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1-5)

合集下载

微生物实验指导书-教材

微生物实验指导书-教材

微⽣物实验指导书-教材微⽣物学实验指导书⽬录实验⼀玻璃器⽫清洗、包扎与常⽤灭菌技术 (3)实验⼆培养基的配制 (8)实验三从⼟壤中分离微⽣物及纯化 (11)实验四微⽣物的接种技术 (14)试验五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形态观察 (17)实验六细菌的简单染⾊和⾰兰⽒染⾊ (20)实验七⼤肠杆菌⽣长曲线的测定 (23)实验⼋实验室环境和⼈体表⾯微⽣物的检查 (25)实验九乳酸菌的检测 (28)实验⼀玻璃器⽫清洗、包扎与常⽤灭菌技术【⽬的要求】1. 学习并掌握棉塞制作的⽬的、原理及⽅法;2. 学习并掌握玻璃器⽫清洗及包扎⽅法;3.掌握⾼压蒸汽灭菌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法。

4.了解其它常⽤消毒灭菌技术原理及技术【基本原理】棉塞的作⽤有⼆:⼀是防⽌杂菌污染,⼆是保证通⽓良好。

因此,棉塞质量的优劣对实验的结果有较⼤的影响。

微⽣物学实验所⽤的器⽫,⼤多数要进⾏清洗、消毒、灭菌,才能⽤来培养微⽣物。

玻璃器⽫的包扎⽅法正确合理,在使⽤过程中才能有效防⽌杂菌的污染。

玻璃器⽫包扎好后,⼀般⽤⾼压蒸⽓灭菌法进⾏灭菌。

⾼压蒸⽓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沸腾⽽产⽣蒸⽓。

待⽔蒸⽓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从排⽓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不能溢出,⽽增加了灭菌锅内的压⼒,从⽽使沸点增⾼,得到100℃以上的⾼温,导致菌体蛋⽩质凝固变性⽽达到灭菌的⽬的。

此外,常见灭菌⽅法还有⼲热灭菌、灼烧灭菌、紫外线灭菌、过滤除菌等。

对空间灭菌常使⽤甲醛加⾼锰酸钾熏蒸、喷洒消毒灭菌药剂等消毒灭菌⽅法。

【实验⽤品】棉花,试管,培养⽫,纱布,三⾓瓶,棉线,量筒,⽜⽪纸(或旧报纸),LDZX-50KBS ⽴式⾼压蒸⽓灭菌锅,常⽤灭菌⽤具、药剂等等。

【⽅法步骤】⼀、棉塞的制作正确的棉塞要求形状,⼤⼩,松紧与试管⼝(或三⾓瓶⼝)完全适合,过紧妨碍空⽓流通,操作不便;过松则达不到滤菌的⽬的。

制作过程见图1,包括取棉花、整理、折⾓、卷紧、成形、塞试管等步骤。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标题: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车间微生物检验是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车间微生物检验的作业指导书,匡助工作人员正确进行微生物检验,保障生产质量。

一、样品采集1.1 确定采集点:根据生产流程和检验要求,确定样品采集点,确保代表性和准确性。

1.2 采集工具准备:准备好消毒的采集容器、取样器具等工具,避免污染样品。

1.3 采集方法: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采集,避免外界污染和误差。

二、样品处理2.1 样品保存:将采集的样品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避免样品变质。

2.2 样品处理:根据检验要求,进行样品的处理和预处理,确保检验结果准确。

2.3 样品分装:根据检验项目的不同,对样品进行分装处理,避免相互干扰。

三、实验室操作3.1 检验设备准备:检查实验室设备是否正常运转,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培养基。

3.2 检验条件控制:控制实验室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3.3 检验操作规范: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微生物检验,避免操作失误和污染。

四、结果分析4.1 结果记录:记录检验结果和相关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4.2 结果解读:根据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产品是否符合要求。

4.3 异常处理:对于异常结果,及时进行处理和调查,找出问题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质量控制5.1 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2 员工培训: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

5.3 持续改进:定期评估检验流程和结果,不断改进和优化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提高检验效率和准确性。

总结: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是保障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的重要工具,正确操作和严格执行作业指导书能够有效提高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翼本文的介绍能够匡助工作人员更好地进行微生物检验,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安全。

微生物实验指导书(1)范文

微生物实验指导书(1)范文

微⽣物实验指导书(1)范⽂《微⽣物学实验》实验⼀显微镜的使⽤、细菌⾰兰⽒染⾊法及细菌特殊结构的观察(⼀)实验⽬的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原理2.学习并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法。

3. 在油镜下观察细菌⼏种基本形态4.掌握细菌⾰兰⽒染⾊法(⼆)实验原理1.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油镜的⼯作原理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成像,故⼜常被称为复式显微镜。

它们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部分组成。

在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中,物镜的性能最为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显微镜的分辨率。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通常配置的⼏种物镜中,油镜的放⼤倍数最⼤,对微⽣物学研究最为重要。

与其他物镜相⽐,油镜的使⽤⽐较特殊,需在载玻⽚与镜头之间加滴镜油,这主要有如下⼆⽅⾯的原因:1. 增加照明亮度油镜的放⼤倍数可达100 Χ,放⼤倍数这样⼤的镜头,焦距很短,直径很⼩,但所需要的光照强度却最⼤。

