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风景名胜及其他游憩地规划

合集下载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习题集含答案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习题集含答案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习题答题要点第一章园林概论1.阐述“园”、“林”、“园林”的区别。

答:“园林”一词在古汉语中由来已久,并非园与林的合称,不是园林中有树林的意思,而是园的总汇,泛指各种不同的园子和其内部要素。

“园”原意为种植花果、树木、蔬菜的地方,周围有垣篱。

园还指供人憩息、游乐或观赏的地方。

而“园”在欧美人的意识中则意味着理想的天国。

“林”指的是树木、花卉等植物要素,园林应是以自然素材为主,兼有人为设施,按照科学的规律和艺术的原则,组织供人们享用的优美空间地域。

综合定义:在限定的范围中,通过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创造的可供人们欣赏自然美的环境综合体。

2.在当今社会中,园林扮演怎样的角色?答:园林扮演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要求的体现,近代公园的兴起,屋顶花园的出现,抽象园林的产生都反映了园林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由少数人占有和使用的宫苑和花园,发展到为广大群众共享的公共绿地,从居住的宅园到为旅游服务的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园林逐渐从少数人拥有的专用地域转变为大众群体享用的社会空间。

人们对环境效益要求的提高,人们更加认识到园林的重要。

3.比较东西方园林的差异。

答:西方园林所追求的是人工美,而中国园林则追求自然美; 西方园林可以说是人化自然,而中国园林则是自然的拟人化; 西方园林注重于形式美,中国园林则蕴含着意境美; 西方园林给人以清晰、明确和秩序井然的感觉,中国园林则朦胧、含混; 西方园林更接近于古典艺术类型,中国园林则充满浪漫色彩。

4.园林演化史即是一部城市建设史,试从各时期园林的特点入手剖析其如何反应一个城市的“思想”?答:从中国的发展史来看,中国商周时期的囿体现的是狩猎、通神、生产和游赏取乐的功能,反应了少数统治阶级的与天地对话的意志;秦汉时期崇尚“一池三山”的仙苑式造景手法,体现了统治阶级寻仙,追求长生不老的意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式山水园林风格体现了文人的消极避世,追求反朴归真,寄情于自然山水,自我标榜清高、飘逸、洒脱,居城市而又迷恋自然山林野趣,道家、老庄思想倍受欢迎,儒家思想不受欢迎的思想;唐朝以皇家宫苑园林体现了盛唐的繁荣与海纳百川的气魄,儒道释融为一体,形成了壮丽无比的园林;宋朝则更重生活环境的优化,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热衷于园林。

第九章中外旅游景区管理比较分析

第九章中外旅游景区管理比较分析
(4)停滞和再发展阶段(1963年前)。
(5)可持续发展阶段(1963年后)。
二、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的特点
(一)资源保护是其核心理念
1916 年 8 月 25 日通过的“ 国家公园管 理局组织法”对美国国家公园基本目标之阐述 是至今仍在不同场合被重申的文字, 即“ 保存 ( 公园地的) 风景、自然和历史遗迹和野生生 命并且将它们以一种能不受损害地传给后代们 的方式提供给人们来欣赏”。国家公园体系下, 资源是公共物品,所有权归全体国民所有,不 进行盈利性质的开发。
美国:垂直管理为主的非盈利机构,同时有大 量志愿者参与。
五经营机制
中国:多数为政企合一;少数将经营权转让成 企业经营
美国:有限范围的特性经营。1965年,国会 通过《特许经营法》,要求在国家公园体系内 实行特许经营制度,即公园的餐饮、住宿等旅 游服务设施向社会公开招标。
六、监督机制
中国:地方政府监管为主,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为辅;
(四)高度的独立性
法律规定,国家公园实行中央、地区、基层三角 管理,自上而下垂直领导。
国家公园的全部资金由财政部拨付,公园收入一 律上缴财政部,与州市无关。
三、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制度
(一)管理的主体
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主体是美国的中央政府,具体 管理机构是属于内政府的国家公园管理局。
(二)所有区和经营权
2. 成型阶段(1872——1933年)。
1916年时,美国内政部成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局 专门管理公家公园。并确立了景观保护和适度旅 游开发的基本原则,同时积极发展州立公园体系 以此来缓解国家公园的旅游压力。
(3)发展阶段(1940年前)。政府出台了相关 法律法规(《历史地段法》、《公园、风景道和 休闲地法》)将战争部、林业部等所属的国家公 园和纪念地全部划归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国家 公园体系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第1章总则第2章术语第3章一般规定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3.2 风景资源评价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3.4 分区、结构与布局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第4章专项规划4.1 保护培育规划4.2 风景游赏规划4.3 典型景观规划4.4 游览设施规划4.5 基础工程规划4.6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4.7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4.8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4.9 分期发展规划第5章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第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

