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分册编著者名单主编:吕正文副主编:郑利敏编委(按姓氏笔画顺序)目录第一章神经外科基础技术操作 (1)第一节腰椎穿刺 (1)第二节脑室穿刺 (4)第三节气管切开术 (7)一、传统气管切开术 (7)二、经皮气管切开术 (8)第二章开颅术 (11)第一节术前准备 (11)第二节麻醉 (12)第三节体位 (12)第四节开颅操作 (12)第五节常见手术入路 (13)第六节广泛减压颅骨切除术 (15)第三章颅脑损伤 (17)第一节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 (17)第二节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 (19)第三节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 (21)第五节脑内血肿清除术 (23)第六节开放性颅脑损伤清创术(非火器伤) (25)第七节颅脑火器伤清创术 (27)第八节静脉窦修补术 (29)第九节颅骨凹陷骨折整复术 (31)第十节颅骨成形术 (33)第十一节脑脊液漏修补术 (34)第四章颅脑肿瘤 (37)第一节大脑半球神经胶质瘤切除术 (37)第二节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 (40)第三节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 (43)第四节大脑凸面脑膜瘤切除术 (46)第五节鞍结节脑膜瘤切除术 (49)第六节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52)第七节经颅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55)第八节颅咽管瘤切除术 (58)第九节侧脑室肿瘤切除术 (64)第十节转移瘤切除术 (69)第十一节透明隔肿瘤切除术 (71)第十二节胼胝体肿瘤切除术 (73)第十三节岛叶肿瘤切除术 (74)第十四节松果体区肿瘤切除术 (76)一、顶枕部经胼胝体入路 (76)二、经枕小脑幕人路(Poppen人路) (78)第十五节小脑肿瘤切除术 (79)第十六节第四脑室肿瘤切除术 (83)第十七节小脑幕脑膜瘤切除术 (83)第十八节脑干肿瘤切除术 (87)第五章脑血管性疾病 (92)第一节翼点入路脑动脉瘤夹闭术 (92)第二节眶上眉弓入路脑动脉瘤夹闭术 (95)第三节纵裂入路动脉瘤夹闭术 (97)第四节颞下入路动脉瘤夹闭术 (99)第五节远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 (101)第六节颈内动脉分期结扎术 (102)第七节脑皮质动静脉畸形 (103)第八节脑深部动静脉畸形 (107)第九节硬脑膜动静脉畸形 (110)第十节海绵状血管瘤畸形 (112)第十一节高血压脑出血 (114)一、微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颞叶入路为例) (114)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侧裂入路为例) (117)第十二节颅外段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 (118)第六章椎管内疾病 (121)第一节硬脊膜外肿瘤切除术 (121)第二节硬脊膜内髓外神经鞘瘤切除术 (123)第三节脊膜瘤切除术 (125)第四节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 (126)第五节硬脊膜动静脉瘘切除术 (127)第六节脊髓内动静脉畸形切除术 (129)第七节颈推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减压术 (131)第八节颈推后纵韧带骨化症推板切除减压术 (132)第九节颈推后纵韧带骨化症推管扩大减压术 (134)第十节单纯脊膜膨出修补术 (135)第十一节脊膜脊髓膨出修补术 (136)第十二节脊髓空洞减压分流术 (138)第十三节颅颈交界区畸形后路减压术 (140)第十四节推间盘手术 (141)一、颈椎前方入路减压融合术 (141)二、颈椎后方人路椎板切除减压术 (143)三、颈椎管扩大成形术 (145)四、后路椎间孔开放术 (146)五、经胸腔入路胸椎间盘切除术 (147)六、经椎弓根-椎板入路胸椎间盘切除术 (149)七、经肋骨横突入路胸椎间盘切除术 (150)八、标准经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 (151)九、经椎板腰椎间盘切除术 (153)十、经側方椎闾孔外入路椎间盘切除术 (154)第七章先天性疾病和脑积水 (156)第一节脑膜脑膨出修补术 (156)第二节颅底凹陷症成形术 (158)第三节Arnold-Chiari畸形成形术 (160)第四节狭颅症成形术 (162)第五节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 (164)第六节脑积水的手术治疗 (166)一、第三脑室造口术 (166)二、脑脊液分流手术 (167)第八章颅内感染和寄生虫病 (177)第一节硬脑膜外脓肿单纯引流术 (177)第二节硬脑膜外脓肿清除术 (178)第三节硬脑膜下脓肿单纯引流术 (179)第四节硬脑膜下脓肿清除术 (181)第五节脑脓肿抽吸术 (182)第六节脑脓肿引流术 (183)第七节脑脓肿切除术 (185)第八节脑结核瘤切除术 (186)第九节脑内肉芽肿切除术 (188)第十节脑内猪囊尾蚴摘除术 (189)第十一节脑内棘球蚴摘除术 (191)第十二节颞下减压术 (192)第十三节脑室外引流术 (194)第九章功能神经外科疾病 (196)第一节立体定向毁损手术 (196)一、帕金森病 (196)二、原发性震颤 (198)三、肌张力障碍 (199)四、其他运动障碍疾病 (201)五、癫痫 (201)第二节立体定向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 (203)一、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疾病 (203)二、癫的立体定向脑深部刺激治疗 (205)第三节其他立体定向手术 (206)一、立体定向脑内病变活检术 (206)二、立体定向脑囊性肿瘤间质内放射治疗术 (207)第四节癫的外科治疗 (209)一、大脑皮质致灶切除术 (211)二、前颞叶切除术 (211)三、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 (213)四、胼胝体切开术 (214)五、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ST) (215)六、大脑半球切除术 (216)七、迷走神经刺激术 (218)第五节疼痛的神经外科治疗 (219)一、三叉神经痛 (219)二、舌咽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 (224)三、癌痛 (225)第六节脑瘫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手术治疗 (228)第七节精神病的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 (230)第十章周围神经外科疾病 (233)第一节臂丛神经探查术 (233)第二节腋神经损伤的神经修复 (235)第三节肌皮神经损伤的神经修复 (236)第四节正中神经损伤的神经修复 (238)第五节桡神经损伤的神经修复 (240)第六节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242)第七节腓肠神经活检术 (243)第十一章介入神经放射 (246)第一节全脑血管造影术 (246)第二节脊髓血管造影术 (249)第三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250)第四节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 (253)第五节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术 (256)第六节头颈部动静脉瘘栓塞术 (258)第七节脊柱脊髓血管性疾病栓塞术 (261)第八节经皮椎体成形术 (264)第九节颈动脉、椎动脉支架术 (265)第十节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 (268)第十一节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的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 (271)第十二节弓上颅外段血管支架成形术 (273)第十三节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术 (274)第十二章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277)第一节伽玛刀治疗的适应证和放射剂量 (277)一、颅内动静脉畸形(AVM) (278)二、听神经瘤 (279)三、脑膜瘤 (280)四、垂体腺瘤 (281)五、三叉神经鞘瘤 (282)六、血管网织细胞瘤 (282)七、转移瘤 (283)八、胶质瘤 (283)九、松果体区肿瘤 (284)十、颅内其他肿瘤 (284)十一、三叉神经痛 (284)第二节伽玛刀的治疗过程 (286)第三节伽玛刀治疗后注意事项 (288)第四节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X刀)治疗 (288)第一章神经外科基础技术操作第一节腰椎穿刺一、适应证1.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颅内占位性病变,做腰椎穿刺测量颅内压和进行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测定。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名目第一部分神经外科诊疗指南第一章神经胶质细胞瘤其次章脑膜瘤第三章脑垂体腺瘤第四章听神经瘤第五章隐性脊柱裂与脊髓栓系综合征第六章脊髓肿瘤第七章颅骨凹陷骨折第八章颅底骨折第九章硬膜外血肿第十章急性硬膜下血肿第十一章高血压脑出血第十二章脑室内出血其次部分技术操作常规第一章腰椎穿刺其次章脑室穿刺第一部分神经外科诊疗指南第一章神经胶质细胞瘤神经胶质细胞瘤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和神经间质细胞核神经实质细胞。

