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董仲舒

合集下载

第七讲-董仲舒的天人宇宙图式_图文

第七讲-董仲舒的天人宇宙图式_图文
“昔殷道驰,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作春秋 。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徵,天人之道,粲然 著矣。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 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汉书·五行志第七上》)
三、董仲舒以前的阴阳五行说
五行:卜辞:五方,五臣;
《洪范·九畴》:五材——金木水火土。 春秋:五味、五色、五声等等。
夫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 其民叛,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
天-人宇宙图式
类别的相通:天的四时如同人或君主的喜乐怒哀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 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 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 可不备也。 (《春秋繁露·四时之副》)
水者冬,藏至阴也,宗庙祭祀之始,敬四时之祭, 禘祫昭穆之序,天子祭天,诸侯祭土。
(《春秋繁露:五行顺逆》)
五、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主要贡献
董仲舒建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天人宇宙图式成为儒家伦常政 治纲领的基石:
夫王者不可不知天。……天意难见也,其道难 理。是故明阳阴出入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辨 五行之本末顺逆大小广狭,所以观天道也。……为 人主者,予夺生杀,各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 ,必以其能,若五行。好仁恶戾,任德远刑,若阳 阴,此之谓能配天。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
强调孝弟、衣食的社会秩序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 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 ,无衣食,则亡其所以养,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也;三 者皆亡,则民如麋鹿,各从其欲,家自为俗,父不能使子 ,君不能使臣,虽有城郭,名曰虚邑。”。[立元神]

7第七讲 两汉的法律制度

7第七讲  两汉的法律制度

殊死 韦昭注“殊死,斩刑也”;颜师左曰: “殊,绝也,异也,言其身首离绝而异处 也”。是斩刑的总称。 枭首 腰斩 弃市
(2)肉刑 分为两个阶段,以文帝废肉刑为限。 废肉刑之前沿续前代肉刑之制,废肉刑之 后只有宫刑和斩右趾,但已不是主刑。
文帝十三年(前167)齐太仓令淳 于意有罪当刑,其少女缇萦上书愿没入 为官奴婢,“以赎父刑罪”。文帝有感 于此,下令废除了肉刑。这在秦汉立法 活动中,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此后肉 刑已不是法定的常刑。
(四 )比 《后汉书 · 桓谭传》“ 比谓类例”, 即可以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也叫 “决事比”。凡“律无条,取比类以决 之”。 汉代广泛采用判例断案,因此到后 来“比”的数量也很多。汉武帝时,仅 死罪决事比就有13472事。
“ 比”能补充律令之不足,因此被 广泛使用。“比”对统治阶级镇压劳动 人民来说是既方便又灵活的工具,所谓 “所欲生,则傅生议;所欲陷,则予死 比”。
(二)德主刑辅 这是汉武帝以后的立法思想,是以儒家 思想为主,并辅之以法家思想的立法思想。 为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认为首先要有 统一的思想。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他在解释“德”与“刑”的关系时, 认为德为阳,刑为阴,“刑者,德之辅;阴 者,阳之助也”。他又说“圣人多其爱而少 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也就是说“德主 刑辅”,或说“大其德而小其刑”。
(4)罚金 多半适用于对封建统治者危害不严重 的杂犯轻罪,秦代称赀赎,汉代始称罚金。 《说文解字》:“赀,小罚以财自赎 也”。
秦律赀刑包括“赀甲”、“赀盾”、 “赀布”等,多用实物偿付。 汉代罚金用金属货币偿付。如“三人 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
(5)徙边 明帝永平八年(65年)“诏三公募郡 国中都官死罪系囚,减死一等,勿笞,诣 度辽将军营,屯朔言、五原之边县”。章 帝建初七年(82年),“诏天下系囚减死 一等,勿笞,诣边戌,妻子随,占著所 在”。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及其历史地位.ppt课件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及其历史地位.ppt课件
“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 亦先见”(同上)。
四、天人感应说
3、天人感应
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谓之“天子”。君权是 神授的,天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君王就是至高无上的, 反君就是逆天。人君的一举一动,都受天的监视,如 果顺从天意,就可得到嘉祥,风调雨顺;违背天意, 就会受到警告,发生水旱灾害。在严重就会遭到“天 谴”,如日蚀地震之类;还不改就实行“天罚”,如 兵刀雷击。人也可以用行为感动上天,以消灾解难, 这就叫做“天人感应”。
四、天人感应说
3.天人感应
“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 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 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
五、性情说
五、性情说
1.人性天定
今善善恶恶,好荣憎辱;非人能自 生,此天施之在人者也。
四、天人感应说
▪以类相感
1 ▪人副天数
2
3
▪天人感应
四、天人感应说
1.人副天数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为人者 天》)
从形体说,人有骨节,天有时数:“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 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人副天数》)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 时;人有视(醒)瞑(睡眠),天有昼夜。
董仲舒有一百多篇文章、词赋传世,但除了《天人 三策》、《士不遇赋》外大多散佚。《隋书·经籍志》 所收录的《春秋繁露》据说是董仲舒的作品,此说 法暂时为学界接受,但由于该书内容杂芜不纯,无 法完全证实是董氏之主张。来自 二、天说4.天道至尊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备,虽百神 犹无益也。(《郊祭》)
他不仅把天当作人性形成的最后根据,而且认为性 的贪、仁也与天的特质相对应:

历史趣谈汉代思想家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介绍

历史趣谈汉代思想家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介绍
导语:汉代思想家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介绍在中国古代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出现了许多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们依据当时社会和时代的
汉代思想家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介绍
在中国古代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出现了许多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们依据当时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及变迁,提出了许多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和发展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不仅有利于巩固统治者的地位,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西汉时期,就有这样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就是学识渊博和治学严谨的著名学者董仲舒。

董仲舒最重要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刻的便是针对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的这一主张的主要理论来源是战国时的阴阳家邹衍,他认为历史中朝代和政权的更替是由五德运行来决定的。

当时董仲舒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改,他认为朝代的更替是依据“三统”,即黑统、白统和赤统来依循的。

他的第二个思想主张是提出了朱莫甘娜的“君权神授”理论。

在汉朝以前的历史中,所有君王的君位都是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

当时西汉的开创者是一个平民,他要君临天下不仅需要军事和政治上的支撑,更需要一种理论来加以强化他的帝位。

董仲舒就因时制宜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不仅来自于祖先聚成,更重要的是来自上天的旨意,这就为君权神授统治权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第三点就是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三纲五常”。

其中“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五常”则是指“仁、义、礼、智和信”。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详解课件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详解课件
思想家。
他出生于广川郡(今河北省景县 )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 学,精通《春秋》和《易经》。
董仲舒在年轻时曾任过江都相, 后因病辞官回乡,专心研究学问
,成为一代宗师。
董仲舒的学术背景
董仲舒的学术背景主要源于先 秦儒家思想和汉初黄老之学。
他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并在此 基础上吸收了阴阳五行、法家 、墨家等思想,形成了自己的 新儒学思想体系。
董仲舒的学术思想在当时具有 很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为后 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Part
02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形成
董仲舒的时代背景
社会动荡
西汉初期,社会经历长期 的战乱和动荡,经济凋敝 ,人心不安。
文化融合
随着疆域的扩大和民族融 合的加深,多种文化思想 相互碰撞、融合。
儒家复兴
汉武帝时期,为统一思想 文化,儒家思想逐渐复兴 并受到重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01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了传统文化
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强化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观念
02
董仲舒强调君臣父子等家庭伦理关系,强化了传统文化中的家
国观念。
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3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向。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汲取诸子百家之长
董仲舒广泛吸收先秦诸子百家的 思想精华,为新儒学的形成奠定 基础。
倡导三纲五常
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规范,强调君臣、父子、夫妻之 间的等级关系和责任义务。
融合阴阳五行学说
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融入儒家 思想,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 和哲学体系。

