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验设计两种辅助教学材料对阅读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初中生有无插图课文的眼动过程研究
初中生有无插图课文的眼动过程研究在当今的语文教学环境中,插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课文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然而,插图的使用对于所有年级的学生并非都是有效的,尤其是对于初中生。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知能力正在快速发展,插图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的阅读理解呢?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眼动过程研究,以比较初中生在阅读有插图课文和无插图课文时的表现。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无插图课文对初中生阅读的影响,以及分析无插图课文中图像对阅读的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为初中语文教师在选择使用插图时提供理论依据,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我们采用眼动记录仪来测量初中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眼动轨迹和注视时间。
这项实验包括两组学生,一组阅读有插图课文,另一组阅读无插图课文。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控制了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如课文难度、学生视力等。
通过对比两组学生的眼动数据,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无论是有插图课文还是无插图课文,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注视时间都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无插图课文的阅读,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理解文本上,而插图课文则减少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时间。
当课文中包含插图时,学生的注视点更为分散,这可能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处理和整合视觉信息。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初中生来说,无插图课文可能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这可能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知能力正在快速发展,无插图课文迫使他们更加依赖文本信息,从而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
无插图课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他们在理解文本时需要自己构建图像和场景。
然而,我们并不否认插图在某些情况下的教学价值。
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或复杂的情节,适当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但是,教师需要注意插图的使用时机和使用方式,确保它们不会干扰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学习和掌握。
《教育实验研究法》
造句、写作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 实验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 O1 X O2
精选课件
“不等组前后测设计”示例一:
课题名称:关于计数教学的结构-定向教育实验研究 研究问题:从结构化、定向化出发,探讨计数的实质、
基本结构及计数能力的形成发展规律。 实验处理:1、实验班,按实验教材及教学指导书进行万
2、影响教育实验效度的主要因素及其控制
(1)抽样偏差 (2)程序编排不当 (3)中途失控 (4)测评误差(即测评工具不稳定)
例如: O1 X O2 (前测) (后测) √ O1与O2难度不同 √ O1与O2难度相同,但评分标准不同
精选课件
(五)教育实验研究中无关变量的控制
1、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
2、影响教育实验效度的主要因素及其控制
康德: 如果说观察和调查是人类听命于自然的话,那
么实验就是人类向自然发号施令,强迫自然回答我们提 出的问题.
精选课件
(二)教育实验的概念与本质
3、本质特征:
(1)研究性:与一般教育改革实践相区别 (2)控制性:与观察、调查相区别 (3)教育性:与自然科学实验相区别
精选课件
教育实验的教育性的具体表现
教育实验研究法
曾继耘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 山东师范大学 教授
精选课件
内容概览
精选课件
(一)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
1、世界范围内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 三个阶段 三条轨迹
精选课件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整体主义教育实验阶段 (1774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代表性研究: 裴斯泰洛齐 “教育与手工业劳动相结合的实验” 欧文 “教育与机器大生产相结合的实验”
教育实践实验法举例说明
标题:基于教育实践实验法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一、引言语文阅读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运用教育实践实验法,探讨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二、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选取某小学五年级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人,对照组40人。
2. 实验时间:为期一个学期。
3. 实验方法:采用实验组实施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
4. 实验内容:包括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方法、阅读评价等方面。
5.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阅读能力测试,了解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
(2)实验中:实验组采用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
新型阅读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激发阅读兴趣:通过设置悬念、故事导入、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②多样化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默读、速读、精读、略读等。
③阅读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
(3)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阅读能力测试,比较两组学生的阅读水平变化。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前后的阅读能力测试,我们发现实验组学生在阅读速度、阅读理解、阅读兴趣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学生的阅读能力变化不明显。
2. 实验结果分析(1)激发阅读兴趣:新型阅读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悬念、故事导入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
