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囊性病变的CT_MRI诊断

合集下载

颈部疾病影像诊断

颈部疾病影像诊断

颈部
甲状腺癌 thyroid carcinoma
三、MRI 1 T1WI上肿块呈稍高、稍低或等信号; T2WI呈不均匀的高信号 2 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 3 转移淋巴结在T1WI呈等信号,低于周围 脂肪;T2WI呈高信号接近或高于脂肪。
甲状腺癌
双侧甲状腺癌
左甲状腺癌
颈部
甲状腺肿大
• 好发于女性 • 甲状腺肿大,随吞咽上下移动。 • 部分患者有心悸、多汗、多食易饥,消
பைடு நூலகம்
颈部
颈动脉体瘤 carotid body tumor
临床 临床常以颈部肿块而就诊,肿块多位于下颌
角前下方和胸锁乳突肌前面,界清,与皮肤无 粘连。有时瘤体可触及搏动。
可合并迷走神经压迫症状如音哑、呛咳;交 感神经压迫症状如霍纳氏综合征。
颈部
颈动脉体瘤 carotid body tumor
一、X线 X线平片:肿瘤较大时可见颈部外突肿块。 DSA: ● 颈总动脉分叉加宽,呈“高脚杯”征;颈外动 脉移位; ● 分叉处见血供丰富的肿瘤显示,肿瘤血管粗细 不均网状,肿瘤浓染着色,排空减慢。
二、CT检查 1 病人体位:仰卧位,头后仰,双肩尽量向下以 减少肩部产生的伪影 2 扫描范围:根据需要,甲状腺自甲状软骨中 部至胸廓入口,必要时应继续向下扫描 3 扫描条件:层厚/层距=2~5mm 4 增强扫描:有时进行颈血管的重建。
颈部
检查方法
三、MRI检查 1线圈选择:颈部线圈 2扫描方法:横断面,冠状面 3扫描序列:T1WI/T2WI/FS/MRA 4增强扫描: 5 MRA增强:颈部血管成像,三维旋转观 察
概述 为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的常见
部位之一,是发生于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 的肿瘤。

颌面颈部软组织病变CT和MR诊断

颌面颈部软组织病变CT和MR诊断
增强后囊壁可有强化
形态:圆形或类圆形
边界清、边缘光整,囊壁较薄(继感时囊壁增厚)
邻近结构受压推移
一甲状舌管囊肿
好发部位:舌盲孔至甲状腺床,舌骨区多见,大多位于中线
CT、MRI符合一般囊肿特点,部分病灶内平扫密度较高(T1WI高信号),伴发继感时囊壁可增厚,且有强化
二鳃裂囊肿
1根据部位不同分为:
第一:腮腺和外耳道区
多形性腺瘤(最常见)
Warthin瘤
基底细胞腺瘤
一多形性腺瘤
腮腺最好发,发病年龄范围较广
生长缓慢,无不适,术后易复发,可恶变
首发的病例为单发,复发的病例可多灶、广泛
1MRI表现
T1WI:低或中等信号T2WI:略高或高信号T2W抑脂像:高信号
形状,大小,边缘,信号均匀度(钙化、出血),邻近结构
增强后:动态:缓慢持续强化
其他部位的神经鞘瘤与该部位的炎性包块、静脉畸形、软组织肉瘤、淋巴源性病变等鉴别
十一神经纤维瘤
1沿三叉神经或面神经分布,位于真皮或皮下,可累及颌面部诸器官和间隙,甚至骨
分为:孤立性、弥漫性和丛状神经纤维瘤
肿块形态不规则,界不清,范围较广或多发,皮肤下垂(丛状)
骨变形、移位
2CT平扫:密度不均匀软组织肿块,低于肌肉
边界、边缘(良、恶性鉴别),范围(局限/弥散),周围结构(推移/浸润破坏)
颅底、颅内(继发和转移),淋巴结(肿大和/或环形强化)
异常密度或信号分析
软组织肿块(30-50Hu,长T1长T2)
液性(-20~20Hu/长T1长T2:囊肿、坏死)
脂肪(-20~-100Hu/短T1长T2:如脂肪瘤)
钙化、骨化(高密度/无或低信号:如静脉石、肿瘤钙化等)

Rathke囊肿的CT和MRI诊断

Rathke囊肿的CT和MRI诊断
和影像 学表现对其 中多数病例 可做 出正确诊断 。 关键 词 R t e囊肿 ; ah k 计算 机体层扫描 ; 磁共振 成像
中 图分 类 号 R 84 4 1.2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0 0—19 (0 2 0 0 4 0 4 2 2 1 )6— 7 5— 3
× 0 ~ 2 2 0m 矩 阵 20X20 20mm 2 0mm X 2 m, 0 0 。快 速 自旋 回波序 列 :R 00m ,E 2 s扫描 层 厚 5 T 40 sT l0m ;
m 层 间距 0~1mm; 野 2 0mm X 2 m, 阵 m, 视 2 20m 矩
2 结 果
R tk a e囊 肿 ( ah e sce yt R C) 一 种 h R tk ’ l c s, C 是 t f
良性 的 , 由上 皮 细 胞 排 列 而 成 的 囊 肿 , 与 颅 咽管 易 瘤、 垂体 瘤等 鞍 区肿 瘤 混 淆 。随 着 影 像 学 技术 的发 展, 该病 的检 出率大 大提 高 。现 回顾性 分 析经 手术 、 病 理证 实 的 l 9例 R C的 C 、 I 现 , 讨 其 C 、 C T MR 表 探 T
MR 特 征 。 I 1 材料 与方 法
2 1 CT表现 .
1 显 示 为 鞍 内 圆形 或 椭 圆形 肿 9例
物 , 界 尚清 晰 , 肿 物 直 径 超 过 1c 时 , 向鞍 边 当 m 突 上 。4例 为低 密度 , 图 1其密 度低 于脑 实 质密 度 ; 见 ,
1 例为等密度 ;4例为略高密度 , 1 见图 2 无电压 和 电流 分别 为 10k 矩 1 52, 2 V 和 2 0m 2 A。 M C S T将 扫 描 所 得 原 始 数 据 进 行 横 断 面 、 状面 以及 冠状 面 的 图像 重 组 , 厚 3m 层 间 矢 层 m, 距 3mm。所得 图像 均 骨窗及 软 组织 窗 阅 片 。C T检