汉代文学

汉代文学
❖ (一)贾谊政论文《过秦论》 ❖ 贾谊(前200~前168年),又称贾太傅、
贾长沙、贾生。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 市东)人,汉族。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 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 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 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 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 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 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 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 《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 《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 屈原赋》、《鵩鸟赋》最著。
❖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 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 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 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 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 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 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 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 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 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 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 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 守之势异也。
❖ 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 “盛”的文章。本篇之所以气盛的原因 :
❖ 1.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
❖ 2.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 3.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
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 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 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 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董仲舒是汉代的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才干深受汉武帝赏识。

董仲舒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尊王攘夷”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首先,董仲舒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建议。

他认为,天下的安宁与稳定要依靠一个强大的君主来保障。

他主张尊崇君主,维护君主的权威和威信,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此外,他主张用武力保卫国家疆土免受外敌侵略,恢复中原的统一,推动中国的繁荣和发展。

董仲舒此建议的核心观点是:“兴旺之极则必微衰,衰微之极则必兴。

”他认为兴衰、盛衰是循环的,只有保持强大的国力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次,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他认为,儒家思想具有统摄百家之长、改造百姓之道的能力,应当成为国家的唯一官方思想。

他主张将儒家思想上升到国家的官方信仰,使其渗透到各个层面的社会生活中,并通过儒家思想教育来培养各级官员和百姓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儒家思想的引导,才能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和国家治理的规范。

这一提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与学术的多元发展,但也推动了儒学在中国的长期统治地位。

总而言之,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尊王攘夷”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两个重要建议。

他通过这些建议,着力推动国家的重建和社会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七讲 法的精神:德治与法治 第一节 德治:中国传统法的根本精神

第七讲 法的精神:德治与法治 第一节 德治:中国传统法的根本精神

第七讲法的精神:德治与法治法国启蒙思想家盂德斯鸠以他的《论法的精神》开创了法学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亦在一定程度上给法学研究造成了某些困难。

在他那里,人们对“法的精神”一词可以得到不同的理解,因为他给后人留下的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根据孟德斯鸠的表述,法的精神是指构成法的各种关系的综合在笔者看来,法的精神还应该是指对构成法的各种关系的综合的抽象,换用哲学的话说,就是“法的质的规定性”。

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于构成它的质料,法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于构成法的质料。

即如孟德斯鸠所说,影响法的精神的要素确实很多,但笔者以为,构成并决定法的质的规定性的质料只能是法的意志。

法的意志依其属性可有不同的分类,在政治和法律科学中,专制性意志与民主性意志是它最基本的分类。

如果表现为政制形态,前者或谓之人治,后者或谓之法治。

可以说,人治与法治是法的精神最一般最本质的表现,同时亦是我们理解法的精神,把握法的本质的基本范畴。

从本书的结构来说,比较中西法律文化的精神,恰是我们把问题引向深入的逻辑展开。

第一节德治:中国传统法的根本精神----传统法的和谐之本德治是儒家的传统主张,历代统治者也多标榜“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是要求对民众“道之以德”,做到“以德服人”,通过道德教化来贯彻统治者的意志。

因此,所谓德治,从理论上来讲,当以执政者率先遵守道德、进行道德修养为前提。

也就是说,执政者只有在道德上为民表率,方能有效推行德治。

中国古代早期提出“德治”的政治理念,其直接的肇因还是为解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的政治统治方式问题。

由于中国特殊的自然环境、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宗法性社会组织形态等三大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独特的政治历史传统与政治统治路径。

