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潮和运动

合集下载

二十世纪的文学运动与思潮

二十世纪的文学运动与思潮

二十世纪的文学运动与思潮二十世纪是文学史上一个极具变革和多元化的时期,众多文学运动和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本文将探讨二十世纪的文学运动和思潮,从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文学的一大重要运动,它追求独立性和多样性,对艺术的传统观念进行了革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詹姆斯·乔伊斯、弗朗茨·卡夫卡和弗吉尼亚·伍尔芙等。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以其复杂的叙事结构和意识流技巧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卡夫卡的作品则深入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与困境,他的小说《变形记》和《城堡》以其离奇和荒诞的故事情节表达了对社会制度和官僚主义的深刻批判。

伍尔芙则以《到灯塔》等作品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深入挖掘。

超现实主义是在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一股激进的艺术思潮,以解放潜意识、追求超脱常规的创作方式而著称。

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是安德烈·布列东和保罗·艾吕尔等。

布列东的《金字塔》和《纽约的狂欢》等作品以其奇特的意象和充满幻想的情节引人入胜,展示了超现实主义的核心思想。

艾吕尔则以《乌有家园》等作品探讨了人类的无意识和梦境的世界,通过强烈的想象力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超现实主义氛围。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对语言和叙事的批判,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托马斯·品钦、艾琳·芒克和哈罗德·皮特等。

品钦的《凡人》以其富有幽默和讽刺意味的叙事风格,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

芒克的《饥饿的石头》通过多重叙事视角和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探索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挑战了文学的传统形式。

皮特则以《召唤鸟》等作品对权威和真实性进行了探讨,影射了人类社会中的权力关系。

除了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还有诸如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意识流、洛丽塔运动等多种文学运动和思潮在二十世纪中兴起并发展。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本阶段文学的整体特征: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从整体走向世界的十年。

文学主流的政治化;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位的确立;文学的多元化并存。

总体而论是:30年代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时代。

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一、本阶段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一)国民党推行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力图建立“三民主义文艺”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参与人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傅彦长等)创办刊物,笼络文化人,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及其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等就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1925年郭沫若和后期创造社再次倡导革命文学。

1927年底到1928年底文艺界对“革命文学”进行了论争,传播介绍马克思文艺理论,又一次提出了建立“革命文学”的口号,明确提出了创造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任务。

要求创造“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号召到“革命的漩涡中去”,?“我们的文学家,一个同时是一个革命家”。

在革命形势急变,马克思文艺理论进一步在中国传播,以及在日本左翼文学和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下,为了与国民党党制文化专制主义针锋相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

30年代文学思潮及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及运动
1.定义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 1930、3、2,上海,《拓荒者》、 《北斗》等刊物,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革命作家统一组织。主要成 员:鲁迅,冯雪峰,李初梨等。宣传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积极从事 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以文艺来配合 革命斗争,推动“左翼”文艺的发展。 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4.“两个口号”的论争 “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 学”

思考题: 1.概述“左联”成立情况,主要成绩及缺失。 2.简述30年代文坛的几次论争。 3.对梁实秋的“人性论”你作何评价?
1931—1933,“文艺自由论辩”
胡秋原——“自由人”
苏 汶——“第三种人”
“文艺虽不是‘至上’,然而决不是‘至下’ 的东西。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 那是艺术的叛徒。艺术家虽不是神圣,然而 也不是叭儿狗。以不三不四的理论来强奸文 学,是对于艺术尊严不可恕的冒渎。” ——胡秋原《阿狗文艺论》 “我是一个‘自由人’”,反对“某一种文学 把持文坛。” ——《勿侵略文艺》

2.左翼阵营对“民族主义文学”运动的批判
1、黄震遐发起,《前锋周报》,《前锋月 刊》,号召作家以民族意识作为文艺的使命, 开展民族主义文学运动。
黄震遐:《陇海线上》 《黄人之血》
3.左翼阵营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 争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李初犁《怎样的建设革命文学》 麦克昂(郭沫若)《英雄树》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
时间: 1928年初——1929年底
太阳社、后期创造社
与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
论争三方面:
文艺的社会作用;
文艺和宣传的作用; 作家世界观改造的问题。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 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文学思潮与运动知识点

文学思潮与运动知识点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十二年文学(40年代文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和战争与救亡发生紧密联系。

