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6章《平行四边形》说课稿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6章《平行四边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6章《平行四边形》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判定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各类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其他多边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面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判定以及应用。
2.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黑板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面几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通过举例、推理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
4.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利用实物模型或画图工具,验证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5.巩固练习: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巩固提高。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和记忆。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7.2勾股定理》说课稿3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7.2 勾股定理》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7.2 勾股定理》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内容,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并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对锐角三角函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感到困惑,对如何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耐心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内容,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内容,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以及如何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毕达哥拉斯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勾股定理: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发现勾股定理的规律,讲解勾股定理的内容。
3.证明勾股定理:引导学生通过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演示,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4.应用勾股定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实数》说课稿1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实数》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实数》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实数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函数、方程等数学知识的基础。
本章主要介绍了实数的定义、分类和性质,以及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实数,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对数的运算、大小比较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实数的概念和性质相对于有理数来说更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实数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实数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和性质,能够运用实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实数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教学难点:实数的性质,特别是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讲解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数的概念和性质,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和掌握实数的性质。
同时,通过讲解演示,让学生感受实数与数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直观理解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数的概念和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实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实数的分类。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实数的性质,总结实数的性质。
4.讲解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感受实数与数轴的关系,加深对实数的理解。
5.巩固练习: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实数的理解和掌握。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实数》教学设计1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实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实数》是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一章,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实数的定义、分类和运算。
实数是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后续数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实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数的分类和运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实数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实数的分类和运算。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实数的定义,掌握实数的分类。
2.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实数的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实数的定义和分类。
2.实数的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数的定义和分类。
2.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实数的运算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实数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实数的定义、分类和运算的例子。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实数的理解和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理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介绍实数的定义,通过PPT展示实数的分类,包括整数、分数、无理数等。
同时,展示一些实数的运算例子,让学生初步感知实数的运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数,进行分类和运算的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教师挑选一些典型的问题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实数的理解和运算方法。
5.拓展(5分钟)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实数知识进行解决。
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实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实数的理解。
青岛版八下数学7.8实数(2)教学设计
青岛版八下数学7.8实数(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岛版八下数学7.8实数(2)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平方根、立方根的性质,以及实数的运算。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实数系统认识的重要补充,是学习函数、方程等数学知识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运算法则,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实数的基本概念,对实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
2.难点:平方根、立方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探究法”和“合作交流法”。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平方根、立方根的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实数的基本概念,引出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平方根、立方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的PPT,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方根、立方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解决教师提出的有关平方根、立方根的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平方根、立方根知识的掌握程度。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1《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教学设计2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1《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1《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是学生在学习了四边形的分类、性质和判定之后,进一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和运用。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为后续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平行四边形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四边形的分类和性质,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几何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3.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平行四边形的图片、生活实例和相关的几何图形。
2.教学用具:准备一些平行四边形的模型、卡片等,用于课堂演示和学生的实践操作。
3.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如教室的黑板、滑滑梯、电梯等,引导学生关注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青岛版初中数学8下说课稿
青岛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6 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七星一中的数学教师于淑岚。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义务教务《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设计等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行四边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它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图案,其性质也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得到实际应用.本节课既是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后续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坚实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还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学情分析首先是学生心理特征,八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点。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数学情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是学生的知识特征,八年级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在归纳概念和性质时不够严密,而且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薄弱。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步步引导,处处设疑,通过学生主动交流,相互补充归纳,形成概念和定理。
