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合作社的教训和三个基本经验

合集下载

温铁军乡村振兴文字文稿

温铁军乡村振兴文字文稿

温铁军乡村振兴文字文稿
标题:温铁军谈乡村振兴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乡亲们:
大家好!我是温铁军,对乡村振兴事业怀有深深的热爱。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刻,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走向新的辉煌。

1. 倡导乡村振兴理念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的问题。

我们要倡导一种全面、可持续的乡村振兴理念,注重发挥农村独特的文化、人文资源,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底蕴。

2. 发展特色产业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资源和优势。

我们应该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3. 引入现代科技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通过智能农业、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让农业更科学、更高效,为乡村带来新的活力。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我们要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吸引更多人才留在乡村发展。

5. 传承乡土文化
乡村振兴不能忽视文化传承。

要通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传统节庆,激发农民的文化自信心,传承好乡土文化,让乡村成为文明传统的守护者。

6. 增强农民群众参与感
乡村振兴是全体农民的事业,要增强农民群众的参与感。

通过建立有效的农民自治组织,让农民更好地参与乡村事务管理,共同推动
乡村振兴取得更大成就。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正迎来新的机遇。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创造一个繁荣、美丽的乡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温铁军:两代伟人的“三农”问题接班人

温铁军:两代伟人的“三农”问题接班人

温铁军:两代伟人的“三农”问题接班人【摘要】作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温铁军继承并发展了“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中国农民领袖毛泽东在农业方面的思想,提出了把“农民”放在“三农”问题的第一位的观点:20世纪的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21世纪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

新农联盟为您展现一个新农业实干家-温铁军。

“国父”与“毛爷爷”的农业情结“国父”孙中山不是一位高冷的农业革命家,他对民国时期的农业,倾注了自己的情怀。

孙中山提出了“依靠教育兴农、科技兴农,通过发展农村的市场经济,让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以及“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发挥引导的作用”的思路,不仅对当时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而且为我国处理“三农”问题提供了参考价值。

毛爷爷对中国农业的感情也疯狂。

作为中国农民的领袖,毛爷爷提出了“农业就是工业”的奇葩论点。

注意不是著名,而是奇葩,因为这个命题一直为人们所忽视。

这为之后提出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著名论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粮食问题,而粮食问题绝不单单是农业意义上问题,这是关系全局的问题,所谓全局,就是整个国家的局势,就是政治问题。

从基层走出来的“三农”专家温铁军1968年,17岁的温铁军在山西插队,从此与“三农”结下不解之缘。

农村基层生活的切身经历,使他对中国农村有了更加全面而直观的认识。

他独到的视角、新颖的见解、深刻的思想以及充盈在字里行间的忧国忧民之情,让不少中国人牢牢记住了一个叫“温铁军”的“三农”问题经济学家。

两代伟人的“三农”问题接班人温铁军温铁军强调“三农”问题不是“农业、农村、农民”,而是应该将顺序调换过来,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

“农民在‘三农’问题中是第一位的”,农业问题只是派生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这无疑是对两位伟人在农业问题上的继承。

结合现代农业,温铁军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条更为精辟的论断:“20世纪的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21世纪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

破解“三农”难题的智脑温铁军

破解“三农”难题的智脑温铁军

破解“三农”难题的智脑温铁军作者:余玮来源:《中华儿女》2008年第01期把“中国研究‘三农’问题最权威专家”的帽子戴在温铁军的头上,也许有点言过其实,但要说“之一”便毫不夸张了。

他独到的视角、新颖的见解、深刻的思想以及充盈在字里行间的忧国忧民之情,让不少中国人牢牢记住了这位经济学人——温铁军。

通过采访,我们再次感受到这位著名“三农专家”的思想精华。

转换角色,温铁军为破解“三农”难题独辟蹊径1995年,温铁军提出以“三农”问题取代“农业问题”的政府建议,得到中央主要领导肯定并成为国家重大政策;1996年,他首次提出并全面阐述“三农”这一概念及其内涵,成为亿万农民的代言人。

温铁军对“三农”问题的理解从概念上就体现出独到见解:“三农”问题不是“农业、农村、农民”,而应是“农民、农村、农业”。

农民主体的问题、关注农村发展问题应该得到更多关注,农业问题是由此派生的。

谈到“三农”话题,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很低调的温铁军打开了话匣子,言辞犀利地为农民处境疾呼。

“按照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现在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是5个亿。

在这个正式公布的劳动年龄人口基础之上,恐怕还得加个30%,因为还有半劳动力,这么算下来,农村的劳动力就有6个多亿。

我们的农业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条件大概需要1.5亿的劳动力,也就是说,还有将近5个亿的剩余劳动力。

这是就业问题。

”“对我国的‘三农’问题起制约作用的矛盾主要是两个,一是基本国情矛盾即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二是体制矛盾即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个内在的基本矛盾制约下,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要靠农村外部条件的改善。

