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董仲舒的天人宇宙图式_图文

合集下载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一、生平与著作董仲舒(公元前176~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中国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这说明董仲舒虽不在职但仍受汉武帝的尊重。

董仲舒著作很多,据《汉书·董仲舒传》称:“凡百二十三篇”,外加《春秋》的《玉杯》等数十篇十余万言。

现在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主要的政治哲学著作。

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说《春秋》事得失,作《闻举》、《玉杯》、《蕃露》等数十篇。

《蕃露》是他讲《春秋》诸篇中的一篇。

“蕃”与“繁”古字相通。

《史记》说“蕃露”原是冠冕的一种装饰,缀玉而下垂。

贾公彦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作疏说:“前汉董仲舒作《春秋繁露》。

繁:多;露:润。

为《春秋》作义,润益处多”,认为《春秋繁露》是对《春秋》大义的引申和发挥。

现存《春秋繁露》有82篇。

其版本有《永乐大典》所载《宋本》,明代兰雪堂活字本,清代卢文抱经堂校刊本。

注释本有清代凌曙的《春秋繁露注》和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等。

《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主要哲学思想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名词解释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名词解释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名词解释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本文将以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其含义和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这样的论述,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天人合一”的精髓。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天人合一”的基本含义。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的根本,并且人与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他认为人应当追求与天相合的理想人格,即天人合一。

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不仅是人类个体的修炼目标,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实现天人合一被视为一种道德觉醒的境界。

为了更好地理解“天人合一”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个人修养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首先,个人修养方面,董仲舒认为人应该注重心性修养,修身养性。

他认为人类个体应当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以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

这种修养包括修炼道德品质、培养敬畏天地和谐之心等。

只有通过内在修养,个体才能与外在的天地精神相一致,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另一方面,在社会关系方面,董仲舒认为实现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个体内心的修养,更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建立。

他认为人类作为社会个体应当注重与他人的关系,谋求和谐与共享。

在家庭中,人们应该遵循和谐相处的原则,尊重长幼有序,保持家庭和睦。

在社会中,人们应尊重他人的权益,遵循适应社会规则的行为准则。

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和谐互动,人们才能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而在实际生活中,天人合一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个人成长和发展方面,追求天人合一可以帮助人们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找到内心的平衡和方向。

这样的追求可以引导个人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保持坚定的信念,解决自身问题。

其次,在社会和谐和发展方面,实现天人合一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通过追求天人合一,人们能够更加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奉献,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

然而,实现天人合一并非易事,需要个体和社会共同努力。

在个体方面,人们需要一直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反思和修养。

董仲舒

董仲舒

第五部分董仲舒的思想(一)“三纲”、“五常”可求于天董仲舒生活在西汉中期,当时国力强盛,但社会矛盾依然尖锐董仲舒正式确立了“三纲”、“五常”的政治纲领,以此作为维护封建专制“一统”秩序的根本。

依据阴阳之道以及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韩非“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思想,董仲舒又将“三纲”与“五常”相联接,指出“夫仁、谊(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旨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董仲舒对三纲五常的完善和神圣化,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因此,他的思想深受统治阶层和儒家后学的青睐,被尊奉为儒者宗和醇儒。

(二)“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董仲舒根据阴阳五行家的观念来肯定王道之“三纲”、“五常”,“可求于天”,理论上的论证却是围绕传统的“天人之辨”展开的。

从而以天人“相类”、“合一”的模式来阐发他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强调天人之际互相征验,是古今一贯的道理。

把孔孟儒家的天命论与神秘主义的阴阳五行说相结合,构造其宇宙图试论体系。

在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中,人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强调:一方面,他以天人感应作为君主受命于天的基本途径,即“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是受天之委托而获得驾驭群臣、役使百姓全权的。

另一方面,他又指出“符瑞”说和“谴告”说,对君主权威进行一定的制衡。

实际上主张在仁政德治的基础上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威,按照宗法等级制的“三纲”原则维护大一统的安定局面。

这在当时具有其时代的进步性。

(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循环论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上,董仲舒提出了两个基本看法:一是肯定治世之道奉天法古,不得变更;二是论证了朝代迭替、更法改制的合理。

