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基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浅谈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
基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浅谈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摘要】本文围绕着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展开讨论。
首先介绍了社会组织的概念和发展情况,接着分析了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与支持、合作与互动,以及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同时探讨了政府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与举措,以及政府和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结论指出,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仍面临挑战,政府应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支持与监管,同时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将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通过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组织、政府、关系、发展、管理、支持、合作、互动、社会治理、作用、政策、举措、构建和谐社会、挑战、监管、健康发展、合作。
1. 引言1.1 概述社会组织的概念与发展社会组织是指由一群人共同组成的,为了共同的目标或理念而组织起来的团体。
社会组织通常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了追求社会公益、提升社会福利等目标而活动。
社会组织包括各种形式,如民间团体、慈善组织、NGO组织等。
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在各个领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社会组织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弥补政府的不足,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和保障,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社会组织也可以监督政府的行为,促使政府更加公正、透明地行使权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完善和壮大。
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与支持将成为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只有政府与社会组织密切合作,共同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1.2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是社会治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
正确处理市场、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市场、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第50期在资源配置方面,应该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说,市场代表着私权,而政府代表的是公权。
私权和公权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权利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协商精神应该是契约精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合同也好、契约也好,实际上是双方当事人协商取得的结果,这实际上就是民主协商的机制。
过去,政府过多关心市场自由的法制,也就是刚才讲的资源分配、价格定制,都是由各级政府来管,因为这里有利益关系;而对于市场秩序的法律却恰恰不太关心,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经济论坛专家江平正确处理好市场、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处理好我们现在的升级也好、创新也好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市场、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严格说来是两个关系,一个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个是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要大力弘扬契约精神首先来谈一下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资源配置方面,应该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也就是说,国家、政府应该居于次要的地位。
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说,市场代表着私权,而政府代表的是公权。
私权和公权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权利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政府代表的是公权力,而市场代表的是私权利。
在我们国家,如何解决好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应该大力发扬契约精神。
我们离真正的市场平等还很远我觉得契约精神应该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平等精神,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讲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这三个平等机制。
西方国家曾经在法学方面有一句名言:从古代到现代法律发展的过程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从身份到契约。
这句话在法学界被认为是一个至理名言。
身份就是代表不平等,而契约精神代表的是平等精神。
平等精神应该说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应该是市场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连三个平等都没有,如果连起跑线都不平等,怎么能够体现契约精神呢?我们现在要能够体现真正的市场平等的精神,还差得很远。
政府职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政府职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政府与社会关系处理中,一般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因而研究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必定要从政府本身着眼,包括政府的本质、存在的依据等基本的理论问题。
一.什么是政府人们在使用政府这个概念的时候,往往与国家的概念相联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通常从国家的本质意义上理解国家的含义,即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而政府是履行国家职能、执行国家权力的机构。
在政治科学分析中,人们更愿意进而将国家的概念实体化,从公共权力的角度去概括和理解,即认为国家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公共权力,而政府就是执掌公共权力的主体,是行使国家公共权力的代表,是按照一定规则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体系①。
政府作为执掌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它能够对社会公共资源作出权威性分配,同时也能够对社会公共事务作出权威性决定。
简而言之,作为执掌社会公共权力的主体,它执掌了对于社会公共资源的控制权。
其二,政府作为一种公共权力机构,它自身的生存是通过社会的捐税来解决的,政府的维持经费来源于国库,是国民通过纳税的方式维持着政府的生存。
