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版部编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下册8.20(历史)练习作业
2023年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八练习题练习题参考答案
2023年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八练习题练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答案:C. 德国入侵波兰2.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答案:B. 戴季陶被日本警察杀害3.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党纲是?答案:A.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纲领》4.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的时间是?答案:D. 1937年7月7日5. 以下哪个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答案:C. 平津战役6.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是指?答案:B. 独立自主、群众路线、党的建设7.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召开?答案:A. 1921年7月8.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答案: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9.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指导思想是?答案:C. 马克思列宁主义10. 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答案:B. 武装夺取政权二、填空题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是________年。
答案:19392. 中国抗日战争遭受的伤亡最多的一次战役是________战役。
答案:淞沪3. 中国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标志是________。
答案:北伐战争4. 1921年7月1日,中共成立于________。
答案:上海5.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________年召开。
答案:19496.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的首都是________市。
答案:北京7.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集体是________。
答案:中央委员会8.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总书记是________。
答案:陈独秀9.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国先进分子进行了第一次革命斗争的地点是________。
答案:广州10.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要思想是________。
答案: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世界革命三、简答题1. 简要介绍一下五四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答案: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发生在1919年。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通关练习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8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单元检测1.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B.进行社会改革,改善生活条件C.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D.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2.“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危机。
”为了避免“危机”,美国( ) A.占领德国 B.建立北约C.实施马歇尔计划D.提出杜鲁门主义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
下列言论能体现西方福利制度实质的是( )A.“各自凑钱的聚餐”B.“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C.“人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D.“资本家吃火腿,不得不给工人香肠”4.20世纪50—60年代,广大黑人为争取平等权利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
1957年,美国联邦法院颁布法律,要求开始废除美国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但阿肯色州小石城发生了对法律的抵抗性事件。
这突出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A.有能力保护公民的公民权B.废除种族隔离的进程发展缓慢C.民权运动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D.广大黑人要求充分人权的热情高涨5.有研究者在一篇论文纲要中列举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历史事件:“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法两国建交”“欧共体的建立”“日本重新成为经济大国”。
该文论述的主题是( )A.两极格局的瓦解B.走向多极化的世界C.第三世界的崛起D.和平发展的新时代6.沃尔特·拉费伯尔在《美国、俄国和冷战》一书中写道,杜鲁门“进入白宫仅24小时,这位新总统就自信满满地告知国务卿,‘我们必须针锋相对地对付俄国人’”。
此后,美国最先采取的对付苏联的措施是( )A.出台杜鲁门主义B.实施马歇尔计划C.建立北约组织D.发动朝鲜战争7.下图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B.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剩C.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低D.经济全球一体化8.20世纪四五十年代,拉美地区的国有化运动还只限于少数国家;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加入到国有化运动的行列中来。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典型例题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典型例题单选题1、2020年1月底,中国国家图书馆宣布,全国乃至全球读者都可登录中国国家图书馆官网,免费享受其丰富的资源和服务。
为顺应数字阅读发展趋势,国家图书馆推出音频、视频等多种数字资源,以大量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助力大众在线学习各类文化知识。
这反映出A.科技的发展助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B.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发展C.国家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的力度加大D.大众参与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高涨答案:A解析:材料中“推出音频、视频等多种数字资源”“助力大众在线学习各类文化知识”等信息说明,中国国家图书馆利用科学技术传播文化,实现资源共享,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国家重视图书馆事业,排除B项;材料与优秀文化遗产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热情,排除D项。
故选A项。
2、1915年,爱因斯坦称:“对水星的计算表明,每过一个世纪,其近日点会进动43角秒,而天文学家们实际的观测值比用牛顿力学计算的理论值多出(45±5)角秒,且天文学家无法用牛顿理论解释这个结果。
”反复检视这个结果之后,爱因斯坦淡然说道“因此,这个新理论与观测结果完全一致”,该新理论是A.狭义相对论B.光量子假说C.广义相对论D.量子力学答案:C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因此他的新理论能够解释牛顿力学无法解释的结果。
而这一理论被用于观测宇宙行星,所以属于广义相对论,不是狭义相对论,C项正确,排除A项;光量子假说和量子力学针对的都是微观领域,排除BD项。