(2)多样化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阅读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四、结论通过教育实践实验法,我们发现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小学教育实验案例(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实验目的1. 探索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2.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实验对象本实验选取某小学三年级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其中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组。
四、实验方法1. 实验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2.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3. 实验周期为一个月。
五、实验内容1. 教材内容:选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阅读课文。
2. 合作学习策略:(1)分组:将实验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角色分配: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
(3)任务分配:每个小组成员负责阅读课文的不同部分,并做好笔记。
(4)讨论交流: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5)汇报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讨论成果。
3. 传统教学模式:(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
(2)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教师总结课文要点。
六、实验过程1. 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能力测试,了解学生的初始水平。
2. 实验过程中,实验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3.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能力测试,了解学生的变化。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实验组学生在语文阅读能力测试中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
教育教学的实验研究设计
实施研究计划
总结词
严谨、规范、准确
详细描述
在实施研究计划时,需要遵循严谨、规范、准确的原则。实验操作应该严格按照计划进 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研究人员需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主
观偏见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分析研究结果
总结词
科学、客观、全面
VS
详细描述
在收集到实验数据后,需要对结果进行科 学、客观、全面的分析。分析结果时应该 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工具,对数据进行 分析和解释,以得出可靠的结论。同时, 需要对结果进行深入探讨,挖掘其背后的 原因和意义。
教育教学的实验研究设计
• 实验研究概述 •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 教育教学的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 实验研究的实施步骤 • 实验研究的优缺点 • 实验研究的应用领域与前景
01
实验研究概述
实验研究的定义
01
实验研究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控制一定的实验条件,观 察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得出 可靠的结论。
在实验过程中,应控制无关变量对实 验结果的影响,以提高实验的效度。
实验变量的操作定义
对实验变量进行清晰的定义和操作, 确保实验过程中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实验操作
确定实验操作程序
详细规划实验的操作过程,包括 实验前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后
处理等。
实验操作的实施
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实验,确 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3
教育教学的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前实验设计
总结词
前实验设计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适用于初步探索和检验教育教学理论。
详细描述
前实验设计通常采用单组或小组实验的方式,对实验组进行干预,而对对照组 不进行干预。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变化,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教育实验法的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国许多学校开展了各种阅读教育活动。
本文将以某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实验为例,分析教育实验法的应用。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以下问题:1. 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实验对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影响;2. 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实验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3. 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实验对小学生阅读策略运用能力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某小学四年级两个班共8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班40人,对照班40人。
2. 实验分组:将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进行阅读能力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将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分层随机分组,每组20人。
3. 实验内容:实验班采用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实验方案,对照班采用常规语文教学方案。
实验班方案:(1)开展阅读兴趣培养活动,如:阅读分享会、阅读竞赛等;(2)设置阅读任务,如:阅读笔记、阅读心得等;(3)开展阅读策略训练,如:预测、提问、总结等;(4)开展阅读评价,如:阅读评价表、阅读成长档案等。
对照班方案:(1)按照课程进度进行常规语文教学;(2)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活动,如:阅读讨论、阅读分享等;(3)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如:阅读心得、阅读反思等。
4. 实验时间:实验周期为一年,分四个阶段进行。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阅读兴趣方面:实验班学生在阅读兴趣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班。
实验班学生在阅读分享会、阅读竞赛等活动中积极参与,阅读笔记、阅读心得等任务完成情况良好。