恩格斯指出:“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
捐税是以前的氏族社会完全没有的。
但是现在我们却十分熟悉它了。
随着文明时代的向前进展,甚至捐税也不够了;国家就发行期票,借债,即发行公债。
”②显然,离开了税收,政府就无以生存,国家就不成为国家。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威的代表,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公共性公共性的意旨在于,政府作为掌管国家公共权力的机构体系,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以国家、以人民或者说以社会全体成员的根本利益作为其活动的基本宗旨。
不可否认,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或一群社会成员,都有其特定的利益要求,因而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成员之间的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
根据恩格斯的说法,社会公共权力产生之后,就成了一种“与社会脱离的力量”,成了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可以看出,也只有真正地与社会相对脱离,凌驾于社会之上,公共权力才能真正地成为公共权力,才能切实地履行其公共管理的职能。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变化
圆园19年第10期本文主要讨论经济领域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变化。
但政府和市场关系是否合理主要体现社会是否和谐,人民是否满意,换句话来说就是,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否让广大人民体会到“获得感”和“满足感”。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人均收入很高,但是并没有让广大人民富裕起来,由此导致社会动荡,矛盾重重,政府无法作为,市场也无法解决问题。
所以本文将三者一起讨论,目的是吸取教训,借鉴经验,促使政府和市场发挥各自更大作用,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经历深刻地刻在人们心里,所以中国把重心放在国家安全上,大力发展重工业。
当时中国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属于比较落后和分散的小农经济,经济力量薄弱,迫切需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所以中国进行了“三大改造”,进入公有制社会,实行计划经济,政府集中管理、使用、分配各种资源,把农民和城市居民都归属到各自的组织中。
在这种改革下,中国社会只有集体组织下的农民和工人两个阶级。
当时的“全能型”政府有一定历史背景,是因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单一公有制社会,实行计划经济,但是当时中国还是传统农业社会,所以公有制的优越性以及计划经济的作用很难全部发挥出来,虽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在建设工业化社会后期还是出现了很多弊病:计划失灵、活力不足、“一统就死一放就松”“短缺”和“卖方市场”等现象经常发生。
后来我们党想努力改变这种情况,并形成过一些好的想法,像“利用市场”“十大关系”等,但后来发生“文革”,并愈演愈烈,这些想法就没有被很好地实施下去。
当时也由于政府权力过大,监督也不是很有力,所以存在官僚主义,市场几乎发挥不了作用。
二、改革开放到南方谈话时期引入市场机制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再次提出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国家的中心任务应该是发展经济,这个伟大的举措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意义非凡。
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的成就,包括在农村冲开计划经济束缚的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三资经济”,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政治觉悟也有了一定提升,尤其是在农村,1987年初步建立起村民自治的体制机制,这对拥有庞大农村人口的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突破,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一,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关系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全球性的“结社革命”使得社会组织在民族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力,在理论上给以国家权力为核心的民主政治理论和官僚制理论提出了挑战,在实践中也引起了世界各国公共治理体制的深刻变化,有些国家通过治理变革对其进行容纳和引导,社会组织成为公共治理的良性力量,也有的国家社会组织成为颜色革命中不容忽视的主要政治对抗力量,引起政治生活的动荡。
我们认为,面对社会利益多元格局逐步凸显、公民需求日益分化的新形势,社会组织与政府应该在法治的框架下建立稳定的政治互信和良性合作关系,以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象带来的治理缺失,努力实现合作善治,提高社会整合水平,满足公民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1,问题的缘起:为何社会组织与政府需要合作首先是面对社会利益分化和公民需求多元化的新形势,出现了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同时失灵的现象。
市场机制下的私营部门以逐利为天职,人们逐渐发现企业和个人单纯的自利倾向并不能自动导致公共利益的实现,而由政府组织来提供公共产品、监管私营部门的社会成本也是很大的,政府组织也有自身利益和道德风险,加上官僚制不可避免的整齐划一、反应迟缓、效率低下,公民日益多元、殊异的服务需求无法从这两种机制中得到完全的满足,客观上呼唤一种新的机制的出现,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治理常常是以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新机制姿态出现的。
其次是社会组织有其自身优势。
社会组织一般采取扁平化结构,运作机制灵活,常采用项目管理方式提供社会服务,避免了政府组织惯有的森严官僚层级导致的效率低下和对社会需求的不敏感,它的民间性、草根性使其具有联系基层的天然优势,能够贴身、即时满足公民的多样化需求。
社会组织的公益性也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公共生活,具有良好的社会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来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也就是说,相比私营部门的天然逐利倾向和政府组织的官僚病,社会组织更容易获得社会信任,更容易积累起雄厚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是进行有效社会动员、实现良好治理的基础性条件,大大降低了通过合作获得善治的管理和服务成本。
政府职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政府与社会关系处理中,一般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因而研究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必定要从政府本身着眼,包括政府的本质、存在的依据等基本的理论问题。
一、什么是政府人们在使用政府这个概念的时候,往往与国家的概念相联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通常从国家的本质意义上理解国家的含义,即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而政府是履行国家职能、执行国家权力的机构。
在政治科学分析中,人们更愿意进而将国家的概念实体化,从公共权力的角度去概括和理解,即认为国家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公共权力,而政府就是执掌公共权力的主体,是行使国家公共权力的代表,是按照一定规则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体系。
政府作为执掌国家公共权力的主体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它能够对社会公共资源作出权威性分配,同时也能够对社会公共事务作出权威性决定。
