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1三阴三阳讲稿

合集下载

关于六经辨证三阴三阳研读阐述

关于六经辨证三阴三阳研读阐述

关于六经辨证三阴三阳研读阐述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总领十二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六经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或动物感受外邪后所表现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

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又是互相联系、相对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

六经辨证——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与中兽医《元亨疗马集·八证论》说:“夫正者,端正也,无偏无倚,无太过无不及也”,又说:“马牛有此精神爽,尿清粪润口中红,脉平色正无屙瘵,气血调和脏腑宁”,含义相接近。

那么三阴三阳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是指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那么下面我们接着要谈的一个问题,三阴三阳本来的意思是什么。

应当说,三阴三阳这个概念是来自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学说。

古人觉得,把一切事物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还不够,不能说明阴阳气量的变化,只能说明阴阳气质的变化,所以又把阴阳又各分为三,这就是三阴三阳。

所以三阴三阳,它的本意是什么呢?就指的是阴阳气量的多少。

《伤寒论》六经者,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也,亦就是三阴三阳,这个概念来自于阴阳学说。

《内经》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即是阳气与阴气的气量多少不同。

从三阳而论,太阳(太者大也,为三阳,亦称巨阳)阳气较多,阳明(明者着也,为二阳,两阳合明,谓之阳明)阳气最多,少阳(少者小也,为一阳,又称嫩阳、稚阳、弱阳)阳气较少;就三阴而言,太阴(为三阴,又称至阴)阴气较多,少阴(为二阴)阴气较少,厥阴(为一阴,两阴交尽,谓之厥阴)阴气最少。

六经辨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所以,六经辨证是三阴三阳的辨证,是按照临床客观实际情况分类而定,而不是机械地从三阴三阳照搬来的。

《伤寒论通解》第八课“三阴三阳”与提纲(讲解

《伤寒论通解》第八课“三阴三阳”与提纲(讲解
若百骸逆冷、疼痛者,乃实也。 • 、少阴病外证(补拟) • 少阴病,脉微浮。若汗出、恶风者,中风
也;体痛、无汗,脉紧者,伤寒也。
(二)、少阴病总提纲讲解
• 少阴病总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 寐也。(宋)
• 此条是少阴病总纲。
• 什么是“提纲”?抓住主要。
• 突显证候。
• “脉微细”,是两个脉象,也就是 “微”脉与“细”脉。
短; • 若不能敷布四肢,故见四肢逆冷; • 若营血瘀滞伴有寒凝,以关节疼痛为
主。
• 少阴主表,共用“表位”
• 类太阳病表现:恶寒发热、体痛、鼻 塞流涕、喷嚏等。
(一)、少阴病架构简要
• 、少阴病总纲 •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 、少阴病本证(补拟) • 少阴病,面无华、小便色白者,此为虚;
• 刻诊:低热,午后出现,晨起则退,平时易疲倦, 口干不饮水,小便微黄,大便正常。
•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脉象:寸微浮,尺沉微。
• 辨证:少阴病 • 处方:当归四逆汤 • 当归 川木通 北细辛 桂枝 • 赤芍 大枣个 炙甘草 • 剂,一剂一天,煎取,分三次温服。 • 二诊:年月日
• 患者电话来告:服完第一剂药后,发热消 失,而且精神变佳。之后,将后面两剂全 部用完。
• “胃家”实(热)则阳明,虚(冷)则太 阴。
阳明病总纲(补充):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宋)
• 此条是阳明病提纲的补充。
• “证”,通假字,是“症”,也就是症状 的意思。
• “外证”,就是外在的临床表现,或者说 是征兆。
• 阳明病表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
《<伤寒论>通解》 第八课:“三阴三阳”与提纲

三阴三阳系统

三阴三阳系统

三阳系统(1)实际上,《伤寒论》的太阳系统是人体肌表抵御外邪、营卫调和功能的概括。

肺主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督脉主持诸阳,足太阳膀胱之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因此,太阳系统功能的维持与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脉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

生理情况下,肌表无外邪侵袭,则营卫调和,肺气宣降有序,汗出有度,体温正常。

病理情况下,正邪交争于表、营卫不和、肺失宣降,汗出异常,表现为恶寒、发热、汗出异常,头项强痛,鼻塞,咳喘等,此为太阳系统病变的典型证候。

(2)阳明系统是人体胃肠通降、传导化物功能的概括。

胃主受纳,主腐熟水谷,与脾相表里,共为气血生化之源。

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所以,阳明系统功能的维持与脾胃和大小肠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

在生理情况下,胃肠通降有常,胃实则肠虚,肠实则胃虚,更虚更实,大便通畅。

在病理情况下,胃肠通降功能失调,肠道传导失职,表现为大便不通的“胃家实”证,这是阳明系统病变的证候特点。

(3)少阳系统是人体调节情志、生发阳气、疏利气机功能的概括。

肝主情志,主疏泄,主气机;胆主决断,主人体春升之气;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主气化。

所以,少阳系统功能的维持与肝胆和三焦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

生理情况下,情志调畅,阳气升降出入有序,气机条达。

病理情况下,情志抑郁,阳气不伸,气郁化热,则表现为胸胁苦满、心烦郁闷、口苦咽干、头晕耳鸣等,此为少阳系统病变的典型证候。

三阴系统(1)太阴系统是人体脾胃运化、化生输布水谷精微功能的概括。

脾主运化,与胃相表里,生化气血,输布津液;小肠为受盛之官,分清泌浊;大肠主传导。

所以,太阴系统功能的维持与脾胃和大小肠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

生理情况下,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津液输布有常。

病理情况下,脾胃运化功能失职,升降失司,则可表现为腹满时痛、呕吐下利等证,此为太阴系统病变的典型证候。

(2)少阴系统是人体内部阴阳固秘、水火交济功能的概括。

(13)三阴三阳研究之我见

(13)三阴三阳研究之我见

(13)三阴三阳研究之我见三阴三阳研究之我见马文辉的日志三阴三阳是一个古老而敏感的课题,它涉到中医的两大经典著作《内经》和《伤寒论》。

《内经》奠基了针炙经络辨证论治的体系,《伤寒论》奠基了汤方辨证论治的体系,而三阴三阳是这两部奠基之作的根基,关乎中医学的整个理论的基本框架,具有拨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所以历代医家对这一问题是慎之又慎,敬而远之。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医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和挑战,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疗效严重倒退。

