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身经历谈谈先秦文学元典教学问题

合集下载

《先秦诸子选读》实施教学面临的困境

《先秦诸子选读》实施教学面临的困境
先 秦诸 子选 读 》 的教 学 本 质 是 古 文 教 学, 古 文 教 学 在 高 中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处 境 比较 尴 尬 。究 其 原 因 , 古文 的句 法 结 构 与 现 代 汉 语 的句 法 结 构 存 在 较 大差 别 .学 生 古 文 知 识 的储 备 不 足 , 在 教学过程 中。 教师要 在句法 、 词 法 的 讲 读上花费大量 时间 , 而 文 章 的 文 化 精 髓 往 往 由 于 课 时 紧 张 的 原 因而 被 忽 略 。 《 先 秦 诸 子 选 读 》 的 教 学 处 境 着 实 让 人 痛
难可想而知 。 “ 不 管 什 么 时候 , 学情 总是第一位 的 。 选 修 教 材 的 编 者 多
失望。 《 先秦诸子选读》 在高二年级讲授 , 他们 学 习 古 文 的 习 惯 往往是把重点放 在实词词义 、 虚词用 法 、 特殊句式上 , 习惯 于 老师的“ 字字落实 , 句句清楚 ” 的教学方式 , 因 为这 种 学 习方 法 可 以最 大 限度 地 提 高 考 试 成 绩 , 甚 至是整理好 “ 考纲 ” 规 定 的 实词 、 虚 词 的 具 体用 法 。 学 生在 学 习古 文 过 程 中 ,很 少 对 文 章 的 思 想 进行 深 入 的 探究和思考 , 更 多 的是 忙 于 接 受 老 师 、 教材 、 参 考 书 提 供 的 现 成的观点 , 而不能创造性地与文本或先哲进行对话 . 因 为 他 们 认 为课 内古 文 的思 想 精 髓 不 会 在 考 试 中 作 为 考点 ,浪 费 大 量 脑 细 胞 思考 一 个 与高 考 无 关 的 问 题 还 不 如 记 住 一 个 实 词更 有 意义。 学 生 抓 了文 章表 层 , 不注重文章本质 ; 了 解文 章 思 路 , 不 能 明 确 文 章 思想 内涵 ; 习 得 一 些 常 识 性 的字 、 词、 事, 便 认 为 是 自 己学 习古 文 最 大 的收 获 , 至于迁移能力 。 他 们并 不认 为那 很 重要。 这是“ 小学 而大 遗 ” 。 传 统 的 语 文 教 育 是 知识 与 能 力 两 个 系 统 的整 合 , 新课程提 出了“ 语文 素养 ” 这个理念 , “ 语 文 素 养 包 括 言 语 主 体 的思 想 水 平 、 道 德 品质 、 审美情趣 、 语言积 累、 智 力发展 、 个性人格 等” , 在 现实选修课 教学过程中要顾及“ 语 文素养” 的各 个 方 面 还是 存 在 很 大 困难 的 。 选 修课 程 的设 置 在客 观上 给 学 生 留下 了不 好 的 印 象 。 选 修 课 没 有 必 修课 重要 。学 生 大 多 认 为 既 然 是 选 修 .就 有 选 择 性, 自然 不 像 必 修 课 那样 是必 须 修 习 的 。 但 为 了学 分 等 因素 不 得不学一点 , 学习 E l 的模 糊 , 动机不纯 。 三、 教 师 方 面 语文选修课 程的五个 系列都是 一个老师来上 . 古 今 中 外 各 样 式 的 文学 体 裁 一 人 通 吃 , 选修 课 、 必 修 课 也 都 是 一 个 老 师上 , 现实就 是这样 , 如 今 一 线 高 中 语 文 教 师 大 多 是 本 科 学 历, 知识储备有 限 , 对先秦诸 子的 文章只是略知一 二 , 市 场 上 能买 到的教学参考书少得可 怜 , 大多材 料是专业学者 专家 的 论著, 专业性强 , 语言晦涩 , 要 把 其 转 化 为 教 学 语 言 需 要 耗 费 大 量 的 时 间 和精 力 。大 多 数 教 师 都 没 有 完 整 的研 读 过 诸 子 百 家 的文章 , 对诸子 百家文章 的了解无 非是上大学时教 授做 的 些“ 点化 ” , 估计此 时也记不 清 了 : 再 有 就 是 自 己 原 来 的 一 些 背诵 的积累 , 谈 起 精 髓 只是 皮 毛 ; 最 后 的 部 分 就 是 在 可 选 修 课 本 上 接 触 的 。 对 于 历 史 上 和 现 当 代 的 科 研 成 果 了 解 甚 少, “ 以 其 昏 昏使 人 昭 昭 ” ? 这 绝 对 不 是我 们 想 要 的结 果 。 我们要敢于面对新课改选修课程《 先 秦 诸 子选 读 》 教 学 面 临的困难 , 这 是 摆 脱 困 境 的前 提 , 早些走 出来 , 向既定的方 向 迈进 。

