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体质学说与脾胃养生
医诊通全科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养生须先养脾胃。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赵进喜教授潜心研究《伤寒论》多年,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三阴三阳体质学说。
三阴三阳分别代表人体的六大生理系统,根据这六大系统的功能和气血阴阳的强弱不同,将人群划分为“三阴三阳”6类体质,即太阳体质、阳明体质、少阳体质、太阴体质、少阴体质、厥阴体质。
其中每一型体质根据人体气血充盛程度及阴阳偏盛程度,如太阳体质包含卫阳充实、卫阳虚弱、卫阳亢盛,又可再分甲、乙、丙3个类型,进一步将体质细分为18个亚型。
三阴三阳体质学说在调理脾胃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同体质的人性格特点、饮食习惯、行为特点各不相同,所患脾胃病的症状表现也不同。
针对不同体质,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宣教,辨证施治,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阳明体质阳明体质总属胃气强,以《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为代表。
平素体质壮实,食欲旺盛,睡眠踏实,精力充沛,发病表现为阳明系统病变,多食易饥,大便难解。
此类型人常因应酬频繁而摄入过多烟酒、海鲜、荤腥食物,引起胃病发生。
因此应减少应酬,戒烟戒酒,少荤多素,禁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和羊肉、狗肉、荔枝、桂圆等热性食品,饮食要均衡。
平素调养,可给予麻仁滋脾丸、三黄片等。
坚持腹部按摩、自我点按或揉按足三里、曲池、昆仑、合谷等穴位,习练调胃润肠的气功,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使胃肠正常运转。
少阳体质少阳体质总属肝郁,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为典型。
此类人表现为肝郁气结以及郁热、痰热、气滞三阴三阳体质学说与脾胃养生38RRJK血瘀等证候,出现焦虑抑郁、纳谷不香、失眠多梦、喜叹息等。
一遇病情反复,则忧心忡忡,悲观失望,对治疗缺乏信心,有的甚至因为担心胃炎发展成胃癌产生轻生的念头。
此类人应多晒太阳,培养多种兴趣,多参加唱歌、跳舞等有益身心的文娱活动。
还可以进行扩胸运动等练习。
扩大交际面,平素多与友人谈心。
常与家人一起外出活动、游玩,减轻心理负担,走出悲观绝望的误区。
三阴三阳”时空生命模型探源
伤寒论》“三阴三阳”时空生命模型探源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关于《伤寒论》“三阴三阳” 六经的来源、六经的实质等问题,在中医学界尚有争议,未成共识。
本文仅从文化背景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一探讨。
1. 关于三阴三阳六经的来源。
学术界一般认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体系直接来源于《素问·热論》。
《素问·热论》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 六日,厥阴受之"。
实际上最早记载“三阴三阳”名称的文献并不是《黄帝内经》,而是汉初的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只是到了《黄帝内经》足臂“三阴三阳”十二脉才得以完整,那么马王堆帛书和《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又有什么来源呢?有人进一步认为《内经》的“六经”与《左传》的“六气”有渊源关系。
《左传·昭公元年》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
”这里的“六气”主要指气候现象。
《内经》中的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亦指天地自然的气候。
虽然《素问》“七篇大论”将六气与三阴三阳结合在一起,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将两者结合为:风合厥阴,暑合少阴,湿合太阴,火合少阳,燥合阳明,寒合太阳,幷以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
然而“七篇大论”毕竟在《素问》主体篇章之后,这种结合必然是在三阴三阳的名称以及学说形成之后。
因此我们认为“六气”并不是“三阴三阳”的直接来源。
我们认为,“三阴三阳”来源于先秦哲学的“一分为二”(阴阳)思想和“一分为三”(三才)思想,而直接导源于《易经》的六爻卦和《易传》的六子卦。
殷商时期的“阴阳”文字已经初显阴阳思想的端倪,西周末期以阴阳解释地震等自然现象(见《国语·周语上》),更标志着阴阳学说的成熟。
曲黎敏:试论三阴三阳
曲黎敏:试论三阴三阳.txt如果中了一千万,我就去买30套房子租给别人,每天都去收一次房租。
哇咔咔~~充实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唐僧;带翅膀的也不一定是天使,有时候是鸟人。
提要中医是三阴三阳学说的集大成者,本文探讨了三阴三阳的古天文学背景和医道内涵,指出三阴三阳是对阴阳的定位、定量、定性、定向标定,研究中医理论中的三阴三阳问题对重新认识中医理论框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阴三阳,中医,古天文阴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已有诸多讨论,但大多集中在阴阳定性研究以及阴阳观的流变探讨。
对中医的三阴三阳学说往往重视不够或语焉不详。
实际上,在阴阳学说的发展史上,三阴三阳的问题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对中国哲学范畴的重大发展,而且是阴阳学说当中一个质的改变。
