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经典问题
高考地理问答题专题必背答题模板

高考地理问答题专题必背答题模板近年来,高考地理问答题在考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因此,备考地理问答题已经成为众多考生所必备的技能之一。
在备考地理问答题时,我们可以根据每个知识点的特点来制定答题模板,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以下是一些专题必背答题模板:1.人口地理专题人口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高考地理问答题中常考的一个知识点。
在人口地理学中,我们需要掌握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人口迁移、人口密度等基本概念。
下面是几个人口地理学的问题:问题一:什么是人口密度?如何计算人口密度?答: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计算公式为: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问题二:什么是人口增长率?如何计算人口增长率?答:人口增长率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数量的增长比例。
计算公式为: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总人口数×100%。
问题三:什么是人口迁移?有哪些主要形式?答: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地区迁移到另一地区。
主要形式有农民工流动、城市化、人口离开等。
2.经济地理学专题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经济地理学中,我们需要了解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地位、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率等基本概念和实践。
下面是几个与经济地理学有关的问题:问题一:什么是GDP?如何计算GDP?答: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它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问题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问题是什么?答: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贫困、失业、低收入水平、低生产率、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等。
问题三:城市化是什么?有哪些形式?答: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集中迁移到城市地区的过程。
主要形式有城市内的扩张、城市外的重构、新城镇的建设以及建设新的工业区等。
3.气候专题气候是地理学重要的知识点之一,掌握各种气候类型、各种天气现象的形成、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几个气候方面的问题:问题一: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答: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地球的地壳不是一片坚固的物质,而是由若干张板块组成,它们由于地球内部热量不同的分布而发生运动,这种运动引起了各种地质现象,如地震和火山喷发。
高中地理人口问题

高中地理人口问题人口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也是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人口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从人口的概念、人口增长与减少、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中的人口问题。
一、人口的概念人口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的居民总数。
在地理学中,人口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人口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等特征,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地理现象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口增长与减少人口增长与减少是人口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口增长主要受到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影响。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自然增长率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的人口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出生和死亡之间的差异而发生的人口变动。
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死亡率下降,导致自然增长率较高。
而在发达国家,由于生育观念的改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值。
人口迁移也是人口增长与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城市化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国际人口迁移等不同类型。
人口迁移对于人口增长与减少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可以缓解农村人口过剩的问题,但也会给城市带来人口压力和社会问题。
三、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情况。
人口分布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也是人口问题的核心之一。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到了人口密度、人口分布格局和人口密集区等概念。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人口密度的高低取决于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的比例。
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密度较高。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土地资源丰富,人口密度较低。
高考地理人口经典知识题库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人口经典知识题库选择题1、下列对“归雁经济”带来的影响说法中,不合实际的是()A.让城市人才供需更趋平衡,让农村的人才贫乏得以补充B.改变了归雁群体就业观念,增强了家庭责任感和幸福感C.既减轻了城市的稳定压力,又给城市腾出了大量的公共资源D.“归雁”们返乡创业、就业,会使城市发展走向衰落答案:D【提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知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等。
本题难度较适中,通过景观图设置题目,考查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城乡人口迁移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解答】解:归雁经济能够让人回乡,增加农村的劳动力,减少城市的下岗工人,符合实际,故A错:归雁经济让农村在外工作的劳动力回乡,能够照顾到在农村的孩子和老人,符合实际,故B错;归雁景观及让企回迁、人回乡,减少城市的人口压力,符合实际,故C错。
归雁经济让城市有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的发展,不符合实际,故D对。
故选:D。
2、下图为世界人口随纬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依图可推断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A.热带地区B.北温带地区C.南温带地区D.北寒带地区(2)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A.水热条件优越B.自然灾害极少C.地形极为平坦D.环境污染很小(3)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世界人口比重小的主要原因是()A.干旱地区广B.气候酷寒C.陆地面积小D.山地多平地少答案:BAC【提示】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
(2)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的特点。
(3)本题主要考查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世界人口比重小的主要原因。
【解答】(1)读图可推断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20°N~60°N,集中在北温带地区。
故选B。
(2)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温带地区,人口集中地区水热条件优越,利于生产和生活,A对;温带锋面气旋活动频繁,气象灾害较多,B错;地形复杂,有多种地形分布,不能说极为平坦,C错;随着工业发展,环境污染比较严重,D错。
第一章《人口》检测题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人口》检测题一、单选题下图是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和人口消耗的资源量关系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代表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的折线在B点之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A.人口减少B.科技进步C.劳动力增加D.政策改变2.甲处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人们生活质量提高B.人口老龄化严重C.生态环境恶化D.环境质量提高下图示意安徽省2012-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及户籍常住比(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比值)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期间安徽省()A.人口迁移以净迁入为主B.常住人口数量多于户籍人口数量C.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D.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距缩小4.安徽省户籍常住比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安徽省()A.户籍制度调整B.生态环境改善C.生育政策改变D.就业机会增加下表为2019年北京市部分区人口统计数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自然增加人数=出生人数-死亡人数)5.表中()A.东城区由于外来迁入人口数量多,常住人口密度最大B.海淀区自然增加人数最多,可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C.门头沟区户籍人口总数最小,导致人口合理容量增大D.通州区受区域职能定位影响,常住与户籍人口差异大6.影响表中四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有()①气候①水资源①经济水平①发展历史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累计减少1 300万人,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2015年,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7.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直接原因是()A.外出务工时间过长B.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降低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D.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8.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对我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B.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C.加快经济的增长速度D.促进第一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
高中地理人口与城市练习题和答案