文学“元典”教学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给予更有力的关注

文学“元典”教学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给予更有力的关注

文学“元典”教学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给予更有力的关注邵炳军张静路艳艳摘要:中国的文学“元典”具有深刻的特质和广泛的价值,其源头地位和典范作用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发挥着精神支柱作用,故在当代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中必须给予更有力的关注。

为此,我们正着手进行的“先秦文系年注析”丛书的编撰工作,正是在钩稽先秦文资料源的学术研究之基础上,同时又为本科生、研究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先秦“元典”文读本。

关键词:原典;元典;教学;系年;注析;编撰我们这里所说的“元典”是与“原典”、“元点”有着密切联系而又不同的一个概念。

所谓“原”,即“本原”(《左传》昭公九年);所谓“典”,即“经籍”(《尚书·五子之歌》伪孔《传》),故所谓“原典”主要强调“原初”、“原始”的文献学上的原料价值,即文献学类别划分中的一次原始文献。

所谓“元”,即“始”(《说文》);所谓“点”,即某一时段与程度的标志,故所谓“元点”,即探讨“四时之变”、“万物之本”(《春秋繁露·重政》),其具有哲学的“本原”、“本体”意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追本溯源式的理性探讨与根本解释。

此外,“元”还包含着价值取向上的倾向。

《易·乾·文言》云:“元者,善之长也。

”又有《易·坤》:“上美为元。

”《正字通》云:“元,大也。

”《尚书·舜典》载:“元,上也。

”这些对“元”的解释又都包含着对人类终极性存在状态的关怀,表达了对人文精神和理想人性的追求和向往。

而我们要谈的“元典”则是属于文化学意义范畴上的,是哲学“元点”思维与文献“原典”史料的完美结合,更强调人类精神文化的源头意义、超越时空的典范意义和民族精神的建构意义。

这样,中国文学的元典性作品就是指那些既有深刻、广阔的原创性意蕴而又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长期发挥着精神支柱作用的书籍。

研读这些“元典”作品体现出一种“原始要终”(《周易·系辞下》)的召唤和要求,在当代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中,需要我们更注重文学“元典”的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治学门径,力扬厚重务实的学风,提高学生的原创性能力。

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和对策

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和对策

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和对策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和对策古代文学课程在人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然而,目前古代文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缺乏兴趣、课程内容过于繁杂、教学方法单一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一些对策,以提高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首先,古代文学课程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缺乏兴趣。

古代文学作品常常使用古文或古代常用语,这对于现代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增加互动性、多媒体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比如,老师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故事或文学典故,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此外,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来展示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情节,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其次,古代文学课程的内容过于繁杂,学生难以掌握。

古代文学作品众多,涉及的内容广泛,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精选文学作品和适当的分级教学来简化课程内容。

老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作为教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水平,适当分级教学,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

另外,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和实践。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往往以讲授和解读为主,学生缺乏参与感和实践机会。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文学演出等。

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通过角色扮演和文学演出,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增强他们的情感共鸣和理解。

