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 优秀教案
《蜡烛》优秀教案
《蜡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提炼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蜡烛的象征意义,理解奉献精神的重要性。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蜡烛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价值观。
(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蜡烛,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的意义。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2)分组讨论,回答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对蜡烛象征意义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总结课文《蜡烛》的主题思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蜡烛象征意义的认识。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创作一篇关于蜡烛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主要情节、人物关系、象征意义等。
2. 学生在讨论和写作过程中,对课文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3. 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以及在生活中践行蜡烛精神的实际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文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引导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有关蜡烛的教学教案设计
有关蜡烛的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认识蜡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的定义、种类和用途。
2. 培养学生对蜡烛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蜡烛的定义:点燃后能分泌蜡油,并熔化覆盖在火焰上的蜡烛。
2. 蜡烛的种类:按形状可分为圆柱形、锥形等;按原料可分为石蜡、蜂蜡、植物蜡等。
3. 蜡烛的用途:照明、熏香、装饰等。
教学活动:1. 展示各种蜡烛,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蜡烛的了解。
3. 老师讲解蜡烛的定义、种类和用途。
作业:1. 调查生活中蜡烛的用途。
2. 收集不同种类的蜡烛图片,进行展示。
第二章:制作蜡烛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蜡烛制作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 蜡烛制作材料:石蜡、玻璃管、烛芯等。
2. 蜡烛制作方法:融化石蜡、插入烛芯、冷却凝固等。
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蜡烛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制作蜡烛的创意。
3. 学生动手制作蜡烛,老师巡回指导。
作业:1. 设计一个独特的蜡烛造型。
2. 制作一个蜡烛,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第三章:蜡烛燃烧的原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1. 蜡烛燃烧过程:融化、气化、燃烧、氧化等。
2. 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氧气浓度、温度等。
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蜡烛燃烧的原理。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过程。
3. 学生探讨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
作业:1. 调查生活中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
第四章:蜡烛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蜡烛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光明、幸福、祈福等。
2. 蜡烛在传统节日中的应用:春节、端午节等。
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蜡烛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
2. 学生分享了解到的蜡烛在传统节日中的应用。
3. 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具有传统文化寓意的蜡烛。
蜡烛教案初中
蜡烛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来源、种类、用途和制作过程;掌握蜡烛的制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蜡烛的来源、种类、用途和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蜡烛的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具:蜡烛、烛芯、蜡笔、剪刀、火柴等。
2. 材料:石蜡、烛芯、蜡烛模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从哪里来的吗?蜡烛有哪些种类?用途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探究蜡烛的来源(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蜡烛的来源,教师巡回指导。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了解蜡烛的种类和用途(5分钟)1.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蜡烛,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特点。
2. 教师讲解蜡烛的用途,如照明、装饰、祭祀等。
四、学习蜡烛的制作过程(10分钟)1. 教师讲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包括准备材料、制作烛芯、熔化石蜡、倒入模具、冷却等步骤。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模拟制作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五、动手制作蜡烛(10分钟)1. 学生分组领取材料,按照制作过程进行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汇报制作成果,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蜡烛的制作方法。
2. 学生能说出蜡烛的来源、种类、用途和制作过程。
3. 学生能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蜡烛》语文教案
《蜡烛》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蜡烛》。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资料等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感恩他人的美好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蜡烛》。
2. 生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理解其含义并学会运用。
3. 句子理解:分析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4. 内容分析: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蜡烛》。
(2)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结构进行实际表达。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蜡烛》,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生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理解其含义并学会运用。
4. 句子理解:分析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5. 内容分析: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熟习文章故事情节。
