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服务业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服务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成都市服务业发展,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建设“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战略目标,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和《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7-2020)》等,编制本规划。

规划期为2008-2012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本规划是指导成都市服务业发展和编制相关领域专业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基础。

1.服务业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

2007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84.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7.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实现税收314.4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59.2%;从业人数297.5万人,占全市就业总人数的43.3%,比一、二产业分别高出17.2和1
2.7个百分点。

2.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

服务业门类齐全。

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
2007年实金融业、交通运输和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发展较快,现的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达到58%;信息、商务、文化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3.中心城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

2007年,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3.3%,绝对值和增速明显高于其它区(市)县,已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

(二)面临挑战。

1.增速和占比下降。

上世纪90年代全市服务业平均增速为14.8%,2001年以后平均增速滑落至11.9%,分别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和第二产业年均增速低1.7和5.4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54.1%下降至2007年的47.7%。

与其它城市相比,2007年全市服务业增速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在末位。

2.现代化水平较低。

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2007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仅占服务业总量的36.7%,在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靠后;民生
性服务业档次较低;2007年全市连锁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只有26%。

有效产出不高,规模效益较低。

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2007年,成都只有成都铁路局1家企业成为全国服务业100强;只有中邮物流1家企业成为全国物流100强;只有红旗连锁和互惠超市2家企业成为全国连锁100强;无一企业入围全国软件100强。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影响了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4.空间布局不够合理。

空间布局规划滞后,区域分工不明确,空间资源开发无序。

全市绝大部分服务业尚处于自发状态,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形成集聚发展态势;各区(市)县服务业发展重点不明确,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

5.政策体系亟待完善。

发展服务业的政策体系不够健全,政策支持力度较小。

特别是财政支持力度相对较弱,投入少且分散,缺乏政府引导资金和投融资服务平台支持;与工农业相比,在资源配置上服务业成本普遍偏高;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也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撑。

6.面临汶川特大地震和世界经济衰退双重考验。

5.12汶川特大地震和美国金融海啸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影响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和预期,对服务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都江堰、彭州等地是全市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部分旅游景区、旅游城镇和重大旅游项目严重损毁,极大地影响了全市旅游
业、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

世界经济衰退将使我市服务业招商引资和出口贸易等面临较大困难。

(三)有利条件。

1.独特的环境优势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成都作为国家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独特、基础设施完善、人力资源丰富,科技力量在西南地区名列第一、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集聚了一大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新闻出版、文化演艺、公共管理等服务机构。

优越的人文环境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2.广阔的经济腹地为服务业发展带来巨大市场。

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辐射功能较强,服务业市场需求巨大;加之信息技术带来的服务业可贸易性增强,其服务半径将从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延伸至西部乃至更大的区域,有助于成都在开放型经济中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3.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为服务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成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时期,必然创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大量需求;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也将促进民生性服务业的提档升级,推动服务业进入新一轮大发展时期。

4.优势行业为服务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成都住宿餐饮业、文化娱乐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发展较好,在副省级城市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软件产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服务外包发展势头良好,是全国首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旅游业尤其是国内旅游业发展良好,是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成都是西南大区金融监管总部所在地,也是西部金融机构种类最齐全、数量最多的城市,金融业在西部地区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这些优势产业为成都服务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5.灾后重建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带来历史机遇。

尽管地震灾害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灾后重建也为成都带来了一次推进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机遇。

大规模灾后重建将创造大量服务需求,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转移,为成都服务业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
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生的城市定位,深入实施城乡统筹、“
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服务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以民生性服务业提档升级提升城市品位,引领中西部消费前沿。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均衡化的服务业体系,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支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现代产业体系核心,把成都建设成为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二)发展原则。

1.改革开放,创新机制。

抓住经济全球化、产业转移和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契机,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以国际化带动服务业发展。

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加快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步伐,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内在动力,扎实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2.分类指导,重点突破。

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遵循分类指导的原则,运用差异化政策推进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的发展,构建主业突出、联动互促、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业体系。

3.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在“全域成都”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引导区(市)县在融合发展的同时,围绕
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形成区域功能明确、产业特色鲜明、配套服务完善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4.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竞争主体作用,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提升国际竞争
力。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引导,实施政策聚焦,规范市场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实现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营造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最佳发展环境。