在当今科学昌明之盛世,学术自由之宽境下,中医界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到三阴三阳的价值和重要性,为中医振兴,重树一个《内经》《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新时代。

一、三阴三阳的概念及其历史渊源。

(一)历史源渊.三阴三阳是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伴随着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完善的。

1、阴阳学说起源于古天文历法:古人对时间的最早的认识是昼和夜,最好的标识物是日和月,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黑和白,所以老子说:“一黑一白为天下式”。

昼夜的交替形成了阴阳的更叠、消长、转化。

姚廷周认为:“最初的阴阳仅仅是白天和黑夜的代表,即把一天分为一阴一阳两部分。

”①四象是对昼夜的二分法产物。

把昼一分为二,则成上下午,把夜一分为二,则成前后夜,这就是太少阴阳产生的基础。

②六时是对昼夜的三分法产物。

把昼一分为三,则成上中下午,把夜一分为三则成前半后夜,这就是三阳三阳产生的基础。

2、阴阳学说完成于《周易》:《易经》是古人将天文历法知识和卜筮相结合的产物,《易传》从各种自然社会现象中,特别是卜筮爻象中,抽象上升为哲学,成为古人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辨证法和方法论。

王梅竹认为“中医学就是医家在他们反复积累防治疾病的实践经验中,在古代《周易》的思维成果和从哲学内涵指导下而建立起来的”。

①太极的概念也是从古天文历法的概念中抽象出来的,它是由昼夜组成的一个时间单位“天”或“日”的代名词。

古人对时间的划分,首先是认识了昼夜,而后从不断更叠的昼夜中抽象出一个完整的时间单元叫“日”或“天”,这就是太极的来历。

中医详解“三阴三阳”

中医详解“三阴三阳”

中医详解“三阴三阳”为什么要讲三阴三阳呢?第一个就是通过学习三阴三阳,让大家了解两股气是怎么运动的。

原来咱们讲过事物都是一团气,一团气之中再分阴阳是两团气,两团气构成一团气,就像阴阳鱼一样,两团气运动形成三阴三阳。

第二个因为三阴三阳历来是有存疑的,还有很多初学者会接触到三阴三阳并且会产生疑问。

因为这两点,咱们今天讲一下三阴三阳。

包绕的一团气有生长壮老死,公众号:思考部落。

一团气不断往上生长,像小苗一样,越长越大,长起来以后他一定会开花结果,然后慢慢开始凋落萎缩,最后就完结了。

但是在她开花结果最盛的时候他要结果,为繁衍后代做准备,这个大家好理解。

比如说十二消息卦,生命开始是由复卦开始的,临卦、泰卦、大壮卦、夬卦,最后阳气纯满,之后物极必反,走向反面:姤卦、遁卦、否卦、观卦、剥卦、坤卦,整个生命就结束了。

这个道家儒家都解释过。

但是两个阴阳是怎么走的。

这个咱们从三阴三阳的立脚点来讲。

所谓三阴三阳,三阳,就是少阳、阳明、太阳。

少阳是阳气刚开始起,阳明是阳气最盛大,太阳是阳气已经过了。

阴气呢,是少阴、太阴、厥阴。

三阴三阳配对的时候,为什么不是少阳配少阴呢?下边重点解释。

关于三阴三阳的命名,都在解释他配对的时候阐述。

大家看我的手(拳头状),这是一团鸿蒙未开的气,复卦开始了嘛,一点阳气从下面开始升起来了,那么这个罩着的这个气,完全像坚冰一样没有开化,就是厥阴,所谓厥阴就是没有生机,厥在这了,没有生机,在这里面有一点生机萌动,就是少阳。

整体的这种少阳配厥阴这种状态就是一阳萌动的状态。

有两个表现:第一就是冰封的世界,厥逆嘛,没有生机,第二就是一阳萌动叫少阳,这两个状态是同时并存的。

接下来之后,一点的阳气慢慢的长,越来越大,叫做阳明了。

当他长到很壮大的时候叫阳明了(拳头打开状)。

这团冰封的阴气在阳气壮大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化开了,松动了,流畅了,温暖了。

阴气也会温暖啊,由于底下阳气盛大,阴气溶解了。

这个冰封溶解的阴气叫做太阴。

《三阴三阳六气标本气化之理》说略

《三阴三阳六气标本气化之理》说略

《三阴三阳六气标本气化之理》说略人身生化是气化的一个过程,三阴三阳六气标本谈的是气化,所以六气为本,三阴三阳是行令之所为标。

首先看少阳相火,这个少阳之火他是相,他是听命而行的,所以不可妄动。

而且这个少阳之火不是少阳自身产生的,他不是自主的,他是在阴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个阴就是肝,而肝足厥阴经所行,本经之气是属于阴的。

然而肝的功能是从阴化阳的,所以称肝为阴中之少阳。

少阳火化出之后他是需要去路运行的,这个运行之道就是手足少阳。

三阳是管阳用的,少阳也不例外,因为少阳运行的是火,火为阳,标本同气,从本。

那么,这个少阳相火是干什么用的呢?火气生发运行天地。

作用有二:一个是作用于天,一个是作用于地。

作用于天,天赋生命以动力;作用于地,地气得开发利用。

作用于地的相火,他只有在进食后,胃中有水谷,即有了地气,这个相火才释放开始工作,不然就静若处子。

而作用于天的相火,则必须在心君行令的状态下工作的,也就是在心太阳宣布水谷精气于全身的状态下工作的。

不然,如果断食,水谷之气用尽了,生命的动力也就消息了。

所以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从这个层面看生命机制,那么,生命体的整个运作过程无非就是开发利用水谷精气充身生化的一个过程,也就是开发利用胃气的一个过程。