简而言之,作为执掌社会公共权力的主体,它执掌了对于社会公共资源的控制权。
其二,政府作为一种公共权力机构,它自身的生存是通过社会的捐税来解决的,政府的维持经费来源于国库,是国民通过纳税的方式维持着政府的生存。
恩格斯指出:“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
捐税是以前的氏族完全没有的,但是现在我们却十分熟悉它了。
随着文明时代的向前进展,甚至捐税也不够了l家就发行期票,借债,即发行公债。
”显然,离开了税收,政府就无以生存,国家就不成为国家。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威的代表,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公共性公共性的意旨在于,政府作为掌管国家公共权力的机构体系,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必须以国家、以人民或者说以社会全体成员的根本利益作为其活动的基本宗旨。
不可否认,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或一群社会成员,都有其特定的利益要求,因而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成员之间的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
2.普遍性作为行使社会公共权力的主体,政府的功能涉及到社会的所有领域和所有个体,从而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各个社会个体,只能在同一个政府下生息,享有一定的权利并履行一定的义务,接受政府公共权力的管辖。
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一,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关系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全球性的“结社革命”使得社会组织在民族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力,在理论上给以国家权力为核心的民主政治理论和官僚制理论提出了挑战,在实践中也引起了世界各国公共治理体制的深刻变化,有些国家通过治理变革对其进行容纳和引导,社会组织成为公共治理的良性力量,也有的国家社会组织成为颜色革命中不容忽视的主要政治对抗力量,引起政治生活的动荡。
我们认为,面对社会利益多元格局逐步凸显、公民需求日益分化的新形势,社会组织与政府应该在法治的框架下建立稳定的政治互信和良性合作关系,以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象带来的治理缺失,努力实现合作善治,提高社会整合水平,满足公民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1,问题的缘起:为何社会组织与政府需要合作首先是面对社会利益分化和公民需求多元化的新形势,出现了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同时失灵的现象。
市场机制下的私营部门以逐利为天职,人们逐渐发现企业和个人单纯的自利倾向并不能自动导致公共利益的实现,而由政府组织来提供公共产品、监管私营部门的社会成本也是很大的,政府组织也有自身利益和道德风险,加上官僚制不可避免的整齐划一、反应迟缓、效率低下,公民日益多元、殊异的服务需求无法从这两种机制中得到完全的满足,客观上呼唤一种新的机制的出现,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治理常常是以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新机制姿态出现的。
其次是社会组织有其自身优势。
社会组织一般采取扁平化结构,运作机制灵活,常采用项目管理方式提供社会服务,避免了政府组织惯有的森严官僚层级导致的效率低下和对社会需求的不敏感,它的民间性、草根性使其具有联系基层的天然优势,能够贴身、即时满足公民的多样化需求。
社会组织的公益性也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公共生活,具有良好的社会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来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也就是说,相比私营部门的天然逐利倾向和政府组织的官僚病,社会组织更容易获得社会信任,更容易积累起雄厚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是进行有效社会动员、实现良好治理的基础性条件,大大降低了通过合作获得善治的管理和服务成本。
建设服务型政府应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建设服务型政府应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正文】2004年,国务院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首要目标:“进一步转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不受侵犯;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服务意识,简化公共服务程序,降低公共服务成本,逐步建立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服务体制”。
[2]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更是直接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和任务,明确要求各级政府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既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也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
首先,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市场经济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对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其一,市场竞争要求政府为企业和各种经济组织提供或组织提供各种公共服务。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要承担种种社会职责,如为其职工提供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疾病、生育、工伤及养老保险,等等,即企业办社会。
而要搞市场经济,让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政府就必须为企业减负,为企业提供或组织提供各种相应公共服务,为各种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其二,市场经济的运作需要政府解决市场竞争可能产生的各种负面问题,以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
任何市场经济的运作,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都会带来正面的效率和效益,但也都可能产生各种负面的社会问题,如企业破产、工人失业、收入不均、贫富分化、物价波动、通货膨胀,以及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
正确处理新时代社会利益关系论析
正确处理新时代社会利益关系论析新时代社会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关系,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市场公平竞争,从而实现市场的自主发展。
政府也要推动市场的改革创新,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促进市场繁荣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与地方是统一国家的两个层次,二者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协调的关系。
中央要加强对地方的引导和指导,统筹资源配置,统一市场规则,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地方要服从中央的决策部署,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作为,为中央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正确处理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的关系公共利益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个人权益是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正确处理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的关系,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个人权益,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基本的社会保障。