此外,还可以将古代文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教学。

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

元典教学的价值与困境

元典教学的价值与困境

基金项 目:国家社会 科学基 金重点课题 “ 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编号 :0 AX 0 。 我 7 W0 3
收 稿 日期 :2 0 0 9—1 1—1 0
作者简介 :宋德发 ( 99一) 17 ,男 ,安徽庐 江人 ,文学博 士 ,湘潭 大学文学 与新 闻学 院副教授 ,主要从 事 比较 文学 、高等教 育研究 ;
个 人在 学术 道路 上究 竟 能够走 多 远 。 阅读 元 典 其 实 是 一 个 长 期 的 过 程 ,甚 至 是
获得 应有 的位 置 ,是 当前教 育改 革 的方 向所在 。
“ 到老 ,学 到老 ” 的一 项 事 业 。所 谓 “ 急 吃不 活 心
了热豆腐” ,从理想的角度来说 ,元典阅读应该开
很 大 的遗憾 ,就 是 阅读古 代文 献 的能力 与前 辈学 者
有 较大 差距 。 张铁 夫 先 生 出 生 于 13 9 8年 ,他 所 说
“ 亡羊 补牢 ” 的 意 味 。然 而 , “ ” 总 比 “ 补 ” 补 不 要 好 ,这种 短 时 间 的 “ 补 ” 固然 很 难 造 就 下 一 恶
湘 潭 , 1 15 4 10 。
3 6
宋德 发 :元 典教 学 的价值 与 困境
个 钱钟 书 ,但对 于每 位个体 来 说 ,其 积极 的效 果却
是 显 而易见 的。 近 几年 ,一些 有 远见 的教育 工作 者在学 科 或学 校 范 围 内尝 试元典 教学 ,获 取一 定 的经验 。如 中南
各 个文 明的文化 元典 。
是 俄语 系科 班 出身 ,受益 于 当时 的教育 体制 和 自我 的努力 ,同时修 炼 出深厚 的中 国文学修 养 ,这也 是 他 跻身 一流 翻译 家 和俄 罗斯文 学研 究权 威 的秘诀 所 在 。反 观现 在诸 多年 轻 的 “ 术 菜 鸟 ” 学 ,出生 中文 系 的外语 不 敢恭 维 ,出 生 外语 系 的 中文 更 是糟 糕 ,

先秦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10页word资料

先秦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10页word资料

先秦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课程,然而近年来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和重视程度逐渐下降,尤其是先秦文学,学生普遍认为学习难度大、趣味不足。

如,据《古代文学教学创新与大学生能力建设》调查,46%的本科生、51%的研究生认为先秦文学较难懂;对于喜爱的古代文学作品类型,只有10%的本科生、23%的研究生选择先秦散文,14%的本科生选择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赞同增加先秦文学课时的本科生仅有18%。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先秦文学教学面临如此尴尬境遇,如何解决先秦文学当下的困境呢?一、先秦文学教学处境困难的原因(一)先秦文学自身的特点导致其学习难度大、趣味不足先秦文学首要特点是文史哲不分的文化综合形态,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但其富有浓厚的文学意味。

文史哲融合一体,致使了解作品中蕴涵的相关文史哲知识成为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分析艺术特点的前提,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和难度,削弱了学习兴趣。

对教师而言,不仅要对文史哲融会贯通、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还要在补充史实背景、梳理思想渊源时深入浅出、条理清晰,更要做到主次分明、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这无疑增加了授课难度。

先秦文学第二个特点是语言古朴典雅、深奥难懂。

先秦文学作品使用的是上古汉语,生僻字词较多,许多字词的用法、意义与现代汉语乃至唐宋以来的古白话文存在较大差异,语法也与现代汉语语法有很多不同之处,这给学生造成极大的阅读障碍。

如韩愈曾称《尚书》“周诰殷盘,诘屈聱牙”;“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文辞华美多采,因文中所用的楚地方言、名物较为冷僻,使得楚辞成为学生公认阅读难度最大的文学作品;即使语言简朴自然的风诗,也存在阅读障碍,如《诗经?周南??]?q》:采采?]?q,薄言采之。

