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三阳”时空生命模型探源
三阴三阳”时空生命模型探源
伤寒论》“三阴三阳”时空生命模型探源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关于《伤寒论》“三阴三阳” 六经的来源、六经的实质等问题,在中医学界尚有争议,未成共识。
本文仅从文化背景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一探讨。
1. 关于三阴三阳六经的来源。
学术界一般认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体系直接来源于《素问·热論》。
《素问·热论》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 六日,厥阴受之"。
实际上最早记载“三阴三阳”名称的文献并不是《黄帝内经》,而是汉初的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只是到了《黄帝内经》足臂“三阴三阳”十二脉才得以完整,那么马王堆帛书和《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又有什么来源呢?有人进一步认为《内经》的“六经”与《左传》的“六气”有渊源关系。
《左传·昭公元年》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
”这里的“六气”主要指气候现象。
《内经》中的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亦指天地自然的气候。
虽然《素问》“七篇大论”将六气与三阴三阳结合在一起,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将两者结合为:风合厥阴,暑合少阴,湿合太阴,火合少阳,燥合阳明,寒合太阳,幷以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
然而“七篇大论”毕竟在《素问》主体篇章之后,这种结合必然是在三阴三阳的名称以及学说形成之后。
因此我们认为“六气”并不是“三阴三阳”的直接来源。
我们认为,“三阴三阳”来源于先秦哲学的“一分为二”(阴阳)思想和“一分为三”(三才)思想,而直接导源于《易经》的六爻卦和《易传》的六子卦。
殷商时期的“阴阳”文字已经初显阴阳思想的端倪,西周末期以阴阳解释地震等自然现象(见《国语·周语上》),更标志着阴阳学说的成熟。
曲黎敏:试论三阴三阳
曲黎敏:试论三阴三阳.txt如果中了一千万,我就去买30套房子租给别人,每天都去收一次房租。
哇咔咔~~充实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唐僧;带翅膀的也不一定是天使,有时候是鸟人。
提要中医是三阴三阳学说的集大成者,本文探讨了三阴三阳的古天文学背景和医道内涵,指出三阴三阳是对阴阳的定位、定量、定性、定向标定,研究中医理论中的三阴三阳问题对重新认识中医理论框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阴三阳,中医,古天文阴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已有诸多讨论,但大多集中在阴阳定性研究以及阴阳观的流变探讨。
对中医的三阴三阳学说往往重视不够或语焉不详。
实际上,在阴阳学说的发展史上,三阴三阳的问题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对中国哲学范畴的重大发展,而且是阴阳学说当中一个质的改变。
即从对阴阳的定性研究,转而为对阴阳双方的具体的定位、定量标定,而阴阳的由三到一、由一到三又指明了疾病的传变方向,由此三阴三阳本身就具有定位、定量、定性、定向四种含义。
因此研究中医理论中的三阴三阳问题对重新认识中医理论框架有重要意义。
三阴三阳学说的天文学依据1.阴阳观念与古代天文学在中国古代,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对远古的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知识是星占历算,祭祀仪轨,医疗方技。
星占历算是把握和探索宇宙的知识,祭祀仪轨是整顿人间秩序之学,医疗方技是洞察人类自身生命的学问,其中天地人三才密切相关,息息相通,正是远古文明在大方向上给予我们把握与引导,才开始了东方文明游历几千年的伟大探险。
而中国的所谓文明也正是发源于经天纬地。
天的现象的重要性从来就没有被忽略过,人们始终认识到一个事实:他的全部生活都依赖于某些普遍的宇宙状况。
而仰观天文与俯察地纪则是古代思想家掌握世界、认识世界的两个重要手段。
天文与地纪相互作用的顶点,则是后世医家提出的五运六气学说。
五运六气学说是通过对地之五行与天之六气的相互作用来推演地对空间的普遍的气运法则,并由此扩大了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三阴三阳传变规律
三阴三阳传变规律三阴三阳传变规律是指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它包括三阳和三阴两个方面。
在这个规律中,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世界万物的生命力和运动力。
我们来看三阳传变规律。
阳是代表着活力和积极向上的力量,它有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初始阳,它是无形的、潜在的,就像太阳刚刚升起的一缕阳光。
第二个阶段是中间阳,它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具有了一定的能量和活力。
最后一个阶段是极阳,它是阳的最高点,具有无限的活力和能量。
而在三阳传变规律中,阳又会转化为阴,构成了三阴传变规律。
阴是代表着静态和消极的力量,它同样有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初始阴,它是无形的、潜在的,就像太阳即将下山的一缕余晖。
第二个阶段是中间阴,它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具有了一定的静态和消极性。
最后一个阶段是极阴,它是阴的最高点,具有无限的静态和消极性。
三阳三阴传变规律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本质。
阳和阴的相互转化不仅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和个人的生活中。
只有理解和把握了三阳三阴传变规律,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通过三阳三阴传变规律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宇宙万物的无限魅力。
阳的活力和阴的静态相互交融,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美妙。
这种规律对于人类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科学原理,更是一种哲学思考。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和理解这种规律,以更好地适应和改变自己的生活。
