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第十四课《蜜蜂》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蜜蜂》课堂实录

《蜜蜂》课堂实录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

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幻灯片出示蜜蜂图片).2.板书课题。

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

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资料袋大家交流分享。

2、导入:在那篇文中列宁是靠蜜蜂找到了养蜂人的家,老师也听说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的能力,离开蜂房很远,它们照样能飞回来。

法国的一位科学家在听说蜜蜂有这样的能力后,他想做一项实验来证明。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蜜蜂》,让我们一起去走进课文,看一看法布尔是怎样观察研究蜜蜂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自学课文,读准生字词语的音,把课文读正确。

师:大家自学得很认真,看大屏幕,这些词语是由要认的生字组成的,请大家来读一读?谁愿意做小老师带着大家来读一读读的真好,真棒,。

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句子读的怎么样?听清老师的要求:老师说词语,大家要快速找到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然后读。

师: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一听生1:读带有证实的句子师:读得非常好,让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带有证实的句子师:谁找到带有阻力这个词语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生1:读带有阻力这个词语的句子师:读得非常好,让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生3:我发现这个课文当中有好几个多音字呢师:你可真仔细呀,师:请大家赶紧去找一找,这一课中有哪些多音字生:闷,几,生:尽师:这几个多音字组成的词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词语:闷了很久,几乎,尽管师:读得很好,同学们,你们能找到带有这三个多音字的句子,把它认真地读一读吗?我们把刚才自己找到的三句话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带有多音字的三个句子师:很好,刚才有一些难读的词语和多音字,我们找到了相关的句子,把它们读正确了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再来读一读生齐读词语师:非常好,这些词语的意思你们都弄明白了吗?生1:我想问问陌生是什么意思?生2:陌生的意思就是不熟悉准备无误是什么意思呢?师:准备无误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从课文当中找到准备无误这个词语的句子,再去读一读吗?生自读这个句子师: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生齐读这个句子生1:根据这个句子,我想准备无误就是非常正确,没有一点错误的意思吧师:非常好,你们结合句子,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词语读正确了,还知道了词语的意思啊,接下来我们要读课文了,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呢?生1:6个师:那么老师就请6位同学轮流来读课文吧生轮流读课文师:谁来评评读得怎么样生1:这一次大家都把课文读正确了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前面把词语读正确了,难读的句子又多读了几遍,课文是不是也就有读好了呀师: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法布尔到底做了一项什么实验?生默读课文师:同学们默读课文的时候也非常认真,谁来说说法布尔到底做了一项什么实验?生1:法布尔做的实验是证明蜜蜂有辨别方面的能力师:说得真好,同学们,法布尔是怎么做这项试验的,试验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吧,接下来,我们来写字。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14蜜蜂_人教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14蜜蜂_人教
生:……
第2页
师:还有什么样的注意呢?你想得真周到。听老师读,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读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xx……
生:我看到了这时起风了。
师:谁愿意上来听一听?(请几个学生上台演示“四面飞散”)生:你现在打开纸袋。其他同学读课文。
师:触到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几乎。
生:……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第4页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14蜜蜂2019人教版新课标
上课。
师:你是否注意过鲜花的开放,是否注意过蜜蜂的纷飞……齐读课题。
生读。
师:大声点。
生再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生读课文。
师:我们把生字列出来,谁能读?
请两个学生读。
师:(板书“试验”)……请大家再读课文,注意不出声,不指读,想想课文写了什么事?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
第9页
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第10页
生:(齐呼)xx。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4课《蜜蜂》(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4课《蜜蜂》(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4课《蜜蜂》(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运用新词汇,如“辨认”、“确确实实”等,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观察插图、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课文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如何观察和描述蜜蜂的行为。

2. 词汇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新词汇,理解其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 蜜蜂知识: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运用新词汇,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

2. 难点:学生对蜜蜂的生活习性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插图、PPT、黑板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蜜蜂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蜜蜂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讲解课文内容,学习新词汇。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蜜蜂的生活习性,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知识。

4. 课文朗读: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对蜜蜂的了解和认识。

板书设计1. 《蜜蜂》2. 关键词:蜜蜂、生活习性、观察、描述3. 重点内容:课文内容摘要、新词汇、蜜蜂的生活习性作业设计1. 课文理解:回答课文相关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词汇运用:用新词汇造句,巩固词汇学习。