在经过对暴政无德的反思后,以德配天,德主刑辅的德治理念从此成为中国正统的治国理念。

在西周以后,系统化、制度化、明确的以和谐达致长治久安的德治理念逐步推进,并与制度上的完善和可操作性结合起来,形成了古代中国以和谐价值为内涵的德治传统。

第七讲:董仲舒

第七讲:董仲舒

3. 性善论
• 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素质,但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他 说:“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 (《实性》) • 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圣王的教育,他说:“卵待覆而为雏,茧待缫 (sao)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而担当教育者的责任的就是封建统 治者,他说:“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圣王的任务是 “继天成性”,即奉天命教化百姓,使百姓成为善良的人。
• 2、天之主宰(刑德)功能 • 天的主宰功能表现为阴“刑”与阳“德” 两个方面: •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 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 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 “天之志,常置阴空处,稍取之以为助。 故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也。”
• 3、“天人感应”说 • 以类相感 • 人副天数 • 谴告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相感
• “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此物之以类动者也。……周将兴 之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者。武王喜,诸大夫皆喜。周 公曰:茂哉!茂哉!天之见此以劝之也。”(《同类相动》) • “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同上)。
(3)谴告
天的意志性还体现在它可以通过物象征兆来对人进行暗示, 即“谴告”: • “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 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 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 也。”(《汉书·董仲舒传》)
(二)董仲舒的崇天道德论
• 基于天人感应目的论,董仲舒建立了一套 颇富宗教意味的道德哲学。其内容主要包 括两个方面: • 人性论 • 三纲五常
二、汉代的经学

教育学常考人物-董仲舒

教育学常考人物-董仲舒

教育学常考人物-董仲舒(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教育学常考人物-董仲舒在以往的山东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家及其思想是一个热门考点。

中华先贤智慧系列之七:董仲舒 独尊儒术,成大一统

中华先贤智慧系列之七:董仲舒 独尊儒术,成大一统

中华先贤智慧系列之七:董仲舒独尊儒术,成大一统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5年第7期文孙聚成暴秦的统治如过眼烟云,转眼间就土崩瓦解。

灭秦者,秦也,为什么?严酷的刑律没有维护一个王朝,那什么才是王者之法宝?汉朝的统治者开始认真面对这个宏大的课题,也为汉朝采用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而思考。

这时,董仲舒博士精彩登场,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了思想基础。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广川郡(今河北景县)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勤奋好学,读起书来常常废寝忘食。

董仲舒家里有个花园,是个花香鸟语的好地方,但他却埋头于孔子编订的儒家经典《春秋》与老师布置的诗文,集中精力读书。

整整三年,他不但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为后世留下了目不窥园的故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终于成为令人敬仰的儒学大师。

从30岁开始,董仲舒开始招收大批学生,精心讲授。

他讲学时,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

有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述传授。

这样,很多人跟他学了多年,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

通过讲学,董仲舒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国的宰相,有的成了长吏。

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当了博士,掌管经学讲授。

汉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十年;元朔四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四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董仲舒过着居家著书的生活,但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作为大儒,由于历史的原因,董仲舒终生没有得到重用。

作为当时的大学者,他早年适逢朝廷提倡道家无为思想,所以只能闭门读书;被汉武帝赏识之后,也只是被当作学者对待,得不到重用;后来给诸侯王当国相的日子,他日子更是不好过,因为作为中央派给诸侯王的代表,他既要维护中央的权威,又不能得罪诸侯王;由于种种原因,董仲舒甚至一度下狱,被判为死刑。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董仲舒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董仲舒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董仲舒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董仲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董仲舒思想产生的背景
①现实需要:汉武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②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学之士数百人,担任官职.
③个人发挥: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与阴阳家的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
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③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
④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维护统治秩序(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大一统
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世。

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

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分裂的危险。

景帝时任博士的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

天人感应论
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

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

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
1。

第七章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第七章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3.经学与谶纬神学 经学与谶纬神学

谶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粗 谶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 俗迷信, 俗迷信,用模棱两可的文字假托神的预 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 言,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 "谶者,验也."又名"符谶", 谶者,验也. 又名"符谶" 符命" 有的" 有图有字, "符命".有的"谶"有图有字,故称 之"图谶". 图谶"

天人相类同构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 人之为人,本于天, 人之为人 人之所以上类天也. 也,人之所以上类天也."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 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 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 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 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 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 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 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 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他之副在 人之性情由天者矣. 人,人之性情由天者矣."
汉武帝
董仲舒 董学继承和改造了孔孟的天命 思想,又糅合道, 思想,又糅合道,法,名,阴阳等 各家, 各家,精心构制了一个规模宏大的 经学神学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体系. 经学神学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体系.
第二节 论
"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
1.重塑了有意志的天神偶像 1.重塑了有意志的天神偶像 2.天通过阴阳五行化生万物 2.天通过阴阳五行化生万物 3.天人相类同构 3.天人相类同构 4.神主宰的天人感应论 4.神主宰的天人感应论