”“我们中国不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是个农民大国。

经历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今天已成为现实。

然而,作为一个整体的农民,这个特殊群体仍然相对贫困。

解决‘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之外下功夫,也要在‘三农’之内找出路。

”席间的谈话没有任何间断。

温铁军十次危机系列讲座-笔记

温铁军十次危机系列讲座-笔记

第一次危机:挑战权威在温铁军的第一次危机系列讲座中,他提到了挑战权威这一主题。

温铁军认为,在面对权威时,我们应该保持怀疑和质疑的态度,而不是盲目地接受。

他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不断地怀疑和审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这不仅是对权威的挑战,更是对自己思维能力的挑战。

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需要更多地借鉴温铁军的这种批判性思维,不轻易相信表面的权威,而是要通过思考和探索,找到事物的本质。

第二次危机:伦理道德在第二次危机系列讲座中,温铁军探讨了伦理道德这一主题。

他认为,伦理道德是现代社会和职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他指出,一个人的伦理道德水平直接反映了其素质和品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伦理道德,尊重他人,恪守承诺,做一个有责任感和道德观念的人。

温铁军的这一观点给了我很多启发,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伦理道德水平,希望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提升。

第三次危机:日常修养温铁军的第三次危机系列讲座着重强调了日常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决定了他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

温铁军教导我们要注重日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

这一观点让我深感启发,我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修养,希望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第四次危机:社会责任在温铁军的第四次危机系列讲座中,他着重谈到了社会责任这一主题。

他认为,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我们应该肩负起社会责任,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开始思考自己在社会责任方面是否做得足够。

我相信,只有每个人都能够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

第五次危机:变革思维温铁军在第五次危机系列讲座中提到了变革思维这一主题。

他认为,人们应该拥有变革思维,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认知,勇于接受新事物,不断地变革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这一观点让我深感启发,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变革思维,希望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国内农民对温铁军的批评

国内农民对温铁军的批评

国内农民对温铁军的批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期,一些国内农民对温铁军的批评声音日益高涨。

温铁军,作为中国著名的农业专家和学者,曾经在农业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被誉为“农业奇才”。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农民对他的言行开始有所质疑和批评,认为他在某些问题上存在着不负责任、不够真诚和不尊重基层农民的态度。

一些农民指出,温铁军在提出农村振兴战略的却很少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农民的真实需求。

他的一些建议和政策主张往往来自于书本和理论研究,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和调研。

这样一来,他的一些观点和决策往往脱离了农民的生活和实际需要,难以得到基层农民的认同和支持。

一些农民对温铁军的一些言论和行为感到不满。

他在一些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往往带有一种傲慢和自大的态度,给人以不尊重基层农民的印象。

他有时候甚至会在公开演讲中表现出对农民的不屑一顾和轻视,让人觉得他与普通农民之间存在着一种莫大的鸿沟。

这种言行举止让一些农民感到被冷落和忽视,引发了一些不满和质疑。

一些农民认为,温铁军在推广农业技术和新模式的过程中,缺乏对基层农民的真正帮助和支持。

他偏向于宣扬一些高科技和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而忽略了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资源条件。

这样一来,很多农民无法从他的技术推广中受益,反而导致了一些过度投资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一些农民认为,温铁军应该更多关注基层农民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提供更加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技术支持和帮助。

第二篇示例: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关于著名学者温铁军的批评声音再度引起了热议。

不少国内农民对他的观点和言论表示不满,并指出了他在农村问题上的盲点和错误。

许多农民对温铁军的言论感到不满的原因之一是他对农村生活和农民问题的一些观点有偏见和片面性。

温铁军在一些访谈中曾经提到过农村生活的艰苦和贫困,但却忽略了农民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和他们的努力。

他似乎只看到了农民的困难和不足,却忽视了他们的艰辛和奉献。

许多农民认为温铁军在提出解决农村问题的方案时缺乏实用性和可行性。

温铁军

温铁军

温铁军根植乡土中国的思想者作者:陈叶军王海珍来源:《中华儿女》2013年第17期他,出身于典型的高校知识分子家庭,却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并且把“三农问题”研究从国内拓展到国际。

他,通过对实践得来的各种详实数据、客观事实提炼出来的经验总结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理论研究使之升华。

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温铁军,一位行走在中国乡土社会的思想者。

理论联系实际、为人民做学问,这两者互相促进,在他的学术活动中鲜活体现。

心系人民,脚踏实地,温铁军的学问不是在书斋里完成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

他行走在中国和第三世界的田间地头进行各种调研和实验,为三农可持续发展和乡土文化传承鞠躬尽瘁。

只许我给人不许人给我7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温铁军办公室。

盛夏酷暑,窗外蝉鸣嘶嘶,艳阳高照。

墙上没有字画,挂着一面面基层组织赠送的锦旗,为感谢他在乡村建设、三农研究中的热忱与贡献,其中河北省枣强县芍药村党总支赠送的锦旗上写着:倾心描绘新农村蓝图,无私关爱芍药村发展。