影响到作家的写作心理姿态方式以及题材风格。

地缘政区域文学:国统区文学(40年代文学主潮1937 7。

7——1938 10 国统区文学基调为昂扬激奋的英雄主义,救亡为轴心。

)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及上海孤岛文学。

共同承接五四新文学传统但区域文学呈现不同的旧基调与风貌。

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1938年3月27日武汉成立,30年代无产阶级,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文学汇流成国共文学界统一战线,名誉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理事45人:郭沫若矛盾冯乃超老舍巴金郑振铎朱自清等,老舍主持日常工作,会刊《抗战文艺》成立时提出文章下乡入伍的口号,体验现实生活与广大民众结合,文学创作共同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共同的思想追求:表现新民族性格的孕育与形成,情绪风格热烈渲染昂扬的民族心理与时代气氛,英雄主义的调子统一的色彩鲜明单纯。

文体方面:1.报告文学和通讯热门体裁,新闻性纪实性的重视2.各种诗歌体朝广场艺术发展,通俗鲜明昂扬,墙头诗传单诗枪杆诗便于宣传3大众化小型轻便文艺形式主角。

故事鼓词唱本街头剧戏曲壁报文学,通俗易懂鼓动性为目标作家放弃个性追求大众化。

初期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宣传性表现了现代文学与民族命运血肉联系的特质,但是存在公式概念化倾向廉价的乐观主义,丧失部分文学多样个性化。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进入相持阶段,心理转为新的苦闷和抑郁重新思考民族命运和自己,观察和描写中民族命运仍处于前景地位,社会与个人成为不可或缺的层次向多层次全方位观察转变文学艺术表现丰富复杂深刻性。

爱国主义主题的扩展与深入题材纵深的立体开拓与发掘1.面对现实2.转向历史(屈原的历史剧创作热潮北京人家)3,面向自己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的创作高潮(财主底儿女们春寒)上述三方面探讨民族命运总的思想背景,自觉追求历史感新的文学风貌:现实的黑暗民族的痼疾在历史的俯视下以荒诞性,滞后的历史惰性力量给人重压,揭露现实的作品交织冷峻苦涩的喜剧感(沙汀作品代表)回顾历史从传统沉思中或感伤凄婉《呼兰河传家》崇高的诗情(郭沫若历史剧)传统美德诗意化。

中国现代文学30年资料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30年资料整理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梁启超: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小说界革命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就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

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推到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到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到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

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指出“鸳鸯蝴蝶派”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文化保守主义,则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1922年,“学衡派”提出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许地山、沈雁冰等。

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因此也被称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

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的《命命鸟》,王统照《春雨之夜》,郁达夫《沉沦》 等;诗歌方面,有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
神》,汪静之的《蕙的风》等。【抄下来,课后阅读】
Company Logo
(五)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文学观念上:否定“文以载道”、游戏消遣
等传统的文学思想,共同倾向表现人生、反
映时代。
文学内容上:体现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 思想。 语言形式上:用白话文写作;广泛吸收外国 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
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 曰,不避俗字俗语。
Company Logo
一曰,须言之有物。
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
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也”。认为情感是文学的灵魂。 思想:包含见地、识力、理想三者。
Company Logo
1921,周作人发表《美文》一文,是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Company Logo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第一个十年文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17年初-1919年,为文学革命初期; “五四”到 1926年,是思想解放和创作最为 活跃的时期; 1927 年“四·一二”事变,相对沉寂并转向
话文运动为后来的文学 革命中大力提倡白话文
造成一种蓄势。
Company Logo
⑥清末民初域外小说译介大潮
从1896年《时务报》开始译介外国小 说,到文学革命发生之前,翻译出版
的域外小说约有800种。
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与新文学的第一代 作家,大都从晚清的文学翻译中获益。
Company Logo
(二)文学革命的直接动因—新文化运动 1.背景: A 结束帝制,促进社会转型 B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长 C 废科举、兴学堂,形成新型知识者群体 D 印刷业和出版业的发展,导致现代文学 市场的形成。 E 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 F 既混乱又自由的文化氛围

第一章文学思潮和运动

第一章文学思潮和运动

3、新文化运动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 ①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 倡导思想自由; ②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二、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1、 白话文运动的提倡与推广过程。2 白话文运动的提倡与推广过程。2、 林(纾)蔡(元培)之争, 与“学衡派”和“甲寅派”的论争。
三、文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文学革命发生的文学背景与原因: 晚清以来已出现文学变革 ① “诗界革命”② “文界革命” 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 ③ “小说界革命” ④ 白话文 小说界革命” 的提倡 缺陷:总体上仍是局限于传统文 学内部的结构 生,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一部 生,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一部 分先进的爱国者思想认识经过“科学 救国—政体革命— 救国—政体革命—思想革命”这样几 个大的飞跃的结果。文学革命是新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 社团的蜂起 1、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是文学革命 发生与发展的外因。 2、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又各自 聚集为文学社团。其中文学研究会 和创造社的影响与贡献最大。
五、胡适和周作人的新文学初期理 论建设 1、胡适的文学理论 2、周作人的文学理论
六、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1、理性精神 2、感伤的情调 3、个性化 4、多样化