包括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松果体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诊断】1.颅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

2.癫痫发作。

3.脑功能障碍:精神症状、语言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

4.小脑胶质细胞瘤浮现共济失调及脑积水表现。

5.脑室系统胶质细胞瘤较早浮现脑积水表现。

6.脑干胶质瘤浮现颅神经历损、交错性瘫痪及脑积水表现。

7.头颅CT、MRI检查:有助于肿瘤部位、大小、性质、血运、瘤卒中、瘤周水肿等状况的判定。

8.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肿瘤血液供给及肿瘤与血管的关系。

【治疗】1.手术治疗:切除肿瘤,或并行内外减压术;伴有脑积水者行脑室外引流术或脑室分流术。

2.发射治疗:立体定位发射治疗或常规发射治疗。

3.化学治疗。

其次章脑膜瘤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大脑凸面脑膜瘤,矢状窦旁脑膜瘤,大脑镰旁脑膜瘤,脑室内脑膜瘤及多发脑膜瘤。

根据性质分为良性、恶性脑膜瘤。

【诊断】1.慢性颅内压增高。

2.局灶性体征:如矢状窦旁或大脑镰旁及大脑凸面脑膜瘤,多有癫痫、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等,鞍区脑膜瘤有举行性眼力下降与视野缺损,可有内分泌功能失调。

3.颅骨X线片检查:慢性颅内压增高征象,大脑凸面脑膜瘤可见脑膜中动脉沟增宽,局部颅骨增生或被侵蚀而缺损。

4.头颅CT、MRI检查:脑膜瘤征象显然。

5.脑血管造影:可显示瘤周呈抱球状供给血管和肿瘤染色。

神经外科技术操作规程

神经外科技术操作规程

神经外科技术操作规程一、一般诊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诊疗操作规则一切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

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

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经过必要的试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请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

操作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1除急症及特殊情况外,操作应安排在适当时间进行,医师应事先开出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操作者及助手,必须熟悉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操作目的,掌握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

3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医嘱与患者床位、姓名、操作种类、部位。

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意义,以消除思想顾虑。

有明显危险或新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

精神紧张患者或儿童患者,必要时,可给予小剂量镇静药。

5某些操作应预先选择适当部位(如胸腔穿刺术等),必要时可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

操作前术者应戴好口罩。

6清洁盘的准备:搪瓷盘一只,内盛20%碘酊及75%乙醇各一小瓶(约10—20ml,敷料罐一只(内盛小纱布、棉球)、短镊一把(浸于01%苯扎溴铵即新洁尔灭及05%亚硝酸钠溶液瓶内)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必要时另加治疗巾及橡皮巾各一条,无菌手套一副,酒精灯、火柴。

操作要求1患者体位:助手应根据操作目的、要求及患者的情况,安排适当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的舒适。

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位,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但不可强制或强迫患者,以防意外。

2常规皮肤消毒:(1)操作部位必要时先用肥皂水洗净,剃净毛发。

(2)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内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拭去碘酊,即可开始操作,消毒面积按操作要求决定,消毒后如有污染,应依上法重新消毒。

3某些操作必须戴无菌手套,铺盖无菌洞巾或治疗巾,以保证操作部位不受污染。

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69315

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69315

第一章神经外科基础技术操作第一节气管内插管术气管内插管是指将特制的气管导管,经口腔或鼻腔插入到病人的气管或支气管内。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1.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需要进行机械通气者;心肺复苏、误吸、窒息等。