颈部包块临床诊断

颈部包块临床诊断
分类 --病因 --性质 --来源
3个“7规律”
根据病程
7年以上,可能是先天性疾病
7月左右,恶性肿瘤几率较大
7天左右,急性炎症、肿瘤伴炎症或出血的可能性 大
Diagnosis—加工分析
经验 --3个“7” --N个80%
位置 --解剖 --间隙
分类 --病因 --性质 --来源
颈部包块80%的规律(仿Skandalakis)
3、淋巴水瘤(囊性淋巴管瘤):
★发病率:占儿童良性肿瘤的5%,是最常见的淋巴管瘤。 ★年龄:80-90%在2岁前发病,成人少见。 ★病因:起源于胚胎淋巴管的残留组织。 ★部位:75~80%的淋巴水瘤累及颌面下部和颈部,儿童最 常见的位置是颈后间隙和口腔,成人常见于舌下腺、颌下 腺和腮腺间隙,其他部位有腋下、纵隔和腹腔。 ★生长方式:生长缓慢,呈葡行性,不超过筋膜间隙,病 变向下经颈后三角向腋下和纵隔或向前向口底生长,如果 肿块很大,可跨过中线。
★临床症状:无痛性、柔软或半实性颈部肿块,大小变化 大,巨大的肿块可压迫气管。并发出血、感染或外伤时可 突然肿大。 ★病理特征:由多发扩大的囊性间隙组成,囊内有薄的分 隔,囊肿直径从数毫米~10厘米,囊壁为上皮细胞和胶元 结缔组织组成。病变可以向邻近软组织生长,可侵入肌肉 内和血管周围。 ★ CT特征:缺乏边界、多灶性、低密度肿块,典型者是 水样密度,感染后密度可增高。肿块常位于颈后三角和颌 下区。
神经鞘瘤(迷走N)
血管瘤
由血管内皮细胞构成,属先天性良性肿瘤。 血管瘤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肉芽
组织血管瘤、大血管血管瘤、肌肉内血管瘤。 毛 细血管海绵状血管瘤又称混合性血管瘤。 海绵 状血管瘤较多见,出生时即可存在,由囊性扩 张的薄 壁血管构成 ,以身体上部多见,有时可有 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并可见静脉石。颈部血管瘤 可位于皮下或颈部深层软组织。 诊断要点: 1:病灶形态 2:病灶强化形式 3:静脉石

各部位各疾病MRI表现及描述

各部位各疾病MRI表现及描述

眼眶各病变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甲状腺眶病:平扫:眼外肌增粗,以肌腹改变明显,呈长T1长T2信号〔早期〕或T1WI、T2WI 均呈低信号〔晚期纤维化〕。

增强扫描:早期轻中度强化,晚期无强化。

诊断要点:依次受累,下直肌、直肌、上睑提肌、外直肌。

视神经胶质瘤:〔属眼眶肿瘤〕平扫:视神经呈条带状〔或梭形增粗〕,最大横径约mm,边界光整清晰,于T1WI呈稍低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眶段蛛网膜下腔明显增宽,周边呈长T1长T2信号。

增强扫描:较明显强化,呈“轨道〞征。

诊断要点:眶段蛛网膜下腔明显增宽。

海绵状血管瘤:〔属眼眶肿瘤〕眼球突出,球后可见卵圆形〔或椭圆形、或圆形〕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形态欠规那么,眶尖区脂肪间隙存在。

增强扫描:病变呈渐进性强化。

主要诊断:MRI与CT只是提示诊断。

超声诊断,病变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或圆形〕,有晕,部回声强且均匀〔特征性表现〕,中等度回声衰减,压迫眼球肿瘤轴径变短。

泪腺多形性腺瘤:〔属眼眶肿瘤〕平扫:略长T1长T2信号,包膜、信号均匀、见小囊。

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眼眶静脉曲:〔属眼眶脉管性疾病〕平扫:颈部加压前、后检查。

呈长T1长T2信号。

增强扫描:缓慢明显均匀强化。

颈动脉海绵窦瘘:〔属眼眶脉管性疾病〕平扫:眼上静脉动脉化,呈流空信号,海绵凑扩大,形态失常,眼上静脉扩。

MRA:可明确引流途径。

诊断要点:眼上静脉扩、海绵窦扩大。

主要依据DSA。

等T1长T2信号〔T1WI呈等信号, T2WI呈高、稍高信号〕眼眶炎性病变:平扫:左侧外直肌、下直肌与眼上肌群增粗,于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

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

左侧泪腺与眼睑受累。

神经鞘瘤:〔属眼眶肿瘤〕平扫:眼眶扩大,眼眶上象限见类圆形呈等T1、混杂长T2信号,部可见一弧形等T2信号。

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弧形信号〔严密排列AntoniA细胞区〕,其余局部未强化〔疏松排列AntoniB细胞区〕。

颈部MRI检查

颈部MRI检查

颈部MRI检查颈部MRI检查介绍:颈部MRI检查是对颈部和颈部周边进行MRI扫描,用于诊断颈部的病变。

颈部MRI检查正常值:皮下脂肪和骨髓在T1WI、T2WI和质子密度像上均呈高信号;骨皮质、空气、韧带、肌腱和纤维软骨呈低信号;肌肉和关节透明软骨呈中等偏低信号。

液体,如关节内积液,炎症或水肿和肿瘤组织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血肿则依出血时间的长短而呈现强度不同的信号。

检查没有发现异常的肿块和区域。

颈部MRI检查临床意义:异常结果:颈部MRI检查适应于:颈部良恶性肿瘤颈部血管性病变颈部的囊肿性病变颈部的肉芽肿性病变颈部的淋巴结肿大颈前软组织血管丰富,为消除血管搏动伪影可于近心端和远心端分别加饱和带;严重动脉搏动伪影,可采用心电、脉搏同步采集技术;颈部血管病变,可采用2D(3D)TOF法或PC法血管成像技术,或加增增强对比剂采用3D-CE-MRA技术。

