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1927-1949)

合集下载

中共领导下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作业最终版

中共领导下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作业最终版
前教育
第一节 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是指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以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 来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学
前教育。
一、土地革命时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广大农村妇女和 男子一样分得了土地,凡妇女分得的土地由妇女
全日托儿所:主要接收红军家属子女,同时接收 部分群众子女。
季节性托儿所:主要在春播、夏收、夏种、秋收 时建立,使大量的劳动力得以解脱,更好的参与
生产。
二、老解放区教育机构的不断发展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机构得到了 长足发展,出现了兴盛时期。1938年,战时儿童 保育会之后,各种保育会相继成立了20个。从抗 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各种教育机构蓬勃发展。
1941年边区民政厅,曾办保育培训班,为期1年, 所学课程主要有医药医生,接生保育等。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妇女的后顾之忧,又保证了 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二、抗日战争爆发后
为拯救和教育大批无家可归的儿童,同时为了全 力支援前线,解除后顾之忧,中国共产党明确提 出了“重视保育事业,抚养革命后代”的学前教
育方针,并要求专门建立儿童保育机构。
1938年初成立了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 战时儿童保育会。此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20 多个分会,抗战八年先后建立了53所战士儿童保
二、提高保教人员的业务素质
老解放区的保教业务甚少,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提 高保教人员的业务素质,如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 院每周组织一次业务课,讲授初步的保育卫生和 儿童教育方法诸问题。这些措施对于提高保教人
员的业务素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提高保教人员的文化水平
鉴于老解放区保教人员的实际情况,提高他们的 知识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国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部分

中国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部分

中国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部分
1、宫廷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它是以处于学前年龄的世子为教育的对象,由朝廷委任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教师,在宫廷内实施的教育。

2、保傅教育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3、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4、外象内感: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总结前人胎教理论与自己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古代胎教学说的基本观点——“外象内感”,意思是说母亲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胎儿
5、早谕教:早期教育是教育的最佳期,当婴幼儿的赤子之心尚未受到外界熏染时,先入为主,对它实施教育,就会收到最佳的效果。

6、艺友制:艺,是艺术,也可以作手艺解。

友,就是朋友。

用朋友之道,跟着别人学艺术或手艺的,叫做艺友。

凡用朋友之道,跟着幼稚教师在幼稚园里学做幼稚教师的,便叫做幼稚园的艺友。

显然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幼稚教师的方式就叫“艺友制”。

7、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行为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是起于活动的有计划的设计。

8、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
9、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是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5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5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1945年边区政府提出了边区保育工作的方针:
第一,建立公育制度。凡抗战将士及一切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
一概由政府抚育,以便使家长都能专心致力于抗战建国事业。
第二,全面推进保育工作,使这个工作能普遍深入到民间去,为
边区的儿童谋福利。
02
托幼机构的主要形式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机构
追求真理,手脑并用,自觉工作,反抗侵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人才。
3.解放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方针
1946年12月10日,边区政府颁布了《战时教育方案》,号召 “各级学校及一切社教组织,亦应立即动员起来,发挥教育上的 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自卫战争服务。”
(三)儿童公育的萌生
革命战争年代军政干部根本无暇顾及家庭和子女,只有 实行儿童公育才能给解决后顾之忧。根据地实行军事化
公助的方针常年举办,力求更好地适应妇女生产学习和
教育后代的需要,所里既有红军家属的子女,又有工农 群众的子女。
另一类是临时性的季节托儿所,主要是在农忙时,孩子
们无人照顾,就组织起这类临时托儿所,“托儿所指定
能脱离家庭生活的妇女专门来做看护”或政府托儿所指 定乡、村内一些有经验的妇女或老大娘担任托儿所的看 护工作,这部分妇女们中文盲较多,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并给予这些看护人员一定的优待,如发给补贴、代耕等。

妇女解放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老解放区的妇女摆脱了千百年来的束缚,精神抖擞地投
身到革命战争和生产第一线。
中国共产党不仅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解放妇女、解放生
产力的手段;同时也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培养革命后代,
促进儿童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的学前教育方针 抗日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方针 解放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方针