道德修养与法律第七讲 法的精神

道德修养与法律第七讲 法的精神

(续)
“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王道三纲,可求于 天”。(《基义》)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 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地”。 (《顺命》)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 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基 义》) “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受天之祐, 而亨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众生也”。(《对 策》)
伦理政治化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 (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汉书· 董仲舒传》) 从扼制异议、统一思想的动机来看,董仲舒的提议与 李斯禁百家的提议极为相似。稍有不同的是,董的提 议较温和,而李斯用了严刑酷法。
外丹



汉代开始流传服丹能使人成仙不死。丹指丹砂, 一种含硫化汞的矿物质,呈红色。天然的不够 纯,有人以炉鼎炼丹。 此术一直盛至唐代。唐代有道士炼丹时出了事 故,无意中发现了火药燃烧猛烈的性质,最终 导致了火药的发明。很多丹家为防中毒,对医 学钻研精深,如葛洪、孙思邈等,对中医的发 展作出了贡献。 但是,几百年中经验表明,丹药未使人长生, 却使不少人中毒短命。外丹的声誉渐衰。

中国社会的演变(3)

中央集权专制时代。秦始皇一统天下, 终结了封建,开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 统”——“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 贯 也”。
秦的大一统


废封建,置郡县。 统一度量衡与货币。 修驰道,通水路,设邮传,大移民。 小农经济:国家承认土地的庶民所有权。 书同文:统一文字。 行同伦:独尊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 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 非子· 五蠡》) 焚书、禁百家(前213年);“坑儒”(前212 年)。

公羊大师董仲舒资料讲解

公羊大师董仲舒资料讲解

以“性”控制“情”,“损其欲以 辍其情以应天”
义利观,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 修其理不急其功 ”的主张 ,强调 义重于利。
在志与功的关系上,他强调志,主 张“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 成”,认为动机不善就可以惩罚, 不必等到酿成事实。
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被称为儒家传统承前启后的中介者
汉代文教理论的奠基者 • 班固所说: 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 立学校之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
董仲舒
• 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 亲见四世
孝惠、文帝、景帝、武帝, 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 广开献书之路。 • 三年不窥园 • 下帏讲诵
《汉书·儒林传》载: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
公羊大师
《春秋》师说汉代流行有五家:公羊春秋、谷 梁春秋、左氏春秋、邹氏、夹氏 邹氏无师传,夹氏未有书,左氏藏于秘府,只 有公羊、谷梁二传,文美义富,最先流行开来 ,而公羊传的大宏于世州群举考廉, 皆自仲舒发之
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理论的再创造 者
三纲不仅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高的政治原则, 而且还是最 高的道德规范, 为了实行“三纲”之道, 还规定了相应的 忠、孝、顺三种道德规范 ——臣事君要忠, 子事父要孝, 妻事夫要顺。
其中孝是基础, 移孝作忠是目的, 其实质是强化 家族的宗法统治和封建君权。
•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君权神授”——王者受命 于天
• 针对土地兼并现实,“限田、薄敛、省役”
• 针对为人处世,倡孝道“三纲五常”
• “天”的学说 “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 天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 神。“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 “ 天不变道亦不变”
• 天人感应说 神学的灾异谴告说,被认为是天对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董仲舒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董仲舒简介
◆汉代的经学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教学目的:
◆掌握汉代经学的入门知识,董仲舒的崇天神学和崇天道德论。

◆教学重点:
◆董仲舒的崇天神学和崇天道德论。

◆阅读书目:
◆董仲舒:《春秋繁露》。

◆思考题:
◆谈谈董仲舒德天人感应思想?
◆谈谈董仲舒的刑德理论?
◆论述董仲舒的性情论?
◆谈谈董仲舒在儒学中的地位。

一、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汉书·董仲舒传)
二、汉代的经学
•1、经学
•《释名·释典艺》曰:“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