所以生命的病理状态无非也就是胃气不化或不运的一个状态。

胃气不化责在阳明无火或阳明藏器受伤,阳明无火责在少阳火气不足而藏器受伤责在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或劳倦伤脾。

阳明燥金,这个阳明他是胆少阳火气化胃中水谷之气而出阳明精气,阳明精气由少阳火即日精与脾胃土即水谷之精气即月精化合而来,日月合明,故称阳明。

天为阳,地为阴,水谷之精即阴中之阳,具有滋润作用,天气下为雨,而雨出地气,即地气上为云变化而来,所以这个阳明精气还具有降下的作用。

滋润即能润燥,降下的功能即金气的功能,所以称阳明燥金。

而这个滋润与降下的功能就是太阴肺的功能。

所以阳明不从标本而从乎中,而阳明与太阴互为中气,故阳明从乎中即从乎太阴也。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二)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二)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二)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怎么来归类确定什么是太阳病,什么是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呢?这就是伤寒辨证法的提纲条文,今天我们学习六大类型的提纲条文中的太阳病,阳明病和少阳病。

对于伤寒论中的脉诊,我只要求大家目前练习掌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实脉(有力),虚脉(无力),这个大家在自己身上练习,找亲人练习,掌握自己的平时脉象状态,感觉脉在指下的变化运行。

一旦得外感了,再一比较,就清楚明白了。

至于伤寒论中的脉象,大家学习条文时去练习体会即可,最重要的是掌握住浮沉迟数虚实这六个基础脉。

而药物性味,则以神农本草经为标准,本经上没有而伤寒中有的药物,则再从名医别录中学习,再没有的则可看唐本草和中华本草。

下面进入太阳病提纲条文的学习。

师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太阳病即表阳证的提纲。

条文中讲一个脉象,一个主要症状,一个主观感觉。

临床上,符合此三者,表现为阳性,即可定义为太阳病。

这就很明显可以看出,不仅仅是太阳经发病有可能表现成这样,督脉发病难道不可以这样,其它经脉,脏腑有病变难道不可以表现为这样?那些死守太阳病就是太阳经病的人,要多想想为什么?是不是自己太固步自封了?脉浮---这是太阳病的主脉。

表示病位在表,也可表示有热。

左右手脉,以桡骨为关,向掌心去,为寸,向肘关节去,为尺。

具体的,大家请百度一下,有诊脉的图片可参考。

浮脉,就是手指轻轻放在寸关尺上,寸部就能感觉到脉动。

我们得外感时,最先浮的部位就是寸位,特别是左寸。

这是诊脉时的位置,虎口要向上,保持脉道畅通。

你们可以自行体会,虎口所处位置不同,脉会有细小变化。

太阳病,它的脉象以浮脉为最常见,而且是左寸浮最多见。

在有的时候,也可能脉象上没有太多变化,浮的不明显,这是其变。

事物都是有常,有变,大家一定要有这种圆融的中医辨证思想。

不仅脉是这样,就是提纲中这三者,也常常可以不全备,甚或只见其一,都可能是太阳病。

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

经络的三阴三阳经络的称谓指: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

后世多称: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二者所含内容完全相同,其中的手足,脏腑分布配属容易理解,其深一层的理论内容,拟另文探讨。

本文仅讨论三阴三阳的称谓与临床意义。

1、三阴三阳称谓的来源及其含义《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帝曰: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说明了三阴三阳亦来源于远占的阴阳理论,它是先人对自然、人体诸多事物内在变化过程认识的深化。

一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太阳,少阳阳明,不仅是一分为三,而且表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阴阳消长、转化的数量,性质的变化过程。

根据《内经》的记载,三阴三阳中阴气、阳气的消长和各自发展阶段的功能特征可用下表式:太阳(主开)一阳明(主阂)一少阳(主枢)(三阳)(二阳)(一阳)太阴(主开)一少阴(主枢)一厥阴(主阂)(三阴)(二阴)(一阴)由于三阴三阳理论较好地表述了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变异,转化的运动发展过程,被广泛地应用到天气、地候、经脉、脏腑和对疾病的认识分析理论中。

正如《内经》所云:“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

故天有宿数,地有经水,人有经脉……”(((素问离合真邪篇)))。

仲景先师引六经以概百病,立辨证施治之祖训。

2、六气,六绛,藏象的类系《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三阴三阳外化为天之气则为风寒、暑(热)、湿、燥、火六气;外化为人之经脉则为六经;外化为脏腑则为六脏(五脏加心包),六腑。

这六气,六经,藏象都在某些方面符合三阴三阳的运动变化规律,相互之间存在着相感、相通、相因的联系。

2. 1六气六经相感。

六气六经相感并不是泛指,而是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和联系规律的。

论人体三阴三阳之演绎规律(上)

论人体三阴三阳之演绎规律(上)

论人体三阴三阳之演绎规律(上)一、三阴三阳理论问题的提出三阴三阳体系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三阴三阳是研究中医学最简单而又最全面的方法。

那么何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是如何来的?为何不是二阴二阳抑或四阴四阳?1.1阴阳学说的演绎规律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然其要一也,阴阳之数是无穷无尽的,数的多少在于我们研究问题的繁简,研究对象的多寡,道理演绎的深浅,比如一天,研究昼夜规律,则一阴一阳足矣;研究上午,下午,前半夜,后半夜,则二阴二阳足矣;研究十二个时辰的规律,亦或是二十四个小时的规律,则需要进一步细分,划分的阴阳数量越来越多,所以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演绎天地万物的道理,几无遁形。

1.2经典中的疑问对于以天地人合一的中医学说,其理论学说亦逃不出阴阳演绎的窠臼。

故在经典医学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人体阴阳属性归属的内容,甚至出现归属不一致的情况,比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说:“肺者……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而《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阴中之太阴,肾也。