而对照班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参与度较低,阅读笔记、阅读心得等任务完成情况较差。
2. 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实验班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班。
实验班学生在阅读预测、提问、总结等策略训练中表现出较强的能力。
而对照班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较为薄弱,阅读预测、提问、总结等策略运用能力较差。
3. 阅读策略运用能力方面:实验班学生在阅读策略运用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班。
教育实验一般过程案例(2篇)
第1篇实验背景问题提出:假设某个地区的小学在阅读能力方面存在普遍问题,研究者希望探究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实验设计实验目的:验证新型阅读教学方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实验假设:新型阅读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实验对象:选择该地区的小学一年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实验变量:- 自变量:是否采用新型阅读教学方法。
- 因变量:学生的阅读能力。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 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确保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初步的阅读能力测试,以确定基线水平。
2. 实施干预:- 实验组采用新型阅读教学方法,包括专门的阅读课程、阅读策略训练等。
- 控制组继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3. 数据收集:- 在干预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阅读能力测试,包括阅读速度、理解力、词汇量等指标。
- 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信息。
4. 数据分析:- 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在阅读能力上的差异。
- 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来评估干预效果。
实验结果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者发现实验组在阅读能力测试中取得了显著优于控制组的成绩。
这表明新型阅读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积极影响。
实验结论基于实验结果,研究者得出结论:新型阅读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一结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其他地区或学校实施类似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参考。
后续工作- 在更大规模和更多样化的样本中进行验证性研究。
- 探索新型阅读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 优化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个案例展示了教育实验的一般过程,包括背景、设计、实施、结果和结论等环节。
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者可以科学地评估教育干预措施的效果,为教育实践提供依据。
第2篇实验背景问题:某中学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困难,特别是在理解抽象概念和解题技巧方面。
小学教材、教学辅助和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和管理方案
小学教材、教学辅助和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和管理方案一、引言在现代教育中,教材、教学辅助及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和管理对于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份方案旨在为小学教师提供一种全面、科学的教学资源管理方案,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二、教材的选择和管理1. 选择原则在挑选教材时,应考虑其知识内容的完整性、科学性、适用性和创新性。
教材应符合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同时还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2. 管理策略教材应定期更新,以保持其内容的时效性。
同时,教师应经常对教材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满足教学需求。
三、教学辅助材料的选择和管理1. 选择原则教学辅助材料应具有实用性和互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积极性。
此外,这些材料应与教材内容相吻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管理策略教学辅助材料应定期整理和更新,以保持其有效性。
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定期调整和优化教学辅助材料的使用。
四、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和管理1. 选择原则课外阅读材料应具有丰富性和趣味性,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同时,这些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管理策略课外阅读材料应定期更换,以保持其新鲜感。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调整课外阅读材料的内容和难度。
五、总结在选择和管理教材、教学辅助及课外阅读材料时,我们需要坚持学生为本的原则,注重材料的实用性,丰富性和教育性。
同时,我们也需要定期更新和评估这些材料,以确保其始终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
通过实施这个方案,我们期望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研究效果。
证明儿童阅读研究过程的辅助材料
证明儿童阅读研究过程的辅助材料(原创版)目录1.儿童阅读的重要性2.阅读研究的过程3.辅助材料的作用4.如何选择合适的辅助材料5.辅助材料对儿童阅读研究的影响正文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儿童阅读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儿童提高语言能力,还能够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因此,研究儿童阅读过程,对于了解儿童的认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阅读研究的过程阅读研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研究对象,选择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需要使用各种辅助材料,如问卷、访谈记录、观察记录等,来帮助他们进行研究。
辅助材料的作用辅助材料在阅读研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辅助材料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儿童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体验。
其次,辅助材料可以帮助研究者收集数据,为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最后,辅助材料可以帮助研究者分析数据,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如何选择合适的辅助材料选择合适的辅助材料对于阅读研究至关重要。