2.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3.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难点: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3. 教学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工夫磨蚀得锈迹斑斑。
惟无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和平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终身中独一珍重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世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2.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先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知识链接了解写作背景,及通讯的有关知识,扫清字词妨碍。
链接:通讯是记序文文体的又一适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款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情通讯等。
它和旧事一样,要求及时精确地报道理想生活中成心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旧事更具体更零碎。
通讯留意人和事的典型性,擅长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求,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情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怀、议论,以令人物更加鲜明,事情更加生动。
背景材料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单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势不可当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成功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预备的德国兵士。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胜,90000多名德国兵士成为俘虏。
《蜡烛》创意教案设计
评价方式
课堂观察
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 的表现,记录学生的反
应和互动情况。
作业与练习
布置作业和练习,通过 学生的完成情况了解其 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测验与考试
定期进行测验和考试, 检测学生对整体教学内
容的掌握情况。
学生自评与互评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 的自我反思和同伴间的
相互学习。
0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01
02
03
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与蜡烛有关的故 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 出本课的主题。
情境导入
利用实物蜡烛和多媒体技 术,营造一个与课文内容 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 其境地感受课文的氛围。
问题导入
提出一些与蜡烛有关的问 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 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
讲授新课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尝试更多的创新和改革,例如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 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效果。
感谢观看
THANKS
蜡烛的制作工艺
材料选择
介绍制作蜡烛所需的材料,如蜡、烛芯、颜料等。
制作流程
详细描述制作蜡烛的工艺流程,包括浇注、冷却、修剪等步骤。
03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法
总结词
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积极性。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同时鼓励学生提 问,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
和感受。
写作练习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蜡烛的短文,可 以是描述蜡烛的外形和用途,也可 以是表达对蜡烛的情感和思考。
实践练习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蜡烛,观 察蜡烛的变化和特点,加深对课文 内容的理解。
《蜡烛》创意教案设计
《蜡烛》创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蜡烛》的主题思想,感受战争年代人们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和创意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培养朗读、默读、复述和创意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准备1.课文《蜡烛》2.教学课件3.纸笔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战争的了解和感受。
(二)初步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蜡烛象征意义。
2.分析课文中的战争场面,感受战争的残酷。
3.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形象,体会他们的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
(四)朗读与感悟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魅力。
2.学生分享朗读感悟,交流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上节课的学习心得。
(二)创意表达1.教师提出创意表达任务:以蜡烛为线索,改编课文故事。
2.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改编方向和内容。
3.各组代表分享改编故事,全班同学评价。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前两节课的学习心得。
(二)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拓展任务:以课文《蜡烛》为原型,创作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短文。
2.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创作主题和内容。
3.各组代表分享创作成果,全班同学评价。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前三节课的学习心得。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反思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蜡烛教案幼儿园手工
蜡烛教案幼儿园手工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想象力;2.学习制作蜡烛的基本技巧;3.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使用场景。
教学准备1.手工纸,颜料和画笔;2.蜡烛芯;3.蜡块。
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蜡烛在班级中进行一些简单的讨论,让孩子们表达关于蜡烛的感受和使用场景。
通过师生互动,让孩子了解到蜡烛在生活中使用的更多场合,例如生日蛋糕,卡片和派对等等。
通过这个步骤,孩子们可以认知到蜡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具有的实用性和情感价值。
第二步:制作蜡烛芯在这一步中,老师可以向孩子们展示蜡烛芯,并讲解如何制作蜡烛芯。
首先将蜡烛芯通过钳子固定在一张纸上,然后往蜡芯上涂一层薄蜡,等待蜡干固定之后,再重复涂蜡两次。
通过这种方法,制作好的蜡烛芯可以更加耐用、结实。
第三步:熔蜡在这一步骤中,孩子们可以亲自参与制蜡的过程。
首先将蜡块放置于熔蜡器中,然后调整炉子温度,直到蜡完全熔化。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手把手地指导孩子们如何调整火度,怎样防止蜡块的融化温度过高而导致蜡液着火等安全措施。