”同为太阴,阳中之太阴与阴中之太阴是不同的,可以理解,那后世又为何出现脾为太阴等说法?抑或不能说其错,只是研究问题时选取的角度不同,但是,对于人体这个对象来说,理论上有没有一个标准的划分呢?如何划分的?按照上面的逻辑,有无阳中之少阴、阴中之太阳呢?分别为何?如果说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么《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同对于肺的论述,确变成了“阳中之少阴”,如此可以看出,这不是一套标准,那么我们是不是在研究人体时可以随便更换藏府的阴阳属性呢?更进一步讲,以整体观念自居的中医理论是不是可以把同为五藏的肺和肾,以至于脾都定义为太阴呢?如果可以,那么就违背了阴阳的对立属性,如果不可以,那么如何定义才是正确的?抑或理论抄写传承出错,抑或非一人一时之作,那么经过漫长的时间传承,为何没有人来提出或质疑这个问题呢?如果说肺与肾的争议不大,那么肾与脾同在于腹部,又如何都为太阴呢?如果说肾为少阴,脾为太阴,抑或脾为至阴,肺为太阴,那么把脾与肺同作为太阴,在伤寒领域又为什么比比皆是呢?抑或说脾肺同为太阴,说的是脾经脉与肺经脉,非脾藏、肺藏之谓,那么藏府和经脉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如果说没有联系?那为何叫脾经脉、肺经脉呢?如果说有联系,那经脉和藏府何为源头?何为支流?经脉的属性和藏府的阴阳属性是相同还是不同?如果相同,那么五脏六腑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五脏和六腑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还是从属关系?从整体角度看,如果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是一对阴阳对待关系,那么进一步划分五藏或六腑的时候,那么必然有阴中之阴,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阳中之阳,那么五脏中何为阴中之阴,阴中之阳?六腑中何为阳中之阴,阳中之阳?根据经典内容来看,五脏再次划分阴阳关系时,是以背和腹为阴阳前提划分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的解释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的解释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的解释一、引言三阴三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源于《黄帝内经》。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三阴三阳的含义、特征以及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二、三阴三阳的概念及源流三阴三阳,简称三阴阳,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其源自《内经》,《内经》是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大量与三阴三阳相关的内容。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三阴三阳则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三阴三阴包括了太阴、少阴和厥阴。

太阴主要包括了脏腑系统,如肺、脾、肾等;少阴主要包括了经络系统,如心、肝、肾经等;厥阴主要包括了奇恒之气和叶府之气。

2.1.1 太阴太阴主要负责人体内的贮藏、养分吸收、输布以及贫血等方面的功能。

2.1.2 少阴少阴主要掌管人体的热能、燥湿等方面的调节,与人体的产生、生成热量等息息相关。

2.1.3 厥阴厥阴由奇恒之气和叶府之气组成,它们在人体的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与心理活动、情绪变化密切相关。

三阳包括了太阳、阳明和少阳。

太阳主要包括了朝癸之阳、午夜之阳;阳明主要包括了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胃经;少阳主要包括了脏腑之阳、手少阳三焦经以及足少阳胆经。

2.2.1 太阳太阳主要负责人体的卫外缘、固泣、外耳的运动引导及上衣后颈部的护卫功能。

2.2.2 阳明阳明主要起到排泄体内毒物、排汗督脉、四肢运动等作用。

2.2.3 少阳少阳主要与人体的消化、肝胆作用息息相关,是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监测器。

三、三阴三阳的相互关系三阴三阳之间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和调节。

3.1 三阴相互关系三阴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上下相输、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等方面。

例如,肺与脾相输,肾主水道却受风寒之邪的侵袭时可通过脾阳化水的方式得到平衡等。

3.2 三阳相互关系三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上下相输、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等方面。

例如,少阳司三达,将阳气的排泄整个过程贯穿始终,保证体内的阳气正常运转等。

李玉宾老师讲伤寒:三阴三阳

李玉宾老师讲伤寒:三阴三阳

李玉宾老师讲伤寒:三阴三阳伤寒六经,也叫三阴三阳,三阳就是太阳、阳明、少阳,三阴就是太阴、少阴、厥阴。

在《内经》里面讲到太阳和少阴互为表里,太阴和阳明互为表里,少阳和厥阴互为表里,这三对叫三阴三阳。

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少阴就是最少的阴,太阳就是最大的阳,《内经》里讲的三阴三阳“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

阴阳的概念说起来是相对的,也不过是随着人的执着心的轻重不同而产生的明暗变化而已。

就和黄元御讲的一气的变化是一样的。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里面主要是从气机流通的角度来讲生命的变化。

伤寒讲得更接近生命的源头,我个人感觉六经体系应该是从神气的角度来讲的,讲的更接近于生命的源头。

《内经》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意思就是说阴阳之气有的多、有的少,表现各自不同,所以取了个名字就叫三阴三阳,也就是伤寒里面六经的名目,也就是伤寒六经。

那么,我们从自身证悟的角度来看这个三阴三阳是怎么形成的呢?从字面上看是非常好理解的。

所以有时候我在想,古人为三阴三阳取名字取得真是有智慧呀!其实是大道至简,已经摆得很明白了,只是后人不解而已。

很多医家就被“多少”这两个字绊倒了,就认为阳气多就是太阳,阳气少就是少阳,阴气少就是少阴,阴气多就是太阴,所以你去看古往今来注家的注解,引经据典,望文生意,洋洋洒洒说了很多,其实都没说到点子上。

虽然我不敢说我说的一定都是对的,但是我觉得至少大方向是对的。

三阴三阳的阴阳之气各有多少的“多少”,可不是数量的多少,不是有多少阴阳之气的意思,这个“多少”讲的是什么呢,阴阳代表了清浊。

我们刚才从自身证悟的角度来讲,人的执着心如果轻,他的自性光芒就高,展现的阳气就多,就更加光明;如果执着心重呢,他自性光芒就暗,他展现的阳气就少。

就好比同一个灯泡,蒙一层薄纱就很亮,蒙一层牛皮纸就很暗,所以阴阳之气的多少其实是讲的阴阳之气的清浊,是清浊的程度多少不同,导致了显现出来不同的阴阳的象。

少阴对应的是太阳,什么叫阴?阴就是人的执着心、就是人的贪执。

三阴三阳体质论

三阴三阳体质论

三阴三阳体质论三阴三阳,钤辖众人赵进喜教授三阴三阳体质论认为,由于人群不同个体在生理情况下,三阴三阳六大系统生理功能存在不平衡,决定了人群可以划分为三阴三阳六大类体质。