中职《学前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宝典:民国 老解放区

中职《学前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宝典:民国 老解放区

《学前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宝典中国近代学前教育21,名词解释:蒙养园p110-111 1,1912年,按照“壬子癸丑”学制的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为蒙养园2,蒙养园是学制体系上的教育机构,但与大学院一样,不占学制年限,未单独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级。

3 蒙养园附设于小学、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内,已纳入到真正教育机构之中。

这是学前教育地位提高了的标志。

2,名词解释:幼稚园P112-114 1. 1922年,按照“壬戌学制”规定的学前教育,在小学下设幼稚园,接受6岁以下儿童。

2,把幼稚园正式列入学校系统。

确立学前教育机构在我国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地位。

3,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3,名词解释:民国时期的《幼稚园课程标准》【2004.7】P126-129 1,1932年,由教育部正式公布,根据 1929年《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修订。

2,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3,它分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

4,它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精神,具有中国化、科学化特点。

4,名词解释:厦门集美幼稚园 P130-131 1,1919年,陈嘉庚创办,是一所私立的独立设置的幼稚园。

2,信条是:深信幼稚园是教育的基础,幼稚园应成为“儿童的乐园”。

3,课程上,分一个月和一周的活动计划。

4,在设备、管理、改革实验等方面,在当时都是一流的。

5,名词解释:北京香山慈幼院 P132-133 1,1919年,是一所官督民办的综合性教育机构。

2,收容无家可归和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

实行公费。

3,对当时中国学前教育有相当影响,在学期教育改革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4,建立了相互衔接的分级学前教育机构。

采用多种途径培训保教人员。

6,名词解释:南京鼓楼幼稚园 P133-134 1,1923年,陈鹤琴创办,是一所实验性质的幼稚园。

2,以研究幼儿心理与教育为中心。

开创了大学进行幼儿教育实验研究活动。

中国学前教育史题目

中国学前教育史题目

中国学前教育史题目民国和老解放区时期1, 1912, 蔡元培,壬子癸丑学制,蒙养园制度。

2,壬戌学制,幼稚园制度。

4,1912,《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与各种学校令结合,称“壬子癸丑学制”。

6. 按照“壬子癸丑”学制的规定,蒙养园是学制体系上的教育机构,但与大学院一样,不占学制年限,并未单独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级。

7. 民国初年,蒙养园附设于小学、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内,纳入到真正教育机构之中。

9. 壬戌学制,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制的框架。

10. 壬戌学制,规定在小学下设幼稚园,接受6岁以下儿童,把幼稚园正式列入学校系统。

1927陶行知在南京燕子矶,晓庄等地创办了我国第一批乡村幼稚园。

13 1923,陈鹤琴在南京创设了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即南京鼓楼幼稚园。

14.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确定了教育要向日本学习的政策。

16. 引进日本学前教育经验,对清末民初蒙养院制度和蒙养园制度的建立实施影响很大。

17.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首创幼稚园。

18. 林乐知,《全地五大洲女俗统考》,《论中国亟需设立幼稚园》传教士介绍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代表。

19 清末民初,与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相比,20. “五四”运动以后我国幼教战线的实践改革,既充分肯定了福禄倍尔注重自然、尊重儿童的思想,也批判了他对宗教的迷信、恩物中无乐器等缺点。

21. 在我国,志厚最早介绍了谁的幼儿教育思想,赞成其注重儿童早期感觉训练的观点,希望中国幼儿园和小学采用其教育法和教具?蒙台梭利22.“儿童中心论”_是我国五四以后小学和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