第四步:制作蜡烛当蜡完全融化之后,孩子们可以用颜色的颜料和画笔,为蜡烛的颜色涂上绚丽的色彩。
之后,将蜡芯固定在制作好的烛芯针上,将针插进蜡液中,用手搅拌一下,直到染色的蜡液和烛芯完全混合。
最后,待蜡烛凉干后,就可以慢慢将蜡烛从针上取下,然后剪掉多余的烛芯。
教学结论通过这个手工教育的活动,幼儿们可以在绘画中体验到自然之美、色彩之美、形状之美,制作蜡烛的过程也能为幼儿提供诸多锻炼动手能力和想象力的机会。
同时,孩子们通过制作蜡烛,也能更好的了解蜡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和情感价值,同时还能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性。
2024年《蜡烛》创意教案设计(精选8篇)
2024年《蜡烛》创意教案设计(精选8篇)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蜡烛》创意教案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蜡烛》创意教案设计(精选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蜡烛》创意教案设计1教材简析《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十册第12课。
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可分为四段。
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
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教学目标目标句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五年级同学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2~3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厄运”、“摇曳”、“镇定”等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小朋友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这些教学目标是在课堂中综合渗透完成的。
教学重点、难点从不脱离教材自身和同学的接受能力考虑,围绕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课时布置计划3课时完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蜡烛》教案设计
《蜡烛》教案设计蜡烛教案设计引言本教案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蜡烛》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等内容。
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会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来解读文章。
3. 提高写作技能,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和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与《蜡烛》相关的词汇和知识。
步骤二:理解主题(1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蜡烛》这篇文章中的主题是什么。
2. 小组汇报:请每个小组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他们的发现。
步骤三:分析文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包括段落划分、修辞手法等。
2. 针对每个段落分析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步骤四:运用阅读策略(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阅读策略,例如预测、提问、概括等。
2. 学生独立运用这些策略来阅读《蜡烛》,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重要信息。
步骤五:写作练(15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他们对《蜡烛》的理解,写一篇相关的文章或短文。
2. 提供写作指导和例句,帮助学生展开写作。
步骤六:教学评估(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阅读和写作情况来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能力水平。
2. 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进行课堂点评。
教学方法1.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 情景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析文章时的表现情况。
2. 评估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练中的能力和理解水平。
参考资料- 钱钟书. 图书. 2010.。
蜡烛初中教案
蜡烛初中教案课程类型:语文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用途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蜡烛的制作过程的理解和描述。
2. 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你们对蜡烛有什么了解?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观察蜡烛(10分钟)1. 学生观察蜡烛,注意蜡烛的外观、气味、燃烧情况等。
2. 学生描述蜡烛的特点,教师指导。
四、制作蜡烛(10分钟)1. 教师演示蜡烛的制作过程,学生观看。
2. 学生动手制作蜡烛,教师指导。
五、文学创作(10分钟)1. 学生以蜡烛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如诗歌、散文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指导。
六、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蜡烛》,让学生了解了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和用途。
在观察蜡烛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制作蜡烛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文学创作环节,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蜡烛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
在文学创作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 蜡烛 教案
初中语文蜡烛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展开联想。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1. 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的相关材料。
2. 蜡烛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学生对蜡烛的了解和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蜡烛》,学生跟随朗读。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蜡烛的描述,如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
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三、观察蜡烛(10分钟)1. 学生分组观察蜡烛实物或图片,注意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细节。
2. 每组学生选择一种蜡烛,进行观察和描述。
3. 各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想象与创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一支蜡烛,会有怎样的感受和经历。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象和创作。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蜡烛的象征意义(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如光明、温暖、希望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蜡烛的特点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情况。