只有在与自然规律相和谐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阳三阴传变规律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阳和阴的相互转化和互补关系。
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和领悟这个规律,以更好地生活和创造。
三阴三阳的含义
三阴三阳的含义三阴三阳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就是指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下面我们要接着谈的一个问题,三阴三阳本来的意思是什么。
应当说,三阴三阳这个概念是来自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学说。
这里我可能要适当地多说一下。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人类是最高等的动物,人类具有发达的大脑,在地球上最具有聪明才智,所以人类就要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许多未知事物进行探索。
比如说,生命是怎么来的?人的起源是什么?19世纪末,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里,他总结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以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生命是整个自然的结果。
可是在2500年前,就已经陆续出现的《黄帝内经》等一些(主要的)内容,已经明确地谈到了生命的起源。
比方说《黄帝内经》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什么意思呢,人,就是天地之间所化生的一种生灵。
天地是人类的父母,人类就是大自然的子女。
黄帝内经接着说,'生之本,本于阴阳。
'为什么地球上可以有生命,这就源本于阴阳二气。
我想,我们过去想过没想过,为什么生之人类。
实际上,这是古人观察所得来的。
中国的古人,他对生命是一个好奇的探索,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这是中医学研究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思路。
我们刚才说,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天地是人类的父母。
我们日常生活都有这样的一种认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这是遗传信息所造成的,我们人类既然作为大自然的子女的话,我们人类有哪些信息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遗传呢?现代自然科学家认为,构成宇宙的是三个要素,一个是物质、一个是能量、一个是信息。
我们从这三个要素来谈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人体是由各种元素构成的,其实构成人体的各种元素的含量比例和地球地壳的各种元素的含量比例是一致的,这就证明我们是地球人。
我们血液中有各种电解质,我们血液中各种电解质的含量比例和大海海水中各种电解质的含量比例是接近的,这就是说明我们就是地球人。
三阴三阳到底是什么
三阴三阳到底是什么阴阳是什么?确切的说,是一种人类借助大地和圆周运动的中心点发光作为参照物后的感知。
可以说,阴阳就是坐标。
正是因为大地的存在,生生的把天割裂成阴阳。
如果地球是透明的,也就不存在阴阳了,也不会产生文明了。
正是阴阳的存在,让人们理性的发现了更高维度的空间与时间,并且与我们的一切息息相关。
在探索三阴三阳之前,我们先一步步的展开,先看阴阳的特点。
太阳光照耀我,为阳,背对着太阳光是午夜,由于大地的阻隔,我看不见太阳了,为阴。
此时,我们把一天的周期二等分。
那么二阴二阳呢?如果我们在子夜时分,地球永远不再自转了,我们还会回到中午的午时吗?还能够感受到烈日当头吗?答案是成立的。
我们可以在这个冬至的子时,只公转,不自转,当公转半年后来到夏至时,我们竟然走到了阳面,真的烈日当头了!这样,我们一会组合成只公转不自转,一会再组合成只自转不公转,一会再组合成既公转又自转,此时的年与日的组合,竟然把二者的合体的周期四等分了。
如果超序的看待年与日,也就是年和日不存在包含关系后,我们可以在一天中的同一时刻拥有两个阳,也能够拥有两个阴。
此时的因果,不再是一因一果,而变成了二因二果。
这就是著名的子午流注,是产生三阴三阳的过渡核心原理。
古人并不满足于二阴二阳,一生二之后,继续开始了三体的流转,开始了二生三的探索。
当把月亮的周期合体到年日后,合体后的周期竟然八等分了。
此时,某一时刻,可以产生三个阴,抑或三个阳。
人类竟然对原有的判断产生了巨大的反思。
由于年的周期、月的周期与日的周期相差过于长,人类产生的错觉,固执的认为一因一果。
其实,我们当下的感知,用这三个周期哪一个都可以得到。
此时的人类,已经恍然大悟,当下的烈日当头不一定是因为地球自转产生的,也不一定是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
我们每一时刻的感知,它的因,竟然无法直接定义,不一定是哪个因素导致的当下的果!当中医进入混沌世界后,开始辩证理性的分析,因与果的关系,绝对不是我们正常判断的关系。
为什么要将阴阳一分为三?一起探讨三阴三阳的发生学原理
为什么要将阴阳一分为三?一起探讨三阴三阳的发生学原理小编说:古代医家根据医学实践自身的需要,大大发展了阴阳再分阴阳的思想,这样才可以适应认识事物与疾病,对事物、疾病进行比较分类的需要。
本篇文章阐述了三阴三阳的发生学原理。
阴阳理论的源头是昼夜,所以《灵枢·卫气行》有“阳主昼,阴主夜”之论。
昼夜再分阴阳,昼又可分为上午和下午,上午就是阳中之阳,下午就是阳中之阴;夜又可分为前半夜和后半夜,前半夜是阴中之阴,后半夜则是阴中之阳。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很显然,这里将一昼夜分为朝(旦)、日中、日入(夕)、夜半四个时段。
昼为阳,平旦时阳气渐生,故为“少阳”,“少”通“小”,“少阳”也就是“小阳”;日中时阳气最盛,故为“太阳”,“太”通“大”,“太阳”也就是“大阳”。
夜为阴,日夕时阴气渐生,故为“少阴”,也就是“小阴”;夜半时阴气最盛,故为“太阴”,也就是“大阴”。
中医的阴阳学说来自于哲学,但对其进行了创新性改造与发展,即三分阴阳而成太阴、少阴、厥阴与太阳、少阳、阳明。
其中,“厥阴”“阳明”这两个名称是中医学所独有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领域中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可以视为中医学独创的概念与范畴。
日本人丹波元简在《医賸》中说:“太少阴阳,原是四时之称……后世说《易》者,专用此论蓍策之数矣。
以阳明、厥阴,合称三阴三阳者,医家之言也。
”为什么要将阴阳“一分为三”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与实践中,发现万事万物除了阴、阳的两面之外,还有界于阴阳之间的“中介”,也就是“临界点”。
