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蜡烛精神
蜡烛的精神
蜡烛的精神
鲜红的身体,在火焰的催促下,慢慢的牺牲自己,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那就是无私奉献的蜡烛。
蜡烛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物品,相信大家都见过蜡烛吧!蜡烛很普通,但是它那种默默为他人付出的精神却深深吸引了我。
它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不求一丝回报。
想到这儿,我就想到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天为我们打扫街道的清洁工。
在寒冷的冬天,或是酷暑的夏天,我们都会在家里。
那些清洁工们就动身了,路上有树叶,他们就扫树叶;路上有垃圾,他们就扫垃圾;路上有雪,他们就扫雪。
一次,半夜下了很多很多的雪。
早晨,妈妈发现屋顶上有雪,就要让我出去玩,我蹦蹦跳跳的下了楼,想象着那银装素裹的样子,可是到了楼底下,发现一点雪也没有,只看见了几位清洁工远处的背影,他们还推着向小山一样高的雪。
我一下子明白了,清洁工为了方便我们走路,早晨早早起床,把那些厚厚的雪给打扫干净了,我看了看清洁工远去的背影,我流下了眼泪。
暑假,我早上七点钟就起床了,因为天气太热,我准备吹凉风,刚一开窗,我一眼就看见街道上,一位清洁工人吃力地扫着地。
只见他把桶里的垃圾倒掉,然后抓起扫把,扫起地来。
我想:天这么热,清洁工人一定大汗淋漓了,多么辛苦啊!但看上去清洁工人仿佛不觉得热,他却低着头,只顾扫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死干。
蜡烛,它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
五年级:雷智博。
蜡烛精神之我见
蜡烛精神之我见蜡烛精神,源自唐代著名政治家、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在这首诗里写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从此,人们把教师比作带给人们光明的蜡烛,将人民教师所具有的无私奉献精神誉为——蜡烛精神。
蜡烛,从此变成人民教师的象征,它象征着人民教师的奉献精神;象征着人民教师所具有的“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高贵品质,成为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蜡烛精神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社会也对“蜡烛精神”展开了新的讨论。
有人认为,虽然时代发生了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最宝贵品质之一的蜡烛精神,不能随意的被抛弃,而应该对它赋以新的时代意义;有人认为,蜡烛精神就是“牺牲精神”,这种精神是不值得称颂、发扬的,这种为了多讲授几节课就忽略亲人的生老病死的行为,不是所谓的师德高尚,而是人性的麻木,应该将其抛弃。
比如2007年末,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同志在成都宣传自己的新教育实验时称:“不做蜡烛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对于朱教授的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在书本中、在学习生活中,蜡烛精神一直出现在我的身旁。
虽然,现在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蜡烛精神,决不能被否定,而是,应该结合现今社会所具有的特性,赋予蜡烛精神新的涵义,使蜡烛精神与社会和谐发展。
在新时代、知识爆炸的今天,我认为教师不能仅仅将“蜡烛精神”作为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将“蜡烛精神”所代表的这种——教师单向传输知识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关系,改变为教师、学生双向互动教与学的关系。
因为,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其自身的知识也是非常有限的,特别在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在他们学习时是正确的知识,现在已经变得陈旧或已经被淘汰了。
如果教师仍然用旧的知识去教书育人,那么这样不仅不能照亮学生,反而会禁锢学生的头脑,反而会限制了学生发展,反而会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业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用李商隐的这句名诗来颂扬教师的自我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是的,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使者和下一代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但是片面地要求教师们为了教育事业而从不珍惜自己,作无谓的牺牲,好像国家投了那么大的成本培养出来的教师就是要“燃尽”自己似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蜡烛”这一比拟的核心寓意在于“牺牲”二字。
而这恰恰是最值得商榷的地方:牺牲,究竟是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真正内涵呢?想当然地以“牺牲”为教师的天职是不恰当的,至少是不够准确和全面的。
原因有二:首先,牺牲是一种单向的付出。
蜡烛照亮了别人,自己却有减无增。
而如果一位老师像任何一个称职的劳动者一样,在他自己的禾场里适度地付出了时间和辛劳,那么他也像每一个耕耘者一样: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
在心灵层面上,老师从学生们日新月异的长进中所得到的价值感和满足感是无比甜美的,其甘醇更甚于农人看到庄稼长势喜人时的喜悦。
就实际的知识流动而言,“教学相长”实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俗话说,学十遍不如教一遍。
如果说备课是对自身专业知识的丰富、强化和提炼,那么课堂上环环相扣的表述过程就像不断转动的辘轳一样,最大限度地释放了老师自身的知识潜力和思维活力。
而师生互动的电光火石更是增强了这种良性刺激,使讲授者灵感泉涌:脱口而出的“神来之语”不仅让学生们甘之如饴,也常常能够引发老师们自身在科研上的突破。
一言以蔽之,老师们的付出是双向获益的: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
“牺牲”一词,既是道德层面上的过度拔高,也是对教师职业内涵的片面贬抑其次:牺牲是一种对自身利益的舍弃,以此来成全对方。
蜡烛的照明功能就是以自身生命的消逝为代价的。
以蜡烛比拟教师,实质上是把教师自身利益与学生的利益对立起来了。
这种非此即彼的对立可以适用于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蜡烛”精神取自唐代李商隐的诗词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以比喻老师的奉献及牺牲精神。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将教师比喻为蜡烛,其中一方面比喻老师的无私奉献及自我牺牲,另一方面,也提示着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崇高的职业道德,需要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发光发热。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