故选C项。
3、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繁荣,但也出现大量消费品积压、失业率攀升的问题。
1946年,美国商业部认为:“现有的大量现金存款和流动债券往往被看作是通货膨胀前的繁荣和经济崩溃的前兆。
”为此,美国A.加速对西欧的经济援助B.恢复自由放任经济模式C.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D.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繁荣,但也出现大量消费品积压、失业率攀升的问题。
20版部编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下册:【模块合格考试】(历史)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模块合格考试(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这里曾经孕育的文明成果是( )A.楔形文字B.种姓制度C.基督教D.金字塔【解析】选D。
埃及的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故选D。
A是西亚的成就;B是印度的现象;C是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的宗教。
2.当你漫步卢浮宫时,解说员指着一黑色的石柱说:“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请你判断,此文物应产生于( )A.古代中国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埃及【解析】选B。
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故选B。
3.下面这幅漫画的主题应是( )世纪金榜导学号A.文明交流B.民族融合C.习俗差异D.国家冲突【解析】选A。
从图片中数字由印度人创造,又被命名为阿拉伯数字可知主题是文明的交流,故选A。
B、C、D图片没有体现。
4.“我以我的信义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
”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
这一仪式应出现于 ( )A.古代印度河流域B.中世纪的欧洲C.封建社会的日本D.古代两河流域【解析】选B。
从题干材料“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可知是中世纪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故选B。
5.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下列图片中的建筑与三大宗教有关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C。
巴黎圣母院是基督教的建筑;洛阳白马寺是佛教的建筑;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建筑,希腊帕特农神庙是古代希腊的建筑,与三大宗教无关,故选C。
6.16世纪的一位欧洲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黄金提供动机”。
这说明 ( )A.寻找黄金就是为了传播宗教B.新航路的开辟具有多种因素C.黄金是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D.掠夺黄金以便扭转商业危机【解析】选B。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基础练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一、选择题1.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阶级结构简单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却日趋复杂化。
后者主要表现为()A.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B.“福利国家”的出现C.国有化的推行D.“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2.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而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中华民族发展以崭新的前景。
中苏改革的不同结果,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B.要时刻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C.改革应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策略D.改革步伐要尽快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3.在二战后的民族解放浪潮中,亚非拉地区诞生了一大批新兴民族国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将大约30个经济快速增长、市场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称为“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
从以上变化可以看出()。
A.新兴力量重塑着战后世界秩序B.区域经济集团的影响扩大C.发展问题是战后世界的首要问题D.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南北差距4.有学者认为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
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
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
所谓“两极”,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
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是()A.“二元两极”是冷战格局的突出特征B.社会制度的不同是导致冷战的重要原因C.“二元”社会制度的不同源于不同的政治理念D.两个力量中心势均力敌从而避免了热战的发生5.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的《行动纲领》指出:“共产主义、平均主义是有害的,因为它袒护懒汉和责任心不强的人而损害勤劳和舍己为公的人,袒护非熟练工人而损害熟练工人.”这说明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A.力图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B.尝试改革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C.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D.汲取了“新经济体制”的优点6.除了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以外,第三世界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成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
20版部编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下册8.19(历史)练习作业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中普遍奉行的政策是)A.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B.建立计划经济体制C.推行贸易保护主义D.实行自由放任政策【解析】选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的经济发展模式,故选A。
计划经济是苏联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B排除。
贸易保护主义与材料无关,C排除。
自由放任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前资本主义各国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D排除。
【补偿训练】沃尔特·拉菲伯在《美国世纪》中写道:“政府用他的手掌管着美国经济汽车的方向盘,需要时则用他的脚踩下它的制动器或加速器。
”这体现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是( )A.实行自由放任政策B.强化国家干预经济C.建立“福利国家”制度D.扩张政府行政权力【解析】选B。
从材料“政府用他的手掌管着美国经济汽车的方向盘”中可以看出,国家在干预经济,故选B。
2.20世纪7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
对“滞胀”的含义,理解准确的是( )A.生产停滞与生产发展迅速交替B.经济发展滞缓,社会革命一触即发C.经济发展滞缓,与通货膨胀并存D.经济危机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解析】选C。