需要检查的人群:颈部酸痛,颈部周边有异常疼痛的人群。

颈部MRI检查注意事项:不合宜人群:1、安装人工心脏起博器者及神经刺激器者禁止做检查。

2、颅内有银夹及眼球内金属异物者禁止做检查。

3、心电监护仪不能进入MRI检查室。

曾做过动脉病手术、曾做过心脏手术并带有人工心瓣膜者禁止做检查。

4、各种危重病患者:如外伤或意外发生后的昏迷、烦躁不安、心率失常、呼吸功能不全、不断失血及二便失禁者等等。

5、检查部位有金属物(如内固定钢针钉等)不能检查。

6、妊娠妇女慎做检查,如有可能怀孕者,请告知检查医生。

检查前禁忌:成像检查前4小时禁食禁水,训练患者屏气。

检查时要求:检查放松心情,听从医生吩咐进行检查,请将病历、X线平片、CT片、既往MRI片等资料随同带来MRI室供参考。

颈部MRI检查检查过程:采用头颈部联合线圈或颈部相控阵线圈或颈部表面柔线圈(视扫描部位而定)。

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头部正中矢状面与XO平面一致;双侧眼裂连线平行于ZO平面,双侧颞部及耳部予以固定防止运动。

颈部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颈部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多位于口底一侧,形似蛤蟆的咽囊,故又称蛤蟆 囊肿
涎腺囊肿
舌下腺囊肿多见于颌下腺囊肿
穿刺液淀粉酶试验阳性
与腺体关系密切,可表现为厚壁强化
内部密度均匀,单房多见
舌下腺囊肿
舌下腺囊肿
颌下腺囊肿
涎腺肿瘤
腮腺以多形性腺瘤囊变及腺淋巴瘤多见 多形性腺瘤以40岁左右多见,女性略多
于男性
喉外型:囊肿向上穿过甲状舌骨骨膜而膨出于颈部 混合型:内、外型同时存在
淋巴结病变


是颈部最常见的囊性病变,可发生于颈部任何淋巴链
转移性病变: CT表现:囊性,壁较厚,周围脂肪间隙
不清,可见壁结节,如鼻咽癌、甲状腺癌

淋巴结结核见于年轻人,局部症状轻CT表现为周围脂 肪间隙模糊,病灶壁薄,增强环形强化
3 胸锁乳突肌区:鳃裂囊肿、淋巴结结 核、转移癌、恶性淋巴瘤、颈动脉体瘤等 4 肩胛舌骨肌斜方肌区:囊状淋巴管瘤、 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转移癌、血管瘤 等 5 锁骨上窝:淋巴结结核、转移癌
甲状舌管囊肿

(thyroglossal duct cysts)
多见于1~10岁儿童,亦可见于成年人 颈正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但以舌 骨上下部最为常见
淋巴管囊肿

(cystic hygromas)
好发于颈外侧间隙


常有很薄的包膜,可表现为多房或单房的低密度囊肿
密度均匀,边缘清晰,但囊内出血或并发感染时,可不均 匀或分层

包膜与分隔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内可混有脂肪、平滑 肌、血管和神经组织,增强间隔可强化

匍行式生长,但不越过筋膜间隙
鳃裂囊肿
PMS
引自《Valvassori头颈影像学》

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CT、MRI诊断

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CT、MRI诊断
5 0 29 30, P. . R Chi na
[ src] 0b et e To rs ac h au fCT n Ab ta t jci v e e rh tev leo a dMRIi gn si h ig o i fa e od c si a cn ma( ma ig t eda n sso d n i y tc r io n ACC)
坏 情 况 显 示 较 好 , I 够 更 清 晰 显 示 病 变 形 态 、 廓 及 侵 犯 范 围 。两 者 结 合 可 为 该 病 的诊 断和 治 疗 提 供 更 全 面 的 影 像 MR 能 轮 信息 。 【 键 词 】 头 颈部 肿 瘤 ; 样 囊 性 癌 ; 层 摄 影 术 , 线 计 算 机 ; 共 振 成 像 关 腺 体 x 磁 中图分类号 :799 ;844 ; 452 R 3 . 1R 1 . 2 R 4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9 1 (0 2 1—6 20 1 0 —0 12 1 )010 —4
1 De a t n o d oo y,J a g n Af iit s i l o u Y t e U iest J a g e ,G a g o g . p rme t f Ra ilg in me f l e Hop t f S n a— n n v ri a d a s y, i n m n un d n
医学影像学杂 志 21 年第 2 卷第 1 期 JMe a g 0. 02 2 o dI g 1 m

头颈 部 腺样 囊 性 癌 的 C MR 诊 断 T、 I
金 志发 龙 晚生 胡茂 清 李 伟 梁启 堂 邓 星辉。 , , , , ,
( 山大 学 附 属 江 门 医 院 l放 射 科 ;. 理 科 中 _ 2病 广 东 江 门 5 9 3 ) 2 0 0

颈部囊性肿块影像学诊断

颈部囊性肿块影像学诊断

颈部囊性肿块影像学诊断引言颈部囊性肿块是颈部常见的疾病之一,常常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进行诊断。

本文将介绍颈部囊性肿块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影像学诊断方法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直观地显示颈部囊性肿块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等。

形态特征:颈部囊性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

大小评估:超声检查可测量颈部囊性肿块的最大径和最小径,并计算其体积。

内部结构:颈部囊性肿块的内部结构通常表现为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域。

2. CT扫描CT扫描对于评估颈部囊性肿块的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特征:通过增强扫描,可以观察颈部囊性肿块的强化情况,并进一步判断其良恶性。

淋巴结转移:CT扫描可以检测颈部囊性肿块周围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骨骼侵犯:CT扫描具有较高的骨骼分辨率,可评估颈部囊性肿块是否侵犯了周围的骨骼结构。

3. MRI检查MRI检查在颈部囊性肿块的定性诊断及组织学分析上具有优势。

T1加权影像:颈部囊性肿块在T1加权影像上呈等或稍高信号。

T2加权影像:颈部囊性肿块在T2加权影像上呈高信号,常可显示其内部的液体或高蛋白含量。

强化扫描:高度强化的颈部囊性肿块可能提示其为恶性肿瘤。

临床意义颈部囊性肿块的影像学诊断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良恶性鉴别:通过影像学诊断,可以初步鉴别颈部囊性肿块的良恶性。

良性肿瘤通常具有清晰的边界,规则的形状,并无强化表现,而恶性肿瘤则相反。

选择治疗策略:影像学检查可以评估颈部囊性肿块与邻近重要结构的关系,指导手术选择和治疗方案调整。

预测预后:影像学检查还可以评估颈部囊性肿块的大小,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对预测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颈部囊性肿块是颈部常见的疾病之一,影像学诊断对于良恶性鉴别,指导治疗和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扫描和MRI检查在需要进一步评估肿块与周围组织关系、硬化程度和组织学特征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腮腺颈部疾病的影像诊断-文档