还有些类似的匾额锦旗,收藏在年轻人手里。

接受采访之前,温铁军刚刚参加完一场研讨会。

下午3点多,温铁军背着包匆匆走进办公室,与正在等候的学生们随意地打了个招呼,就马上进入了正题。

这是一次暑假期间研究生下乡调研的汇报,探讨的是华西村与大邱庄产业资本原始积累的比较研究。

记者也当了一回学生,参与了讨论。

作为坚持实事求是的学者,温铁军一直要求学生深入基层调研,他的学生石嫣表示,在农村待几个月后觉得思想很充实,写出来的文章接地气!诚然,这个即使到美国进修也要下农场去接地气的学生被社会广泛认可,不仅常常被海内外媒体报道,学术文章也在海外发表了。

“温教授不做精英把玩的学问,而是做大众听得懂的学问。

”温铁军8年前的博士生刘海英说。

扎扎实实深入研究,勤勤恳恳服务群众,这绝不是官方话语,而是对温铁军真实状态的描述。

“只许我给人,不许人给我”,这是温铁军践行的处世格言。

国外几个合作社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几个合作社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几个合作社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所涉及的环节有的已经达到数千个。

这样的加工一般是由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来实施,合作社为什么要加入进来?自然不是硬要勉为其难,而是势在必行,必须要通过这种方式参与竞争,才能在市场中分一杯羹,并生存发展起来。

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里,面对来自企业的强有力的竞争,合作社必须像企业一样经营,像企业一样武装自己,才有可能像企业一样强大。

社员入股购买交货权、交货合同可以转让等规定,都是为了通过类似企业化的制度安排、企业式的经营,来支撑合作社像企业一样进行精深加工。

中国的合作社同企业比起来,企业明显更熟悉市场规则和市场竞争技巧,企业已经在市场中成长了起来,而合作社还处在产生阶段。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合作社要生存、要成长,都必须直面来自企业的竞争,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因为这既关乎现在,又牵扯未来,中国的合作社也必须未雨绸缪以决胜千里。

2.贷款。

合作社的资金短缺一直困扰着合作社的发展,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有的农民就说,只要你给我足够的资金,不用组建合作社我也可以发展起来。

这自然是不明白发展的关键在于自我发展的道理,但是成立和组建之后的资金问题如何解决是个绕不开的难题。

难就难在合作社没有固定的资本作为贷款的抵押,金融机构也就不愿意向合作社贷款。

北美的合作社通过高额入股、股金和交货合同可以转让的资本运作等做法,使合作社有了固定的资本存量,从而解决了贷款的难题。

这种做法告诉我们,合作社可以在社员同意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制度创新使合作社能够拥有一个固定的资本存量,这不仅可以保证合作社的稳定、还有助于解决资金问题。

资金这个最难的问题解决了,合作社的发展自然会如虎添翼。

如何进行这方面的制度创新,也应该引起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

3.股票和期货市场功能。

股票和期货市场的功能已经被市场经济国家充分证实。

比起吸纳社外股东、社外股和社内股不流动的办法来,股票市场的功能引入合作社内部,就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金的融通,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

温铁军最新文章

温铁军最新文章

温铁军最新文章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三农问题专家,长期在农村调研,对三农问题有着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温铁军最新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温铁军最新文章篇1: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思考中国的农民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也就是说应该在什么样的层面来把握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还是一个战术问题。

惟其如是,才能对问题本身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一种清醒的自省和反思。

我认为,农民问题,或者用时下流行的说法"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的一个基本战略问题,可以这样说,中国的问题根本上就是农民问题。

这个判断是毛泽东下的,这个认识也是毛泽东能够在20世纪中国变幻动荡的时局中独树一帜,形成独特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式的基本点。

但是,并不是只有毛泽东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的独创性在于不照搬共产国际的既有经验,敢于提出中国的农民问题是中国特有的本土性问题这样一个命题。

从20世纪中国近代史来看,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共产党还是国民党,真正的革命者都是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共同认同这一道理的。

国共两党都进行过土地革命,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就是国共两党合作进行的,20世纪前50年国内的三次革命战争都叫土地革命战争。

可以说,从20世纪历史看,谁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谁就是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者。

所以,自中国有民主革命开始,中国的根本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而其他的政治、经济、社会各种制度安排,都与这个问题有环环相扣的内在逻辑。

建国后的战略选择:得与失建国以后,毛泽东对"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规律有所认识,中国消除城乡差别,解决农民问题,必须要走工业化的道路,走农村城市化道路。

毛泽东说:"如果中国需要建立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许多的现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但是毛泽东及共产党领导集体对中国当时的形势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小农经济天然无法与工业化经济产生交换,而且小农经济剩余有限,工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巨大积累只能逐步产生,农民逐步向城市转移,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精品】温铁军:城市化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精品】温铁军:城市化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温铁军:城市化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对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改革的三个思考导读:通过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考察,只要是人口超过一亿的,就没有发现哪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是成功的.如果中国也用大型贫民窟来实现城市化,那只不过是一种“空间平移、集中贫困”-—农村分散的贫困人口变成相对集中的贫民窟人口—-结果往往是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思考一:股份合作制——农村产权改革和城市改革的差别何在2002年,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矛盾”被写入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我们得以据此就城乡改革异同进行分析。