23. 中国最先实行设计教学法的是南京,南京高师附小幼稚园被称为“杜威院”。

24. 陶行知“爱满天下”口号,陈鹤琴“一切为了儿童”。

26. 儿童公育思潮,以蔡元培、恽代英为代表。

27. 恽代英,“理想的儿童俱乐部”。

31. 《幼稚园课程标准》,分为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

我国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历史沿革

我国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历史沿革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
(二) 民国时期的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1912—1949年)
1912年9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学校系统令》,称其为“壬子学制”;不久后,又陆续颁布 了各种学校令与壬子学制结合,史称“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实行到 1922 年,它将清末实施学前教育的 蒙养院改为蒙养园,对整个学前教育体制做了调整,促进了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次正式实施的近代学制。其中,提出设立蒙养院作为早期教育的专门机构,以学 制的形式把幼儿教育机构的名称和地位确定下来。自此,蒙养院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是中国最早 的幼儿教育机构,标志着中国幼儿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学前教育开始由家庭教育向有组织 的社会教育过渡。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在内容中透露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和“家庭 教育”的取向,明显表现出既欲用西学,又处处顾及中国封建体制的主张,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由家庭 教育向有组织的社会教育的过渡。
三、 改革开放初期至今的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
之后,针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国又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如1991 年针对当时 学前班教育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1995 年针对我国企业办园存 在的问题,国家教委、全国妇联等单位联合发出《关于企业办幼儿园的若干意见》;2003年,教育部、国 家计委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针对现实中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及措施等等。
1951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 公布实施的第一个学制。该学制将幼儿教育列入学制体系的第一部分,并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机构为幼儿 园,招收3~7岁的幼儿,幼儿教育成为小学教育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府倡导全面向苏联 学习,这一时期的中国学前教育政策,尤其是课程政策,在其内容上充分而完全地表现出了苏联特色,基 本上以苏联的相关教育理论和思想为指导。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暂行工作规程(草案)》和《幼 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就是在吸收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借鉴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在 苏联专家的直接指导下拟定的,它们为全面改革旧教育、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学前教育新体系奠定了基础。

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PPT课件

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PPT课件
第五讲 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第五讲
目录
目录: 一、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必然性 二、托幼机构的主要形式 三、学前儿童保教内容和方法 四、保教队伍的建设
NARRATIV
BOARYT
第五讲
一、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必然性
一、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必然性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是指土地革 命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学前教育,是结合根 据地和解放区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战争 的客观环境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举例
如陕甘宁边区第一、二保育院及其托儿所 延安第一保育院 山东菏泽创办的冀鲁豫保育院 在长治成立的太行行署托儿所 邯郸设立的边区托儿所
第五讲
二、托幼机构的主要形式
托幼机构的主要形式
(二) 日间托儿所
日间托儿所一般由某一机关、工厂、学校、部队等单位自办的托幼机构。 一般设在本单位,仅收本单位子女入托,孩子白天入托,晚上接回家。
中央党校、中央组织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被服厂、 银行等,都办了日间托儿所。
如党校三部托儿所,没有固定经费,没有独立预算,由党校给予一定补 助,也向救济机关请求一点经费和医药品,既不增加公家和母亲们的负担, 又丰富了孩子的营养。
第五讲
二、托幼机构的主要形式
托幼机构的主要形式
(三)母亲变工托儿所、哺乳室
母亲变工托儿所、哺乳室是根据劳动妇女的需要,母亲们自己组织起 来,轮流值班或请老人照看幼儿的一种幼教形式。
采用变工和民主推选的方法,可在解决保育员、所长、班长、教员、 卫生员、伙食委员、会计等问题的同时,把孩子们的抚养费集中起来, 再由母亲们生产节约补助一部分解决托儿所的经费问题。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学前教育史形考任务2答案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学前教育史形考任务2答案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学前教育史形考任务2答案任务二一、单项选择题(共20 道试题,共60 分。

) 1. 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是1927年由陶行知创办的()幼稚园A. 南京鼓楼B. 南京燕子矶C. 南京高师附属小D. 厦门集美2. 195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A. 无产阶级政治B. 社会主义经济C. 社会主义文化D. 社会主义3. 1951 年新中国第一个学制产生,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称为()A. 蒙养园B. 托儿所C. 幼稚园D. 幼儿园4. ()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实验的研究成果,主张把学前儿童时期分为四个阶段,即新生婴儿期、乳儿时期、步儿时期、幼儿时期。