【学习】第七讲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学习】第七讲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整理ppt
30年代文学历史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到第二个十年已经逐步形成 了自己的历史特点,即:广阔的社会历史内 容,对民族灵魂开掘的历史深度,以及从沸 腾的历史潮流中所吸取的战斗激情与壮阔、 厚实的力的美,这同样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日 趋成熟的重要标志。
整理ppt
整理ppt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 秋(新月派)、朱光潜、沈从文(京派)等。 在他们的理论中提倡人性核心的道德评价的 文学标准。 其文学主张较少颓废、享乐的色 彩,显示出严肃性:严肃地自我内省,严肃 地表现、思考社会人生。
整理ppt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 社创办了《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 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 《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创造月刊》宣传革命文 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 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 阵营也形成。
整理ppt
三大文学派别的时代特征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 各派作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 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 重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 到特别的注重和发展。 3、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30 年代的一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 现代文学的丰收期。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 的作家,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 活中的享受,也写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 “文明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早期海派作家有创作性爱小说的张资平、心理分析小说 的叶灵凤,后来新感觉派兴起,40年代以张爱玲为代表。

第九章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九章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倘说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以表现人性为限那么无产者就因为是无产阶级所以要做无产文学自由人代表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阿狗文艺论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第三种人的出路瞿秋白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鲁迅论第三种人生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生在战斗的时代而要离开战斗而独立生在现在而要做给与将来的作品这样的人实在也是一个心造的幻影在现实世界上是没有的
正式兴起
• • • • • • 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正式提出 最初是创造社、太阳社理论倡导 郭沫若(麦克昂)《英雄树》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
主要观点
“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 而起的”必将是“无产阶级文艺” • 无产阶级文学要使读者得到旧社会的认识 及新社会的预图”—性质
文坛论争
• 与右翼思潮的斗争 1930年3月“六一社” 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黄 震遐《前锋周报》《民族主义文艺运 动宣言》“文艺的中心意识” “文艺 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民族是 一个人种的集团” 黄震遐《黄人之血》人种学来抹杀民族 矛盾和阶级矛盾
梁实秋观点
• 与 “人性论”的论争
• 文艺思想上,夸大文艺作用,能“组织生活”: 冯乃超《评驳梁实秋的<文学与革命>》;“超越 时代”“创造时代”:钱杏邨《英兰的一生》
• 忽视文艺特征、轻视生活,鼓吹标语口号式文学。 冯乃超《同在黑暗的路上走》 • 主张作家世界观的突变:郭沫若《桌子的跳舞》 • 批判五四以来文学,唯我独革宗派情绪 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张资平--“社会变 革中的落伍者”
• 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很多共 产党人从政治革命直接参与文学运动; • 社会急剧变革也使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作家 首先成了无产阶级文化的代表,创造社、 太阳社(1928)酝酿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就是如此; • 大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独立领导中国革 命的现实政治斗争,有建设无产阶级革命 文学以形成文艺界的领导的需求; • 同时,也有来自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影响, 诸如前苏联文学、日本左翼革命文学、西 方辛克莱、巴比塞、德莱塞等作品; • 革命作家相对集中在上海,也提供了组织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

第1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第1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环境,理解当代文学规范的建立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十七年文学体制的建立,第一次文代会,建国初的三次文艺大批判,“双百方针”,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第一次文代会——当代文学的起点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重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参加大会并发言,周恩来发言称之为“从中国第一次大革命以来逐渐被分离在两个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在今天的大会师”。

这次大会的目的就是要把各路文艺大军团结在社会主义文艺大旗下,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创作。

国统区代表茅盾,解放区代表周扬分别发表讲话。

但是茅盾的讲话重在“检讨前国统区的革命文艺运动中的种种错误倾向”,意在“总结教训”;周扬的讲话介绍了解放区文艺的经验,而这理所当然地成为今后新中国新的文艺的方向。

意义: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当代文学的开始,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确立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的地位,将“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确定为新文艺的唯一正确的方向;成立了“文联”(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周扬、茅盾为副主席),实现了党对文艺的绝对领导。