早期的农村改革是多数人受益的改革.而在叙述早期的改革经验时,人们总要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至今没有说清楚的故事开头。

实际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有部分地区在1978~1982年执行过4年;是在当时财政危机压力下“甩包袱”的结果。

此后则是在1982~1984年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搞成“大包干(包干到户)”,结果是对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以“土地均分制+定额租”的生产关系来达成社会长期稳态特征的复归。

本文之所以坚持把中国农村经济基础的复杂现象归纳为“三农”问题,是由于多年以来就认为“大包干”所造成的农村经济基础,不外乎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村社制”,这种改革所形成的、后来在如此强烈的剥夺下仍然创造了稳定中国达30年之久奇迹的财产和分配关系的实质,则主要是这种历史上就利于稳定的“均分制加定额租”。

①“大包干”在产权制度变迁上的积极意义,在于把过去以人民公社的名义、但实际是国家资本控制农村土地占有收益的这种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原始积累时期最为基础的财产制度,短期内变成了近两亿农户依据社区内部的“成员权”平均占有本村的土地和资产.②其实,这恰恰是做到了每个单位内部都“起点公平”。

③如同早年的土改一样,是使当时占中国人口80%的农民都得到好处的一种财产关系重构。

农村改革的问题在于,政府让农民家庭在承包土地的同时也得到了“制度变迁收益”,实际上把农村的公共开支,连同教育医疗和福利保障一并压在土地上了.但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矛盾的约束下,基层急于“离土离乡”的财政供养人口就必然要求城里人的待遇,于是造成政府让渡给“三农"的高成本的农村上层建筑开支不断增加,成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农民负担不断加重的一个根源。

温铁军论三农

温铁军论三农

改革从农村肇始。

三十年来,农村领域的一举一动一直牵涉全社会的神经。

在改革三十周年的关口,农村改革发展仍然是决策者关心的重点。

从“粮食问题”、“土地问题”到“农业问题”,再到“三农问题”,三十年来人们对农村问题本质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

“大凡了解农村基层的政策研究人员从来都坚持认为,农村问题主要是宏观方面的问题。

”近日,“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从宏观政策与农村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农村三十年来的变迁。

1、两个10年完成地方工业化《第一财经日报》:回顾改革开放30年以来,你认为农村发展受什么因素影响?什么原因引发了“三农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显性化?温铁军:我历来强调,“三农”问题主要产生于宏观政策的影响。

具体可从三次大规模的土地征占和宏观政策的相关性来分析。

第一次,1984年前后,在1979~1980年的经济压力下采取的财政分级承包在全国施行,客观上导致当时追求地方财政收益的地方政府启动了地方工业化,以乡镇企业直接地大规模占有土地作为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因为地方没有资本,几乎所有乡镇企业都是高负债的。

事实上,土地从农业用地的资源形态转变为工业用地的资产形态,没有办任何手续,其中资产的转移形成的增值收益抵补了高负债的乡镇企业对资金成本的支付。

所以,乡镇企业资本和收益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变现。

第二次,1994年,分税制改革导致在税收的比例上中央拿大头,地方却由于上世纪80年代这波工业化正在形成产业资本结构的时期,相当多的地方尚未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后续投资需要大量增加,这种情况下地方财政普遍赤字,同期出现的另一情况是“贷差”,即各地银行的存款普遍小于贷款。

赤字普遍化、贷差普遍化,怎么解决?大规模征占土地抵补财政亏损;因此我1996年就发表文章分析了这种“以地生财”。

《第一财经日报》:这两次征占土地差别在哪里?温铁军:第一次我称为“以地兴企”,即用土地级差收益作为原始积累来兴办乡镇企业。

温铁军

温铁军

这里是河北省定州市的翟城村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一个教室,这些唱歌的人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他们费尽周折并且自己花钱来到这里学习,我们摄制组刚到乡村建设学院拍摄时并没有出现期望中可以看到的培训农业科技知识的场面,教室里充满了歌声,唱歌是他们每天都必须经历的生活内容,唱歌和乡村建设有什么联系?它的背后有什么样的目的和意义?农民:这个歌一唱我好像就跟飞起来了一样,这个精神提的好,所以这个人需要精神上的武装。

农民(老大娘):喜欢就是福,高兴就是福,组织起来有力量,大家起码唱个歌,一起搞,还是合作起来有好处。

温铁军:老百姓喜闻乐见,他能凝聚人气儿,凝聚人心,你要宣传新农村建设,你光说大喇叭喊,我宣传新农村建设,没人来。

一定是先有一个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文化活动,所以我们说文化建设,投入最小,收效最高。