采采?]?q,薄言有之。

采采?]?q,薄言掇之。

采采?]?q,薄言捋之。

采采?]?q,薄言?K之。

采采?]?q,薄言?p之。

全诗虽仅12句,48个字,但其中1个名词“?]?q”,2个语气助词“薄”、“言”,6个动词“采”、“有”、“掇”、“捋”、“?K”、“?p”都是学生中学时期没有接触过的,如果不弄清楚它们的含义,分析鉴赏诗作就无从谈起。

《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的几点探讨-2019年精选文档

《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的几点探讨-2019年精选文档

《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的几点探讨《先秦诸子选读》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之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经典。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学生必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智慧,增强语文素养,因此诵读文化经典是绕不过去的必经之途。

下面就本课题的教学谈几点认识:一、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1.学生文言文知识的薄弱成为文化经典阅读的障碍。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难点。

由于文言文已经失去它存在的语言环境,对于学生而言先秦文章阅读的难度更是不言而喻,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材料偏深偏难,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文言文学习中的语音障碍、语法障碍、词汇障碍等因素都影响了学生对文化经典的学习兴趣,直至语文学习的成就感。

2.教师们知识结构不同,对经典篇章喜好不同,也导致文化经典教学的不少问题。

教学中,有撇开经典文本以练代读而架空讨论孔孟思想的,学生因缺乏对文本的涵泳体悟,根本无法感受到孔孟思想的深刻和智慧的深远,无法品味到孔孟经典著作多彩的性情和个性;有不加选择依序读解经典而耗时费力的,占用过多教学时间,学生们叫苦不迭;有将解题概括当成最重要教学任务,草草收场的这些现状导致了文化经典阅读、教学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益。

如何更有效进行文化经典教学,本人做了几方面的探讨。

二、文化经典教学的几点教法探讨1.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关于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生平故事历史记载很多,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吸引学生,走进古代圣贤,让学生在古圣贤的成长经历中,感到圣贤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拉近学生与他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不再只是仰视圣人,而能从故事中体味圣贤可亲可感之处。

譬如教学《论语》时可以先介绍孔子的身世:孔子 3 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少时家境贫寒, 15 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讲到孔子读书勤奋时可以介绍“韦编三绝”的典故和“孔子学鼓琴”的故事。

探析高校先秦文学教学困境与教学对策

探析高校先秦文学教学困境与教学对策

科 技 教 育152科技资讯 SC I EN C E & TE C HN O LO G Y I NF O R MA T IO N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据历史的进程,将古典文学划分为上古、中古以及近古三个阶段。

高校在进行上古文学教学时,尤其是在先秦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教学成果不能达到预期。

因此,教育者们必须对此引起重视,共同的找出脱离困境的方法,以提高先秦文学的教学水平。

1 先秦文学在高校教学中面临的困境1.1上古语言的难题先秦文学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是古语言。

对于新世纪的学生来说,上古语言无疑是晦涩难懂的。

在先秦文学作品中,含有大量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和各种生僻的字词,造成了与学生之间的隔阂。

现代教育中学生使用的都是简体字,而高校在先秦文学的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是繁体字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非常大的障碍。

学生除了高中的文言文学习之外,对古汉语的语义几乎一无所知,不能掌握古汉语的基本规律。

据了解,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连基础的“會”、“壊”、“薹”等繁体字都不认识,连对作品的基本诵读都难以完成,更不用说读懂或是深入的欣赏了。

1.2先秦文学的文史哲一体化带来的难题在先秦时期,文学的概念与现代文学的概念不尽相同。

当时的文学的含义更加广泛,文史哲一体,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以《左氏春秋》为例,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编年体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呈现了春秋时期鲁隐元年到鲁哀二十七年一共约两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不仅如此,《左氏春秋》还蕴含着儒学观点,具有极深的哲学内涵,其中包含兴周礼、守礼法等观点。