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

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1.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

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景观培育。

3.应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一:名词解释1.景源:能够作为观赏性的景物的资源。

2.景物:具有观赏,科学文化机制的客观存在的物体,是风景名胜构成的基础要素,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客体。

大体可分为: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光,建筑,其他等8类。

3.景点由若干个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4.景观: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点景象。

是按照美学观点完整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感受。

5.景区: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要求而划定的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景物,景观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6.风景名胜区: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7.游人容量:指是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单位时间,一定规矩单位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定某时,某地游人数量的警戒值。

8.设施容量:指一个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在可接受的条件下能够满足的游客最大量。

9.社会容量旅:游地居民对旅游者数量和行为最大的容忍上限。

由于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常在种族、文化、经济、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故旅游者的出现必然对居民造成一种心理影响。

如果游客数量过多,对当地居民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

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入,还会造成物价上涨,使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产生抵触和不满。

10.生态容量:指一定时间内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不致退化或者短时自行恢复的前提下,可以安全承载游人活动量,既能接受的游客数量二:问答题:1.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其特性是什么?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是1.自然属性,在被规划为风景名胜资源之前是一种普通的自然资源。

自然属性是风景名胜资源的最根本属性。

2.社会属性,在被人们欣赏的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加上了人类的劳动和思想,也就变成了风景名胜资源,3.政治属性,风景名胜资源是属于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大部分国家都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国家的风景名胜资源。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独特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的地区,以其优美的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游客的到来。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风景名胜区的资源,需要进行规划工作。

首先,规划工作需要从资源评估和环境分析开始。

通过对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公共设施的调查和评估,了解其状况和潜力。

同时还要对周边的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其对风景名胜区的影响。

其次,规划需要确定风景名胜区的定位和主题。

根据区域内的资源和特点,确定风景名胜区的定位,例如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或者休闲健身等。

同时,给风景名胜区确定一个主题,以便于宣传和打造特色。

接着,规划需要确定风景名胜区的边界和分区。

根据风景名胜区的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确定其边界,界定其所属范围。

然后,将其划分成不同的分区,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功能进行规划。

再次,规划需要确定风景名胜区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划分。

根据分区的特点和功能,对风景名胜区进行整体布局,确定各个分区的位置和联系方式。

同时,为每个分区确定其具体的功能,例如公园、景区、展览馆等。

最后,规划需要制定具体的建设方案和管理措施。

制定具体的
建设方案,包括土地使用、建筑设计等,确保建设的效果与规划的要求相符合。

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和保护。

总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资源评估、定位和主题确定、边界和分区划分、整体布局和功能划分以及建设方案和管理措施制定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只有科学规划,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旅游和休闲环境。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及地段 历史沿革及变迁、文物、胜迹、风物、历史与文化保护对象
及地段 历来常住人口的数量、年龄构成、劳动构成、教育状况、自 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服务职工和暂住人口及其结构变化;游
人及结构变化;居民、职工、游人分布状况 行政建制及区划、各类居民点及分布、城镇辖区、村界、乡
界及其他相关地界 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计划及其发展战略;风景区范围的 国民生产总值、财政、产业产值状况;国土规划、区域规划、
五 1.土地利用
、 土 地 2.建筑工程 与 其 他 3.环境资料 资 料
江河湖海的水位、流量、流速、流向、水量、水温、洪水淹 没线;江河区的流域情况、流域规划、河道整治规划、防洪 设施;海滨区的潮汐、海流、浪涛;山区的山洪、泥石流、
水土流失等 地质、地貌、土层、建设地段承载力;地震或重要地质灾害
的评估;地下水存在形式、储量、水质、开采及补给条件 景源、生物资源、水土资源、农林牧副渔资源、能源、矿产 资源等的分布、数量、开发利用价值等资料;自然保护对象