3. 蜜蜂知识拓展:查找关于蜜蜂的更多信息,准备下次课堂分享。

课后反思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感受和困惑。

2. 教学效果评估: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新词汇的掌握情况。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4蜜蜂(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4蜜蜂(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4 蜜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蜜蜂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4课《蜜蜂》。

2. 生字词:特殊、辨认、准确、条件、附近、油菜、记载、无论、蜜蜂、阻力、本能、穿过、亲眼、目的、证实、包括、亲眼、辨认、不同、特征、辨认。

3. 课文结构: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作者对蜜蜂的观察;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描述作者进行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蜜蜂,引导学生观察蜜蜂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蜜蜂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找出不懂的生字词。

3. 合作学习:学生分小组讨论生字词的意思,交流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引导学生思考蜜蜂的智慧和本能。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蜜蜂2. 课文结构:观察-实验-总结3. 生字词:特殊、辨认、准确、条件、附近、油菜、记载、无论、蜜蜂、阻力、本能、穿过、亲眼、目的、证实、包括、亲眼、辨认、不同、特征、辨认。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4.蜜蜂 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4.蜜蜂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准确”、“辨认”造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积极思考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4课《蜜蜂》2. 生字词:辨认、准确、公里、本能、辨认方向、目的、花粉、实验、证实、本能、辨认方向、目的、花粉、实验、证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词。

2. 教学难点:理解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以及作者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蜜蜂,引导学生关注蜜蜂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不懂的生字词。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互相解答不懂的问题。

4.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讲解,重点讲解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以及作者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5. 巩固练习:学生用“准确”、“辨认”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以及作者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蜜蜂2. 课题下方: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作者实验的过程和结论3. 右侧:生字词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2. 用“准确”、“辨认”造句3. 思考:蜜蜂是如何辨认方向的?为什么?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巩固练习、总结提升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学会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了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以及作者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部编版《14、蜜蜂》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14、蜜蜂》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14.蜜蜂》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课题14.蜜蜂1. 会认“概、阻、括、误”等8个生字,会写“蜜、蜂、辨、阻”等 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蜜蜂、辨认、阻力、包括”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实验过程,感受说明时语言运用的准确 ,并能积累好 词佳句。

3.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4.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 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 怎样得出的。

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 ,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第一课时、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咱们来猜个谜语吧(出示谜语)你们可真聪明呀,一眼就猜出谜底。

(出示答案)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探究一下蜜蜂的奥秘。

3. 出示蜜蜂在花丛中采花蜜的图片 ,播放歌曲《蜜蜂之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

4. 正如歌中所说的“小蜜蜂,住蜂房,每天早起寻花香,传花粉、采花蜜,一天到晚真繁忙”。

你喜欢勤劳的小蜜蜂吗?你能说说蜜蜂除 了采蜜外,还有什么本领?5. 和同学交流你查找的有关蜜蜂知识的资料。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6.是啊,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的能力,离开蜂房很远,他照样能飞回来。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这样的能力,他想做一项实验来证明。

今天我们来学习(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让我们一起去走进课文,看一看法布尔是怎样观察研究蜜蜂的。

、初读读文,整体感知。

1.布置要求:默读课文。

圈画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_,多种形式检查,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2)学习词语。

(出示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大概、阻力、包括、准确无误、逆风、沿途、陌生、超常)小老师领读、同桌互相读。

《蜜蜂》教学实录(通用14篇)

《蜜蜂》教学实录(通用14篇)

《蜜蜂》教学实录(通用14篇)《蜜蜂》篇1师:大家知道我是来自哪里什么样的老师?生:你是来自新疆漂亮的老师。

师:我是一个大嗓门的老师,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生:我们是大胆的同学。

上课。

师:你是否注意过鲜花的开放,是否注意过蜜蜂的纷飞……齐读课题。

生读。

师:大声点。

生再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生读课文。

师:我们把生字列出来,谁能读?请两个学生读。

师:(板书“试验”)……请大家再读课文,注意不出声,不指读,想想课文写了什么事?生:课文写了关于蜜蜂的试验。

(师纠正读音,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师:谁写得好,就给谁一颗星。

师:读了课文,我们就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法布尔,这篇文章写了法布尔的什么事?生答。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有关句子。