附:第一次文代会的重要文献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文艺》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二.建国初的三次文艺大批判十七年时期文艺界斗争频繁,文学批评被作用于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一次政治运动都在文艺界鲜明地反映出来,甚至许多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就是由文艺论争开始的。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电影《武训传》简介《武训传》由孙瑜编导,由赵丹主演,昆仑影片公司拍摄,1950年底拍摄完成。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30年代文学思潮和运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30年代文学思潮和运动
第二节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是沉潜深入而不激越,更深刻而淋漓尽致地阐扬了五四人的文学的流脉。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的阐扬方式是以翻译与介绍西方精神的文艺美学论著的方式延伸,同时,本土学者的学理性探索的论著也不断出现。(简单举例):被介绍的外国文艺与美学理论有柏拉图、托尔斯泰、康德、席勒、柏格森、克罗齐、叔本华、尼采、波特莱尔等人的思想,以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西方美学文艺思想为主,其中被介绍、引用最多的是克罗齐《美学原理》的表现论与精神分析学影响下的泛性论美学思想,其影响也最大。日本美学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显然是二三十年代最能引起当时中国美学理论界兴趣的,这本书与1925年被丰子恺、鲁迅出版两遍,同年鲁迅还翻译出版了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等等。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学的厨氏关于文艺是“苦闷的象征”的理论,显然在中国新文学家那里大受青睐。五四时期的郭沫若、郑伯奇、郁达夫等都认同文艺是苦闷的象征。而厨川白村进而将“苦闷”做了深入的开掘,提出“人间苦”、“社会苦”、“劳动苦”,这引导无论强调“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艺术家都从苦闷中契近社会人生。鲁迅对此理论大加称赞,意在推动文学走出肤浅的社会现象再现的困境。这些实与五四时期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相近。尽管三十年代的鲁迅、郭沫若不再谈厨川白村,但那一类理论的影响已经广泛存在。在此前后翻译与出版的一系列文艺、美学论著,标志着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论自觉、对于艺术与人生的表现关系的理解的深入。例如,曹禺于1936年发表的那篇阐释《雷雨》的著名论文《雷雨.序》就是体现精神分析学文艺思想的典型范本。这一时期,徐朗西、丰子恺、宗白华、梁实秋、朱光潜、王森然、向培良、李幼泉等人以一系列论著对艺术与美的本身特征、门类、构成以及它们与人生的关系作出了论述。(自己阅读)。
(三)、左联的成立

3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左翼文学运动的

3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左翼文学运动的

理论和行动有明显的错误:
(1)错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不承认 当时的革命处于低潮,认为,中国革命的 性质,已经不是单纯的民族或民权的革命 了。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对五四文学革 命的性质,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创作,包括 鲁迅的创作,作出了错误的评价。如阿英 《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
(2)文艺思想存在片面的论断
“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 “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 作方面存在宗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 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左联”的历史功绩
1、进行了反对国民党 文化“围剿”的斗争。 左联以文学为武 器,以刊物为阵地, 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 “围剿”。所办的刊 物有《拓荒者》、 《萌芽》、《十字街 头》、《北斗》等。
• 1935年,周立波受周扬委托写了介绍 “国防文学”的短文《关于国防文 学》。
• 1936年上海文艺界地下党正式提出
“国防文学”的口号。“国防文学” 口号提出后,得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
周立波
的拥护,一时间,报刊上倡导“国防
文学”的文章多了起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另一个是“民族革命战 争的大众文学”。
• 这一口号的真正提出者 是鲁迅。而发表文章谈 这个口号的是胡风。
肖楚女
沈泽民
邓中夏
其主张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 (1)初步接触到了文艺的性质以及文艺 与生活的关系。
• (2)提出了新文学的任务。 • (3)提出了应该参加“革命的实际活
动”,培养“革命的感情”的主张。 • (4)提出了建立反帝、反封建文学的联
合战线的主张。
第三阶段:1926——1927
• 1926年,郭沫 若发表《革命与文 学》一文,提出了 “无产阶级的社会 主义的写实主义文 学”的口号。尽管 当时有人著文响应, 但革命文学的讨论 并没有广泛展开。