2.解剖异常、急性喉炎及急性呼吸道感染者为相对禁忌证。

(二)插管前的准备1.估计插管的难易程度,决定插管的途径和方法。

2.检查麻醉机和供氧条件,如麻醉机及回路有无漏气,快速供氧无障碍,麻醉面罩是否合适等。

3.插管用具的准备:喉镜镜片大小、电源;气管导管及管芯:选择管径合适的导管,并备用比选用导管大及小一号的导管各一根。

牙垫、衔接管等。

4.备用吸引装置、吸引导管等。

5.估计为困难插管者应准备插管辅助设备如纤维支气管镜、可视喉镜等。

(三)操作基本原则1.选择合适口径和长度的气管内导管,估计插管有困难者应选用清醒或健忘镇痛慢诱导气管插管。

2.按插管操作顺序进行,动作应轻柔,避免组织损伤,显露声门力求清楚。

3.无论是在局部表面麻醉或全身麻醉下插管,都应要求麻醉完善,避免喉(及气管)痉挛和不利的应激反应。

4.插管完成后,要确认导管已入气管内再牢固固定。

确认方法有(1)压胸部时,导管口有气流。

(2)人工呼吸时,可见双侧胸廓对称起伏,胸部听诊可听到清晰的肺泡呼吸音。

(3)如用透明导管时,吸气时管壁清亮,呼气时可见明显的“白雾”样变化。

(4)病人如有自主呼吸,接麻醉机后可见呼吸囊随呼吸而张缩。

(5)如能监测呼气末CO2分压(P ET CO2)则更易判断,P ET CO2有显示则可确认无误。

(四)常用气管内插管方法1.经口腔明视插管:借助喉镜在直视下暴露声门后,将导管经口腔插入气管内。

(1)将病人头后仰,双手将下颌向前、向上托起以使口张开。

或以右手拇指对着下齿列,示指对着上齿列,借旋转力量使口腔张开。

(2)左手持喉镜由右口角放入口腔,将舌推向左侧后缓慢推进,可见到悬雍垂。

将镜片垂直提起前进,直到看见会厌。

实用临床神经外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与手术常规及手术图谱

实用临床神经外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与手术常规及手术图谱

实用临床神经外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与手术常规及手术图谱作者:编委会出版社: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册数规格:全五卷16开精装定价:¥1180元优惠价:¥550元详细目录第一篇临床医院神经科常见症状第一章谵妄和痴呆第二章意识障碍第三章失语和失用第四章失认、失读和失算第五章睡眠障碍第六章头面痛第七章疼痛第八章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第九章步态紊乱第十章无力和疲劳第二篇临床医院神经科检查诊断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临床医院神经科检查诊断原则第二章临床医院神经科影像学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第三章临床医院神经科脑脊液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第四章临床医院神经科电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第五章临床医院神经科前庭功能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第六章临床医院神经科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第七章临床医院神经科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第八章临床医院神经科生化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第九章临床医院神经科病理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第三篇临床医院神经科治疗技术操作规范术操作规范第一章周围神经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二章脊髓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三章脑血管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四章颅内感染性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五章颅内肿瘤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六章颅脑损伤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七章锥体外系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八章脑部发作性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九章神经系统先天性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十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十一章肌肉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十二章自主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十三章颅骨与脊柱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十四章神经系统中毒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十五章神经系统物理损害性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十六章某些内科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五篇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致神经系统危重症的常见疾病第二章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概论第六篇临床医院神经科疾病的康复与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二章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第七篇临床医院神经科诊疗典型案例分析第八篇神经外科手术基础与手术技术第一章神经外科手术基础第二章一般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第九篇颅脑手术常规及手术图谱第一章颅脑损伤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二章颅内肿瘤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三章脑血管疾病的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四章颅脑炎性疾病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五章脑寄生虫病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六章颅骨疾病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七章颅神经疾病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八章颅脑先天性畸形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九章癫痫的外科治疗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十篇颈椎、椎管与脊柱脊髓手术常规及手术图谱第一章椎管内肿瘤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二章椎间盘突出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三章颈椎病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四章椎管内血旨畸形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五章椎管其他疾病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六章脊髓损伤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七章脊柱脊髓先天性畸形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十一篇神经外科其他手术常规及手术图谱第一章立体定向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二章疼痛的外科治疗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三章交感神经疾病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四章周围神经疾病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神经外科是一门涉及脑、脊髓及其他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专科,对于正确操作技术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一份操作规范,以确保诊疗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术前准备- 完整收集和审阅患者病史及相关检查结果;- 安排合适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室资源;- 配备必要的手术器械、设备和药物,并确保其质量和可用性;- 在手术前与患者及相关医疗人员进行交流和协调。

3. 术中操作3.1 麻醉管理- 由专业麻醉团队负责全身麻醉;-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和药物,并确保麻醉深度和稳定性;- 监测和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麻醉相关的并发症。

3.2 术前消毒- 按照规范操作要求,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使用无菌巾覆盖患者,保持手术场地清洁。

3.3 手术器械和设备操作- 根据手术类型和操作需要,选择合适的器械和设备,并保证其功能正常;- 进行必要的器械和设备检查,确保无损坏或污染。

3.4 外科操作步骤- 根据手术目的和手术计划,进行精确的手术位置定位;- 根据标准解剖学知识,正确切取组织、缝合或修复损伤,并控制出血及止血;- 尽量保护周围健康组织和神经结构,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在手术过程中随时沟通和核实操作步骤和目标。

3.5 术中监测-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监测神经功能,如脑电图、脊柱电生理监测等,以评估手术效果和保护神经结构。