由此构成了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循环论的基本特色。

什么是道?董仲舒说:“春秋之道,奉天法古”。

借助历史经验教训,国家的兴衰治乱完全在于统治者循道还是背道。

唯有奉天法古,遵循春秋之道,天下才能长治久安。

中国哲学史-董仲舒

中国哲学史-董仲舒

(2)经今古文之争
今文经: 先秦儒家典籍到汉代原本已经多佚,只是在民间通过 师徒父子口授相传。西汉朝廷为了便于经书流传,下令搜 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 书记录整理,写为定本,这就是“今文经”。 今文经学的特点是通过训诂章句为手段,阐发说明孔 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今文经学以《春秋》为 孔子为万世立法的“元经”,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学”。 公羊学即为《春秋公羊传》里所阐发的微言大义,主要是 三科九旨,包括存三统、张三世、异外内、大一统、大居 正、大复仇、更化改制等。
一、天人感应
1.君权神授,天有意志 2.天人感应 (1)天人类同(共鸣共振)
(2)人副天数(人之曾祖父)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人的道德品质,也是“天意”、“天志”的体现。 因为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的和道德的本质,这就证明 了天与人是合一的,天与人可以交感。 四时――四肢,360日――360骨节,五行――五脏, 寒暑――喜怒,昼夜――视瞑。
一、天人感应
1.君权神授,天有意志 (1)天生万物,百神之大君。 (2)阴阳四时,天之意志
喜暖春,怒清秋,乐阳夏,哀阴东。
仁为阳,恶为阴。
德为阳(生),刑为阴(死)。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 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 亲而任,成天之功,犹谓之空,空者之实也, 故清溧之于岁也,若酸咸之于味也,仅有而已 矣,圣人之治,亦从而然;天之少阴用于功, 太阴用于空,人之少阴用于严,而太阴用于丧, 丧亦空,空亦丧也。是故天之道以三时成生, 以一时丧死,死之者,谓百物枯落也,丧之者, 谓阴气悲哀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 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 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 理而一用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古代历史名人董仲舒人物介绍介绍PPT

古代历史名人董仲舒人物介绍介绍PPT

任江都相
将自己比作春秋霸主齐桓公,将董仲舒比作 贤相管仲。董仲舒回答认为:依靠诈谋攻伐 而称霸的,绝不是“仁人”,真正的“仁人” 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 易王刘非听后表示欣赏。
01 人物生平
晚年逝世
董仲舒辞职以后,回到长安的老家,一心研究现实问 题和儒家经典《春秋》,修学著书。此外,他还给汉 王朝做顾问。朝廷如果有关于礼法方面的问题,就派 使者和廷尉张汤到家里来咨询,董仲舒总是能给出清 晰明确的应对解决办法。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前后,董仲舒于家中病逝。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完结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字宽 夫,出生于赵国广川县董家庄(今河北省衡水市景 县河渠乡大董故庄村),西汉经学家、哲学家、教 育家。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第二部分
思想主张
02 思想主张
历史观
董仲舒从其“人理副天道”的思想出发,引出 了以“奉天”“法古”为核心的社会历史观。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根源,因而圣 人必须要效法天来制定法则。天又是永恒不变 的,因而圣人所继承的道也是一贯的,所以 “奉天”与“法古”也是相互贯通的。在解释 朝代变更的问题上,董仲舒则提出了“三统三 正”的历史循环理论,认为夏、商、周三代的 改朝换代,只是黑、白、赤三统的依次循环, 是新王朝重新接受天命的表现。
公元前约179年,董仲舒于汉代广川的一个地 主家庭出生。家庭富有,且有大批藏书。当时 汉朝刚建立不久,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社会 环境较为和平,而且大幅放开了对书籍的限制, 社会上流行的典籍较多,这为董仲舒修学提供 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董仲舒本人学习也很刻苦, 除了熟读儒家典籍,还广泛涉猎先秦诸子的学 说,留下了“三年不窥园”的记载。

董仲舒课件

董仲舒课件

教学内容
• 董仲舒基于独尊儒术的思想,即以“六艺”(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为 教材,并提出六艺各有独具的特点和培养任务。“ 《诗》 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 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 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 “太节则知暗 ,太博则生厌”,只有博节合宜才 能学与智长。
教育原则与方法
3.学贵专一
• 董仲舒认为治学必须专一、守一。所谓专一就是 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 所谓守一,就是治学必须专精。每个人要根据自 己的优势,专精于学问的某一个方面,加以发扬 ,形成专长。
教育原则与方法
• 4.教师的“圣化”之功