但根据《伤寒论》原书论述,结合临床实际,观察发现:三阴三阳六大类体质还应该进一步再细化。

而基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三分法”的思想,每个事物都可以按左、中、右,上、中、下,太过、不及与适中,进行分层。

所以,三阴三阳体质分类方法,主张首先把人群体质划分为三阴三阳六个类型,即太阳体质、阳明体质、少阳体质、太阴体质、少阴体质、厥阴体质,然后每一个体质类型,再进一步划分为甲乙丙三个亚型。

实际上,总共是分为十八个类型。

观察发现:基本可以涵盖人群的绝大多数的个体。

1太阳体质太阳体质之人,具体可分为太阳甲型、太阳乙型、太阳丙型体质三个亚型。

太阳甲型,不确切的说,可以称为卫阳充实之人,基本上就是一般说的阴阳平和之人。

太阳甲型体质之人,感受风寒之邪,卫阳奋起抗邪,就会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脉浮紧,即麻黄汤证。

比如青壮年民工,体力劳动者,身体壮实,很少感冒,偶尔受风寒,发热恶寒,吃一片退烧药,喝一碗热姜汤,盖上被子睡一觉,一出汗就好了。

这类人就是属于这种太阳甲型体质。

太阳乙型,不确切的说,可以称为卫阳不足之人。

临床常见一些过敏体质的人,比如有过敏性鼻炎的人,小孩子当中的“易感儿”,面色萎黄,或体形虚胖,频繁感冒,怕进空调房间,一受风,受凉,就打喷嚏、流鼻涕,就感冒发烧,而且感冒后容易迁延好多天不好,甚至诱发咽痒咳嗽、哮喘、皮疹等。

这类人就是属于这种太阳乙型体质。

太阳丙型,不确切的说,可以称为卫阳太过之人。

临床常见一些青少年,也是容易得呼吸道疾病,爱犯嗓子疼,咽喉炎、扁桃体炎,成年人可见酒糟鼻,小孩子两茼黄鼻涕,动不动就发高烧,甚至变生肺炎、心肌炎、肾炎、风湿热之类。

这类人就是素体肺热,阳气反应太过,属于太阳丙型体质。

人体经络三阴三阳深度解析

人体经络三阴三阳深度解析

人体经络三阴三阳深度解析足太阳膀胱经解析足太阳膀胱经,就是足三阳经的“开”。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什么意思呢?州都:州,水中可居住土地也;都,故君旧宗庙的城为都;州都为河流口岸之处。

津液藏焉:津,水渡也,有舟船之意。

津来源于饮食,出于腠里为汗,下达膀胱为尿。

(腠:皮下空隙。

)液,气之所煦成液也;液从水谷化生,其清稀者为津,浊而稠者为液。

藏,收存也。

气化:气,云也;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膀胱的特点有三:其一,与肾相表里,肾为先天之根,故为都;二,人体水分泻下之前停留于此,水来土囤,故有州意;三,人体水分由火之气化于此,如同大地清气上升为云,云遇寒降下为水,完成天地相交。

膀胱,又名净府、水府、玉海,位于下腹部,是水液聚积之地。

膀胱主要功能是储存水液,经过气化后排出小便,其功能隶属于肾。

治宜:宣通气化,渗湿利水,温肾固脬等法。

膀胱经为什么叫足太阳膀胱经?“太”是什么意思,是“极端、过”的意思。

太阳,也就是最大的阳气出处。

膀胱经在12经络中的主要作用是升发人体的阳气的,换言之,人体有没有精神,气力是不是足,都依赖于膀胱经是不是通畅。

为什么不通呢,是因为湿闭住了,无法气化。

当按摩师将我们后背走一遍罐之后,我们就会感觉后背很松快,就像卸掉一块盔甲一样的轻松,这就说明我们的阳气得以升发了。

同样,运动也能达升发阳气的效果,一出汗,也气化了,也会感觉轻松,“动则生阳”就是这个道理。

■足少阳胆经解析说完足太阳膀胱经了,我们再来说说枢,足少阳胆经就是足三阳经的“枢”。

少,是什么意思?是缺少了意思。

少阳,也就是缺少阳的意思,也就是说门处于半掩状态为少。

在《黄帝内经中》胆被称之为“中正之官”。

胆,与肝相表里,为中正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中正:中,纳入也,纳入范围(口),加一竖含上下通彻之意;正,是也,一为上位,放于止上,是上位止于正道。

人体基本概念:人体三阴三阳

人体基本概念:人体三阴三阳

人体基本概念:人体三阴三阳人体有头面、四肢、躯干;内有五脏六腑,外有皮脉筋骨肉,经脉窍穴贯穿链接。

把人体当成一个整体看:人体的基础设施:皮脉筋骨肉、各个实质器官,这些都是形体,都是不能动的。

体内的流动物质:人是活的,人之所以有生命,在于其中有物质的流通。

人体中流通的是水、血、精气。

把人体简化看:人体从口腔一直到肛门,这是一条连通的管道,这是在人体的最里层,人体从自然中所吸收的营养全部来自这条管道,这条管道称为阳明。

人体外面是一层皮肤包裹,保障人体不受外邪侵袭,保证人体内部物质不会外散外泄,这层屏障称为太阳。

从内部管道到外面皮肤其中有无数小管道沟通内外,所有这些小管道统称少阳。

这便是三阳。

然后看人体内部流通的水血精气:水液之行,称为太阴。

血液之行,称为少阴。

精气之行,称为厥阴。

这便是三阴。

人体三阳不病,则说明人体从内到外管道通畅。

人体三阴不病,则说明津血精气不虚。

阳病则治之在阳,阴病则治之在阴。

水不行则为痰饮、血不行则为瘀血、精气不行则生癌肿,此为百病之源。

自我诊断:对照自己的身体,看看是外面太阳出了问题,还是里面阳明出了问题,还是中间三焦管道出了问题,是水液循行的问题,还是血液循环的问题,还是精气循行的问题。

万病皆不出于六经。

伤寒论中把人所有的疾病分为六种,就是六经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人体所有的疾病都不超过这六种范围,包括杂病。