如太阳照射下的阴影与明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明暗之间有一个非黑非白的光晕处;白天与黑夜,从太阳落山到完全的黑夜,还有一段过渡的时间;从黎明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也有一段过渡的时间。
这一“临界点”,正是事物由阴而阳、由阳而阴发展变化的“关键点”,因而提出了阴阳一分为三说。
医学研究和思考的对象是人,古人认识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但“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图1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之南宫帮珍创作图1三阴三阳开阖枢图图2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近现代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
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
三阴三阳既是对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个时空段的划分,也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
◆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分歧特点。
从五运六气的角度来看六经,有关六经的一些难题,大多可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已故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曾指出: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渊源”。
近现代的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六经”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有人认为“六经辨证实即八纲辨证,六经名称原本可废”,甚而批评张仲景《伤寒论》“沿用六经以名篇,又未免美中缺乏”。
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本文拟据运气理论对六经辨证的原义和实质试作阐释,藉此说明运气学说的重要意义。
探求“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习称“六经辨证”。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首先将热病分作三阴三阳六个阶段;至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树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发生了极大影响。
但是,“六经”的实质是什么,后世医家颇多争议。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
目前通常的解释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事物由阴阳两仪各生太少(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而为四象,进而又分化出非太非少的阳明和厥阴,形成三阴三阳。
有人认为,《素问·热论》的六经以内外分阴阳,《伤寒论》六经则以寒热分阴阳。
若按此理解,三阴三阳表达的仅是寒热的甚微和内外的深浅。
但作为辨证纲领的六经,并没有把热象最著或阳气最盛的病叫太阳病,也没有把寒象最重或阳气将绝,抑或传变到最里的病叫太阴病。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经络模型十五种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经络模型十五种导读:《黄帝内经》基于人体经脉阴阳气血多少、分布状态、经脉气机气化活动状态之异,构建出15种“三阴三阳”经络模型,以此完成了经络理论的建构。
◎图源自:网络《素问·热论》篇从时间、空间、疾病象态三个维度,构建了外感热病的“三阴三阳”六经辨证模型,此“三阴三阳”既有经脉的内涵,又有外感伤寒病特定证候的意义。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基于人体经脉阴阳气血多少、分布状态,以及经脉的气机气化活动状态之异,应用“三阴三阳”思维模式,以其所创的15种“三阴三阳”经络模型,完成了经络理论的建构,这些经络模型各有不同内涵和临床意义。
十五种“三阴三阳”经络模型1十二正经“三阴三阳”命名模型以“三阴三阳”命名之经脉虽非源起于《内经》,却是其完善并光大了这一使命,《灵枢·经脉》为其显著标志。
手足三阳经脉之所以有如此命名,完全是以各经脉在肢体分布部位决定的:(后)太阳-(中)少阳-(前)阳明。
因为“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前胸)腹为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循行、分布于四肢外后侧的经脉命名为“太阳”,是依据其居“后”、居“外”,从部位属性而言,是两“阳”叠加,故将其以“太”(大也、多也)名之;而分布、循行于四肢外(为阳)前(为阴)廉的经脉名之曰“阳明”,是因其分布部位为阳与阴的叠加,属阳的特征不足于“太阳”;“少阳”居于“太阳”和“阳明”之间,故称其为“枢”。
同理,循行、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三条阴经,从前至后依次是:(前)太阴-(中)厥阴-(后)少阴。
内侧(阴)前廉(阴)为两个属阴的部位叠加,故将该经脉名为“太阴”;内侧(阴)后廉(阳)分布的经脉为一个属阴部位与一个属阳部位叠加,相对于“太阴”经脉属阴的成分少,故将之名为“少阴”;居于二者之间处于“枢”机地位的经脉,即名之为“厥阴”。
这既可能是《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对十一经脉命名的缘由,也肯定是《内经》完善并建立该模型的唯一依据。
中医详解“三阴三阳”
中医详解“三阴三阳”为什么要讲三阴三阳呢?第一个就是通过学习三阴三阳,让大家了解两股气是怎么运动的。
原来咱们讲过事物都是一团气,一团气之中再分阴阳是两团气,两团气构成一团气,就像阴阳鱼一样,两团气运动形成三阴三阳。
第二个因为三阴三阳历来是有存疑的,还有很多初学者会接触到三阴三阳并且会产生疑问。
因为这两点,咱们今天讲一下三阴三阳。
包绕的一团气有生长壮老死,公众号:思考部落。
一团气不断往上生长,像小苗一样,越长越大,长起来以后他一定会开花结果,然后慢慢开始凋落萎缩,最后就完结了。
但是在她开花结果最盛的时候他要结果,为繁衍后代做准备,这个大家好理解。
比如说十二消息卦,生命开始是由复卦开始的,临卦、泰卦、大壮卦、夬卦,最后阳气纯满,之后物极必反,走向反面:姤卦、遁卦、否卦、观卦、剥卦、坤卦,整个生命就结束了。
这个道家儒家都解释过。
但是两个阴阳是怎么走的。
这个咱们从三阴三阳的立脚点来讲。
所谓三阴三阳,三阳,就是少阳、阳明、太阳。
少阳是阳气刚开始起,阳明是阳气最盛大,太阳是阳气已经过了。
阴气呢,是少阴、太阴、厥阴。
三阴三阳配对的时候,为什么不是少阳配少阴呢?下边重点解释。