高中地理人口与城市练习题和答案一、选择题1. 人口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A. 劳动力需求的变化B. 家庭因素的影响C. 自然因素的制约D. 政府政策的推动【答案】A2. 城市人口增长主要受到以下哪一因素的影响最大?A. 自然增长率B. 城市化水平C.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D. 城市建设规模【答案】B3. 下列不属于人口密度测算方法的是()。
A. 定期人口普查B. 样本调查C. 人口红外线扫描D. 遥感技术测算【答案】C4. 以下哪项不是城市化的特征?A. 人口城市化率的提高B. 城市人口的集中C. 增长速度较快D. 农业发展的加快【答案】D5. 城市化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 农村人口数量的增加B. 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C. 人口分布的集中D. 人口分布的分散【答案】C二、判断题1. 当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时,城市人口比重也会较高。
()【答案】对2. 城市化率是一个区域或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指标。
()【答案】对3. 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答案】对4. 人口红外线扫描是一种常用的测算人口密度的技术手段。
()【答案】错5. 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答案】对三、简答题1. 什么是人口转移?具体有哪些原因导致人口转移?【答案】人口转移指的是人口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的现象。
人口转移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 就业机会变化: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导致人口向就业机会较多的地区转移;- 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引起人口的流动;- 自然因素的影响:如自然灾害、环境恶化等会导致人口向安全、干净的地区迁移;- 政府政策的推动:政府推行的人口控制、城镇化政策等会影响人口的转移。
2. 城市化对人口空间分布有哪些影响?【答案】城市化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口数量增加: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数量会大幅增加,人口规模扩大;- 人口分布集中: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更倾向于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地区人口结构变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人口密度变化:城市化使得城市地区人口密度增加,而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减少。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经典题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经典题型含答案选择题[2024·辽宁三模]据统计,2023年末,吉林省人口跨省净迁入4.34万人,实现自2011年以来的人口净迁入,并保持增长势头。
据此完成1~2题。
1.2023年吉林省实现人口净迁入,说明该省份()A.高等教育领先,科技人才众多B.营商环境改善,产业集聚发展C.旅游景点多样,吸引人们迁居D.夏季凉爽宜人,生活环境良好答案:B解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是就业,一直以来吉林省便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先的省份,也是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夏季的凉爽更具有长期性,A、C、D错误,唯有近年来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的集聚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多,才能够吸引人口的迁入,B正确。
故选B。
2.吉林省人口拉力最大的城市可能是()A.长春市B.吉林市C.辽源市D.延吉市答案:A解析: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聚集了全省优质的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高,人口拉力最大。
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024·辽宁辽阳模拟预测]流动人口在进入首次流入地后,会进一步在不同流入地、同一流入地的不同空间之间流动。
下图示意我国流动人口初次流动阶段和当前流动阶段空间流向。
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丁表示的地区是()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甲地在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阶段,均是最大的流入地,推断甲地应具有优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较大,我国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应为甲地;乙地初次流动流入(0.5)略大于流出(0.3),当前人口净流出(0.9),总体人口流动少,且乙地人口少量流入甲地,推测乙地经济衰退,为我国东北地区;丙地流动人口多,初次流动,主要流入甲地(初次流动35.1、当前流动36.5),同时发生本地流动(初次流动7.5、当前流动5.4),根据我国四个区域的分布,丙地距离甲地东部地区相对较近,因此为中部地区;丁地为人口净流出区(初次19.6+0.3、当前流动19.3),但是流动人口的量小于丙地,推测其为西部地区。
【备战2013】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 专题6 人口(教师版)