生:读课文“我在花园里……”,其他同学听清了吗?师:接下来作了什么?生:放在口袋里师:还有吗?生:我补充,蜜蜂走了两里多路。

师:还有想说的?生:……(请学生上黑板板书试验的顺序。

)师:自由读读这几句话。

师:读完了吗?来,看看黑板。

是这样的顺序吗?生:是。

师:法布尔依次做了什么,请讲。

生:捉蜜蜂──口袋里──做记号──生:如果不放在口袋里,蜜蜂就会飞走。

师:我装在这样的口袋里行不行?生:……师:还有什么样的注意呢?你想得真周到。

听老师读,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

(读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法布尔……生:我看到了这时起风了。

师:谁愿意上来听一听?(请几个学生上台演示“四面飞散”)生:你现在打开纸袋。

其他同学读课文。

师:触到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生:几乎。

生:……师:为什么呢?四人小组商量商量。

生:因为那个时候正好起风了。

师:有可能。

所以作者产生了这样的推测。

(出示一组句子。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师:读明白了吗?生:……师:作者的体会……就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吧。

生读。

师:我还有一些担心。

2024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四课《蜜蜂》教案

2024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四课《蜜蜂》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蜜蜂、辨认、阻力、推测、包括、准确、沿途”等词语。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蜜蜂的飞行特点以及它们的识途本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和阅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 学习作者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蜜蜂的飞行特点和识途本领。

- 学习作者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蜜蜂是如何通过舞蹈来传递信息的。

-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 课文录音或视频资料。

- 蜜蜂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 实验材料:如小昆虫、不同颜色的花朵、放大镜等(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展示蜜蜂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蜜蜂的外形和行为。

2. 提问:“你们知道蜜蜂有什么特点吗?它们是如何找到回家的路呢?”3. 引导学生讨论并引出课题《蜜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4.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归纳总结。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 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法布尔做实验的原因。

2. 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3. 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体会蜜蜂的识途本领。

- 讨论蜜蜂是如何通过舞蹈来告诉同伴花蜜的位置的。

- 观看蜜蜂舞蹈的视频资料,加深理解。

4. 学习第五自然段,总结全文,感受作者的探究精神。

四、拓展延伸1.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关于蜜蜂的小实验,如观察蜜蜂采蜜的过程。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3. 小组展示实验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蜜蜂的飞行特点和识途本领。

蜜蜂教学实录

蜜蜂教学实录

>>三年级上册《蜜蜂》课堂实录推荐师:你是否注意过鲜花的开放,是否注意过蜜蜂的纷飞,唐代著名诗人罗隐,在他的《咏蜂》里写“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蜜蜂》。

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生:自由回答师: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自读课文,把有关的语句画来来。

生:(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师:你在哪里找到答案的?生:(第一自然段)师:谁能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哦,读了这里,我知道了作者的实验原因,是?生:(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师:听说?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作者没有迷信盲从人家的结论,而是自己要动手实际做一下试验,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文中找找相关的语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师:看看试验共分了几个步骤,标上序号,小组讨论一下。

师:谁来当当小解说员,把试验步骤说给同位听听。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师: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便于观察(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抛弃的(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了解蜜蜂飞回来的时间师:从这些做法你,你感受到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生:(考虑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师:蜜蜂被放出来后,你看到了什么?生:(蜜蜂四面飞散,好象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

)师:真的触到地面了吗?生:(没有,从几乎可以看出来。

)师:作者的用词非常严谨啊,一个几乎,就把蜜蜂将触未触的在风中飞行的艰难情况描绘出来拉。

那么这里,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生:(担心的,着急的,怜爱的。

【三年级】第十四课《蜜蜂》教学实录

【三年级】第十四课《蜜蜂》教学实录

《蜜蜂》教学实录墙南中心学校张娜【设计理念】教学本文紧扣本单元“留心观察,善于发现”这一专题,一方面采取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弄清作者为什么做试验,试验是怎么做的,最后结论是什么,同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研究作风;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文本的教育功能,让学生知道,只要做生活的人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动脑思考,每个人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材分析】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教学片段】师:你是否注意过鲜花的开放,是否注意过蜜蜂的纷飞,唐代著名诗人罗隐,在他的《咏蜂》里写“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蜜蜂》。

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生:自由回答师: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自读课文,把有关的语句画来来。

生:(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师:你在哪里找到答案的?生:(第一自然段)师:谁能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哦,读了这里,我知道了作者的实验原因,是?生:(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师:听说?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作者没有迷信盲从人家的结论,而是自己要动手实际做一下试验,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文中找找相关的语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师:看看试验共分了几个步骤,标上序号,小组讨论一下。