关于三阴三阳的命名,都在解释他配对的时候阐述。
大家看我的手(拳头状),这是一团鸿蒙未开的气,复卦开始了嘛,一点阳气从下面开始升起来了,那么这个罩着的这个气,完全像坚冰一样没有开化,就是厥阴,所谓厥阴就是没有生机,厥在这了,没有生机,在这里面有一点生机萌动,就是少阳。
整体的这种少阳配厥阴这种状态就是一阳萌动的状态。
有两个表现:第一就是冰封的世界,厥逆嘛,没有生机,第二就是一阳萌动叫少阳,这两个状态是同时并存的。
接下来之后,一点的阳气慢慢的长,越来越大,叫做阳明了。
当他长到很壮大的时候叫阳明了(拳头打开状)。
这团冰封的阴气在阳气壮大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化开了,松动了,流畅了,温暖了。
阴气也会温暖啊,由于底下阳气盛大,阴气溶解了。
这个冰封溶解的阴气叫做太阴。
宇宙无量万象的纲纪居然是三阴三阳,古人如何确立的,原来如此啊
宇宙无量万象的纲纪居然是三阴三阳,古人如何确立的,原来如此啊原创2021-04-26 11:13·经义荆解前文提到,宇宙囊括无量现象,是无法从数量上把握的。
这也是现代科学可能遇到的问题,越探索问题越来越多,好像走进了无限的迷宫。
无量现象都来自混沌态的五运这个根本,不清楚五运是什么的,可以参看前文。
只有把握根本,才能梳理一切枝叶现象,所谓纲举目张。
五运是根本,是不可分的混沌态,只有引入“我”这个观察者,混沌态才能分明条理,可以一一展开进行研究了。
这也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的深意。
大家可以深入揣摩,为什么这个神话传说可以经历如此长久的时间而没有被淘汰掉。
这个观察者被称为“我”,黄帝内经中指“君火”,“君”就是主人,就是“我”啊。
这样五运就从五变成六,细分一下就是三阴三阳了。
下面具体说明怎样分配。
五运有五种类似现代科学中的“常数”这种概念的状态。
黄帝内经中用“丹天”,“黅天”,“苍天”,“素天”,“玄天”来命名。
这些“天”的中心是“我”——君火。
(参看五运经天图)《天元纪大论》中,鬼臾区给出了“六元”这个概念,分别是风,热,暑,湿,燥,寒。
对应关系如下:六元的设置目的是对应说明“六天”的属性,也就是这六种能量的性质。
“元”字有开始,根本,基础等等含义。
使用“风热暑湿燥寒”这样的字眼是方便理解这种能量性质,绝不是说气候的。
这点必须搞清楚。
这样就建立起根本的纲纪了,然后可以具体的讨论宇宙中特定的事物的规律了。
因为万事万物都是从这里发生的,所以都是遵循这个纲纪的。
那六元和三阴三阳为什么这样对应呢?我们下篇讨论。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的解释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的解释一、引言三阴三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源于《黄帝内经》。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三阴三阳的含义、特征以及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二、三阴三阳的概念及源流三阴三阳,简称三阴阳,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其源自《内经》,《内经》是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大量与三阴三阳相关的内容。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三阴三阳则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三阴三阴包括了太阴、少阴和厥阴。
太阴主要包括了脏腑系统,如肺、脾、肾等;少阴主要包括了经络系统,如心、肝、肾经等;厥阴主要包括了奇恒之气和叶府之气。
2.1.1 太阴太阴主要负责人体内的贮藏、养分吸收、输布以及贫血等方面的功能。
2.1.2 少阴少阴主要掌管人体的热能、燥湿等方面的调节,与人体的产生、生成热量等息息相关。
2.1.3 厥阴厥阴由奇恒之气和叶府之气组成,它们在人体的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与心理活动、情绪变化密切相关。
三阳包括了太阳、阳明和少阳。
太阳主要包括了朝癸之阳、午夜之阳;阳明主要包括了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胃经;少阳主要包括了脏腑之阳、手少阳三焦经以及足少阳胆经。
2.2.1 太阳太阳主要负责人体的卫外缘、固泣、外耳的运动引导及上衣后颈部的护卫功能。
2.2.2 阳明阳明主要起到排泄体内毒物、排汗督脉、四肢运动等作用。
2.2.3 少阳少阳主要与人体的消化、肝胆作用息息相关,是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监测器。
三、三阴三阳的相互关系三阴三阳之间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和调节。
3.1 三阴相互关系三阴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上下相输、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等方面。
例如,肺与脾相输,肾主水道却受风寒之邪的侵袭时可通过脾阳化水的方式得到平衡等。
3.2 三阳相互关系三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上下相输、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等方面。
例如,少阳司三达,将阳气的排泄整个过程贯穿始终,保证体内的阳气正常运转等。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图解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图解三陰三陽经脉离则为三,合则为一三阴三阳圆运动:三阴三阳又可以细分。
都知道经络运行的起点是太阴肺经,经过一轮的循环,经过手太阴(艮立秋脾肺)肺,手阳脉大肠,足阳脉胃(兑春分阳明大肠胃),足太阴脾会到胸中。
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轮的循环就是太阴和阳明。
下面看第二轮的循环,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再次回到胸中。
第二轮是少阴和太阳。
第三轮则是最后一轮循环,不用看看,就剩下厥阴和少阳了。
第一轮的运行,是阴阳气的起始,阴气和阳气刚开始运行,自然阳气盛,阴气盛,所以命名为阳脉和太阴。
第二轮阴阳气稍弱,就命名太阳和少阴,而第三轮阴阳气衰,则命名厥阴和少阳。
三阴三阳的时、位、性三阴三阳的哲学基础是“一分为三”和“一分为二”的有机结合。
“一分为三”是古人的宇宙观,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划分。
“一分为二”则是方法论,是事物的属性。
在《周易》中“一分为三”被称作“三极(才)之道”,“一分为二”称作“一阴一阳之为道”。
三阴三阳是“兼三才而两之”的结果,——“六爻之动”。
一、六时三阴三阳的内涵三阴三阳是古天文历法的内容,六爻历把一天分为三阴三阳六时,三阳主昼,三阴主夜,太阳为初始之阳,生于日出,少阳为最盛之阳,应于日中,阳明为末了之阳,终于日入;太阴为初始之阴,生于合夜,少阴为最盛之阴,应于夜半,厥阴为末了之阴,终于平旦。
