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一、基本信息课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王之涣朝代:唐代课型:诗词赏析二、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2. 理解本诗的意境和艺术价值;3. 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让学生对唐代文学有个大致了解。

2. 课文解读首先,让学生朗读全篇诗词,了解诗词的格律和韵律。

接下来,教师讲解诗词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情感和形象。

着重讲解以下几点:(1)诗词的背景和写作动机。

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登京口北固亭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王之涣当时的写作动机。

(2)诗词的意境。

让学生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景象感受到登高远望、感叹天地之大、游历之难等情感。

(3)诗词的用典。

让学生理解诗词中使用的“北固山”的寓意,以及对“千古兴亡多少事”这一历史名句的运用。

3. 课文赏析组织学生对诗词进行赏析,让学生就以下几点展开思考:(1)诗词的艺术价值。

让学生分析这首诗词的文学技巧和艺术魅力,从词语运用、形象描绘、意境表达等方面进行展开。

(2)诗词的深层含义。

让学生探讨诗词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何理解“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一句子的内涵。

4. 课堂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化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诗词中使用的典故和古文习惯表达方式,并从中品味诗词的文学魅力。

(完整版)《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完整版)《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接受课文的艺术感染,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领悟本课的主旨,学习词作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与“苏词”作对比,辨析两首词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思想感情,体会词作是有感而发的产物。

(三)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作与时代、国家背景及个人遭遇的密切联系,接受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重点:知人论世,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思想感情,学习典故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

三、教学策略分析1.教学方法:揣摩和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探究作者内心情感;通过学习言语形式(此处指问答句),展开讨论,体会典故及借古讽今的写法对作者情感表达的作用2.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苏轼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宋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让我走近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来看看同为豪放派,他的词风和苏轼有什么不同?(二)识人知境自由说说对辛弃疾的了解和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背景:辛弃疾身处南宋偏安的时代。

当朝主和,只思自保,不积极抗争,收复国土已渺无希望。

辛是主战派,一生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但无法施展抱负。

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宋开禧元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词。

(三)品词析情【一读音韵】1.释题“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标题点明作词缘由。

九下语文第24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高效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24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高效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24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高效教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两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弱的朝代。

失去三分之一国土的南宋统治者更是苟且偷安,无意收复中原。

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的爱国志士,竭忠尽智的岳飞,文武兼备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

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重温词人的爱国情怀。

【学习目标】1、背诵全词,理解内容。

2、学习词作中常见的即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感。

【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县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背景链接】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在镇江知府任上。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读音停顿】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dōu 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整体把握】简要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即景抒情(触景生情),抒发“千古兴亡”的感慨。

下片怀古,表达对孙权的怀念与倾慕。

【合作探究】1、赏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明确:运用设问和倒装,言外之意是中原已非我有了!触景生情,悲愤不已,于是站在北固楼上,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南乡子---教案

南乡子---教案

南乡子---教案《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2时间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2. 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感受作者通过赞扬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朗读背诵教学难点: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教法学法设计一.组织教学二.课前准备三尝试学习二次练习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今天,课前,我们来复习一下问答句这种语言形式。

这儿有三组你熟悉的问答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组问答句从问答的关系上看有什么不同?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明确:分辨三种问答类型依次是:直问直答,有问喻答,自问无答。

二、导入: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词,这首词中也有几个问句,它就是《南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引起学生重视.回忆老山界中写景的句子.引出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学生独立完成.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多媒体出示,学生朗读请学困生朗读,给予学习上的分层教学作业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作者的相关知识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朝代)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别号,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词作艺术风格多样,以为主,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南宋、幼安、稼轩、豪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二、介绍写作背景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的表达。

及时鼓励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教學設計作者:朝陽縣羊山實驗中學李樹銳教學目標:1、了解辛棄疾の有關文學常識,積累名句。

2、反複誦讀,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3、品味作者の思想感情,培養愛國之志。

教學重點:目標1.教學難點:目標2.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一、釋題導入:“南鄉子”是詞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是題目。