——

董 仲
大 师

董仲舒简介
•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是西 汉著名的儒学大师和教育家。董仲 舒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杂揉了阴 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以“天人感应 ”为核心的儒学神学理论。他从《 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出发,继承改 造并发展儒家关于强化中央集权制 度的观念,为汉代统治者提供了一 套治国方略。董仲舒是两汉经学的 代表人物,也是汉朝官方哲学的奠 基人,其思想学说代表了汉代儒学 神学化的特点。
教育原则与方法
1.强勉努力
• 在《对贤良策》中,他指出:“事在强勉而已矣 。”强勉努力于治学,锐意进取,就能达到博与 明的境界;强勉于行道,就能使自己的德性日趋 完善,事业大有成就。
教育原则与方法
2.多连博贯
• 所谓“多连”和“博贯”就是要求读书时不可就 事论事,而应融会贯通,也就是既要类比归纳, 又要演绎推理。
谢谢大家!
高端白酒文化战略从中国白酒第一坊向中国高尚生活元素的高端文化转变从白酒文化提升至生活文化提升品牌影响力董仲舒以天道一统为大一统的哲学基础认为一是万物本原宇宙秩序和天道法则从天道一统出发强调文化一统政令一统社会一统经董仲舒的体系化和哲理化的大一统论既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整合也容易导致政治权力的一元化和极端化

观念的自然——论董仲舒的神学宇宙图式

观念的自然——论董仲舒的神学宇宙图式

要素具有的相反属性的认识。庄子说“ 易》 《 以道阴阳” 说明商周时期就有了阴阳观念 。实际上阴阳观 ,
念的形成远在《 易经》 成书之前 , 带有原始思维认识事物方式 的痕迹 。司马迁说 : 邹衍睹有 国者益淫 “ 侈, 不能 尚德若大雅 , 整之于身, 施及黎庶矣 。乃深观阴阳消息 , 而作怪迂之变 , 终始》 《 《 、 大圣》 之篇十 余万言。其语宏大不经 , 必先验小物 , 推而大之 , 至于无垠。 ( 史记 ・ ”《 孟子苟卿列传》 原始思维的基本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21 0 2年第 1 期
观 念 的 自然
— —
论 董 仲 舒 的 神 学 宇 宙 图式

( 四川师范大学


60 6 ) 10 8
文 学院 , 成都 四川
要: 董仲舒褪去战 国以来阴阳五行观 念的感性 具体 内涵, 由天赋予其情感化 、 理化 的色彩 。 伦 使之 蛮横
王 权政 治 社会 伦理 的形 而上 学化 :

3 ・ 5
仁 , 心 ; 次 以 天 心 。2( 1 天 故 L 1) ] 6
仁之 美者在于天 , , 天 仁也。天覆育万物 , 既化 而生之 , 有养而成之 ; 事功无已。疑 为终而
复始; 举 归之 以奉 人 。察 于 天 之 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穷极 之 仁 也。人 之 受命 于天 也 , 仁 于 天 而 凡 无 取
章制度 , 还包括天文、 地理、 气象 、 季候 、 草木、 鸟兽和形体精神。建立一个具有神圣合法依据 的, 包揽从
收 稿 日期 :0 1—1 0 21 2— 3
作者 简介 : 刘敏 (9 4 ) 女 , 16 一 , 四川德 阳人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哲学博 士 , 主要研究方 向为文艺美学 。

董仲舒

董仲舒

天的自然物质性
• 在董仲舒关于“天”的观念中,“天次之序”是非常 重要的,因为“天”主要是通过五行次序来显示它的 性格和功能。 • 董仲舒的五行完全是从政治伦常和社会制度着眼,他 把天时、人体、政治、物候等列入了五行图表中,组 成了一个相生相克的从宇宙到人事的结构系统,这种 结构系统主要是作为帝国行政的依据,也就是说君主 顺着五行特征施政,例如春天务农,“木者春,生之 性,农之木,劝农事,无夺农时。”如果破坏时令, 则是破坏宇宙秩序,自然界出现灾祸,王朝也会覆灭。 所以,这里的“天”有自然物质性,同荀子的“天” 有几分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董仲舒还把地震、水 灾、日蚀等作为上天对人君的警示,这个“天”还包 含了神性。
第三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 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 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 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 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 本举矣。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 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 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繇是观之, 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
第一次策问之“天命观”