但是,将蜡烛精神作为教师职业的要求真的对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全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大幅度的提示,作为教师,再也不是简单传统意义的形式。
教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在书本,亦在社会实践中。
教师,作为一份职业,需要付出其职业需要其付出的责任及业务,但同时,教师也应有职业之外的生活,所以蜡烛精神作为教师职业的要求有不合理之处。
教师不是非得把自己“牺牲”、“燃烧”掉,教书育人需要践行,但不是一定要通过耗尽生命和知识才能完成。
教师完全可以在“为人师表”的同时,创造条件发展自身专业素质,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由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这也是终身学习的实现,教师也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充实丰富,以求更好为之“教”。
教师的另一突出之处在于突出人格教育的魅力和力量,可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人格,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习到一种品质,一种在社会中发挥自我价值的方式,是燃烧的希望,而不是燃烧至灰烬的无奈。
作为蜡烛,虽然活得精彩,但一旦自己燃尽,便不再可以继续发光发热,相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而言,用“蜡烛精神”反而贬低了教师的奉献价值,教书育人本事一个良性循环,教师与学生都在不断学习中充盈自己,同时又以自己之能力,充盈他人。
师生的关系绝不应以牺牲教师为代价,而是以师生相互促进、互通有无为特征,最终达到师生教学相长。
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已经过时了,我们说的“蜡烛”精神也该有其新时代的见解。
现在我即将我人师,我也曾为人徒,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我们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更是为了更好的发光发热。
对蜡烛的双面评价
对蜡烛的双面评价
1.蜡烛的精神品质是无私奉献、勇于牺牲,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就算化为灰烬,也要发出自己的光亮,指极有奉献精神的人,甘愿牺牲自己,而为他人着想的人,和春蚕的意义相似,写蜡烛最有名的诗句,是出自晚唐诗人李xx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意思是赞扬教师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蜡烛燃烧自己,为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
但是蜡烛中含有化学物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气体。
3.在古希腊,人们对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十分崇拜,每年都要为她举行生日庆典,在祭坛上,供放用面粉和蜂蜜做成的蛋糕,上面还插着很多点亮的蜡烛。
他们将蜡烛发出的光亮,比喻成月亮的清辉,以表示对月亮女神特殊的崇拜之情。
[蜡烛的精神作文]蜡烛的精神6篇
[蜡烛的精神作文]蜡烛的精神6篇蜡烛的精神一:蜡烛的精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想必大家一定很熟悉这句传诵千古的古诗名句,它所赞扬的正是蜡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蜡烛,在许多的的眼里,它只不过是一种已经过时的照明工具罢了.可是,又有谁曾想到过,蜡烛为了照亮我们,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每当停电时,人们才会想起那小小的毫不起眼的蜡烛,迫不得已才会用它来照明.这时,蜡烛总会落下如同红宝石般的泪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蜡泪.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都会想起教育我们的老师.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是那样伟大,给予我们那么多知识,工作那样辛苦,却没有半点怨言.他们不索取回报,只求一盏明亮的台灯和一张简陋的办公桌,就在那上面给我们批改作业,写教案.就是这样的条件,老师不知培养了多少国家的栋梁之才,而老师吸取的只是有害健康的粉笔灰.有人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养了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可是,我认为用蜡烛比喻老师更为恰当,老师用光明给予了我们知识,却毁灭了自己,那闪闪的蜡泪就是老师看到我们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而流下的汗水.假如没有老师,我们的知识又从何而来呢还有那些农民,他们也有这样的蜡烛精神,他们顶着烈日流着汗水冒着风雨,就是为了耕种庄稼,为我们提供蔬菜和水果,让我们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在夏天,他们顶着炎炎烈日为庄稼锄草除虫;在冬天,他们忍受着寒风朔雪,为庄稼搭棚.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们都能坚持下去.这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作,最终换来了令信喜气洋洋的大丰收.他们只求能吃饱饭,过上温饱生活.其它什么也不求,就这样为我们提供粮食.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蜡烛的精神.如果没有农民,我们的粮食又从何而来.蜡烛虽然很普通,但它的精神实在可贵.具有蜡烛精神的人永远值得我们尊敬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果人人都具有蜡烛精神,那世界该多么美好呀!蜡烛的精神二:小学生六年级作文600字蜡烛的精神小学生六年级作文600字蜡烛的精神我喜爱蜡烛,喜爱它的光明,但我却更喜爱它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业道德,而且事关教育事业的发展前途与未来,因此,有必要存当前形势下对之进行再分析与再思考并予以匡正,以避免这些问题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蜡烛精神的内涵蜡烛就其物理意义而言,是一种能燃烧且释放出光和热的物质,它由石蜡和线芯组成。
当把线芯点燃时,蜡质就产生了化学变化,并在其变化中,不断释放出光和热,直至燃烧完毕。
为此,当人们使用蜡烛来隐喻老师时,就用蜡烛的光和热来隐喻地表达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等含义,这些含义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