物候季相景观(8)其他生物景观
1.园 (1)历史名园(2)现代公园(3)植物园(4)动物园(5)庭宅花园(6)专类游园(7)陵园墓园
二景
(8)其他园景
、 2.建 (1)风景建筑(2)民居宗祠(3)文娱建筑(4)商业服务建筑(5)宫殿衙署(6)宗教建筑(7)
Hale Waihona Puke 人筑纪念建筑(8)工交建筑(9)工程构筑物(10)其他建筑
4.应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 需求之间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 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
第 1.0.6 条 风景区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 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为了确保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一般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一、保护优先原则风景名胜区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风景名胜区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确保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多种功能。

因此,保护优先是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二、综合协调原则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资源充分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

虽然保护是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核心,但是并不意味着要将保护与利用割裂开来。

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之一就是风景区内包涵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所以只有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综合安排,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三、突出自然原则充分发挥风景资源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维护景观的地方特色,强调回归自然,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

四、环境承载力原则承载力原则意味着任何资源的使用都是有极限的,风景名胜资源的利用也不例外。

当使用强度超过某一阈值或临界值时,资源环境将失去其持续利用的可能。

风景名胜区开发利用必须要在其允许的环境承载力(或称环境容量)之内,这是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五、分区管理原则根据风景资源价值与分布,划分功能分区,严格实行“山上游,山下住”、“区内游,区外住”、“区内景,区外商”、“区内名,区外利”的管理原则,在保证风景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六、统一规划、分期发展原则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遭到破坏的风景名胜区还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自然恢复阶段。

所以对待风景名胜区规划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妥善处理近期实际与远景目标的矛盾,从最终目的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关于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风景名胜资源的综合布置,经过批准的规划是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依据。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风景名胜区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辐射力最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是扩大旅游消费的重点领域。

为了保护和开发好风景名胜区这一宝贵的资源,需要制定一系列规划规范。

以下是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一些建议,字数不足1000字。

一、整体规划1.明确目标和定位:根据风景名胜区的特点和资源优势,明确其发展目标和定位,制定相应的规划措施。

2.合理分区:根据风景名胜区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游览区、保护区、开发区等,并制定相应规划方案。

3.保护优先原则: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是第一位的,要制定相应的规划措施,促进自然生态的恢复和保护。

4.工程项目管理:明确项目的建设标准和审批程序,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工程质量,确保项目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一体化发展。

二、景区管理规范1.游客接待管理:制定游客接待量标准,合理安排游客接待设施,开展预约制度,引导游客有序游览,避免过度开发和游客拥堵。

2.资源保护管理:制定资源保护规范,加强对景区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防止过度消耗和破坏。

3.环境卫生管理:建立健全的环境卫生制度,加强对景区环境的监管和清洁工作,提升景区环境质量。

4.安全管理:加强景区安全管理,确保游客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建立健全的安全预案和应急救援机制。

三、旅游设施建设规范1.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道路、桥梁、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确保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完善和运行顺畅。

2.停车场建设:制定停车场建设规范,合理规划停车位数量和位置,确保游客的车辆有合理的停放场所。

3.服务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和设置旅游咨询中心、厕所、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提供便利的服务条件。

4.公共设施建设:建设公园、广场、休闲场所等公共设施,提供良好的游憩和休闲环境。

四、文化遗产保护规范1.文物保护规范:制定文物保护和管理规范,修复和保护文物和古迹,加强安全监管,防止文物的损毁和失窃。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制定相应规范,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活动。

