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平仄
五言诗的平仄规则

五言诗的平仄规则1、仄起首句不入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格律对照例诗: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2、仄起首句入韵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格律对照例诗: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3、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对照例诗: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平起首句入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对照例诗:李商隐《晚晴》: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五言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
此体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
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维的《山居秋暝》、厉声教的《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等。
近体诗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体诗通常只押平声韵,而且要求一韵到底。
这是近体诗最基本的要求。
近体诗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
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
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
近体诗格律简介

近体诗(绝句、律诗)格律简介我们明白了近体诗格律结构规则后,要掌握它就容易多了。
一、一句之中的平仄是按两个字为一顿来排列的。
五言三顿,七言四顿。
其中,无论五言还是七言都有一个字为一顿的。
即: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来排。
一句之中的平仄按顿说是对立排的。
当一句的末字要押一个平声字或者要是一个仄声字时,如按这样排列不符要求,我们就把前后的顿调一下。
如:平平│仄仄│平,这句的末字需要是一个仄声字时,我们变为:平平│平│仄仄。
这里要注意的是调换顿。
无论五言还是七言都有平起式和仄起式。
因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我们分辨时只看第二字,一句的第二字是平声就是平起式,是仄声就是仄起式,然后按上面的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去排。
平起式仄起式还有首句押韵或不押韵之分。
也就是说五、七言各有四种格式。
仄起式两种,平起式两种。
另有一个准律句。
二、一联之中,上句和下句(出句和对句)的平仄也是对立的。
例如:平平│仄仄│平(出句)仄仄│仄│平平(对句)对句末字一般为平声,前后调换一个顿。
其实,我们看上下句的第二字的平仄按规则排就可以了。
三、讲究“粘”。
就是第二联的出句要和第一联的对句上下平仄要相同。
第三联的出句要和第二联的对句平仄要相同。
第四联的出句要和第三联的对句平仄要相同。
例如:平平│仄仄│平(出句)相对仄仄│仄│平平(对句)相同仄仄│平│仄仄(出句)第三句不押韵,要用仄声字。
平平│仄仄│平(对句)依次往下类推。
绝句两联四句,律诗四联八句,排律按上方法一直写下去。
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有条件的,就是必须保证一句诗里不出现“三平尾”、“三仄尾”、平角的句子不出现两仄夹一平(孤平)的现象。
《红楼梦》里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一段话可给我们启示。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1. 近体诗的平仄很重要呢!就像走路要有节奏一样,平仄搭配好了,诗读起来才朗朗上口呀。
比如“白日依山尽”,平平平仄仄,多有韵律美!
2. 押韵也是关键呀!一首诗押韵了,那感觉可顺溜了,就跟歌曲有了好听的旋律似的。
像“床前明月光”,“光”字押韵多好听!
3. 对仗可不能小瞧呀!它让诗句更工整,更有韵味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对仗多漂亮啊,简直绝了!
4. 近体诗还讲究字数呢,五言七言得整明白呀,这可不能乱来。
“春眠不觉晓”是五言,简洁又有意境呢!
5. 诗句的句子数也有规定哟,绝句四句,律诗八句,这就像是给诗定了个框架。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四句绝句多精妙!
6. 近体诗里的意象运用也超有意思啊!那些景物、情感都能通过意象表现出来。
“月是故乡明”,月亮可不就代表着思乡之情嘛!
7. 还有啊,近体诗的意境营造更能吸引人呢。
要让人读了能身临其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画面感简直无敌了呀!
总之,近体诗的格律要求虽然多,但正是这些要求才让近体诗这么有魅力呀!。
近体诗的平仄规律规则

【近体诗平仄规则】—————-—-——-—-———---——————--—-—----—--—--————--——-——-—-————--————----—--—————----〖简介〗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规则〗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1、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
是为组句规则.2、上下句相对: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
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何谓上下联?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
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
例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下面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
经典:近体诗的平仄标注