“策问”分三次进行,每次武帝策问的意图都不同。 第一次的意图,以统治基调为“天命论”为前提,提 出怎样才能保住天命,怎样才能统治民众,所谓“求 天命性情”。对此董仲舒答以“天人感应”和“灾异 之说”但这不是重复以往的说法。董仲舒所说的 “天”,是依据他的“天道论”建立的至高无上的神 祗和儒家思想的哲学本体,而且这个“天神”又和儒 教理念具有一体化结构。同时董仲舒主张的“天人感 应”和“灾异说”跟传统的“天人相与”说不一样, 是要天和人平等感应。为此,针对汉武帝的“天命和 性情”的策问,董仲舒的回答,首先根据“天人合一” 说,设计“灾害”“怪异”“伤败”等三个阶段的灾 异说,并以这些灾异为对“天”“道”的君主的恶政 的谴告。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从他的“天人感应”学说出发,认为人心和天心是相连的,“天命”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泉源。

他的认识论是唯心主义的,神秘主义的。

董仲舒吸取了荀况的性恶论思想,认为万民的从利就好像水往下流一样,如果不用教化去提防它。

就不能停止。

他从这一点来强调教育的必要性,并把教育当做防止恶性发展的工具。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

这点应该注意。

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谈论《疯狂原始人》事物是联系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新世界”建立之前期危机(此自然现象包括天灾,也包括猛兽袭击),放入故事中,让人与场景的对抗与制约赋予故事框架的悬念,贯穿整个故事的脉络,也是最核心的外部事件推动力。

于是一家六口的群戏中间的人物关系,就是整个故事中最重要的推动情节的“发电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小伊充满叛逆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父亲瓜哥爱女心切拒绝她的走出他的安全范围。

小伊不服父亲的管教,因为一次探秘遇上了聪明的小伙子盖,开始壮汉老爸舍不得女儿被小伙拐走而限制女儿人身自,而到后来盖的出现,令原来的咕噜一家人看到了别样世界,中间盖让他们从无知无畏慢慢成长到学习文明,最后大家接受新的方式来对待危险,女儿和中途出现的傻小伙儿最后都会得到老结局爸的祝福,大圆满的。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开场全家早起觅食,父亲唤群体一戏。

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造物设计

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造物设计

PURPLE CLAY紫砂专题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造物设计“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与“天人分”说相对应。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一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是中国人处理精神界与自然界关系所特的基本思想,在中国统统造物设计中,处处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传统观点和文化精神。

传统造物设计是“天人合一”文化精神的物化载体。

传统造物设计典型代表是器皿设计和家具设计,它们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造物是人类自觉意识启蒙的结果。

自然界有不少动物,特别是类人猿和猴子,常常使用自然界偶然得到的物体。

据说人类早期对工具的使用也开始于同样阶段,而且只有在无立即找到一件合适的自然物时,才对一件不甚合适的物体进行粗略加工,以应对紧急情况,只是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转入一个有目的制造工具时期,但那时几乎没有所谓的标准可言,原始时期人们根据现实要求选择硬度不同的石块,并设计打造出形态各异的器形、石斧、石锛。

由于它的工作性质,选择的石料必须硬度很高,器物形态必须设计成扁平刃利,而石镞的硬度可以较低,镞头必须犀利尖锐。

为了方便打造,要考虑韧性和脆性要求,还需依据器型选取合适形状和纹理的石料以便成型,石斧宜选择长形石料,石刃宜选用片石岩石等石材,中国“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其来自由,大概自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以来,它与人因顺应自然四季气候,地形水利而生存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一时期尚未建立真正的奴隶制统治,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对王权的现象尚不严重,原始氏族体制下的经济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使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两个方面大概是产生“天人合一”观点的现实历史基础,“天人合一”的观念成熟在先秦。

董仲舒的基本哲学观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董仲舒的基本哲学观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董仲舒的基本哲学观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02/2008:51董仲舒是汉朝最有才华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著有《春秋繁露》及《董子文集》。

他的哲学主张和政治主张,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复兴了传统的儒家文化,融会贯通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并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天意是要大一统的。

他还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常,这是董仲舒的道德伦理哲学。

它的政治思想亦逐渐成为汉朝统治者以及历代封建皇朝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它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学观基础之上的。

董仲舒的基本哲学观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有意志的,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人与天是相合的。

他还认为“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即使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

他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命于天,包括认识活动;人认识的目的就是了解天意,人通过内省可以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能了解天意、天道。