记得韩愈的《师说》曾经说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说明,教师的含义不应仅仅是指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包括给学生解答疑问,开启智慧。
当我们每一个人从无知的婴儿成长为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时,就是教师使我们得到了启蒙,打开了我们的心门,开肩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认识了世界。
因此,教师就像黑暗中的蜡烛,它的点燃使学生看到了光明,看到了世界,看到了未来,也看到了希望。
2.教师是学生的指引者。
人在黑暗中前进时,为了确保方向的正确性,就需要指南针和引路人。
同样,在学习中,当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前进时,也需要领航人的指引。
当在知识的丛林中前进时,也需要光明来指引。
而此时的教师就如点燃的蜡烛所放出的光芒,指引着学生前进。
这个光,它能引导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从黑暗走向光明。
3.教师是学生的知心者。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就如同一颗颗小树,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雨露,只有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才能茁壮的成长。
而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天天与他们在一起,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表达着自己的思想与心灵,因此,当学生释放出这些如同小树渴求阳光与雨露的期盼时,老师就像他们的知心者一样,赋予他们所需要的那份温暖。
这温暖就像燃烧的蜡烛释放出的热一样,温暖着学生们的心房,在他们的成长中给予了能量。
4.教师是无私的奉献者。
教师蜡烛精神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伟大而又崇高的主题——教师蜡烛精神。
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肩负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使命。
而教师蜡烛精神,正是这种使命的生动体现。
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学生的前程,温暖了无数家庭的心田。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感受教师蜡烛精神的伟大,共同学习这种精神。
一、教师蜡烛精神的内涵教师蜡烛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种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是一种为人师表的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
1. 无私奉献教师蜡烛精神的核心是“无私奉献”。
教师们甘为人梯,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他们把学生的成长进步看作是自己最大的幸福,把教育事业看作是自己毕生的追求。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教师们成为了学生心中的楷模。
2. 热爱教育事业教师蜡烛精神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教师们深知,教育事业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它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
因此,他们始终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为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而努力奋斗。
3. 为人师表教师蜡烛精神要求教师们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他们不仅在学识上要求自己精湛,更在品德上要求自己高尚。
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 追求卓越教师蜡烛精神要求教师们不断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他们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努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二、教师蜡烛精神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蜡烛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 传承文明教师蜡烛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它弘扬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提供了精神支柱。
2. 培养人才教师蜡烛精神是培养人才的基石。
教师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点燃了无数学生的梦想,使他们成为了社会的栋梁之才。
3. 促进社会和谐教师蜡烛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2019年议论文范文800字-蜡烛的精神
还有那些农民,他们也有这样的蜡烛精神,他们顶着烈日流着汗水冒着风雨,就是为了耕种庄稼,为我们提供蔬菜和水果,让我们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在夏天,他们顶着炎炎烈日为庄稼锄草除虫;在冬天,他们忍受着寒风朔雪,为庄稼搭棚.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们都能坚持下去.这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作,最终换来了令信喜气洋洋的大丰收.他们只求能吃饱饭,过上温饱生活.其它什么也不求,就这样为我们提供粮食.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蜡烛的精神.如果没有农民,我们的粮食又从何而来.
议论文蜡烛的精神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想必大家一定很熟悉这句传诵千古的古诗名句,它所赞扬的正是蜡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蜡烛,在许多的的眼里,它只不过是一种已经过时的照明工具罢了.可是,又有谁曾想到过,蜡烛为了照亮我们,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每当停电时,人们才会想起那小小的毫不起眼的蜡烛,迫不得已才会用它来照明.这时,蜡烛总会落下如同红宝石般的泪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蜡泪.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都会想起教育我们的老师.
蜡烛虽然很普通,但它的精神实在可贵.具有蜡烛精神的人永远值得我们尊敬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果人人都具有蜡烛精神,那世界该多么美好呀!
