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三第7课《马嵬》教案

合集下载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马嵬》优秀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李商隐的《马嵬(其二)》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以唐诗为主,选取了唐朝不同阶段的诗人代表,旨在领悟唐朝诗人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和艺术感悟能力。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高。

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以杨贵妃、唐玄宗为抒情对象,以马嵬之变为写作事件,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二说学情学生对古典诗歌已经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对于咏史诗在讲解《杜甫诗三首》中也有涉猎,他们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鉴赏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反复咀嚼体验诗歌这一含蓄细腻力情感见长的文体,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激发审美情趣,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依据新课标三个维度、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教学一篇诗歌目的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决定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全文;(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大事;(3)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诗歌主题思想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的理解;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意象、典故等;2. 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3.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4.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5.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诗歌鉴赏题目,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2.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字词、意象、典故等,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3. 诗歌鉴赏: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歌的情感;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六、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全文;2. 写一篇关于《马嵬》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3. 查找白居易的其他诗作,挑选一首进行自主鉴赏,写一篇鉴赏心得,不少于200字。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共计1课时(45分钟)。

八、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2. 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文章,关注文章中对诗歌内容、意象、典故、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的分析;3.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2)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3)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2)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忠诚、正直、忧国忧民的品质;(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学的热情,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含义和用法;(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2)诗歌的寓意和象征手法;(3)如何评价诗人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即安史之乱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歌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2)分析诗歌中的寓意和象征手法;(3)阐述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诗人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马嵬》;3. 调查其他诗人对安史之乱的描写,与《马嵬》进行对比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诗歌鉴赏文章:评估学生在文章中对诗歌主题、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4. 对比分析:评价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所展现出的思考深度和文学鉴赏能力。

《马嵬》教案设计

《马嵬》教案设计

《马嵬》教案设计《马嵬》教案设计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嵬》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嵬》教案设计1第一部分诗歌文本解读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首联用典,以此来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

首联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可是缘分已尽,于事无补。

颔联运用反衬手法,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

颈联“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当时”指七夕玄宗与杨贵妃“蜜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运用对比的手法。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尾联也包含尖锐的对比。

将天下之主与平民相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吟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7《马嵬》教案(优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7《马嵬》教案(优选)
三、再读分析人物
1.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时的玄宗?当时情况如何?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前的玄宗?玄宗逃难的生活是怎样的?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3.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后的玄宗?杨贵妃死后,玄宗做了什么?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个人备课
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
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
③新授
④课内练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李商隐的《锦瑟》,现在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锦瑟》可以说是李商隐所写诗歌当中最朦胧难懂的,但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嵬》相对而言要易懂许多。
二、初读正音断句
1.出示已断好节奏的诗歌原文,生齐读。师注意字词读音。
2.解题
(1)马嵬,在今陕西,如今已然成为旅游景点。此地有杨贵妃墓,更有“马嵬之变”的历史。
(2)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长安,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护驾军士砍杀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3.咏史诗鉴赏步骤 弄清史实; 揣摩意图; 分析写法
内容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时间
2018
课时
1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马嵬》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重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马嵬》的背景和文学价值,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度剖析,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诗歌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2. 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例子,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马嵬》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3. 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释其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探讨其深层含义。

2. 解读诗中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受诗中的意象和人物形象。

2. 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个意象或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教学互动:1. 学生之间的互动: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的讨论和合作能力。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十一、作业布置:1. 让学生背诵《马嵬》,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马嵬》这首诗的基本情节和背景。

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马嵬》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诗歌结构分析:介绍诗歌的韵律、格律和意象。

诗歌主题探讨:探讨诗歌中对爱情、权力和命运的描绘。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解读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象和修辞手法。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马嵬》的课文。

参考书籍:有关《马嵬》诗歌的解析和评论。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3.2 教学材料课文:《马嵬》诗歌文本。

问题清单:提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分析框架:提供诗歌分析的框架和术语。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作业中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口头报告:评估学生的口头报告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和自我反思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朗读诗歌。

第二课时:解读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2 时间安排每课时45分钟,共四课时。

第六章:作业与练习6.1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马嵬》诗歌的短文,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感受。