他还认为人与神相沟通是通过祭祀来达到的,这一活动使人能知道天命鬼神,看到日常见不到的东西。

对于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等政治现象,他也做了详细的解释,提出了“遣告”与“改制”之说,谴责、警告统治者:如果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如果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和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大祸就会临头,历史是按照必然的顺序循环不已的。

此外,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性是由天决定的,天生质朴,但是却要“带外教然后能善”,即人性善是教育的结果,君王对人民的教化也要顺乎天意。

董仲舒将儒家文化发扬到了极致,这样有利思想一统以及国家的统一。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董仲舒的主张本文话题:董仲舒的主张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董仲舒思想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曾出现了许多耀眼的思想家,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或者具有预见性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主要活动于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他是汉初杰出的大儒,他治学严谨,学识丰富,为适应汉初政治上加强封建大一统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他提出了许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张,而且其中一些思想主张对中国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的社会形势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前中期,战国后期以风靡之势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经过二世而亡,西汉在农民浪潮以后得以建立,汉代建立以后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作为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在汉代封建剥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汉代的封建剥削主要有:其一是领户制即所谓的封建领主制;其二是豪强地主实行的租佃制。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奖励军功的食邑制度,这一方面是刘邦为自己夺取天下招揽人才,另一方面是解放奴隶,实行封建制,更好的适应历史的发展要求。

此外汉初尤其注重对暴秦短命而亡的总结,对农民起义尤为重视,因此汉初轻徭薄赋,于民生产。

除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外,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封建富商和封建政府之间的矛盾,豪强宗族地主和封建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而这三个矛盾整体上还是中央集权政府一方与富商、宗族地主以及地方割据势力一方的矛盾。

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汉初社会中超过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敌对阶级的矛盾,成为了汉初的主要矛盾。

汉初时,由于刚刚结束秦末战争,汉初几位统治者都实行休养生息,轻租薄赋的政策,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然而到汉武帝使土地兼并迅速膨胀,对封建政权和封建经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关系国家生活的盐铁,铸钱很多都未集中在中央,商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封建中央政权的根基。

董仲舒的天人关系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董仲舒的天人关系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董仲舒的天人关系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一提起天人感应思想,马上便会想起董仲舒,因为他明确提出了这一思想,他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从此,天人感应思想便成为二千年来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天人感应思想并不是由董仲舒凭空创造的,而是该思想古已有之,源远流长。

最早关于天人感应的记载源自儒家六经中的《尚书•洪范》。

《洪范》曰:“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晰,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

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

”意思是说君主施政态度能影响天气的变化。

《诗经》中关于天人思想代表性的说法是“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大雅》)。

春秋时,子产治郑,《左传》认为是天降命于贤者,提出“善之代不善,天命也”(襄公29年)。

而万世师表孔子作《春秋》,认为灾异是国君失德而引发的。

孔子曾说:“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又劝国君“正刑与德,以事上天。

”孔子又提出“知天命”“畏天命”,指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中庸》中提出“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可见天人感应思想并非董仲舒凭空创造的,而是对前代思想加工整理而成的。

大谈天人、古今,并寻求其中相通而互感的共同规律,是汉代的时代精神。

而将它发扬光大的便是董仲舒,他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http://wWw.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

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

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汉武帝虽然不喜欢这个学说,因为它限制了君权,但是鉴于它给君父的尊位及其统治找到了理论根据,还是在形式上接受了它。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摘要:“天”是中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哲学重视“天”的传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神学主义体系。

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十端说、人副天数说、祥瑞灾异说和受命改制说,其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即通过祥瑞灾异说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和历史观。

这一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大一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在中国传统天人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天人感应人副天数谴告一“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一)天为大神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论证“天”为至上神,为万物之始。

首先,董仲舒将“天”与宇宙万物建立起血缘伦理关系,把“天”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母体和缔造者。

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即万事万物皆由“天”所生,没有例外。

那么,作为万物之杰的“人”自然也是“天”的子民,董仲舒说:“为人者天也。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这样,“天”与人的关系就被等同于父与子的关系,从而在伦理上获得了至上权力的合理依据。

其次,董仲舒巧妙地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将”天”进一步神化,“天之道,出阳为暖以生之,出阴为清以成之”,使得“天”与阴阳建立了必然的联系。

因此,“天”自然就成为“王者之所最尊”,“百神之大君也”。

这样一来,“天”理所当然地取得了统摄自然与社会的无上权威。

(二)人副天数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感应,首先就在于“天人同类”。

“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即人本身是“天”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称之为“人副天数”。