蜡烛的奉献精神借物喻人一段话
蜡烛的奉献精神借物喻人一段话1. 看着蜡烛默默地融化自己,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种倾尽全力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表现在蜡烛身上,也同样存在于人们的内心深处。
2. 就像蜡烛燃烧自己,为他人带来光明一样,我们也应该愿意为他人付出,无私奉献。
3. 蜡烛虽然只有一个小小的身躯,却能燃烧一整夜,这种不为名利所动的精神,值得我们所学习和尊敬。
4. 比起长久的存留,蜡烛更善于将自己完全燃尽,这种毅力和奉献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品格之一。
5. 蜡烛的奉献精神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都应该把自己变成一份聚集和散发光明的力量,为他人带来希望和温暖。
6. 在黑暗中,蜡烛飞快地燃烧,伴随着渐渐减少的距离,蜡烛的光芒越来越亮,这是何等强大的奉献精神。
7. 蜡烛的奉献精神来源于它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光明的热忱,它用自己的生命燃烧,在黑暗中闪耀。
8. 无论是蜡烛还是人,都应该体现出一种对人生和价值的深深敬畏,从内心出发,将自己奉献于光明和希望之中。
9. 蜡烛的一刻燃烧,献出的不止是自己的身躯,更是对灵魂的深深感悟和对人生的精神启迪。
10. 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我们可以学习蜡烛,放下那些无谓的牵挂和执着,将自己奉献于事业和祖国的繁荣。
11. 蜡烛不会为自己的奉献精神而骄傲,因为它懂得,只有做一个不断前行的奉献者,才能在光明中不断成长和升华。
12. 当我们面对生命中的挑战和险阻时,蜡烛的奉献精神能够给我们带来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13. 蜡烛虽然薄弱,但却能用自己的光芒照亮黑暗,这种崇高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所学习。
14. 蜡烛虽然无声无息,但它却默默地奉献,用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点亮了一个又一个黑暗中的夜晚。
15. 蜡烛是一种燃烧自己为他人服务的动力,当我们在生活中秉持这种奉献精神,便能够守护和拯救更多的生命。
16. 蜡烛的热情奉献告诉我们,无论生活中遭遇多少挫折和困难,都应该勇敢地迎接困难,并且从中获得成长和升华。
描写老师蜡烛精神
描写老师蜡烛精神
老师蜡烛精神是指老师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为学生点亮前进的道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
老师像一支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却始终照亮了他人的生活。
蜡烛燃烧时,总是不停地溶化自己的本体,将自己的光芒传递给前方的黑暗。
同样,老师也常常不计较辛劳付出,默默地传递知识和正能量。
他们用慈爱和耐心引导学生,用知识和经验助力学生的成长。
他们教学相长,不断学习、积累、提升自己,以更好地指导学生。
正如蜡烛照亮了黑暗的夜晚,老师蜡烛精神给予学生温暖和光明,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老师们不断追求自我成长,用自己的行为影响着每一位学生。
墨守成规、无私奉献、勇于担当,这些都是老师蜡烛精神的体现。
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道德的典范和灵魂的引路人。
让我们一起向那些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致敬,感恩他们对学生付出的爱与关怀,为我们点燃理想的火焰,照亮前行的道路。
他们用自己的蜡烛精神,点亮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前程。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我们常用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作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来形容教师这个职业。
当我们还是一位学生的时候,我们就常常在自己的笔下用这句话来形容教师。
的确,与蜡烛燃烧自身给周围带来光明相同,老师们也用知识和经验教育着每一位学子,将教师比喻成蜡烛,在很多人看来,更加强调和歌颂了教师的无私奉献。
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使者和下一代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但是片面地要求教师们为了教育事业而从不珍惜自己,作无谓的牺牲,好像国家投了那么大的成本培养出来的教师就是要“燃尽”自己似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崇高的职业,两袖清风,无私奉献。
教育工作是一个需要思维很活跃、文化素养很高的工作,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使者和下一代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需要教师们为了教育事业具有牺牲精神,但是,并不是燃尽自己、照亮他人的这种。
“蜡烛”用来比喻教师,其核心寓意在于“牺牲”二字,但我觉得,牺牲,并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真正内涵,至少用来比喻教师是不够准确和全面的。
首先,牺牲是一种单向的付出,照亮了别人,自己却有减无增。
但是,多年的教学备课过程,“教学相长”的真理让自己收获颇丰。
老师们的付出是双向获益的: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
“牺牲”一词,既是道德层面上的过度拔高,也是对教师职业内涵的片面贬抑。
对于教师“牺牲自我,成就他人”这一“蜡烛”精神,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高校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而其中最基础、最本职的工作便是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的本质,即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并最终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这便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做到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探寻规律。
然而,可以明确的是,这一道德准则并不足以要求教师践行“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行为,因此,对教师“蜡烛”精神的要求,似乎超出了现代社会对教师道德的定义范畴。
蜡烛精神作文范文
提到蜡烛精神,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种年代久远的场景——在一个充满传统气息的空间里,唯一的光源是燃烧的蜡烛。