从承载标本的玻⽚透过来的光线,因介质密度不同(从玻⽚进⼊空⽓,再进⼊镜头),有些光线会因折射或全反射,不能进⼊镜头,致使在使⽤油镜时会因射⼊的光线较少,物像显现不清。

所以为了不使通过的光线有所损失,在使⽤油镜时须在油镜与玻⽚之间加⼊与玻璃的折射率(n=1.55 )相仿的油镜(通常⽤⾹柏油,其折射率n=1.5 2)。

2. 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显微镜的分辨率或分辨⼒(resolution or resolving power) 是指显微镜能辨别两点之间的最⼩距离的能⼒。

从物理学⾓度看,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受光的⼲涉现象及所⽤物镜性能的限制,分辨⼒D可表⽰为:D=λ/2N.A,式中λ= 光波波长;NA= 物镜的数值孔径值。

光学显微镜的光源不可能超出可见光的波长范围(0.4--0.7 µ m ),⽽数值孔径值则取决于物镜的镜⼝⾓和玻⽚与镜头间介质的折射率,可表⽰为:NA=n × sin α式中α为光线最⼤⼊射⾓的半数。

它取决于物镜的直径和焦距,⼀般来说在实际应⽤中最⼤只能达到120 O ,⽽n 为介质折射率。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指导(食工、烹饪专业用)目录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5)实验二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别 (9)实验三霉菌的形态观察 (11)实验四细菌的简单染色与形态观察 (13)实验五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14)实验六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16)实验七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 (22)实验八酵母菌细胞计数 (30)实验九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32)实验十食品中大肠菌群数的测定 (37)附录一常用染色液 (44)附录二常用培养基配方 (45)实验室安全守则1.进入实验室工作衣、帽、鞋必须穿戴整齐。

2.在进行高压、干燥、消毒等工作时,实验人员不得擅自离开现场,认真观察温度、时间,蒸馏易挥发、易燃液体时,不准直接加热,应置水浴锅上进行。

3.严禁用口直接吸取药品和菌液,按无菌操作进行,如发生菌液、病原体溅出容器外时,应立即用有效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安全处理后方能离开现场。

4.实验完毕,两手用清水肥皂洗净,必要时可用(杀菌剂)新洁尔灭、过氧乙酸液浸泡手,然后用水冲洗,工作服应经常清洗,保持整洁,必要时高压消毒。

5.实验完毕,及时清理现场和实验用具,对染菌带毒物品,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并填写日常工作记录。

6.每日实验结束,认真检查水、相关电源是否关闭和正在使用的设备运转是否正常,并认真记录。

关好门窗,方可离去。

实验室检验总则一、样品的采集(一)采样目的确保采集的样品能代表全部被检验的物质,使检验分析更具代表性。

(二)采样原则1.采集的样品要有代表性,采样时应首先对该批食品原料、加工、运输、贮藏方法条件、周围环境卫生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检查是否有污染源存在,同时能反映全部被检食品的组成、质量和卫生状况。

2.应设法保持样品原有微生物状况,在进行检验前不得污染,不发生变化。

3.采样必须遵循无菌操作程,容器必须灭菌,避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容器不得使用煤酚皂溶液,新洁尔灭、酒精等消毒物灭菌,更不能含有此类消毒药物,以避免杀掉样品中的微生物,所用剪、刀、匙用具也需灭菌方可使用。

微生物学类实验指导书(下)

微生物学类实验指导书(下)

实验一产酶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选育酶是生物体内进行生物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在生物体中已发现的酶有2500多种。

由于酶促反应的特异性强,反应条件温和,安全无毒,环境污染少,在洗涤剂、皮革、纺织、造纸、诊断、制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目前,能由工业生产的50多种酶制剂包括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果胶酶、纤维素酶、葡萄糖氧化酶,葡萄糖异构酶等,这些酶大部分是由霉菌、细菌、链霉菌和酵母菌产生的。

通过本实验项目,使学生学会从自然界中分离产酶微生物的方法,菌种的纯化技术及其高产菌的选育技术。

1. 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与纯化1.1 实验目的学习从自然界中分离淀粉酶产生菌,并进行分离与纯化。

1.2 实验原理淀粉是由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构成的直链淀粉和α-1,6位有分支的支链淀粉组成的。

按照水解淀粉方式的不同,主要的淀粉酶可分为α-淀粉酶、β-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和解枝酶(或异淀粉酶)4大类。

产淀粉酶的微生物有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

利用淀粉遇碘液变为蓝色的特性,将分离的芽孢杆菌(或其他微生物)接种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培养,利用滴加碘液后菌落周围出现的透明圈判断该菌是否产生淀粉酶及初步判断淀粉酶活力的高低。

1.3实验仪器与材料土壤样品或其他富含淀粉质的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淀粉培养基平板、无菌水(带玻璃珠)、芽孢染色液;显微镜、恒温水浴锅、酒精灯、接种针、游标卡尺、无菌移液管、无菌试管、量筒等。