我们开始搞这个东西,也是慢慢从实践中来的。

后来发现什么东西有效呢?组织一个文艺队,弄点青年志愿者学生,到村里边去喇叭一喊,说洋学生下乡给老百姓演节目来了,好,呼啦呼啦人都,呜泱呜泱就来了。

温铁军就是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院长,很多人就是冲着他的名气来这里求学,这里的吃住条件并不好.摄制组来到翟城村时,学院的招待所里洗澡水不能正常供应,主持人在采访前准备梳洗一下都是件困难的事,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是什么吸引学员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这里到底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收获?男:学院很好。

男:它带来好多知识,增加人们的一些知识吧。

女:娱乐了生活,但是他也是变法让大家富起来。

男:这两天讲的农村合作组织七大原则这个都是任何地区基本上都能用的。

乡村建设学院不仅吸引了慕名而来的农民,还吸引了在国外上学的留学生,有的从香港辞去工作来到这里为学校担任培训的老师,有的志愿者甚至放弃了在城市里已经拥有的高收入来到这里工作,一个建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农村的简陋学院有什么魅力让他们如此着迷?王志:吸引力在什么地方?温铁军:你们再看看原来来过的这些老志愿者,退了休的老人,那个协和医院83岁的老大夫,在这辛辛苦苦推广农村中最简便健身方法,叫312颈椎疗法,也是跟大家一样吃大锅饭,睡上下铺。

温铁军:从三农研究到中国经验

温铁军:从三农研究到中国经验

58PEOPLE人物温铁军:从三农研究到中国经验□ 本刊记者 苑二刚温铁军在同一天作为演讲嘉宾参加了两个级别很高的论坛。

作为国内三农领域和乡土中国治理领域里明星级别的专家,他的观点深刻独到。

和退休前不同的是,没有学术“官位”的羁绊,他的观点更加尖锐而无所顾忌。

退休后的温铁军似乎比退休前还要忙碌。

人大明德楼9楼,温铁军的办公室是在一个普通大小的办公室里用玻璃隔出的1/3空间。

5月13日,62岁的温铁军正式辞去人民大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第一任院长的职务。

这一天的上午,他在接受学校组织部门的例行谈话时,有两拨媒体记者在他的办公室里等候采访。

在此之前的周六,温铁军在同一天作为演讲嘉宾参加了两个级别很高的论坛。

作为国内三农领域和乡土中国治理领域里明星级别的专家,他的观点深刻独到。

和退休前不同的是,没有学术“官位”的羁绊,他的观点更加尖锐而无所顾忌。

而引起业界和媒体又一波热切关注的,不是他在三农领域里的研究新成果,而是他的一本新书——《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

在书中,他对新中国60年的发展经验做出独出机纾的梳理和总结,给人以颠覆性地震撼感。

“我要把时间多留给自己一些,有五本书计划要出版。

”温铁军说。

而他的博士生董筱丹告诉记者,其实至少有八本书已经摆上了他的日程。

与三农结缘爷爷是商人,“旧社会的剥削阶级”,父亲是人民大学的老教授,温铁军出身于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而他的命运却在国内政治运动的大势与个人选择的偶然结合中与三农结下了一生之缘。

17岁初中尚未毕业,温铁军就随着上山上乡的大潮到山西汾阳插队,一去就是十多年。

“我就这样在社会的底层滚爬,滚出了一身泥巴——我不再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出身的小知识分子,至少,我懂得了农民,懂得温铁军被媒体所关注更多是因为他是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者。

从2003年开始创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和晏阳初一脉相承的是,温铁军要通过这种建设方式,力求从制度上和改变农民自身上探索解决三农之道,达到重建乡村改良社会的目的。

温铁军:乡村振兴,要走自己的路

温铁军:乡村振兴,要走自己的路

温铁军:乡村振兴,要走自己的路作者:顾学文来源:《决策探索》2020年第01期近日,“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出版了新书《去依附: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

用自己的脚去走、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温铁军的研究自始至终坚持“不依附”。

而对中国“三农”的未来,他更加坚持“不依附”的观点:“乡村振兴,要走自己的路。

”“去依附”就是要走自己的路问:最近您出版了新书《去依附: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分析了我国应对第一次通胀危机的成功经验。

为什么用“去依附”这个词做书名?温铁军:“去依附”是埃及思想家薩米尔·阿明学术观点的核心,是这本书的主题,也是我想要表达的重点。

阿明先生是第三世界“依附理论”的提出者,也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者。

“依附理论”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是一种依附、被剥削与剥削的关系。

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存在着中心—外围层次。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世界经济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经济的外围,受到发达国家的剥削与控制。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就应当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

问:但对中国读者来说,阿明先生的“依附理论”较为陌生。

温铁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在加快全球化步伐,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思想体系很难不受西方影响。

我们在引进理论的时候,也不自觉地带有选择性和倾向性,以致国内了解阿明思想的人不多。

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主要形成自西方,把西方的历史经验、思想体系当成全人类普遍适用的价值,好像不符合这一套的,就是落后的。

我们特意在书名中引述阿明“去依附”的概念,就是要去除“西方中心主义”对中国的这一重要影响。

问:在此时强调“去依附”,是否也是基于对现实的观察?温铁军:2001年美国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同时发生,导致美国产业资本纷纷外流,流向基础建设较好且要素价格较低的国家——中国。