而蜡烛精神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中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类精神,它包含着许多现代人所需要借鉴的品质和价值。
本文就以蜡烛精神为主题,可以发掘其背后隐藏的哲学思想,探讨它在当今社会中的实际意义。
蜡烛其实就是蜡和引燃的细柴木制成的实物,燃烧时即使温馨又美丽,却不具备实用性,只能作为照明器具使用,甚至连灯芯都没有。
所以,为什么有些人会将“蜡烛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表现形式呢?这就要从蜡烛燃烧的特性说起。
蜡烛燃烧时,随着燃料渐渐减少,它的亮度也会慢慢降低,最终再次回归黑暗。
人类在这种突如其来的黑暗中,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岁月,甚至发明了电器等人工光源,但是我们却似乎忘了黑暗,忘了感悟黑暗中的人生。
而蜡烛则是在这种黑暗中的一个闪耀,让我们重新体会黑暗之中的有限而珍贵的光明。
此外,蜡烛的灵动性也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品质。
在蜡烛燃势之前,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工具易于加强或减弱蜡烛的游离程度。
但一旦被点燃,蜡烛便根本无法让我们控制它的形状、光芒,这是因为蜡烛的燃烧完全取决于它自身的本质,即蜡本身的质量和燃烧速度。
教会我们要在面对某些事情的时候,要深刻认识自己的本质。
当我们了解到自己的本质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来做出正确的决策,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被它们所支配。
当然,蜡烛精神所要表达的品质还包括耐心、坚韧、谦虚、勇敢,类似的价值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适用。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蜡烛找到自己的本质和然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持之以恒。
再来看蜡烛精神与人性发展的关系。
蜡烛精神是人伦价值的一种表现,要求人们从内心深处去感受人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是无价的,但我们时常无意识地浪费了生命。
有时候,我们甚至会为排遣寂寞,机械地做一些事情,却都没有意识到事情本身的价值。
我们需要找回自己生命的火焰,并源源不断地激发它。
蜡烛的精神作文
蜡烛的精神作文1蜡烛,一种常见的物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就像一粒沙,不会引人注目,可我却对蜡烛产生了一种崇高的敬意。
一天晚上,家里停电了,还有一篇作文和一张试卷在等着我,这黑灯瞎火的,该怎样办啊!我翻箱倒柜,找到一截蜡烛,这着实让我高兴了一把,虽然不是很亮,总比没有强啊!我把蜡烛点燃,这微弱的烛光视乎照亮了我的内心。
这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似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的后两句,就写出了蜡烛那种默默无闻、矢志不渝的精神。
蜡烛,它的一生十分平淡,没有美丽的外表,没有优美的体型,只是一个又细又长的圆柱,头上有一撮头发。
当火苗吞没它的头发后,便开始融化它的身体。
可它却毫无怨言,它觉得这是它的使命,它用自我的生命之火照亮了别人,逐走了黑暗,让人们不再有待在黑暗里的恐惧。
由蜡烛联系生活,我想到了清洁工,她们用自我辛勤的双手除去了城市的污浊;更想起了教师,他们为了教导学生,却白了自我的头发,这是何等令人崇敬啊!蜡烛是我们的榜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习蜡烛的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矢志不渝的精神,那社会不就更加和谐了吗?我们的国家不就强大了吗?蜡烛的精神作文2有这样一种物品,它既不像美丽的鲜花凭它动人的姿态获得人们的赞赏,也不像笔筒那样站在桌子上时时让人们感到它的存在,它只是被人们随便地放在抽屉里,盒子里,这件东西就是蜡烛。
如果你仔细观察蜡烛,就会发现蜡烛还挺漂亮的,白蜡烛像一根洁白的`玉石柱,红蜡烛像美丽的红玛瑙,还有那五颜六色的生日蜡烛,留给我们幸福的回忆,当它点燃时,滴滴蜡烛顺流而下像一串串泪珠,难怪古人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是用烛泪和蚕丝来歌颂矢志不渝的精神。
人们赞美它更因为蜡烛虽小,但能照亮漆黑的夜晚,给人带来可爱的光明。
蜡烛的用处确实不平凡啊!人们都用上了电灯,几乎把蜡烛这个名字忘了,可是一旦停电了,人们就想起它,翻箱倒柜地找出它。
论教师蜡烛精神
论教师蜡烛精神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答:人们常常用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久而久之,“蜡烛”精神渐渐成为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内容之一。
自古以来,无论“蜡烛”还是“红烛”,人们在定义“教师”这一概念时,都赋予了其“蜡烛”的特质,从一种希望到一种传统道德上的评价标准,其精髓在于“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也就是说人们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做到“牺牲自我,成就他人”。
仔细分析蜡烛精神所传达出的意义,传统道德观点认为牺牲与贡献应当是并列的关系,从字面上看来,传统道德在利用蜡烛精神判断教师职业精神的时候,是在同时衡量教师的贡献和牺牲,似乎只有在燃烧掉自己的前提下所实现的照亮才是教师道德的真境界、高境界。
实际上,照亮别人的过程中牺牲掉自己,更是一种悲剧,而悲剧所传达出的力量往往更撼动人心,因此,多少年来,这种蜡炬精神的教师传统职业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期待和宣传。
很多优秀的教师在公众心中的定位都是奉献与牺牲兼备。
似乎教师只有贡献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出牺牲才能获得道德的正面评价。
我个人认为,对教育事业执迷、忘我的境界当然是可贵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把个人的安危至于度外更是一种升华,但是把牺牲与贡献结合为特点的蜡炬精神作为一种普世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则不尽合理。
作为一种职业道德的评价标准具有行为的指向性,人们会不自觉的按照道德的要求努力。
将“忘我”作为教师道德的最高境界,就容易在行为上引导教师形成积极对待他人,而消极对待自己的思维惯性。
而社会评价体系也会从这两个方面加以衡量,无形之中又强化了教师的上述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忘我”境界主张的是“他性”,所反映的是自我压抑和自我否定。