1.4 实验方法与步骤1.4.1分离1)采集土壤样品,用无菌水制备1:10土壤悬液;2)取1:10土壤悬液5 ml,注入已灭过菌的试管中,将此试管放入75-80 ℃水浴中热处理10min,以杀死非芽孢细菌;3)取加热处理过的土壤悬液100-200 μL,涂布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将平板倒置,于30-32 ℃培养24-48 h;4)对长出的单菌落进行编号,选择表面干燥、粗糙、不透明的菌落,挑取少许菌苔涂片,做芽孢染色,判断是否为芽孢杆菌。

实验指导书

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自由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的方法;(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规律,根据试验结果绘制自由沉淀曲线。

去除率~沉速曲线(η~u 曲线)。

二、实验原理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

自由沉淀的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Stokes 公式。

悬浮物去除率的累积曲线计算:⎰+-=0000)1(P sdP u u P η 其中: η —— 总去除率P 0 、P —— 未被去除颗粒的百分比 u s 、u 0 —— 沉淀速度 实验用沉淀柱进行,如右图。

初始时,沉淀时间为0,悬浮物浓度为C 0,去除率η=0。

设水深为H (实验时为水面到取样口的垂直距离),在t i 时间能沉到H 深度的最小颗粒d i 的沉速可表示为:ii t Hu =。

实际上,沉淀时间ti 内,由水中沉至柱底的颗粒是由两部分颗粒组成,即沉速i s u u ≥的那一部分颗粒能全部沉至柱底,同时,颗粒沉速i s u u <的颗粒也有一部分能沉到柱底,这部分颗粒虽然粒径很小,沉速i s u u <,但这部分颗粒并不全在水面,而是均匀分布在整个柱内,因此,只要在水面以下,它们下沉至池底所用的时间小于或等于具有沉速ui 的颗粒由水面降至池底所用的时间ti ,则这部分颗粒也能从水中被除去。

在 t i 时间,取样点处实验水样的悬浮物浓度为C i ,沉速i s u u ≥(i d d ≥)的颗粒的去除率:000011i i i C C C P C C η-==-=-,其中,0C CP i i =表示未被去除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

绘制 P ~u i 关系曲线,可知121212000C C C C P P P C C C -∆=-=-=,P ∆是当选择的颗粒沉速由u 1降至u 2,即颗粒粒径有d 1减到d 2时,此时水中所能多去除的,粒径在d 1~d 2间的那部分颗粒的百分比。

当P ∆无限小时,dP 代表了小于d 1的某一粒径d 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比。

(完整版)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完整版)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03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阐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工业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重要性。

01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02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介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等。

微生物学概述01实验室安全制度包括实验室安全守则、危险标识识别、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等。

02实验操作规范介绍实验前准备、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实验后清理等注意事项。

03生物安全阐述生物安全的概念、生物安全级别的划分及相应防护措施。

实验室安全与规范介绍显微镜的种类、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

显微镜介绍离心机的类型、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

离心机阐述培养箱和摇床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培养箱与摇床包括分光光度计、电泳仪、PCR 仪等设备的简要介绍和使用方法。

其他常用设备常用仪器与设备实验报告格式包括标题、作者、摘要、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的撰写要求。

数据处理与图表制作介绍数据处理的方法、图表的制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阐述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讨论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实验报告提交与评审说明实验报告的提交方式、评审标准及相关注意事项。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03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类型,如营养琼脂、马丁氏琼脂等。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按照培养基配方准确称量各成分,加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加热溶解后调整pH 值。

配制培养基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到试管、培养皿等容器中,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或干热灭菌法进行灭菌处理。

培养基分装与灭菌培养基制备与灭菌微生物接种与培养接种前准备准备好无菌操作台、无菌接种环、酒精灯等接种工具,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微生物接种采用划线法、倾注法等方法将待测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上。

培养条件设置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需求,设置好培养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

观察前准备准备好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观察工具,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微生物形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记录并描述观察结果。

微生物检验作业作业指导书.

微生物检验作业作业指导书.

微生物检验作业作业指导书.1000字微生物检验作业作业指导书一、作业目的通过学生的自主调研,了解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概念、方法、流程及其应用领域,在此基础上,学习相关实验技能,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作业要求1.选择一个与微生物检验相关的主题进行调研(如细菌检验、真菌检验、病毒检验等),深入了解其基本特征、检验方法、检验流程及其应用领域。

2.结合所学相关知识,了解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实验条件,掌握相应的消毒、无菌操作和物品清洗等实验技能。

3.利用自己的调研和实验经验,撰写完成一份微生物检验实验报告。

三、作业步骤1.主题选择。

选择一个与微生物检验相关的主题或者问题,如“医院细菌检验方法研究”、“河水中大肠杆菌检测技术分析”等。

需要注重主题的实际可行性,避免选择过于宏大或难以完成的主题。

2.调研文献。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收集与选定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学术期刊论文、专业书籍、技术资料等。

建议访问一些专业网站,如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等网站,获取最新的学术信息。

3.实验学习。

根据选定的主题和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流程,并在实验室中学习相关的实验技能。

了解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实验条件,掌握相应的消毒、无菌操作和物品清洗等实验技能。

需要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确保实验过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撰写实验报告。

根据实验结果,撰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括所选主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实验方法和流程、实验结果和分析、结论和建议等。