(三)发展目标。

1.规划期(2008—2012年)。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物流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先导产业,做大做强金融业、旅游业、商贸业、房地产业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教育培训业、体育产业和医疗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两城”(国际软件名城、国际旅游休闲名城),“两都”(中国服务外包和商务会展之都、中国文化创意之都),“三中心”(西部商贸和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城市功能,到2012年,基本实现建设西部现代服务业基地的目标。

——总量目标。

2008—2010年为服务业的恢复增长期,三年内,增速分别达9%、12%、14%以上,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以上,服务业发展恢复到震前水平。

2011—2012年为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期,两年内,增速分别达16%、18%,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

指标恢复增长期发展提升期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增速% 9 12 14 16 18
增加值
亿元 1728 1935 2206 2559 3020
——结构目标。

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3%,为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奠定基础。

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年均增长速
度达到16%以上,到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42%,对一、二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民生性服务业提档升级步伐加快,传统优势得到进一步增强。

——空间发展目标。

“一核集聚、四城辐射、两带带动”的空间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中心城区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四大新城成为成都重要的服务业发展功能区。

——吸纳就业目标。

服务业就业年均递增6.5%,到2012年,吸纳就业人口超过36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超过47%,就业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

2.展望期(2013—2020年)。

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带动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形成层次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服务业体系,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服务业发展市场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运行环境,力争使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5%,成为成都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率先在中西部城市实现服务经济转型。

三、总体布局
立足“全域成都”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指导,按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民生性服务业城乡均衡发展”的思路,构建“一核集聚、四城辐射、两带带动”的战略性空间格局,优先规划建设26个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

根据不同类别服务业行业空间集聚的一般规律和区位特征,以“一核集聚、四城辐射、两带带动”体现不同区域的主体服务功能。

“一核”,服务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和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四城”,次级服务功能地域,分担或承担部分服务功能;“两带”,服务业的辅助功能地域,分担或共担部分服务功能。

(一)“一核”集聚。

“一核”包括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金牛区、成华区和高新区,是成都市服务业的核心功能地域,是服务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和服务业的
主要集聚区。

重点发展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商贸业和都市旅游业提档升级,积极培育教育培训、医疗服务等行业,着力提升国际化服务功能,打造中西部服务业发展核心区。

——“两轴四片”集聚区。

以人民路、东大街为中轴,以天府广场-陕西街片区、红星路-盐市口片区、骡马市片区和猛追湾-游乐园片区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金融、商务、商贸和总部经济等。

——“198”集聚带。

利用“198”区域的绿色生态优势和独特空间资源,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健康休闲、商务和总部经济等。

(二)“四城”辐射。

“四城”主要包括近郊区(市)县范围,以新城为空间载体,以重大服务设施和项目为支撑,突出物流、商贸(批发)、商务、休闲旅游等服务功能,形成四大特色服务业功能区。

——北部商贸城。

包括新都区以及金牛区、青白江区的部分区域。

重点发展商贸(批发)、物流(铁路、公路)以及配套商务服务业,建成西部最大的铁路物流枢纽和商品交易集散功能区。

——南部科技商务城。

包括高新区“天府新城”和双流县的部分区域。

重点发展科技商务、会议展览、软件及服务外包、金融后台和空港物流,建成西部最大的航空物流枢纽和科技商务服务功能区。

——东部工业商务城。

包括龙泉驿区和成华区的部分区域。

重点发展为现代制造业服务的研发设计、工业物流、展示交易、教育培训和中介服务等行业,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建成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商务服务功能区。

——西部健康休闲城。

包括温江区、郫县和都江堰市的部分区域。

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医疗康复、体育健身和教育培训,建成西部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健康休闲服务功能区。

(三)“两带”带动。

“两带”包括龙门山和龙泉山旅游发展带,重点发展观光度假旅游,积极发展为旅游配套服务和当地居民服务的商贸流通业。

——龙门山旅游发展带。

包括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和邛崃市5个市县的部分区域。

科学开发龙门山旅游资源,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包装和规划建设,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探险体验等,建成国际旅游度假区。