仅仅用“忘我的奉献”来界定一位教师的德性,必然会使社会失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鲜活生命。
蜡烛给我们的启示1000字左右
蜡烛给我们的启示1000字左右蜡烛给我们的启示蜡烛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照明工具,自从它的发明以来,就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现代科技已经发展到了可以轻松获得照明的时代,但是蜡烛仍然被人们用作装饰和提供光亮的工具。
除了它的实用价值,蜡烛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
首先,蜡烛给我们展示了拼搏精神。
蜡烛的燃烧过程中会不断消耗自身,但它并不因此而停止燃烧。
它以永不放弃的精神将自己献给了光明。
这种拼搏精神无论在任何事情上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应该像蜡烛一样坚韧不拔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其次,蜡烛给我们展示了无私奉献的重要性。
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热力和光亮都是无私地给予的。
它只是默默地燃烧着,给予了别人需要的帮助。
无私奉献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它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关系,并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正如蜡烛照亮黑暗的夜晚一样,我们也应该愿意为他人带来光明和希望。
另外,蜡烛还给我们展示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蜡烛只有有限的燃烧时间,当它熄灭时,就意味着它的生命结束了。
这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每一刻,并充分利用时间。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意识到它的短暂性,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此外,蜡烛给我们展示了坚定的信念。
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从未改变它的形态,无论是在平静的日子里还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
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形状和方向。
这个属于蜡烛的坚定性感染着我们,教会我们在困境中保持自己的信念。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挑战。
最后,蜡烛给我们展示了互助和团结的重要性。
在蜡烛燃烧的时候,它会把光亮和热力分享给周围的环境。
蜡烛燃烧时发出的光亮和热力可以被其他蜡烛所利用,共同为周围提供光明和温暖。
这种互助和团结的精神告诉我们,团队合作和合作是成功的关键。
当我们彼此搀扶,互相支持时,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实现更大的成就。
总结起来,蜡烛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教师职业自古以来都被人们看成一种崇高、受人敬仰的职业,被赋予很高的职业要求与评价,更不乏许多“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赞美之词。
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对教师形象与精神的写照。
用“蜡烛”精神比喻教师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难看出,这种“蜡烛"精神也是一种牺牲精神,是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的大无畏精神.笔者认为,以这种精神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定位是否准确还是值得商榷的。
当代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而其中最基础、最本职的工作便是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的本质,即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并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然而这并不足以要求教师践行“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行为,对教师“蜡烛”精神的要求,似乎也超出了现代社会对教师道德的定义范畴。
“蜡烛”精神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层枷锁。
这种要求超越了对人的要求.教师,首先是一名平凡的社会人,只是所从事的职业不同,职业所赋予的职责不同。
当然,作为教书育人的职业,教师本身理应道德情操高尚,自身素质过硬,淡化功名之心,强化责任之本,兢兢业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但这与“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牺牲精神却是不能等同的。
教师不能也不应该被传统的定位所圈住,为了付出而付出,总觉得自己没有“蜡烛”精神就好像对不起这份职业似的,这样只是自己给心灵上了枷锁,而与教师这份职责履行的好坏无关。
试想,如果教师都是怀着一颗牺牲自我的“蜡烛”精神前仆后继地不断燃烧自己,那国家和社会对其培养的付出岂不是一种损失,后来之人又当如何面对教师这份职业?“蜡烛"精神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传统定位,这种定位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任何岗位上的工作者都应该辛勤地工作,恪尽职守,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对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人们赋予了其更高的要求,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应当符合这种要求,因为教师的职业素质与操守直接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与发展.但是教师不仅应该提倡责任与义务、无私与奉献,更应该关注自身完整、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注重培养自己的教育激情、教育冲动和教育创造。
蜡烛给我们的启示
蜡烛给我们的启示蜡烛给我们的启示蜡烛作为一种古老而常见的照明工具,不仅带来了光明与温暖,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蜡烛可能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物品,但它所呈现的一系列特性和象征意义,却能使我们深思和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追求的目标。
