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的局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翻译的局限性

【摘要】文学翻译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的译介,其局限性与矛盾性是普遍存在的,而这些矛盾与局限的存在也恰恰是文学翻译发展的动力。只要译者能够正确处理,便可使译语更加优美。本文将从语言,文化与译者主体性三个方面对文学翻译的局限性进行阐释。

【关键词】文学翻译;语言;文化;译者主体性

【abstract】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its limitations and contradictions are almost universal. however, these also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advance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the target language would become more graceful if translators can handle these properly. this thesis tries to interpret the limitations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from three aspects: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key word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language; culture;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引言

要了解不同语言民族所居住的世界,所崇尚的文化,尤其是文学,只能通过翻译才能实现,这已经由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所证实。而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乃至世界各民族的兴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翻译是把一部文学作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是译者在原作基础上

进行的一种再创造。茅盾先生曾说过,“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由于文学翻译是对文学作品的译介,这就决定了它绝非是简单的文字移植,而是需要将诸多的要素考虑在内,如语言差异,文化背景,译者的翻译水平等等。基于这些因素,文学翻译正如“戴着镣铐跳舞”,往往受到某些限制与束缚。也就是说,在具体实践中,文学翻译的可译性是有限度的。

一、语言上

每种不同的语言,都会有其独特的词汇,语法,结构与意义。译入文学作品时尤其应注意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本文仅以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为例。由于英汉两种文字性质不同,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尽相同的。

首先是在词汇运用方面。英汉词语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不同的。英语里有而汉语中没有的词语或者汉语中有而英语中没有的词语

是很常见的,例如:汉语中有功夫,天干地支,太极八卦等词语,而英语中没有。英语中有hippie,cowboy等词汇,而汉语中没有。这些都导致了翻译时寻求词义对等的困难。又如汉语诗歌多使用叠词来凸显音韵美,使描写更加生动,而这种方法在英语中是不允许的。还有,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同音异义词,而翻译过后,它们在语音上的表现完全不同。而在文学翻译中,同音异义词的使用通常别具趣味,如何在译文中将此趣味保留,往往成为译者面临的极大挑战。

其次是在语言表达方面。英语是拼音文字,汉语是表象文字。两者在表达上很难划上等号。例如,英语中的“双关语”,汉语中的“字谜”,这些都是很难做到完全转译的。加之中西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面对不同的情形,如见面寒暄,表达赞美,接受礼物时等的用语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很难将其精确传达给读者。

二、文化上

由于中国人与西方人身处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客观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及民族心理等等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这既是文学翻译的一个特点,也是其难点所在。

首先从其客观生活环境来说,中国多陆地,以农耕为主,因此多与农事方面的相关表达,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英国绝大部分临海,故而多有与海洋相关的词汇用语,如,all at sea. 其次是历史文化传统及宗教信仰方面,中国的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贵在中庸,而西方英美社会则强调个人价值及个性发展。因此,中国人在西方人眼里会显得过于谦虚,甚至虚伪自卑,而西方人在中国人眼中则是过于自信,甚至自傲自大。汉语中多与佛教有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胜造七级浮屠”等,而英语中多与基督教有关的习语,如:“god bless you”,“go to hell”等。再次,从民族心理及价值观念方面来说,不同民族对待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尽相同,因此同一事物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也就屡见不鲜了。如:在中国,“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为帝王专属,因此有“龙颜”,“望子成龙”之说;而在英语中,“dragon”往往带有恐怖邪恶之意,“real

dragon”就指的是凶狠,令人厌恶反感的女性。此例便是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最后,从思维方式及观念看,中国主张天人合一,顺其自然,而西方则主张天人二分,征服自然;中国多看重道德精神,讲求仁义礼智信,而西方以科学精神为要,专注于功利实效。

三、译者主体性上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即翻译主体能动地操纵原本、转换原本,使其本质力量在翻译行为中外化的特性。查明建和田雨把“译者主体性”界定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本质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文学翻译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依赖。鉴于文学翻译有着审美性,创造性与形象性等特征,而译者的审美与创造活动又必须以原作为依托,因此,留给译者的艺术创作空间便受到了限制,既不能喧宾夺主,亦不能自作主张,进行完全自由洒脱的艺术创造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同时,译者的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文学能力,审美情趣,个人偏好等也影响着其译作的质量与水平,想达到与读者的共鸣也并非易事。尽管这种有限的创造制约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但是这也恰恰是翻译艺术的动力所在。译者在受限的艺术空间中进行着审美再创造,在矛盾中寻求对立统一,最终创作出与原作有着同等艺术与审美价值的独立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