【备战2013】高考地理6年经典题精解精析 专题6 人口(教师版)【2012年高考题】(2012上海卷)(九)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18. 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①地广人稀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矿产丰富A. ①②B. ②③C .③④ D. ①④19. 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0. 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A. 人口密度低 B. 开发了新资源C. 交通条件改善D. 市场广阔● 25~100人/k ㎡ 5~25人/k ㎡ <5人/k ㎡ 石油贝加尔湖城市【答案】18.D 19.C 20.B【解析】18.该地区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捷,图中可知矿产资源丰富。
19.该地区南部纬度相对低些,气温较适宜,开发历史较长,经济相对发达,因而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20.20世纪后期以来,开发了新资源,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世界地理和人口分布特点。
(2012山东卷)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7.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答案】B【解析】由图示信息知2009年人口中的0—14岁的人口比重大幅下降,65岁以上人口比重大幅上升,可推知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下降趋势,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由图示信息可直接看出1982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低;由于1982年总人口数量少于1989年,而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比重与2009年相近,故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少。
初中地理人口统计大题经典例题总结

初中地理人口统计大题经典例题总结
人口统计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初中地理考试中常常出现的题型。
以下是一些与人口统计相关的经典例题总结:
1. 问题:某国的人口数量为10亿,年出生率为15‰,年死亡率为8‰,计算该国每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解答:自然增长率 = 年出生率 - 年死亡率
= 15‰ - 8‰
= 7‰
结论:该国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
2. 问题:某市的人口数量为500万,土地面积为2000平方千米,计算该市的人口密度。
解答:人口密度 = 人口数量 ÷土地面积
= 500万 ÷ 2000
= 2500人/平方千米
结论:该市的人口密度为2500人/平方千米。
3. 问题:某国年末的总人口为8亿,建成区面积为平方千米,平均人口密度为1000人/平方千米,计算该国的建成区人口数量。
解答:建成区人口数量 = 建成区面积 ×平均人口密度
= × 1000
= 1000万
结论:该国的建成区人口数量为1000万。
以上是初中地理人口统计大题的一些经典例题总结。
学生们可以通过解答这些例题,巩固和提高对人口统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024年高考地理全球化下的人口迁移历年真题

2024年高考地理全球化下的人口迁移历年真题全球化带来了无数人口迁移的变化,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2024年的高考地理考试中,人口迁移也是一道常见的题目。
回顾历年真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本文将从历年真题中选取几道典型题目,分析其内容与解答,并对学生们在复习备考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总结。
一、考题分析题目一:请结合全球化的背景,描述中国对外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2019年真题)这道题目要求考生结合全球化的背景,描述中国对外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经济因素:全球化加速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国际分工体系。
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不断扩大,吸引了大量外籍劳动力来华务工,人口迁移逐渐增多。
2.就业机会:全球化使得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更加频繁,中国市场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外籍人才为了在中国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纷纷选择来华工作和生活,人口迁移逐步上升。
3.教育因素:全球化使得教育国际交流变得更加容易和普及。
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许多外国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随着留学生的增加,人口迁移现象显著。
综上所述,中国对外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受全球化背景的影响,明显增加。
经济因素、就业机会和教育因素是推动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题目二:地理全球化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对世界人口地理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017年真题)这道题目要求考生结合地理全球化的加速作用,描述其对世界人口地理格局产生的影响。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人口流动加剧: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间的人口流动显著增强。
经济繁荣的地区吸引大量劳动力,因此人口向这些地区的流动增加。
国际迁徙带来了显著的人口交流,推动了世界人口地理格局的变化。
2.人口集聚和分散:全球化使得市场、技术和就业机会等资源更加易于跨国流动,特定地区成为人口集聚的热点。
例如,欧洲联盟的形成和发展使得欧洲各国的人口流动增加,同时也带来了人口集聚。
人口地理学经典问题