中国近代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
“小说界革命”和“文界革命”的倡导者是梁启超。他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报章体”。
“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裘廷梁提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主张。陈子褒提出报纸应改为白话。主要成就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一批意在匡世的白话谴责小说。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从1918年5月起,《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文。稍后,又有《每周评论》、《晨钟》、《新潮》、《少年中国》等新文化刊物出现。
1917年~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占主潮地位,浪漫主义也是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只有部分引进和介绍。
郭沫若在《生命底文学》和通信集《三叶集》中,认为“生命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是生命的反映”。
和“文学革命”新思潮相对立的,是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
李大钊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的“土壤、根基”上,这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小说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郭沫若的新诗,开一代诗风。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3、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作品,在此期被大量翻译、介绍进来。
4、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正适合了五四运动后中国青年的反抗斗争要求,使创造社和浪漫主义思潮得以产生广大影响。
朱自清说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21~1927年)的诗坛分为三派:
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
1923~1924年间,一些早期的共产党人在《中国青年》、《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进行革命文学倡导。早期共产党人文学主张的偏颇之处:

第八章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八章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八章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一、30年代文学的外部条件的变化1、从政治上看,阶级阵营和意识形态的对垒、对抗、对峙越来越鲜明。

文学开始强调阶级性和阵营性,五四宽松自由的时代气氛瓦解。

30年代文学政治化表现在三个层面:(1)作家的政治化。

(2)描写对象的政治化。

(3)读者的政治化。

2、三十年代中国社会迅速殖民地化和半殖民地化,社会空前动荡,商品包括资本主义开始更全面地渗透,大都市在畸形发展,农村经济的急剧破产。

3、作家队伍结构的变化,出现了第二代作家:第一代作家:来自士大夫的家庭或家族,是对士大夫家族或家庭的背叛,是启蒙的一代,而且这批作家身上有一定的贵族血统,有贵族的文化传承。

第二代作家:来自更为广泛的社会阶层,平民化的倾向更趋鲜明;在动荡年代成长,有相当丰富的人生经验。

他们进入文坛之后必然会给文坛带来新的文学内容,对社会也有了全方位的思考,所以就比第一代作家的视野更为广阔。

4、三十年代“人”的观念的变化(1) 从个性进入到社会属性:(2)从灵与肉的统一到“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3)从怀疑破坏的启蒙的一代走向创造模式的行动的一代二、30年代两大文艺阵营:革命文学阵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文艺观——强调文学的阶级性、政治性、大众化人文主义文学阵营:倾向于自由主义,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一)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动因:①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②无产阶级有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以形成文艺界的领导的需要和来自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③革命作家相对集中于上海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共合作关系彻底破裂,上海聚集了一批参加了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加上一批从日本回来的激进青年,他们受了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认为革命虽然陷于低潮,但无产阶级文学的提倡能推动革命。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爆发:(1)1928年,上海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刊物。

第一个十年-文学运动和思潮

第一个十年-文学运动和思潮

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1917--1927)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晚清尝试囿于传统文学内部结构调整,为近代文学革命做了准备。

①诗界革命②小说界革命③提倡白话文、言文一致④翻译域外小说2.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背景和直接动因,本质上是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条件是封建帝制的结束,民族工业的发展,新型只是群体的诞生,现代文学市场的出现。

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提倡民主和科学,重评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广泛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但在开放活跃局面的同时,存在“破”而矫枉过正的问题。

3.1917年初,文学革命。

是历史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文学革命发生的条件1.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的统治,为中国社会转型奠定了基础。

2.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及新型社会力量的增长,为文学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3.清末以来的新式教育,造就了一批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自主开放的新知识者群体,为文学革命提供了生力军。

4.现代印刷技术、现代出版业的引进,形成了现代文学市场,出现了职业作家。

5.封建思想的逐步瓦解,是社会进入思想通知相对自由的时期,开始了人的觉醒、个性觉醒。

新文学革命的具体内容1.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2.新文学的价值观念: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3.由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文学内容、语言载体、文学形式等方面的革新与解放。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文学革命的先驱们进行了探讨。

文学革命的实绩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新文学社团蜂起。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4.文学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文学革命的基本特征1.显现出现代理性精神。

五四文学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在于启蒙。

2.具有感伤的精神标记。

被新思潮唤醒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常常有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苦闷、彷徨、感伤。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自20世纪初以来在中国文坛上出现并对文学创作和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系列文学思潮。

通常被归纳为“新文化运动”、“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它们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大重要思潮。

1.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是一场对传统文化体制和封建思想进行彻底改革的激进运动。

它提倡科学、民主和个人自由,主张用现代化的思想和方式来改造中国社会与文化。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颠覆和挑战,推动了白话文的兴起,提倡现实主义和社会批判。

代表作家有鲁迅、胡适等。

2. 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中国出现了一股新的文学思潮,被称为“现代主义文学”。