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化和诗歌创作背景。

高中语文7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新人教版0

高中语文7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新人教版0
些问题?学生提问,教师总结归纳如下: (预设问题)
1.首联中用典故,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2.颔联 “虎旅传宵柝”声音与”鸡人报晓筹”声音有什么不同?
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4.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5指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
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
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
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
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
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h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
【赏析】
唐玄宗晚年,不理朝政,沉迷声色,756年6月安禄山的叛军攻破
潼关,唐玄宗仓皇奔蜀。行至马嵬(今陕西平西),随行将士哗变,杀
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以平军愤。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术士为其招魂。术士声称在海外仙山见到了杨
6、内容小结
首联:否定虚妄之说
颔联:对比今昔之闻
颈联:对比今昔之事
尾联:对比帝民之果
(三)质疑再探
对于这首诗歌,大家还有哪些疑问?
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确】《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
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叙马嵬之变,兼
寓讽意。本课所选的第二首继承了前一首的基调,却更胜一筹,写得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2)掌握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培养爱国情怀,提高社会责任意识;(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2. 诗中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 诗词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2. 深入解读诗文,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3. 诗词创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难点知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5. 欣赏与创作:欣赏经典诗词,学习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鼓励优秀作品。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必修教材;2. 参考书目:《李商隐诗集》、《唐诗三百首》等;3. 网络资源:相关诗词解读、古代文化知识等;4.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好PPT,内容包括诗文、生僻字词、古代文化知识等;2. 准备相关诗词的复印件,供学生欣赏和创作;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八、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文;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意;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理解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5. 欣赏与创作:组织学生欣赏经典诗词,学习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6.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7.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诗文的背诵和创作任务。

《马嵬》教案

《马嵬》教案

《马嵬》最新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讲述《马嵬》诗歌创作的背景,包括历史事件、社会环境等。

1.2 作者简介: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倾向和生活背景。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主题:分析《马嵬》诗歌的主题思想,探讨诗人对爱情、忠诚、背叛等情感的表达。

2.2 诗歌结构:讲解诗歌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层次感。

2.3 诗句解读: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内涵。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韵律与节奏:分析《马嵬》诗歌的韵律特点,讲解诗句的节奏感,培养学生对诗歌音韵的感知能力。

3.2 修辞手法: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

3.3 意象与象征: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自然景物和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

第四章:诗歌情感体验与表达4.1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4.2 诗歌创作:启发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培养学第五章:诗歌与文化价值探讨5.1 诗歌与文化:探讨《马嵬》诗歌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5.2 诗歌教育意义:分析《马嵬》诗歌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包括情感教育、人文素养培养等方面。

5.3 诗歌传承与发扬: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马嵬》诗歌的文化价值,鼓励学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第六章:诗歌比较与分析6.1 比较诗歌:《马嵬》与其他诗歌的比较,分析其独特之处和共通之处。

6.2 分析诗歌:通过比较不同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深入理解《马嵬》的独到之处。

第七章:诗歌表演与演绎7.1 诗歌表演:学生分组进行诗歌的表演,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演绎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7.2 诗歌演绎:学生自由发挥,以自己的方式演绎诗歌,可以是朗诵、戏剧等形式,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马嵬》优质课教案设计(高二)共3篇

《马嵬》优质课教案设计(高二)共3篇

《马嵬》优质课教案设计(高二)共3篇《马嵬》优质课教案设计(高二)1《马嵬》是一首经典古诗,被誉为唐代传世诗之一。

文化古迹马嵬坡,便是以这首诗命名。

而优质的课教案设计,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首古诗,掌握古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人生哲理。

一、教学目标1. 掌握古代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在诗歌中自如地应用;2. 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进而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3.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人生哲理的诠释。

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感受到古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设计Part 1 情境呈现学生们进入教室后,屏幕上显示该课程的主题——《马嵬》。

然后,一张马嵬坡的照片被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感受一下这个地方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底蕴,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Part 2 教学教法引导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们在理解古代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

特别要重点讲授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然后,以《马嵬》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明白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进一步明确古代诗歌表达深刻思想的方法。

这里,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教学工具来辅助,例如美化人体器官做比喻等,让学生们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

Part 3 深刻剖析在学生明确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后,让学生们自主探索《马嵬》中隐藏的人生哲理。

如何让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人生哲理深刻刻在学生们的心灵中,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难点。

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来引导,例如:“对于《马嵬》,你们觉得其中蕴含了哪些哲理?”,“古代诗歌与现代人生有何异同?”,“古代诗歌如何体现出中华文化的魅力?”等等问题。

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从而能够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和体验人生哲理。

Part 4 课堂互动和小组合作在学生们通过讨论和思考后,适时开展一些小组活动。

高二语文必修三马嵬教案

高二语文必修三马嵬教案

【导语】因为⾼⼆开始努⼒,所以前⾯的知识肯定有⼀定的⽋缺,这就要求⾃⼰要制定⼀定的计划,更要⽐别⼈付出更多的努⼒,相信付出的汗⽔不会⽩⽩流淌的,收获总是⾃⼰的。

⽆忧考⾼⼆频道为你整理了《⾼⼆语⽂必修三马嵬教案》,助你⾦榜题名!【篇⼀】 李商隐【唐】 ⼀、⾛近作者 李商隐,⼦义⼭,号⽟奚⾕⽣,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早年为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常识,借其得以中进⼠。

后⼊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

令狐楚与王茂元是政敌,李商隐⽆意中卷⼊当争的漩涡,⼀再受到排挤。

选宗⼤中年间,先后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观察使、节度使幕府中任职,位卑禄微,⼼情抑郁。