把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节,则太阳始于春分,少阳应于夏至,阳明止于秋分;太阴始于秋分,少阴应于冬至,厥阴止于春分。
二、三阴三阳与八卦的关系“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戊之上,太阳主之;己亥之上,厥阴主之。
”从《内经》来看,三阴三阳之说见于《内经·阴阳离合论》,《内经》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似乎“枢”字最好理解,即阴阳转换之枢纽。
“三阴三阳”系统是特殊的阴阳系统 ——探索阴阳观念的起源(五)
“三阴三阳”系统是特殊的阴阳系统——探索阴阳观念的起源(五)三阴三阳是一个纯哲学系统。
它不是二阴二阳系统发展的继续,而是在四阴四阳系统的基础上,古代哲人思辨的结果。
三阴三阳纯哲学系统与纯天文观测所产生的阴阳哲学系统,不同之处如下。
首先,阴阳系统的分项选取方法不同。
三阴三阳系统与二阴二阳系统相比新增了“厥阴”和“阳明”两个分项。
厥阴的科学基础数值就是夏至的晷影16寸。
它在纯天文观测建立的阴阳系统里是作为一个基数,不作为一个分项。
“阳明”的数值是四阴四阳系统的“二阳”,也就是二阴二阳系统的“少阳”,它的晷影长度是75寸,或者说阳影的长度是60寸。
三阴三阳纯哲学系统是建立在四阴四阳系统基础之上,而不是在二阴二阳系统基础上发展的继续,其依据就是《黄帝内经》中对“厥阴”和“阳明”这两个基本概念所作的解释。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一文中明确的写道:“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听说阴阳各有三,这是什么道理?歧伯说,这是阴阳之气有多有少,它的性用也各不相同。
黄帝问:阳明是什么意思?歧伯答:二个阳的阳影都显露出来了,所以称为阳明。
黄帝问:厥阴是什么意思?歧伯说:两个阴的晷影都退完了,所以称为厥阴。
“两阳合明”就是说在四阴四阳系统中,“太阴”这个最大的阴,可以分有五段晷影,由于气候逐步变暖,一阴、二阴这两段晷影逐渐都变成阳影,只剩三段晷影就是“两阳合明”。
如图│———□□(←晷影的运动方向)。
这就是“阳明”。
“两阴交尽”就是说由于气候再进一步变暖,那么又有两段晷影变成阳影,只剩下一段的晷影,如图│—□□□□(←晷影的运动方向)。
这一段晷影就是厥阴。
其实它也就是夏至的晷影图,也可以说它是太阳的晷影图。
郭霭春先生在他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 P489)里将“阳明”错误解释为“太阳”、“少阳”的二阳合明;将“厥阴”错误解释为“太阴”、“少阴”之气交尽。
三阴三阳命名原理
三阴三阳命名原理
三阴三阳的命名原理主要基于阴阳二气的变化和阴阳气多少这种量的变化。
在《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被用来命名人体的脏腑经络,这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和经络阴阳气的多少,以及人体体表接受阳光照射的多少来决定的。
而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的命名则更多地是基于病理考虑,涉及到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和病变发展的趋势。
例如,太阳病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府等,其病变部位主要在体表,是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
再如厥阴病,主要在大寒开始,阳气从地下往上升,地面下阳气很多,地面上阳气很少,同时也意味着地面下阴气很少,这个时候,地面下的阳气开始上升,地面下开始出现少量阴气,阴阳开始交互,所以可以考虑厥阴就是阴阳的结合,因此厥证就是阴阳的分离所产生的疾病。
总的来说,三阴三阳的命名原理既有生理因素也有病理因素,是古代中医对人体和疾病的一种独特理解方式。
先后天八卦和三阴三阳角度讲述人体的模型
先后天八卦和三阴三阳角度讲述人体的模型从先后天八卦和三阴三阳角度讲述人体的模型,有助于大家的理解。
四:全真的三升三降:由震离兑到乾为阳进,阳行降。
由巽坎艮到坤为阴进,阴行升。
震胆、离心、兑肺、巽肝、坎肾、艮膀胱。
故心降、肺降、胆降、肝升、肾升、膀胱升。
五:乾坎艮震为阳,巽离兑坤为阴,一阴起于巽而内终于兑,再往前,阴要为用入阳,故肺为水上之源。
在温病、温疫的治疗中,只要拿准巽肝、离心、兑肺、坤土四步,则一揽无余。
叶桂的卫气营血与吴塘的三焦理论,是浅了。
要生阴,为上四步加敛降,仅壮水之主,尚不制阳光。
一阳起于乾而内终于震,再往前,阳要为用入阴,故胆为十一脏之主。
太阳寒水为艮主止,建造一个温热度动态恒定的大环境。
内中脏腑推动、气血运行全凭少阳起震。
在补阳运用中,一阳起于艮,要建太阳,太阳与少阴相表里。
内一阳起于震,要助少阳,少阳与厥阴相表里。
又己土左旋上奉,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故不可仅温肾气,仅益火之原,不能消阴翳。
还要温疏木气,助肝脾生长。
伏羲八卦方位古图是以天地立极,在天地之间,水火、山泽、风雷相互激荡,创造出一个万物生息的大环境。
天地不仁,万物由此生灭,故对于万物来说,伏羲八卦方位古图又称为先天八卦图。
伏羲先天八卦呈下坤上乾、左离右坎之势,一气流行按顺时针方向,从坤出发,日左旋,阳气升,历震、离、兑,致阳气全盛到乾。
过乾,月右退,阴气生。
从乾出发,历巽、坎、艮,再回到坤土。
坤位左旋,随着阳气来复,一阳起于内一爻,二、三爻仍是阴,内一爻将来者进,这是震位。
随着阳气生隆,外一爻阴气功成者身退,阳气包围阴气,就是离位。
阳气继续隆盛,内一爻、二爻皆为阳,阴气被逼到外一爻,外一爻功成者身要退,这是兑位。
阳气全盛,三爻皆阳,一气到达乾位。
阳极阴生,继续左旋,一阴起于内一爻,二、三爻仍是阳,内一爻将来者进,这是巽位。
随着阴气潜进,外一爻阳气功成身退,阴气包围阳气,就是坎位。
阴气继续潜进,内一爻、二爻皆为阴,阳气被逼到外一爻,外一爻功成者身要退,这是艮位。
《内经》解证《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概念的空间解析
《内经》解证《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概念的空间解析该名称在《内经》中使用广泛,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十二经脉在人体的表里部位分布不同而命名[1],此外在运气学说中也常使用三阴三阳的概念来表示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2],其有定性、定量、定位等特点[3-4],且有明确的时域特征[5]。
杨学鹏(1935-2012)杨学鹏教授指出:“三阴三阳是对阴阳概念的进一步细分。
”[6]可惜杨教授生前未来得及对三阴三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在杨教授阴阳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十二经脉的分布,对三阴三阳的空间内涵进行解析,使用现代数学语言重新诠释三阴三阳的空间分布,促进中医阴阳学说的现代化。