研究者需要根据他们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选择最适合的辅助材料。
例如,如果研究对象是幼儿,那么使用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可能更适合。
如果研究对象是学生,那么使用问卷和访谈记录可能更有效。
辅助材料对儿童阅读研究的影响辅助材料对儿童阅读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辅助材料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儿童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体验,从而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辅助材料可以帮助研究者收集更多的数据,为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证支持。
总的来说,辅助材料在儿童阅读研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双减背景下推动小学低年级读书行动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双减背景下推动小学低年级读书行动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明显减轻,但相应地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们刚刚接触到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学生学业负担的减轻,他们在阅读方面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普遍下降,导致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缺乏有效培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将探讨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推动小学低年级读书行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通过系统的实践研究,我们将为小学低年级教育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实施方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如下:•分析双减政策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影响;•探索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设计并实施适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低年级读书行动计划;•评估小学低年级读书行动计划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3. 研究内容与方法3.1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分析双减政策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影响:通过文献综述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分析双减政策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现状和问题。
2.探索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通过实地观察和教育实验等方法,探索适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包括启发式教学、情景模拟等。
3.设计并实施适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低年级读书行动计划:根据前期研究结果,设计并实施一套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读书行动计划,包括读书活动、读书角落等。
4.评估小学低年级读书行动计划的实施效果:通过观察、测评和访谈等方法,评估小学低年级读书行动计划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
3.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梳理,了解双减政策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影响和问题。
•调查问卷:通过设计合适的问卷,调查小学低年级学生及其家长对阅读的态度、习惯和问题等,收集相关数据。
运用教育实验研究的案例(2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阅读能力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仍然较弱,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开展了一项针对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实验研究。
二、实验目的1. 探究阅读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2. 评估阅读能力提升实验的效果;3. 为我国小学阅读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实验对象与方法1. 实验对象:某小学五年级两个班级,共100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方法:(1)实验组:采用以下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① 丰富阅读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如童话、科普、经典名著等;② 阅读指导:教师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③ 阅读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阅读竞赛、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④ 阅读评价:定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阅读进步情况。
(2)对照组:按照正常教学进度进行阅读教学。
四、实验过程1. 实验准备阶段:确定实验方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分组。
2. 实施阶段:(1)实验组:按照实验方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持续一学期;(2)对照组:按照正常教学进度进行阅读教学。
3. 实验结束阶段: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阅读能力测试,收集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实验组学生在阅读能力测试中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实验组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等方面也有显著提高。
2. 实验分析(1)阅读资源丰富性对阅读能力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实验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了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了阅读能力;(2)阅读指导有助于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3)阅读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体验;(4)阅读评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阅读进步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六、结论通过本次实验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阅读能力提升实验对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具有显著效果;2. 丰富阅读资源、阅读指导、阅读实践活动和阅读评价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策略;3. 为我国小学阅读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小学教学材料、辅助教学和课外阅读的挑选及管理策略