A. 鲁迅B. 陈鹤琴C. 张雪门D. 康有为5. 针对该如何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这个问题()提出了“六大解放”的观点A. 张雪门B. 陶行知C. 陈鹤琴D. 康有为6.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老解放区保育院的首要工作是()A. 保育儿童健康B. 品德教育C. 智育D. 美育7. “文革期间”全国原有的19所幼儿师范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全部停止招生,有的停办或改为普通中学,但仍坚持举办短期培训班的是( )A. 山东幼儿师范学校B. 上海幼儿师范学校C. 浙江幼儿师范学校D. 天津幼儿师范学校8. 1918年,由张雪门创办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办的幼稚园是()A. 进德幼稚园B. 启秀幼稚园C. 星荫幼稚园D. 城西幼稚园9. 提出行为课程概念的是()A. 陈鹤琴B. 张雪门C. 张宗麟D. 陶行知10.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后,下列哪一项措施使我国幼教工作有了全国统一的领导()A. 在初等教育司下设幼儿教育处B. 在初等教育司下设学前教育处C. 设立学前教育司D. 设立幼儿教育司11. 下列属于陈鹤琴的著作的是()A. 《幼稚园的社会》B. 《幼稚教育新论》C. 《创造儿童的教育》D. 《家庭教育》12. 下列不属于《儿童权利公约》的四个基本原则的是()A. 无歧视原则B. 儿童至上原则C.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D. 儿童最佳利益原则1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其在各地区的分会成立以后建立的保育机构()A. 延安第一保育院B. 延安第三保育院C. 延安第二保育院D. 洛杉矶托儿所14. 我国教育家()尖锐指出旧时学前教育失去了幼稚教育造就后代的意义,害了'三种大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

领导下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作业最终

领导下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作业最终
义。
推动改革创新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在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为 当今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
借鉴和参考。
05
领导下的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领导下的学前教育经验总结
重视学前教育
老解放区的领导认识到学前教育 的重要性,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 体系,为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机会。
创新教育方法
结论
研究总结
01
02
03
04
领导在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中 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制定政 策、组织培训和监督评估等方 式,推动了学前教育的普及和 发展。
领导在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中 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制定政 策、组织培训和监督评估等方 式,推动了学前教育的普及和 发展。
领导在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中 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制定政 策、组织培训和监督评估等方 式,推动了学前教育的普及和 发展。
促进家庭和谐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注重家庭教育指 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增强家庭凝聚力,促进家庭和谐。
学前教育对当今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
提供宝贵经验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在资源有限 的情况下,仍能取得显著成果, 为当今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
贵的经验。
启示教育理念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强调儿童的 主体性、游戏的重要性以及家庭 教育的重要性等理念,对当今学 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
领导下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作 业

CONTENCT

• 引言 •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发展历程 • 领导下的老解放区学前教育模式 • 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成就和影响 • 领导下的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经验
和教训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

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

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一、前言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

说到这儿,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村子里的小明,他小时候在家里就喜欢听大人们讲故事。

有一天,他妈妈给他讲了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小明听得津津有味,从此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小明考上了一所很好的大学,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的学前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那么,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二、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1.注重德育为先在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和习惯。

老师们会通过讲故事、唱歌、做游戏等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比如,老师们会教孩子们要尊敬长辈、关爱同学、诚实守信等。

这些品质不仅会影响孩子们的成长,还会伴随他们一生。

2.重视实践教学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注重实践教学,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成长。

比如,老师们会组织孩子们进行手工制作、绘画比赛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这样的教育方式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在老解放区,学前教育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

老师们会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共同制定孩子的教育计划。

学校也会举办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4.关注个体差异在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中,老师们非常注重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

他们会根据孩子的性格、兴趣等特点,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这样的教育方式能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三、结语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优良传统,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为孩子们的幸福成长而努力!。