也要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的有机统一。
四、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产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环境保护是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环境的优化协调。
五、正确处理利益集团与社会整体的关系利益集团是特定群体的利益代表,社会整体是全体人民的利益所在。
正确处理利益集团与社会整体的关系,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导向,充分听取和照顾各方面的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断发展。
六、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种经济形态,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府的引导作用,确保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衔接。
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3)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使得政府进一步放权。社会的自主化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政府更多的充当着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而不是全能型政府。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4)政府职能的转变,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不再是社会的主导。我们的生活也不再是有政府所导演,我们的生活将会越发的社会化,集体化,个人化。权力只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工具,而不是主导社会稳定的机器。
(1)强政府,弱社会模式,即在中央集权下的低水平的社会分工和有限的社会组织的功能分化,东亚和新兴的归家大多数来说都是与这种模式
(2)弱政府,强社会的模式,即在软弱的政府面对强大的社会组织,各种社会力量,以各自的方式直接在政治的里领域内进行活动,政府沦为“轮番强盗的”对象,政府经常城头变幻大旗
(3)强政府强社会的模式。即当今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社会高度发达。政府的制度化程度也很高。举个例子,最近的美国政府关门半个月时间里,美国的社会依然井然有序的运行着,人们的生活和政府开门的时候没有什么两样,社会依然是安定和谐的,学生照常上课,人民正常的工作,这就是高度自由和发达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即使短时间内离开了政府的干预也能维持之前的稳定的态势,当然我这里说的也只是暂时性的离开政府,而不能完全离开政府的干预,因为社会毕竟是政府的承担者,没有政府的有效的合理的干预,社会也无法长时间的稳定。
社会是与政府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个人之间结成的各种非政府的组织和关系的总和。社会即使政府的承受者,同时又影响和制约这政府权力,因此是与政府相对应的另一种组织形式。社会所调节的主要是私人领域,因而是自愿形成的组织。
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创新中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路径探析
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创新中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路径探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中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路径。
通过分析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演变历程,探讨其现状,以及政府在治理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和社会参与的作用。
随后,论述政府与社会合作的路径,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
通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的引言,以及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探析,本文旨在为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参与,加强与民间机构的合作,促进政府与社会的有效互动,实现良好的治理效果。
在未来发展中,应更加重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与共赢,共同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向更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政府与社会关系、社会参与、合作路径、发展方向、发展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部分将围绕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中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路径展开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亟需进行创新和改革。
政府在治理中的作用受到挑战,社会参与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何有效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建立起互信共赢的治理合作关系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并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本研究将深入分析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演变历程,剖析当前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现状,探讨政府在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中的作用,探讨社会参与在治理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并提出政府与社会合作的路径探讨。
通过对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路径进行探索,为政府与社会关系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社会治理体制的持续创新和完善。
1.2 研究意义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政府与社会关系作为其中的关键因素,对于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路径,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有利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社会参与度,推动社会治理体制向更加科学、民主、透明的方向发展。
试论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政府与社会间的新型协同
试论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政府与社会间的新型协同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方向的一场深刻的变革。
在这一进程中,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形成了新型的协同关系。
本文将从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现代化治理的要求和新型协同的优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在新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传统上,政府是权力和资源的分配者和管理者,而社会则是政府的受众和执行者。