正安县第一完全小学 李毅
平仄的定义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 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 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
近体诗的标注
平声 仄声
普通话的声调
阴平 一声
—
︱
∨
琶马
——
—
—
场君
︱
︱
\
∨
战几
—— ———
—
—
光杯,
︱
———
\
—
上催。
!
︱
\
\
莫笑,
—— ———
人回。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在具体的标注中,平声又分短平、中平、长 平。第一、第三、第五字时的平声念短平、第二、第四、 第六字的平声念中平、押韵字时平声念长平。
凉州词
平仄 —
声调
诗句 葡
平仄 !
声调 \
诗句 欲
平仄 ︱ 声调 \
诗句 醉
平仄 ︱ 声调 ∨
诗句 古
——
︱
∨
萄美
︱
—
∨
饮琵
︱
—
\
—
卧沙
—— —
—
来征
︱
︱
∨
\
酒夜
பைடு நூலகம்
——
阳平 二声
上声 三声
︱
去声 四声
入声
!
入一 声二 归声 仄平 很三 奇四 特仄 。,
入声字分散在四声中,需要提前查找。如:欲、莫、不、 一、白、日、出、色、客等等,用“!”表示。
简述近体诗与古体诗用韵的特点

简述近体诗与古体诗用韵的特点
近体诗是指按照古体诗的格律和韵律写成的新诗体。
它的韵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严格的平仄对仗:近体诗与古体诗一样,注重平仄对仗。
平指平声,仄指仄声。
平声为轻音,仄声为重音。
近体诗的平仄对仗要求严格,即每句诗的平声和仄声的位置、数量要与古体诗相对应。
2. 变化丰富的韵脚:近体诗中的韵脚多种多样,可以是单韵、双韵、交互韵、重复韵等。
与古体诗相比,近体诗的韵脚更加灵活多变,更具创作的自由度。
3. 灵活运用声调:近体诗在运用声调方面相对古体诗更加自由。
古体诗中的声调较为规范,一般为平声、仄声。
而近体诗中,声调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运用,使诗句的音韵更加丰富。
综上所述,近体诗与古体诗一样注重平仄对仗,但在韵脚和声调的运用上更加灵活多变。
近体诗既保留了古体诗的韵律特点,又给了诗人更多的创作空间,使得近体诗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变化。
古代汉语-近体诗平仄讲义

近体诗平仄判断方法1、判断韵脚字,特别是首句是否入韵。
韵脚字(二、四、六、八句尾字及入韵的首句尾字)为平声,其余(一、三、五、七句尾字)为仄声。
2、判断五言首句第二字(七言则为第四字,下同)的平仄,特别注意入声字的判断。
3、根据五言首句第二字(七言则为第四字)与尾字的平仄确定首句的平仄。
4、首句不入韵的,根据“对”(平仄相反)的规则判断第二句的平仄;首句入韵的,根据“选择”(尾字为“平”的两种格式选择其中另外一中)的规则判断第二句的平仄。
5、根据“粘”(两联的邻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的规则写出第三句的平仄。
6、反复使用“对”“粘”写出全诗的理论平仄,并判断格式为“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中的类别。
7、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判断修改,写出全诗的实际平仄。
8、判断“拗”(“仄仄平平仄”中的第三、四字,“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一个字,“平平平仄仄”中的第四个字)“救”(“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个字,“平平平仄仄”中的第三个字)近体诗平仄表:加圈表示可变,下加△表示“拗”,下加*表示“救”。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 │(○一一)○│││一一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野哭几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卧龙躍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的标准平仄格式如上所示,带圈者为与标准平仄格式不合之字,但都合于“一三五不论”的规则。
全诗无拗救。
这首诗合于格律。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
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III--,--II-,---II,III--○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近体诗的平仄标注

近体诗平仄诵读方法:
平长仄短入促韵绵长;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短平( — );中平( —— );长平( ———)
︱ \
——
—
— ——
—
∨
葡
!
\
萄
︱ ∨
美
—
酒
——
夜
︱ ∨
光
︱ \
杯
— —— —
, 。
平仄
声调 诗句 平仄 声调 诗句 平仄 声调 诗句
欲
饮
琵
琶
——
马
上
!
催
︱
醉
︱ ∨
︱ \
卧
——
︱ \
沙
—
— —
场
︱ \
君
︱
— —
莫
——
\
笑
— ——
\
, 。
古
来
征
—
∨
战
几
人
回
小结
近体诗平仄的标注方法:
一二声平(—)三四仄(︱); 入声(!)归仄很奇特。
近体诗的平仄标注
正安县第一完全小学 李毅
平仄的定义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
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 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中,将古汉语
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
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近体诗的标注
普通话的声调
平声
阴平 阳平 上声
韵字念得绵长。
在具体的诵读中,平声的长短又有变化,其中,第一、 第三、第五字的平声读短音,用短平(短横)表示;第二、 第四、第六字的平声读较长,用中平(中横)表示;押韵处 的平声读得最长,用长平(长横)表示。
近体诗的平仄