腮腺颈部疾病的影像诊断-文档

CT、MRI表现
❖ 肿块位于颈动脉间隙,颈动、静脉深面,可见 邻近血管受压移位。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内 部密度均匀,可伴囊变坏死。
❖ 增强扫描,病灶不规则强化。周围组织可见推 移改变。
❖ MRI:等T1长T2,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囊变区 无强化
男性,40岁。发现无痛性左颌 下肿物1月。
神经鞘瘤
❖ 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影,信号均匀 一致,边缘清晰
腮裂囊肿CT
腮裂囊肿MRI
腮腺恶性肿瘤
❖ 常见恶性混合瘤、腺癌、鳞癌、未分化癌等。 ❖ 好发年龄较大的人群 ❖ 腮腺区粘连固定的肿块,触之较硬,边缘不清 ❖ 疼痛、面神经麻痹、张口困难,多年生长缓慢、
近期迅速增长 ❖ 病理:浸润生长、包膜多不完整,常累及周围
➢ MRI:呈等或稍低T1、等或稍高T2信号影, 血管为流空信号影
颈淋巴结转移癌
颈部神经源性肿瘤
➢ 可分为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前者起源于雪 旺氏细胞,后者起源于神经纤维母细胞。
➢ 神经纤维瘤可有单发和多发两种,单发者多见 于20~30岁的病人,多发者即多发性神经纤维 瘤病。
➢ 临床多以颈部肿块就诊,查体病灶边缘清楚, 表面光滑,皮温正常,活动度良好。
其实肿瘤仅发生于涎腺上皮,并无中胚层参与。 本病男女发病比例相近,多见于青少年。
临床上多以下颌下腺区无痛性肿块就诊。触诊, 病灶边缘光滑,分界清楚,无压痛。
CT表现
肿物位于下颌下腺区,周边光整,与附近组织 多无粘连,内部可见斑片状钙化或粘液样低密 度影,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病灶包膜不 完整,可见肿物向周围组织浸润,附近淋巴结 无增大。
③增强扫描:淋巴结可环形强化。 ④形态大多为椭圆形。
颈部淋巴结炎

颈部囊性病变CT与MRI诊断与鉴别

颈部囊性病变CT与MRI诊断与鉴别

图3甲状腺脓肿
• A.轴位CT增强扫描。甲状腺右侧叶囊性病变 (燕尾形),向左后方延伸至脊柱前、颈段食 管后方,囊壁不均匀强化,并见少许气体(细 箭),甲状腺右侧叶与病变之间呈喙状改变 (燕尾形);B.造影检查。下咽部与颈段食管 明显受压左移(细箭)
3.胸腺嚢肿
• 胚胎第7〜8周胸腺咽管持续存在或残余则 形成胸腺囊肿。临床上常见于青少年与儿,10 岁以下占2/3,表现为颈侧无痛性肿块。影像 学特点:①部位。位于紧邻颈动脉鞘、胸锁乳 突肌内侧,从舌骨至纵隔以下均可出现,半数 病变向下伸入纵隔,左侧较多见。②形态。呈 薄壁囊状影,单囊或多囊状, 边缘清楚。③ CT平扫,密度稍高于水,CT值10〜25HU。④ MRI平扫为T1低至中等信号、T2高信号。⑤增 强扫描无强化或轻度边缘强化。本病需与更常 见的颈部囊性病变如甲状舌管囊肿(舌骨附近 多见)、鳃裂囊肿(不伸入纵隔)、囊状水瘤 (幼儿多见,好发于颈后三角)等鉴别。
2.甲状腺嚢性病变
• 包括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与甲状腺胶样 囊肿及甲状腺囊性结节。急性化脓性甲状腺 炎以儿童多见,临床特点为颈部疼痛、甲状 腺肿大、发热、吞咽痛,常有多次发作史。 CT与MRI 均可显示甲状腺内脓肿(图3)及 其与邻近结构如梨状窝之间形成的瘘管。甲 状腺上皮性囊肿罕见,其囊性病变多为结节 性甲状腺肿的结节出血与退变造成的囊性改 变,另外,20%〜30%甲状腺乳头状癌也可 为囊性,后者内部可见点状钙化。
影像学特点(图1,图2):
• ①部位。均邻近舌骨,大部分位于舌骨(15%〜 50%)及舌骨下水平(25%〜65%),少数位于舌骨上 水平(20%〜25%)。约3/4居中线区,其余病例位于 中线旁2cm范围内。②形态。病变呈类圆形囊状, 也 可为纵行囊袋状,无感染时囊壁薄,边缘清楚。③CT 平扫为低密度(10〜18HU)或因感染而呈较高密度, 邻近皮下脂肪密度增高及皮肤、肌肉增厚。④MRI平 扫,因成分不同表现而信号各异。T1WI可为低信号或 不均匀高信号,高信号原因是蛋白成分较髙。T2WI均 为高信号,合并出血或感染时囊壁不规则、信号不均 匀。⑤增强扫描。无并发症时无强化。合并感染时囊 壁增厚及强化(图2),同 时可见颈部淋巴结增大及 强化。继发癌变可见异常强化的实性成分。⑥影像学 检查需注意描述病变与舌骨的位置关系以便手术参考。

颈部囊性肿块的影像学诊断

颈部囊性肿块的影像学诊断

第二鳃裂囊肿:
T1加权信号较高, 边界不清。手术发 现囊肿与周边组织 广泛粘连。
T2加权呈明显高信号,囊壁相对厚。
第二鳃裂囊肿伴感染
异位第二 鳃裂囊肿: 囊肿位于 咽旁间隙 (箭头), 边界清楚, 呈低密度。
第三、第四鳃裂囊肿
• 罕见,但在颈后三角囊性病变中第三鳃裂囊肿仅 次于淋巴管囊肿。第四鳃裂囊肿常表现为窦道, 而不是囊肿或瘘管。
第一鳃裂囊 肿:腮腺上极
水平见囊性肿 块,与腮腺内 囊肿相似,但 该囊肿与外耳 道相通,因此 为第一鳃裂囊 肿。
第二鳃裂囊肿
• 年龄:见于任何年龄,20~40岁多见。 • 部位:沿胸锁乳突肌前上1/3。90%位于颈动脉
鞘浅面,少数穿过颈动脉分叉至咽侧壁,需要与 咽旁肿块鉴别。 • 形态:一般呈圆形,生长缓慢,感染后可突然肿 大,肿块多为胸锁乳突肌掩盖,部分在肌前缘突 出。 • 鉴别诊断:淋巴结转移瘤,神经鞘瘤,囊性淋巴 管瘤等。
淋巴结转移瘤解剖特点
淋巴结转移(乳头状癌):右图:颈深部囊性肿块,壁薄。 左图:囊内见明显强化结节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颈深区囊性肿块,呈长T1和T2信号, 壁较厚,提示转移瘤坏死
包括肿瘤囊变,腺管阻塞,先天性等 腮腺粘液表皮样癌囊变
Warthin`s瘤(腺淋巴瘤)
腺淋巴瘤:表现为单发囊性肿块时需与第一鳃裂囊肿鉴别,后
发病高峰
常见解剖部位
<10
中线,舌骨上下 2cm内
中年 10~40岁 10~40岁 任何年龄
<2 10~30岁
成人
腮腺、外耳道 颌下间隙、颈血管外
左颈后三角 起源于左侧梨状窝的窦道
颈后三角、口腔 口底
喉上方,外侧
甲状舌管囊肿:

颈部囊性肿块的影像学

颈部囊性肿块的影像学

舌下囊肿
舌下囊肿是最常见的潴留囊肿,MRI比CT更能良好显示口底囊 性病变的特征,舌下囊肿在T1加权上囊肿的信号变化较大,取 决于蛋白含量或出血等,有时需要与皮样囊肿鉴别。
颈部神经源性肿瘤囊变
主要来源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链,特别是
神经鞘瘤,因含有疏松粘液样组织和中央退化囊
变, 在T2加权呈高信号,与囊性肿块相似。文
咽后间隙脓肿:儿童
常为咽旁感染扩散至
咽后淋巴结,引起淋
巴结化脓性炎症,恶 化成脓肿。


◆颈部囊性肿块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获得性囊性肿块常 为淋巴结转移瘤和肿瘤囊变,先天性囊性病变常有特定 的解剖位置。
◆了解颈部的解剖部位和囊性病变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正
甲状舌管囊肿
甲状舌管囊肿
甲状舌管囊肿
舌骨和舌骨上水平中线囊性不强化肿块。T2加权呈现为 高信号。
根据典型位置很容易诊断,CT密度和MRI的 信号强度反映蛋白含量和与以往的感染有联系,
囊内出现异常的肿块时应考虑并发癌肿。
文献报道发生癌变概率为0.7%,既可以是鳞
状上皮,也可以是呼吸道柱状上皮。
右侧第二鳃裂囊肿: 囊肿位于颈内动、 静脉的外侧,颌下 腺后方、胸锁乳突 肌内侧,呈水样密 度,无强化。
第二鳃裂囊肿 囊肿位于颈动 脉间隙大血管 浅面,囊壁薄。 增强无强化。
第二鳃裂囊肿:T1加权信号较高,T2加权呈明显高信
号,囊壁相对厚,提示有感染,手术发现周围有淋巴结 肿大。
第二鳃裂囊肿:
★第三鳃裂囊肿位置与第二相同,但瘘管位于颈 总和颈内动脉的后方,穿过甲状舌骨膜与梨状窝 或喉相通,典型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部。 ★第四鳃裂起源于梨状窝和舌骨骨膜,沿气管、
食管鞘下降至纵隔。

DR、CT、MRI不同肿瘤患者放射诊断选择也不一样

DR、CT、MRI不同肿瘤患者放射诊断选择也不一样

DR、CT、MRI不同肿瘤患者放射诊断选择也不一样DR、MRI、CT?是三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检查方式下面,我们就对这三种检查方式在不同肿瘤患者中进行科普一、介绍1、CTCT的检查是比较的适合一些器官、肝脏等机体的检查,可以进行图像成像的扫描,对于身体器官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可以查出身体隐藏的疾病,对于一些隐藏比较深的疾病,都可以通过传统CT检查出来,那么。

CT能检查出什么呢?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说一说吧! CT可以检查出一些先天性的疾病,通过此类方式检查,把体内隐藏的一些潜在疾病,比如脑膜、畸形等疾病都可以通过ct检查出来。

对于一些神经性疾病都可以通过ct成像的图片查看出来,可以及时的了解病根的具体位置、具体大小和病理性质等,都会有很好检查效果。

CT可以检查出肝病和肾病,这类症状一般都是慢慢积累形成的疾病,也是潜伏时间比较久的疾病,通过ct 的检查,可以把这类病症直观的展现在图像中,可以观察这类病症的具体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对症下药,尽快恢复健康。

CT可以检查出胰腺病,通过此类检查可以判断身体有无胰腺癌、慢性胰腺炎以及囊肿等症状,可以进行及时的检验和治疗,检查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

CT检查技术还比较适合于肺、纵膈、胸壁、头颈部、腹膜后、盆腔、脊柱和四肢等部位的病变,可以通过CT进行扫描成像,可以通过成像图片查看疾病症状,可以很好地进行诊断,尤其是有些病灶比较的小,而且又难以判定的症状或者说病变性症状,都可以通过CT检查和诊断出来。