这一思潮主张突破传统文学形式和语言,探索个人内心、意识流和非线性叙事等新的艺术手法。

它对真实性问题提出了质疑,并倾向于表现痛苦、迷茫和异化的现代人。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徐志摩等。

3. 现代派文学:现代派文学发展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对前两者进行反思和超越的文学思潮。

现代派文学强调个体和内心体验的独特性,注重语言和形式的实验,并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

它既追求现实表达,又注重文学的内在美和独立价值。

代表作家有余华、莫言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分类仅是为了便于理解和研究,并不能完全涵盖多元的中国现代文学。

此外,每个思潮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和个别作家的个性化表达。

因此,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认知还可以从更深入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讨论。

除了上面提到的新文化运动、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还涌现出其他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潮。

以下是其中几个值得一提的新论:1. 抗战文学:抗战文学是指中国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期(1937年-1945年)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表达了抗战的英雄主义精神,揭示了侵略者的残暴和中国人民的抵抗。

代表作家有巴金、老舍等。

2. 格局派文学:格局派文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间涌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

现代文学整理文学思潮和运动

现代文学整理文学思潮和运动

第二个十年“革命文学”阵营1928年1月,太阳社和《太阳》月刊(光慈、钱杏邨)。

创造社《文化批判》(初梨、乃超、康),《创造月刊》突变。

自由主义文学阵营1928年3月,《新月》月刊(胡适、徐志摩、梁实秋)创刊。

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1、总体特征文学主潮空前政治化。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和运用。

多种倾向文学颉颃互竞。

2、“三义文艺”和“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国民党宣传部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文学运动1930年3月,左联成立。

《拓荒者》光慈《文学月报》蓬子、周起应《萌芽》月刊鲁迅、雪峰《光明》半月刊洪深、起予《十字街头》鲁迅《文学导报》秘密发行,创刊号《前哨》《北斗》丁玲4、主义和自由主义作家①刊物《文学》傅东华、王统照《文学杂志》朱光潜《文学季刊》振铎、章靳以《大公报•文副》从文、萧乾《文学月刊》《文从》巴金、章靳以《水星》卞之琳、从文、健吾《论语》林语堂《现代》施蛰存《骆驼草》周作人文炳至《新月》志摩、闻一多、饶孟侃②丛书开明书店叶圣、夏丏尊《开明文学新刊》文化生活吴朗西、巴金《文学丛刊》生活书店邹韬奋《创作文库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1923,邓中夏、恽代英、箫楚女、泽民、光慈,提出无产阶级文学的主。

1924,春雷社,具有明显革命倾向的文学社团。

1925五卅后,雁冰等用阶级论解释文学现象。

1928年,革命文学运动。

左倾机械论的影响,联“无产阶级文化派”及“拉普”,波格丹诺夫“文艺组织生活”论。

后期创造社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

2、革命文学论争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全盘否定。

鲁迅从否认革命中有文学到肯定“革命文学”作为反抗性思潮的存在理由。

批评创造社、太阳社不敢正视残酷的现实,反感片面宣扬文学工具论,反对将文艺等同于政治。

强调文艺揭示与认识生活的现实主义观点。

茅盾赞成革命文学的倡导,但反对文学的工具论。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运动和思潮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运动和思潮

影响
• 一是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文艺问题上 升为政治问题进行上纲上线的群众性政治 批判,给当代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带来了 深远的消极影响 • 二是对文艺的主题简单化、绝对化理解, 忽视了文艺作为精神产品的复杂性。 • 三是政治统帅直接干预文艺,使文艺政治 化、思想阶级斗争化倾向进一步加剧
(二)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 心论的批判
(四)双百方针(“百家齐放,百 家争鸣”)的提出
•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 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竞争。利用行政力量,强 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 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 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 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 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 在理论探索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主 义创作原则的探索,以是对人性人情在文学中的价 值和地位的探索。 • 1956年九月,秦兆阳发表了《现实主义——广阔的 道路》: “现实主义的思想性和倾向性是生存于它 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的血肉之中的”。“现实生活有 多么广阔……现实主义文学的视野、道路。内容、 风格就可能达到多么广阔……” • 1957年1月,巴人(王任叔)发表《论人情》 • 1957年5月,钱谷融发表《论文学是人学》
•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主要内容:即批 判“文艺黑线专政论”。具体为 • 1、文艺理论“黑”即“黑八论”:即“写真实” 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 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 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 “离经叛道”论。 • 2、文艺作品“黑”:创作的是反动的反人们的资 产阶级作品。 • 3、文艺队伍“黑”。因此“要重新教育文艺干部, 重新组织文艺队伍”,“坚持进行一场文化战线 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