首先,人的形体结构就是“天”之模式的副本。

“人之身,首窾而员(圆),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与“天”有着相同的模式;“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指出人体四肢关节、五脏六腑皆与“天数”相合,因此天人本为同类。

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社会价值研究

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社会价值研究

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社会价值研究【摘要】摘要:本文通过对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探析,分析了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探讨了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通过对董仲舒思想的深入理解,可以提升当代社会的价值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本文对董仲舒思想的认识进行总结,强调了当代社会价值的提升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可以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当代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回顾,认识,社会价值,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中国哲学史上,董仲舒被誉为“天人合一”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被视为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仲舒生活在汉朝初期,他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成为了社会中的理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否依然与当代社会相契合,是否仍具有普世的价值,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可能对当代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董仲舒的思想,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哲学价值。

研究这一思想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探讨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深入研究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哲学思考,启示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董仲舒思想

董仲舒思想

第五部分董仲舒的思想一、董仲舒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思想史经由春秋战国至两汉时,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转折,即原先的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为独尊儒术的思想集权所取代,这一转折是专制主义政治在思想上寻求一统的具体体现。

汉初统治者接受暴秦一味地任用法家苛严刑律而加速灭亡的历史教训,以“黄老之术”作为治国安民的指导思想(“黄老之术”乃假托黄帝、老子之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的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综成。

具体表现为清静无为、以柔制刚、以静制动、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刑德相辅)。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术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上述主张使得战乱和灾荒之后的汉初,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从而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虽然黄老之术也杂糅有儒家思想,然而汉朝统治者,作为对秦“焚书坑儒”的反动,也曾十分有意识地利用儒家的礼制和德治来加强统治。

刘邦初登帝位,曾痛感群臣“造反”的野性未改,君主威严一时难以确立,于是请出儒生淳于越按礼制定君臣等级及其礼仪规范。

文帝则重用贾谊,强调儒家的父子、君臣之关系伦理,明确尊卑名分,大力提倡忠孝,强化了儒家的纲常礼教。

礼制和德治的贯彻,推进了儒家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的新阐发,《礼记》堪称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如《礼记》中的《大学篇》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的儒家内圣外王之道。

三纲领表现为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指由认识论上的格物、致知,到伦理学上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在转化为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实践。

形成了熔认识论、伦理学和政治学于一炉的思想体系,不仅为汉初统治者的治国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武帝时的“独尊儒术”作了舆论准备。

二、董仲舒生平董仲舒,河北广川人,公元前179-前104年。

其学术研究专攻经学,曾精研《春秋公羊传》,并广及群经。

董仲舒天人之学微探

董仲舒天人之学微探

董仲舒天人之学微探董仲舒的天人之学是一个融汇了神灵之天、自然之天、人世伦理纲常等内容的庞大繁复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显现对西汉政治文化乃至以后近两千年的整个中国传统社会均产生了庞大的阻碍。

传统的观点以为董仲舒的天人之学是一种以“天”为“百神之大君”的宗天神学,即便其“天”也包括有“自然之天”、“义理之天”等内容,但仍以其中“神灵之天”为主导;或以其“天”为“人格化的自然”,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所言:“董仲舒所谓之天,即与地相对之天,有时系指有智力成心志之自然。

有智力成心志之自然一名辞,似乎有自相矛盾的地方,然董仲舒所说之天,实有智力成心志,而却非一有人格之上帝,故此谓之为自然也。

”这些观点诚然有据有理,但恐怕也还有失偏颇。

董仲舒的“天”中包括有许多自然性质的因素,可是其“自然之天”在其整个天人之学中实际所起的是一个中介作用,目的是要沟通“神灵之天”与现实的“人”,从而一起构建一个“人道法天”的完整系统,为的是要说明西汉政权的合法性和如何维系这一政权乃至长治久安的政治目的。

神灵之天的演绎关于“神灵之天”的论述,早在西周初期便有了萌芽。

周人以“天”取代殷商时期的“帝”,用以指称至上神,从而使其取得完全意义上的宗教神灵的含义。

《诗》云:“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殷士膚敏,祼將于京。

”[1]周人的“神灵之天”要说明的一样是如此两个问题:帝王是天之子,于是政权的合法性取得解决;王权的兴亡与更替是天命使然,而天命弥常,于是需要敬德保民,需要唯德是辅,这是维系政权长治久安的问题。