近体诗的平仄
近体诗的平仄是指每一句诗行的音节,根据其声调高低,可以分
为平声和仄声。
平声即声调平稳,不涨不降;仄声则声调有高有低,
词语读起来有抑扬顿挫之感。
在近体诗中,平声和仄声的搭配是非常
重要的,它们构成了诗行的节奏和韵律,为诗歌赋予了独特的美感。
具体而言,近体诗的平仄规律通常如下:
1. 一句诗行有五个音节,分别称为五言诗;七个音节,分别称
为七言诗。
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平仄规律是一样的,只是诗行长度不同。
2. 平声字分为轻声和重声,轻声为一声,重声为二声。
仄声字
分为平仄两种,平仄字为三声,仄仄字为四声。
3. 每句诗行末尾必须有仄声,这称为“平仄对仗”。
4. 近体诗中的韵律大多采用押韵的方式,在同一声调下的韵母
互相媾和,构成韵脚。
总之,近体诗的平仄规律极其严格,需要诗人在选词造句时严格
把握,才能体现出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感。
近体诗的格律

一、近体诗的形制不少人都觉得近体诗的格律很复杂,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
其实不然,只要明白了七律的形制,其他几种近体诗(五律、七绝、无绝)的格律就可以顺手牵羊般地解决了。
七律就是押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两联对仗的七言八句,这八句诗遵循规定的粘对关系,根据固定的平仄要求排列组合,构成两式四体:1、仄起式甲体(首句入韵)《无题》仄仄平平仄仄平来是空言去绝踪平平仄仄仄平平月斜楼上五更钟平平仄仄平平仄梦为远别啼难唤仄仄平平仄仄平书被催成墨未浓仄仄平平平仄仄蜡照半笼金翡翠平平仄仄仄平平麝熏微度绣芙蓉平平仄仄平平仄刘郎已恨蓬山远仄仄平平仄仄平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乙体(首句不入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仄仄平平平仄仄剑外忽传收蓟北平平仄仄仄平平初闻涕泪满衣裳平平仄仄平平仄却看妻子愁何在【看,读平声】仄仄平平仄仄平漫卷诗书喜欲狂仄仄平平平仄仄白日放歌须纵酒平平仄仄仄平平青春作伴好还乡平平仄仄平平仄即从巴峡穿巫峡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2、平起式甲体(首句入韵)《隋宫》平平仄仄仄平平紫泉宫殿锁烟霞仄仄平平仄仄平欲取芜城作帝家仄仄平平平仄仄玉玺不缘归日角平平仄仄仄平平锦帆应是到天涯平平仄仄平平仄于今腐草无萤火仄仄平平仄仄平终古垂杨有暮鸦仄仄平平平仄仄地下若逢陈后主平平仄仄仄平平岂宜重问后庭花(李商隐)乙体(首句不入韵)《客至》平平仄仄平平仄舍南舍北皆春水仄仄平平仄仄平但见群鸥日日来仄仄平平平仄仄花径不曾缘客扫平平仄仄仄平平蓬门今始为君开平平仄仄平平仄盘飧市远无兼味仄仄平平仄仄平樽酒家贫只旧醅仄仄平平平仄仄肯与邻翁相对饮平平仄仄仄平平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七律的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一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所谓两式,是根据首句第二字的声调而划分的,第二字是仄声,就叫“仄起式”;第二字是平声,就叫“平起式”。
两式又根据首句用韵与否而各分两体:首句用韵的称“甲体”,首句不用韵的则称“乙体”。
近体诗的韵律规则