3、教学重难点因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索,为接下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矩形、菱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均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难点: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过程、寻求解题思路。
为了很好突破重、难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利用多媒体展示图形的变换,并进行推理论证。
使学生由直观的视觉认识提升为感性认识,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说课稿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反馈,针对性地给予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会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这些练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难度逐渐递增,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我还会布置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在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导入。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建筑设计中的平行四边形应用,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问题背后的几何原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用问题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精炼性和风格的简洁性。板书将分为三个部分:标题、主要内容和关键词。标题将清晰地标明本节课的主题,如“6.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主要内容将包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以及相关的几何图形和符号。关键词则包括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如“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对角相等”等。板书的作用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视觉信息,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结构,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注重字迹的工整、图形的规范,并且在板书过程中保持逻辑的连贯性。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7.8《实数》说课稿2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7.8《实数》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7.8《实数》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无理数的相关知识后,进一步对实数进行系统学习的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对数学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重要阶段。
教材通过介绍实数的定义、性质以及实数与数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实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实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有理数、无理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实数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逐步理解实数的定义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实数的定义,掌握实数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实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实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实数的定义,实数的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实数与数轴的关系,实数的运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数轴模型等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有理数、无理数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实数的定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实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
3.探究实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实数的基本性质,如: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4.实数与数轴的关系:利用数轴模型,引导学生理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掌握数轴上的点与实数的对应关系。
5.巩固练习:出示一些有关实数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青岛版八年下册数学说课标说教材文稿
八年下册数学说课标说教材文稿今天我说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有关内容,下面我就这一节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说课程总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经历一些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与交换的过程;●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与预测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建立数感、空间观念、发展抽象思维,发展和情推理能力,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形成决策,综合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他人和作交流。
(三)、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以“问”之方式来启发学生深思,以“变”之方式诱导学生灵活善变,以“梳”之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四)、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与结论的确定性。
以上四个方面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教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情感态度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说内容标准初中数学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
其中本册数与代数部分包括二次根式,这些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现实中的问题可以构建有效的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体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
空间与图形部分包括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解直角三角形、几何证明初步,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初步的识图、作图等技能,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统计与概率部分包括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这是初中阶段学生对统计学的初步接触,也是为以后的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为铺垫。
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包括课题学习、实验探究。
教材每册都安排了1—2个课题学习,每一节课几乎都安排了实验与探究,这样处理使得“实践与综合应用”以多种形式分散编排,分整为零,经常化和生活化。
三、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教材在编排上:(一)增加了“交流与发现”和实验与探究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交流生活的问题与图形,加强对图形的直观认识感受,从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思维问题的能力。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0章《一次函数》说课稿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0章《一次函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一次函数》是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0章的内容,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学会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后续学习二次函数、不等式等知识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方程的解法等基础知识,但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一次函数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能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2.教学难点: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让学生初步认识一次函数。
3.案例分析:选取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5.课堂练习: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一次函数的知识。
6.总结与拓展: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可以采用以下板书设计:定义:一般形式为y=kx+b(k≠0,k、b为常数)1.k≠0时,函数图像为直线。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说课稿3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是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形,引导学生探究菱形的性质,并运用这些性质来判定菱形。
本章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其他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
但学生在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能够运用这些性质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几何图形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黑板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图案,引导学生关注菱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菱形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菱形的性质。
3.探究菱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探究菱形的性质。
4.讲解判定定理:结合菱形的性质,讲解菱形的判定定理。
5.运用性质和定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与拓展: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可以采用流程图、列表等形式,展示菱形的性质和判定过程。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回顾与总结》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回顾与总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回顾与总结》是对本册内容的全面回顾和总结,包括数的开方与平方根、实数、角的度量、相交线与平行线、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等章节。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本册的重点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实数、数的开方与平方根、角的度量、相交线与平行线等知识。
但部分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知识掌握不扎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实数、数的开方与平方根、角的度量、相交线与平行线等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和几何作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数、数的开方与平方根、角的度量、相交线与平行线等知识的运用。
2.难点: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以便进行课堂巩固和评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回顾与总结。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册的重点知识,包括实数、数的开方与平方根、角的度量、相交线与平行线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个知识点进行实际操作。