现代文学【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

现代文学【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

现代文学【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二十年代)一、文学革命1.背景: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1)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上世纪末,梁启超、黄遵宪的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晚清裘廷梁提倡白话文运动,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

2)1915年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Democratic)与科学(Science)。

《新青年》从两个方面进行思想启蒙,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倡导思想自由。

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创刊号登载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2.标志: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3.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①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是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

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 赞扬殷夫的诗“是对于前驱者的爱是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茅盾《关于“差不多”》 批评沈从文将文学的时代性与艺术的永久性对立。
5、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批评活动
①周作人
《自己的园地?序》 “批评是主观的欣赏不是客观的检察,是抒情的论文不是盛气的指摘。”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和运用。
多种倾向文学颉颃互竞。
2、“三民主义文艺”和“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国民党宣传部
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文学运动
1930年3月,左联成立。
《拓荒者》 蒋光慈 《文学月报》 姚蓬子、周起应
《萌芽》月刊 鲁迅、冯雪峰 《光明》半月刊 洪深、沈起予
讽刺暴露性的喜剧:丁西林《三块钱国币》、陈白尘《乱世男女》《结婚进行曲》《升官图》、宋之的《群猴》、吴祖光《捉鬼传》
小说:钱衷书《围城》、张恨水《八十一梦》
诗歌:袁水拍《马凡陀山歌》、臧克家《宝贝儿》、杜运燮《追赶时间的人》
(二)解放区文学
明朗朴素的创作基调。反映农民文化翻身的历史要求。
1、文艺运动情况
1924,春雷社,具有明显革命倾向的文学社团。
1925五卅后,沈雁冰等用阶级论解释文学现象。
1928年,革命文学运动。 左倾机械论的影响,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及“拉普”,波格丹诺夫“文艺组织生活”论。
后期创造社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
2、革命文学论争
热情描绘人民群众斗争生活。
重点表现农民、士兵、干部,翻身解放的“新人”成为文学主角。
《人民文艺从书》 题材集中于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劳动生产,注重现实性、政治性、政策性。
3、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探求
真诚的表现农民(读者主体)。
采用传统民间文艺形式。
创造新文体。 新评书体小说、新章回体小说、民歌体叙事诗、新歌剧。
《骆驼草》 周作人冯文炳冯至 《新月》 志摩、闻一多、饶孟侃
②丛书
开明书店 叶圣陶、夏丏尊 《开明文学新刊》
文化生活出版社 吴朗西、巴金 《文学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1923,邓中夏、恽代英、箫楚女、沈泽民、蒋光慈,提出无产阶级文学的主张。
与所谓“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 胡秋原、苏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933周起应(周扬)《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仍强调政治性、教育性,没有摆脱左倾机械论的束缚。
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论争集中在文学艺术发展的外部关系。
1、自由主义作家理论代表
知识分子题材热——面向自己 路翎《财》、沙汀《困兽记》、李广田《引力》、
夏衍《春寒》、《法西斯细菌》、陈白尘《岁寒图》、袁俊《万世师表》、艾青《火把》
○2风格多样化倾向:文学品格的重新获得。
沙汀冷峻苦涩的喜剧感、萧红曹禺的感伤凄婉、郭沫若的崇高诗情。
传统美德诗意化,反封建锋芒削弱。知识分子历史道路的悲凉色彩,现代心理现实主义。
○1通俗文学的繁荣
对通俗文学的重新认识。
通俗小说现代化的努力。 武侠小说、新言情小说
剧场戏剧的职业化、商业化。 李健吾、师陀、周贻白
○2雅文学的收获 钱衷书《围城》、师陀《果园城记》《结婚》
○3雅俗共赏的美学追求 张爱玲:出入于雅与俗、传统与现代之间
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希望文学能给人以“勇气同信心”。
2、左翼与新月派的论争
1928年3月《新月》杂志,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
①人性论
以“永恒的人性的文学”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的文学”,以人性的普遍存在论来反对阶级论,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理论基础。
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VS 鲁迅《“硬议”与“文学的阶级性”》
①“京派”的阵地和理论
《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
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1935朱光潜《“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和平静穆”的美。
1936沈从文《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 指责“差不多”现象。