近体诗的韵律规则
以下是 6 条关于近体诗韵律规则的内容:
1. 平仄交替要注意呀!你看“白日依山尽”,“白”是仄声,“日”是平声,这样交替多好听。
就像音乐的节奏一样,要有起有伏,这样诗读起来才朗朗上口哇。
2. 押韵那可是关键哦!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光”和“霜”押韵,读起来特别顺溜。
这就好比走路顺顺的,不会磕磕绊绊的呢。
3. 对仗得精妙呀!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工整啊!就如同两个好朋友并肩而立,和谐又好看。
4. 一三五不论也有讲究呢!不是随便乱来哦,但是也不能太过随意啦。
想想“城阙辅三秦”,第一个字“城”就是可平可仄的。
这就好像规则里有点小弹性空间一样。
5. 二四六分明不能忘哇!像“春风又绿江南岸”,“风”“绿”“南”可都得符合平仄要求呢。
这可不能马虎,就像盖房子要把根基打牢呀。
6. 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严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对仗多完美呀!这就好像一场精彩的表演,让人拍手称赞呢。
总之,近体诗的韵律规则真是又有趣又重要,掌握了它们,才能写出美妙的诗哟!。
近体诗的平仄规律规则知识讲解

近体诗的平仄规律规则【近体诗平仄规则】--------------------------------------------------------------------------------〖简介〗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
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规则〗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1、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七言诗则依此类推。
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
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何谓上下联?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
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
例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
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下面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
近体诗律平仄表

近体诗律平仄表【平韵格律诗词16种格式】1、五绝首句不入韵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五绝首句不入韵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五绝首句入韵仄起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五绝首句入韵平起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5、五律首句不入韵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6、五律首句不入韵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7、五律首句入韵仄起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8、五律首句入韵平起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9、七绝首句不入韵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0、七绝首句不入韵仄起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1、七绝首句入韵平起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2、七绝首句不入韵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3、七律首句不入韵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4、七律首句不入韵仄起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兴盛于唐代,诗篇中的字数、平仄、押韵和対仗都有严格的限制。
平仄,是指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平声包括阴平声和阳平声,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
常见的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简称五言和七言。
五言的平仄基本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它可以衍生出以下几种形式
1、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3、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4、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七律的平仄基本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绝和七绝就是五律和七律的半首。
平仄的基本规律

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
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格的要求。
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
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平仄的基本格式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
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格式”背熟,记住。
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
如果把全部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记住的。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
这里所以只能说“大体上”,是因为并不完全如此。
对这个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讲述。
上面说的这种基本格式,其实是五言绝句的一种。
试举两例。
例一: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诗中第一个字,本应用仄声字,却用了“天”字,是平声字,但在此处是允许的。
原因,后面会讲到。
)例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一”字,在唐韵里是读仄声的,后面会讲到。
)(03)“对”和“粘”的规则从上面所举的基本格式中,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
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
然而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
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
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失对”、“失粘”,就是毛病。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出句”,一下句叫“对句”。
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哎呀呀,让我来给你讲讲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吧!近体诗就像是一个精巧的音乐盒子,有着它独特的节奏韵律呢!
先来说说平仄的基本概念哦。
简单来讲,平声就好像是平缓的小路,平平的;而仄声呢,就像是小坡,有上有下。
比如说,“妈”就是平声,“马”就是仄声。
你看,这多形象呀!
那规则是啥呢?一句诗里平仄要交替出现呀。
就像是走路,一只脚平,一只脚仄,这样才协调嘛!比如“白日依山尽”,“白”是仄声,“日”是平声,仄平交替,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啦。
而且呀,律诗还要求对仗呢!就像两个人在跳舞,你出一招我接一招,配合得特别好。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对仗多工整呀!
平仄规则还讲究押韵哦,就像唱歌有个好听的尾声。
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光”和“霜”押韵,听起来多顺耳呀!
了解了这些规则,才能创作出韵味十足的近体诗呢,你不想试试吗?快动手写一首吧!。
近体诗平仄