3. 学生对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课《蜡烛》的教案教学反思
优质课《蜡烛》的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蜡烛》,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特点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蜡烛这一象征意义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鲁迅《蜡烛》。
2.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象征意义,理解蜡烛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对蜡烛的描写表达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蜡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蜡烛的形象。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蜡烛在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情感。
4. 课堂展示: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蜡烛的象征意义,联系生活实际。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写一篇关于蜡烛象征意义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预习下节课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检查是否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程度如何。
2. 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实际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3. 反思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需要改进。
4. 反思作业布置:作业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测验:进行一次关于《蜡烛》象征意义的测验,评估学生对文章深层意义的理解。
七、学生反馈1. 学生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或口头询问方式,了解学生对本次教学的满意程度。
2. 学生建议收集:鼓励学生提出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八、教学调整1. 根据教学评估结果,调整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讲解。
蜡烛的优秀教案
蜡烛的优秀教案教案标题:探究蜡烛的特性与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2. 探究蜡烛的燃烧过程和相关现象;3. 理解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蜡烛的构成和工作原理;2. 蜡烛的燃烧过程和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1. 燃烧过程中蜡烛的燃烧特性;2. 蜡烛的应用领域。
教学准备:1. 蜡烛;2. 点火器具;3.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火柴等;4. 实验材料:纸张、铝箔、塑料袋等;5. 图片或视频素材:蜡烛的燃烧过程和应用场景;6.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蜡烛的燃烧过程和应用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平时使用过蜡烛吗?蜡烛有什么特点?二、探究蜡烛的构成和工作原理(15分钟)1. 学生观察蜡烛的外形,并描述其构成。
2. 学生通过实验,使用点火器具点燃蜡烛,并观察燃烧过程。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蜡烛是如何燃烧的?为什么会有火焰?蜡烛的构成物质有什么作用?三、实验探究蜡烛的燃烧特性(20分钟)1. 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进行以下实验:a. 在试管中点燃蜡烛,观察燃烧过程并记录现象;b. 使用纸张、铝箔、塑料袋等材料分别覆盖蜡烛火焰,观察现象;c. 使用酒精灯加热蜡烛,观察现象。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蜡烛的燃烧特性和相关现象。
四、讨论蜡烛的应用领域(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蜡烛的应用领域,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小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蜡烛的燃烧特性和应用领域。
2. 提出拓展问题:你能想到蜡烛以外的其他物质也可以燃烧吗?请举例说明。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并记录蜡烛的燃烧过程,写一份观察报告。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材料。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其他与蜡烛相关的实验,进一步探究蜡烛的特性和应用。
《蜡烛》课文教案
《蜡烛》课文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的对烈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蜡烛》,感受烈士的英勇献身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和平生活,尊敬和怀念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生命的英雄。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烈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对烈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的技巧。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掌握写作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蜡烛》进行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蜡烛》,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对烈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写作技巧。
5. 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蜡烛》,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 分析课文中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对烈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写一篇短文分享你的心得。
3. 选取一个你熟悉的人,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对这个人的尊敬和怀念之情,写一篇作文。
第3课《蜡烛》教案(1课时)
五、质疑研讨
你对文中的哪些内容还有疑问,请提出来。
六、拓展阅读
介绍类似文章,如《勇气》、《生死攸关的烛光》进行比较阅读。
作业
预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板书设计
蜡烛:红军的生命之光
两国人民的战斗情谊
南斯拉夫人民的哀思
教学反思
揣摩老妇人的心理时对学生的回答没能做出适当的点评,学生的思路比较窄,教师没能适时点拨,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刻。
启发式教学、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
2、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由“蜡烛”可以联想到的诗句和歌曲及其寓意导入本课。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
二、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蜡烛的寓意
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探究: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几处?课文那一句话意味深长?
第5课时
学科
语文
备课教师
授课时间
第1周9月7日
教学内容