②左翼对“京派”的批评
鲁迅《题未定草?七》 伟大的作家必然是时代的前驱,“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
《十字街头》 鲁迅 《文学导报》 秘密发行,创刊号《前哨》
《北斗》 丁玲
4、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作家
①刊物
《文学》 傅东华、王统照 《文学杂志》 朱光潜
《文学季刊》 郑振铎、章靳以 《大公报?文副》 沈从文、萧乾
《文学月刊》《文从》 巴金、章靳以 《水星》 卞之琳、从文、李健吾
《论语》 林语堂 《现代》 施蛰存
《论中国小说创作》《论闻一多的〈死水〉》《论汪静之的〈蕙的风术》《沈从文论》
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三大文学派别的对峙与互渗
①海派
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
②京派
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由,反对政治性、商业化。
(一)国统区文学
代表40年代文学的主潮。群众化与现代化的努力。
解放区文学/民间文学的影响,与世界文学的联系(七月派、九叶集诗人)。
1、初期昂扬的英雄主义
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
时间地点:1938.3.27武汉 会刊:《抗战文艺》1938.5.4—1946.5
名誉理事:周、孙科、陈立夫 日常工作:老舍
1935年,《宇宙风》。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自我表现的学派”,一是强调封闭性的自我审视与表现,二是强调性灵/自然本性的自然流露。反映动荡年代对外部世界的幻灭感。
②左翼对“性灵文学”的批评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题未定草?七》 “麻醉性的作品”,“抚慰劳人的圣药”。
4、左翼与“京派”的论辩
——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宣传性、战斗性、时代性,以多样性、个性化部分丧失为代价。
2、中期的“苦闷和抑郁”
正视残酷和艰难,面对现实的黑暗,反映民族精神的觉醒。多层次思维和全方位观察。
○1主题的扩展深入:向民族生活底蕴深入的爱国主义。
历史剧创作热潮——面向历史 郭沫若《屈原》
生活的再现探讨——面向现实 萧红《呼》、老舍《四》、曹禺《北京人》《家》
鲁迅《文学的阶级性》 反对把文学阶级功利性绝对化为文学唯一特征。
②天才论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 保守倾向和贵族色彩,称左翼文学为“伤感的革命主义”或“浅薄的人道主义”。
3、关于“性灵文学”的论争
①“性灵文学”的阵地和理论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
1934年,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
1942.5开会,正式发表于 1943.10.19《解放日报》。
二战来马文论中最有体系色彩且影响最大。政治策略性强,重文艺的外部关系问题。
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讨论。1934
③对创作方法的探讨
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和把握的曲折历程。
创造社 告别浪漫主义,将创作方法与政治立场等同,独尊现实主义。
太阳社 引进日本新写实主义,较看重客观真实性,革命理想主义气度。
瞿秋白、茅盾 为华汉《地泉》三部曲重版作序,清算“革命的罗曼蒂克”,否定简单化描写及概念化、公式化弊病,走向“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将世界观等同于创作方法。
③左翼
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工具。
2、时代文学的共同特征
①题材与表现角度的开拓
②叙事的时代和中长篇小说的发展
③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
④对心理刻画的重视
⑤个人风格、民族风格和时代审美特征的形成
第三个十年
一、战争时期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
战争与救亡发生紧密联系。战时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制约。
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1936春解散。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北平“北方左翼作家联盟”
①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译介和研究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白莽作〈孩儿塔〉序》
茅盾《徐志摩论》
胡风《林语堂论》
周扬、冯雪峰关于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探讨。
第二个十年
“革命文学”阵营 1928年1月,太阳社和《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
创造社《文化批判》(李初梨、冯乃超、彭康),《创造月刊》突变。
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新月》月刊(胡适、徐志摩、梁实秋)创刊。
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1、总体特征
文学主潮空前政治化。
钱杏邨关于现代小品文的研究。
同时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和西方进步作家作品的联系。
鲁迅、郁达夫、茅盾等主编《奔流》《译文》等杂志。 郑振铎主持编辑《世界》1935 ②文艺大众化运动
文艺大众化研究会和1931《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
鲁迅《论旧形式的采用》《拿来主义》 坚持将接受外来文化与继承民族传统相统一的观点。
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意义:文学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作家联合。
②共同的文体特征:
报告文学和通讯 新闻性、纪实性
诗歌的“广场艺术”倾向 通俗、鲜明、昂扬,墙头诗、传单诗、枪杆诗
大众化文艺形式 抗战故事、鼓词、唱本、街头剧、戏曲、壁报
后期创造社、太阳社 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全盘否定。
鲁迅 从否认革命中有文学到肯定“革命文学”作为反抗性思潮的存在理由。批评创造社、太阳社不敢正视残酷的现实,反感片面宣扬文学工具论,反对将文艺等同于政治。强调文艺揭示与认识生活的现实主义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