即从对阴阳的定性研究,转而为对阴阳双方的具体的定位、定量标定,而阴阳的由三到一、由一到三又指明了疾病的传变方向,由此三阴三阳本身就具有定位、定量、定性、定向四种含义。
因此研究中医理论中的三阴三阳问题对重新认识中医理论框架有重要意义。
三阴三阳学说的天文学依据1.阴阳观念与古代天文学在中国古代,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对远古的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知识是星占历算,祭祀仪轨,医疗方技。
星占历算是把握和探索宇宙的知识,祭祀仪轨是整顿人间秩序之学,医疗方技是洞察人类自身生命的学问,其中天地人三才密切相关,息息相通,正是远古文明在大方向上给予我们把握与引导,才开始了东方文明游历几千年的伟大探险。
而中国的所谓文明也正是发源于经天纬地。
天的现象的重要性从来就没有被忽略过,人们始终认识到一个事实:他的全部生活都依赖于某些普遍的宇宙状况。
而仰观天文与俯察地纪则是古代思想家掌握世界、认识世界的两个重要手段。
天文与地纪相互作用的顶点,则是后世医家提出的五运六气学说。
五运六气学说是通过对地之五行与天之六气的相互作用来推演地对空间的普遍的气运法则,并由此扩大了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三阴三阳的辩证
三阴三阳的辩证三阴三阳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在生理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阴阳变化的不同状态。
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它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描述和把握。
阴阳的辩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它通过对人体阴阳状态的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和治疗的方法。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三阴三阳的辩证。
三阴指的是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和手少阴心经,三阳指的是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三阴三阳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主要经络,它们分布在不同的部位,与人体的脏腑器官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
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胸腹部和上肢,与肺脏相关。
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部和四肢,与脾脏相关。
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胸部和上肢,与心脏相关。
这三条经络的功能是相互协调的,它们共同维持人体的呼吸、消化和心脏功能。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头部和面部,与大肠相关。
足阳明胃经主要分布于胸腹部和四肢,与胃脏相关。
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和颈部,与小肠相关。
这三条经络的功能是相互协调的,它们共同维持人体的排泄、消化和吸收功能。
三阴三阳的辩证是通过观察人体的脉搏、舌苔、面色等信息,来判断人体的阴阳状态。
阴阳的不同状态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发生的原因。
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辨证施治,即通过辨别疾病的阴阳状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三阴三阳的辩证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
总结起来,三阴三阳的辩证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通过观察人体的阴阳状态,判断疾病的性质和治疗的方法。
三阴三阳的辩证在中医辨证论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
通过对三阴三阳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什么是三阴三阳?(上)
什么是三阴三阳?(上)经常被问到,能不能详细解读三阴三阳?另外,三阴三阳之外的"⾄阴"是什么意思?⾸先,三阴三阳,三阳是太阳、阳明、少阳;三阴是太阴、少阴、厥阴。
中医的经络命名就是⽤它们。
下来,解释⼀下三阴三阳的具体义涵,以及在经络、伤寒论六经辨证之中,它们的⼤概含义。
■■■这个问题,要理清爽它,⾸先要追溯到《周易》。
《周易》⾥有这样⼀句话:"易有太极,是⽣两仪,两仪⽣四象,四象⽣⼋卦"。
其中两仪就是阴阳,就是把万事万物分成阴阳两⼤类。
分为两⼤类之后能不能再进⼀步细分呢?可以的。
那就是两仪⽣四象。
四象是哪四象呢?就是三阴三阳之中提到的太阳、太阴、少阳、少阴。
我们可以借助四象图来理解。
这⾥,“太”代表多,代表⼤。
太阳、太阴,代表的是阳与阴在数量上的多。
所以,太阳、太阴分别对应的是:图中阴阳鱼中顶端阳最多与底端阴最多的位置。
其中太阳为⼀个颜⾊纯⽩的圆,代表阳最多;太阴为⼀个颜⾊纯⿊的圆,代表阴最多。
⽽“少”与“太”⽐较,就是阳或阴已具有了,但在量上还未算多。
所以两者居四象图的东西两边,阴阳有了,但还处在未算多的位置。
这两个的形象都是⼀半阳,⼀半阴。
也代表在量⽅⾯未算多。
四象的本质,是在两仪基础上对事物的进⼀步划分,从⽽实现对事物的初步量化。
⽐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如果按阴阳两仪来分,那么温与热都属阳,寒与凉都属阴。
但温与热程度不同,有量上的差别。
温属少阳,热属太阳;同理,则凉为少阴,寒为太阴。
这就是四象。