4. 术后护理4.1 术后监护- 通过恰当的临床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并发症;- 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包括合理的镇痛和抗生素预防等。

4.2 术后康复-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以促进术后功能恢复;- 提供患者术后护理指导,包括饮食、休息、锻炼等。

5. 总结神经外科诊疗涉及复杂的操作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对于保证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档总结了神经外科诊疗过程中的操作要点,以供参考和指导。

神经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简介神经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是为了规范神经科临床操作行为,提高临床操作技术水平,降低操作风险而制定的操作规范。

本指南将详细介绍神经科常用技术的操作要点。

EEG操作规范- 操作前:- 仔细检查设备连接是否正常- 擦拭患者头皮,去除头发- 让患者在舒适的状态下休息10-20分钟- 操作中:- 确定电极布局方式- 根据患者头形和电极布局基本原则进行电极定位和调整- 根据设备操作手册进行设备调试- 操作后:- 恢复记录设备原始结果- 拆下各个电极,引导患者起床- 做好记录和存储工作经颅磁刺激操作规范- 操作前:- 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经颅磁刺激- 操做前检查设备连接是否正常- 严格执行颅颈静脉注射- 操作中:- 操做过程中尽量减少与患者的交流,以免影响刺激效果- 根据操作手册设置刺激参数,并根据患者反应及时调节参数- 操作后:- 记录操作相关信息,如刺激部位、强度等- 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并及时嘱咐患者注意事项神经导航手术操作规范- 操作前:- 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仔细了解患者病史- 预测手术有关脑部结构和血管特征- 根据预测结果进行影像检查,并生成手术导航模型- 操作中:- 根据显示器提示确定导航针头的方向- 根据导航模型设定针头切入点和切入角度- 根据导航模型引导操作者进行手术切除- 操作后:- 给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手术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及预后- 记录手术操作信息并存档结论本指南为神经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对不同技术操作详细介绍了操做前、操做中和操做后的要点。

希望医务人员仔细阅读,严格操作规范,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神经外科分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分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分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第2章开颅术第一节术前准备为使开颅手术顺利进行,必须在术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术前病例讨论、手术知情同意书签字、禁食禁水、术前用药等。

1.术前病例讨论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持进行,参加人员不得少于2名,再次复习病史、查体、影像学资料及其他检查结果,制定手术计划,讨论并记录。

2.剃头备皮择期手术剃头最好在手术当天进行,经鼻手术病人须剪除鼻毛。

3.禁食禁水为防止麻醉及手术中病人呕吐、误吸,择期手术前至少禁食禁水6h。

4.术前用药(1)手术前晚适当给予镇静药,以保证病人睡眠充足,可选用地西泮(安定)10mg肌内注射,手术前30min可给苯巴比妥(鲁米那)0.1g肌内注射。

(2)合并脑水肿的病人,术前1~2d可应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强的松);水肿较明显者可静脉给药。

(3)垂体、下丘脑功能低下者,术前应根据内分泌化验结果酌情给予激素替代治疗。

(4)有糖尿病的病人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至正常水平,癫痫病人应抗癫痫治疗。

(5)术前应用甘露醇可降低颅内压,使手术容易操作。

第二节麻醉开颅手术多选择全身麻醉,过度换气可降低颅内压,因此常选择气管插管,尽量避免使用能使颅内压增高或诱发癫痫的药物。

为了减少全身麻醉药用量和开颅时头皮出血,多在全麻基础上附加局部浸润麻醉,选用0.25%~1%普鲁卡因行皮内及皮下注射。

第三节体位手术区域不同,病人的体位也随之不同。

小脑幕上开颅手术常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而小脑幕下手术常取侧卧位、俯卧位或坐位。

原则上尽量使病变位于术野中心,使需要牵拉的脑叶能自然下垂以减少脑损伤,便于手术显微镜的照射等。

第四节开颅操作1.皮肤消毒、铺无菌巾。

2.麻醉、体位安置妥当,再次核对影像资料无误后,画出矢状线、中央沟投影、枕外隆凸等解剖标志,根据手术入路画出皮肤切口。

幕上开颅要消毒整个头部,幕下开颅消毒范围应包括后颈、顶后、枕、双肩,两侧至耳轮。

成年人采用4%碘酊、儿童采用2%碘酊进行消毒,晾干后均须用70%乙醇溶液脱碘2~3次,以免刺激皮肤。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是一门涉及复杂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及病理机制的学科,其诊疗操作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十分重要。