伤寒论被称为方书之祖,其中所用之方被称为经方。

古人说半部伤寒便可走天下,以我的经验此言是不虚的。

伤寒论中的方子能用的熟练,对治现代大多数的疾病都是没有问题的。

小孩的病是比较好治的。

因为小孩心思单纯,无七情六欲之伤,身体内部通畅。

要么是外受风寒,外部太阳抵御外邪而发热,要么是饮食不当,内部阳明不通而积食,很少有其它的病。

所以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寒则强外,饥则强内。

【归真医学】。

三阴三阳的发生学原理

三阴三阳的发生学原理

三阴三阳的发生学原理三阴三阳模式的产生,最初源自于将一昼夜划分为六段的时间表示法。

古代医家根据医学实践自身的需要,大大发展了阴阳再分阴阳的思想,这样才可以适应认识事物与疾病,对事物、疾病进行比较分类的需要。

阴阳理论的源头是昼夜,所以《灵枢·卫气行》有“阳主昼,阴主夜”之论。

昼夜再分阴阳,昼又可分为上午和下午,上午就是阳中之阳,下午就是阳中之阴;夜又可分为前半夜和后半夜,前半夜是阴中之阴,后半夜则是阴中之阳。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很显然,这里将一昼夜分为朝(旦)、日中、日入(夕)、夜半四个时段。

昼为阳,平旦时阳气渐生,故为“少阳”,“少”通“小”,“少阳”也就是“小阳”;日中时阳气最盛,故为“太阳”,“太”通“大”,“太阳”也就是“大阳”。

夜为阴,日夕时阴气渐生,故为“少阴”,也就是“小阴”;夜半时阴气最盛,故为“太阴”,也就是“大阴”。

中医的阴阳学说来自于哲学,但对其进行了创新性改造与发展,即三分阴阳而成太阴、少阴、厥阴与太阳、少阳、阳明。

其中,“厥阴”“阳明”这两个名称是中医学所独有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领域中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可以视为中医学独创的概念与范畴。

日本人丹波元简在《医賸》中说:“太少阴阳,原是四时之称……后世说《易》者,专用此论蓍策之数矣。

以阳明、厥阴,合称三阴三阳者,医家之言也。

”为什么要将阴阳“一分为三”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与实践中,发现万事万物除了阴、阳的两面之外,还有界于阴阳之间的“中介”,也就是“临界点”。

如太阳照射下的阴影与明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明暗之间有一个非黑非白的光晕处;白天与黑夜,从太阳落山到完全的黑夜,还有一段过渡的时间;从黎明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也有一段过渡的时间。

这一“临界点”,正是事物由阴而阳、由阳而阴发展变化的“关键点”,因而提出了阴阳一分为三说。

医学研究和思考的对象是人,古人认识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但“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三)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三)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三)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二)下面进入三阴病,太阴病的提纲,284、师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硬。

----太阴病是里阴寒证,病位和阳明病完全一样。

腹满而吐,食不下,腹部胀满,包含胃脘也就是心下痞满。

一般喜按,也有不喜按的如寒疝证,但都喜温。

腹部,可以上连及心下,也就是实体的胃脘,下及少腹,胀满,喜温喜按。

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胃里面虚寒,它消化不过来,就不想吃东西。

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自利,经常大便稀溏,这是虚寒的表现,腹部不但胀满,呕吐,还会经常疼痛。

太阴病就是这几个要点:胃口差,胃腹部容易胀满疼痛,喜温,易呕吐,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先硬后溏。

太阴病不会口渴,若饮水也喜热饮不多饮,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润,或厚或腻,多伴有齿印,水饮重则舌面湿滑。

治疗的方法,就是理中丸或汤(人参,干姜,炙甘草,苍术),严重一点就是四逆汤(干姜,炙甘草,附子)。

中成药可以选用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

肠胃中水湿重的,可选用附子汤。

胃寒湿而致呕吐伴胸部满胀的,可以选用吴茱萸汤(吴茱萸,生姜,红枣,人参),若有痰食积在胸膈的,用三物白散(巴豆,桔梗,贝母)。

偏于腹部胀满的,可选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等等。

太阴病是里阴寒证,不能用下法,特别是不能误用阳明病的承气汤来下。

若里有寒,又有积滞必须下的,可以用温下法,如大黄附子汤(大黄,细辛,附子),三物备急丸(大黄,巴豆,干姜)这样的方子。

如果误用阳明病下法来治太阴病,就会造成胸下结硬的变证,这个胸下结硬,就是脏结证,形成寒实积聚,也就是现代的肿瘤,这样病情就加重了。

治太阴病就是要保住人的胃气,才能留人治病。

真正的死证,绝大多数都是胃气衰败所致,就是太阴,故有“死在太阴”之说。

在伤寒论中,把死证大部分条文是放在少阴病篇中列出的,这是有其意义的,因为少阴病是表阴证,是阴证的虚证,在表的时间极短,然后很快就会内传太阴形成少阴太阴并病或合病,死证放在少阴就是提示我们在少阴阶段要及时截断病情的发展,否则会越来越严重。