例如,一组测量教室的长和宽,二组计算教室的面积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全班交流各组的练习成果,互相提问,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与本册内容相关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9章《二次根式》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9章《二次根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9章《二次根式》是学生在学习了实数、有理数、无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根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进行深入学习的内容。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二次根式的定义、性质、运算法则以及二次根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概念,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实数、有理数、无理数等基础知识,对根式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二次根式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和实际应用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二次根式的定义,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2.能够运用二次根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二次根式的定义和性质。
2.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
3.二次根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二次根式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二次根式的应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教案。
2.与二次根式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
3.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二次根式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二次根式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二次根式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让学生通过PPT和教材,理解并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PPT上的练习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巩固所学内容。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并解决PPT上的实际问题案例,提高学生运用二次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1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说课稿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1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是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1章的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性质和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移与旋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平移与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章中,学生将学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定义、性质和定理。
首先,学生会学习平移的性质,包括平移的定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平移的规律等。
然后,学生会学习旋转的性质,包括旋转的定义、旋转的中心、旋转的角度和旋转的规律等。
最后,学生将通过实例学习如何运用平移与旋转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图案、变换图形等。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他们对图形的性质和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平移与旋转的概念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具体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与旋转的性质。
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图形的变换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移与旋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平移与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移与旋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移与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1.引导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2.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与旋转的性质。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定义、性质定理1、2》说课稿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定义、性质定理1、2》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定义、性质定理1、2》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教材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性质定理,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这一节的内容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多边形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的学生中,大部分已经掌握了四边形的初步知识,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理时,可能还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能从实际生活中找出平行四边形的例子。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让学生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其性质定理。
2.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5.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回顾与总结》教学设计2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回顾与总结》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回顾与总结》教学设计2,主要是对本册书中的知识点进行回顾与总结,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数的开方与乘方、函数及其图像、方程与不等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整个八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等理解不深,运用不够灵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八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学生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等理解不深,运用不够灵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案例和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准备教学PPT,展示数学知识点的图像和实例。
3.准备纸笔等学习用品,供学生练习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起本节课要回顾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本节课要回顾的数学知识点,包括数的开方与乘方、函数及其图像、方程与不等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等。
同时,展示相关实例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本节课知识点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定义、性质定理1、2》说课稿7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定义、性质定理1、2》说课稿7一. 教材分析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定义、性质定理1、2》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定理1和性质定理2。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并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发现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七年级数学基础知识,对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的理解和运用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1和性质定理2,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定理1和性质定理2。
2.教学难点:性质定理1和性质定理2的证明和运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平行四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四边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尝试回答相关问题。
3.探究活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发现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1和性质定理2。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性质定理解决问题。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说课稿2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是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包括菱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及其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矩形、三角形等图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
但学生对菱形的认识较少,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建立起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菱形的定义,掌握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掌握。
2.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推导和应用,以及对菱形判定定理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工具,直观展示菱形的性质和判定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图案,引发学生对菱形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几何画板等工具,探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探究成果,互相提问和解答疑问。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5.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1.定义:四边相等的四边形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3.相邻边垂直4.所有角相等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四边相等,则它是菱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树立了科学的 教育价值观,关注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 终身发展.
理想的课堂
教学重点突出, 围绕教学重点设 计教学,关注学 生差异 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 动,互助学习分工明 确、生动和谐、热情 高且具有实效性 学生活动形式 多样,善于创 新且富有实效 学生参与课堂 活动面广 学生思维有深度 结构合理,符 合学生认知规 律;教学环节 紧凑、容量适 中、效率高。 在学生活动过程 中及时给予反馈 矫正、启发、点 拨、强化等
1、本章是在数的开方的 基础上展开的,是算术平 方根概念的抽象与扩展, 同时又为一元二次方程、 解直角三角形、函数的学 习打下基础。 性质
2、注重在旧知基础上呈 定义
a 现新知形成过程,注重了 0
运算
学生的自主探索与类比思 考。 二
2、注意培养学生的分类 讨论、逆向思考、与类比 合并同类二 的数学思想。
加减法
次 根 式
根式
第8章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
适用于直 角三角形
教学目标
HL
1、体现了数学的 整体性. 性质 2、从实际问题引 能熟练的从复杂的 判定 图形中分析出全等 入数学内容,通过 定义 和相似三角形对应 观察、测量、画图、 性质 的边角关系。 推理等方法让学生 相似三角形 2、掌握全等和相 全等三角形 探索并得出结论。 定义 3、充分注意选材 似三角形的性质、 判定方法并会运用 的现实性、思想性、 和趣味性。 其进行简单的计算 和说理。 平移 旋转
s
第11章几何证明初步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由条件出发,写出由已知推出结论的过程 定义、公理、定理、推论等
教学目标:
1、理解定义、命题、真、 假命题、定理的含义,会 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奠定推理论证的基础 真假命题 2、掌握几何证明的步骤, 会证明常用定理 3、会应用反证法证明命 题,掌握应用反证法证明 概念 的步骤.