师:谁来当当小解说员,把试验步骤说给同位听听。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师: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便于观察(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抛弃的(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了解蜜蜂飞回来的时间师:从这些做法你,你感受到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生:(考虑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师:蜜蜂被放出来后,你看到了什么?生:(蜜蜂四面飞散,好象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蜜蜂》名师教学片段实录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蜜蜂》名师教学片段实录人教部编版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能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但在课后,我了解到仍有部分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问。为此,我决定在课后设立答疑时间,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
-在课文情感理解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对于观察方法的运用,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如实地观察校园里的蜜蜂,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观察,并分享观察心得。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蜜蜂》这一章节意过蜜蜂忙碌的身影?”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蜜蜂的勤劳和智慧。
(3)观察方法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蜜蜂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举例:
-在学习生字“蜜、蜂”时,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组词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字义,加深记忆。
-在课文朗读环节,教师可以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语气、重音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讨论课文中的具体描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如从远处观察、近处观察、动态观察、静态观察等。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蜜蜂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作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蜜蜂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保护这些勤劳的小生命。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蜜蜂》这篇课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观察他们的学习过程,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生字、词语的学习与运用: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有“蜜、蜂、勤、智”等,以及词语“忙碌、勤劳、智慧”。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读写这些生字、词语,并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蜜蜂》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蜜蜂》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蜜蜂》课堂实录前言:这是一篇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蜜蜂》课堂实录,主要介绍了老师如何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们讲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及价值,帮助学生了解蜜蜂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爱护大自然。

一、课前准备老师提前一个星期就开始做准备工作,从图书馆和网上找到了一些与蜜蜂有关的绘本、图片和视频,准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给学生们生动地介绍蜜蜂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课堂布置了许多蜜蜂主题的装饰画,墙上贴着蜜蜂整个生命周期的图片,让学生们对蜜蜂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课堂实录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蜜蜂吗?学生:蜜蜂是一种虫子,可以采集花蜜做蜜。

老师:好!蜜蜂是一种很神奇的小生物,它们是如何采集花蜜的呢?学生:蜜蜂会用嘴巴吸花蜜,再把它储存在蜂房里。

老师:非常好!蜜蜂可以从花中的花蜜腺处吸取花蜜,并将花蜜带回蜂巢中的蜂房里。

老师带领着学生们一起看一段有关采蜜的视频,让学生们更加形象地了解采蜜的过程。

老师:蜜蜂不仅会采蜜做蜜,还有另一种重要的任务,它们是什么呢?学生:授粉!老师:没错,蜜蜂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授粉。

蜜蜂在采蜜的过程中,会把越野菜和水果上的花粉沾在身上,然后在另一朵花上将花粉掉落下来,完成授粉的任务。

这是什么意义呢?学生:可以让作物成熟更好,种植更多的作物。

老师:非常好!所以说,蜜蜂不仅对人类有很大的好处,对生态环境也有很大的贡献。

老师展示了一张关于蜜蜂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图片,让学生们对蜜蜂的价值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老师:最后,我们来做一下手工吧!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让学生们制作蜜蜂的手工作品。

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兴致勃勃地制作起来。

在做手工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地和学生们互动交流,引导他们表达自己对蜜蜂的感受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课后反思通过这堂课,学生们对蜜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环境保护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蜜蜂》课堂实录

《蜜蜂》课堂实录

《蜜蜂》课堂实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水平”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继续实行自主识字,提升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水平,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群小客人(出示蜜蜂图片)你们了解蜜蜂吗?生1:最小的蜜蜂只有8毫米。

生2:蜜蜂分为雄峰和雌蜂。

2、老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很多。

法国有个生物学家叫法布尔,他十分痴迷于昆虫的世界,他一生深入自然环境中对昆虫实行观察和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最终成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写成了举世闻名的《昆虫记》。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研究蜜蜂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老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生1:为什么研究蜜蜂?生2;怎样研究蜜蜂?生3:研究蜜蜂什么特点?生4:研究结果如何?教师简单板书问题,以学生读书目的二、初读课文,认读词语1、老师:下面我们就利用五读的方法读书。

学生自主五读课文(一读课文,二读带生字的句子,三读词语,四读生字,五同桌互检生字)2、老师检查学生认读词语、生字。

(指名读、开火车读、领读)3、老师:看看这些词语,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能够说出来,不明白的也能够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生1:我知道陌生的意思是不熟悉的。