——龙泉山旅游发展带。

包括金堂县、青白江区、龙泉驿区、双流县、新津县和蒲江县6个区县的部分区域。

重点发展度假休闲旅游,建成全国著名的休闲旅游胜地。

按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民生性服务业城乡均衡发展”的思路,根据“一核集聚、四城辐射、两带带动”的总体布局,以及各区(市)县的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确定各区(市)县鼓励发展的主要行业,形成既融合发展又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区域鼓励发展方向
锦江区鼓励发展商贸业(零售)、金融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

青羊区鼓励发展旅游业(都市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商贸业(零售)、商务服务业。

成华区鼓励发展商务服务业、商贸业、旅游业(都市旅游)。

金牛区鼓励发展商贸业、旅游业(都市旅游)、商务服务业。

武侯区鼓励发展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商贸业、教育培训业。

高新区鼓励发展信息服务业(软件)、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会展、服务外包)、物流业(保税物流)、商贸业。

双流县鼓励发展物流业(航空物流)、商务服务业、商贸业。

温江区鼓励发展旅游业(休闲旅游)、医疗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教育培训业。

郫县鼓励发展旅游业(休闲旅游)、教育培训业、商务服务业。

新都区鼓励发展商贸业、物流业。

龙泉驿区鼓励发展商务服务业(工业商务)、旅游业(休闲旅游)、体育产业(竞技体育)。

青白江区鼓励发展物流业(铁路物流)、商务服务业(工业商务)。

新津县鼓励发展物流业(公路、铁路物流)、旅游业(休闲旅游)。

都江堰市鼓励发展旅游业(观光度假旅游)、商务服务业(会议服务)、信息服务业。

崇州市鼓励发展商贸业、旅游业(观光度假旅游)。

彭州市鼓励发展商务服务业(工业商务)、旅游业(观光度假旅游)、商贸业。

邛崃市鼓励发展商贸业、旅游业(观光度假旅游)。

金堂县鼓励发展商务服务业(工业商务)、旅游业(休闲旅游)。

蒲江县鼓励发展旅游业(休闲旅游)、商贸业。

大邑县鼓励发展旅游业(观光度假旅游)、商贸业。

四、先导产业
(一)信息服务业。

1.发展目标。

2008-2012年,全市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2年达到250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8%,从业人员达到现有人数的4倍以上,形成新型化、高端化、国际化的信息服务业集群,打造国际软件名城。

2.发展布局。

形成“五区、三基地、若干点”的产业发展布局。

“五区”(高新西区、武侯科技园、高新起步区、孵化园、天府软件园)是指以
高新区为主体,以武侯区、都江堰市为重点,辐射周边区域的成都信息服务业核心发展区;“三基地”(国家信息灾备基地、国家信息后援支持基地、国家IT服务基地)是指位于高新区内的国家级相关信息服务基地;“若干点”是指中心城区的若干节点。

3.发展重点。

(1)高水平发展软件业。

以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信息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四大领域为重点,积极拓展软件外包业务、IT运行维护,鼓励企业通过CMMI和ISO等认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设计中心,形成研发设计企业群,增强成都软件业的整体实力。

(2)提升发展数字娱乐业和网络服务业。

以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电子竞技、视频游戏、数字音乐、数字动漫、数字发行等为重点,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内容研发中心、数字化媒体运作平台和数字娱乐消费体验中心。

积极促进信息服务业与其他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和互动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建设金融、物流、商贸、会展、房地产等服务行业的信息内容增值服务示范性应用工程,提升成都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

(3)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统一的网络传输体系、数据资源与灾备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化应用支撑体系。

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办好技术交易市场,加大核心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应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塑造成都信息服务品牌。

大力引进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企业,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创建并发展大型信息服务业品牌企业集团。

强化软件业的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转化率,塑造“西部资源、成都开发、全球推广”的天府软件品牌。

(二)物流业。

1.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市基本建成结构合理的物流基础设施系统和物流信息平台,形成3-6户业务辐射西南地区、收入过10亿元的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社会物流总成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5%以内,打造中西部铁路国际集装箱枢纽和最大的内陆航空港,建成西部物流中心。