在新时代下,这种传统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
政府更加倾心于走近社会、倾听社会声音、回应社会需求。
在一些重大决策和政策的制定上,政府更注重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征求社会民意,使政策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
政府也更加注重打造互动型、平等型的社会治理体系,鼓励社会各主体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发挥作用,提升社会治理的综合性和协同性。
而社会也在逐渐转变自己的角色,不再仅仅是政府的受众和执行者,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
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社会组织、企业民众等各种主体都成为政府的合作伙伴和参与者。
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
这种新型的政府与社会关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现代化治理的要求新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迫切需要政府与社会间的协同。
现代化治理的要求既包括对政府的要求,也包括对社会的要求。
政府要求必须更加注重服务民众、回应社会需求、加强自身治理能力和水平。
政府的服务意识、责任感要不断加强,为民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政府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治理效能和水平,创新治理方式和手段,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而社会方面,也要求社会各主体必须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水平,积极参与到国家治理现代化中。
社会组织要不断加大自身的建设力度,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更加积极地推动社会治理。
课题研究论文:基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浅谈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
107040 社会其它论文基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浅谈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一、社会组织在政府与社会关系中的意义(一)有效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必须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
重视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突破口。
通过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政府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变规章为规范、变管制为服务、变人治为法治,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实现政府行政能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必须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
社会组织作为政府与企业的中间层以及企业与社会公众的缓冲带,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行业主体活力、服务行业发展、惩戒承接政府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积极发挥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不仅能够反映市场主体的诉求,还能够协助政府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发挥“缓冲器”“润滑剂”“稳定器”的作用,降低社会矛盾冲突的激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实现社会自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必须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
社会组织是指具有共同利益或者共同兴趣爱好的社会主体团结凝聚起来,建立在一定规章制度基础之上的反映某一特定主体利益诉求,并提供特定公共服务的组织。
有效地支持社会主体的诉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服务,这是社会组织的价值所在,也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
社会组织的发展好坏,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特定社会群体的利益能否实现。
二、我国社会组织在现实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到现在,相对于以前来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社会组织数量急剧增长、社会组织类型多样化、管理水平规范化。
但是,我国社会组织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如下:(一)社会组织行政化倾向明显,官方色彩浓厚,缺乏独立性。
新形势下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新形势下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新形势下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起政府与社会,很多人会想起“政府是社会的长子”这句话,因为它基本说明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即:政府来源于社会;政府在拥有社会赋予的权力的同时,对社会负有一定的义务;政府的行为可能与社会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的行为对社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政治学认为,政府是国家的代表,政府的行为就是国家的行为。
政府是社会的产物。
一、新公共管理概述(一)新公共管理的概念新公共管理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理论,又指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还指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运动。
其名称在西方各国也不尽相同,如在英国叫“管理主义”,在美国则称为“企业家的政府”或“新公共管理”,在其他一些国家又称为“市场导向型公共行政”等等,但它们都具有大体相同的特征。
(二)新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第一,政府的管理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政府只起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桨的作用。
第二,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应能够主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富有成效的反应。
第三,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即主要通过法规、制度控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由此而产生了所谓的三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等三大变量。
第四,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
二、我国传统的政府——社会关系存在的问题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是由政府对一切社会事务“大包大揽”,等级性的行政联系通过各种形式的单位以及农村组织渗透到整个社会,社会组织实质上承担着国家行政机关的部分功能,成为一级政权的附属物。