生2:我知道大概的意思是大约。

(是准确的吗?)不是生3:我知道准确无误是没有偏差,非常准确。

生4:我知道本能是人或动物本身就会得本领。

第十四课蜜蜂教学实录

第十四课蜜蜂教学实录
b.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写的生字:测、括、确、误、途、超,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②学生组词书写书,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优点或不足。
拓展活动
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④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
第十四课《蜜蜂》教学实录
1.课题
14《蜜蜂》
2.课型
记叙文
3.辅助工具
(1)教具:图片、课件
(2)多媒体
4.教学内容
(1)教材简析:本文由一个虚实不定的“听说”,即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开始了具体的实验过程,来验证这个听说,并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即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虽说作者并没有确切的找到答案,但是作者科学认真务实的态度和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指名朗读生字。学生交流并互写生字。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思考交流实验的过程,具体分析实验的每一步骤。
3.讨论实验的结论。
4.思考从实验中你学到了什么样的精神。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1.学生好奇心强烈,本文说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容易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经过思考,能够体会和感受到实验者法布尔的精神品质,并用合适的词语概括出来。即:善于思考、严谨、务实、探索精神。

小学3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第4单元14.蜜蜂(课堂实录)

小学3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第4单元14.蜜蜂(课堂实录)

14 《蜜蜂》课堂实录师:你是否注意过鲜花的开放,是否注意过蜜蜂的纷飞,唐代著名诗人罗隐,在他的《咏蜂》里写“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蜜蜂》。

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生:自由回答师: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自读课文,把有关的语句画来来。

生:(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师:你在哪里找到答案的?生:(第一自然段)师:谁能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哦,读了这里,我知道了作者的实验原因,是?生:(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师:听说?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作者没有迷信盲从人家的结论,而是自己要动手实际做一下试验,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文中找找相关的语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师:看看试验共分了几个步骤,标上序号,小组讨论一下。

师:谁来当当小解说员,把试验步骤说给同位听听。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师: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便于观察(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抛弃的(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了解蜜蜂飞回来的时间师:从这些做法你,你感受到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生:(考虑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师:蜜蜂被放出来后,你看到了什么?生:(蜜蜂四面飞散,好象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

)师:真的触到地面了吗?生:(没有,从几乎可以看出来。

)师:作者的用词非常严谨啊,一个几乎,就把蜜蜂将触未触的在风中飞行的艰难情况描绘出来拉。

那么这里,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生:(担心的,着急的,怜爱的。

)师:不仅仅我们观察到了蜜蜂飞行的困难,作者也看到了,并且进行了怎样的思考?生:(我想,他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在回家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4.蜜蜂(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4.蜜蜂(课堂实录)

14 《蜜蜂》课堂实录师:你是否注意过鲜花的开放,是否注意过蜜蜂的纷飞,唐代著名诗人罗隐,在他的《咏蜂》里写“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蜜蜂》。

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生:自由回答师: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自读课文,把有关的语句画来来。

生:(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师:你在哪里找到答案的?生:(第一自然段)师:谁能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哦,读了这里,我知道了作者的实验原因,是?生:(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师:听说?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作者没有迷信盲从人家的结论,而是自己要动手实际做一下试验,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文中找找相关的语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师:看看试验共分了几个步骤,标上序号,小组讨论一下。

师:谁来当当小解说员,把试验步骤说给同位听听。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师: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便于观察(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抛弃的(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了解蜜蜂飞回来的时间师:从这些做法你,你感受到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生:(考虑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师:蜜蜂被放出来后,你看到了什么?生:(蜜蜂四面飞散,好象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

)师:真的触到地面了吗?生:(没有,从几乎可以看出来。

)师:作者的用词非常严谨啊,一个几乎,就把蜜蜂将触未触的在风中飞行的艰难情况描绘出来拉。

那么这里,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生:(担心的,着急的,怜爱的。

)师:不仅仅我们观察到了蜜蜂飞行的困难,作者也看到了,并且进行了怎样的思考?生:(我想,他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在回家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蜜蜂》教学实录
墙南中心学校张娜
【设计理念】
教学本文紧扣本单元“留心观察,善于发现”这一专题,一方面采取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弄清作者为什么做试验,试验是怎么做的,最后结论是什么,同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研究作风;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文本的教育功能,让学生知道,只要做生活的人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动脑思考,每个人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材分析】
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教学片段】
师:你是否注意过鲜花的开放,是否注意过蜜蜂的纷飞,唐代著名诗人罗隐,在他的《咏蜂》里写“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蜜蜂》。

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生:自由回答
师: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自读课文,把有关的语句画来来。