1 《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相关概念出现频次统计阴阳与三阴三阳系列概念在《内经》中的出现频次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三阴三阳的六个具体概念在《内经》中的使用频次并不比“阴阳”一词少,但三阴三阳作为这一系列概念的总称只在《素问》中的“阴阳离合大论”“热论”和“天元纪大论”中分别出现了3、1、4次,《灵枢》未见。
三阴三阳总共9个概念的出现频次之和,《素问》为1023次,《灵枢》为705次,考虑到《素问》约10.9万,《灵枢》只有7.8万字,两书使用三阴三阳的相对频次基本相同,而作为“三阴三阳”这一综合概念的阐述主要是在《素问》中。
2.三阴三阳的空间定位构成三阴三阳的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到底代表什么含义?对三阴三阳概念的明确定义来自《素问·阴阳离合》:“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此段话字数虽少,却涉及了多个概念,除三阴三阳外,还有广明、太冲、中身、地、前、后、上、下等,多为方位概念。
首先,圣人面朝南站立时,他的前面称为广明、后面称为太冲,如果以人的垂直轴为坐标原点,通过该轴的冠状面MM´可将人分成前后两个象限(图1),其中在太冲象限的“地”的部位叫做“少阴”,而少阴的上面称为“太阳”。
三阴三阳的天文历法溯源及应用
·理论探讨·三阴三阳的天文历法溯源及应用莫飞智(香港注册中医学会会立中医学院,香港)摘要目的:探讨三阴三阳的来源及应用。
方法:根据《黄帝内经》对三阴三阳的论述,结合古代天文历法,探讨三阴三阳与天文历法的关系。
结果:三阴三阳源于天文历法,其中厥阴、阳明分别是描述太阴历中朔日、望日的天文现象的名词;三阴三阳用于划分天气的阴阳属性以及人体的区域;依据六律的法则而建立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指三阴三阳辖区的血脉渗灌系统;中医用三阴三阳归类病症、划分外感伤寒热证的发展阶段。
结论:三阴三阳来源于天文历法;《内经》中三阴三阳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为后世《伤寒论》开创三阴三阳脉证并治的辨证论治纲领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三阴;三阳;厥阴;阳明;天文;历法中图分类号:R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19(2019)06-0059-04三阴三阳即是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古今医家将其运用于推演运气,划分经络,辨析病症,制定针灸、方药方法及调神养生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医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讨三阴三阳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正确地认识中医理论的构建渊源,从而汲取当代的多学科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中医。
本文从古代天文历法角度,探讨三阴三阳的天文历法来源及应用,就正于大家。
1《黄帝内经》首提三阴三阳的问题阴阳的概念起源于《易经》的八卦和六十四卦[1]。
阴阳说是在观察天文气象、时节变化的基础上萌发的,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物的繁茂与凋衰[2]。
在对事物的划分和推演上,一般都把阴阳按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的逻辑方法分下去。
根据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时节特性,将一年分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
然而,在中医学里,却提出三阴三阳,与一般的阴阳划分方法不同,难免令人疑惑。
黄帝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帝曰:善。
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六气发病机理模型的研究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六气发病机理模型的研究
张登本;李翠娟;陈震霖
【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
【年(卷),期】2022(21)3
【摘要】“三阴三阳”六气淫胜的发病机理,《黄帝内经》基于六气标本中气关系知识,发现人体的禀质不同,淫胜之六气会有异样的气化现象,因而六气致病就会有“从本而(化)生”“从本从标而(化)生”“不从标本而从中气而(化)生”不同的类别,于是从六淫之气自然属性和人体禀质偏颇两个维度,构建了六气淫胜伤人致病的机理模型。
【总页数】5页(P7-11)
【作者】张登本;李翠娟;陈震霖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省中医体质与疾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藏象理论重点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论《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经络模型的构建
2.《黄帝内经》基于“三阴三阳”构建的运气理论基本模型及其意义
3.《黄帝内经》基于“三阴三阳”思维构建的六气临床应用模型研究
4.《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标本中气理论在伤寒六经辨治中的应用
5.《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六气致病“从化”机理内涵及其意义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浅析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浅析
马文辉;姚博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15)005
【摘要】阴阳最初的含义是指昼夜,三阴三阳最初是对昼夜时间的进一步划分.哲学范畴的三阴三阳可拆分为“一分为二”的属性论和“一分为三”的时空观两个命题.三阴三阳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涉及时间、空间、属性、程度四个维度.《伤寒论》中三阴三阳以“某某病”形式存在时指代发病时间,单独使用三阳三阴名称时多指代部位或系统,以“某某之为病”形式存在的六病提纲证是病时、病位、病性三者统一的纲领性脉证,对其他病证的辨证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总页数】4页(P15-17,21)
【作者】马文辉;姚博