政府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
政府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政府的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来引导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政府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政府政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为社会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为各行业提供便利和支持。
比如,政府可以出台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通过这些政策的引导,社会经济得以有序地发展。
其次,政府政策对经济市场起到了监管和调控的作用。
经济市场的自由度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市场的自由度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垄断、欺诈、不合理竞争等。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监管市场,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市场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疏导经济波动,防止经济过热或过冷,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这些政策的实施和执行,对维护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政府政策对于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科研经费、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等措施,鼓励科学家和企业家进行创新研究和技术创新。
此外,政府还可以出台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作,激励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
政府的政策可以为创新和科技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使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政府政策还对于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资源配置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资源税、环保税等措施,引导企业和个人进行环境友好型生产和消费,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绿色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正确认识新时代社会秩序建设中的若干关系
正确认识新时代社会秩序建设中的若干关系新时代社会秩序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而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关系需要我们正确认识。
下面就来谈谈在新时代社会秩序建设中的若干关系。
我们要正确认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关系。
政府是实施社会秩序建设的主体,负有维护社会安定的责任。
而民众则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也应该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秩序建设的责任。
政府和民众应该形成合作共赢的关系,政府要积极向民众宣传秩序建设的重要性,引导民众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并且主动参与到社会秩序建设中。
而民众也要理解政府的决策和管理,遵纪守法,积极配合政府开展各项工作。
只有政府和民众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秩序的良好建设。
要正确认识公民和公共秩序的关系。
不同个体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秩序。
要使社会秩序稳定,首先要求公民遵守法律法规,遵纪守法,自觉守护公共秩序。
对于一些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应该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并加大处罚力度。
在公民和公共秩序之间,要形成自觉维护公共利益的关系,使整个社会的秩序更加和谐稳定。
要正确认识正义和公平的关系。
正义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准则。
而公平则是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是平等和公正的体现。
秩序建设的过程中,正义和公平是密不可分的。
要确保社会秩序的建设是公正公平的,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受到公平的对待,消除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只有在正义与公平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
要正确认识社会团体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
社会秩序建设不是政府和公民的单方面工作,也需要各个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
各种社会团体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牵手共同努力,共同为社会秩序的良好建设做出贡献。
政府要支持和引导各种社会团体参与社会秩序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更好地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而社会团体也要主动响应政府号召,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社会秩序的建设。
政府治理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相关性研究
政府治理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相关性研究近年来,政府治理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政府治理不仅关系到国家民生福祉,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那么,政府治理与社会发展问题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首先,政府治理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它通过治理手段调节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了社会的持续发展。
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会出台一系列政策,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政府的决策与行动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直接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如果政府治理能力不足,将会导致政策执行不力,长期以往将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政府治理过程中,社会发展问题会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增长,社会面临的问题也愈加复杂多样。
而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需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社会发展问题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政府需要加强组织和协调能力,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有效性,以应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此外,政府治理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