共产党领导下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共产党领导下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 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学前 教育方针政策,使幼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同时,毛泽东、周恩来、朱 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十分关心幼儿的教育事业。正是由于他们 的关心和正确的方针政策,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事业才得以蓬勃发展, 才出色地完成了为革命战争和生产服务以及培养革命后代的光荣任务。
第三节 老解放区学前儿童保教内容和方法
一、婴幼儿保育 (一)提供必要的、合理的营养 (二)坚持合理和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 (三)积极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 二、婴幼儿教育 (一)思想品德教育 (二)知识技能的培养
老解放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 1)直观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实际事物教育儿童,使儿童获 得明确观念的一种教学法,一般多着重触觉,但是听觉、味觉、视觉、 嗅觉等也是直观中的重要部分。 2)比较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儿童所学的东西,认识格外正 确,印象格外深切,记忆格外持久。相似的事物主要采取这种方法。 3)三化教学——教学故事化、教学游戏化、教学歌曲化。故事是 适合儿童学习心理的,他们根据教学单元,通过故事形式,编成教材, 进行教育,能激发儿童的情感,引起学习的兴趣。
第四节 老解放区保教队伍的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基础,是完成幼儿园保 教任务的根本保证。老解放区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各种形式, 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保教人员,提高保教人员各方面的素质。
一、提高保教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 二、提高保教人员的业务素质 三、提高保教人员的文化水平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为革命战争服务、为 工农大众服务的学前教育,是新民主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七章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1927-1949)

第七章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1927-1949)

如: 延安第一保育院
保育院旧址原貌
延安幼儿在做游戏
是老解放区的寄宿制幼儿教育机构。1938年成立,招收抗战 前方指战员和革命干部子女。保育院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如 1943年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增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快乐, 培养其优良的习惯和行动,使成为抗战建国中优良的小国 民。”有较健全的制度,对儿童的营养、健康、卫生、作息 制度、保育院的编班等均有严格的规定。按幼儿实际年龄把 幼儿分为:幼儿班(3岁以下),婴儿班(3—4岁),幼稚班(4— 5岁),幼稚大班(5—6岁)。
三)老解放区教育总体特点
1、教育服务于革命政治、服务于生产劳动。
2、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 育。 3、各种教育中,与战争与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和 技能的教育重于其它一般文化教育。
三、老解放区学前教育政策与实施*
一)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二)老解放区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海陆丰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琼崖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除以上主要根据地外中国共产党还先后创建过东江革命根据地江苏的南通如皋泰兴游击根据地和鄂豫陕游击根据地等1931年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二)老解放区新民主主义教育类型
大体是三类: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儿童教育。
干部教育
根据革命根据地的现实,为了顺利进行革命战争和开 展根据地建设,需要大批军事干部,党政干部,始终把干 部教育摆在首位。 • 土地革命时期较有影响的培养高级干部学校有:马克思主 义大学、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 • 抗日战争时期,单由党中央领导的干部学校17所,学员达 数万人。 • 解放战争时期,有进一步发展。几所著名的革命大学如: 中共中央党校、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大学、华 北联合大学。

第五章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1927-1949) 《中国学前教育史》教案5

第五章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1927-1949)  《中国学前教育史》教案5

《中国学前教育史》教案5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五章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1927-1949)教学目标:(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 了解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各种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概况。

2.明确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实施措施、掌握老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各种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概况。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实施措施、老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学课型:理论课教学课时:4教材处理:通过历史背景介绍和相关材料,使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前教育的基本状况。

通过观看影片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老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学方式:讲解、讨论教学过程:历史背景: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意义:1、解放广大妇女,投身革命战争和发展生产2、抚育革命后代,收养战争难童第一节学前教育的方针和政策一、苏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托儿所制度1.1934.2内务部颁发的《托儿所组织条例》是红色政权颁布的第一部学前教育文件,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2.开创苏区的托儿所制度,老区学前教育制度建设的开端3.最早: 1934.2江西瑞金下州区下州村的上屋子和下屋子托儿所。

二、抗战和解放战争的保育院制度1.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其分会的成立1938年3月10日在武汉成立。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的难童教育组织,该会由邓颖超、沈钧儒、郭沫若、李德全等联合各界人士184人,共同发起成立。

宗旨是抢救民族后代,使无家可归的难童健康地成长为抗日建国的力量。

该会推宋美龄为理事长,李德全为副理事长,邓颖超为常务理事,理事56名。

1938.7.4陕甘宁边区分会成立,有力促进老区学前教育发展。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全国各省市包括陕甘宁边区、香港和南洋群岛相继成立20多个分会,创办儿童保育院53所,共收难童3万多人。