首先,蜡烛的点亮过程,给我们传递了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
在第一次点燃蜡烛时,火焰开始很小,几乎看不见。
但只要坚持用火柴或打火机持续点燃,火焰就会逐渐增大,蜡烛最终燃烧起来。
这个过程提醒我们,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只有在持续努力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看到成果。
生活中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保持毅力,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最后的成功将属于我们。
其次,蜡烛点燃后产生的光明给了我们关于人性的深刻启示。
蜡烛的光明可以消除黑暗,给我们带来安慰和希望。
每当我们在黑暗中燃起蜡烛,光明带来的温暖和舒适感会瞬间填满空间,让我们感到放心和平静。
同样,当我们被困在困境和挫折中时,内心的光明会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去战胜困难。
蜡烛的光明提醒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都可以从内心中找到希望和坚持。
此外,蜡烛还教会了我们关于献身和奉献的重要性。
蜡烛的本质是燃烧自己以给予光明,为我们提供照明和温暖。
这种奉献精神是我们值得借鉴和追求的。
无论是为了家庭、朋友还是社区的利益,我们都应该以自己的力量和资源为他人带来帮助和启示。
蜡烛的献身精神告诉我们,奉献不仅可以造福他人,也能够让自己得到满足和成长。
最后,蜡烛的逐渐燃烧和熄灭给我们带来了关于生命和有限性的启示。
每一颗蜡烛都只能燃烧一段时间,直到燃料消耗殆尽而熄灭。
蜡烛短暂的生命提醒我们,时间是宝贵且有限的。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不要浪费时间和机会。
蜡烛的熄灭也是对生命脆弱性和无法预测性的提醒。
我们不能控制一切,生活中会有起伏和逆境。
因此,我们需要珍惜并充分利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论是家人、朋友或机遇。
总的来说,蜡烛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关于生活和人性的深刻启示。
蜡烛精神范文
蜡烛精神范文人生的道路上永远都会有无数的困难和挫折,在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时,有些人选择了放弃,而有些人选择了坚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蜡烛精神。
蜡烛精神是一种很宏大的精神力量,它激励着人们一步步走向成功。
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探讨一下蜡烛精神吧。
什么是蜡烛精神?蜡烛精神与之前讲述的固执不同,它是基于坚韧、毅力和信念的。
在困难险阻的深夜,蜡烛似乎是人类唯一的伙伴,而在渐渐熄灭之前,它会发出最后一点光芒,照亮一个人的道路。
蜡烛的火焰或明或暗,但它始终存在,它的存在就是一种能量,一种鼓舞人心的动力。
哪怕是在最黑暗的时候,也请继续勇敢前行。
这就体现出了蜡烛精神的含义,即人在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不屈和意志力,这就是蜡烛精神。
蜡烛精神的体现蜡烛精神的体现在于在困境中始终保持信念、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状态。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在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他们不能退缩,也不能停止,必须毫不动摇地向前迈进。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蜡烛精神”,它是承载着人们追逐梦想、实现目标的重要精神力量。
蜡烛精神的最典型例子是出现在冬天雪地里的人,他们受寒冷和黑暗的困扰,却依然坚持走着前进的道路。
这个例子可以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如果我们的蜡烛没有这样的精神,我们在黑暗的日子里就会看不到明天的真正意义。
蜡烛精神的凸现就是那些一屋子的人都对你说“不可能”,但你还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坚定地前行只是为了证明他们说的不是事实。
这种精神力量不仅存在于人类身上还存在于一个组织、企业的文化中。
蜡烛精神的反面是什么?蜡烛精神是一种优良品质,但它有可能导致最后一些迷失自我的人们陷入沉迷,最终导致自我毁灭。
当一件事情失败了,我们不应该固执地坚持下去,应该学会放手。
不要让自己迷失在坚持下去所代表的美好意象中,不要一心想着为博得赞扬不择手段获得成功,这只会让我们的前路更加艰难。
结语蜡烛精神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有勇气和信念,更是一种能量,一种鼓舞人心的动力,它可以启迪人们的灵感,鼓励人们继续前进。
论教师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答:人们常常用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久而久之,“蜡烛”精神渐渐成为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内容之一。
自古以来,无论“蜡烛”还是“红烛”,人们在定义“教师”这一概念时,都赋予了其“蜡烛”的特质,从一种希望到一种传统道德上的评价标准,其精髓在于“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也就是说人们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做到“牺牲自我,成就他人”。
仔细分析蜡烛精神所传达出的意义,传统道德观点认为牺牲与贡献应当是并列的关系,从字面上看来,传统道德在利用蜡烛精神判断教师职业精神的时候,是在同时衡量教师的贡献和牺牲,似乎只有在燃烧掉自己的前提下所实现的照亮才是教师道德的真境界、高境界。
实际上,照亮别人的过程中牺牲掉自己,更是一种悲剧,而悲剧所传达出的力量往往更撼动人心,因此,多少年来,这种蜡炬精神的教师传统职业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期待和宣传。
很多优秀的教师在公众心中的定位都是奉献与牺牲兼备。
似乎教师只有贡献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出牺牲才能获得道德的正面评价。
我个人认为,对教育事业执迷、忘我的境界当然是可贵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把个人的安危至于度外更是一种升华,但是把牺牲与贡献结合为特点的蜡炬精神作为一种普世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则不尽合理。
作为一种职业道德的评价标准具有行为的指向性,人们会不自觉的按照道德的要求努力。