政府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的,政府治理无法独自解决社会发展问题。
政府需要倾听社会各方的声音和需求,协调各方的利益,形成多赢的局面。
同时,社会各方也需要积极参与到政府治理中,共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只有政府与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最后,政府治理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相关性也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政府治理应该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持续地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政府的决策和行动应该立足于社会的长远发展,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利益和需求。
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政府治理才能够持久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政府治理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相关性是存在的。
政府治理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和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对“社会似水,政府如舟”的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对“社会似水,政府如舟”的理解陈磊政府和社会始终是现在我们所绕不开,脱离不了的东西,它实实在在存在,我们生活于此。
那么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学习工作,办事生活,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政府与社会,那政府与社会到底是何种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会呈现出何种关联,这的确值得我们深究。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乔耀章教授对此有一番形象深刻的比喻——“社会似水,政府如舟”,我以为,这很好地阐释了我国政府与社会彼此间的关系,此文就以此为基础展开论述,阐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当然,以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论述为主,适当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实际。
一、“社会似水,政府如舟”的含义“社会似水,政府如舟”到底寓意何为,这是由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乔耀章教授提出的,对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给予了生动的描述。
那么我们不禁要追问其出处,水舟到底来源于何处呢?舟水一词来源于《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后被唐代魏征劝谏唐太宗所用,唐太宗李世民常用此话告诫众人,久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便成了李世民的“名言”。
那时的舟与水指的是君王和百姓,放到今天来说,应该与乔耀章教授对社会和政府的理解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舟水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乔耀章教授在其《政府理论(续篇)》中将政府比作舟,社会比作水,在我看来,倒是十分贴切。
那舟与水的关系到底有哪几种呢?我以为,最好的状态便是舟水和谐共处,风平浪静,小舟飘曳。
那即使是在舟水和谐的时候,还是会出现一潭死水的状况,这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种状态。
舟作为不变的物,但水却存在着万千变化,所以,如果我们往两个极端看,便会出现干旱和洪涝,即河涸海干亦或洪水猛兽。
其实,这两个极端不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在研究过程中,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中也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一)先有水才可载舟河流之所以称之为河流,是因为由众多的水滴齐聚于此才能形成;江海之所以称之为江海,是因为由众条河流汇聚而成。
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和社会关系,进一步深化转型期间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和社会关系进一步深化转型期间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当前和今后,只有积极地面对并正确的处理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够可持续、健康完善和发展。
一、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挑战更加严峻。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恢复的过程必将缓慢、动荡和曲折。
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债务负担沉重,流动性泛滥,美国再次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虽然可能有助于缓解美国本身的问题,但必然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复苏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
从国内看,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了复杂形势,在经济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前进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和改善,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
现在我国的经济规模已居全球前列,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明显加大,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二、当前政府、企业、社会的关系我国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在经济行为中具有很大的行政干预权力,并且缺乏对这种权力必要的监督机制,往往导致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并为权力“寻租”留下空间,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体体制下的主体地位名存实亡。
企业在这种不完善的经济环境中,对市场前景会充满失望情绪,无法做出合理、放心的投资,缺乏长远规划和战略布局,而易转向周期短、见效快的资本炒作等投机行为,甚至为企业生存或逐利热衷于权钱交易、破坏环境等违法行为,丧失了企业基本的原则和起码的道德准则。
当前社会对政府、企业存在着诸多不满情绪,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教育、医疗、住房的不平等,企业社会责任心的缺失,工作环境恶劣、虐工等现象的频发,而近两年“逃离北上广”口号受到广泛关注,更是凸显了当代年轻人时刻处在生活、精神的高压之下,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蕴藏着危机,亟待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提起政府与社会,很多人会想起“政府是社会的长子”这句话,因为它基本说明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即:政府来源于社会;政府在拥有社会赋予的权力的同时,对社会负有一定的义务;政府的行为可能与社会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的行为对社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政治学认为,政府是国家的代表,政府的行为就是国家的行为。
政府是社会的产物。
一、新公共管理概述
(一)新公共管理的概念