以下是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的基本内容:一、手术前的准备1.病史及体检:对患者的病史及体检要求严谨,应了解病程、病史、症状及体征表现等信息。

2.影像学检查:必须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确诊病情,确定手术部位、范围和方案。

3.药物使用:患者应停用影响凝血机制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4.术前安排:确定手术医师、麻醉师及相关医护人员,安排手术室、仪器设备及手术执行流程。

二、手术中的操作规范1.手术部位和范围:术前应标记手术部位,手术范围应在影像学检查基础上确定。

2.麻醉方法:应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合适的麻醉方法,如全身麻醉、颈下丛阻滞麻醉等。

3.手术用具:使用各种手术用具时应注意无菌操作,保证手术安全、无感染。

4.手术技术:根据手术部位和范围选择合适的手术技术,如开颅手术、经颅手术等,执行时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操作,保证手术安全、无并发症。

5.手术切口:切口应在不侵犯正常组织的基础上进行,术中应注意尽量减小切口,以达到最佳美容效果。

6.止血: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出血量,使用正确的止血方法,如钳夹、缝合等。

7.手术结束:手术结束前应彻底清洗手术切口,确保无血液积聚、血块等,手术切口需要仔细缝合,流畅、美观。

三、手术后的护理1.术后监测:术后应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2.术后用药:术后应按照医生指示使用药物,如抗感染药物、止痛药等。

3.休息及饮食:术后需要足够的休息和充足的营养,及时适量地补充水分,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4.术后康复训练:术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体操、物理治疗等,以恢复患者正常生活能力。

综上,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与执行是保障手术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

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2.测压前,病人头部应与身体呈一直线,全身放松,均匀呼吸,头颈部及腰部不应过度弯曲,以免压迫颈静脉和腹腔静脉,使压力呈假象升高。
3.测压时若脑脊液上升过快,可用手指压住测压管末端,使液柱缓慢上升。如拔出针芯时,见脑脊液喷出,提示压力很髙,则不应继续测压,并立即静脉滴注20%甘露醇。
4.压颈试验(Queckensted test)仅适用于脊髄病变或疑有横窦阻塞者。
3.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禁做脑室穿刺。
4.严重颅高压,视力低于0.1者,穿刺须谨慎,因突然减压有失明危险。弥散性脑肿胀或脑水肿。脑室受压缩小者。穿刺困难。引流亦无价值。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1.依据病情及影像学检查选择穿刺部位,并测量进针深度。
(1)额角穿剌(穿刺侧脑室前角):常用于脑室造影及抢救性引流,亦可用于脑脊液分流术。颅骨钻孔部位位于发际内或冠状缝前2?2.5cm,中线旁开2?3cm, 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假想连线,深度依据影像学资料测量而定。
第七节腓肠神经活检术243
第十一章介入神经放射246
第一节全脑血管造影术246
第二节脊髓血管造影术249
第三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250
第四节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253
第五节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术256
第六节头颈部动静脉瘘栓塞术258
第七节脊柱脊髓血管性疾病栓塞术261
第八节经皮椎体成形术264
第九节颈动脉、椎动脉支架术265
第四节癫的外科治疗209
一、大脑皮质致灶切除术211
二、前颞叶切除术211
三、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213
四、胼胝体切开术214
五、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ST)215
六、大脑半球切除术216
七、迷走神经刺激术218

神经外科诊疗规范指南规范.doc

神经外科诊疗规范指南规范.doc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一.头皮裂伤头皮裂伤是指由鋭器或钝器伤所致。

由于帽状腱膜具有纤维小梁结构的解剖特点,头皮血管破裂后血管不易自行收缩而出血较多,可引起出血性休克。

【诊断】(一)临床表现1、活动性出血:接诊后常能见到头皮创口有活动性出血。

2、休克:在创口较大,就诊时间较长的病人可出现出血性休克。

3、须检查伤口深度、污染程度、有无异物、有无颅底骨折或碎骨片,如果发现有脑脊液漏或脑组织外溢,须按开放性颅脑损伤处理。

(二)辅助检查检查应在急诊止血处置后进行。

1、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化验:了解机体对创伤的反应状况,有无继发感染。

(2)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持续下降标明出血程度严重。

2、影像学检查:(1)头颅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和伤口部位切线位平片。

(2)必要时可考虑头颅CT,以除外颅内异常。

【治疗】头皮血供丰富,其清创缝合的时限允许放宽至24小时。

采用一期全层缝合,其后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并根据创伤情况应用抗生素、补液、输血等。