■■■⽽经络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命名,是在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这易经四象名称基础上,为在数量上对应⼿⾜各六条经,中医⼈为地另外加上阳明与厥阴这两个命名。
也就是说,阳明与厥阴这两个命名,不是来源于易经系统,⽽是中医⾃⼰加上去的。
那么,阳明与厥阴⼜该加在太极图的什么地⽅呢?如果从阴阳量的多少⽽⾔,阳明该放在上⾯四象图的太阳与少阳之间,《黄帝内经》叫做两阳合明。
不少⼈根据这句话,以为阳明的阳⽓量最多,其实不然。
三阴三阳买卖方法及跳蚤战术
三阴三阳”买卖绝技+“跳蚤”战术一、“三阴三阳”买卖绝技要想改掉追涨杀跌、过度交易的陋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一个矫枉过正的平衡练习:你不是喜欢追涨吗?那么好了,就先从追涨的相反方向开始——低吸,而低吸的最好办法就是阴线买人法 ;你不是喜欢杀跌嘛,那就也来一个反向操作——高抛 ,而高抛的最好办法就是阳线卖出法。
1.三阴买入法三阴——是指当股价下跌出现连续三根阴线后再买人股票。
为什么要连续出现三根阴线后才能进场呢?这是因为大牛市中的下跌都是快速的、连续的,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消化丰厚的获利盘,为下一次的上攻作准备。
在牛市,由于是多主题行情 ,板块往往出现多层次的轮动,所以盘中机会显得非常多,投资者一旦看到自己持有的板块个股走弱了,就会急忙抛出股票,转而去追逐其他趋势股 (这也是牛市中追涨杀跌得比熊市还厉害的原因之一),于是抛盘时会显得很“大方”,反正都是获利盘,抛得早就获利多,抛得晚,就获利少 ,所以大家就会争先恐后地出,而不像熊市 ,大家都是被套盘,想等反弹时再抛 ,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牛市中的下跌大多是放量的,熊市中的下跌是缩量的了。
注意:三阴买人法中的“三阴”,并非机械地理解为一、二、三的“三”,这个“三”是一个虚数词,它的本质意义是“多”的意思,不要死板地理解为一定要在第三根阴线出现时去买股票,而是说股价出现了三根阴线后,就可以买了,至于是一下子都买完,还是分批进货,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地讲,跌速越快,我们的买人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那么,具体而言,三阴买人法有没有可视的量化指标呢?(1)阴线实体逐级缩小时买人——实体的不断缩小,说明抛盘越来越轻,空头能量即将释放完毕,多头即将进人反攻,这时买进比较安全。
(2)阴线实体逐级放大时买人——这与实体逐级缩小正好相反,实体的逐级放大 ,体现了做空能量的快速释放 ,它的释放节奏正好与前者相反 ,前者是先快后慢 ,后者是先慢后快,两者是殊途同归 ,其能量释放的原理是一样的。
五运六气与三阴三阳
五运六气与三阴三阳毛小妺最近有位中科院的院士说:“陈晓旭是被中医害死的”,“阴阳五行是典型的伪科学”,“中医90%是糟粕,10%是精华”等等。
一时间引起新一轮的存废中医之争。
我要问这位披着科学院士外衣的昏庸学霸,是根据什么科学的调查研究,得出中医糟粕与精华的百分比?以如此不科学的态度和极不负责任的蠢话,辱没祖宗的功德,歪曲真理,谬解中医,误导百姓是何居心?阴阳五行是典型的中医精华!自从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之后,随着留洋运动,废科举,普及西学和白话文运动等历史事件,兴西学而废中学之风刮过百年之后,中国人的信仰呢?古国的文明呢?东方哲学思想呢?古代华夏科学呢?这些都已经已经岌岌可危。
应该说我们现代人只拿了古代中医精华的10%,甚至更少的东西,都能够解救人民的疾痛,养生健体,这是何等惊人的壮举。
中医是被千年的实践检验出来的真理,岂容一个不懂中医的他行院士说“伪科学”就该废掉?正是因为这样一批身份显赫的西学科学家,以他们对东方文化的无知和对西方科学的迷信,一味按照西医模式改造中医,才使得中医变成今天这样体无完肤。
什么是“六气”与“六经”?我问过许多美国的中医学生,他们只会背条文:“六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经是人体的手足各六条经络。
”再问六气是怎样产生的?六气如何致病?六气与六经的关系?经络的命名是怎么来的?疾病如何随经传变?针灸中药又如何在疾病未传之时先行截断传播途径?则一问三不知了。
从外国学生身上不难看出中国“师之惰”的影子,看到百年来中医受到摧残和不重视基础教育的恶果。
现在中医走出了国门,就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家务事了,它代表着东方哲学“人与天地”和谐的宇宙观,代表着我们民族文化深厚的积淀与智慧,代表着东方伟大的科学体系和方法论。
西方人发现了西医学的许多不足,又看到中医学之所长,才如饥似渴地想从中医学成果中寻找开锁的钥匙。
人类用抗菌素培植着耐药细菌筑成的牢笼,疫苗远不及病毒变异的速度,工业化污染制造出新的病种和越来越多的癌症,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下一次类似SARS的瘟疫到来之时,中医将是祖先留给我们那根救命的稻草。
三阴三阳
经络的三阴三阳经络的称谓指: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
后世多称: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二者所含内容完全相同,其中的手足,脏腑分布配属容易理解,其深一层的理论内容,拟另文探讨。
本文仅讨论三阴三阳的称谓与临床意义。
1、三阴三阳称谓的来源及其含义《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帝曰: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说明了三阴三阳亦来源于远占的阴阳理论,它是先人对自然、人体诸多事物内在变化过程认识的深化。
一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太阳,少阳阳明,不仅是一分为三,而且表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阴阳消长、转化的数量,性质的变化过程。