生:(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师:你在哪里找到答案的?
生:(第一自然段)
师:谁能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哦,读了这里,我知道了作者的实验原因,是?
生:(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师:听说?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作者没有迷信盲从人家的结论,而是自己要动手实际做一下试验,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
文中找找相关的语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师:看看试验共分了几个步骤,标上序号,小组讨论一下。

师:谁来当当小解说员,把试验步骤说给同位听听。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
师: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便于观察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抛弃的(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
(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了解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师:从这些做法你,你感受到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考虑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
师:蜜蜂被放出来后,你看到了什么?
生:(蜜蜂四面飞散,好象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


师:真的触到地面了吗?
生:(没有,从几乎可以看出来。


师:作者的用词非常严谨啊,一个几乎,就把蜜蜂将触未触的在风中飞行的艰难情况描绘出来拉。

那么这里,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担心的,着急的,怜爱的。


师:不仅仅我们观察到了蜜蜂飞行的困难,作者也看到了,并且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生:(我想,他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在回家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师:为什么我这样推测呢?结合作者的试验过程以及试验后观察到的现象找找我推测的依据。

生:(远,闷在袋子里,起风)
师:放飞蜜蜂后,作者进行了一连串的想象和推测,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


师:仅仅会观察生活的人,如果不肯动脑筋,那么他永远不会进步,而只会思考的人,不去从实际出发,那么就只能闭门造车,而我们的作者就是一个懂得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的人。

读课文的3到4自然段,找找还有哪些段落,写了作者面对蜜蜂,引发的种种思考?
生:(我放飞蜜蜂的时候是两点整。

也就是说,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在什么情况下,作者进行了这样的思考?
生:(没等我进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

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在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
师:哇,居然小蜜蜂比他回来的还要快,真厉害,听到这个消息时,你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
师:那么就请你带着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读读三四自然段。

师:蜜蜂仅仅飞回来两只吗?
生:(不是,第二天,我又发现15只飞回来了。


师:看到归巢的蜜蜂,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尽管他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师:通过这样的赞叹,更萌发了作者对蜜蜂怎样的情感。

生:(喜爱)
师:当20只蜜蜂里,有17只蜜蜂飞回蜂巢时,作者做出了结论,你找到揭示试验结果的段落了吗?
生:(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师:作者到最后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了吗?
生:(没有,而是给我们一个“无法解释”这样的模糊答案呢。


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结合当时的“我”的推测想想。

生:(因为前面写着‘我’把蜜蜂装在纸袋里,走了两里多路才放出来的。

就是说蜜蜂根本没有看到我走过的路,可它还是回来了,说明它回来不是靠记忆力。

而是它本身就具有的一种辨别方向的能力吧。


师:非常好,作者确实也没有搞明白原因,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

师:同学们,究竟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呢?你是怎样推断出来的?”
生:(我觉得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的,我是从作者的试验结果推断出来的,因为‘我’带出去的二十只蜜蜂有十七只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


师:是呀,只有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才会有所发现。

学习也应该这样。

可还有三只没有飞回来,它们去了哪里呢,真的是迷路了吗?请大家静静地思考,也可以和同学探讨一下。

生:(我认为那三只蜜蜂没有迷路,它们可能是看到了更多的蜜源,在那里安了新家,不想回来了。


生:(我觉得它们会回来的,因为课文中只是说第二天又回来了十五只,他没有提后来几天的情况,也许第三天或者第四天它们回来了。


生:(我觉得那三只蜜蜂不是迷了路,因为我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蜜蜂会用舞蹈和同伴交流,可能它们又交了一些新朋友,去了别的地方。


师:那能因为3只没有回来,而否定试验结果,说蜜蜂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吗?
生:(我认为即使那三只蜜蜂没有回来,也可以证明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毕竟有十七只回来了,如果他们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能回来这么多吗?那三只肯定是出什么意外了。

)师:最终我们有了个肯定的答案,就是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到底靠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下课收集资料,多多学习,去生活种寻找答案吧。

【教学反思】
《蜜蜂》一课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既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怎样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呢?“默读”,正是最适合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明确了默读要求,即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在此基础上,我又采用了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初次默读,,整体感知全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次默读时,就已深入到词句中或带问题思考了。

如: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么得出的?等等。

默读时,还可以画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较多和比较深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读中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在这样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读书时的专注,听见了他们在深入思考后的侃侃而谈,感受到了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因为,这样的“收获”是从自己的“读”中得到的!我喜欢这样的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