2019/1/22
17
二、出句拗而对句救。 • 甲种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中,第六字 (五言第四字)不用平而用仄(拗),对 句第五字(五言第三字)由仄变平(救)。 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陆游《夜泊水村》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2019/1/22 6
以七言为例 1、平起仄收式——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杜甫·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2019/1/22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0
2、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2019/1/22
仄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首颔颈-对仗)
21
4、王维· 敕借岐王九成宫僻暑应教。 帝子远辞丹凤阙, 天书遥借翠微宫。 隔窗云雾生衣上, 郑幔山泉入镜中。 林下水声宣语笑, 岩间树色隐房栊。 仙家未必能胜此, 何事吹箫向碧空?
(仄起仄收式) (平起平收式) (平起仄收式) (仄起平收式)
2019/1/22
5
• 七律: 在五律基本句式之间加上相反的 “平平”或“仄仄”。 •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 这四种基本句式(甲乙丙丁)交错,就构 成律诗的几种基本格律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所谓“押韵句末字为平声,非押韵句末字为仄声”,是指律诗的二、四、六、八句都是押韵句,末一字要用平声字,三、五、七句都是非押韵句,末一字要用仄声字。至于第一句,无论五言七言,入韵时用平声,不入韵时用仄声。例如: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天意怜幽草,
△△/――/△ ―△――△
人间重晚晴。
――/△△/― ――△△―
併天高阁迥,
――/―△/△ △――△△
― △ △ ― △
清 光 犹 为 君(文)。
― ― ― △ ―
茅 亭 宿 花 影,
― ― △ ― △
药 院 滋 苔 纹(文)。
△ △ ― ― ―
余 亦 谢 时 去,
― △ △ ― △
西 山 鸾 鹤 群(文)。
― ― ― △ ―
这首诗共八句,每句五言,一韵到底,五六句对仗工整,这些都合乎律诗的要求,但是第二六句用了三平调。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形式,所以此诗不能算作律诗,而是古体诗,据此可见“平仄”是决定律诗性质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要通晓近体诗的制作规则,就必须首先掌握平仄的运用技巧。
七言诗基本句式的排法与五言基本句式基本相同,只是根据平仄交替的原则在五言基本句式之前增加一个节拍而已。
甲式:――/△△/――/△(仄起仄收式) 乙式:△△/――/△△/―(平起平收式)
丙式:△△/――/―△/△(平起仄收式) 丁式:――/△△/△―/―(仄起平收式)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
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
以上两首诗的第一句入韵,故末字用平声。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仄仄/平平/仄 (国破山河在)
平平/仄仄/平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平/仄 (劝君更尽一杯酒)
仄仄/平平/仄仄/平 (西出阳关无故人)
所谓“两联之间平仄相粘”,是指上联对句的第一节拍要与下联出句的第一节拍平仄相同,即前者为平声,后者亦为平声,前者为仄声,后者亦为仄声。例如:
4.律诗平仄的排列法
以上讲的是一句律诗中平仄的排列规则,下面我们要讲的是一首律诗中的排列规则。弄明白了一句律诗中的平仄规则,一首律诗的平仄规则便很容易掌握。一首律诗的排列规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句话:
(1)一句之中平仄相间;
(2)一联之中平仄相对;
(3)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4)押韵句末字为平声,非押韵句末字为仄声。
“平平平平平” “仄仄仄仄仄”
这种诗句读起来显然平直、呆板、缺乏变化,没有音乐感。如果一联之中不要求平仄相对,既会出现对句与出句重复的现象。例如: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如果两联之间不要求平仄相粘,则会出现下联与上联重复的现象。例如:
△△――△
――△△―
△△――△
――△△―
只有根据上述规定去排列,才会使律诗中前四句的平仄没有任何重复的现象。减少重复,是律诗中的平仄极尽曲折变化之妙,以达到诗句音感上的抑扬顿挫的效果,这就是古人规定平仄规则的志趣所在。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晚晴》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陆游《黄州》
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应为这种划分,从形式上破坏了以两个字为一个单位的平仄交替原则,请看: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按照这种划分,第一、二个节拍全成了平声或仄声,这就谈不上平仄交替了。
2.律句的节奏