根据《内经》的记载,三阴三阳中阴气、阳气的消长和各自发展阶段的功能特征可用下表式:太阳(主开)一阳明(主阂)一少阳(主枢)(三阳)(二阳)(一阳)太阴(主开)一少阴(主枢)一厥阴(主阂)(三阴)(二阴)(一阴)由于三阴三阳理论较好地表述了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变异,转化的运动发展过程,被广泛地应用到天气、地候、经脉、脏腑和对疾病的认识分析理论中。
正如《内经》所云:“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
故天有宿数,地有经水,人有经脉……”(((素问离合真邪篇)))。
仲景先师引六经以概百病,立辨证施治之祖训。
2、六气,六绛,藏象的类系《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三阴三阳外化为天之气则为风寒、暑(热)、湿、燥、火六气;外化为人之经脉则为六经;外化为脏腑则为六脏(五脏加心包),六腑。
这六气,六经,藏象都在某些方面符合三阴三阳的运动变化规律,相互之间存在着相感、相通、相因的联系。
2. 1六气六经相感。
六气六经相感并不是泛指,而是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和联系规律的。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经脉有三阴三阳:三阳是阳明、少阳、太阳,三阴是太阴、厥阴、少阴。
对于三阴三阳的概念,我们学习和记忆的时候总感觉太抽象,太难记住了。
为了能更方便记住三阴三阳经脉在人体的分布,以便继续深入学习经络,我们尝试用地球仪的经线,以及人体用不同方位面对阳光时,阳光能照射到的部位来理解和记忆经脉中三阴三阳的概念。
“经络的三阴三阳在人体分布”地球仪上,纵横排布着经线与纬线;我们要精确定位某个地区,只需要提供经度、纬度两个数值就可以实现了。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点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会在同一时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
人体的12条经脉也是纵向分布,可以把这些经脉想象为人体上的经线。
假设我们自然直立,双手放松,自然下垂;双脚并拢,脚尖向前。
当我们正对太阳时,阳光直射到的部位有哪些呢?头面口鼻,颈结喉部,胸腹部,上肢(手臂、手)正前方,下肢(大腿、小腿、足)正前方。
这些部位,在中医学中,有一个特定术语来命名,叫做阳明。
当我们以侧面正对太阳时,阳光直射的部位,就变成了:侧头部,耳,扇部,身侧部,上肢外侧,下肢外侧。
这些部位,同样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做少阳,当我们以后背正对太阳时,阳光就会照射到:后头部,项部,背部,腰部,以及上下肢的后侧。
这些部位,称为太阳。
除这些部位以外,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部位,是阳光无法直接照射到的,主要是上下肢的内侧面。
中医将这些部位进行三等分后,从前到后,分别命名为太阴、厥阴和少阴。
也就是说,太阳能照到的地方称为阳,进一步分为阳明、少阳和太阳;太阳照不到的地方称为阴,进一步分为太阴、厥阴和少阴。
如此便形成了最基本的三阴三阳的概念。
中医又根据手足的不同,将此概念更进一步地细化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
对这些阴阳对应的部位,单是进行如此模糊的界定,很不方便学习和掌握,于是古人以“划线”的形式,对这些部位进行更为直观的表述,从而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十二经脉。
北宋以前,医生主要按照唐代《皇帝明堂经》指定的人体经穴进行针灸治病。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定位及其分歧辨析
B i n o ma o T a io a C ieeMe i n . o e e . 0 0 V 12 , oI ei  ̄Ju l f rdt n l h n s dc e N v mb r 2 1 . o. 9N .1 i i i
证是指 无吐 利等里 虚寒证 .故认 为少 阴病为 阴病之
表 还 有 一 大 部 分 人 是 受 六 经 影 响 , 为 在 经 络 学 因
说 中太 阳与少 阴相表 里 。 阳病与厥 阴病 相为 表里 , 少
阳明病与太 阴病相 为表 里 。
另 外 一 种 认 为 太 阳病 与 阴 厥 病 主表 . 阳病 与 少 少
研究 , j阴三 阳六病实 际的定位应 当是 , 太阳病与 厥阴病主表 部 、 少阳病 与少阴病 主半表半里 部 、 阳明病 与太阴病 主里 部。
【 关键词 】伤寒论 ; 三阴三 阳六病定位 ; 学术探讨
《 伤寒 论 》 东汉 末期 张 仲景 所 著 , 一 部 阐述 是 是
多种外感 疾病及 杂病辨 证论 治的专 书 ,是 我 国第 一 部理法方 药 比较完 善 的理论联 系实 际的古代 重要 医 学著作 。《 伤寒论 》 的核 心价值在 于 以三部位 来分类
总称 , 即包括 上述 五种 。 狭义伤寒 是指 外感风 寒而引
起 的疾 病 , 即五种 中的伤寒 。 伤 寒论 》 而《 主要是 讨论 广义 的伤寒 。
始 , 阴病之 表【 是 ” 。又 如冯 世纶 , 引用 《 伤寒 论 》 3 第 9 条 :伤 寒 , “ 脉浮 缓 , 不疼 , 重 , 身 但 乍有 轻 时 , 无少 阴
及里 部 , 以阴阳来分类 确定 疾病 的属性 , 成 了三部 形 定位 、 阳定性 的三 阴三 阳六 病辨证 诊疗体 系 。 阴
【赵进喜:三阴三阳体质辨证体系】
【赵进喜:三阴三阳体质辨证体系】三阴三阳体质--太阳体质一、太阳卫阳充实体质特点:体壮,腠理致密,耐寒热,汗出少,不易感冒,受风寒。
辨证:容易发生麻黄汤证。
代表人物:赵子龙。
二、太阳卫阳不足体质特点:体弱,腠理疏松,平素多汗,恶风怕冷,容易感冒,感冒后常迁延不愈。
易患过敏性鼻炎哮喘,一进空调屋就打喷嚏等。
辨证:容易发生桂枝汤证。
代表人物:邓丽君。
三、太阳卫阳太过体质特点:面红,畏热,容易感冒,易感风热之邪,感冒后容易表现为咽痛、发热突出,或见高热喘嗽等。
容易患温病或风温,如果感受风寒之邪,也十分容易入里化热。
辨证:容易表现为银翘散证、麻杏石甘汤证。
代表人物:沮授。
三阴三阳体质--阳明体质一、阳明胃热体质特点:体格壮实,体力好,精力充沛,怕热,能吃能睡能干,食欲亢进,有大便干倾向。