需要注意报告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确保表述准确、规范、清晰。

报告中需要注重科学方法和实验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四、注意事项1.作业选题要求实际可行性和可完成性,避免选择过于宏大或难以完成的主题。

2.调研过程中要注意文献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并及时更新最新的学术信息。

3.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问题,严格遵守各项实验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程序。

环境微生物检测标准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

环境微生物检测标准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

环境微生物检测标准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持有部门:院感办文件编号:
制定者:审核者:版次:1 制定日期:审核日期:执行日期:
一、监测目的
1.感染暴发或感染流行时,环境因素在感染传播中有流行病学意义。

2.监测潜在的危险环境状况,证明有危险的病原体存在或证明危险的病原体已被清除。

3.当某项感染控制措施改变时,评估其效果。

4.目标性监测的需要。

5.询证医学证据支持。

二、空气培养(沉降法)
1.采样时间:Ⅰ类环境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Ⅱ、Ⅲ、Ⅳ类环境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

2.采样高度:距地面垂直高度
80-150cm。

3.采样点设定:
(1)Ⅱ、Ⅲ、Ⅳ类环境:室内面
积≤30m2,在对角线上设里、中、外3点,里、外两点位置各距。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车间微生物检验是指对车间环境和产品进行微生物学检验,以确保生产过程的卫生安全和产品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车间微生物检验的操作指导,包括样品采集、培养方法、检测技术、结果解读和记录等方面。

一、样品采集1.1 采样点选择:根据车间布局和生产工艺,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涵盖不同区域、设备和工序,以确保全面检测车间微生物污染情况。

1.2 采样器具准备:准备无菌的采样器具,如无菌棉签、无菌采样袋等。

在采样前进行灭菌处理,避免样品污染。

1.3 采样操作:在采样前,工作人员应佩戴无菌手套和口罩,以防止人员对样品的污染。

根据采样点特点,选择适当的采样方法,如直接接触采样、表面刮取采样等。

采样时要注意避免交叉污染,避免样品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

二、培养方法2.1 培养基选择: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检测要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大肠杆菌选择性琼脂、霍乱弧菌选择性琼脂等。

2.2 培养条件: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要求,设置适当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气氛等。

培养温度普通为37摄氏度,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3 培养时间: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检测要求,确定培养时间。

普通情况下,培养时间为24-48小时,但对于某些微生物,如真菌,可能需要更长的培养时间。

三、检测技术3.1 基本技术:车间微生物检验常用的基本技术包括菌落计数法、涂布法、过滤法等。

根据检测要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技术进行检测。

3.2 PCR技术:PCR技术可以对微生物进行快速检测和鉴定,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

在车间微生物检验中,可以应用PCR技术进行快速筛查和定性分析。

3.3 生物传感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结合微生物学和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对微生物的实时监测和定量分析。

在车间微生物检验中,可以应用生物传感技术进行实时监测,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四、结果解读4.1 判断标准:根据相关标准和法规,对微生物检测结果进行判断。

食品微生物实验技术指导书

食品微生物实验技术指导书

实验一普通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观察1 目的(1)学习并掌握油镜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复习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 原理微生物的最显著特点是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的个体形态和细胞结构。

熟悉显微镜和掌握其操作技术是研究微生物不可缺少的手段。

实验将介绍目前微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样品制作。

的在于使同学们通过实验,对光学显微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重点掌握明视野通光学显微镜中油镜的使用。

3 材料3.1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lococcus aureus)及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染色玻片标本。

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及青霉菌(Penicillium sp.)的水封片。

3.2 溶液或试剂香柏油、二甲苯。

3.3 仪器及其他用品显微镜、擦镜纸等。

4 流程安置一>调光源一>调目镜一>调聚光器一>镜检(低倍镜一>高倍镜一>油镜)一>擦镜一>复原5 步骤5.1 观察前的准备5.1.1 显微镜的安置置显微镜于平整的实验台上,镜座距实验台边缘约l0cm。

镜检时姿势要端正。

5.1.2 光源调节安装在镜座内的光源灯可通过调节电压以获得适当的照明亮度,若使用反光镜采集自然光或灯光作为照明光源时,应根据光源的强度及所用物镜的放大倍数选用凹面或凸面反光镜并调节其角度,使视野内的光线均匀,亮度适宜。

5.1.3 双筒显微镜的目镜调节根据使用者的个入情况,双筒显微镜的目镜间距可以适当调节,而左目镜上一般还配有屈光度调节环,可以适应眼距不同或两眼视力有差异的不同观察者。

5.1.4 聚光器数值孔径值的调节正确使用聚光镜才能提高镜检的效果。

聚光镜的主要参数是数值孔径,它有一定的可变范围,一般聚光镜边框上的数字是代表它的最大数值孔径,通过调节聚光镜下面可变光阑的开放程度,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数值孔径,以适应不同物镜的需要。

5.2 显微观察在目镜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所能达到的分辨率及放大率都是不同的。