“滞”即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胀”即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而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即为“滞胀”,故选C。
3.1965-1991年,法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39%提高到68%,实现了经济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又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促使法国产业结构发生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B.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D.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导【解析】选C。
法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39%提高到68%,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重心向第三产业的转移,故选C。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测试卷
…○…………订…____班级:___________考○…………线…………○…一、单选题 1.1947年初,斯大林还以尊重的态度评论美国人的选举制度,然而到了9月,他就宣布美国和英国是苏联的头号敌人。
这一变化( )A .说明冷战是由苏联发起的B .是对西方国家冷战政策的回击C .表明斯大林的外交政策缺乏稳定性D .体现了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2.如图为中国漫画家绘制的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漫画,该漫画家意在揭示此计划( )A .拉开美苏“冷战”的序幕B .加剧了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C .推动了西欧的分裂和对峙D .把西欧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3.1964年苏联政府做出决定:对重工业企业,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盈利计划,其他经济指标由企业自行制定;轻工业企业的产量和计划由企业自行制定。
当企业完成计划时,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
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 ) A .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发展 B .试图突破所有制结构模式 C .下放企业管理权给各地方D .给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4.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联合国成立以来,制止了不涉及美苏等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却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等一系列局部战争。
这说明二战后( )A .联合国在维护和平中起重要作用B .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的局面C .大国相互博弈导致世界局势动荡D .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尚未建立5.1957年一项调查发现,用于卫生、养老金、家庭补贴和援助方面的公共支出(不包括住房和教育)就占联邦德国国家收入的20.8%。
这主要是因为联邦德国( ) A .用收入调节实现社会公平 B .实行稳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C .保护社会经济竞争的秩序 D .推行“中央统制经济”的模式6.关于东欧剧变的原因,传统观点认为,主要是照搬苏联模式和戈尔巴乔夫对外政策引发东欧国家各党分裂蜕变;后来有研究者指出,其主要原因是各国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并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此外,西方国家以贷款、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手段诱惑施压也是重要原因。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专项训练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专项训练单选题1、2020年1月底,中国国家图书馆宣布,全国乃至全球读者都可登录中国国家图书馆官网,免费享受其丰富的资源和服务。
为顺应数字阅读发展趋势,国家图书馆推出音频、视频等多种数字资源,以大量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助力大众在线学习各类文化知识。
这反映出A.科技的发展助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B.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发展C.国家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的力度加大D.大众参与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高涨答案:A解析:材料中“推出音频、视频等多种数字资源”“助力大众在线学习各类文化知识”等信息说明,中国国家图书馆利用科学技术传播文化,实现资源共享,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国家重视图书馆事业,排除B项;材料与优秀文化遗产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热情,排除D项。
故选A项。
2、1990年6月,在联邦德国同苏联领导人会晤中,联邦德国领导人果断决定大幅度限制本国的武装力量,答应苏联推动北约改变战略和结构,并向苏联提供120亿马克的无偿援助和总计100亿马克的无息和低息贷款。
联邦德国此举旨在A.消弭苏联的战略威慑B.尽快实现国家统一C.增强德国国际影响力D.推动欧盟向东扩展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联邦德国领导人果断决定大幅度限制本国的武装力量,答应苏联推动北约改变战略和结构,并向苏联提供120亿马克的无偿援助和总计100亿马克的无息和低息贷款”可知,联邦德国在国际事务中注重拉拢苏联。
依据材料时间“1990年6月”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东欧剧变时期,德国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快国家统一进程,B项正确;“消弭苏联的战略威慑”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增强德国国际影响力”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 项;欧盟产生是在1993年,1990年时欧美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世纪80年代,日本东芝机械公司将被列入巴黎统筹委员会管制清单的工业高技术设备9轴数控机床装置及软件出口给苏联,随后遭到美国的调查与惩处。
新教材2020_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暑假训练8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法(含答案与解析)
高一历史下学期暑假训练:8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法1.1969年,联邦德国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
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革命”采取务实、强硬、灵活的外交政策,通过美国来影响世界,与西欧既联合又斗争。
2009年,美国推出外交“新规”,否定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
上述现象体现出()A.冷战的阴影卷土重来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失败2.1974-1975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
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商品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