【作者单位】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西太原030024;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西太原0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
【相关文献】
1.三阴三阳开阖枢机红外热像图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六经辨证论治指导价值的初探[J], 谢胜;刘园园;梁谊深
2.《伤寒论》的"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是《周易》的"三极六爻"思想在医学中的
具体应用 [J], 赵红萍;马文辉
3.从《汤液经法》初探《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构架 [J], 梁铨
4.三部六病学说中折射出的三阴三阳辨证论治思想 [J], 魏军良
5.《伤寒论》三阳病和三阴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J], 柴瑞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三阴三阳”时空生命模型探源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关于《伤寒论》“三阴三阳” 六经的来源、六经的实质等问题,在中医学界尚有争议,未成共识。
本文仅从文化背景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一探讨。
1. 关于三阴三阳六经的来源。
学术界一般认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体系直接来源于《素问·热論》。
《素问·热论》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 六日,厥阴受之"。
实际上最早记载“三阴三阳”名称的文献并不是《黄帝内经》,而是汉初的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只是到了《黄帝内经》足臂“三阴三阳”十二脉才得以完整,那么马王堆帛书和《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又有什么来源呢?有人进一步认为《内经》的“六经”与《左传》的“六气”有渊源关系。
《左传·昭公元年》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
”这里的“六气”主要指气候现象。
《内经》中的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亦指天地自然的气候。
虽然《素问》“七篇大论”将六气与三阴三阳结合在一起,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将两者结合为:风合厥阴,暑合少阴,湿合太阴,火合少阳,燥合阳明,寒合太阳,幷以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
然而“七篇大论”毕竟在《素问》主体篇章之后,这种结合必然是在三阴三阳的名称以及学说形成之后。
因此我们认为“六气”并不是“三阴三阳”的直接来源。
我们认为,“三阴三阳”来源于先秦哲学的“一分为二”(阴阳)思想和“一分为三”(三才)思想,而直接导源于《易经》的六爻卦和《易传》的六子卦。
殷商时期的“阴阳”文字已经初显阴阳思想的端倪,西周末期以阴阳解释地震等自然现象(见《国语·周语上》),更标志着阴阳学说的成熟。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一分为三”思想开始出现。
如《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提出了“三生万物”的观点。
汉初《淮南子·天文训》解释说:“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可以说道家“三生万物”的说法体现了“一分为三”的思想。
而成书于西周前期的《易经》的六爻卦结构无疑是比老子更早的阴阳六分思想的体现。
《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均有六爻组成,呈现六位结构。
六十四卦中,除乾坤两卦外,每一卦都有阳爻和阴爻,从而形成阴阳交错的布局。
其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易传》明确提出"三才"和“三男三女”概念。
《说卦传》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系辞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
”认为宇宙由天地人三才构成,同时说明了一阴一阳分化为三阴三阳的过程。
《易传》作者在分析六十四卦时,采用了上下卦爻位分析法,将一个六爻卦看成两个三爻卦。
三爻卦由初中上三爻构成,表示天地人三才;六爻卦的六爻两两一组,也可以分为三种象,其中下两爻为一组,中两爻为一组,上两爻为一组,也表示天地人三才。
可见《周易》的卦爻包含着“一分为三”的思想。
同时,八卦中的三爻和六十四卦的六爻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各爻从下到上包含着初中末的时间意义和下中上的空间意义,均表示阴阳消长的三个阶段。
时间和空间,宇宙(天地)和人生、万事和万物,十分和谐地统一在八卦、六十四卦中。
《说卦传》第十章更明确提出“三男三女”的六子卦学说:“乾,天也,故称乎父。
坤,地也,故称乎母。
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
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
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
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
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
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我们认为“三男三女”是“三阴三阳”的直接源头。
“三男三女”提出的“长男、中男、少男、长女、中女、少女”的名称,是“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 命名的基础。
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中,“三阴三阳”是作为外、中、里十一经脉的称呼,到《黄帝内经》完成了外、中、里十二经脉的完整称谓。
在《周易》中,震、坎、艮三阳卦(三男),其阳爻分别居于下、中、上三位,这与十二脉“三阴三阳” 外、中、里格局恰好相同,下、中、上三位分别对应里、中、外三位。
马王堆帛书作者直接借用了“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二阴二阳(即四象)的名称,并创造了“阳明”、“厥阴”两个名称。
目前学术界有学者反对将三阴三阳的源头看成是八卦六爻,认为两者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我们认为虽然《内经》没有直接提到卦爻(除《灵枢·九宫八风篇》以外),也没有文字直接说明三阴三阳导源于《周易》,但思想的形成并不都是突现的,文化的传承并不都是显性的。