京口,今江蘇鎮江。

北固亭,在鎮江城北北固山上。

晉蔡謨築樓山上,名北固樓,亦稱北固樓。

有懷,有所懷念。

標題點明作詞緣由,簡潔。

二、整體感知:1、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曆城人,其詞抒寫力圖恢複國家統一の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の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の作品。

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軾並稱為“蘇辛”。

有《稼軒長短句》。

存詞六百多首。

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2、選自《稼軒長短句》。

本詞作於宋開禧元年(1205),當時作者在鎮江知府任上。

鎮江,在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の第二道防線。

每當他登臨京口北固亭時,總是觸景生情,感慨萬千。

這首詞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の。

3、學習生字:萬兜鍪..(dōu móu)4、教師範讀,指導朗讀。

三、細讀品味:1、“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倒裝句,望神州何處,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開篇這突如其來の呵天一問,真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2、“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運用設問,自問自答。

這問句縱觀千古成敗,意味深長,回味無窮。

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這無盡の江水依舊滾滾東流。

上片寫景,以問起句,以答結句,使人觸景生情,不勝感慨。

3、“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戰未休”含義深刻,借孫權諷刺南宋王朝。

孫權雄踞東南,征戰不休,從未向誰低頭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諷刺之意溢於言表,卻又含蓄深沉。

4、“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语文版八下南乡子教案6篇

语文版八下南乡子教案6篇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何处望神州②?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③多少事?悠悠④。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⑤,坐断⑥东南战未休⑦。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⑧。

生子当如孙仲谋⑨。

[1]1、注释①南乡子:词牌名。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②神州:指中国,此处指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沦陷区。

③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④悠悠:长远悠久。

⑤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

鍪,音móu。

万兜鍪:千军万马。

⑥坐断:占据、割据。

⑦休:停止。

⑧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⑨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威武雄壮,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孙权的字。

2、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

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词作鉴赏稼轩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极目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

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准确把握停顿;2、学习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手法,领会作者浓厚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这首词的作者会是谁呢?请看下面我给出的一点点提示。

(投影)他曾“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这讲的是他23 岁时,独自带领50 人的队伍,连夜奔袭600 里,从对方5 万人的手中,将叛徒张安国押解回临安故事。

50 人对抗五万人,是不是有点武林高手的感觉?他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曾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曾与苏轼齐名,并为“苏辛”;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也曾被尊称为“词中之龙”他,就是南宋伟大词人辛弃疾。

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内容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读一首词,第二部分是悟一段情,第三部分是识一个人。

二、正课第一部分读一首词1、初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这首词,有一个生字,【鍪】,这个字有三个部分,矛、反文和一个金组成,这个字是上下结构。

除了读准字音,诗词还要讲究节奏。

一般的古诗词,五言可以采用212 或221 的停顿,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前两句是221 停顿,后两句是212 停顿。

而七言一般可以用223 的停顿。

比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老夫聊发少年狂” 。

下面我们用这种方法来看看这首词的停顿。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译读:读懂题目、读懂内容。

这首词有五个关键词,分别是北固亭、神州、兜鍪和仲谋。

【北固亭】在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熟读成诵,整体感知诗词内容。

从典故中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知人论世,学习典故的表达作用。

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

教学过程内容时间一、片头经典引路,诗词为伴。

欢迎来到古诗鉴赏微课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从典故中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5秒二、正文讲解一、谈话导入用典,即引用典故,是指诗文等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它是诗歌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

使用典故会让诗句含蓄典雅,增强表现力。

比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就是运用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慨叹。

回顾了什么是用典。

下面,我们将从诵读古诗、解读典故、体味情感这三个方面来品读这首诗。

二、诵读古诗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解读典故1.品味“不尽长江滚滚流”中的愁思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这首诗,请同学们思考,作者登楼遥望故国,引发了怎样的感慨?(生)他感慨道: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千年来,神州大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变迁?往事悠悠。