小学教学材料、辅助教学和课外阅读的挑选及管理策略1. 教学材料的挑选1.1 适应性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教师应考虑到材料的适应性。
教学材料应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发展水平。
此外,教学材料应与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相符,以便有效地支持教学活动。
1.2 教育价值教学材料应具有高的教育价值,能够有效地传达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优质的教学材料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积极性。
1.3 多样性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教学材料应具有多样性。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包括图书、视频、音频、实物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 辅助教学的挑选2.1 教学工具的选择选择教学工具时,要考虑其易用性和实用性。
例如,使用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易于操作。
2.2 教学软件的选择选择教学软件时,要考虑其功能性和可靠性。
优秀的教学软件可以为教师提供多种教学方法,如在线测验、互动游戏等,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3. 课外阅读的挑选3.1 兴趣驱动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可以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提高阅读效果。
3.2 知识性和启发性课外阅读材料应该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可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
同时,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还应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4. 教学材料、辅助教学和课外阅读的管理策略4.1 制定规划教师应制定明确的教学材料、辅助教学和课外阅读的使用规划,包括何时使用、如何使用等,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4.2 定期评估教师应定期评估教学材料、辅助教学和课外阅读的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3 建立反馈机制建立学生反馈机制,收集学生对教学材料、辅助教学和课外阅读的使用感受和建议,以便教师持续改进教学。
以上就是小学教学材料、辅助教学和课外阅读的挑选及管理策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两种多媒体课件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两种多媒体课件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影响的实验研究作者:李淮生一、问题的提出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微机的普及,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应用各式各样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阅读教学,并取得了传统的阅读教学达不到的效果。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众多类型的课件中,大部分中学的语文教师开发、应用的是演示型课件。
这种课件在多媒体教室或多媒体CAl网络教学环境下使用,由教师向全体学生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
在一些重点中学和实验中学,有的语文教师开发并应用了学习型课件。
这种课件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使用,在师生共同提出学习目标后,由学生利用网络打开教师为该课制作的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而完成学习任务。
但是,关于这两种课件对课堂阅读教学的影响的异同,却鲜有人研究。
为此,我们进行了上述两种课件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二、实验的步骤和结果本项实验研究按“仅施后测控组设计”进行。
1.被试。
选取我校高二年级(2)、(9)、(12)三个班参加实验,这三个班高中入学以来历次语文测试成绩基本持平。
之所以选择高二学生,是考虑到实验班的学生要有较好的微机操作水平。
2.参试教师。
本项实验由三位教师主持,他们的教学、教研水平大致相等,工作责任心强,与学生关系融洽。
3.材料。
部编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中15篇讲读课文。
参试教师与微机教师共同为这15篇课文开发的上述两种课件。
4.随机分配教学班的类型。
结果为: (2)班用演示型课件,为实验组1;(12)班用学习型课件,为实验组2; (9)班只用课本,为控制组。
5.按不同的教学班类型组织课堂教学,时间为11周,每周4课时。
实验组每篇课文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实验组1:利用课件中的多种媒体形式展示课题,解题,简介作者,交代背景。
——播放配乐朗读的课文录音,并指导学生朗读。
——指导学生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将其结果引导到自己设计好的答案上来并用屏幕展示。
教育实验设计两种辅助教学材料对阅读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教育实验设计设计一:课题名称:两种辅助教学材料对阅读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研究问题:两种辅助教学材料分别对小学生的阅读行为有何种性质的影响?实验处理:1、实验组甲,在每天的阅读教学中,花20分钟阅读辅助教学材料甲。
2、实验组乙,在每天的阅读教学中,花20分钟阅读辅助教学材料乙。
3、控制组,在每天的阅读教学中,一直使用传统教材。
样本:某市某小学四年级一班,共45人,随机分配成三组,每组15人。
因变量测定:实验开始前和结束时统一进行阅读测试。
条件控制:同一个教师授课,基本阅读教材相同,等组。
实验设计类型:等组前后测设计设计二:教师情绪状态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设计一、问题的提出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已使这一问题在教育教学中更加明晰地凸显出来。
以往虽有研究者曾提出或关注过该领域的问题,但对二者之间关系的探讨缺乏实证性研究。
本研究将以实验的方法科学论证教师的情绪状态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假设1、教师的情绪状态对教学效果有影响2、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3、教师的消极情绪状态降低教学效果三、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说明1、自变量:教师情绪状态分三级水平:正状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富有激情)负状态(精神颓废面容憔悴萎靡不振)常态(介于正负状态之间)2、因变量:教学效果分三方面内容:学习成绩(知识的掌握)学生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教师情感体验(自我效能感)四、实验过程1、被试的选择:从某学校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120名同学进行实验。
2、被试的分组:将被试随机分为正状态、负状态、常态三个组。
3、实验的实施:同一教师、同一内容、同一教学环境分别在三个组上课。