第九章风景名胜及其他游憩地规划

第九章风景名胜及其他游憩地规划

4、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5、保障人身安全。
(二)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风景资源的定性、用地规模、人口规模定量、旅游设
施的定性、经营管理等方面。相互影响、交错穿插、相互覆 盖。
二、风景名胜区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一)基础资料
包括:文字资料、图纸资料和声像资料。 测量资料:地形图、专业图
社会.
2.游憩功能 提供游憩、陶冶身心、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3.景观功能 树立国家和地区形象,美化大地景观,创造健康优 美的生存空间。 4.科教功能 展现历代科技文化,纪游。
5.经济功能 有一二三产业的潜能,推动旅游经济,脱贫增收, 调节城乡结构,带动地区经济全面发展的功能。
日本
对自然景观和森林资源特别爱惜 20世纪20年代开始兴建国立公园
森林公园面积占国土面积13.77%
距离居民区步行30分钟以内路程的森林均列为游憩林
德国
50000人以上的城市方圆10km以内的森林-游憩林
5000-50000人的城镇3km的森林-游憩林
前苏联
围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设置森林公园带(宽5-10km) 森林公园的总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1/3
英国和挪威 中国
森林公园面积分别占森林面积的27%和25%
1982年成立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第一节 森林公园的类型
一.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是指在城市边缘或郊区的森林环境中为城市居民 提供较长时间游览休息,可展开多种森林游憩活动的绿地。
二. 类型
1. 按景观特色分类
(1)森林风景型森林公园 (2)山水风景型森林公园 如西双版纳 如广西桂林
77距离居民区步行距离居民区步行3030分钟以内路程的森林均列为游憩林分钟以内路程的森林均列为游憩林5000050000人以上的城市方圆人以上的城市方圆10km10km以内的森林游憩林以内的森林游憩林500050005000050000人的城镇人的城镇3km3km的森林游憩林的森林游憩林英国和挪威英国和挪威英国和挪威英国和挪威森林公园面积分别占森林面积的森林公园面积分别占森林面积的27森林公园面积分别占森林面积的森林公园面积分别占森林面积的2727和和2527和和252525前苏联前苏联围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设置森林公园带宽围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设置森林公园带宽5510km10km森林公园的总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森林公园的总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1313中国中国19821982年成立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年成立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第一节第一节森林公园的类型森林公园的类型一一

风景旅游区规划

风景旅游区规划

06
详细描述
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推动风景 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和 生态旅游体验。
04
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实施与 管理
规划实施的组织与协调
01
建立实施组织
02
制定实施计划
03
加强部门协作
成立专门的规划实施机构,负责 协调各方资源,推动规划的实施。
根据规划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 计划,明确各项任务的时间节点 和责任人。
加强环境保护
强化环境监测和保护措施,减少旅游 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生态可 持续发展。
促进社区参与
鼓励当地居民参与风景旅游区的管理 和经营,提高社区参与度,促进地方 经济发展。
规划实施的长远发展与展望
创新发展模式
多元化发展
探索适合当地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发展模式 ,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拓展旅游产品类型,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提高风景旅游区的综合吸引力。
规划实施效益评估的方法与指标
游客满意度调查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游客对风景旅游区的满意度, 包括景点质量、服务水平、环境卫生等方面。
经济效益分析
分析风景旅游区规划实施后的经济效益,包括门票收入、 餐饮住宿收入、纪念品销售收入等,以及由此带来的就业 机会和地方经济发展。
社会效益评估
评估风景旅游区规划实施后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包括社区 参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方面。
详细描述:注重风景旅游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合 理利用资源,避免盲目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 续发展。
详细描述:在总体规划布局中突出风景旅游区的特色, 包括自然资源、文化底蕴、历史遗迹等方面,打造具有 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景点规划设计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与设计是为了保护和提升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价值,创造一个宜人、宜游的环境,以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原则以及实施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一、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对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景区内的生态系统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可以保护植物、动物和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规划与设计还能有效整合景区内的各项资源,并提供更好的服务设施。

合理规划旅游路线、景点布局以及基础设施,可以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使游客在欣赏景色的同时也能获得舒适便捷的服务。