微生物实验指导

微生物实验指导

二零零六年十月目录实验一显微镜油浸系物镜的使用 ------------------------------------------3实验二细菌形态的观察-------------------------------------------------------------4实验三细菌简单染色法及口腔微生物的观察 ------------------------5实验四细菌的革兰氏染色---------------------------------------------------------7实验五细菌的芽胞染色 ------------------------------------------------------------8实验六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实验 ---------------------------------------------- 10实验七霉菌的形态观察----------------------------------------------------------- 12实验八细菌大小的测定----------------------------------------------------------- 14实验九细菌数量的测定(血球板计数) ------------------------------ 16实验十培养基的配制--------------------------------------------------------------- 19实验十一消毒与灭菌--------------------------------------------------------------- 21实验十二稀释平板计数及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观察 -------------- 27实验十三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30实验十四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 ------------------------------------------ 30实验十五比浊法测定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 ------------------------ 31实验十六土壤中好气性细菌的分离与计数(附划线分离法)33实验十七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与计数 -------------------------------- 35实验十八土壤中真菌的分离与计数 ------------------------------------ 36实验十九纤维素分解试验----------------------------------------------------------- 37实验一显微镜油浸系物镜的使用一、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目的:复习显微镜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了解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掌握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内容:1、学习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2、用油镜观察细菌三型和放线菌染色装片二、实验材料和用具细菌三型、放线菌的染色装片,香柏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

(完整版)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完整版)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本实验以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为主线,综合包括了培养基的配制、消毒灭菌、微生物的分离等内容,在给定的时间内由学生自主完成。

包括以下知识内容。

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时候,不能照抄袭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实验过程,在别人看完你的实验报告后,能够知道你是怎样做的,能够重复你的实验过程。

一、目的要求1.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掌握常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2.掌握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3 学习、掌握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稀释分离、划线分离等技术.4 学习从样品中分离、纯化出所需菌株。

5 学习并掌握平板倾注法和斜面接种技术,了解培养细菌、放线菌及霉等种类的微生物的培养条件.二、原理培养基是将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各种营养物质,用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各种营养基质。

其中除含有水分、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无机盐类。

此外,微生物还必须在最合适的酸碱度范围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因此,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应将培养基调节到一定的PH值范围.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可将培养基制成固体、半固体和液体三种形式。

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5~2%的琼脂作凝固剂,半固体培养基则加入0.5~0.8%的琼脂.有时为了特殊目的,也可用明胶或硅胶等作为凝固剂。

由于微生物营养类型不同,应提供不同种类的培养基。

在分离、培养异样微生物时,对一般细菌常用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对放线菌常用高氏合成1号培养基,培养酵母菌、霉菌则用麦芽汁或豆芽汁葡萄糖培养基,有时也常用马丁培养基分离霉菌。

马丁培养基除含有霉菌所含需的各种营养物外,还有孟加拉红染料,能抑制放线菌和细菌,链霉素可杀死或抑制细菌,但对霉菌均无害,所以这种培养基具有选择作用。

灭菌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加压蒸汽灭菌法。

此法是把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可密闭的加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的。

在每平方厘米为一个大气压(即15磅/时2)的压力下,温度可达121℃,一般只要持续15~20分钟后,就可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和它们的各种孢子.由于加压蒸汽灭菌是通过提高蒸汽压力而使其升高温度以杀死微生物的,所以,该法只有当灭菌锅内的空气完全排尽后,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指导书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指导书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指导书《环境工程微生物》教研组编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二 00 四年三月实验一细菌革兰氏染色法一、目的要求1. 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技术;2. 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基本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 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 C.Gram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 )和革兰氏阴性菌(G )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 G 菌和 G - 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 -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重要的鉴别特征,为保证染色结果的正确性,采用规范的染色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本实验将介绍被普遍采用的Hucker 氏改良的革兰氏辩色法。

三、实验材料1.菌种:培养12-16h的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培养 24小时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2.染色液和试剂:结晶紫染液、卢哥氏碘液、95%乙醇、石炭酸复红液、番红染液等。

3.其他器材: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接种环、载玻片、吸水纸、试管、小滴管、酒精灯、废液缸、洗瓶。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一)制片取菌液按常规技术进行涂菌、干燥、固定。

(二)染色1.初染:在制片上滴加适量(以盖满细菌涂面)结晶紫染液,染 l min后,用水洗去染料。

2.媒染:滴加卢哥氏碘液 l min 后,水洗。

3.脱色:将玻片倾斜,在白色背景衬托下,用滴管滴加95%乙醇脱色,摇动玻片直至流出的乙醇无紫色时(根据涂片之厚薄需时 30s-60s),立即水洗。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编写组淮阴师范学院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淮安 2004目录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简介 (1)第一部分基础实验实验 1 培养基的配制 (3)实验 2 消毒和灭菌 (7)实验 3 土壤的稀释分离、纯化及无菌操作技术 (10)实验 4 微生物菌落的观察 (14)实验 5 显微镜油浸系物镜的使用 (17)实验 6 细菌形态的观察 (21)实验7 细菌单染色法及口腔微生物的观察 (24)实验8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27)实验9 细菌鞭毛染色及其运动的观察 (29)实验10 细菌芽孢、荚膜的染色及观察 (32)实验11支原体、衣原体的形态观察 (34)实验12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36)实验13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39)实验14 霉菌的形态观察 (42)实验15 细菌大小的测定 (45)实验16 细菌数目的测定 (48)实验17 细菌的生理生化反应(V.P.反应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糖发酵试验) (52)第二部分应用性实验部分实验18 酒精发酵及糯米甜酒的酿制 (56)实验19 抗生素抗菌谱及抗生菌的抗药性测定 (58)实验20 微生物菌种保藏 (61)第三部分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实验21 食用菌的抑菌实验 (66)实验22 酸乳的制作和酸乳生产菌的分离实验 (68)实验23 泡菜的制作以及乳酸菌的分离 (69)实验24 表面活性剂的降解菌的筛选 (72)实验25 蛋白酶生产菌的筛选与鉴定 (74)实验26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纯系分离 (76)实验27 PDA培养基的微波灭菌研究 (78)实验28 蛋白酶生产菌的产酶条件研究 (80)实验29 松菇母种培养基的研究 (82)第四部分微生物实验技能的测评基本实验技能的检测 (84)实验设计及实施能力的测评 (86)后记 (88)《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简介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学时46学分 2.5课程性质必修预修课程生物化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同时也是为了配合微生物学的教学而开设的。