新公共管理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理论,又指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还指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运动。
其名称在西方各国也不尽相同,如在英国叫“管理主义”,在美国则称为“企业家的政府”或“新公共管理”,在其他一些国家又称为“市场导向型公共行政”等等,但它们都具有大体相同的特征。
(二)新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府的管理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政府只起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桨的作用。
第二,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应能够主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富有成效的反应。
第三,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即主要通过法规、制度控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由此而产生了所谓的三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等三大变量。
第四,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
二、我国传统的政府——社会关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是由政府对一切社会事务“大包大揽”,等级性的行政联系通过各种形式的单位以及农村组织渗透到整个社会,社会组织实质上承担着国家行政机关的部分功能,成为一级政权的附属物。
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直接后果是,不仅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社会成员因为只有依附于某一个组织才能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和发展资料,个人的自由选择权无从体现,从而导致既不利于个人发展,也不利于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
(一)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脱节与矛盾
中国政府的层级是当今世界最多的——有5级之多。
中央政府一般只能管到省部级,省再管地市,地市管县,县再管乡。
这种层层节制、只向上负责的管理流程造成信息和权力传递的双重困难:越是上级政府,越不直接面对民众,关于民众的信息也大都来自下级政府的汇报。
这种责任和权力逐级下放、而全国财政却逐级向上集中的情况,使得基层政府失去了服务能力、基层治理毁坏严重。
(二)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遇到瓶颈
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已占GDP的48.5%,上缴税收占全社会的37%,是中国经济中比重最大、活力最强、成长最快的部分。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仍未建立起现代民营经济的政府服务和管理体系。
行政垄断、行业壁垒和地区封锁,市场准入限制多,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三)社会危机治理不善
最近几年,我们目睹了一系列社会危机治理不善的例子,连续性矿难就集中暴露了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的不健全、危机处理流程不专业。
其他影响恶劣的如山西“黑窑奴”事件等等。
如此频密的社会危机实际上也意味着政府日常管理不善。
(四)限制了社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我国传统的“强政府、弱社会”模式自身的弊端,使其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更要求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于是一种政府——社会关系新模式的产生就有其必然性。
三、我国政府——社会关系新模式
改革传统“全能政府”的畸形关系模式,实现政府与市民社会相互分立的理想关系模式,需要进行双向的努力。
即一方面需要进行有限政府的制度创新,需要界定政府权力的限度,“校正”政府的越界行为,改变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规模、权力和职能扩张倾向;另一方面需要进行构建市民社会的制度创新。
要大力培养社会力量,建立充分发育的社会肌体,努力构建市民社会。
这个过程也就是实现社会从依赖政府、甚至被纳入政府体系的地位上解放出来,形成政府与市民社会相互分立的过程。
实现有限政府的制度创新,就需要以政社分开为原则,从制度上明确政府与社会组织各自在社区社会工作事务方面的职能与权限。
最基本的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保障职能;再就是改革政府行为方式,将依法行政、依法治国作为基本的治国方略;此外,还要改革政府体制,健全制度化的参与机制,完善整个社会利益聚合和利益表达的结构与规则,同时完善社会对政府的各项监督机制。
培育市民社会的制度创新则是要大力扶持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重建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培育“中产阶级”队伍,在政府、社会精英与民众之间建立制度化的沟通、服务和互动机制。
(一)我国政府——社会关系新模式建立
我国政府——社会关系新模式的产生过程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是一种改革的过程,也是改革的结果。
2006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新型社会管理格局。
这一社会管理格局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意境下确立的新型格局,从这精简的十六个字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社会管理的主体构成、权力分配及其之间的关系。
这种多元主体、互助合作的管理格局,打破了我国传统的一元单向管理模式,并体现了民主、合作等丰富内涵,极具中国特色。
这种新型社会管理格局为我国政府——社会关系新模式指明了方向。
我们国家应该建立一种适应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新型政府——社会关系模式。
[3] 这种新模式可以概括为:“小而强政府,大而强社会”,即建立起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我国政府——社会关系新模式的意义
虽然新模式刚刚建立且正在完善之中,但新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1.通过国家与社会的相互监督和影响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
有效的双向沟通、互助合作机制是实现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助合作的重要保障,而国家与社会的相互监督和影响就如同这一机制的“左翼”。
它不仅有利于有效防止政府或志愿失灵,对于形成相对独立的国家与社会这一基础性环节也起着很好的稳固作用。
2.有利于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新模式则可以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以加强社会管理,维
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这不但强调了政府应该“为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而且把这种思路明确为一种政府战略,即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应该说,这才是所谓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关节点所在。
4.有利于有限政府与自治社会“强强联合”
在权力高度集中的传统体制下,我国社会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这就是政企不分和政社不分。
如今,政企不分的问题经过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基本解决,而政社不分的问题却依然严重。
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建立我国政府和社会关系新模式其实质就是要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