2.发展布局。

形成“两枢纽、一园区、四中心”的发展布局。

“两枢纽”即成都国际铁路物流枢纽(两站两园)和成都国际航空物流枢纽(一站一园),“一园区”即成都新津物流园区,“四中心”即成都新都物流中心、成都龙泉物流中心、成都双流物流中心和成都保税物流中心。

3.发展重点。

(1)加快现代物流集聚区建设。

整合物流资源,加快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物流业集聚发展,建成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

(2)建设物流快速网络。

进一步加快铁路、航空、公路建设,打通成都连接长江水运航线的水陆通道,实现公路、航空、铁路、水运多式联运。

(3)大力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

培育一批拥有自身核心业务能力的本地物流企业,吸引一批国内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进入成都市场,提高物流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4)完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建立以物流大通关为主要内容的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以网上物流订单、电子结算为主要内容的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

(三)商务服务业。

1.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市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50亿元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

集聚一批国内外商务服务企业和总部企业,拥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承接国际业务的服务外包企业,建成中国服务外包和商务会展之都,打造领先中西部、服务国内外市场的商务服务产业集群。

2.发展布局。

构建“八区、两轴、一带、五基地、五片”的商务服务业发展格局。

“八区”是指以商务办公为主要业态的功能区;“两轴”是指以人民南路和东大街为发展轴线的商务轴;“一带”是指以商务服务和总部经济为主的“198”区域;“五基地”是指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工业总部基地;“五片”是指以会议、展览为主要业态的功能片区。

3.发展重点。

(1)大力实施总部经济带动战略。

围绕“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着力延伸总部经济产业链,重点引进国内外企业的管理总部、投资总部、研发总部、营销总部、采购总部和结算总部等,培育20栋税收超亿元的“亿元楼宇”,建成面向四川、辐射西部、影响全国的“中西部总部经济摇篮”。

(2)加快发展服务外包。

以高新区、武侯区、锦江区为核心区,以双流县为服务外包拓展区,加快发展金融后台、工程研发设计、医药研发、数据处理、动漫游戏、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客户服务和教育培训等外包业务。

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建立起层次丰富的服务外包市场体系。

(3)构建“会展之都”。

以集约化、国际化、专业化为导向,坚持会议、展览、节庆并举,大力培育会展市场主体,建立以大型会展集团为龙头、中小型专业会展服务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化分工合作的会展企业组团。

积极申办国际化的品牌会展,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等节会的国际影响力,鼓励会展主体积极策划和培育一批自办品牌展会,形成会展经济新的增长点,将成都建设成为领先中西部、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会展之都。

(4)大力发展资讯服务业。

重点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事务等专业服务。

推进公共关系、商业咨询、市场调查和包装策划等领域加快发展。

引进和培
育人力资源咨询、市场开拓与销售咨询、公司与组织发展咨询、产品和营运管理咨询等服务机构。

(5)培育科技服务业。

充分发挥和调动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的积极性,
大力扶持在蓉的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包含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机构、科技风险中心、科技评估机构、技术转移中心等层次和结构合理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西部科技服务中心。

(四)文化创意产业。

1.发展目标。

2008-2012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4.5%以上。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转型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产业综合竞争力进入中国西部城市前列,建成中国文化创意之都。

2.发展布局。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形成“五片、一带、多点”布局。

“五片”是指:红星路片区,集聚发展成都传媒业和广告业,打造成都传媒创
四川音乐学院-望江公园片区,集中发展创意设意产业集聚区;四川大学-
计、当代艺术、视听娱乐等文化创意产业;红光楼-安彩厂-电子科技大学片
区,集中发展现代艺术、创意设计、影视动漫体验等文化创意产业;高新区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和动漫游戏基地片区,大力发展网络游戏、数字创意和动漫娱乐等产业;红牌楼片区,依托家具与鞋业优势,集中发展创意设计、工业设计等产业。

“一带”是指:“198”区域,积极发展创意设计、工业设计、动漫娱乐、艺术创作等创意产业。

“多点”是指在各区(市)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内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等,在各区(市)县生态较好的区域发展农业园艺设计、城市文化设计、民间艺术设计等。

3.发展重点。

(1)以特色资源创造文化品牌。

集中打造“大熊猫文化”、“金沙文化”、
“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三大国际文化品牌,整合开发“三国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