于是,从2003年开始我国超越美国,成了全球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而且成了全球制造业总量最大的国家。

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温铁军博士答记者问今年以来,三农问题被提高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被强调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于是,社会各界便纷纷热炒“三农问题”。

此刻应该提示的是有关背景: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广泛讨论和相关政策研究。

兹摘要如下:1989-1991年出现了改革以来首次农民收入连续3年增长速度为负数的情况。

农业部范小建副部长曾经骑自行车考察20多个县,他关于农民负担过重的政策建议得到当时农业部刘中一部长的重视,中央十四大之前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上,也有很多老同志提出过关注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意见。

1993年农业部刘江部长组织大批干部下乡蹲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司杜鹰司长通过安徽调研写出了“一个农业大省面临的困境”,也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

当年5月《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解决农业问题“功夫在农外”。

此后,由于中国经济进入高涨和“过热”,这些同志所提出的问题被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城市改革加快掩盖了。

1994-1995年粮食产量在需求拉动和价格政策刺激下大幅度增加的时候,少数坚持搞农村基层调研的人提出“新一轮粮食过剩”的可能,1995年有“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不同意见分析”,以及对过度紧缩影响就业和内需的不同意见,1996年则有“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等文章引起讨论。

1996年秋季,以“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为标题的文章,发表在《战略与管理》上,明确分析了“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对三农问题的影响。

……综上所述,所有这些从基层调研出发、比较实事求是的政策研究工作,都发生在1997年再次出现“卖粮难”之前,对那以后的问题,确曾提前予以警示。

看来,不是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到位,而是温家宝总理所强调的“科学决策”客观上没有条件实行;或云“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一、“三农”问题是怎样被提出的?社会上一般误认为“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才被决策层采纳的”。

合作社的教训和三个基本经验

合作社的教训和三个基本经验

合作社的教训和三个基本经验——温铁军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第四期农民合作社交流会的发言(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一、我们需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幕式致词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人都来关心乡村建设这件事情。

所以我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首先给大家鼓鼓劲,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大家一定要有信心。

我们的事业肯定是越干越好。

前不久去香港,那些企业家们听了我讲的乡村建设后说,我们得帮你筹点款,把这件好事情办起来。

我说,那好,企业家要成为一个自觉的阶级,就得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最近从香港回来以后参加了一个论坛,有一个资产号称多少亿的私人企业家找我说,你这件事情我听了特别有兴趣,你能不能也给我们提供点机会。

昨天我在清华大学讲课,一个在重庆搞房地产的企业家说他也想学卢作孚,搞乡村建设。

在此之前,北京那些全球五百强的外企,一边开财富论坛,一边开了一个圆桌会议谈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把我请去了。

你们看看今天来的这些教授们,听听我说的海内外的支持,这个事业不是正有一个很好的前景吗?所以,尽管至今还有人说三道四,但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去吧”。

第二个事情,在说之前,请大家跟我一块喊口号,还是两年前的那三个字,“我是人”,喊三遍。

什么叫我是人?我们先得会做人,如果还是晏阳初当年批评我们“愚、穷、弱、私”,那就表明我们没有学会做人,而今天,遇到困难了不能害怕,有了问题敢于暴露,要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算学会做人。

今天我们开会做什么?大家干了一年的合作社了,这是个“组织锻炼期”。

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们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主观的,有些问题是客观的。

这个培训班与以往不一样,这次大家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要敢于自我暴露,敢于自我批评,那才叫做人。

什么都说好,不许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能进步么?这次大家来干什么?不是让教授来给大家满堂灌,讲一通合作经济。

这次,我们每个合作社的负责人都要讲讲自己有什么经验,特别是要讲讲有什么不足,有什么教训,有什么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铁军:合作社的教训和三个基本经验时间:2011-01-12 23:13来源: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作者:温铁军点击: 104次——温铁军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第四期农民合作社交流会的发言(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一、我们需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幕式致词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人都来关心乡村建设这件事情。

所以我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首先给大家鼓鼓劲,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大家一定要有信心。

我们的事业肯定是越干越好。

前不久去香港,那些企业家们听了我讲的乡村建设后说,我们得帮你筹点款,把这件好事情办起来。

我说,那好,企业家要成为一个自觉的阶级,就得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最近从香港回来以后参加了一个论坛,有一个资产号称多少亿的私人企业家找我说,你这件事情我听了特别有兴趣,你能不能也给我们提供点机会。

昨天我在清华大学讲课,一个在重庆搞房地产的企业家说他也想学卢作孚,搞乡村建设。

在此之前,北京那些全球五百强的外企,一边开财富论坛,一边开了一个圆桌会议谈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把我请去了。

你们看看今天来的这些教授们,听听我说的海内外的支持,这个事业不是正有一个很好的前景吗?所以,尽管至今还有人说三道四,但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去吧”。