这表明()A.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B.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C.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D.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1.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
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2.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3.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4.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业兴起……管理、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8: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题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训练26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基础达标]1.“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
”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苏俄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颁布《四月提纲》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施新经济政策D.推行斯大林模式2.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A.斯大林模式缺乏活力B.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3.苏俄(联)历史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
于是就有了……”这里省略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体制D.新经济体制4.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新”在() 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C.征收固定的粮食税D.依靠工农及其他劳动阶级,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5.苏联史专家闻一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他一定要以动员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定要让社会自我牺牲地为苏联效劳。
下列属于“社会自我牺牲”发展苏联的策略是()A.新经济政策B.管理权下放原则C.物质利益原则D.农业集体化政策6.1929年斯大林说:“当我们使苏联人坐上汽车,使农民坐上拖拉机的时候……我们还要看看,到那时哪些国家可以被‘评定’为落后的国家,哪些国家可以被‘评定’为先进的国家。
”由此可知斯大林()A.继续推行新经济政策B.对苏联工业化充满信心C.反对农业集体化D.帮助西方摆脱经济危机7.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8.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练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一、选择题1.东欧剧变的过程中,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相同的变化,与其变化正好相反的是()A.波兰B.德国C.苏联D.罗马尼亚2.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是苏联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三国率先要求民族自决,并于1991年8月正式独立。
据下表可知()1990年人均GDP比较表(以1990年全苏平均水平为100)苏联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瑞典挪威芬兰100140133123518548524A.政局的动荡滋长了人们的信仰危机B.大俄罗斯主义倾向激化了民族矛盾C.单一经济结构加深了对西方的依赖D.与西方的经济差距增强了离心倾向3.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这里“斯大林的守墓人”的主要含义是()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4.非洲国家独立后,各个国家都“按照欧洲的模式建立自己的国家”。
有的国家遭遇挫折后,又照搬东方国家的道路或建立军政权。
由此可知,非洲国家()A.国家政权建设停滞不前B.受到美苏超级大国控制C.外部势力主导发展进程D.社会经济发展艰难曲折5.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曲线图。
对图中①时段现象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A.美国经济处于黄金发展期B.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C.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强化D.政府公共开支的减少6.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多的国家愈加重视本国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维护。
为此,很多国家实行了国有化,力求把某些重要原料掌握在本国政府手中。
这说明()。
A.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加大B.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C.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反对合作D.抢夺资源成为各国的首要任务7.从1973年到1982年,农业投资额在苏联国民经济的基建投资总额中一直占27%左右,如果再加上化肥、农药、混合饲料等相关投资,农业投资额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30%以上。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考点精题训练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考点精题训练单选题1、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这个方针是A.“一边倒”B.和平共处C.求同存异D.“另起炉灶”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是“求同存异”,C项;“一边倒”和“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的外交方针,排除AD项;和平共处是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是提出的,排除B项。
故选C项。
2、20世纪80年代,日本东芝机械公司将被列入巴黎统筹委员会管制清单的工业高技术设备9轴数控机床装置及软件出口给苏联,随后遭到美国的调查与惩处。
这说明A.出现多极化趋势B.冷战已开始拓展至科技领域C.美日同盟已破裂D.美国意图操纵封锁苏联大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本东芝机械公司将被列入巴黎统筹委员会管制清单的工业高技术及软件出口给苏联,遭到美国的调查与惩处,这说明美国意图操纵封锁苏联,D项正确;出现多极化趋势是70年代欧日的崛起,排除A项;冷战已开始拓展至科技领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美日同盟已破裂,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故选D项。
3、研究性学习中,某老师将“二战结束至世纪之交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梳理如下: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然后要求学生列举各个阶段的主要事件。
下列事件与各阶段对应完全正确的是()A.甲: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不结盟运动兴起欧洲联盟成立B.乙:欧共体成立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世界贸易组织成立C.丙:朝鲜战争苏联解体“一超多强”局面形成D.丁:柏林危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A项正确;欧共体成立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表现,排除B项;苏联解体是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排除C项;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排除D 项。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强化练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一、选择题1.1962年,苏联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发表《计划·利润·奖金》,提出以利润、奖金等刺激生产。