其他大多数的文学作品也是如此,除了《庄子》、《诗经》等少部分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之外,其他大多数作品都是各个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共同形成的整体。

正因为这样,给先秦文学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由于文学性的减弱,使前秦文学作品内容的难度的加深了,吸引力也不如唐诗宋词一般强烈,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摘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方面的教师,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学这一课程从时间跨度上来看,设计了前后3000年的历史,包括的作家、作品更是不计其数。

从设计学科上来看,中国古代文学这一课程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史学、哲学、美学和文献学等学科的内容,知识面广,内容跨度大,教学框架庞大。

基于这种背景,我们在教学时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问题;改进措施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课程,不能掌握作品选的课程内容,就不能全方面了解文学史,而且作品选还是学习文学概论、现代文学等相关课程的重要参考,我们应积极改变这种现状,推动各项措施落地实施。

一、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课时减少但就现阶段来说,各院校注重理论实践,忽视知识积累、强调创新观点,忽视基础学习教学理论的教育背景下,导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课时不断缩减。

虽然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是现在教学的发展趋势,但是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这样知识面广、内容跨度大、教学框架庞大的学科并不适用。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课时的减少,不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增加学生知识积累,也不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保证教学质量。

(二)忽视了作品选的教学大多数院校在进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时,都是将文学史和作品选放在一起授课,只有少数院校是将文学史和作品选分开授课的,按照以往的授课经验,大多数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师都是重视文学史教学而忽视作品选的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在课时不断缩减并要保证教学质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按照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自身学科特点,依据新课改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掌握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优化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内容。

但是大多数的院校不能准确衡量文学史和作品选的课时分配,认为文学史是学习古代文学课程的高级研修课目,作品选只是作为辅助学习古代文学课程的高级研修课目。

先秦诸子作品教学方法探究

先秦诸子作品教学方法探究

助学方法131先秦诸子作品教学方法探究★唐敏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战争频发,诞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

这些思想流派对于社会问题都表达了自己看法,但在思想观点上各自有着较大的差异。

学习先秦诸子的作品,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弘扬。

由于先秦诸子作品在语言上和思想上的独特性,学生在理解上普遍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此,采用恰当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先秦诸子作品的理解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探究方向。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为繁荣与自由的时期。

诞生了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墨家等多种思想流派。

学生这些流派的作品,能够让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发展有深刻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思想与文化的了解。

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很多作品语言晦涩、思想深奥,学生普遍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佳。

因此,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先秦诸子的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下面,笔者就谈一谈先秦诸子作品的教学方法。

一、阐明体例,体例性阅读先秦诸子的作品在写作风格上大多取决其思想的特点和文学发展的整体趋势。

思想家都是为了表达思想而写作文章。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能树立起先思想后文学的观念,将先秦诸子的作品与一般的文章等同起来,容易造成理解的误差。

所以,教师可以首先从先秦文学的发展脉络上让学生对诸子百家的作品体例有一定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例如,在学习《老子》时,教师可以从先秦文学发展的历史让学生对《老子》的写作体例有一定的理解。

学生可以发现《老子》的篇幅都是非常简短的,没有结构性,类似于格言和谚语。

教师可以结合《论语》,让学生发现《论语》和《老子》在体例上都有相同的特点,即篇幅不长,文章没有结构,只是纯粹的思想阐述。

学生结合老子和孔子的生活时代可以了解到在春秋时期,文学发展还不是很成熟,文学作品大多呈现出语录体的特点。

而战国时期文学开始发展,《庄子》、《孟子》等作品开始讲究结构与文辞的优美华丽。

探析高校先秦文学教学困境与教学对策

探析高校先秦文学教学困境与教学对策

探析高校先秦文学教学困境与教学对策【摘要】高校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一个时期,但在教学中却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通过分析困境的原因,提出了一些教学对策建议,并探讨了对策的实施方式和效果评估。

在困境原因分析中,主要包括教材内容单一、教学方式陈旧和学生兴趣不高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建议引入更多多样化的教学资源,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先秦文学的理解和兴趣。