辨证:容易发生承气汤证。
代表人物:关云长型。
二、阳明阴虚胃热体质特点:体格稍弱,体力稍差,精力充沛,怕热,食欲亢进,或见咽干口渴。
可以理解为阳明胃热体质与少阴阴虚体质之交集。
常有老年人习惯性便秘,糖尿病便秘表现为这类症状。
辨证:容易发生麻子仁丸证。
代表人物:鲁肃。
三、阳明胃寒体质特点:体格尚壮实,体力尚可,畏寒,有大便干倾向,容易发生大黄附子汤证、吴茱萸汤证。
(与太阴病胃寒鉴别,太阴胃寒兼见脾虚,拉肚子,阳明胃寒只是胃寒,不见脾虚)。
大黄附子汤: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单侧腿疼等症状,只要大便不稀,即可用,常开3副。
常用加减:芍药甘草汤、怀牛膝、木瓜、鸡血藤、白芷等。
代表人物:郭嘉。
三阴三阳体质--少阳体质一、少阳气虚体质特点:体弱,体力差,精力不足,畏寒,悲观,内向,性喜抑郁,爱生闷气,女性多,可见月经不调。
辨证:容易发生逍遥散证、丹栀逍遥散证。
代表人物:林黛玉。
二、少阳气郁体质特点:体偏弱,体力一般,精力尚可,不耐寒热,性喜抑郁,爱生闷气,女性多,可见月经不调。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的解释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的解释一、引言三阴三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源于《黄帝内经》。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三阴三阳的含义、特征以及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二、三阴三阳的概念及源流三阴三阳,简称三阴阳,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其源自《内经》,《内经》是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大量与三阴三阳相关的内容。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三阴三阳则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三阴三阴包括了太阴、少阴和厥阴。
太阴主要包括了脏腑系统,如肺、脾、肾等;少阴主要包括了经络系统,如心、肝、肾经等;厥阴主要包括了奇恒之气和叶府之气。
2.1.1 太阴太阴主要负责人体内的贮藏、养分吸收、输布以及贫血等方面的功能。
2.1.2 少阴少阴主要掌管人体的热能、燥湿等方面的调节,与人体的产生、生成热量等息息相关。
2.1.3 厥阴厥阴由奇恒之气和叶府之气组成,它们在人体的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与心理活动、情绪变化密切相关。
三阳包括了太阳、阳明和少阳。
太阳主要包括了朝癸之阳、午夜之阳;阳明主要包括了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胃经;少阳主要包括了脏腑之阳、手少阳三焦经以及足少阳胆经。
2.2.1 太阳太阳主要负责人体的卫外缘、固泣、外耳的运动引导及上衣后颈部的护卫功能。
2.2.2 阳明阳明主要起到排泄体内毒物、排汗督脉、四肢运动等作用。
2.2.3 少阳少阳主要与人体的消化、肝胆作用息息相关,是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监测器。
三、三阴三阳的相互关系三阴三阳之间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和调节。
3.1 三阴相互关系三阴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上下相输、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等方面。
例如,肺与脾相输,肾主水道却受风寒之邪的侵袭时可通过脾阳化水的方式得到平衡等。
3.2 三阳相互关系三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上下相输、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等方面。
例如,少阳司三达,将阳气的排泄整个过程贯穿始终,保证体内的阳气正常运转等。
陈伯坛关于三阴三阳的解释
体手足 十二经脉 的统称 。经脉 内属 于相 关 脏 腑 , 络 外
肢 节 , 生 理 和 病 理 上 相 互 联 系 , 互 影 响 。 所 以六 经 在 相
辨证就是 以经 络脏 腑生 理 和 阴 阳属 性 为 基础 , 外 感 将
疾 病演变 过程 中所表 现 出的各种病 证加 以综 合 、 分析 ,
从经络角度对六经辨证的认识, 从更深的角度探讨了三阴三阳的真实意义。
关键词: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三阴三阳 《 ;
di 1 .9 9 ji n 1 0 — 1 . 0 1 0 . 1 o:0 3 6 /.s . 0 38 4 2 1 . 2 0 0 s 9 文 章编 号 :0 38 1 ( 0 1 -2 2 5 2 1 0 — 4 2 1 )0 - 0 - 9 0 0
天之有 六气 , 有地之 五行 , 才 继则 有人体 的五 脏五
腑 。所 以脏 腑含 蕴 有 天地 之 气 。五 行 当分 为 阳五行 , 阴五行 。阳五行 生 五腑 , 阴五 行 生 五脏 。故寒 同而 水 不同, 一寒 对应 两水 : 胱壬 水 肾癸 水 ; 膀 同理 , 同而火 热 不同: 小肠 丙火心 丁 火 ; 同而 金 不 同 : 肠庚 金 肺 辛 燥 大
阴 的交合 状 态 “ 图” 即象 形 字 , 造 字 字 型 的 类 似 来 , 按
代解 剖学 的认识 相符 合 。至于 “ 肾开 窍 于前 、 阴” 后 的
认识 , 出现在 《 应 黄帝 内经 》 后 , 竟最 早 源 自何处 , 之 究
也 留待后人 考证 。
参 考 文 献
[ ] 周波 , 1 曾启 全 , 卓 嵛 . 黄 帝 内 经 》藏 府 经 脉 条 文 与现 代 系 统 解 彭 《 剖学 实 体 关 系 的 探讨 [ ] 辽 宁 中 医药 大学 学 报 ,0 0 1 ( :5 J. 2 1 ,2 5) 8 -
三阴三阳命名原理
三阴三阳命名原理