其诗词华美⾊彩浓丽;构思新颖,多⽤典故。

有时因已经过于朦胧⽽不易所解,此特⾊在“⽆题”诗中最为明显。

政治诗、咏史诗多揭露时政,托古讽今,抒发内⼼忧愤。

但有时消极感伤成分较多,⽤典过多,隐晦难明。

有《李义⼭诗集》和《樊南⽂集》。

与杜牧合称“⼩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诗歌背景 公元756年,⼀场声势浩⼤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唐王朝由此⾛向衰败,这便是历的“安史之乱”。

公元756年,7⽉14⽇,安禄⼭统领的叛乱军⼤举攻⼊长安接到密报的唐⽞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禁军仓皇出逃。

第⼆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

就在这时,随⾏的将⼠突然起义反叛,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

随后,叛乱的将⼠将愤怒的⽭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姐姐—--⽞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这个⼤唐最美丽的⼥⼈。

七⼗多岁的⽼皇帝李隆基,最终没有保住⾃⼰爱妃的⽣命,⼀代绝世美⼥⾹销⽟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三、朗读课⽂ 展⽰《乐游原》《晚晴》《夜⾬寄北》并带领学⽣扫读(若有时间朗读) 四、讲读课⽂ 1.海外徒闻更九州,他⽣未⼘此⽣休。

⾸联夹叙夹议,⽤“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在 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偶然听说也。

意思是:⽞宗听⽅⼠说杨贵妃在仙⼭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不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他⽣”为夫妇的事渺茫“未⼘”;“此⽣”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第7课《马嵬》教案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第7课《马嵬》教案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第7课《马嵬》教案人教必修三第7课《马嵬》教案李商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以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充分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课文简介《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贵在诵读,要多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按照上文提示的步骤,赏析李商隐的《马嵬》,在理论的指导下,联系实际,以具体的诗歌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便于记忆。
将诗歌拆分成四联去分析,容易理清思路,明确每一联的内容,情感,写作特色,学生可以加深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也有助于记忆。
此诗章法上较有特色,加以引导,学生能很轻松的回答出来,可以提高兴趣。
(4)尾联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反问,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小结:此诗前六句,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最后两句,以疑问作结,更是发人深省,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附上另一首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现学现用,检验学习效果。
5、领悟感情
(1)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讽刺玄宗的痴心妄想。“徒闻”“未卜”“休”。
(2)颔联中“虎旅宵柝”与“鸡人报晓”声音有何不同?暗示了什么?“空闻”与“无复”是什么意思?这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用为何?
明确:一个是军营中的声音,一个是宫廷内的声音。暗示了唐玄宗遭遇事变,逃跑在外。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昔乐今哀,昔安今危的生活境况。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4、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2、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人教必修三第7课《马嵬》教案
2010年9月24日
教学设计正文
课 题
《马嵬》(其二)
设计意图
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诵读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3、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按照四个步骤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用本课学过的方法对李商隐另一首有名的咏史诗《贾生》进行鉴赏。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明确什么是咏史怀古诗,回忆所学,有直观印象。
高考中,咏诗怀古诗是学生鉴赏的重难点,将鉴赏的步骤明确下来,有利于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形成习惯的鉴赏步骤,帮助学生对诗歌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环节
(一) 、导入新课
在高考的古诗歌鉴赏中,咏史怀古是不可忽略的一大类。当我们看到一首咏史诗时,我们该怎样去鉴赏它呢?今天,我们就以李商隐的咏史诗《马嵬》(其二)为例,一起来学习一下怎样读懂一首咏古诗。
(二) 、概念——咏史诗
咏史诗是诗人通过对史迹、史事的咏叹,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情感的诗歌。
6、分析写法
从内容上看,首联写的是玄宗“招魂之举”,颔联颈联写的是“玄宗之悲”,尾联写的是“义山之叹”,如果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怎样的?
明确:“玄宗之悲”→ “招魂之举”→ “义山之叹”。
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五、六句倒叙突出因果。
五、拓展练习
3、弄清史实
作品涉及了哪些人物,哪件事情,诗歌中哪几句写了这一事件?
明确:唐玄宗与杨贵妃,马嵬坡兵变。“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
4、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在这首诗中,媒介是什么,诗人由此又想到了什么?
明确:媒介是马嵬坡。诗人身临此处,想起当初唐玄宗在此地的遭遇,不由表达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于是咏史怀古。
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侧面烘托,或倒叙插叙等。
四、课文分析
1、诵读诗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疏通诗意
(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回顾我们曾经学过的咏史诗词有哪些?
《赤壁》《题乌江亭》《念奴娇·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
总结这些咏史诗词的特色: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借助诗歌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托古讽今、托古寄慨、评说历史事件和人物。
(三)、如何鉴赏咏史诗
弄清史实 → 体会意图 → 领悟感情 → 分析写法
1、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3)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这种今昔对比体现了玄宗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过去长生殿前对月盟誓,今日“六军不发”牺牲爱人,直接体现了玄宗的虚伪,自私的性格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