二、规划与设计的原则1. 自然保护原则:在规划与设计中应尊重自然的规律,保护自然资源与景观,避免人为破坏和过度开发。

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植被、地形和水系,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2. 文化传承原则:考虑景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充分展示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

在规划与设计中融入当地文化元素,保留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增加游客的文化体验。

3. 游客需求原则: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与利益,提供多样化的旅游活动和服务设施。

在规划与设计中考虑不同年龄、背景和兴趣的游客,提供合适的娱乐项目、餐饮住宿等服务。

4. 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在规划与设计中考虑能源的节约利用、废弃物的处理以及环保措施,确保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与设计的考虑因素1. 地形地貌:考虑地形地貌的特点,遵循自然的规律进行规划与设计。

根据山水特点,合理布局道路和建筑物,使其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2. 交通可达性:考虑到游客的交通需求,规划完善的交通网络和交通设施。

确保景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紧密,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3. 安全与灾害预防:规划与设计中要考虑安全因素,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

在灾害易发区域要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提高景区的安全性。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游憩区与旅游景点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游憩区与旅游景点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游憩区与旅游景点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游憩区与旅游景点城市绿地是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规划城市绿地,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类。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的游憩区与旅游景点,并详细介绍它们的特点和功能。

一、游憩区游憩区是城市绿地中的一种分类,它主要用于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

游憩区的设计和规划应兼顾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既要保留自然景观,也要提供各类娱乐设施。

以下是对游憩区的一些标准和要求:1. 环境质量游憩区应保持良好的环境质量,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和噪音控制等。

合理的植被覆盖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

此外,游憩区还应该设立垃圾分类回收设施,保持整洁和环保。

2. 娱乐设施为了吸引人们在游憩区度过休闲时光,这些区域应提供各类娱乐设施,如游泳池、运动场地、露天剧场和烧烤区等。

这些设施的设计和布局应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同时要考虑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

3. 绿色交通为了减少汽车交通对游憩区的影响,规划者应考虑步行和骑行交通的便利性。

合理设置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并提供足够的停车场和停车位,以方便居民前往游憩区。

二、旅游景点旅游景点是城市绿地中另一种重要的分类,它们主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文化。

以下是对旅游景点的一些标准和要求:1. 文化遗产和景观旅游景点应具有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以吸引游客。

这些景点可以是历史建筑、博物馆、公园或名胜风景区等。

为了保护和展示这些文化遗产和景观,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如进行修复和保养工作。

2. 旅游设施和服务旅游景点要提供完善的旅游设施和服务,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这些设施可以包括导览服务、停车场、餐饮和住宿设施等。

同时,游客的安全问题也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设置必要的安全措施和应急措施。

3. 宣传推广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旅游景点的宣传推广工作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景点的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旅游指南和旅行社等渠道进行宣传。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 简介风景名胜区是指以其自然风景、人文景观等独特特点吸引游客的地区。

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制定一份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必要的。

本总体规划旨在规划优化景区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规划目标(1)保护自然环境: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2)优化旅游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经济效益。

(3)促进文化交流: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3. 分区规划(1)核心区域:包括最具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景点,加强保护和管理,开展专业科学研究。

(2)开发区域:通过合理规划建设旅游设施和服务设施,提供更好的游客接待和休息条件。

(3)保护区域:保持自然景观的原始状态,进行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4. 基础设施规划(1)交通网络:改善交通道路的连通性,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如公路、铁路和航空。

(2)游客接待中心:建立现代化的游客接待中心,提供服务和信息咨询。

(3)住宿设施:合理规划酒店、民宿和露营地,满足不同游客的住宿需求。

(4)餐饮设施:规划多样化的餐饮场所,提供当地特色美食和休闲空间。

(5)公共设施:建设洗手间、停车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提供方便的服务。

5. 景区管理规划(1)人员配备: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招聘和培训具备相关经验的工作人员。

(2)安全管理:制定应急预案,加强游客安全教育和监测措施。

(3)环境保护:加强景区环境监测和保护,减少人为污染和破坏活动。

(4)文化保护:建立文物保护机构,加强对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的保护。

(5)宣传推广:将景区与周边地区相结合,加强宣传推广,吸引更多游客。

总之,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旨在合理规划景区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提高旅游服务,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风景名胜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第九章旅游规划热点(ppt 24页)