三阴三阳的命名原理主要基于阴阳二气的变化和阴阳气多少这种量的变化。
在《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被用来命名人体的脏腑经络,这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和经络阴阳气的多少,以及人体体表接受阳光照射的多少来决定的。
而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的命名则更多地是基于病理考虑,涉及到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和病变发展的趋势。
例如,太阳病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府等,其病变部位主要在体表,是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
再如厥阴病,主要在大寒开始,阳气从地下往上升,地面下阳气很多,地面上阳气很少,同时也意味着地面下阴气很少,这个时候,地面下的阳气开始上升,地面下开始出现少量阴气,阴阳开始交互,所以可以考虑厥阴就是阴阳的结合,因此厥证就是阴阳的分离所产生的疾病。
总的来说,三阴三阳的命名原理既有生理因素也有病理因素,是古代中医对人体和疾病的一种独特理解方式。
图三阴三阳开阖枢图精选版
图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图2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近现代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
事实上,六经是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
三阴三阳既是对自然界离合的六个段的划分,也是对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
◆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
从的角度来看六经,有关六经的一些难题,大多可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已故家先生曾指出:五运六气学说“是的基础和渊源”。
近现代的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六经”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有人认为“六经辨证实即八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可废”,甚而批评《》“沿用六经以名篇,又未免美中不足”。
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本文拟据运气理论对六经辨证的原义和实质试作阐释,藉此说明运气学说的重要意义。
探求“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的方法,习称“六经辨证”。
《·热论》首先将热病分作三阴三阳六个阶段;至东汉张仲景的《论》,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树立了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但是,“六经”的实质是什么,后世医家颇多争议。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
目前通常的解释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事物由阴阳两仪各生太少(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而为四象,进而又分化出非太非少的阳明和厥阴,形成三阴三阳。
有人认为,《素问·热论》的六经以表里分阴阳,《伤寒论》六经则以寒热分阴阳。
若按此理解,三阴三阳表达的仅是寒热的甚微和表里的深浅。
但作为辨证纲领的六经,并没有把热象最着或最盛的病叫太阳病,也没有把寒象最重或阳气将绝,抑或传变到最里的病叫太阴病。
三阴三阳开阖枢的解释
三阴三阳开阖枢的解释三阴三阳开阖枢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方面的知识。
三阴三阳开阖枢是对人体三阴三阳经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
它主要包括太阳主开、少阳主枢、阳明主阖等三个方面,分别代表了阳气的一种状态。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对三阴三阳开阖枢进行详细解释。
一、太阳主开太阳主开是指太阳经在人体中起到开启、释放阳气的作用。
太阳经是人体阳气最盛大的经络,它主管人体的阳气运行和生机活动。
太阳经的开启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温煦作用:太阳经的阳气能够温煦人体,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和生理功能。
2. 兴奋作用:太阳经的阳气能够激发人体的生机活动,促使脏腑经络的功能正常运行。
3. 抗病作用:太阳经的阳气能够抵御外邪,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少阳主枢少阳主枢是指少阳经在人体中起到枢转、调节阴阳气血的作用。
少阳经是阳气由太阳状态转化到阳明状态的节点,它主管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和调节。
少阳主枢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阴阳:少阳经能够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使人体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2. 疏通经络:少阳经能够疏通经络,促使气血运行畅通,预防和治疗疾病。
3. 调节情志:少阳经与情志密切相关,能够调节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保持心理健康。