第二个事情,在说之前,请大家跟我一块喊口号,还是两年前的那三个字,“我是人”,喊三遍。

什么叫我是人?我们先得会做人,如果还是晏阳初当年批评我们“愚、穷、弱、私”,那就表明我们没有学会做人,而今天,遇到困难了不能害怕,有了问题敢于暴露,要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算学会做人。

今天我们开会做什么?大家干了一年的合作社了,这是个“组织锻炼期”。

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们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主观的,有些问题是客观的。

这个培训班与以往不一样,这次大家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要敢于自我暴露,敢于自我批评,那才叫做人。

什么都说好,不许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能进步么?这次大家来干什么?不是让教授来给大家满堂灌,讲一通合作经济。

这次,我们每个合作社的负责人都要讲讲自己有什么经验,特别是要讲讲有什么不足,有什么教训,有什么问题。

大家来会诊,来讨论。

所以这次我先跟大家说清楚,我们不要怕丑,不要怕暴露问题。

如果没有自我批评、自我反醒的精神,如果没有反思,就做不成一个真正的人。

孔夫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大家管我叫老师,说温铁军干了点好事。

可你们知不知道,我曾经做了多长时间的自我反思,才有今天这种看法。

我上次来在翟城的老百姓面前讲过,我不是农民出身,我祖上那辈甚至是资产阶级分子。

如果我的祖上不自我批评和自我反思,拒绝认同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平等,那他们就是阶级敌人,该被革命消灭的。

我父母都是解放前背叛家庭、参加革命的老大学生,解放后算社会的中层;到我这一辈,把亲戚都算上,也是中美英苏各大国的博士都有。

我们作为中产阶级该不该反思?该不该“三省吾身”?该不该自我批评?如果没有深刻反思,我怎么会走到农民中间?我该好好的去当我的上层知识分子,该跟别人一块去鼓吹剥削有功压迫有理,甚至去鼓吹给地主资本家翻案。

为什么我没有那样?因为我要做人。

真正做人,就要有社会责任。

企业家们要成为一个自觉的阶级,也得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难道只挣钱就完了吗?为什么海内外那么多企业家主动提出要帮我们筹款呢?我并没有求爷爷告奶奶地请他们帮我筹钱,只不过告诉他们我在如何做人。

这次培训和过去所有的培训都不一样。

为此我要求乡建的同志们,合作社的农民朋友们,从现在这次培训开始,记住我讲的这句话:人人都要把自我批评、自我反省、自我反思当作座右铭。

谁都别觉得别人批评你不好。

如果大家都觉得别人批评你是帮助你,那我们这次培训的目的就达到了。

如果是评功摆好,你好我好大家好,能进步吗?刚才我之所以敢站在这个台上把我三代人的自我反思都告诉大家,就是为了自我解剖启发大家进步。

不反思能有进步吗?不自我批评能有进步吗?培训具体的安排你们听小潘和小仙的。

知道我要求他们什么吗?我说,这次培训对你们也是一次锻炼,也是一次学习,也是一次自我批评。

你们当然有欠缺,有不足。

所以我要求乡建学院这些年轻人每个人都得上来讲。

第一个上来的是小潘,他来主持,带大家来唱歌,给大家讲一讲。

得把小知识分子的话语放一边,咱们就看看什么话最能跟大家说到一块去。

拿自己开刀,作自我批评、自我反思可不是轻而易举的,是个很痛苦的过程。

今天开始的这个培训班的特点就是自我批评,同时要开展批评,看谁能够真正学会做人。

我这十分钟时间差不多到了,我只把这次班跟别的有什么不同先说说。

如果我的这番话大家听进去了,我希望大家把它落实到这次培训当中。

二、学院要带头自我批评——对史河口合作社的点评(乡建学院第一期学员史存义在家乡组织了史河口合作社。

目前该合作社陷于解散的边缘,大部分社员已退社。

)史存义办的这个史河口村合作社在短期内没有成功。

但我们不能说它失败,只能说它开始走的第一步不太稳,有一些毛病。

我同意刚才何慧丽老师(中国农大)说的,不能把责任全算在史存义一个人头上。

这一点袁小仙在分析他的问题时也已经提到了。

我们之所以把一个不那么成功的合作社作为第一个讨论的案例,就是要大家知道我们在这里一定要批评和自我批评。

那我先做自我批评。

他的这件事不成功,跟我有很大的关系。

史存义回去动员老百姓入社和动员已经比较成型的东台头合作社合并到他新办的史河口合作社时,用的是什么说法呢?就是告诉老百姓说,他来乡建学院培训,乡建学院的院长温铁军讲了,如果咱们能把合作社搞起来,政府就能给咱们三十万投资。

东台头合作社的社员一听,就想既然你有本事拿到三十万,那干脆我们跟你们合并了。

他用我在培训班讲话中的一个提法,就把一个已经比较成型的合作社纳入他刚办的史河口合作社中。

所以我说,他回到史河口村,去把别人的合作社动员过来,也把自己村的老百姓在短期内发动起来,跟他在这里得到的信息有关系。

否则他怎么就能把合作社办起来呢?他在2003年才从东北回到史河口村,在本村没有什么基础,还没建立起威信。

我们做批评与自我批评,要从自己的问题入手。

那么在这个案例中我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不能用这种物质刺激的方式,说你们回去把合作社搞起来后就能得钱。