微生物学实验操作大全

微生物学实验操作大全

《微生物学实验操作大全》全文在线阅读及txt下载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搜藏人人网腾讯微博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空间豆瓣网搜狐微博MSNQQ收藏我的淘宝百度贴吧搜狐白社会更多...百度分享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微生物学实验操作大全--《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目录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实验二消毒与灭菌实验三显微镜油浸系物镜的使用实验四细菌形态的观察实验五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六放线菌的形态观察实验七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实验八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九细菌数量的测定(设计性实验)实验十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一、实验目的和内容目的:学习和掌握配置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内容:1、牛肉膏蛋白胨的配制2、高氏1号培养基的配制3、马丁氏培养基的配制二、实验材料和用具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可溶性淀粉、葡萄糖、孟加拉红、链霉素、1mol/l NaOH、1mol/l HCl、KNO3、NaCl、K2HPO4*3H2O、MgSO4*7H2O、FeSO4*7H2O。

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天平、牛角匙、pH试纸、棉花、牛皮纸、记号笔、线绳、纱布三、操作步骤(一)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遍的细菌基础培养基。

其配方如下: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5g,琼脂15~20g,水1000ml,pH7.4~7.61、称药品按实际用量计算后,按配方称取各种药品放入大烧杯中。

牛肉膏可放在小烧杯或表面皿中称量,用热水溶解后倒入大烧杯,牛肉膏极易吸潮,故称量时要迅速。

2、加热溶解在烧杯中加入少于所需要的水量,然后放在石棉网上,小火加热,并用玻棒搅拌,待药品完全溶解后再补充水分至所需量。

若配制固体培养基,则将称好的琼脂放入已溶解的药品中,再加热融化,此过程中,需不断搅拌,以防琼脂糊底或溢出,最后补足所失水分。

3、调pH 检测培养基的pH,若偏酸,可滴加1mol/l NaOH,边加边搅拌,并随时用pH试纸检测,直至达到所需pH范围。

实验指导书

实验指导书

实训一、消毒训练内容1、常用消毒器械的使用;2、常用消毒药的配制;3、畜舍、用具和地面的消毒;4、粪便的消毒;5、消毒效果的检查。

教学目标掌握畜舍、用具、地面和粪便的消毒方法;学会常用消毒液的配制及消毒效果检查的方法。

材料准备1.器材:喷雾消毒器、天平或台秤、盆、桶、缸、清扫及洗刷用具、高筒胶鞋、工作服等。

2、药品:新鲜生石灰、粗制氢氧化钠、漂白粉、来苏儿、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等。

方法步骤1、常用消毒器材的使用:喷雾器:有两种,即手动和自动喷雾器,手动分为背携式和手压式两种,常用于小量面积的消毒。

机动喷雾器又分有背携式和担架式两种,常用于大面积的消毒。

火焰喷灯:是用汽油或煤油做燃料的一种工业用喷灯,用于金属制品的消毒。

注意不要喷烧太久,以免将消毒物品烧坏,消毒时应有一定的次序以免发生遗漏。

2、常用消毒剂配制方法:1)消毒剂浓度表示法:有百分比浓度,摩尔浓度等。

2)消毒液稀释计算方法:浓溶液容量=(稀溶液浓度/浓溶液浓度)╳稀溶液容量。

稀溶液容量=(浓溶液浓度/稀溶液浓度)╳浓溶液容量稀释倍数=(原药浓度/使用浓度)一1(稀释100倍以上时不必减1)增加浓液溶液容量=(稀溶液浓度╳稀溶液容量)/ (浓溶液浓度一使用浓度)3、畜舍、用具和污染土壤的消毒。

1)畜舍、用具消毒。

第一步先对畜舍地面等地进行彻底机械清扫。

第二步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1000ml/m2)。

地面土壤消毒。

病畜停留过的畜舍、运动场等,先除去表土,消除粪便和垃圾。

小面积地面土壤可用消毒液喷洒;大面积的土壤可翻地,在翻地的同时撒上干漂白粉,一般传染病时用量为0.5kg/m3,炭疽等芽孢杆菌性传染病时用量为5kg/m3,漂白粉与土混合后加水湿润压平。

4.粪便的消毒(1)焚烧法:(2)化学药品消毒法:用含2%~5%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或20%石灰乳,与粪便混合消毒。