他的建议()A.在赫鲁晓夫时代受重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重视B.在赫鲁晓夫时代受重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批判C.在赫鲁晓夫时代受批判,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重视D.在赫鲁晓夫时代受批判,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批判2.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这里“斯大林的守墓人”的主要含义是()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3.冷战期间,美国和西欧国家在共同反苏的基础上建立并保持了大西洋联盟式的“特殊关系”;冷战结束后,美欧趋向平等的“正常关系”转变。
这一变化反映出()。
A.美国实力日趋衰落B.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C.西欧力量不断增强D.多极化格局的显现4.有学者认为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
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
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
所谓“两极”,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
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是()A.“二元两极”是冷战格局的突出特征B.社会制度的不同是导致冷战的重要原因C.“二元”社会制度的不同源于不同的政治理念D.两个力量中心势均力敌从而避免了热战的发生5.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
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
这导致了苏联()A.建立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B.在太空竞赛、军备竞赛中胜过美国C.错过经济改革最佳时机D.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6.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专项训练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专项训练单选题1、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B.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经济发展C.实行社会保险制度,巩固社会秩序D.促进保险事业的发展,保障经济安全答案:A解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政治问题,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A项正确;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排除B项;实行社会保险制度,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保障经济安全,排除D项。
故选A项。
2、研究性学习中,某老师将“二战结束至世纪之交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梳理如下: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然后要求学生列举各个阶段的主要事件。
下列事件与各阶段对应完全正确的是()A.甲: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不结盟运动兴起欧洲联盟成立B.乙:欧共体成立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世界贸易组织成立C.丙:朝鲜战争苏联解体“一超多强”局面形成D.丁:柏林危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A项正确;欧共体成立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表现,排除B项;苏联解体是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排除C项;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排除D 项。
故选A项。
3、二战结束后,戴高乐提出法国除了继续保持它的殖民地外,还要“把靠近莱茵河、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的国家联合起来,使这个组织成为三大势力之一;在必要时,使它成为苏联和盎格鲁萨克逊两大阵营之间的仲裁者”。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专项训练题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专项训练题单选题1、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
这主要表明A.美国淡化了意识形态上的分歧B.美国国际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C.美国国力因不当政策有所下降D.西欧走向联合挑战了美国地位答案:C解析: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因为美苏冷战以及局部地区不断的热战等各种政策导致美国国力的下降,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于1969年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才“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
C项正确;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并没有淡化,美国只是调整了一些做法,排除A项;美国国力虽有下降,但国际地位并没有变化,排除B项;美国国力下降的原因不只是因为欧洲的联合,排除D项。
故选C项。
2、下图所示的是某一期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这一期周刊最早有可能出版于A.1949年B.1955年C.1978年D.1991年答案:D解析:根据“戈尔巴乔夫”、“是一个没有国家的人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所以这一期周刊最有可能出版于1991年,D项正确;苏联在1949年、1955年和1978年都还存在,与题意描述不符,排除ABC项。
故选D项。
3、柏林墙于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将整个西柏林围起来。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两德重归统一。
柏林墙A.是美苏争霸的产物B.因冷战结束而告终C.是德国分裂的根源D.见证了二战的残酷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争霸的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柏林墙的修筑是美苏冷战的产物,造成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阻碍了双方民众的往来,A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此时柏林墙已倒塌,实现了德国统一,排除B项﹔战后大国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导致英、法、美同苏联矛盾的激化,柏林墙只是分裂的表现,排除C项;二战于1945年结束,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
【解析】选A。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模式日益僵化,弊端日益暴露,故苏联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改革,故选A。
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与苏联改革没有直接联系,B错误;苏共二十大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并不是“主要原因”,C 错误;斯大林的逝世显然不是苏联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D错误。
【补偿训练】