但是西周的天人关系尚处于一种天人直接发生联系的状态,其理论形态也尚显单薄。

继承西周“神灵之天”观念的是墨子的天人之学。

第一墨子论证了人格神的存在,即“天志”。

此“天”高高在上,其功能依照社会人世的言行而实施出来。

在继承西周天人大体魄局与性质以后,墨子进一步论述道:“天子有善,天能赏之;天子有过,天能罚之”,“杀一不辜必有一不祥”。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宇宙形上学的发展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宇宙形上学的发展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宇宙形上学的发展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建安十六子之一, 也是先秦儒家宇宙形上学的经典杰作的作者。

他的理论以“秩天令”为核心,提出“自然天命,移山诚惶”的概念,既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又反映天道法则。

他指出,宇宙间的每一个形式都有它特殊的规律,各司其职。

他们认为,宇宙是理性的,不对对等性进行处理,那么就会混淆神的高贵,甚至于天地之间失衡,从而扰乱宇宙本来的应有状态。

董仲舒的理论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无私,真诚,古人认为仁义要大义,礼义小义,古人认为礼德在宇宙法则之间,是一种相互维持的宰制关系,仁义武德,对礼仪也有一定的要求。

他也指出,要诚实守信,必须得到社会的尊重,能够获得荣誉。

他用“行行出状元”来形容,可见其对当时社会重视诚信的重要性。

董仲舒的理论犹如他的精神精髓,有着范衍传承的生死节律,在他最后的那句“不论鬼神,以道而行”中明现无形,是他重视通过道德来维护宇宙定位,实现宇宙多元参差一体的统一维系。

董仲舒的理论,不但影响了他的同时代,也影响了后代,从春秋战国的儒家,到汉唐的后儒家,再到近现代的自然宇宙尊严及人尊重宇宙自然的理念,董仲舒
这个爱国爱民的先秦思想家就像荣耀的守护者一样守护着民族的灵魂,他的voices 永恒地传承了儒家的价值观,如同中华文化的无处不在心魄。