1、让学生通过观察、 教材特点: 2、推出矛盾 操作、探索来掌握几 1、教材内容生活化, 理论根据 3、肯定结论 何证明的步骤和方法。 富有情趣。 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证明的 反证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 必要性。法 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 机会。 定义和命题 2、加强数学的理性训 3、重视了反例的构建 证明 几何证 练,使学生养成言必有 过程。
适合 AAS 判定 所有 ASA 1、认识全等、相 三角 SAS 似图形,掌握全等、 形全 等 SSS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面积 的比 等于 教材特点: 相似 比的 平方
两边 成比 例且 夹角 相等
A字型
教学建议:
X字型
1、抓住对应关系, 养成书写和 看图的良好习惯。 2、渗透转化思想, 判定 培养数学意识。 3逐步渗透一些逻 辑思维方法,体现 相似多边形 数学的理性特征。
三边关系 仰.俯角 1、突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过程,各种 教 应用尽量都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减少单纯解 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计算 材 特殊值的运算 特 2、注意训练系统的科学性,减少操作性习题。 应用 点 增加探索性问题的比重。
1、注意数形结合的思想指导。 2、注意转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提高合作 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勾股定理
教师表现 学生 表现
高 效 课 堂 标 准
学生学的快 乐、教师教 的舒心
教学效果
实现了多维目 标,学生得到了 全面发展
记得肖川教授说过:完美的教学能够唤 起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封闭的 心智。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 学生这无形的资产,让每一节课都透射出生命 的活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师不 再是一般的教书匠,而是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 专家型教师,学生也将成为极具思想、创新能 力的新一代。
二次根式
a b ab(a 0, b 0)
a 0
教材特点 ( a )2 a
(a 0)
教学建议
a2 a
a a (a 0, b 0) b b a a 1、把握好对教材呈现的 (a 0, b 0) b b 知识处理的尺度。对二次 根式的化简,结合例题习 乘除法 题进行适当的总结与概括 同类 ,教学中不必设置复杂多 二根 变的题目以巩固这一知识 式 与方法。
综合法
教学策略: 1、否定结论 分析法
几 何 证 明
据的思维习惯。
明举例
学生收获
体会到了知识 间的横向联系
B
新数学知识
A 收获
C
进一步培养了 数学思想
感受数学创造 的乐趣,增强 学好数学的信 心
E
D 增强了对现实
问题的关注, 提高解决现实 问题的能力
教师收获
教师真正成为学 生数学学习的组 织者,引导者和 合作者. 教师的探究能力和 创新精神不断升,自 身素质得到提高,具 有较高的数学素养. 从单纯的知识传授 到能力的培养和情 感、态度、价值观 的培养.
图形全 等与相 似
锐角三角比
第9章解直角三角形
教 学 目 标 正切 tanA
余弦 cos A
正弦 sinA
1、通过实例认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记住 特殊锐角的三角比,会使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 角比。 边角关系 2、运用锐角三角比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 实际问题。 锐角关系 坡度
定义
锐角三 角比
教 学 建 直角三角形 议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教材分析
说课流程
内在联系
编写体例 知识树 编者意图
学生收获
教师收获 理想课堂
知识和思想 螺旋式上升
注重联系 实际问题
注重知识之间 的联系与综合
注重过程, 改变学生 学习方式
教材编写体例
章名 章前图 情境导航 问 题 背 景 材 料 分 析 观察 思考 结论 例题 练习 概括与 小结 习 题 复习巩固 综合运用 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 选学栏目 广角镜 智趣园 小结 第 1节 第 2节 第n节 课题学习 数学活动
定义和 几何 证明 命题
全等 三角 形
相似 三角 形
相似多 边形
锐角三角函数
反证法
几何证 明初步 二次根式
平面图 形的全 等与相 似
解直 角三 角形
解直角三角 形 极差
运算
性质
定义
八年 级下 册数 学知
离散程度的 度量
方差、标准差
第7章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形如 a ,理解二次根式有意义 的式子 的条件和基本性质。 2、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 ,并会用来化简二次根 式。 3、理解二次根式的乘除 法、加减法法则,会进 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乘 除、加减运算。
全章知识结构图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复习巩固
探究
讨论 归纳 为学生创设 探索和交流的 机会,加大学 生思维的空间.
探究与 延伸
综合运用
加深了对相 关内容的认识, 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了学生的知 识面.
史海漫游
教材知识内在逻辑联系
采用了直观几何、实验几 何为主,渗透推理几何、 变换几何,为论证几何打 下基础。
将勾股定理与三角 函数有机整合,为 高中的学习做了必 要的准备
解直角三角形
使学生具备了对 统计数据分析的 基本知识与技能 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
图形的全等与相似
是算术平方根概念 的抽象与扩展,同 时又为后面学习解 直角三角形做了准 备
教材知识 内在逻辑 联系
二次根式
几何证明初步
在以前说理的基 础上,加强了数 学的理性训练
解直角 三角形
解直角 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
第10章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
教学目标 1、掌握极差、方 和标准 差的计 算方法,会用它 们分析数据的波 动情况。 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2、会用样本方差 、标准差估计总体的 表达式 方差、标准差。
概念
教材特点 2 S= 1、注重与前面内 容的衔接 ,使 方差 学生对分析数据 标准差 的方法形成整 体认识。 2、选取的问题贴 教学建议 近生活,注重了教学 极 差 方差和标准差 1、重视组织学生开 有效性、实用性。 展活 动,使学习在探 数 究中 据 进行。 离 2、侧重理解和应 散 用,避免过于复杂繁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