1、MRI:MRI检查,这是英文缩写,它的中文名字叫核磁共振检查。

对于核磁共振检查,很多人都已经比较了解。

对于核磁共振检查来说,它主要原理是通过人体内氢元素的含量多少,来作为相应的成像原理。

如果氢含量高,相对而言在MRI的检查过程当中,它在T1像上就会出现相应的黑色表现,也就是专业术语说的信号强度比较低。

当在T2像的时候,它会出现比较白色的情况,这种情况证明它的信号强度比较强。

中场强MRI诊断颈部囊性病变11例临床分析

中场强MRI诊断颈部囊性病变11例临床分析
最 佳诊 断和鉴 别诊 断方法 。现报 告如 下 。
1 资料分 析
不 同种类 的颈部 囊肿 好发部 位不 同。鳃裂囊 肿 多发生 在颈侧 或腮 腺 区 , 1鳃裂 囊 肿 靠 近胸 锁 乳 第 突肌上 端 的前 缘 , 2鳃 裂 囊肿 多位 于 胸 锁乳 突 肌 第 前缘 的 中下 1 / 界 处 , 3鳃 裂 囊 肿 位 于 胸 锁 乳 3交 第
[] 2 续坚 民, 张丽香 , 杨忠 , . 等 颈部问隙囊性肿块 的 C T和 M I 断 R诊 [] 实用放射学 , 0 ,15 :1 — 1 . J. 2 52 ( )14 14 0 6 9
( 稿 口期 :080 —1 收 20 —81)
中 , 例 淋 巴管水 瘤 可见 壁 及 其分 隔 中度 强化 , 例 1 l 鳃裂 囊肿 囊壁及 周 围软 组织 不 规 则 强化 , 1 颈 另 例 部 软组织 脓肿 可见 多腔 、 壁 的环形 强化 。 厚
2 讨论
分析 1 例采用 中场强 M 机行 M I 1 [ R R 检查的颈部囊 性病变患者的 M I R 资料 , 旨在寻找颈部囊性病变 的
底到气管前胸骨切迹这条通路 的任何位 置; 甲状腺 单 纯囊 肿发生 在 甲状 腺 内 ; 部 软组 织 脓 肿 多发 生 颈
在肌 肉内 。本 组 病例 均 发 生 在各 自的 典 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置 , 对 诊 断有 一定 帮助 。病 变 不 合 并感 染 时 其 分界 清 楚 ,
增强扫 描不 强化 或仅见 壁及 分隔有 轻度 强化 。 当囊
内蛋 白含量高且含胆 固醇结 晶时 , 囊壁破裂 、 或 出
血、 感染 、 癌变 时 , 扫及 增 强 扫 描 均失 去 病 变 原有 平 的信号 特 点 。本 组 病 例 均 由 MR 进 行 准 确 的定 ] [ 位及定 性 诊 断 。其 中有 3例 诊 断 困 难 而 行 增 强 扫

医学影像-头颈部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

医学影像-头颈部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

头颈部病变CT 检查
• 高分辨技术 • 常规技术 • 各向同性扫描 • 扫描方位:横断及冠状扫描为常规体位 • 靶扫描 • 增强扫描 • 图象后处理:MPR \三维重建\仿真内镜
头颈部病变MRI检查
• H质子成像 • 多参数成像:T1、T2、质子密度等 • 任意体位:横断、冠状、斜矢状 • 成像序列:SE、FSE、 FE、 STIR、DWI • 增强检查 • 血管成像及水成像技术 • 图象后处理 • 无过敏及放射损伤
视网膜母细胞瘤 眼内期
视网膜母细胞瘤 视神经受侵
谢 谢!
高分辨率MR
3D Fiesta FOV 18 44 sl 0.8/-0.6
256x256 2’02”
REFORMAT

CT-6hr
Perfusion (CBF)
Time to Peak
下咽鳞癌
持续上升型
速升缓降型
速升速降型
速升速降型
正常颞肌
右泪腺腺样囊性癌 , Tpeak:81.3s,WR:28.3%,TIC为C型

颈部囊性水瘤1例病例报告

颈部囊性水瘤1例病例报告

颈部囊性水瘤1例病例报告患儿,女,18天,因“因出生后发现左侧颈部包块18天”收入院。

患儿在当地破腹产后立即被家长发现左侧颈部有一拳头大小包块生长,包块无红肿,无流脓,无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

入院体检:左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后缘、颈椎前缘、颈后三角区见一拳头大小包块,约4、7×4、0×2、0cm大小,上至腮腺下方,下达左侧锁骨平面,表面皮肤无粗糙,无红肿、破溃,界限不清,与周边皮肤无明显粘连,触之柔软,似囊性,透光试验阳性,轻微压缩性,无压痛,空针穿刺见草绿色透明液体;b超检查提示:左侧颈部检查见大小约4.0×2.5cm无回声团,内见多数光带,呈网状,形态不规则,边界较清楚,考虑:左侧颈部不规则囊性团块伴分隔;颈部CT检查示:左侧颈部巨大稍低密度病灶,范围4.7×4.0cm,病灶内缘显示模糊,与周边临近肌肉、软组织分界不清,上至腮腺下方,下达左侧锁骨平面;针吸病理检查提示:囊肿性变化,多考虑“颈部囊性淋巴管瘤”;诊断:颈部囊性水瘤。

该患儿目前无压迫及感染症状,故出院定期随访。

讨论:颈部囊性水瘤多数在出生后即出现,90%发生在2岁以前,成年后出现者较少。

其病因为胚胎时期,颈囊发育淋巴系统过程中,部分淋巴组织发生迷走,并发生囊状水瘤。

多发生于颈部,其次为腋窝、胸壁和腹股沟处。

囊肿一般大小不一,较小无症状时不易被发现,较大时除出现头颈部活动轻受限外,很少出现压迫症状;若继发感染或囊内出血时,囊肿迅速增大,可伴局部疼痛。

治疗有两种方式:1、手术切除:一般在2岁以后手术,若出现压迫症状宜尽早手术。

2.囊内注射硬化剂:多应用平阳霉素囊内注射;硬化疗法多使用OK432。

鉴别诊断:1.鳃裂囊肿:多系无意发现,肿大所在的典型部位是在下颌角后,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触诊肿块表面光滑,软而有弹性感,和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细针针吸细胞学检测可见大量表皮样细胞;辅助检查:可进行b超、碘油造影、放射性核素及血管造影、CT扫描。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SCT表现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SCT表现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SCT表现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韦树华; 董江宁; 李乃玉; 王传彬【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4(012)005【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颈部淋巴结病变;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病理学【作者】韦树华; 董江宁; 李乃玉; 王传彬【作者单位】安徽省肿瘤医院影像科安徽合肥239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26.62; R322.2+5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经过穿刺活检和手术病理证实患者的临床、病理、MSCT表现资料62例,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19~78岁,中位年龄57岁;良性12例,恶性50例,其中淋巴瘤14例(HDL3例、NHL11例),淋巴结结核8例,巨淋巴结增生4例,淋巴结转移36例,鳞、腺癌各23、13例;原发肿瘤包括鼻咽、甲状腺、喉、舌、下咽癌各13、11、2、1、1例,5例CT检查发现原发灶,肺、卵巢、食管癌各2、2、1例,3例原发不明;临床1例吞咽时异物感,2例低热,5例局部疼痛、压痛,其它因颈部包块就诊。

1.2 检查方法采用GE Discovery 750 HD扫描仪,参数120~140KV,280~320mAs,准直器宽度5mm或2.5mm,螺距1.375∶1,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碘佛醇,按1.5ml/kg体重,速率3.0~3.5ml/s,延迟30s~60s。