三、阳明主阖阳明主阖是指阳明经在人体中起到闭合、收藏阳气的作用。
阳明经是阳气逐渐衰减、转衰的经络,它主管人体的阳气收藏和蓄积。
阳明主阖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收藏阳气:阳明经能够将太阳经释放的阳气进行收藏,使阳气进入潜藏状态。
2. 蓄积能量:阳明经能够将收藏的阳气进行蓄积,为人体提供能量储备。
3. 维持生机:阳明经能够维持人体的生机活动,保障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结束语:总之,三阴三阳开阖枢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三阴三阳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
太阳主开、少阳主枢、阳明主阖分别代表了阳气的一种状态,它们共同维持着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和生机活动。
三阴三阳系统
“三阴三阳系统”有别于“阴阳系统”贾春华王永炎黄启福鲁兆麟《伤寒论》三阴三阳与《内经》三阴三阳存在着先后关系,《内经》三阴三阳在先,《伤寒论》三阴三阳在后。
《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一直存在两种说法,一是源于《内经》;二是源于《汤液经法》。
持源于《内经》者必以《伤寒论》自序为本;持源于《汤液经法》者必因皇甫谧《甲乙经》而成说。
然《伤寒论》自序有真伪之辩,《汤液经法》踪迹难寻,谁是谁非,真假难断。
1.《内经》与《伤寒论》三阴三阳之异同若以十卷本,即398条的节本《伤寒论》来看,《伤寒论》对“三阴三阳”无过多的陈述。
倒是《伤寒例》征引了《素问·热论》有关两感的内容,原文虽较《内经》有所出入但大义不韪。
纵观《伤寒论》398条,除每篇中专有名词“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伤寒”、“中风”等类似名词在字形上相似以外,《伤寒论》与《内经》相同者甚少。
下仅以《素问·热论》所论“三阴三阳”病与《伤寒论》提纲证做一对比以示两者三阴三阳病的异同。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这样的对比可使人们直观地看出两者的差异。
《素问·热论》有每日传经之说,《伤寒论》则无。
并谓“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三阴三阳传变规律
三阴三阳传变规律三阴三阳传变规律是指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它包括三阳和三阴两个方面。
在这个规律中,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世界万物的生命力和运动力。
我们来看三阳传变规律。
阳是代表着活力和积极向上的力量,它有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初始阳,它是无形的、潜在的,就像太阳刚刚升起的一缕阳光。
第二个阶段是中间阳,它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具有了一定的能量和活力。
最后一个阶段是极阳,它是阳的最高点,具有无限的活力和能量。
而在三阳传变规律中,阳又会转化为阴,构成了三阴传变规律。
阴是代表着静态和消极的力量,它同样有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初始阴,它是无形的、潜在的,就像太阳即将下山的一缕余晖。
第二个阶段是中间阴,它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具有了一定的静态和消极性。
最后一个阶段是极阴,它是阴的最高点,具有无限的静态和消极性。
三阳三阴传变规律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本质。
阳和阴的相互转化不仅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和个人的生活中。
只有理解和把握了三阳三阴传变规律,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通过三阳三阴传变规律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宇宙万物的无限魅力。
阳的活力和阴的静态相互交融,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美妙。
这种规律对于人类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科学原理,更是一种哲学思考。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和理解这种规律,以更好地适应和改变自己的生活。
只有在与自然规律相和谐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阳三阴传变规律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阳和阴的相互转化和互补关系。
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和领悟这个规律,以更好地生活和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这个概念我们在第一章里已经讨论过,它本来是岐伯保密的东西,但是,在黄帝的追问下,不得不说出来。一年由二十四个气组成,在年这个框架里,气就是最基本的变化单位,天地便是按照这样一个单位在不断地变化。由小雪到大雪,由小寒到大寒。人要与天地相应,就必须得跟上这个变化。天地交换到另一个气的时候,你也要跟上来,还停在原来的这个气上,这就叫做“不及”.如果天地还没有跨越到另外一个气上,你先走了,这叫“太过”.太过与不及都没有与天地保持一致,没有与天地相应。那么,在气这个层次上,人体靠什么来与天地自然保持一致呢?就靠肺。《素问·灵兰秘典论》、《素问·六节藏象论》讲“肺者,治节出焉”,“肺者,气之本”.实际上就是揭示肺的这个功能。有关这个问题,我们在第一章已专门地分析过,肺在运气里,在《阴阳大论》里,它属于阳明。阳明燥金,主肺与大肠。