作者万端思绪正如长江水一样奔流不息。

这不断东逝的长江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杜甫《登高》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5分28秒诗人借长江汹涌之状,传达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里,辛弃疾化用其诗句,表达自己对国家山河破碎绵延不绝的愁思。

2.从孙权事迹中,感悟爱国情怀面对风雨飘摇中的国家,诗人还想到了什么?(生)他想到: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想到了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北抗曹操。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写作特色】
(1)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而且都是围绕着“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 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只集中于慨叹“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议论则也仅仅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 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壮。能在小令中包含如此重大的题材内容,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词中实不多见。
Hale Waihona Puke (2)看内容结构:临古地一思古人一忆其事一抒己志 (3)看诗歌意象: 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洛阳、汴京…… 历史事件地点:骊山、赤壁、新亭、华清宫、乌江亭…… 帝王或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秦始皇陵、湘妃祠……典型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唐代 、后蜀…… 其他:吴钩、《玉树后庭花》……
(2)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3)熔经铸史,借古讽今,毫无斧凿痕迹。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如何解读咏史怀古诗(词/曲) 1.怀古诗(词/曲)概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感怀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 古讽今等目的。 .怀古诗(词/曲)特点: ①兴感地点常常是历史古迹; ②作品内容常涉及古人或史事,并以议论或用典的形式呈现; ③创作意图或借古讽今,或借古咏志,或揭示历史现象背后的真谛。 .解读支架 (1)看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 。
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上的兴亡之事,悠悠岁月,犹如奔流的长河,淹没了历史的风云,所以此句又暗指时间的流 逝,也是虚写。
.词人以“年少万兜鎏,坐断东南战未休”盛赞孙权有何作用?
(1)借古讽今,抒发词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愤懑之情。
(2)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或: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渴望收复中原、统一 国家的愿望)

南乡子重点学习的教案.doc

南乡子重点学习的教案.doc

南乡子 --- 教案《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南乡子登京口北时间教具多媒体固亭有怀1/2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3.感受作者通过赞扬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朗读背诵教学难点: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教法学法设计一.组织教学二.课前准备三尝试学习二次练习通过实际问一、子曰:“温故而知新,题引入新课 ,引起学生重可以为师矣。

”今天,课前,视.我们来复习一下问答句这种语言形式。

这儿有三组你回忆老山界熟悉的问答句,我们一起来中写景的句子 .引出从修看看这三组问答句从问答辞角度赏析句子 .的关系上看有什么不同?学生独立完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成 .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 有源头活水来。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多媒体出示 ,学生朗读明确:分辨三种问答类型依次是:直问直答,有问喻答,自问无答。

请学困生朗读 ,给予学习上的分层教二、导入:现在,我们来共学同学习一首词,这首词中也有几个问句,它就是《南乡子 *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感受词的韵一、作者的相关知识律美和情感的表达。

辛弃疾(公元 1140年-1207年),(朝代)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别号,及时鼓励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词作艺术风格多样,以为主,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作业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南宋、幼安、稼轩、豪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二、介绍写作背景辛弃疾在公元 1203 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南乡子》教学设计

《南乡子》教学设计

30.《南乡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词卷)第三十课选录了辛弃疾的两篇词作,分别是:《南乡子》和《水龙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字词,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词韵的回响,并找出韵脚。

(2)根据“南乡子”词牌的解说,再读词文,并观察词文的句式与押韵,找出“南乡子”这一词牌的句式押韵规律。

结合“南乡子”同词牌名的词,验证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

2、过程与方法:(1)结合译文再读词文,理解画面所表达的意境。

结合背景,理解词人当时的心境。

(2)根据文意仿拟填词,在实际运用中加强词调格式的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词的用韵与格律和心境,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2.难点:能运用词格根据文意仿写填词。