节奏使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快慢现象。在律诗中,所谓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快慢现象就是通过平仄的交替使用来体现的。所谓平仄交替是以节拍为单位进行交替的而不是一单字为单位进行交替,如平平/仄仄/平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律句除句末一字外均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节拍,每个节拍即为一个交替单位。有的书上把节拍叫做音步。句子最后一个字一位在句尾,念完一句后需要停顿一下,差不多延长半拍,所以最后一个字独立为一拍。五言律诗共有三个节拍,即二二一,诗例如“白日—依山—尽”。七言律诗共有四个节拍,即二二二一,诗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组成节拍的两个字可以同是平声或仄声,也可以是平仄不同的两个字。节拍由平仄不同的两个字组成时,节拍的性质取决于后一字的声调,如“仄平”算平声拍,“平仄”算仄声拍,因为后一字是在节奏点上,起着定音的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律诗对每一节拍中的二个字平仄的要求特别严格,其平仄不能变动,对第一字的要求则比较宽松,常常平也可,仄亦可。
3.律句平仄的基本格式
律句的平仄的基本格式有四种,五言诗的基本格式是:
甲式:△△/――/△(仄起仄收式) 乙式:――/△△/―(平起平收式)
丙式:――/―△/△(平起仄收式) 丁式:△△/△―/―(仄起平收式)
其中甲、乙两式完全符合平仄交替的原则。丙、丁两式的前两个节拍平仄也是交替的,唯有后两个节拍没有做到平仄交替,这是不得已的。因为丙式的特点是“平起仄收”,第一个节拍是平,第二个节拍只能用仄才能与第一个节拍交替,第二节拍为仄,就只好与第三个必须是仄的节拍相重了。同理,丁式的特点是“仄起平收”,第一个节拍是仄,第二个节拍用平才能与之交替,第二个节拍用平,也就只能和第三个必须是平的节拍相重了。按说丙式的第二个节拍应为“仄仄”,但这样处理会造成句末三字全为仄声的现象。句末三字全用仄声是古风的常用句式,律句应尽量避免(也可以不避,唐人的律诗中有些是不避的,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平霞平出仄海仄署仄,梅柳渡江春”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山平中平一仄夜仄雨仄,树杪白重泉”等),所以将第二拍的第一个字改换成了平声,这样就成了“平平平仄仄”的句式。第二拍的第一字由于不在节奏点上,所以改换成平声并不影响该节拍的性质。丁式句的第二个节拍按说也可以用“平平”,但这样处理就会出现三平调(句末三字连用三个平声),三平调诗家大概以为其音色比较平直松弛,缺乏变化和力度,故规定应坚决避免 ,是所谓大忌。于是将第二拍的第一个字改换成仄声(同样因为该字不在节奏点上),这样既不影响第二个节拍的性质,同时又避免了三平调。
微注小窗明。
△△/△―/― ―△△――
律句的意义单位常与节奏单位保持一致,例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但是也有意义单位不能与节奏单位保持一致的情况,例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义单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节奏单位)
律句的意义单位常常会跨越两个节奏单位,又是节奏单位也会跨越意义单位,例如:
△△/――/△ ―△――△
清辉玉臂寒。
――/△△/― ――△△―
何时倚虚幌,
――/―△/△ ――△―△
双照泪痕干。
△△/△―/― ―△△――
(2)平起平收式:
李商隐《晚晴》
深居俯夹城,
――/△△/― ――△△―
春去夏犹清。
△△/△―/― ―△△――
掌握了以上几项规律,只要知道律诗第一句的平仄要求,既可顺利的排列出一首律诗的平仄格式。
下面举几首五言、七言律诗的例子:
五言律诗
(1)仄起仄收式: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
△△/――/△ ―△――△
闺中只独看。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以上两首五言诗的第一句不入韵,故末字用仄声。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
韩愈《左迁至兰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
以上两首七言律诗的首句入韵,故末字用平声。
四、近体诗的平仄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与古体诗区别的最重要的特点不是句数、字数,不是对仗和押韵,而是平仄。例如下面一首诗很像律诗,但实际上是一首古风: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清 溪 深 不 测,
― ― ― △ △
隐 处 惟 孤 云(文)。
△ △ ― ― ―
松 际 露 微 月,
1.什么叫平仄?
中古有四个声调,即平上去入。这四种声调的具体调值是什么,现在已无从得知,明真空的《玉钥匙门法歌诀》中描写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通过这种描写我们大体可以想象中古平声的调值是平直的,而上去入三声的调值则是短曲不平的。根据追求诗句音响效果的需要,古人将四声分为两类,其中平声为一类,其音色比较平直可以延长,古人把它称作“平”;上去入为一类,其音色有一个共同点,比较短,不可以延长,与平声相反,古人将此三声统称为“仄”。“仄”就是倾斜、不平的意思。“平仄”的概念是古人为了追求诗歌的音乐美而提出的。平仄在诗句中的交替使用,使诗句的音色避免了平直、呆板和单调,达到了起伏回环,抑扬顿挫的音响效果。
野火——烧不——尽
“二十——四桥——明月——夜”应读成:
二十——四桥——明月——夜
有些教课书上把“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这两种基本句式的节奏分别理解为: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还有些教材上认为近体诗的句式往往以三字结尾,最后三字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同时认为这三字的节奏可以细分为二一或一二,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