将“忘我”作为教师道德的最高境界,就容易在行为上引导教师形成积极对待他人,而消极对待自己的思维惯性。
而社会评价体系也会从这两个方面加以衡量,无形之中又强化了教师的上述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忘我”境界主张的是“他性”,所反映的是自我压抑和自我否定。
仅仅用“忘我的奉献”来界定一位教师的德性,必然会使社会失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鲜活生命。
许多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
实际上,传道授业的师者,完全可以在“为人师表”的同时,创造条件发展自身专业素质,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由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这也是终身学习的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看待蜡烛精神
在黑暗迷茫中,点燃一根蜡烛,它就能发出熠熠光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人们给予蜡烛很高的赞誉,甚至赋予它一种精神内涵——无私奉献的象征,因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蜡烛成灰泪始干”这一诗句传诵千古。
后来,人们也常说教师的工作如同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蜡烛”、“春蚕”来比喻教师。
这足以说明教师这种职业具有很强的牺牲精神。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价值理念的丰富和多维化,这一传统定位开始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
甚至有人说现在已经不流行“蜡烛精神”了,“蜡烛精神”已经过时了。
我觉得不大赞同。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具有“蜡烛精神”。
淡泊名利、舍弃追求、默默奉献、倾其所有,为了教育事业永不言累,永不言悔。
这就是教师的风范、教师的情怀、教师的精神——蜡烛精神。
这也正是师德之所在。
一个不具备“蜡烛精神”的教师不管其学识多么渊博,教学技能多么纯熟,都不能赢得学生的内心尊重。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师工作的最大幸福就在于培养能够超过自己的学生。
”“蜡烛精神”是一种倾其所有、充满爱心的精神,是一种为了奉献永不言累、永不言悔的精神,就是甘于奉献的无私忘我精神。
其实,这也正是奉献品德之所在。
其次,教师的劳动对象要求我们具有“蜡烛精神”。
我们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我们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未成熟的人,是正在发展中的人,我们要把他们从“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这个过程是相当艰巨的。
所以,我们的劳动对象也要求我们从事着既要劳体又要劳心的工作,尤其需要劳心。
虽然我们现在的教学手段先进得多了,但这并不会因此而改变我们劳动的辛苦性、复杂性、创造性以及社会责任之大的特点。
这由此也决定了我们从事教师这种职业需要具有更强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也就是“蜡烛精神”。
我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度,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们的民族精神,无不在传承着这样的理念。
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人,为了心中的目标和信念,在发扬奉献精神,诸葛亮为了蜀汉的千秋基业,可以说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历代忠诚将士奉为典范。
我们当代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百姓的幸福,不惜耗尽生命的最后的一点力,他们是我们的楷模,是我们的榜样,也让无数人们景仰和崇敬。
正是有无数的人们在前赴后继,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在挥洒着自己的血汗,也正是这无数的人们用美好的品质,伟大的精神,铺就了我们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光明而坦荡的大道,而今天我们的祖国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要立于世界之林,依然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人们去奉献,去奋斗,去进取。
我们的时代在呼唤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蜡烛的奉献精神依然需要发扬光大。
但是,蜡烛精神不代表就是一味的牺牲自己,“教学相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俗话说,学十遍不如教一遍。
如果说备课是对自身专业知识的丰富、强化和提炼,那么课堂上环环相扣的表述过程就像不断转动的辘轳一样,最大限度地释放了老师自身的知识潜力和思维活力。
而师生互动的电光火石更是增强了这种良性刺激,常常能够引发老师们自身在科研上的突破。
老师们的付出是双向获益的: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个能真正让学生长久受益的好老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也要有丰富的人生智慧和足够的人格魅力。
而要具备这些素养,一方面,老师们需要通过不断地研修、进深来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确保能够把本专业最实用鲜活的信息养分及时输送给学生;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在健康活泼、多维多彩的个人休闲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断滋养自己的心灵,积累人生经验,提高自己的“情商”和洞察力。
而这些真实的人生体悟和深厚的人文认知都将在教学中转化为人格魅力,向学生们传递一种深刻而不沉郁、健康而不肤浅、高尚而不缥缈的人生态度,增进他们以及对人性和人文的哲理性认知。
换言之,老师们需要一边汲取,一边给与。
一边享受,一边分享。
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知识链的良性循环。
所以,我认为,蜡烛精神应该赋予新的意义。
从传统的单一的自我牺牲,自我奉献转变为与时俱进,与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精神。
除了认真备课,对学生负责,还要自我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边积极的去照亮别人,一边积极进取,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