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解析】选B。
材料显示苏联农业落后,制约了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
这是由于
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故选B。
2.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的建议,并开始试点,可惜他没来得及做就下台了。
这表明苏联政府曾试图( )
A.废除对企业指令性计划
B.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
C.放弃中央对企业的控制
D.加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选B。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没有废除对企业指令性计划,故A错误;赫鲁晓夫“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说明他开始考虑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以调动工人、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故B正确;C“放弃”的说法绝对化,与史实不符,故C错误;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端就是政府对企业干预太多,故D错误。
3.帕尔默指出:“在1991年,一场几乎是不流血的革命在世界共产主义的心脏发生了,毁灭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果。
”这里所指的事件是( )
A.苏联解体
B.北约东扩
C.东欧剧变
D.两德统一
【解析】选A。
据材料“在1991年”“不流血的革命”“毁灭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果”可知材料指的是1991年苏联解体,故选A。
北约东扩是从1993年开始的,B排除;C开始于1989年,排除;D是1990年,排除。
【补偿训练】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A.造成苏共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B.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崛起
C.政局不稳,经济下滑
D.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解析】选D。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苏联走向解体,故选D。
4.南斯拉夫是最早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世纪金榜导学号( )
A.全盘否定斯大林
B.推行“新经济体制”
C.实行“多元化”
D.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解析】选D。
南斯拉夫改革中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故选D。
A是赫鲁晓夫的主张;B是勃列日涅夫的举措;C是戈尔巴乔夫的举措。
5.一位细心的同学通过查阅有关材料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着德国的两面国旗(图一,图二),可20世纪90年代后只剩下图二所示国旗了。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欧共体成立
B.联合国改革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
【解析】选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所以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着两面德国国旗,在东欧剧变中,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统
一,故选C。
欧共体成立、联合国改革和苏联解体与德国统一无关,A、B、D排除。
6.1978-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1992年比1978年增长比1949年增长
国民生
24 000亿元7.18倍——
产总值
国民收入17 400亿元 5.78倍48.6倍
以上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我国( )
A.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B.国民经济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状态
C.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解析】选C。
根据表格数据信息可以知道,1992年和1978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有大幅度增加。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故选C。
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现代化,排除A;1992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B“高度繁荣”说法错误;1992年我国才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理念,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排除D。
【补偿训练】
春联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能折射出历史的变迁。
下列春联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气象的是( )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一五”计划指方向,举国欢腾建设忙
C.总路线大放光芒,赶超英美指日可待
D.改革开放添异彩,经济建设展宏图
【解析】选D。
A“庆新生”是指新中国成立;B“一五”计划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C“总路线”“赶超英美”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D“改革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选D。
【深化点拨】
通过苏联改革和中国改革可以看出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的重要性。
7.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漫画的视角对一段历史的政治观念、社会问题、人文现象等做哲理的思考,从中可以悟到一个社会变迁的脉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幅反映苏联经济的漫画《军转民》
材料二
一幅反映苏联解体的漫画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该漫画揭示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是什么?产生该问题的制度原因何在?
(2)材料二中的结局与材料一中漫画反映的问题有无关系?造成该结局的因素有
哪些?
【解析】第(1)题问题:由漫画名称《军转民》可以得出,这是讽刺苏联当时轻重工业发展严重失调,国民经济不能健康发展。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计划经济模式,导致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才出现了上述问题。
第(2)题材料二中的结局是指苏联解体,材料一中漫画反映的问题是轻重工业发展严重失衡,结合所学可知,两幅漫画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即苏联解体这一结局的原因之一是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克服制度带来的弊端。
苏联解体的原因结合所学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1)问题:轻重工业发展严重失调,国民经济不能健康发展。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计划经济模式。
(2)两幅漫画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即苏联解体这一结局的原因之一是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克服制度带来的弊端。
因素:国内因素: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发展失衡;与美国争霸消耗了自身的实力等。
国际因素:西方国家长期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和平演变政策。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