3、蜡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生找出文中对蜡烛的描写后反复朗读,体会寓意。
明确后进一步启发引导:如果文中没有“蜡烛”能否表达出这么多意思?再让学生思考讨论。
蜡烛 教案
蜡烛教案1. 教学目标•认识蜡烛的制作和用途•学习如何安全使用蜡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2. 教学准备•蜡烛制作材料:蜡烛芯、蜡烛蜡、蜡烛色素、蜡烛香精等•安全设施:防火毯、灭火器、水桶等•教学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等3. 教学步骤第一步:蜡烛的介绍和制作原理(1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蜡烛的图片,并向学生介绍蜡烛的基本知识,例如蜡烛的起源、材料和制作过程。
然后,教师简单讲解蜡烛的制作原理,即将蜡烛芯浸入蜡烛蜡中,然后倒入蜡烛芯固定坛子中。
第二步:蜡烛的制作实践(40分钟)1.分发蜡烛制作材料,并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装有蜡烛蜡的小坛子。
2.学生将蜡烛芯缠绕在一根木棍上,使其保持直立。
3.学生将木棍放入小坛子中,确保蜡烛芯下端贴紧坛子底部。
4.学生小心倒入蜡烛蜡,注意不要溢出。
等待蜡烛凝固。
5.学生可以选择加入蜡烛色素和蜡烛香精,增加蜡烛的特色。
6.蜡烛凝固后,学生可以小心地将蜡烛从坛子中取出,并修剪蜡烛芯。
第三步:蜡烛的安全使用(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蜡烛的安全使用知识,包括以下方面:•在使用蜡烛时,要远离易燃物品,保持空旷的场地。
•使用蜡烛时,要放置在坚固的蜡烛台或者瓷器容器中。
•点燃蜡烛前,要确保周围没有可燃物,保持蜡烛的周围干燥。
•在点燃蜡烛后,要随时保持监视,并确保蜡烛熄灭前离开场地。
•蜡烛熄灭前,要确保火焰已经完全熄灭,并用防火器具进行检查。
第四步:蜡烛的美化(15分钟)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美化自己制作的蜡烛。
他们可以用彩色的蜡笔在蜡烛表面画图案,也可以将小装饰物粘贴在蜡烛上,以增加蜡烛的美观度。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意和建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蜡烛制作进行评价:1.制作过程是否有序,是否遵循安全规范。
2.制作的蜡烛表面是否平整、无气泡和均匀的颜色。
3.是否成功加入蜡烛色素和蜡烛香精,是否能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
4.是否能够使用蜡笔和小装饰物进行美化。
《蜡烛》教案分享: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蜡烛》教案分享: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教学背景及目标本次教案针对初中生的英语课堂,主旨是通过音频-视听-阅读的多模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感受主题文本——《蜡烛》的内涵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语感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步骤及方法1.预热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或思维导图的形式,谈谈自己对蜡烛的印象以及蜡烛在生活中的作用。
提醒学生模糊认知和情感体验,为后续教学创设情境铺平道路。
2.导入环节以短片《蜡烛》为媒介,让学生在听音、看图、感情绪的过程中,真正接触到蜡烛这一主题。
通过师生互动、分组讨论或个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尝试表达自己的感受、观点和想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蜡烛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它与爱、情感、生命等人类核心价值息息相关,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轨迹紧密相连。
3.阅读理解环节以文本形式或诗歌形式呈现《蜡烛》的内容,并通过连线、填空、选择、简答等方式,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结构特点和语言文化背景。
通过分析文本细节和风格特点,引导学生发掘蜡烛的象征意义和同人类情感交流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文本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
4.情感体验环节以情感表达、朗诵、画画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或表达蜡烛所传递的人性情感。
通过个人或集体分享、点评、互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表达的思考深度和实际运用能力。
5.总结回顾环节以小结、答问、思考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回顾教学过程和内容,梳理学习思路和方法,从而深度鞭策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批判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和维度出发,探讨蜡烛之美和人类情感交流之精髓,以及如何关爱身边的人和事,成长为一个有情怀、有责任心、有思辨力的优秀学生。
三、教学效果及评价通过使用上述教学方法和步骤,本次教案得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应。
首先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了全面的激发和提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对于蜡烛和人类情感交流的深入认识和思考,使他们的知识层次和精神境界有所提升。
《蜡烛》教案
《蜡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蜡烛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蜡烛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蜡烛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蜡烛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蜡烛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蜡烛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蜡烛的优美意境。
(2)介绍蜡烛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使学生对蜡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蜡烛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蜡烛的文化价值。
(2)讨论:分组讨论蜡烛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以及学生对蜡烛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蜡烛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蜡烛的制作过程和文化价值。
(2)分享学生创作的散文,点评学生的创作成果。
5. 课后作业:(1)背诵《蜡烛》。
(2)完成散文创作作业,提交给老师批改。
幼儿园大班教案《蜡烛》
幼儿园大班教案《蜡烛》幼儿园大班教案《蜡烛》篇一目的:1.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探索兴趣和观≮.≮察力。
准备:1.打火机、蜡烛、盘子人手一份。
2.幼儿两人一桌,每桌放有一只大玻璃杯和一只小玻璃杯。
过程:一、点蜡烛1.引导幼儿讨论晚上停电时,我们可以用哪些办法照明?2.请幼儿使用桌上的材料(蜡烛、打火机、玻璃杯、盘子),想办法让蜡烛燃烧,并把它固定在桌面上。
鼓励幼儿自由探索,注意用火安全。
3.及时肯定幼儿的探索行为。
如:有的幼儿把杯子倒扣在盘子上,再将蜡烛固定在杯底上(如图①),有的幼儿用杯子罩住蜡烛(如图②),有的幼儿把蜡烛放在杯子里(如图③④)。
4.启发幼儿按图②方法操作,说说蜡烛有什么变化。
(蜡烛熄灭了。
)5.启发幼儿讨论:为什么盖上杯子,蜡烛会熄灭呢?6.让幼儿带着疑问再次操作,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如蜡烛燃烧时,杯子会发热、会变黑,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杯子里会有小水珠等。
二、谁的蜡烛先熄灭1.让同桌的两人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同时盖上杯子(一大一小),说说自己的发现。
2.提问:谁的蜡烛先熄灭?为什么小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大杯子里的蜡烛后熄灭?3.引导幼儿再次用实验验证哪只杯子里的。