【教学方法】循循善诱、读中启智,思中明法,悟中察情,练中习法。

【教学流程】一、课前欣赏课前让学生欣赏歌曲《读唐诗》,借唯美的画面,古典的旋律来陶醉学生的心境,渲染学习古诗词的氛围。

二、激趣导入刚刚的歌曲里唱到:“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就像祖先在向我们诉说”。

其实词也不例外,古人言:诗以言志,词以达情。

词一直以其长短结合,平仄相谐,音韵回旋的格律形式,倾诉出词人悲欢离合与凌云壮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南乡子》,共同感受这首词的格律和辛弃疾当时的心境。

(板书课题)。

三、知晓词牌出示课件(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有一千多个格式。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四、察文识律1、现在咱们一起来看看《南乡子》这一词牌有怎样的格式呢?预设:生1:词分成了两段,上下两部分的形式是一样的。

辛弃疾《南乡子》教学设计

辛弃疾《南乡子》教学设计

辛弃疾《南乡子》教学设计《南乡子》是中国南宋时期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抒发深情的爱国词。

本文将围绕《南乡子》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南乡子》的背景与创作意图。

2. 鉴赏《南乡子》的艺术特点与语言风格。

3. 掌握《南乡子》的主题及核心思想。

4.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课堂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辛弃疾和他的词作,让学生了解辛弃疾作为南宋的爱国词人,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和无奈。

2. 导读课文,了解背景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如金朝的入侵和宋朝政治腐败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背景对辛弃疾创作的影响。

3. 分析课文,发现艺术特点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南乡子》的艺术特点,如抒发深情、表达思乡之情等。

鼓励学生从词的语言风格、押韵技巧等方面展开讨论。

4. 探究主题,思考核心思想学生通过深入研读《南乡子》,与同伴合作,找出词中表达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鼓励学生归纳总结他们的观点,并提供自己对词的理解,展开互动讨论。

5. 分组鉴赏,提高鉴赏能力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挑选一句词句,通过分析词句的意境、用词手法、才情表达等方面,进行鉴赏。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鉴赏结果。

6. 创作扩展,表达感受鼓励学生在了解和鉴赏《南乡子》后,以这首词为蓝本,创作自己的词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

7. 赏析与评价,提炼核心价值观通过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南乡子》所表达的核心价值观,如爱国、坚定、乐观等,概括词文主题及核心思想。

8. 拓展学习,相关作品赏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词作,如《青玉案》、《鹧鸪天·桂花》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主题。

三、教学资源:1. 《南乡子》词文及注释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3. 其他辛弃疾的词作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思考参与度,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与互动。

辛弃疾南乡子院教学设计

辛弃疾南乡子院教学设计

辛弃疾南乡子院教学设计南乡子院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辛弃疾的故居,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辛弃疾的诗作《南乡子》以南乡子院为题材,描述了他在南乡子院的生活与心情。

因此,南乡子院教学设计应以辛弃疾的诗作和南乡子院的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南乡子院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诗作《南乡子》,理解其诗作的主题和意境。

2. 了解南乡子院的历史渊源,掌握南乡子院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

3. 能够使用多种艺术手段(如诗词、绘画、音乐等)表达对南乡子院的理解和情感。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和审美情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辛弃疾及其诗作《南乡子》的背景和意义。

2. 南乡子院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

3. 南乡子院的现状和保护情况。

4. 通过诗词创作、绘画、音乐演奏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对南乡子院的理解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初探南乡子院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初步了解南乡子院的建筑特色和历史渊源,引发学生对南乡子院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辛弃疾与南乡子院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诗作《南乡子》的背景,通过诗词赏析,让学生领略辛弃疾对南乡子院的热爱和追忆,感受他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忧伤。

3. 参观南乡子院组织学生进行南乡子院的实地参观,领略它的建筑风格和园林格局,感受南乡子院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南乡子院的了解和感受。

4. 艺术表达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绘画、音乐演奏等艺术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对南乡子院的理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5. 总结与展示通过学生作品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总结本次教学的收获和体会,加深学生对南乡子院的了解和感情,同时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资源: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介绍南乡子院的建筑特色和历史渊源。