4、结果测查:考试(后附考卷)问卷调查(后附:学生课堂情感体验问卷调查表)访谈(后附: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访谈提纲)五、实验结果统计1、三种状态下学生学习成绩2、三种状态下学生非智力因素3、三种状态下教师自我效能感六、实验结果分析1、三种状态下学生学习成绩的比较2、三种状态下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比较3、三种状态下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比较4、三种状态下性别差异比较5、三种状态下地域差异比较6、三种状态下——比较。
附加问题对学习困难学生阅读理解影响的实验研究
附加问题对学习困难学生阅读理解影响的实验研究摘要:以48名阅读优生和阅读学困生为被试(24名阅读优生,24名阅读学困生),采用2×2×2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了附加问题的不同类型(意义性附加问题和监控性附加问题)和不同位置(附加问题的前置和后置)对阅读学困生和阅读优生说明文阅读理解的影响。
结果表明(1)附加问题在说明文阅读理解上存在显著影响,对阅读学困生的影响要强于阅读优生;(2)意义性附加问题对阅读学困生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效果要强于监控性;(3)附加问题的后置效果要好于前置。
关键词:学困生;阅读理解;附加问题一、问题的提出附加问题指附加在阅读文本内容之中,对阅读者起到影响其文本学习的问题。
[1]附加问题是一种提问技术,可以帮助促进阅读者对于文本进行有效的阅读。
附加问题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学习,附加问题的类型、频率和位置等因素对附加问题的作用都有一定的影响。
国内目前关于附加问题的研究多以记叙文为题材,李锋盈和李伟健等研究指出监控性附加问题和反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阅读理解有促进效果。
国外的研究多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很少。
本文选取阅读学困生作为研究对象,以说明文为题材,探讨监控性附加问题和意义性附加问题(附加问题类型)以及附加问题前置和后置(附加问题的不同位置)对学困生阅读理解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一)被试的选择阅读困难学生是学困生的一种类型,根据学困生的定义,本研究选择阅读困难学生的标准如下:(1)该生的阅读成绩在全班排最后10%(以最近一次的语文期末考试中阅读理解的分数为准);(2)该班语文教师评定其为阅读理解差生;(3)该生的瑞文智力测验成绩,即iq≥ 90;(4)该生没有明显的躯体和精神疾病,没有脑损伤病史。
阅读优生的选择标准为:(1)该生的阅读成绩在全班的前10%(以最近一次的语文期末考试中阅读理解的分数为准);(2)该班语文教师评定其为阅读理优秀生;(3)该生的瑞文智力测验成绩,即iq ≥ 90;(4)该生没有明显的躯体和精神疾病,并且无脑损伤病史。
基于阅读策略的交互式教学对高中生英语阅读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基于阅读策略的交互式教学对高中生英语阅读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阅读策略是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为解决阅读问题而采取一系列行动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的阅读效率。
然而,在实际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策略指导。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英语课堂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交互式教学提倡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注重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本研究基于当前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基于阅读策略的交互式教学,并运用客观实验对其效果进行验证,旨在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笔者选取广州某中学高二两个平行班的82名同学(每班各42人)进行为期18周的实验。
实验前期,笔者对两个班分别进行了英语阅读理解前测与调查问卷前测,并运用SPSS18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发现高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阅读策略的使用率不高,且阅读策略的使用意识较低。
基于此,本文尝试应用基于阅读策略的交互式教学进行阅读教学,以此来改善学生策略使用率低下的情况。
笔者在控制班采用传统自下而上模式进行教学。
整个实验过程都围绕以下两个研究问题展开:1)基于阅读策略的交互式教学能否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如果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2)基于阅读策略的交互式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成绩与阅读态度有何影响?基于以上研究问题,笔者在为期18周的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严格开展了基于阅读策略的交互式教学。
实验后,笔者对两个班学生均进行了阅读理解和调查问卷后测,再从实验班的各分组中分别抽取5名学生进行访谈,以评估其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阅读态度的影响。
通过对实验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笔者有以下发现:1)基于阅读策略的交互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且效果显著;2)基于阅读策略的交互式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影响不同,其中高分组效果较显著;3)实验班学生普遍认为基于阅读策略的交互式教学较传统阅读教学模式更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表示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会积极地将阅读策略运用于英语阅读活动。
围绕“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写一份实验设计
围绕“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写一份实验设计
实验名称: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方式A和方式B)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确定哪种教学方法更加有效。
实验对象:高中学生
实验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研究。
实验流程:
1. 按照学生的学业水平,随机将选定的高中学生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对于实验组,采用方式A进行教学。
对于对照组采用方式B进行教学。
3. 通过对两组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估,比较两种方式的成绩差异。
4. 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如学生个人原因、学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尽可能使实验组合对照组具有可比性。
实验数据处理:
1. 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试验前、试验中、试验后的成绩情况是否有明显变化。
2. 比较两组群体的成绩得分,分析两种教学方式在学业成绩方面的差异,确定哪种教学方式更加有效。
实验结论:根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比较,得到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结果。
可以得出哪种教学方式在学生学业成绩提高方面更加有效。
同时,也可以探究实验结果的背后原因,从而得到更准确的结论和有效的建议。
教育实验方法范文