(3)掩埋法:将污染的粪便与漂白粉或生石灰混合后,深埋于地下2m左右。

(4)生物热消毒法:有发酵池法和堆粪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目录实验一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 (2)实验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 (5)实验三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和芽孢染色 (12)实验四放线菌和真菌的制片、染色和形态观察 (16)实验五酵母菌形态观察与死活细胞鉴别及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20)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编写实验一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微生物以其微小的形体广泛地分布在自然环境的各个角落,包括空气、土壤、水、动植物、人体的体表和某些脏器。

在有人群活动的场所,特别是人口密度相对大的一些地方,如:商场、影剧院、会议室、教室、实验室等都会散落着细菌的营养体、芽孢和霉菌的孢子。

只不过因为它们体积太微小(细菌的大小在1~10μm之间),远远低于人肉眼的分辨极限(人眼的正常分辨能力一般为0.25mm,即250μm),而看不见它们,但它们确实真实存在。

由于空气、器具、器皿、人体体表等处缺乏微生物进行繁衍所需要的足够水分和营养物,它们只是“暂居”于此。

一旦满足它们的营养要求,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它们将迅速地生长、繁殖,其“子孙后代”将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人眼可见的群体——菌落。

不同微生物形成的菌落差异很大,人们可根据菌落的形状、大小、质地、颜色对它们进行表观的判断和认识。

不同环境条件中栖息的微生物有所不同,有些是对人无害的腐生菌,有些是致病菌,有些则是改变条件才可致病的条件致病菌。

本实验是对初学者的入门实验,通过从实验室内空气、实验者的头发、皮肤、手指、钱币等处取样,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37°C培养1~2天,可验证微生物的存在,并观察微生物菌落的形态和数量。

一、实验器材1.培养基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

2.溶液和试剂无菌水。

3.仪器和其他用品灭菌湿棉签,试管架,酒精灯,记号笔,镊子,废物缸等。

二、目的要求1.通过实验确证在实验室内的空气、器、物和人体体表上存在着微生物。

2.比较来自不同场所与不同条件下细菌的数量和类型,观察不同类群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

3.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三、基本原理进入空气中的微生物菌体和霉菌的孢子,或“漂浮”在空气中,或附在空气中细小的尘埃上,或沉落在桌面、地面、人体体表的皮肤、手指上;实验室的门把手、钱币经多人的触摸也会沾染微生物,有时甚至会污染病原微生物。

如何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看不见的微生物呢?也就是说如何使“看不见”变得“看得见”呢?显微镜技术是其中一种方法,这是通过放大微生物个体,使我们能够看到它们;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放大”成子细胞群体(菌落),使我们看到它们的存在,即通过培养的方法使肉眼看不见的单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生长繁殖形成几百万个菌聚集在一起的肉眼可见的菌落(colony)。

本实验将采取后一种方法检查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的微生物,从而使学生牢固树立“无菌概念”。

平板培养基含有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当取自不同来源的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在37°C温度下培养,1~2天内每一菌体即能通过很多次细胞分裂而进行繁殖,形成一个可见的细胞群体的集落,称为菌落。

每一种细菌所形成的菌落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例如菌落的大小,表面干燥或湿润、隆起或扁平、粗糙或光滑,边缘整齐或不整齐,菌落透明或半透明或不透明,颜色以及质地疏松或紧密等。

霉菌和放线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紧密或疏松的菌丝,菌丝体上生成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状的孢子,其菌落也有絮状、蛛网状、绒状和放射状等明显的特征。

因此,通过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出的微生物菌落,可以确证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存在,根据菌落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识别各种不同类群的微生物。

四、操作步骤1.标记任何一个实验,在动手操作前均需首先将器皿用记号笔做上记号,培养皿的记号一般写在皿底上。

如果写在皿盖上,同时观察两个以上培养皿的结果,打开皿盖时,容易混淆。

用记号笔写上班级、姓名、日期,本次实验还要写上样品来源(如实验室空气或无菌室空气或头发等),为了不影响观察,可用符号或数字代表(图I-1)。

2.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1)手指表面:在火焰旁,半开皿盖,用洗前的手指在平板的A区轻轻按一下,迅速盖上皿盖。

然后用肥皂清洗手2次,自然干燥后,在B区轻轻按一下,迅速盖上皿盖。

(2)头发:将你的1-2根头发轻轻放在平板的C区,迅速盖上皿盖。

(3)皮肤:酒精灯火焰旁取出灭菌的湿棉签在自己的任意皮肤上擦拭数次后,立即在平板的D区轻轻摩擦2-3次,盖上皿盖,将用过的棉签扔到废物缸中。

3.实验室环境的检查(取样的来源可以延伸••••••)(1)以组为单位开展本实验,每组准备一个平板,标记为“实验室空气”,在实验室打开皿盖,使琼脂培养基表面完全暴露在空气中;另全班准备一个平板标记“无菌操作”的平板直接放在培养箱中培养,作为大家的对照。