1.3 颈部淋巴结的分区及诊断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颈部淋巴结七区分区法[1],包括I区(刻下及下颌下淋巴结)、II区III区IV区(颈深静脉链上、中、下组)、V区(颈后三角区)、VI区(中央区)、VII区(上纵膈);评价标准:一旦发现食管气管沟内的淋巴结即可确定为病变的淋巴结,但颈部I-VI区淋巴结以最大横径大于15mm,纵膈VII区最大横径大于10mm为诊断标准。

2 结果2.1 淋巴结的大小、分布、边界良性共12例,淋巴结最小短径11mm,最大45mm,以单侧(图7-8)、单区分布为主占(9/12,75%),3例结核跨区分布(图1-2),以颈静脉链周围、颈后三角区为主(II+III 2例、III+IV 1例),边界不清,1例边缘见钙化3例见融合;恶性组50例,最小短径13mm,最大38mm;分布以双侧、多区、多个淋巴结为主,转移组中II区9例(图3-4)、II+III区12例,III+IV区6例,II+III+IV区6例,III+IV+V区3例,V+VI区3例(Vitchowla氏淋巴结),淋巴瘤分布以双侧III+IV+V+VI区为主(图5-6),见表1.2.2 淋巴结的密度及强化本组病变的淋巴结以坏死囊变为主结核7例及转移33例、淋巴瘤1例,灶内可囊性成分,(图1-4),其余为实性密度;恶性病变边界多不清晰,部分融合状(图3-4);良性增生病变边界多为清晰;炎性可为清晰或不清晰(图1-2)。

颈侧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颈侧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颈侧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摘要】目的探讨颈侧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

方法对6例发生在颈侧区的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影像表现及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6例颈侧表皮样囊肿主要临床表现为颌下及颈上部无痛性肿块,患者术前均行彩超、诊断性穿刺检查、MRI及/或CT检查。