《周易》的卦爻结构实际上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思维模型,提供了“一分为三”和六位时空的思维方式。
这对《内经》以及《伤寒论》的理论整合和重建无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内经》中到处可见“一分为三”思想。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
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
” 《灵枢·玉版》曰:“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
”把宇宙分为天地人三部分,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这是宇宙三才模式在人体中的应用。
至于“三阴三阳”划分的理由,《内经》认为是“气”的多少。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素问·至眞要大论》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可见,《内经》是根据气的多少把阴阳各分为三。
而气的多少是气(阴气和阳气)的消长变化以及时空的变化的体现,因此这与《周易》和《老子》的“一分为三”思想有密切联系。
《伤寒论》“六经”与阴阳的变化以及时空的变化同样有密切关系,《伤寒论》中太阳是阳气极度旺盛阶段,阳明为其次,少阳是阳气逐渐衰退阶段;太阴是阴气始盛阶段,少阴是阴气最为旺盛阶段,厥阴是阴气衰退转为阳气的阶段。
六经的次序代表疾病传变的顺序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代表先阳后阴、从表及里、从浅入深的传变过程,《周易》六子卦次序是长男-中男-少男-长女-中女-少女,代表先阳后阴、从低到高、从弱到强的变化过程,可见《伤寒论》六经次序是《周易》六子卦次序在医学上的反映。
此外,《周易》认为阴阳的传变具有“反复其道,七日来复”的“天行”规律,《素问·热论》和《伤寒论》认为疾病发生后第七日正气始复而疾病自愈,这反映了《内经》和《伤寒论》所揭示的疾病周期规律符合《周易》宇宙阴阳转变规律。
2. 关于三阴三阳六经的实质。
现代研究者持不同观点,有人认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概念与经络学说中的三阴三阳概念是毫不相干的,若将二者机械地加以对应,必将导致对《伤寒论》的错误理解。
有人则认为《伤寒论》中的六经与经络、脏腑等有密切关系。
六经就是指经脉以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是根据同名经脉“同气相通”的原理合并而成的。
笔者认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六经范畴是一个贯通时空、连接生命功能结构的统一模型。
不可能与经络、脏腑等毫无关系。
这一点可以从其来源上加以论证。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直接来源于《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的本义就是指经脉以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是一个整体性概念。
《内经》的三阴三阳具有经络、六气、开阖枢等多种内容。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是从不同角度对三阴三阳的认识。
自然界四时季节中的六气发生盛衰变化影响人体经络结构,从而表现为开阖枢的特征。
经络是三阴三阳的空间基础,六气是因三阴三阳的作用而随时间变异出现在宇宙空间中的气候现象,气的盛衰也表现随时间变异三阴三阳多功能的消长盛衰变化,开阖枢则槪括了三阴三阳的功能活动,同时含有三阴三阳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
可见《内经》的三阴三阳并不局限于经络,是包括气的盛衰、表里内外的空间层次、开阖枢等的人体的六大生命机能系统。
这同时证明三阴三阳本身就是时空合一的时空模型。
三阴三阳的空间意义,主要表现为经络或人体上下表里层次;三阴三阳的时间意义,主要表现为六气或气的盛衰;三阴三阳时空合一的意义,表现为疾病的传变阶段或开阖枢学说。
三阴三阳是反映天地自然的变化现象以及人体生命活动的六种形式,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认识宇宙的一种方法或模型。
《内经》把这种三阴三阳思维体系运用于人体的生命活动,形成了经络生命系统,以此为依据来理解和调节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现象。
《内经》三阴三阳的思维方式对此后的《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是以《素问·热论》的理论体系为基础,通过对人体的综合观察而形成的生命时空模型,是时空合一的人体六大功能系统。
《伤寒论》六经是包括经络和与之相关的所属脏腑、经络分布领域、阴阳盛衰、开阖枢理论的综合的人体机能体系的六大分类,既包括六经病证类型,又包括六经辨证方法。
《伤寒论》中的六经病正是因为这种综合性的各功能体系失调而发生的疾病的六大类型。
三阴三阳的每一类型,都有其典型的证候表现、转变过程及相应的治法。
凡是人体抗病力强盛,病势亢奋的为三阳病证;凡是人体抗病力衰弱,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三阳病多为表、实、热证,反映的是机体内部邪正相争较为亢奋的病理变化,治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多为里、虚、寒证,反映的是机体正气已受损伤的病理变化,治以扶正为主。
这样,三阴三阳在伤寒诊治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伤寒论》六经病虽然主要是指伤寒的六种疾病类型,但基本上都是十二经脉手足同名经病候的精简或补充,涵盖了病因、病位、病性以及病情传变趋势等各种情况。
可见六经所涉及的内容已经不限于十二经脉,还有经筋、络脉、皮部以及脏腑等等,只不过“经、络、筋脉,类皆十二,配三阴三阳,而总以六经称。
”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六经病证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六经病证仅仅视为六种病或六种“症候群”,而应该看成是经络辨证的前身和早期形式。
六经辨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综合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当然六经辨证的重点是外感风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而又不能等同于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不仅提出了论治伤寒的辨证方法,而且构建了时空合一的生命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