戴伯韬曾这样描述道:在这里,“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会唱《义勇军进行曲》,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成群的小朋友在田野、工厂、街头、医院、兵营,慰劳士兵,宣传抗战意义,而且个个都有民族自信心。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中国学前教育史》教案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中国学前教育史》教案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前教育(1949.10-1952)
一、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和总方针
性质:新民主主义的,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任务: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总方针: “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教育必须向工农开放”
教学重点:有关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我国学前教育的经验与教训。
教学难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课时:3
教材处理:按教材顺序展开、在社会主义阶段学前教育发展讲解注意介绍时代背景,史论结合,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论。
教学方式:讲解、讨论
教学过程: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学前教育发生革命性变化
2. 1989.6,国家教委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
3.1996.3 《幼儿园工作规程》正式颁布
内容:10章62条。
总则、幼儿园招生编班、卫生保健、教育、园舍设备、工作人员、经费、幼儿园与家庭,管理工作和附则。
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保教质量。
四、多种渠道、不同规格和形式的学前教育事业
1、各种渠道举办幼儿园的发展:教育部办、企业机关部门办、民办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前教育 1953-1965
一、学前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1953-1957
城市:机关、企业团体和群众团体举办
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举办
二、学前教育的大起大落1958-1960
1.背景:“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自然灾害的影响
2.教训:盲目发展幼儿教育导致大起大落的教训是深刻的。
四、积极培养学前教育师资

1889--1949中国学前儿童教育大事记

1889--1949中国学前儿童教育大事记

1889--1949中国学前儿童教育大事记一、清末(1889--1911)1889年(光绪十五年)美卫理公会在苏州由金振声女士创办英华女中,初期兼办妇女、幼师等班。

中华基督教教育协会会讯,合订本三卷1892年美国监理公会传教士海淑德(Laura A Haygood)在上海办了一个幼稚师资训练班,收学生20名,每周六上午上课。

《在中国的历程》(China Log),美国教会出版物1898年2月,英国长老会在福建厦门创办幼稚师资班,并附设幼稚园(即现在厦门市日光幼儿园)。

《厦门私立怀德幼师校史》1899年2月,英人秀耀春和六合人汪振声同译伯思大罗齐(即斐斯泰洛齐)训蒙新法,名为《蒙养正规》,发表于《万国公报》第121,122期。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页1031901年《教育世界》载文介绍日人东吉基着《幼稚园保育法》,并节译西方教育名著《爱美耳妙》(即卢梭《爱弥尔》)等书。

《教育世界》1901年版1902年教会在苏州办的女学正式开学,取名为景海女学,以示对海淑德的纪念,该校以培养幼稚园教师为主。

《在中国的历程》(China Log),美国教会出版物同年基督教各会在华建立学校中有小孩察学堂(即幼稚园)6所,学生194人,其中女生97人。

以后又陆续在宁波、上海、北平、福州、漳浦等地设立了此类学校。

[美]林乐知著《五大洲女塾通考》第十集1903年秋湖北聘日本保姆三人,首立蒙养院子武昌阅马场模范小学堂内,即湖北幼稚园,为我国幼儿教育机构之始(现为湖北武昌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

丁致聘:《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国立编译馆1993年版。

《武昌教育志》1985年同年北京京师第一蒙养院成立,并办有保姆师范,院长为日本保姆师范毕业,聘日本教师二人。

张雪门:《新幼儿教育》,儿童书局民国二十二年版1904年1月(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 湖广总督张之洞、荣庆、张百熙奉清廷命将钦定学堂章程修订为奏定学堂章程,我国学制上开始有了教育幼儿的专门机构――蒙养院。

试论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幼儿教育——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

试论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幼儿教育——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

试论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幼儿教育——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殷琦【摘要】摘要: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的幼儿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在陕甘宁边区,积极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幼儿教育之路,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今天我们借鉴和学习这些经验,对于当下我们教育和培养新时期的幼儿,有着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名称】陇东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4)004【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战争时期;解放区;陕甘宁边区;幼儿教育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幼儿的教育几乎全部在家庭中进行,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中拥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教育进一步发展,公共幼儿教育机构开始出现。

1903年,中国第一所官立省办幼儿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诞生,标志着中国公共学前教育机构开始建立。

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学校教育制度《奏定学堂章程》,从此,中国的学前教育在制度上得以确立。