二、头皮血肿头皮血肿多因头部钝器伤所致,根据头皮血肿的具体部位可以分为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

【诊断】(一)临床表现1.局部包块皮下血肿一般体积较小,有时因血肿周围组织膨隆,中央相对凹陷,易误认为凹陷性骨折。

帽状腱膜下血肿,因帽状腱膜组织疏松可漫及范围广。

骨膜下血肿特点是局限于某一颅骨范围内,以骨缝为界。

2.休克或贫血帽状腱膜下血肿可漫及全头部小儿及体弱者可导致休克或贫血。

(二)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检查:了解机体对创伤的反应状况,有无继发感染。

(2)血红蛋白下降表明出血严重。

2.影像学检查(1)头颅X线片:包括正侧位和血肿部位切线片。

(2)必要时可考虑行颅脑CT,以除外颅内异常。

【治疗】(一)非手术治疗较小的头皮血肿在1-2周内左右可自行吸收,巨大的血肿可能需要4-6周吸收,采用局部适当加压包扎,有利于防止血肿继续扩大。

为避免感染,一般不穿刺抽吸。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1. 介绍神经外科是一个专门领域,涉及到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为了确保诊疗过程的安全和规范性,本文档旨在提供神经外科诊疗指南的技术操作规范。

2. 术前准备在进行神经外科手术之前,应进行详细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确定手术目的和手术方案,并告知患者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3. 手术操作规范3.1 麻醉管理麻醉管理是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并严格按照麻醉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3.2 感染预防手术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包括消毒手术器械、保持手术区域清洁等。

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3.3 切口选择和处理根据手术目的和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切口位置,并进行正确的切口处理,以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3.4 神经定位和保护在手术过程中,准确定位和保护神经是至关重要的。

应通过神经监测等技术手段,确保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5 出血控制手术过程中,应注意出血控制,包括使用止血钳、缝线等工具,以及对手术区域做好血液吸引和排出工作。

3.6 手术后处理手术结束后,应对手术部位进行适当处理,包括缝合切口、覆盖敷料等,以促进创面愈合和减少感染的风险。

4.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神经外科治疗的重要一环。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术后护理方案,包括休息、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等。

5. 总结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是确保神经外科手术过程安全和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本指南的要求进行操作,以提高神经外科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以上为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的简要介绍。

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一)腰椎穿刺一、适应症1、无明显颅内压增高得占位性病变,做腰椎穿刺测量颅内压与进行脑脊液常规与生化测定。

2、鉴别脑震荡、脑挫伤与颅内血肿。

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可用于诊断、减压及引流。

3、出血性脑血管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得诊断与鉴别诊断。

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脱髓鞘疾病与变性疾病得诊断与鉴别诊断、5、颅脑手术后检查颅内压及进行脑脊液化验、6、脊髓病变,行腰椎穿刺检查,了解脑脊液动力学情况,明确脊髓腔有无梗阻及梗阻程度、7、特殊检查,如脊髓造影与核黄素脑池扫描等、8、椎管内注射药物,如抗生素等、9、某些原因不明得昏迷、抽搐等疾病得鉴别诊断。

二、禁忌症1、凡有脑疝征象(如双侧瞳孔不等大、去皮质强直、呼吸抑制等)者,属绝对禁忌。

2、临床诊断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存在视盘(视乳头)水肿,颅骨X片或CT扫描提示有显著颅内压增高者。

3、穿刺部位有皮肤与软组织感染者,腰椎穿刺造成椎管甚至颅内感染。

4、开放性颅脑损伤或者有感染得脑脊液漏,腰椎穿刺时放液可造成颅内逆行感染。

5、穿刺部位得腰椎畸形或骨质破坏者。

6、全身严重感染(败血症)、休克或濒于休克者,或躁动不安不能配合者。

7、上颈段脊髓占位性病变,脊髓功能完全消失时,腰椎穿刺术后易出现病情恶化,甚至呼吸停止。

三、术前准备1、术前向病人与家属说明检查得目得与必要性,减少其顾虑,取得合作。

2、做局部麻醉药皮内试验。

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取去枕平卧位,床面平整,保持姿势平稳,病人头与身体呈一直线,躯干背面应与检查台垂直,头部向胸前尽量俯屈,下肢尽量向胸腹部屈曲,使脊背弯成弓状,椎间隙增大到最大程度。