第九章旅游规划热点(ppt 24页)
第九章旅游规划的类别
第三节旅游规划热点
城市规划 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旅游区规划
规划与规划 对象的对应城市Biblioteka 会 城市旅游系统城市旅游区












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游憩规划的关系
第九章旅游规划的类别
6
月出西雅图
恢复古建筑群
今日苏州尽管不乏现代化 建筑,但是市区内仍然是 水巷纵横,举目见桥,古 塔映空,保持着水乡古城 的风貌。
苏州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在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上采取“保护古城, 建设新区”的方针,形成以古城为主体“古城居中,东园西区,一 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名城保护规划根据国务院批复“全面保护古 城风貌”的要求,对古城以及城外与古城历史、文化、景观有密切 联系的地段和园林风景名胜地区划定一城、二线、三片保护范围。 保护内容大致为:一、控制古城容量和优化环境。二、保护传统格 局和风貌:保持路河平行双棋盘格局的道路景观和河巷景观;保持 三横三直加一环的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保护古典园林、文 物古迹、古建筑、传统风貌地段和历史街区;继承和发扬古城环境 空间处理手法和传统建筑艺术特色,从严控制保护范围内建筑的形 式、体量、高度、色彩,以体现出苏州特有的地方风貌;在名城保 护范围内,根据保存真实的历史遗存的原则和历史、文化、艺术价 值以及现状保存的完整程度,划出4个各具名城功能与形态特征的 历史街区、若干历史地段和3个传统风貌地区,作为名城保护的重 点。三、完善古城职能:改善、改造古城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 础设施和居民居住条件,实现古城现代化。苏州市城市建设总体目 标是:发展成为与国际经济接轨,高度开放,经济发达,国际知名 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游览城市。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关于发布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通知建标[1999]267号根据国家计委《一九八九年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制订修订计划》(计综合[1989]30号文附件十)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298—1999,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中国城市规范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解释工作,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89]3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主编,具体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国家文物局、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浙江省建设厅、安徽省建设厅、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经建设部1999年11月10日以建标(1999)267号文批准,并会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在本规范的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在总结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对风景区规划的基本术语,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风景资源评价,规划范围、性质、目标、分区与结构布局,保护规划、风景游赏、典型景观、游览设施、基础工程居民社会调控、经济发展引导、土地利用协调等规划,规划成果与深度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在本规范的执行过程中,希望各有关单位结合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邮政编码:100037)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国家文物局、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浙江省建设厅、安徽省建设厅、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风景区及森林规划

风景区及森林规划

风景区及森林规划标题:风景区及森林规划引言概述:风景区及森林规划是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资源,提供良好的游憩环境,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风景区及森林规划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自然资源保护1.1 保护生物多样性:风景区及森林规划应考虑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和栖息地,建立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

1.2 水资源保护:规划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河流、湖泊和水源地,防止水污染和水资源过度开发。

1.3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应合理划定土地利用范围,保护土地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和土地退化。

二、游憩环境建设2.1 交通规划:规划应考虑交通便利性,合理布局道路和交通设施,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2.2 设施建设:规划应充分考虑游客需求,建设合适的停车场、观景台、步道等设施,提供舒适的游憩环境。

2.3 安全管理:规划应加强安全管理,设置警示标识、防护设施,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三、生态经济发展3.1 旅游业发展:规划应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发展旅游业,提升当地经济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3.2 农业发展:规划应合理安排农田和农业产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3.3 生态产品开发:规划应鼓励开发生态产品,如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增加经济收入,推动乡村振兴。

四、环境教育与科普4.1 环境教育:规划应加强环境教育,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2 科学研究:规划应鼓励科学研究,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调查研究,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3 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应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加强文化教育和传承,提升游客的文化素养。

五、规划管理与监督5.1 规划编制:规划应由专业机构编制,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确保科学合理性。