”《文心雕龙·宗经篇》曰:“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经”是统治者对因大
一统的意识形态的需要而法定的儒家书籍的通称。

•汉代经学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

儒学在先秦虽为“显学”,但仅作为诸子百家的一派而存在。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号称“经学”。

•公羊学大师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用阴阳五行学说改造传统儒学,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特征的经学体系,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六经
•《易》、《诗》、《书》、《乐》、《礼》、《春秋》
•3、今、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立五经博士,使儒学独尊,从而使今文经学特别是《春秋公羊》学盛极一时。

•今文经学中又分很多派别,如《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诗》有鲁、齐、韩三家,《礼》有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有严、颜二家。

•今文经学注重和现实结合,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

•古文经学用战国时候的六国文字写成。

•古文经书出于孔子壁中。

•西汉末年,刘歆发现古文经传。

他曾经请求建立《古文尚书》、《毛诗》、《逸礼》、《春秋左氏传》博士,但是遭到当时儒生的反对。

•古文经学在汉代没有立入学官,他们注重训诂和文字解释,把经传当做历史来研究。

三、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的崇天神学思想
•董仲舒的崇天道德论
(一)董仲舒的崇天神学思想
•董仲舒的大一统理念是通过其崇天宗教哲学来支持的。

•在董仲舒的“公羊学”里,“天”成为一个最高的概念: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

”(《春秋繁露·郊义》)
•1、天之情感与意志属性
•天是万物本原,而且有意志、有人格:
•“春,爱志也;夏,乐志也;秋,严志也;冬,哀志也。

故爱而有严,乐而有哀,四时之则也。

”(《春秋繁露·天辨在人》)
•天是至高无上的神:自然界日月星辰的运转、寒暑四时的更替、国家的兴衰治乱以及个人的命运都是由天控制的。

•2、天之主宰(刑德)功能
•天的主宰功能表现为阴“刑”与阳“德”两个方面: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天之志,常置阴空处,稍取之以为助。

故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也。


•3、“天人感应”说
•以类相感
•人副天数
•谴告
(1)以类相感
•¡°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此物之以类动者也。

¡­¡­周将兴之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者。

武王喜,诸大夫皆喜。

周公曰:茂哉!茂哉!天之见此以劝之也。

¡±(《同类相动》)
•¡°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同上)。

(2)人副天数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为人者天》)
•从形体说,人有骨节,天有时数:¡°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人副天数》)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视(醒)瞑(睡眠),天有昼夜。

•从人的感情意识来说,人有好恶,天有暖晴;人有喜怒,天有寒暑。

•至于人的道德品质,更是¡°天意¡±、¡°天志¡±的体现。

因为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的和道德的本质,这就证明了天与人是合一的,天与人可以交感。

(3)谴告
天的意志性还体现在它可以通过物象征兆来对人进行暗示,即“谴告”:
•¡°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二)董仲舒的崇天道德论
•基于天人感应目的论,董仲舒建立了一套颇富宗教意味的道德哲学。

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人性论
•三纲五常
1、人性论
(1)性仁情贪
•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

(《深察名号》)•人之诚有贪有仁。

仁贪之气,两在于身。

身之名取诸天。

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有贪仁之性。

(同上)
2. 性三品说
•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shao)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可以不叫做性。

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可以叫做性。

3. 性善论
•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素质,但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他说:¡°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
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

¡±(《实性》)
•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圣王的教育,他说:¡°卵待覆而为雏,茧待缫(sao)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

¡±而担当教育者的责任的就是封建统治者,他说:¡°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圣王的任务是¡°继天成性¡±,即奉天命教化百姓,使百姓成为善良的人。

2、三纲五常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说是崇天神学:“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五常”:
•仁义礼智信。

•与先秦孔孟所讲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五伦”相呼应。

•董仲舒用“天意”来解释社会伦理道德,论证了“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奠定了汉代以来封建道德关系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