三阴三阳到底是什么

三阴三阳到底是什么

三阴三阳到底是什么阴阳是什么?确切的说,是一种人类借助大地和圆周运动的中心点发光作为参照物后的感知。

可以说,阴阳就是坐标。

正是因为大地的存在,生生的把天割裂成阴阳。

如果地球是透明的,也就不存在阴阳了,也不会产生文明了。

正是阴阳的存在,让人们理性的发现了更高维度的空间与时间,并且与我们的一切息息相关。

在探索三阴三阳之前,我们先一步步的展开,先看阴阳的特点。

太阳光照耀我,为阳,背对着太阳光是午夜,由于大地的阻隔,我看不见太阳了,为阴。

此时,我们把一天的周期二等分。

那么二阴二阳呢?如果我们在子夜时分,地球永远不再自转了,我们还会回到中午的午时吗?还能够感受到烈日当头吗?答案是成立的。

我们可以在这个冬至的子时,只公转,不自转,当公转半年后来到夏至时,我们竟然走到了阳面,真的烈日当头了!这样,我们一会组合成只公转不自转,一会再组合成只自转不公转,一会再组合成既公转又自转,此时的年与日的组合,竟然把二者的合体的周期四等分了。

如果超序的看待年与日,也就是年和日不存在包含关系后,我们可以在一天中的同一时刻拥有两个阳,也能够拥有两个阴。

此时的因果,不再是一因一果,而变成了二因二果。

这就是著名的子午流注,是产生三阴三阳的过渡核心原理。

古人并不满足于二阴二阳,一生二之后,继续开始了三体的流转,开始了二生三的探索。

当把月亮的周期合体到年日后,合体后的周期竟然八等分了。

此时,某一时刻,可以产生三个阴,抑或三个阳。

人类竟然对原有的判断产生了巨大的反思。

由于年的周期、月的周期与日的周期相差过于长,人类产生的错觉,固执的认为一因一果。

其实,我们当下的感知,用这三个周期哪一个都可以得到。

此时的人类,已经恍然大悟,当下的烈日当头不一定是因为地球自转产生的,也不一定是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

我们每一时刻的感知,它的因,竟然无法直接定义,不一定是哪个因素导致的当下的果!当中医进入混沌世界后,开始辩证理性的分析,因与果的关系,绝对不是我们正常判断的关系。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一)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一)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先,我简单的给⼤家讲⼀下中医这个传统医学,从远古时代所形成的流派,那时有三⼤流派。

古传中医,流派有三,⼀⽈经⽅派,⼀⽈医经派,⼀⽈祝由派,可参考史记记载各派详细的著作名。

经⽅派,以本草为核⼼,总结远古以降先⼈治病之经验效⽅,加以总结归纳,提炼出⽅证相应说,升华为理论并再指导临床,以其千古皆效,可重复性极⾼⽽著名,故称为经⽅派,可经万世检验皆效之⽅剂之意也。

经⽅派,以神农⼤神为最⾼祖师。

医经派,以经络为经,脏腑为纬,以针刺艾灸导引按摩等为术,也是先⼈总结实践之效验⽅法,并道法⾃然⽽升华为理论并再指导临床。

其效⽤也是⼤彰,名传天下,今⼈多以医经派之内经为中医之源头即因此也。

医经派,以黄帝⼤神为最⾼祖师。

⽽祝由派,据传来⾃远古洪荒时代的共⼯⼤神,其后⾃巫彭巫咸⽽下,善于以精神⼒量之运⽤以愈病,据传有神奇的功能,惜⾃有清⼀朝,已渐失传矣。

祝由派,以共⼯⼤神为最⾼祖师。

备注⼀下:古传还有⼀种说法,说第三⼤流派是素⼥脉诀派,这个不正确啊。

其实素⼥派是医经派⾥的⼀个分⽀,古代黄帝素⼥是⼀家。

简要⾔此,在于说明中医⾃古是有流派的,则各⾃有其长,有其短,吾辈中医学⼦,当宗⼀家,⽽兼学别家,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为善学者。

我们理清了这些,才知道从何处着⼿,真正⾛进伤寒论(内经)这些古传医学的⼤门,因其各⾃侧重点不同,⾃然要求学习⽅法也有区别。

但是,这并不是说其它流派就不需要我们学习了,恰恰相反,在你学好⼀个流派的功夫后,更是要⽤功的去学另⼀流派的知识,并融会它,发展它。

现在我们开始进⼊伤寒论的⼤门,《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传承了《汤液经法》,并结合他的经验,总结增⼴后⽽成,并创造性的发明了三阴三阳辨证法,亦即后世称为的六经辨证法。

伤寒杂病论在后⾯我简称为《伤寒》,包含现在讲的伤寒论与⾦匮要略。

在仲景以前,中医⼏⼤流派,都是⽤脏腑,经络这些辨证法,但都不及三阴三阳辨证法精当⽽准确,标准。

这套⽅法,重复率极⾼,不同的⼈来辨,基本上都能得出⽅向与处⽅基本相同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同修,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汉传经方,真是殊胜的缘份。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复习三阴三阳理论。

一说到三阴三阳,大家都会想到“少阴、厥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

这几个名词谁不知啊,很简单嘛。

的确,大道至简,本来就是这么简单。

但如果不能熟悉其来龙去脉,就很容易让脑袋糊涂。

如果能理顺其运用关系,就能使思维清晰,运用自如。

一、三阴三阳概念起源
三阴三阳理论是阴阳学说的真正理论内涵核心。

是阴阳学说在临床辨证中的根本框架模型,是中医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更是指导六纲临床辨证的根本理论。

刘师前不久在YY语音中又特别进行讲解。

三阴三阳,和五行一样,是分类方法,老祖宗不知道从哪来的高智慧,“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掌握了这种方法,将自然界万事万物,用阴阳二分法归类,然后再将阴阳各自再进一步一分为三,进行细化分类。

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刘师说:一,就是太极,二,就是两仪阴阳,加上中气,就是三才。

三才之道,是万物化生最基本的模型,所以老子说三生万物。

三才者,天地人,象阴、阳、中气。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故三才而两之,六位定矣。

孔子在易经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又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六者,三才两之而成。

在卦曰爻,象万物之变化。

又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刘师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类比生矣。