如病人意识不清,可由助手协助以维持体位、2、选择穿刺点。

两髂脊最高点得连线与背部正中线得交点为第4腰椎棘突。

一般选取腰3—4或4-5椎间隙进行穿刺、3、消毒皮肤,铺孔巾。

4、局麻。

先于穿刺间隙做一皮丘,然后垂直刺入,浸润皮下及深层组织。

5、进针。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1]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1]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1]神经外科诊疗指南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病史采集】1.创伤:确定外力的方向和位置、受伤日期、时间和造成创伤的因素。

2.伤后意识状态:伤后昏迷及时间长短,是否逐渐加重或好转,有无再昏迷史,中间清醒期的时间,有无逆行性遗忘。

3.是否有抽搐、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

4.面部有无出血,脑脊液有无渗漏。

5.治疗和受伤后的治疗。

6.既往有无高血压、癫痫、酒癖、精神病、外伤及偏头痛等病史。

7.询问病史及体检完毕后,采用通用的gcs评分标准评分(开颅者以术前状态为准)。

【体格检查】一.全身检查:有无休克、生命体征改变、呼吸道通畅、内脏、四肢、脊柱是否合并损伤。

2.头部损伤情况:五官有无出血及脑脊液漏,有无开放性损伤及颅骨凹陷性骨折等。

3.神经系统检查:意识状况,瞳孔大小,有无偏瘫、失语。

若病情严重,可只做简单检查,以后再补充。

【辅助检查】这应该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

危重病人应注重抢救,突出重点,只做必要的检查,不因完善或治疗不当而延误治疗。

1.头颅平片:确定有无颅骨骨折及其类型,有无颅内积气和异物,必要时加摄切线位片及汤氏位片。

2.头颅CT检查:确定脑损伤的病理性质、范围和程度,明确颅内血肿的部位和大小。

连续CT扫描可动态观察脑损伤的发展和预后;确定鼻窦等含气结构中是否有骨折、积气和积血。

3.腰椎穿刺:疑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有必要鉴别是脑震荡抑或脑挫裂伤时,腰穿有重要意义。

4.脑超声检查:a型超声检查中线波和病理波的偏移有助于诊断颅内血肿,判断脑挫裂伤所致脑水肿的程度,便于动态观察病情。

如果怀疑腹部器官损伤,应进行B型超声检查。

【诊断】1.轻度(单纯性脑震荡伴或不伴颅骨骨折)(1)昏迷0~30分钟。

(2)仅有轻度头昏、头痛等自觉症状。

(3)神经系统和脑脊液检查无明显改变。

2.中度(轻度脑挫裂伤伴或不伴颅骨骨折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脑压迫)(1)12小时内昏迷。

(2)有轻度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是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负责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为了确保神经外科的临床诊疗工作得到规范化和标准化,制定相应的指南和操作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神经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神经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应该明确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流程。

例如,对于脑肿瘤的诊断,指南应该明确各种诊断方法的优劣以及适应症和禁忌症。

对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脑血管疾病等,也应该有相应的诊断标准和流程。

其次,操作规范是指神经外科手术和其他操作性治疗的规范。

神经外科手术是一种高风险的操作,操作规范的制定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操作规范应该包括手术准备、手术操作细节、手术后处理等内容。

例如,在颅脑手术中,规范的操作流程可以包括头皮切口的位置和长度、颅骨的开颅方式、手术器械的选择和使用等。

此外,神经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还应该包括对术前和术后护理的规范。

术前护理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术后护理主要包括监护病情、控制疼痛、预防感染等。

同时还应该包括对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的指导。

此外,指南和规范还应该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进行定期修订和更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这需要指南和规范及时更新以确保临床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神经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对于提高神经外科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可以确保临床工作得到规范化和标准化,提
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手术的安全性,优化病人的治疗效果。

因此,各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都应该密切关注指南和规范的制定和更新,并严格按照其要求进行临床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