人口地理学经典问题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结构等与地理环境和地理空间密切相关的学科。
在人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有一些被广泛认可的经典问题,对于理解人口与地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人口地理学的经典问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
一、人口分布问题人口分布问题是人口地理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通过研究人口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分布规律,可以揭示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人口集聚与分散的趋势,以及与地理要素(如气候、土地利用、资源配置等)之间的关系。
1.城市与农村的人口分布人口地理学关注城市和农村这两个主要人口聚集地的人口分布。
城市通常具有人口密度高、人口数量大的特点,而农村则相对分散和人口数量较少。
通过研究城市与农村的人口分布,可以理解城市化进程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以及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和转移情况。
2.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人口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差异很大,如沿海地区和城市地区人口密度较高,而山区和沙漠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通过研究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可以了解到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和集聚趋势,有助于制定合理的人口发展政策。
二、人口迁移问题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人口迁移问题是人口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人口迁移的原因、方式和影响,以及迁移对源地和目的地的影响。
1.内部人口迁移内部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
例如,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的流动被称为农民工迁移,这是中国人口迁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内部人口迁移,可以了解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2.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家边界进行的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通常涉及到移民与流动人口的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研究国际人口迁移,可以了解到人口跨国移动的动因、途径和影响,以及移民对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高考地理人口分布

高考地理人口分布高考地理:人口分布人口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
人口多寡、分布是否均衡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
而考察人口分布是高考地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着众多的人口资源。
但是,我国人口分布却是极不平衡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集中,而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现象呢?首先,历史原因是造成这种人口分布不平衡的根本原因。
自古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就是我国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所以人口自然而然就聚集在这里。
而西部地区地理条件相对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们生活水平较低,因此对于人口的吸引力不大。
这种历史地理的原因造成了我国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其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造成人口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和引擎。
许多大型工厂、企业集中在这里,吸引了大批的劳动力前往就业。
很多人离开家乡去东部地区谋生,导致了东部人口的快速增长。
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弱,发展水平低,大量的人口基本上只能依靠农业生活。
由于西部地区人口基数小,人均资源相对丰富,因此人口增长率较快。
再次,自然条件也是造成人口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自然资源、气候等条件在不同地区有着显著差异。
由于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和发展。
而西部地区,尤其是高原山区和戈壁沙漠地区,气候恶劣,资源相对匮乏,因此人们对于这些地区的迁徙意愿较低。
在面对这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现象时,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
首先,他们实施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例如发展西部大开发、实施转移农业人口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劳动力留在当地,缓解了东部地区的人口压力。
另一方面,这些措施也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另外,我国政府还加强了各地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提升了人口流动的便利性。
甘肃省考研地理学常见人口地理现象分析

甘肃省考研地理学常见人口地理现象分析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甘肃省的人口地理现象呈现出一系列的特点和问题。
本文将对甘肃省考研地理学常见的人口地理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该地区人口发展的理解。
一、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现象甘肃省是一个地域广阔、地形复杂的省份,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大致可分为东部丘陵山地区、中部盆地和河谷区、西北高山和沙漠区三个地形类型。
东部丘陵山区地势较低,人口分布较为集中,以兰州市、天水市等为代表;中部盆地和河谷区由于地理条件良好,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密度较高;而西北高山和沙漠区地势高峻,气候恶劣,人口分布非常稀疏。
二、农村人口外流现象甘肃省农村人口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
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到城市或者沿海地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种农村人口外流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人口压力。
三、少数民族人口聚集现象甘肃省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包括回族、蒙古族、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甘肃省西部的地区,如甘南藏族自治州、定西市等。
少数民族人口的聚集现象带动了当地的文化传承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甘肃省的多元化特点。
四、少子化与老龄化现象甘肃省面临着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双重挑战。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足等原因,许多年轻人选择晚婚、晚育或者不育,导致甘肃省的生育率持续下降。
同时,由于医疗水平提高和生活水平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这种少子化和老龄化现象对甘肃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五、城乡人口差距的拉大在甘肃省,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人口差距。
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好,而乡村人口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城乡人口差距不仅加剧了农村人口外流问题,也加大了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难度。
高中地理人口问题分析

高中地理人口问题分析人口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相关的人口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多个方面,对于地理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的增长趋势、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人口数量的增长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代社会人口数量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
以中国为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人口数量从不到5亿增加至目前的14亿人。
这种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给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人口数量的增长导致资源的紧张。
人口数量的增加对食物、水资源、能源等社会生产和生活所需的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的分配变得更加困难,短缺问题愈发凸显。
其次,人口数量的增长引发了环境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面临水源污染、土地资源的消耗、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也对气候变化、生态平衡等方面带来了挑战。
再次,人口数量的增长对社会稳定性造成了压力。
过多的人口数量导致就业机会有限,劳动力供过于求,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影响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质量,给社会稳定性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
由于自然环境、历史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城市化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成为人口集聚的主要地区。
大城市的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而乡村地区的人口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这种城乡人口分布的差异导致了生活水平、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不均衡。
其次,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还表现在地区之间的差异。
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较快等原因,人口数量较多;而另一些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恶劣、经济相对落后等原因,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这种地区之间的人口分布差异加剧了经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不平等问题。
福建师范大学 人口地理学试卷题库及答案