辨治者,类比之道耳。

盖三才两之,则阳有三,阴有三,六纲出也。

阳有太阳、阳明、少阳,阴有少阴、太阴、厥阴。

太阳少阴,天之阴阳也。

阳明太阴,地之刚柔也。

少阳厥阴,人之贵贱也。

此皆万物类象耳。

三阴三阳之六纲分类法,是对一切事物进行六分法的宏观属性归纳和识别,六纲辨证理论、六气学说、经络的三阴三阳开合枢定位,都是在其指导下产生的。

二、三阴三阳不同运用
在中医学上,经络、六气、六纲辨证,虽然共用了三阴三阳理论进行分类和理论指导,但是其赋予的理论内涵和概念以及在时序上各不相同,各自有严格的对应标准。

不能彼此混淆。

第一,它在经络学说上的归类法: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

这是脏腑、经络理论中的“三阴三阳”表里配属。

第二,是六气对应配属:
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
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
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
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
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
他这个配属,是阳之表----阴之里:太阳司天“表”---太阴在泉“里”。

阳之里----阴之表:阳明司天“里”---少阴在泉“表”。

阳之半表里---阴之半表里:少阳司天---厥阴在泉。

第三,辨证配属,就是《伤寒论》的病理分类:
太阳(表)---阳明(里)---少阳(半表里)。

太阴(里)---少阴(表)---厥阴(半表里)。

和上面一样,但是,赋予的含义彼此不同。

三者的含义都不相同。

再强调一下:这三个理论,都用三阴三阳分类法,但是理论不能混淆。

不同的运用之间不能混淆。

不能互相套用。

将六气和经络引入《伤寒论》,就象三个人、三个理论混到一起,夹杂不清。

比如:把《伤寒论》的“太阳”理解成六气的寒水(肾、膀胱),又进一步说是膀胱经,这样,又把太阳寒水的“肾”给丢了。

肾成了少阴火了,讲不通就来个“从化”搞定。

明清时的医书,很多都是这样讲,现在也有很多人这样讲,包括我们现行的教材,中医诊断学上也这样讲。

象极了老百姓说的牛头不对马嘴。

哪能这样糊里糊涂呢?
我们现在主要是学习三阴三阳在六纲辨证理论里的应用。

三、三阴三阳的生理病理
1.生理:正常状态下,机体三阴三阳之气彼此内外上下沟通,平衡运转,维持健康自稳状态。

下面画了一个表: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有自我的平衡调节机制。

我们可以抽象地把这种自身的调节系统,按三阴三阳理论,划分为六大自稳系统。

太阳和少阴这两大系统共同主表。

其中太阳主发散体热和汗液,少阴则制约其发散过度,二者维持着肌表相对的阴阳平衡。

一旦这种平衡被外邪打破,机体就会以出汗这种形式来排邪。

病轻的,则可自然痊愈。

病邪重的,超出自我调节能力,就会有一系列的外表症状。

如果表虚寒的严重,少阴系统就会发挥作用,制约太阳的发散和汗出,而出现畏寒无汗的现象。

阳明和太阴两大系统,则负责脏腑之间的阴阳平衡。

阳明负责纳入饮食与消化,太阴负责排泄,二者一旦失去平衡,机体就会以腹泻和呕吐的形式,排出病邪。

如果超出自身的调节能力,阳盛则伤津而便秘,阴盛则寒饮不化而下利。

最关键的一对是少阳和厥阴,少阳调节太阳和阳明表里之间的平衡,厥阴调节少阴和太阴表里之间的平衡。

同时,又调节着整体阴阳之间的大平衡。

这个系统失去平衡,就会寒热错杂,乱像纷呈,出现整体的生理功能紊乱。

可以参考下面这个图来理解
2.病理:机体受到病邪侵袭,表里上下阴阳失衡,无法自我调节而恢复阴阳平衡的常态,产生疾病。

三阳主实热,三阴主虚寒
太阳主实邪在表
阳明主实邪在里,
少阳主实邪在半表里
少阴主虚邪在表
太阴主虚邪在里
厥阴主虚邪在半表里。

四、六纲辨证
六纲辨证,是一个纯粹的临床术。

这个六纲,前面已经讲过,是从阴阳法则发展来的,阴阳是六纲之体,六纲,是阴阳之用。

《周易》里说:乾坤生六子,退位而不用。

这个六纲,给疾病进行定病位、定病态、定病性。

1.定病位:
按照阴阳属性,阳在表、在上,阴在里、在下。

把阴阳的表里上下又各分为表里上下,这样,阴阳表里又各有个半表半里。

如此,阴的表---里---半表里,
阳的表---里---半表里,
归纳成六个部位。

上---下---中间,也可以按阴阳分为六个层次
阴的上---下---中
阳的上---下---中,
什么病都可以按这个方法定位,这就是定疾病的病位。

2.定病态
病态就是虚实问题。

这个虚实,是对表里上下这个阴阳定位说的。

阴的虚---实---半虚实,
阳的虚---实---半虚实,
3.定病性
病性就是指疾病的寒热
阴的:寒---热---半寒热
阳的:寒---热---半寒热
这样,按照三阴三阳的分类法则,归纳为:
阴的:表---里---半表里阳的:表---里---半表里病位
阴的:虚---实---半虚实阳的:虚---实---半虚实病态
阴的:寒---热---半寒热阳的:寒---热---半寒热病性
可以参照这个图:
这里,举个例子,太阳伤寒证,用六纲理论分析:
太阳是个表证,伤寒是个寒症,伤寒无汗发热,周身骨节痛,又是个实证,这样举一反三,简单明了。

六纲分法跟六气没有关系,跟经络也没有关系,不用乱联系别的什么理论,就是六纲分辨法,精简明了。

最后附上刘师的一段总结:
三阳者,表也,实也,热也。

三阴者,里也,虚也,寒也。

阳之表,太阳也。

其里,阳明也。

少阳者表里之中也。

阴之表,少阴也。

其里,太阴也。

厥阴者表里之中也。

此三阴三阳六纲之本义也,以定万病之提纲也。

就说到这吧,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