2. 实地参观:组织学生进行南乡子院的实地参观,亲身感受南乡子院的历史文化氛围。

初中语文南乡子教案

初中语文南乡子教案

初中语文南乡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

有怀,有所怀念。

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二、整体感知: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2.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

存词六百多首。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2.选自《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

三、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四、字词解析:1.神州:中原地区。

2.兜鍪(dōu móu):古代战盔,这里指士兵。

3.曹刘:曹操和刘备。

4.仲谋:孙权字仲谋。

五、内容分析:1.提问: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要求:学生齐读全词,理解词意,回答问题。

明确:这首词的主题是表达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第24.3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跨学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3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跨学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跨学科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首先,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和对历史的深沉思考,与2022课标中强调的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文化素养的目标相契合。

词中通过对历史兴亡的追忆,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这种情感和价值观的传递,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其次,从教学角度来看,2022课标提倡的跨学科融合和综合性学习,也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教授这首词时,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其文学之美,还可以结合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词中所表达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此外,2022课标还强调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授《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词中的主题、意象、艺术手法等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材分析一、历史背景与作者介绍辛弃疾,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作多表达抗金救国的壮志豪情。

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追忆与对英雄人物的赞颂,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忧虑与期望。

因此,在教材分析中,首先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人的创作动机和所处的时代环境。

二、词作内容与艺术特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以京口北固亭为视角,通过描写词人登高望远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南宋时期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社会现实。

词人借助对古代英雄人物孙权的怀念,表达了自己渴望收复失地、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

同时,词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成语,使得词作既富有文化内涵,又显得意蕴深厚。

在艺术特色方面,该词采用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词人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南乡子教学设计及南乡子教案

南乡子教学设计及南乡子教案

南乡子教学设计及南乡子教案南乡子是中国传统的古代文学作品,也是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它融合了戏曲、音乐、舞蹈和书法等元素,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和情感。

在教授南乡子时,需要设计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和教案,以提高学生对南乡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理解南乡子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发展历史、表演形式和表达主题。

2.学会分析南乡子的艺术特点,并欣赏传统南乡子的表演。

3.培养学生对于南乡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南乡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南乡子的表演形式和演唱技巧;3.南乡子的表达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南乡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30分钟)1.导入:教师介绍南乡子的概念和背景,并向学生播放一段传统南乡子的表演视频。

2.学习: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南乡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并回答提问。

3.讨论:小组讨论南乡子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并进行小结。

第二课时:南乡子的表演形式和演唱技巧(40分钟)1.导入:学生观看一段南乡子表演的视频,并分析其表演形式和技巧。

2.学习:学生学习南乡子的表演形式和发声技巧,并模仿老师的示范。

3.演练:学生分组进行南乡子的小练习,展示他们的演唱技巧。

第三课时:南乡子的表达主题和情感(50分钟)1.导入:教师向学生传授南乡子的表达主题和情感知识,并引导学生观看一段南乡子表演的视频。

2.分析:学生分析南乡子表演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

3.创作:学生分组进行南乡子的创作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题。

第四课时:南乡子的欣赏与评价(40分钟)1.学习:学生学习欣赏南乡子的方法,并阅读一些南乡子的经典作品。

2.欣赏:学生欣赏老师选取的南乡子表演视频,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3.分享:学生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和评价,展示他们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并记录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南乡子 教案

南乡子 教案

南乡子教案教案标题:《南乡子》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南乡子》,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活动,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1. 学习《南乡子》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境,理解诗歌的内涵。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活动,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1. 课文《南乡子》的复印件。

2. 有关《南乡子》的背景知识资料。

3. 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南乡子》的背景和作者杨炯的生平。

2. 提问学生对古代诗歌的了解和兴趣,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产生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分段朗读《南乡子》,让学生跟读。

2. 教师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3. 学生独立阅读诗歌,并回答相关的阅读理解问题。