所以,阳明这个概念的引入,对于在气这个层次上建立天人合一的专门机制是非常重要的。阳明为着沟通气这个层次的天人关系,那么,厥阴呢?厥阴为风木,主肝胆。《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突然讨论起疲劳的问题呢?这显然有悖逻辑。那么,这个罢极究竟谈的什么?首先我们还是看“极”,“极”是什么?前面说了,七首为一极,就是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到了极点这个时候,要发生“生数皆终,万物复始”的变化。可是谁能看到这个变化呢?谁能够活到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呢?彭祖也不过八百岁。所以,要真实地看到这个极的变化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个没关系,这并不妨碍我们认识它。因为我们可以利用《内经》的另一个思想武器来认识这个问题,这就是象。在《灵枢》经里,专门有一篇“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它本是年周期里的四个时间单位,可是在《灵枢》的这一篇中,却把它放到了一天里面,认为一天里面也有春夏秋冬,为什么呢?这个就叫做“同象原理”.从象的角度看,春夏秋冬是怎么一回事呢?春夏秋冬就是生、长、收、藏,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当然,在年这个周期里面,有生长收藏,但是,在日这个周期里有没有生长收藏呢?同样也有生长收藏。所以,岐伯曰:“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虽然,年周期与日周期在时间长度上这个差别很大,但是,从象上而言,也就是从阴阳变化的角度而言,却没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呢?因为朝则阳生,日中则阳长,日入则阳收,夜半则阳藏也。周期长度不同,但是,阴阳变化的这个象相同,这就是我们说的同象原理。以春生为例,在年周期里面,这个春生的长度是三个月,而在日周期里,春生的长度只有三个时辰,这就是它们的差别。同象原理建立以后,问题就好办了。我们知道在极这个周期里,存在一个“生数皆终,万物复始”的象变,那么,年的周期呢?我们看一看冬三月与春三月,冬三月,此谓闭藏,特别在北方,我们看到的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万物凋零,生数皆终。而一旦度过了严冬,春天到来,则又是一派万物复始的发陈景象。这个闭藏的生数皆终与这个发陈的万物复始,不就是一个极变吗?所以,在年这个周期上,同样存在一个极的象变。年与年之间交替,实际上也是极与极之间的交替,这与一日之中亦见四时是一个道理。我们之所以能从这一年跨越到另一年,必须是作为这一年的这个“极”终结,罢了,另外一个“极”才能开始。所以,“罢极”的意义就在这里,它是促使年与年、岁与岁之间交替变换,也可以说是极与极之间交替变换的一个关键因素。如庚辰年转到辛巳年,马上就由金运太过转到了水运不及,这个跨越太大了。作为人体,我们怎么样保证在这个大跨度上与天地的变化保持一致,这就要靠厥阴,这就要靠肝,这就要靠这个“罢极之本”.在岁与岁这个层次上与天地沟通,这个要靠“罢极之本”,要靠厥阴;在气与气这个层次上与天地沟通则要靠“气之本”,要靠阳明。就像我们现在的收音机,收音机收到节目的一个前提,就是要使接收的频率与发射的频率相一致,这就需要频率调节器。通常调节器有两个,一个是粗调,一个是微调。厥阴是粗调,阳明是微调。有了粗,有了微,这就在多层次、全方位上与天地建立了相应关系。有这样一些专门的机制,有这样一些专门的部门来负责,人与四时相应就有了保证。可见中医理论的建立,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过程,它很严密,有理论,有实证,不是想当然。
里面有专门的定义:两阳相合为阳明,两阴交尽为厥阴。而其他的二阴二阳,《素问》里没有专门的定义。这就说明了厥阴阳明的引入,对于中医理论的构建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中医有一个最基本的观念,或者说最基本的特点,这个观念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就是整体观念,天人合一。这样一个观念,实际上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都能见到,儒家的学问,道家的学问,都是秉承这样一个基本的东西。可以说,这个观念是整个传统文化大厦的基石。前面我们讨论伤寒的时候,引述了许多《四气调神大论》的观点,实际上都是说的这个观念。前章已经说过,春夏为什么要养阳?秋冬为什么要养阴?春为什么要养生?夏为什么要养长?为的是与天地同步。天地生你也生,天地怎么变化,你也怎么变化,这就是天人相应,这就是整体观念,这就是道!得道多助,失道上天地的变化,首先必须知道天地怎样变化。天地变化的最明显的单位,或者说最明显的层次就是年。每一年天地都要作一个很大的变化,比如今年庚辰年,变到明年就是辛巳年。
罢极是什么意思呢?按照前人的很多说法,包括现代《中基》教材的说法,都认为这个第三章 阴阳的工作机制罢极是当“疲极”讲,疲劳到了极限,这个说法我们认为不符合逻辑。为什么呢?因为《六节藏象论》这一篇都是探讨藏府的正常功能,一个生之本,一个封藏之本,一个气之本,一个仓廪之本,这四个本都是谈的生命过程中最重要的生理问题,怎么到了“罢极之本”
三阴三阳《易》这个系统在讨论两仪四象以后,就跳到八卦这个层面,当然,八卦也有三阴三阳,但是,阐述的角度显然与医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医系统的三阴三阳应该说是很独特的。我们看《素问》,在《素问》的前几篇里,只讲二阴二阳,特别是《四气调神大论》,它只提少阳少阴,太阳太阴,直到第六篇《阴阳离合论》才明确提出三阴三阳。就是在二阴二阳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厥阴,一个阳明。阴阳这个概念在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都能找到,可以说各行各业都在用它,但是,像厥阴、阳明这样一对概念,则几乎只限于医家之用。可见这两个概念对中医的关系很大。什么叫阳明?什么叫厥阴呢?《素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