第七讲 两汉哲学略讲

第七讲  两汉哲学略讲

B、天人感应=同类相感
• 五音比而自鸣,非有神,其数然也。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 应而起者,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物故以类相召也……天 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阳应之而起;人之阴气 起,而天之阴气亦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 【注意:董仲舒既认为感应是自然而然的,有认为中有“使之然者”: “物固有实使之,其使之者无形。”(同上)具有矛盾。】 C、灾异谴告说【天人感应是灾异谴告说的理论根据】 灾异以遣告世间得失:天地之物,其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 灾……灾者,天之遣也;异者,天之威也。遣之而不知,乃谓之以 威……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 害以遣告之。遣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 其殃咎乃至。(《必仁且智》) 人行事之得失引起天的感应: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 其妖孽也先见……无非己先起之,而物以类应之而动者也(《同类相 动》);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 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也,此灾异所缘而起也。(《前汉书-董仲舒传》)
5、一点补充讨论
• 从人物之别来看神学目的论与王充的自然无神论:神 学目的论意义下对于人自身存在地位与尊严的突出— —将人置于目的论或价值论的最高层级,从而实现对 于人自身高贵性的凸现,而且,它对于“神圣性”的 诉求,标志着将人与物从本质上加以区别的努力(人 之尊严与高贵,一个基本的方面就是这个区别);自 然无神论看到神学目的论对于人的双重消极性,即一 方面他为了突出人自身的存在地位却将人屈服于神之 下(历史的事实:造反之神与统治之神),同时另一 方面成为孳生迷信与虚妄=理性反面东西的温床;但 是,王充的自然无神论却在本质上将人与物等同起来, 无法区别,或者最后还是回到神秘的命运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昔殷道驰,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作春秋 。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徵,天人之道,粲然 著矣。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 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汉书·五行志第七上》)
三、董仲舒以前的阴阳五行说
五行:卜辞:五方,五臣;
《洪范·九畴》:五材——金木水火土。 春秋:五味、五色、五声等等。
夫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 其民叛,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
天-人宇宙图式
类别的相通:天的四时如同人或君主的喜乐怒哀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 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 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 可不备也。 (《春秋繁露·四时之副》)
水者冬,藏至阴也,宗庙祭祀之始,敬四时之祭, 禘祫昭穆之序,天子祭天,诸侯祭土。
(《春秋繁露:五行顺逆》)
五、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主要贡献
董仲舒建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天人宇宙图式成为儒家伦常政 治纲领的基石:
夫王者不可不知天。……天意难见也,其道难 理。是故明阳阴出入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辨 五行之本末顺逆大小广狭,所以观天道也。……为 人主者,予夺生杀,各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 ,必以其能,若五行。好仁恶戾,任德远刑,若阳 阴,此之谓能配天。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
强调孝弟、衣食的社会秩序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 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 ,无衣食,则亡其所以养,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也;三 者皆亡,则民如麋鹿,各从其欲,家自为俗,父不能使子 ,君不能使臣,虽有城郭,名曰虚邑。”。[立元神]
序列的一致:君主行政必须符合四时季候和五行的 顺序
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劝农事,无夺民时。 火者夏,成长,本朝也。举贤良,进茂才,官得其
能,任得其力。
土者夏中,成熟百种,君之官,循宫室之制,谨夫 妇之别,加亲戚之恩,恩及于土。五谷成而嘉禾兴 。
金者秋,杀气之始也。建立旗鼓、杖把旄钺,以诛 贼残,禁暴虐。
阴阳:西周阳伯父:“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
蒸,于是有地震”。 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 《易传》:“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五行与阴阳的统一
“故少阳因木而起,助春之生也;太阳因火而起, 助夏之养也。少阴因金而起,助秋之成也;太阴因水 而起,助冬之藏也。”
天人感应: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洲,人有九窍
天次之序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 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 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
两种基本次序,两种基本功能
比相生:
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 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 主养,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是故父 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 养,其子成之。诸父所为,其子皆奉承而续行之, 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
(《春秋繁露·五行对》)
②间相胜
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不顺如叛,则命司徒诛 其率、正矣,故曰金胜木。
金者,司徒,司徒弱不能使士众,则司马诛之,故曰 火胜金。
夫火者,大朝,有邪谗荧惑其君,执法诛之,执法者 ,水也,故曰水胜火。
夫水者,执法司寇也,执法附党不平,依法刑人,则 司营诛之,故曰土胜水。
生平事迹:
西汉景帝、武帝时代人,生于公元前179年 ,卒于前104年。
《汉书》:“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 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 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 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学术贡献:《春秋繁露》一书是其主要著作,为后
人辑录成书。
历史地位:文王——孔子——董仲舒
把儒家的“仁义”,提升和放大到宇宙论 的层次上来制约绝对君权。
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 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 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是故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务德而不务刑;刑之 不可任以成世也,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 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
天人宇宙图式的构成
人格的天:天志,天意(主宰性,意志性,目的性 );
自然的天:阴阳,四时,五行(机械性与半机械性 );
生物的人:对天意的绝对服从;
物质存在的社会:尊卑等级和伦常制度是天的阴阳 五行在世间的推演。
六、董仲舒的天人图式的社会政治功能
以这一宇宙图式为基础确立君主的专制权 力和社会的统治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律;天有四时,人 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 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四、董仲舒的天人理论
何为天?
宇宙人间的最高主宰:“百神之大君也”。 一个结构体:天,地,人,阴阳,五行共十项: “
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 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 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 数也。”(《春秋繁露·官制象天》) 十大因素组合而成四时、五行:“天地之气,合而 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夫孝,天之经,地之义”。
倡导建立一套文官体制:
王者制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 、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人,而列臣备矣。 吾闻圣王所取仪,金天之大经,三起而成, 四转而终,官制亦然者,此其仪与!
七,思考题
谈谈你所理解的五行思想? 试述董仲舒对儒学的贡献。
第七讲-董仲舒的天人宇宙图式_图文.ppt
一、回顾
为什么从近代讲起?
西方列强何以“船坚炮利”? 中国近代“自强”之梦何以破灭? 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逆向性特征。
孔子的原始儒学
恢复周礼:克己复礼为仁;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二、董仲舒 其人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 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 有逆命;故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之谓也 。
是故春秋君不名恶,臣不名善,善皆归 于君,恶皆归于臣。臣之义比于地,故为人 臣者,视地之事天也;为人子者,视土之事 火也,
是故孝子之行,忠臣之义,皆法于地也 ,地事天也,犹下之事上也,地天之合也, 物无合会之义。是故推天地之精,铉阴阳之 类,以别顺逆之理,安所加以不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