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南乡子》的语言、形式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2.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表达方式,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四、写作活动(2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南乡子》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提高写作质量。

3. 学生选取优秀的作文进行朗读或展示。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表达对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诗歌,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进一步培养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南乡子-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南乡子-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十八课南乡子①·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②【南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③?满眼风光北固楼④。

千古兴亡⑤多少事?悠悠⑥,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⑦,坐断东南战未休⑧。

天下英雄谁敌手⑨?曹刘⑩,生子当如孙仲谋⑪!【作者介绍】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现存词600多首,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注释】①南乡子:词牌名。

②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③望:眺望。

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④北固楼:即北固亭。

⑤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⑥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⑦年少:年轻。

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

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⑧坐断:坐镇,占据,割据。

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休:停止。

⑨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⑩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⑪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李民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赏析名句,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赏析名句,提高欣赏品味。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壮阔的江河湖海凝聚出诗的气魄,婉约的小桥流水孕育出诗的灵秀。

诗词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尤其是在唐宋时期,诗词创作水平更是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说到唐朝,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唐代的“诗”那么说到宋朝呢?对,是宋朝的词。

同学们都知道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时期的苏轼,那么在南宋时期,又是哪位词人继续将豪放派发扬光大呢?对,就是辛弃疾,他和苏轼并称苏辛,是我国宋代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我们曾经学过辛弃疾的哪些作品,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大家对辛弃疾有什么了解吗?
二、了解作者
1、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放ppt 补充
2、创作背景介绍
三、解题
1、出示课题,齐读。

(“南乡子”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题目)
2、找题眼。

(重点是哪个词)
四、读词,自主学习
1、请大家把这首词多读几遍。

借助注释把词读通,读顺,再读出节奏。

(生自由读)思考:登上京口的北固亭,词人在怀念谁?“怀”些什么呢?
2、检查读词
3、教师指导读词(五字句处理成23,七字句处理成43)
4、互相读。

5、相互交流,读懂词意。

五、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短短的一首词中共有三次发问,我们细读品味:
找出三处问句,品味它们的感情意蕴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3、“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重点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话是谁说的?哪位同学知道关于这句话的典故?
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

4、作者登高有怀,他“怀”的是什么呢?
指导学生找出赞颂孙权的语句
5、激情读词
补充介绍南宋和辛弃疾,通过了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次有感情的朗诵诗,注意重音和情感的变化。

6、可当时的统治者早已不想再战。

有诗为证。

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就曾这样写道:出示:(齐读)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你读到了南宋统治者怎样的生活?这正是当局真实的写照。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想起孙权了吗?
7、激情读全词。

争取背下来。

六、教师总结:
七、同学畅谈收获
八、课内拓展
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让多少诗人豪情万丈,柔肠百结: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岳飞《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九、课外延伸
导读辛弃疾的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十、作业:
必做:背诵默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选做: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上片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
下片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

——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爱国情怀。

教学反思: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辛弃疾被派到镇江做知府时,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在这一背景下写成了这首词。

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外诗词中的一首,由于天津中考形式的变化和新课标对学生积累诵读古代经典的要求,学生不但要会背诵课外古诗词,增加积累;还要能赏析古诗词。

感受中国古老文化的韵律美及情致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及情趣。

因此,学习本课时重点放在诵读上,通过反复的诵读,感受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在学生自读和互读的过程中互相让学生学会自评、互评,在读与评中,读与赏析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通过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学生介绍典故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历史人物,为更深入的理解作者写本词的目的铺垫,赞美孙权就是在讽刺朝廷,学生自己了解了典故、背景,理解起主题来就水到渠成了。

本节课不仅仅停留在分析本首词,通过本课的学习,牵引“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等经典名句,导出了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引导有能力的学生课外学习背诵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学习提高赏析名句的品位的同时拓展积累,可以说一首词的学习激起千层浪。

但是,由于本学期是新接的这个班,刚开学对学生不太熟悉,学生有些胆小怯懦,因此有些环节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