《奏定学堂章程》提出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和家庭教育法章程》,第一次将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

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幼儿教育机构的名称为蒙养园;同时在公布的《师范学校令》和《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蒙养园附设在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内,进一步明确了蒙养园作为学制体系中的教育机构,幼儿教育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1922年9月,北洋政府通过了《壬戌学制》,规定在小学下设幼稚园,幼稚园正式被纳入学校系统,并强调幼稚园招收6岁以下儿童。

193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全国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对幼稚园教育的总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得幼稚园课程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

随着幼稚园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华民国时期幼儿教育的质量、数量以及儿童入园率方面都有了较大程度地发展。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幼儿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Leabharlann 延安第一保育院保育院旧址原貌
延安幼儿在做游戏
是老解放区的寄宿制幼儿教育机构。1938年成立,招收抗战 前方指战员和革命干部子女。保育院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如 1943年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增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快乐, 培养其优良的习惯和行动,使成为抗战建国中优良的小国 民。”有较健全的制度,对儿童的营养、健康、卫生、作息 制度、保育院的编班等均有严格的规定。按幼儿实际年龄把 幼儿分为:幼儿班(3岁以下),婴儿班(3—4岁),幼稚班(4— 5岁),幼稚大班(5—6岁)。
2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1)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华北、华东大片 国土。无数家庭、学校毁于一旦。幸存的难童,流离失所, 饥寒交迫。为抢救民族后代,培育他们成长为抗日建国力量, 1938 年10 月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武汉建立。至抗战结束。 • 保育会由中共长江局妇委邓颖超和沈钧儒、郭沫若、李德全、 刘清扬诸君联络国民党、各党派以及社会各界知名的爱国人 士184人联名发起、筹备成立。具有特殊身分的宋美龄应邀主 持这项工作被选为理事长,李德全被选为副理事长。邓颖超、 郭秀仪等17人任常务理事。是各党各派合作和国共两党合作 的创举 。
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保育分会 • 在第一个战时儿童保育会建立的同年,陕 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保育分会也相继成 立。 • 宋庆龄、何香凝、李德全、邓颖超等17位 为理事,明确边区儿童保育会接受中共中 央妇委领导,受中共中央管理局管辖.
2)学前教育机构有多种类型
A 、 寄宿制的保育院、托儿所 由边区政府主办、招收对象主要是干部子女、前方将 士子女、烈士遗孤、难童。实行供给制的分配制度。条件 较优越。著名的如, 延安第一保育院 、第二保育院 、 洛杉矶托儿所。
一)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的托儿所制度 《托儿所组织条例》
(中央人民内务委员部 ,1934年)刊登在《红色中华》*上。共13条, 是红色政权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它 的颁布开创了苏区的托儿所制度。
*《红色中华》,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机关报,是中华苏维埃 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 1937年,改名《新中华报》,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 1941年《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为中共中央机关 报。
2、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保育院制度
《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
•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发。主要内容有:对保育行政组织、 保育人员的训练、建所的具体条件、对孕妇、产妇的保健待遇 等做了十分具体的规定。 • 是继《托儿所组织条例》之后,老区又一重要的学前教育法规 文件,它对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起了极大 的推动作用。
大片解放区从国民党统治下解放出来。 除至1949年国 民党仍占有的广东、 广西、四川、贵州、西藏等地区的 全部和陕西、湖北、福建等省的一部分。
二、老解放区教育的总体特点
一)老解放区地区特点: 一般在敌人统治薄弱的边远山区。这些 地区地瘠民穷、经济困难、文化也十分落 后,文盲占80%---90%以上。
The end
23位“妈妈”为拯救难童走到一起。 宋美龄、李德全(二排左四、左五),邓 颖超、郭秀仪(后排右一、右三)
• 全国的保育总会在武汉成立不久,各地纷纷响应,广东、 广西、湖南、浙江、江西、山东、安徽、福建、上海、云 南、贵州、山西、甘肃、宁夏、陕西、陕甘宁边区、晋察 冀等地,都先后设立分会,一般由当地最高主管人的夫人 出面主持,也有妇女界知名人士负责的。成立了23个战时 儿童保育分会,这些分会大都下设具体收容、抚育难童的 保育院,创办了61处儿童保育院,负起了收留、保护和培 育难童的任务,儿童年龄从两岁至十一二岁不等。拯救出 了三万余名难童。