人口地理学试卷一、名词解释:30分(10个)二、简答题:50分(5题)三、论述题:20分(1题)一、名词解释题库1.人口平衡方程:Pt=P0+B-D+I-O,其中B-D为自然变动,I-O为机械变动。
2.总和生育率:表明如果一群妇女按照一组特定的年龄组别生育率度过整个育龄期(15-49岁)并且在整个育龄期内无一死亡,那么平均每名(或每千名)妇女将有可能生育的子女数,就是总和生育率。
3.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对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规律的总结。
即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低级向高级依次的更替。
4.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计算单位)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
5.婴儿死亡率:指一个时期内不满周岁的婴儿死亡率数同全部活产婴儿数的比率。
6.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7.年龄结构:指某一时点、一定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组)人口的数量比例关系。
反映人口在各年龄(组)的分布状况。
8.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以条形图的形式直观地表现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的组合图形。
在一定地区一定时点,按照人口性别划分的不同的年龄段的结构情况,用金字塔来表示。
9.老龄化: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表示老年人口数量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
国际上将65岁作为老龄化的起始时间,通常在人口中60岁以上占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人口占人口的7%以上即认为是进入老龄化。
10.人口素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的总体水平。
11.人口地域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12.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迁移的三大要素为时间上通常是一年,是两个居住地之间的变更。
初中地理人口问题分析

初中地理人口问题分析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也是初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人口问题的本质、影响以及应对策略,不仅有助于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培养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人口问题。
简单来说,人口问题就是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不协调。
在当今世界,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素质不均衡、人口分布不合理等方面。
人口增长过快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
过多的人口增长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口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那么对粮食、水资源、土地等资源的需求也会急剧上升。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可能会过度开垦土地、过度开采水资源,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比如,一些地区为了增加耕地面积,砍伐森林,结果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而且,过多的人口也会给就业带来困难,导致劳动力过剩,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与人口增长过快相对的是人口老龄化。
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生育率下降和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
这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养老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社会活力不足等。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些国家需要加大对养老保障体系的投入,鼓励生育,同时也需要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以减轻社会的负担。
人口素质不均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
在一些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落后,人口的素质普遍较低。
这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发展,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反,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地区,人口素质较高,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因此,提高人口素质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人口分布不合理也是常见的人口问题之一。
有些地区人口过于密集,导致资源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而有些地区人口过于稀少,导致资源开发不足、经济发展滞后。
地理与人口统计初中地理学习的人口问题

地理与人口统计初中地理学习的人口问题地理与人口统计地理学习的人口问题人口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人口问题与地理紧密关联,对于初中地理学习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人口的定义、人口统计以及人口问题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人口的定义人口是指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居民总数。
在地理学中,人口数量和分布是研究的重要对象。
例如,人口数量的多少与土地利用、资源分配、经济发展等都存在一定关系。
人口的分布则影响到地理环境的利用和保护,同时也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统计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人口问题,人口统计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人口统计是指对人口数量、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人口统计,我们可以了解到人口的结构特征,从而更好地研究人口问题。
在人口统计中,人口数量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国家和地区通常会定期进行人口普查,以确保人口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除此之外,人口统计还包括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人口迁移等重要指标的统计。
三、人口问题的影响人口问题是指由人口数量、分布、结构等因素所带来的各种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不同地理区域的人口问题可能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人口问题对于社会和地理环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 社会影响人口数量的多寡对社会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人口过剩可能导致就业难、资源紧缺等问题,而人口稀少则可能导致劳动力不足、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
此外,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社会问题,例如老龄化可能增加养老压力,青少年人口的增加可能引发教育和就业问题。
2. 经济影响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数量的增长可以带动市场和消费,促进经济的繁荣。
而人口减少或老龄化可能导致劳动力供应不足,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
此外,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也会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3. 环境影响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是人口问题的重要方面。
人口过多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而人口向城市集中也可能带来城市扩展的需要和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地理学中的城市化与人口问题