这说法是不对的,因为事实上要得到政府的资助是很困难的。

所以我必须先做自我批评。

史存义回去后把我说的政府可能资助合作社这样一个信息变成了他统合其他合作社,动员老百姓入社的一个手段,这是有问题的。

也因此提醒在座的各位,你们不要把这个信息当作一个主要的动员借口。

我们不要怕刚开始时人少,可能有相当多的人不理解。

开始时规模小一点,或者搞起来以后由于没有那么多的好处,有人要退社,恰恰是正常的。

对于史河口村合作社这个案例大家可以有很多的讨论,有很多的思考。

想想你自己那个合作社,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应该怎么搞。

我应该作自我批评的第二点是什么呢?我给史河口合作社一万元资助的时候,就知道它没有注册登记,所以没有帐号,只能把钱汇到史存义个人的帐户,因此应该对他加强监督。

否则这钱打到个人帐户里面去了,我们怎么知道他是怎样花钱的?如果不加强监督,不抓紧了解情况,那是工作不到位。

去年有人向我和乡建学院反映史河口合作社的问题,但我们没有及时地去监督,到今年春天才派人去调查了解,结果已经晚一点了。

如果及时去处理,及时去帮助,也许不至于出现在这样的结果。

所以,应该由我代表学院先作自我批评。

归纳三条:第一,我们没有提醒说你不要把政府资助这个信息当作动员借口,否则大家可能目标不正。

为了得到上级给的多少万而来组织合作社那就错了,方向不正确。

第二,史河口合作社的问题我们早就听说了,但没有及时帮助,没有及时去调查。

第三个问题,我们去史河口村调查时待的时间短,工作方法也不是那么细致,了解得也不够详细。

所以从乡建学院的角度来说,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作自我批评,来认识我们自己的问题。

那么,对史河口合作社应该怎么分析?我们先得看到的是合作社的监督制度问题。

监事会形同虚设,没有发挥作用,这不仅仅是史河口村一个合作社的问题。

刘老石提醒得很及时,他去过的另外一个合作社,监事会也是形同虚设,也没有发挥作用。

因此请大家认真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在监督制度上的缺陷。

第二,财务制度上有缺陷。

刚才小仙介绍说,史河口合作社开始时还有财务手续,到后来手续就不健全了。

由于这次调查不深入,所以没有摸清楚为什么原来财务手续相对健全,后来就没有了财务手续,就乱花钱了。

这还需要作进一步调查。

总之,第二个方面出的问题是财务问题,这也值得大家去考虑。

你所在的合作社有没有存在财务手续不健全的问题?我看不只一家,从我们现在调查的情况来看,其他的合作社也有财务手续不健全的问题。

第三,按章程的规定,合作社的成立与解散都有一定的程序。

但是史河口合作社要解散的时候没有程序,没有按章办事。

其实这个合作社从一开始就没有按章办事,有的社员交的入社费多,有的入社费少,这样的话怎么要求每一个社员的权力是对等的?所以说开始组建的时候就有问题,就没有按章办事,因此到了大家说要解散,也就没按章办事了。

因此第三个问题就是有章不循,有制度不执行。

那么这个现象在我们中间是不是个别的呢?这也值得我们讨论,值得我们反思。

所以大家不要把晚上的分组讨论当作是聊天,好好想想你自己那个合作社有没有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够进步。

三、怎样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对5月27日上午的讨论的总结(27日上午对史河口合作社、胡寨村经济发展合作社、翟城合作社和栗家庄合作社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讨论)今天上午听了几个合作社的情况介绍,在点评之前,我不妨说点其他的事。

上次来参加翟城村农民夜校的时候,米书记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就是翟城村在过年的时候,平均两天就死一个人,大约死了三十个人。

翟城不是疫区,没有传染病,两天死一个人,难道不够严重吗?接着他呼吁翟城村每家每户保留半亩“保命田”。

他是个老同志,对问题的实质感觉得很清楚。

大家分户经营以后,大量地使化肥农药,让城里人吃咱们这些有毒的食品,现在咱们开始害自己。

因此米书记呼吁每户留半亩保命田,不使农药,保自己的命。

米书记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刺激。

我们已经开始害自己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城里人害我们,压低我们的价格,然后我们再害他们,最后再害我们自己。

这是人类社会吗?还能这样搞下去吗?我给你们讲另外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伊藤的日本农民,二十年前,他的弟弟还小的时候,日本官方的农协也是在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和化学化。

农协卖农药,但并没有把农药的毒副作用跟农民说清楚。

他的弟弟误喝农药死了,之后他就恨透了农药,坚决不加入农协,成了被多数人不理解的农民。

政府批评他,农协批评他,周围的老百姓也批评他。

可他说,我就不使化肥农药,哪怕我的产量和收入低。

他坚持了许多年之后,日本东京的首都圈消费者协会发现了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