第七章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1927年*----1949年)
一、老解放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地域背景 二、老解放区教育的总体特点 三、老解放区学前教育政策与实施
一、老解放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地域背景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 1927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开始,到1930年,经过三年战 斗,在全国10余省300多个县,建立了大小十多块革命根 据地。 主要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 命根据地、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琼 崖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 除以上主要根据地外,中国共产党还先后创建过东江革 命根据地、江苏的南通、如(皋)、泰(兴)游击根据地 和鄂豫陕游击根据地等
三)老解放区教育总体特点
1、教育服务于革命政治、服务于生产劳动。
2、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 育。 3、各种教育中,与战争与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和 技能的教育重于其它一般文化教育。
三、老解放区学前教育政策与实施*
一)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二)老解放区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1931年,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临时中央政府。 • 1934年10月-1935年10月 长征到达陕北。
国民党、蒋介石调兵百万“围剿”各革命根据地,重点进 攻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 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 征。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主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有 1、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2、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3、晋绥抗日根据地 4、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5、山东抗日根据地 6、华中抗日根据地 7、华南抗日根据地 8、东北抗日联军
其中,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中央 所在地,全国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延安是抗日 民主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府。
B 、单位日间托儿所
由机关、工厂、学校、部队等单位自办,收本单位员工的
子女。经费单位自理。方便本单位员工的工作。如陕甘宁 边区机关托儿所(中央组织部办)、 鲁迅艺术学院等单 位都办了这种托儿所。
C 、 母亲变工托儿所、哺乳室 有的机关、学习、工厂等单位不设日间托儿所,而是由 母亲们互助变工,轮流值班,农忙季节群众临时成立变工 托儿所、哺乳室。
二)老解放区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34年,江西瑞金成立上屋子托儿所和下屋子托儿所,是 最早成立的托儿所。收养的主要是红军家属的子女。两个托 儿所共收了40多名幼儿,其中,红军家属子女有33个。
托儿所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长期托儿所,大多是收养红军家属子弟。 一类是季节性托儿所,一般在农忙季节时,适应妇女参加农 业生产的需要。
D、 化整为零的托幼组织 主要在晋冀鲁豫根据地,适应当时战争环境而采取的一种 形式。当局势稳定时,孩子们集中托幼组织教养,当局势 不稳时,孩子们分散在群众家中,由群众掩护。
E 、 小学附设幼稚班(园) 适应当时有些小学生的父母不愿幼儿在家影响拖累生产, 由较大的姐姐、哥哥们带入学校的情况,而在小学举办, 收年龄5――6岁的幼儿。 在陕甘宁边区的一些小学曾举办过这种形式的幼儿教育 机构。
二)老解放区新民主主义教育类型
大体是三类: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儿童教育。
干部教育
根据革命根据地的现实,为了顺利进行革命战争和开 展根据地建设,需要大批军事干部,党政干部,始终把干 部教育摆在首位。 • 土地革命时期较有影响的培养高级干部学校有:马克思主 义大学、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 • 抗日战争时期,单由党中央领导的干部学校17所,学员达 数万人。 • 解放战争时期,有进一步发展。几所著名的革命大学如: 中共中央党校、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大学、华 北联合大学。
群众教育 教育对象是成人,认为是提高军队战斗力 和政府工作效率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冬学、 民校、识字班、业余补习学校、俱乐部、 夜校。从识字、扫盲出发、提高群众文化 水平,政治思想觉悟、军事技术。 冬学 (利用冬天农闲对群众进行教育)、民校 (民众学校)的形式是最普遍、最广泛的。
儿童教育
为培养革命的新一代,开办小学校开展儿童 教育。重视政治教育、生产劳动教育。
1937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 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开展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 动。
1941年起,日军进攻扫荡和自然灾害,使 中共抗 日根据地遭受严重困难。1941――1942年成为抗 战最困难时期。1942年,中共中央号召在此开展 大规模的生产运动。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10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