认知过程有关,可在临床实践中作为大脑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治疗康复效果、疗效观察、病人预后的客观评定指标。
从众多当前的研究可以看出[13-14],认知研究中广泛地采用了EEG研究方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脑电(EEG)检测是一种无创的、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侧重时间上的信息传递和处理的研究方法。
EEG包含了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信息,其中蕴含着包括思维、情感、精神以及心理等活动的丰富内容,深入研究EEG对于了解认知和思维过程,揭示大脑工作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脑电的分析吸引了国际上许多学者,主要是对不同导联、不同心理作业的时间系列信号进行处理,利用不同认知状态下的能量分布特性来揭示大脑工作机理[15]。
脑电图能够先于大脑结构和代谢出现异常之前识别出轻微脑功能的负向变化[16]。
Sitms等[17]的研究已证实,脑电的异常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相关。
目前,对于安静状态下患者某一阶段脑电信号的分析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痴呆的临床评价与研究,并且已得出结论,认为具有认知功能损伤患者的脑电活动在安静状态下低频活动增加,高频活动减少[18-19]。
VaD der Hiele等[20]研究表明,认知负载状态下,脑电的变化较之安静状态下更能突显出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
国内研究结果显示[21-22],康复综合治疗对于稳定并部分提高 AD、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认知功能。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认为:当大脑处于a波状态时,能促进灵感,加快资料收集,增强记忆,这一状态又被称为“放松性警觉状态”,是理想的学习状态[23]。
大量脑科学研究表明[24-26]:a波脑电与人的认知过程密切相关,如何有效地通过外部刺激诱发a波脑电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a波音乐对提高中学生记忆有积极的影响[27]。
2.2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脑性瘫痪(脑瘫)是小儿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
重者可并癫、智力低下、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
早期发现脑瘫及并发症,对全面判断预后康复有重要意义。
有研究表明[28],智力低下及癫痫的脑瘫患儿AEEG 异常率较总异常率高,智能障碍越明显AEEG异常率越高。
BAEP是由声刺激引起的神经活动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上的电活动,它能客观、敏感地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因此BAEP检测不仅可反映脑干听觉功能的发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整个脑干功能的发育状态[29]。
脑瘫类型不同,AEEG 与 BAEP 异常率不同,有助于临床分型。
AEEG 与 BAEP 两者从不同的解剖径路发现脑瘫的并发症及判断预后,可为脑瘫的全面康复治疗提供指导。
2.3在想象动作中的应用想象动作可以引起脑电信号的特异性变化,对肢体动作的想象可以引起动态脑电信号特征频段功率谱密度的改变,这一现象称之为事件相关去同步化或事件相关同步化(Event Related Desynchronization/Synchronization,ERD/ERS)。
手部想象动作主要在对侧的主运动感觉区的mu节律 (10Hz-12Hz)与beta节律(20hz~24hz)处引发ERD现象,即mu节律与beta节律频段的功率谱密度在想象手部动作时降低,部分受试者会引发同侧主运动感觉区的同频段功率谱密度上升的ERS现象[30]。
ERD与ERS既可以用作思维活动对刺激事件的有效响应标志,又可以在实时脑电处理中作为特征参数定位响应发生的具体时刻,因此在目前基于动作或想象动作电位的脑计算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系统设计中往往使用ERD与ERS作为关键性的触发参数[31]。
近几年,基于无创EEG信号的脑-机接口技术在运动信息解码的相关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8年,Hammon和Makeig等人通过提取无创EEG信号中的有效特征,在手够及物品的实验过程中成功预测了手的运动方向[32]。
Waldert 和Preissl等人基于运动EEG和MEG信号研究了相关的解码方法,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特征的目标识别结果,证实了手的运动方向信息可以从相关的EEG和MEG 信号中提取得到[33]。
2009年,Bradberry和Gentili等人进行了基于无创EEG 信号重建三维空间运动轨迹的研究,根据采集到的EEG信号和真实运动轨迹,建立EEG信号和手运动轨迹和速度的解码模型,初步得出运动EEG信号可以解码手的运动学参数等信息的结论[34]。
2010年,H Yuan和B He等人研究了手握拳速度与实际EEG 信号之间的关系,并且分析比较了想象运动和真实运动诱发的EEG 信号的差异[35]。
因此,从众多的研究结果中可以得到,通过无创EEG信号解码运动信息是可行的。
2.4脑-机接口技术中的应用脑机接口是一种不依赖大脑外周神经与肌肉正常输出通道的控制系统,通过采集和分析人脑生物电信号,在人脑与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间建立起直接交流和控制的通道,这样人就可以直接通过大脑来表达意愿或操纵设备,而不需要语言或肢体的动作[36-37]。
研究和发展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帮助肌肉萎缩、脊髓损伤等神经肌肉方面的患者以及交流障碍者有效地完成对外界交流和控制[38]。
从脑电极记录到的电位是对脑部大量神经元活动的反应,低至微伏级,这种电活动的电位随时间的波动称为脑电波(EEG) 。
EEG反应了大脑组织的电活动及大脑的功能状态,脑的复杂活动反应在头皮上的电位活动就是EEG轨迹[39] 。
所以理论上,人的意图通过脑电应该可以被探测识别出来。
BCI的前驱曾经指出“在理论上,脑的感觉、运动及认知意识在自发EEG中应该是可辨识的”,因此EEG 成为BCI研究的首选工具。
脑机接口技术是通过信号采集设备从大脑皮层采集脑电信号经过放大、滤波、A/D转换等处理转换为可以被计算机识别的信号,然后对信号进行预处理,提取特征信号,再利用这些特征进行模式识别,最后转化为控制外部设备的具体指令,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
脑-机接口技术是利用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平台,由患者在想象运动时的脑电信号作为虚拟人运动的控制信号,从而把想象运动与运动功能恢复训练结合在一起[40]。
脑-机接口技术为高位截瘫的患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即运用脑-机接口技术控制实施电刺激。
它通过收集到的脑电现象分析后直接实施刺激肌肉,达到站立行走的目的,实现患者在功能上恢复的初衷。
在医学领域,脑机接口机器人可以帮助肢体障碍患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如:(1)与周围环境进行交流:BCI机器人可以帮助残疾人使用电脑、拨打电话等;(2)控制周围环境:BCI机器人可以帮助残疾人或老年人控制轮椅、家庭电器开关等;(3)运动康复:BCI康复机器人可以帮助残疾人或失去运动能力的老年人进行主动康复训练,BCI护理机器人可以从事基本护理工作,提高残疾人或老年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