(2)酒精灯火焰旁取出灭菌湿棉签,在实验台面擦拭约2cm2的范围,然后将棉签从平板的开启处伸进平板表面,在图I-1标示的E区滚动一下,立即闭合皿盖,放回棉签。

(3)用同样的方法将擦拭了门旋钮的棉签在图I-1标示的F区进行滚动接种,将沾有灰尘的棉签在G区接种。

将灭菌棉签在H区接种。

4.培养将所有的琼脂平板翻转,使皿底朝上,置37°C培养1~2 d。

本实验为什么用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和37°C温度?首先需要记住的是:没有一种条件或培养基能使所有的微生物生长。

本实验中所用的培养基是一种丰富培养基,可以支持大量不同的微生物生长,因此可以满足本实验的要求。

生物最理想的生长温度通常是它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温度,很多微生物,特别是来自动物或人体的微生物在37°C生长良好,该温度也能支持很多最适自然温度为28-30°C的生物生长,符合本实验的需要。

五、实验报告1.微生物检查结果将平板培养结果记录于下表I-1中,并作简要说明:根据菌落大小、形状、高度、干湿等特征观察不同的菌落类型。

但要注意,如果细菌数量太多,会使很多菌落生长在一起,或者限制了菌落生长而变得很小,因而外观不典型,故观察菌落的特点时,要选择分离得很开的单个菌落。

菌落特征描写方法如下:(a)大小:大、中、小、针尖状。

可先将整个平板上的菌落粗略观察一下,再决定大、中、小的标准,或由教师指出一个大小范围。

(b)颜色:黄色、金黄色、灰色、乳白色、红色、粉红色等。

(c)干湿情况:干燥、湿润、粘稠。

(d)形态:圆形、不规则等。

(e)高度扁平、隆起、凹下。

(f)透明程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g)边缘:整齐、不整齐。

2.思考题(1)列举2-3类微生物,说明它们在本实验条件下(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37°C)不能生长。

(2)比较各种来源的样品,哪一种菌落数和菌落类型最多?为什么?(3)比较洗手前后菌落数的变化,谈谈你的体会。

洗手后仍有少量细菌生长,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接种完毕后,接种环还必须灼烧后再放回原处,吸管也必须放进废物筒中?(4)完成本实验后,你是否已体会到我们生活在微生物的包围中?你如何体会“微生物既是我们的朋友又是我们的敌人”?实验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微生物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个体微小,一般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的个体形态和细胞结构。

熟悉显微镜和掌握其操作技术是研究微生物不可缺少的手段。

本实验将对目前微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光学显微镜的原理、结构、观察技术进行介绍,目的在于使同学们通过实验重点掌握明视野普通光学显微镜中油镜的使用。

微生物中的细菌,其细胞小而透明,用压滴片或悬滴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菌体和背景没有明显的明暗差,不易看清其形态,更难以识别它们的结构。

因此,需要对菌体进行染色,借助于染料使菌体着色后颜色的反衬作用,可以十分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状、基本结构(壁、膜、细胞质、核及内含物)及附属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

用于微生物染色的染料,是一类苯环上带有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的有机化合物。

发色基团赋予颜色特征,助色基团则使化合物具有成盐的性质。

仅含发色基团的苯化合物(称为色原)即使带有颜色也不能作为染料,因为它不能电离,不能与酸或碱成盐,与微生物细胞表面的负电荷没有亲合力,不能着色。

染料通常都是苯化合物的盐类,分为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两大类。

在微生物染色中,常用碱性染料,当其电离后带有正电荷,可与细胞表面的负电荷靠静电作用使细胞着色。

美蓝(即亚甲基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沙黄(即番红花红)、孔雀绿等都属于碱性染料。

一、实验器材1.菌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枯草芽胞杆菌12-18 h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24 h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

枯草芽胞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为典型的杆状和球状细菌,通过观察可以熟悉细菌的两种基本形态,同时还可以看到金黄色葡萄球茵细胞聚集形成葡萄串状的群体特征。

2.染液:简单染液:草酸镀结晶紫染液,齐氏石炭酸复红染液,吕氏碱性美蓝染液,沙黄(番红)复染液。

3.用具:普通光学显微镜、酒精灯、接种环、无菌水、香柏油、二甲苯、载玻片、镜头纸、镊子、染色缸、火柴等。

二、目的要求1.复习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学习并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学习微生物的涂片,制片及简单染色的操作技术。

4.掌握微生物的简单染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基本原理1.普通光学显微镜。

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常被称为复式显微镜。

它们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图III-1)。

在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中,物镜的性能最为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显微镜的分辨率。

而在普通光学显微镜通常配置的几种物镜中,油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对微生物学研究最为重要,与其他物镜相比,油镜的使用方法比较特殊,需要在载玻片和镜头之间加滴镜油,这主要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1)增加照明亮度油镜的放大倍数可达100x,放大倍数这样大的镜头,焦距很短,直径很小,但所需要的光照度却很大(图III-2)。

而从显微镜的结构看(图III-3),从承载标本的玻片透过来的光线,因介质密度不同(从玻片进入空气,再进入镜头),有些光线会因折射或全反射,不能进入镜头,致使在使用油镜时会因射入的光线较少,物像显现不清。

所以为了不使通过的光线有所损失,在使用油镜时须在油镜与玻片之间加入与玻璃的折射率(n=1.55)相仿的镜油(通常用香柏油,其折射率n=1. 52)。

2)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显微镜的分辨率(resolution)或分辨力(resolving power)是指显微镜能辨别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能力(图III-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