教育实验方法范文教育实验方法指的是通过对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方面或者其中一种方式进行实验,以验证和改进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方法主要用于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政策、教材编写、教育评估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教育实验方法。
一、前后实验设计前后实验设计是指在实验之前进行一系列的观察,然后通过实验干预,再次观察,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这种设计方法可以用于研究教育方法、教学材料等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例如,在研究两种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时,可以先对两组学生进行入学前的测试,然后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再进行同样的测试,并将两组学生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二、对照组实验设计对照组实验设计是指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以验证教育实验的效果。
实验组接受其中一种教育干预,而对照组则接受传统的教学方法。
通过比较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来验证教育实验的效果。
例如,在研究其中一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时,可以将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新的教学方法,而对照组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然后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
三、多组对照实验设计多组对照实验设计是指将多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进行比较,以验证不同实验组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这种设计方法常用于研究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等的影响。
例如,在研究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时,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实验组分别接受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对照组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然后对各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
四、纵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在不同时间点对同一群体进行观察和测量。
这种设计方法可以用于研究教育政策、课程、教学方法的长期效果。
例如,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点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进行测量,分析不同时间点的差异。
五、随机分组实验设计随机分组实验设计是指将参与实验的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以降低因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
实验法1
例3:平衡设计 (The Counterbalanced Design)
即固定组循环设计,有不同组和不同的实验处理, 每组按照不同顺序循环接受实验处理,比较各 种实验处理的平均成绩。每组既是实验组,又 是对照组。
实验设计: X1OX2OX3O X3OX1OX2O X2OX3OX1O
例:自学、讲授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比较
(一)前实验设计 (Pre-experimental Design)
特点:对无关变量不能控制,但可以操纵变化自 变量。 分类: 【A】单组后测设计:X O 【B】单组前后测设计:O1 X O2 【C】固定组比较设计:X O O O1, O2分别代表前测(pretest)和后测(posttest), X代表实验处理
随机分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则不 给予实验处理;两组均进行前后测。
实验设计: R O1XO2
R O3 O4
例:解题思维策略训练提高解题能力的实验
假设:系统进行解题思维策略训练可提高学生解应用题 的能力。 实验处理:实验组用自编教材,讲解6种应用题解题方法 (简化法、图解法、结构训练法、联想法、假设法、 对应法),每周3次,每次1节课,共7周20节课。控制 组不讲,只做同样的练习。 因变量:学生解应用题能力(操作定义:等值数学难题 测验) 条件控制:随机取样;同一教师教学;前后测相同(等 值难题,测验时间与要求前后一致);练习内容相同。 统计分析:对 (O2-O1)和(O4-O3)进行显著性检验,即对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成绩平均分数参数无前测,非随机分组
被试的差异没有控制
在研究结论上要加以说明
(二)准实验设计
特点:不按照随机取样原则抽取被试,强调对自 变量进行操作控制,对无关变量有所控制。 分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实验设计
设计一:
课题名称:两种辅助教学材料对阅读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研究问题:两种辅助教学材料分别对小学生的阅读行为有何种性质的影响?
实验处理:1、实验组甲,在每天的阅读教学中,花20分钟阅读辅助教学材料甲。
2、实验组乙,在每天的阅读教学中,花20分钟阅读辅助教学材料乙。
3、控制组,在每天的阅读教学中,一直使用传统教材。
样本:某市某小学四年级一班,共45人,随机分配成三组,每组15人。
因变量测定:实验开始前和结束时统一进行阅读测试。
条件控制:同一个教师授课,基本阅读教材相同,等组。
实验设计类型:等组前后测设计
设计二:
教师情绪状态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已使这一问题在教育教学中更加明晰地凸显出来。
以往虽有研究者曾提出或关注过该领域的问题,但对二者之间关系的探讨缺乏实证性研究。
本研究将以实验的方法科学论证教师的情绪状态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假设
1、教师的情绪状态对教学效果有影响
2、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的消极情绪状态降低教学效果
三、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说明
1、自变量:教师情绪状态
分三级水平:正状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富有激情)负状态
(精神颓废面容憔悴萎靡不振)常态(介于正负状态之间)
2、因变量:教学效果
分三方面内容:学习成绩(知识的掌握)
学生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
教师情感体验(自我效能感)
四、实验过程
1、被试的选择:从某学校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120名同学
进行实验。
2、被试的分组:将被试随机分为正状态、负状态、常态三个组。
3、实验的实施:同一教师、同一内容、同一教学环境分别在三个
组上课。
4、结果测查:考试(后附考卷)
问卷调查(后附:学生课堂情感体验问卷调查表)
访谈(后附: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访谈提纲)
五、实验结果统计
1、三种状态下学生学习成绩
2、三种状态下学生非智力因素
3、三种状态下教师自我效能感
六、实验结果分析
1、三种状态下学生学习成绩的比较
2、三种状态下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比较
3、三种状态下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比较
4、三种状态下性别差异比较
5、三种状态下地域差异比较
6、三种状态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