地理学中的城市化与人口问题地理学研究了地球上的各个地理要素,其中城市化与人口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与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引人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地理学中的城市化与人口问题。
一、城市化对人口的影响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集中迁移的过程。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人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使得人口规模大幅增长。
农村地区相对较少的资源和就业机会限制了人口的增长,而城市地区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人口流入城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这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体系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城市化改变了人口的居住方式和生活习惯。
城市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住宅成为城市居民的主要居住方式,而传统的农村建筑逐渐被取代。
城市生活节奏快,人们倾向于独居或小户型居住,与传统的大家庭模式存在差异。
最后,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结构的变化。
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和工作机会,导致城市人口中年轻人的比例较高。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持续的人口减少和老龄化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二、人口对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与人口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人口也对城市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人口的增长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人口增长意味着对土地、资源和就业机会的需求增加,这迫使城市不断发展以满足需求。
人口流入城市,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其次,人口的就业需求和消费需求对城市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地区拥有更多的产业和服务机会,吸引了许多人口进入城市,提高了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人口的消费需求也促进了城市市场的发展。
最后,人口结构对城市化产生了影响。
由于城市化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因此城市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这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服务的提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城市化与人口问题的挑战与应对城市化与人口问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需要及时应对。
首先,城市化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压力的加大。
人口的集中进入城市地区,对住房、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理人口问题

地理人口问题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和其上的人类活动的学科,人口问题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类活动的扩展,地理人口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通过探讨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以及人口迁移等方面,深入剖析地理人口问题。
1.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过程。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
在某些地区,人口增长迅速,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例如,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迅猛,对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构成了重大压力。
相对而言,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较为缓慢,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2.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情况。
由于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的不同,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地理因素如气候、地形和土壤质量对人口分布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人口在世界上寒冷的极地地区和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带相对较少。
同时,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和工业化也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大城市通常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而农村地区则人口分布稀疏。
3.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动的过程。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内部迁移两类。
国际迁移指的是人口跨越国家边界的移动,它涉及到人们寻求更好生活和就业机会的动力。
例如,中国的劳动力大量涌入发达国家,为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内部迁移则是指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它通常受到经济和社会因素的驱动。
例如,人们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而从农村流向城市。
地理人口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课题。
它与资源分配、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密切相关,对于各国的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人口增长、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等问题,才能更好地应对相关挑战,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本文通过对地理人口问题的论述,希望读者们能够加深对人口问题的理解,并意识到人口与地理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信随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人类将能够找到更好的方式来管理和应对地理人口问题,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答题
1、社会属性对于人口再生产的影响表现于哪些方面?
答:1)婚姻制度和家庭的存在
2)阶级关系的制约
3)社会意识、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作用
4)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2、简述一般生育率与粗出生率之间的关系
答:1)粗出生率是一般生育率与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重的乘积。
2)粗出生率是指某一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一地区出生人口数与平均人口数之比;一般生育率指某一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一地区出生人口数与同期育龄妇女平均人数之比,其充分的反映了一定时期一个地区育龄妇女的生育强度和水平。
从它们的定义和计算可以得出两者之间关系。
二、论述题
1、阐述你对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理论之科学性的
评价
答:1)我认为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理论是科学的,但是仍存在一些瑕疵。
2)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理论包括:
①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基本被死亡率抵消,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②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
③后期扩张阶段在死亡率继续下降的同时,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
长势头趋缓
④低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均降至低水平,人口出现零增长
⑤绝对衰减阶段出生率极低,死亡率因人口老龄化而回升,人口出现负
增长。
五个阶段中前四个阶段已经受到实践的证明,得到广泛的认同,因而是科学的;第五个阶段在一部分发达国家也已出现,暂时是科学的,但是它是
否会成为全球性的长期趋势,还有待考证,因为若长此以往,必不利于国家及社会的稳定,为了国家及社会的进步,政府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减缓或避免该阶段的出现。
2、人口转变过程中人类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意义将如何体现?
答:1)人口转变过程中人类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实行了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大大缩短了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时间;
2)实行控制人口政策,少生、优生,控制了人口数量,优化了人口的自然结构;
3)有利于维持人口总量稳定,减轻资源压力。
控制人口数量,推迟了第60亿位人口的诞生,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人口总量,大大减轻了各类资源的压力;
4)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人均资源水平。
控制人口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压力及人地矛盾,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
5)有利于劳动就业。
实行控制人口政策,可以使每年进入劳动适龄人口减少,从而有利于劳动就业;
6)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
实行控制人口政策,国家可以把积累下来的资金用于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和技术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