6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表皮样囊肿。

术后随访6个月~4年,均无复发。

结论颈侧表皮样囊肿术前鉴别诊断非常重要,一旦确诊应行手术摘除,术中保护颈部重要神经血管,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表皮样囊肿诊断外科手术颈侧区【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7-0074-02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epidermoid cyst in the lateral neck.LI Bo-you.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Shenzhen Longgang Central Hospital,Guangdong,518116,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epidermoid cyst in the lateral neck.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6 patients with epidermoid cyst in the lateral neck,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from September,2009 to September, 2013,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Ofall the 6 cases,there were 5 males and 1 females,with ages between 17 and 46.The typical clinical presentation was painless soft tissue masses in the lateral neck. All cases underwent ultrasound and CT scan and/or MRI preoperation. All cases were treated by surgery and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to 4 years. No recurrence was foundin all cases. Conclus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have a preoperativ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for epidermoid cyst. Resection of the tumor should be performed as soon as possible once the diagnosis confirmed.【Key words】 Epidermoid cyst diagnosis surgery lateral neck表皮样囊肿是因胚胎发育性上皮剩余或是外伤植入上皮所致,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主要发生于口底和颈部中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黄宝生 : #8$7 ; < ,男,甘肃民乐人,主治医师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 年第 #! 卷第 $ 期
% &’() &*() +,- ./01()12 !""#2 34* #!2 546 $
・789・
磁共振成像仪,用 :; 序列 <# =. > <? @ 8"/A2 <; @ !9/A B , C:; 序列 <! =. > <? @ D"""/A2 <; @ 88/A B 进 行扫描,体位包括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 ! !6 # 结果 病变大小 本组 #$ 例 &<、+?. 诊断与病理结果一致。病 变 大 小 为 $6 "E/ F H6 "E/。 !6 ! 病变部位 鳃裂囊肿 8 例均位于颈侧的胸锁乳突肌前内方 > 图 # B , ! 例位置偏上在颌下腺后方,颈血管鞘受 压后移。淋巴管囊肿 D 例也均位于颈侧,其中 ! 例 位于颈后三角, # 例位于胸锁乳突肌内侧,与其平 行,另 # 例位于胸锁乳突肌前方,与鳃裂囊肿位置 相同 > 图 ! B 。7 例甲状舌管囊肿均位于颈前中线,! 例位于舌骨上方, # 例位于舌骨平面与之紧贴且略 偏右侧 > 图 7 B 。 !6 7 病变形态 8 例鳃裂囊肿中 9 例为纵梭形,7 例为卵圆 #6 "E/ F #6 9E/ F #6 9E/ G 96 "E/ F
影像 学资 料完整 的 #$ 例, 着重 分析其 影像 学特 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 @ 资料与方法
鳃裂囊肿 8 例,男 @ 例,女 # 例,年龄 #7 D 岁,平均 $! !@6 # 岁。均以颈部触及肿块就诊,其 中 # 例伴局部肿痛。甲状舌管囊肿 7 例,男 ! 例,女 # 例,年龄 9 D 9# 岁,平均 #$6 ? 岁。淋巴
颈部囊性病变的 &= 和 +>. 诊断和鉴别诊断, 国内文献报道不多 。我们报告经手术病理证实、
B#C
பைடு நூலகம்
管 囊 肿 9 例 , 均 为 男 性 , 年 龄 8 D A$ 岁 , 平 均 776 7 岁,临床症状亦主要表现为颈部肿块。 #$ 例 均无进行性吞咽困难及呼吸困难等症。查体:颈 侧触及肿物 #7 例,颈正中线触及肿物 7 例。肿块 质软、界清,无压痛 #7 例,质软、界不清、压痛 ! 例,质硬、界不清、压痛 # 例。 &= 用 \’(*(PM =4/4MR0) F> ?""" 全身扫描机, 扫描层厚、间隔 A//,扫描范围自外耳孔至胸骨 上 窝 水 平 , 观 察 图 像 用 软 组 织 窗 : E7"", ]7" ; A" < ,其中 $ 例行增强扫描。 +>. 用 ^G #6 A= 超导
9$< 9! : ;<
,本组就诊时
最小年龄为 = 岁,最大年龄 $! 岁。
76 !
鳃裂囊肿 鳃裂囊肿也是儿童和成人均可见的先天性囊
肿,视鳃弓发育情况分为四型,其中以第 ! 鳃裂 囊肿最为常见,占 8"B ? 8;B 9 ! < 。本组 8 例均为 第 ! 鳃裂囊肿。常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下 # E 7 交界区。第 # 鳃裂囊肿约占 FB ,位于胸锁乳突肌 前缘、耳与下颌角之间。第 7、 = 鳃裂囊肿非常少 见,前者常位于梨状隐窝附近。鳃裂囊肿 &> 表现 为与胸锁乳突肌前缘密切相邻的低密度肿块,边 缘清楚,密度均匀 9 F < 。 &> 值 !" ? 7"@A,囊壁可强 化。同其它囊肿一样,手术或感染可使其表现变 得复杂 9 ! < 。本组 # 例合并感染。囊性病变位于下颌 角、胸锁乳突肌前缘为诊断本病的要点。另外本 组 = 例见胸锁乳突肌有局限性增大,在国内外文 献未见报道,是否与囊肿的长期刺激引起胸锁乳 突肌肥大有关,值得今后观察。 76 7 淋巴管囊肿 头颈部的淋巴管瘤以囊样水瘤最为常见,发 病年龄 # ? ! 岁的占 F"B 9 8 < ,但本组 = 例中 7 例为 成人, # 例为 8 岁的儿童。病变常位于颈后三角 区,呈多囊状且囊与囊互不相通
!"#$%&’"’ &( )* #%+ ,-. &( /01 23’/"2 41’"&%’ #/ /01 %125 !"#$% &’()*+,-./ 0!1$ 23)43-/ 56$ !(-.)73 68’.9-. 0,-:,;/ <+, =,(>?,@* !(*>9:’? A+’-.7, B9*:;9C:/ A+’-.7, %’-*3 DEFGGG/ 0+9-’ 67’/8#2/9 :7;12/"<1K =4 0)0*LM, N’, O()-()1M 4O N’, &= 0)- +>. () P0N(,)NM Q(N’ RLMN(R *,M(4)M 4O N’, ),RS () 4T-,T N4 (/PT4U, N’, 0V(*(NL 4O N’, -(01)4M(M 0)- -(OO,T,)N(0* -(01)4M(MW ,#/18"#4’ #%+ ,1/0&+’K =’, &= 0)- +>. O()-()1M 4O M(XN,,) R0M,M 4O N’, RLMN(R *,Y M(4)M 0N N’, ),RS Q,T, T,NT4MP,RN(U, T,U(,Q,-W 5(), VT0)R’(0* R*,ON RLMNM : /0*, @2 O,/0*, #2 01, T0)1,- OT4/ #7 N4 $! L,0TM 4*-2 /,0) !@6 # L,0TM < 2 N’T,, N’LT41*4MM0* -ZRN RLMNM : /0*, !2 O,/0*, #2 01, T0)1,- OT4/ 9 N4 9# L,0TM 4*-2 /,0) #$6 ? L,0TM < 2 0)- O4ZT *L/P’0)Y 1(4/0 : 0** /0*,2 01, T0)1,- OT4/ 8 N4 A$ L,0TM 4*-2 /,0) 776 7 L,0TM < W -1’=4/’K 5(), VT0)R’(0* R*,ON RLMNM 0)- O4ZT *L/P’0)1(4/0 4RRZT 0N N’, *0N,T0* 4O N’, ),RS2 0)- VT0)R’(0* R*,ON RLMNM R4//4)*L 4RRZTM 0*4)1 N’, *0N,T0* V4T-,T 0)- 0)N,T(4T N4 MN,T)4R*,(-/0MN4(- /ZMY R*,W F4/, *,0-,- N4 N’, ’LP,TNT4P’L 4O N’, MN,T)4R*,(-/0MN4(- /ZMR*,W =’T,, N’LT41*4MM0* -ZRN RLMNM 4RRZT,- 0*4)1 N’, /(-*(), 4O N’, ),RS 0)- -(T,RN*L T,*0N,- N4 N’, 4MM0 ’L4(-,Z/W J** R0M,M 4O N’, VT0)R’(0* R*,ON RLMNM 0)- N’, N’LT41*4MM0* -ZRN RLMNM 0PP,0T,- 0M 0 T4Z)- 4T 4U0* M’0P,W =’, *L/P’0)1(4/0 0PP,0T,- 0M *4VZ*0N,- 0)- (TT,1Z*0T M’0P,W =’,M, RLMNM M’4Q,- P0TN(RZ*0T *4Q -,)M(NL 0)- *4)1 =# 0)- *4)1 =! 0V)4T/0* M(1)0* ()N,)M(NL2 VZN N’,M, RLMNM M’4Z*- V,R4/, R4/P*,X Q’,) 0RR4/P0)(,- VL ()O,RN(4)2 4P,T0N(4) 4T PZ)RY NZT,W )&%24=’"&%K &= 0)- +>. R0) (/PT4U, N’, 0RRZT0RL () N’, -(01)4M(M 4O RLMN(R *,M(4)M () N’, ),RSW >13 ?&8+’K RLMNM[ N4/41T0P’L2 I ; T0L R4/PZN,-[ /01),N(R T,M4)0)R, (/01()1
形, # 例为圆形。 D 例淋巴管囊肿呈分叶状不规则 形 > 图 ! B 。7 例甲状舌管囊肿均呈类圆形。 !6 D 密度或信号 8 例鳃裂囊肿 &< 表现为低密度病变, H 例边 界清晰, 9 例增强扫描边缘呈线状强化 > 图 # B , # 例边缘不清,密度偏高,手术病理证实为合并感染 所致。 7 例甲状舌管囊肿中 ! 例为壁厚均匀的水样 低密度影, # 例密度较高,手术证实含粘液成分。 D 例淋巴管囊肿中 7 例表现为典型的水样密度影, # 例有穿刺史,其密度偏高且不均匀,系出血所致 > 图 ! B 。# 例淋巴管囊肿和 # 例鳃裂囊肿 +?. 均表 现为长 <# 和长 <! 信号 > 图 D B 。 !6 9 肿块与周围组织关系 8 例鳃裂囊肿均与胸锁乳突肌密切相邻,有的 甚至造成其受压变形 > 图 # B 。 D 例淋巴管囊肿均向 周围间隙侵入,但对周围组织的压迫较轻。 7 例甲 状舌管囊肿都与舌骨紧邻,但无舌骨的骨质破坏。 " 讨论 颈部囊性病变以鳃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和淋
图# 图! 肿。 图" 囊肿。 图$ 管囊肿。
9H 岁,男,以颈部触及肿物就诊。 &< 显示囊肿位于胸锁乳突肌内前方、颌下 8 岁,男,因右颈部肿物 # 年前曾在某医院穿刺抽出清亮液体后肿物消失,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