5.2 规划实施:规划应有明确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风景区及森林规划

风景区及森林规划

风景区及森林规划一、引言风景区及森林规划是指对特定地区内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的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风景区及森林规划的目的、原则、步骤以及相关的数据和内容。

二、目的风景区及森林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提升景观品质、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以实现以下目标:1.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确保风景区及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提供优质的游憩体验:通过规划合理的景点布局、交通设施和游客服务设施,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游憩体验。

3. 促进经济发展:合理规划风景区及森林资源的利用,促进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4. 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风景区及森林地区的文化遗产,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和认知。

三、规划原则风景区及森林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 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资源,确保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平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3. 公众参与原则: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尊重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利益,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和沟通渠道。

4. 文化保护原则:保护和传承风景区及森林地区的文化遗产,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和认知。

5. 安全可靠原则:确保游客的安全和舒适,规划合理的交通设施和应急救援系统。

四、规划步骤风景区及森林规划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调查研究:对风景区及森林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态资源、文化遗产等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2. 目标设定: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确定规划的目标和重点,明确保护和发展的方向。

3. 规划设计: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包括景点布局、交通设施、游客服务设施等,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4. 公众参与: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听取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建议和意见,形成共识,提高规划的可接受性和可行性。

5. 评估审批: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和审批,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科学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申请立项
1.自然资源调查
(1)自然地理 面积、位置等
(2)气候资源 温度、气候等 (3)植被资源 植被种类等
(4)野生动物资源等 动物种类等
(5)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质量、地表水质量
2.景观资源调查
(1)森林景观
(2)水文景观 (3)地貌景观 (4)天象景观 (5)人文景观
3.基础设施调查
(1)交通
(6)国内外游客在附近公园旅游的费用 (7)旅游阻抗因子调查 (8)社会经济调查
二、规划设计阶段
三、建成后的管理及综合效益评定
本章小结
1、简述按不同的分类标准风景名胜区的可以 分为哪几类? 2、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原则是什么?
4.按旅游半径分类
(1)城市型森林公园 (2)近郊型森林公园 (3)郊野型 (4)山野型
5.按经营规模分类
(1)特大型森林公园 (2)大型森林公园
(3)中型森林公园
(4)小型森林公园 (5)微型森林公园
6. 按管理级别分类
(1)国家级森林公园
(2)省级森林公园
(3)市县级森林公园
第二节 森林公园规划程序
(三)按景观特征分类
1.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2.峡谷型风景名胜区 如五岳和各种风景名胜区 如长江三峡、三江并流等风景区
3.岩洞型风景区
4.江河型风景区 5.湖泊型风景区 6.海滨型风景区 7.森林型风景区 8.草原型风景区 9.史迹型风景区 10.综合型风景区
如贵州龙宫、本溪洞等风景区
如南溪江、黄果树、黄河壶口瀑布等风景区 如贵州红枫湖、青海湖等风景区 如三亚海滨 如西双版纳、百里杜鹃等 如太阳岛等 如避暑山庄、十三陵等 如丽江、大理等
英国和挪威 中国
森林公园面积分别占森林面积的27%和25%
1982年成立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第一节 森林公园的类型