蜡烛先熄灭,说说其中的原因。
(小杯子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先熄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后熄灭。
)三、怎样使杯子里的蜡烛继续燃烧1.启发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杯子里的蜡烛一直燃烧?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请幼儿介绍并演示,如蜡烛快要熄灭时揭开杯子,或者如下的方法所示4.引导幼儿再次操作,初步感知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蜡烛》教案篇二一、导入: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
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
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4.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二、能力目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三、德育目标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
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方法】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想拓展法。
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
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把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奥秘,还需教师适当的点拨。
【教具准备】文字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把握记叙六要素,整体把握文意;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奥秘;揣摩语言,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设计(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强盗肆意践踏人类文明,在纷飞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东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但不可摧毁的是反法西斯联盟钢铁般的意志。
一支蜡烛照亮了战争的一角,“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多媒体显示:一支蜡烛点燃到众多蜡烛燃亮了……呈现字样“蜡烛”设计(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
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
1949年10月访问中国。
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
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反映二战中反法西斯战争的电影、电视片断,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把握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削迫击炮拂晓颤巍巍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
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应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鬼子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
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
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
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四、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
学生齐读相关片断。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教师提示:选择典型画面推想,如“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再如“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
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坐在那里,静静地。
”她想了些什么?又如,拂晓前,红军战士来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体,老妇人又拿出一支蜡烛点燃在烈士的坟头。
“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3.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学生自由讨论。
(2)选两位同学发言。
明确: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4.探究思考。
提问: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
有人认为:“文章突出小小的烛光,意蕴深远。
”有人认为:“事件本身很感人。
”有人认为:“文章一再写德国人的炮火,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更突出老妇人行为的感人。
”有人认为“老妇人把一生中最珍爱的结婚喜烛献给红军战士,这一点很感人。
”……教师归纳总结: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
感人的因素有四点。
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五、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
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
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学生默读、品味,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改后效果不太好。
原句的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十分感人。
改后过于笼统,不够细致。
2.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表现了老妇人奉献给红军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3.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黑色围巾,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4.不好。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师生共同品味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
明确: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六、课堂小结“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
《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
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作业布置】1.用“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五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自然合理。
2.阅读下面这首诗,体味诗中的情感。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世纪挽歌王晓霞一九九九年五月八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公然袭击我驻南使馆。
消息传来,群情激愤,遂成诗句,以悼念殉职的许杏虎、朱颖、邵云环三君。
大海狂啸长天垂泪亿万万同胞的愤怒化作悲痛的世纪挽歌作为战地记者《亲历炮火》用心作证用笔控诉战争罪恶硝烟中为正义呐喊长夜里为和平奔波虽然生命潜伏着危险想不到是在自己的领地被黑手掠夺真理何在公平何在罕见的侵略必遭历史谴责强权扩张的野心昭然若揭怎能不令人深深思索愤怒的手啊举过头顶悲痛的心啊不会沉默听,正义和平的吼声已汇成滚滚的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