一.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是指在城市边缘或郊区的森林环境中为城市居民 提供较长时间游览休息,可展开多种森林游憩活动的绿地。
二. 类型
1. 按景观特色分类
(1)森林风景型森林公园 (2)山水风景型森林公园 如西双版纳 如广西桂林
社会.
2.游憩功能 提供游憩、陶冶身心、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3.景观功能 树立国家和地区形象,美化大地景观,创造健康优 美的生存空间。 4.科教功能 展现历代科技文化,纪念先人先事先物,增强德智
育人的寓教于游。
5.经济功能 有一二三产业的潜能,推动旅游经济,脱贫增收, 调节观和森林资源特别爱惜 20世纪20年代开始兴建国立公园
森林公园面积占国土面积13.77%
距离居民区步行30分钟以内路程的森林均列为游憩林
德国
50000人以上的城市方圆10km以内的森林-游憩林
5000-50000人的城镇3km的森林-游憩林
前苏联
围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设置森林公园带(宽5-10km) 森林公园的总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1/3
第二节 风景名胜区规划
二、规划原则
(一)基本原则
1、依据风景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
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 3、充分发挥风景资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 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 商业化倾向,有度、有序、有节律的发展。
二、风景名胜区的分类
等级规模景观结构布局和设施和管理特征
(一)按等级特征分类
1.市、县级风景名胜区 2.省级风景名胜区 3.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二)按用地规模分类
1.小风景名胜区 用地范围20km2以下 2.中型风景名胜区 用地范围在20到100km2以下 3.大型风景名胜区 用地范围在100到500km2以下 4.特大型风景名胜区 用地范围在500km2以上
自然与资源条件:气象、水文、地质、自然、人文与经济、
土地与其它。
(二)现状分析
自然和历史人文;各种资源类型、特征、分布分析;资源开放 利用方向、潜力、条件、利弊;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矛盾的
分析;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社会与区域因素等。
提出:优势 和动力,矛盾与制约因素、规划对策与规划重点 三、风景名胜区的各项规划(略)
(3)人文景物型
(4)综合景观型
如泰山
如终南山
2.按地貌形态分类
(1)山岳型森林公园 如泰山
(2)江湖型森林公园
(3)海岸—岛屿型森林公园 (4)沙漠型森林公园
如千岛湖
如山东鲁南海滨 如甘肃阳关沙漠
(5)火山型森林公园
(6)冰川型森林公园 (7)洞穴型森林公园
如黑龙江火山口
如四川海螺沟 如江西灵岩洞
(8)草原型森林公园
(9)瀑布型森林公园 (10)温泉型森林公园
如河北木兰围场
如福建旗山 如广西龙胜温泉
3.按主要旅游功能分类
(1)旅游观光型森林公园
(2)休闲度假型
(3)游憩娱乐型 (4)疗养保健型 (5)探险狩猎型 (6)科普教育型
如河北海滨
天台山
如黑龙江牡丹峰 威海海滨森林公园 黑龙江的亚布力 黑龙江的帽儿山
(四)按结构特征分类
1.单一型风景名胜区
2.复合型风景名胜区
3.综合型风景名胜区
(五)按功能设施特征分类
1.观光型风景名胜区 如旅游、饮食、购物等设施
2.游憩型风景名胜区
3.休假型风景名胜区 4.民俗型风景名胜区 5.生态型风景名胜区 6.综合型风景名胜区
如康体、浴场、高尔夫等设施
休养、保健等设施 如乡土居民、劳作、宗教礼仪等设施 保护检测、观察实验等科学教育设施 如大多数风景名胜区均有此类特征
第九章 风景名胜区
第一节 风景名胜区的功能与分类 第二节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 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 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第一节 风景名胜区的功能与分类
一、风景名胜区的功能 1.生态功能 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造福
(2)通信 (3)供电 (4)给排水 (5)旅游接待设施
4.市场调查
(1)公园旅游吸引特征的调查
(2)公园周围居民的人数与构成,不同阶层可能游园的次数 (3)公园周围城乡流动人口数量及可能游园比率 (4)附近公园及性质相近的森林公园开放以后历年游人数量与 人员结构、变化趋势
(5)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旅游者心理需求
4、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5、保障人身安全。
(二)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风景资源的定性、用地规模、人口规模定量、旅游设
施的定性、经营管理等方面。相互影响、交错穿插、相互覆 盖。
二、风景名胜区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一)基础资料
包括:文字资料、图纸资料和声像资料。 测量资料:地形图、专业图
第十四章 森林公园
第一节 森林公园类型
第二节 森林公园规划程序
森林公园概述
城市化速度的加快 人口数量增加 城市环境日益恶化 人类生活和工作的节奏 接 触 自 然 森 林 理想境遇
恢复 身心 疲劳
提高 工作 效率
防治 疾病
享受 自然 乐趣
1872年建成——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美国
国有林的经营目的是游憩、放牧、生产木材,保护 野生动物 森林面积27%用于游憩、19%用于狩猎、6%用于 自然保护、木材生产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