在展望未来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先秦文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接受。

通过这些对策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先秦文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高校先秦文学教学,困境,原因分析,对策建议,实施方式,效果评估,总结评价,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先秦文学教学一直以来都面临着种种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师资力量不足等方面。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需求不断提升,高校先秦文学教学的困境也愈发凸显出来。

在教学内容方面,传统的先秦文学教学过于注重经典著作的传授,忽略了对于先秦文学背景、思想和风格的深入分析。

学生在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时往往只能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也给高校先秦文学教学带来了挑战,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教学方法的陈旧也成为困扰高校先秦文学教学的重要原因。

讲授式教学、背诵式学习等传统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他们更希望通过互动式、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来学习先秦文学。

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学资源匮乏,高校很难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先秦文学教学急需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

通过对困境原因的深入分析和教学对策的提出,我们有望为高校先秦文学教学的发展指明方向,并为未来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于先秦文学作品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

关于先秦文学作品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

先秦文学是汉语 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课 程教学 的第 文学作 品阅读 ,尤其是难度 较大 的先秦文学作 品阅读正在 被

大学生 的阅读范围也正在以 段 ,它对整个古代 文学 的学 习有 着决定性 的范导之功 。首 边缘化 。受 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 ,
先, 中国文学 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 于这 个时期 , 如骈文 中对 前所未有 的速度扩张开来 ,海量新鲜 的信 息对于 自我选择余 具有强大 的诱惑力 , 这种情 况下 , 在 他们 偶 的修 辞手法在这 个时期 已 出现 , 曲的因素在 《 戏 九歌 》 中已 地很 大 的学 生而 言 ,
维普资讯
第2 5卷
第 8期
辽 宁教 育行政学院学报
J un lo io igEd c t n lAd nsr t nI siue o r a fL a nn u a i a miita o n ttt o i
20 0 8年 8月
V0 . 5 No 8 1 2 . Au 0 g 2 08
对先 秦文学难 以产生独特 而又深刻 的理解 , 用到这种阅读状态之下 。学生 的阅读并不是没有 , 但却非常 的 究方 向不在此 段 ,
浮躁 , 只浏览— 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 或阅读老师布置 的必读内 上课 照本 宣科 , 案几年 一成 不变 , 教 教学 浮于 表面 , 白、 苍 浅
2学 生 .
目前 的在校大学生都是 8 O后之 列 ,这代人成长 于社会 、
过世 代岁月打磨 的文化精 品 , 是有其重要 的阅读价值 的 , 大 父母 的密切关注 中, 也为之承受迥 异于前辈 的工作 压力 、 但 却 经
势所 趋 , 大潮所挟 , 生多半要 为 自身的直接 利益考虑 , 学 很难 济压力 。时风所 及 , 他们 对精神追求 的热 度已大大下 降, 对将

从自身经历谈谈先秦文学元典教学问题

从自身经历谈谈先秦文学元典教学问题

从自身经历谈谈先秦文学元典教学问题摘要:笔者从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中体悟到,注重引导学生研读先秦文学“元典”性作品,进而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是每一位学生都最需要的。

关键词:先秦文化;元典教学;自身经历一、学生不仅仅需要一袋充饥的干粮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笔者有幸考取了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

当时的甘肃师范大学,1939年至1948年期间的校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9年至1957年的校名为西北师范学院,属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

我远在西北腹地的这所母校,其前身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等三所学校自北京西迁陕西后共同组建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并于1941年西迁兰州。

1945年北京师范大学复校迁往北京时,部分师生留了下来,仍然沿用西北师范学院这一名称。

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遂改名为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所以,这所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百年老校,昔日是一所名家云集的高等学校,也是一所有着深厚学术传统的知名高等学府。

其中,中文系素有“陇上毓苑”之美称,人才辈出,师资雄厚,赵荫棠、黎锦熙、丁易、陈涌、杨伯峻、彭铎、郭晋稀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曾在此任教。

记得笔者于1978年3月刚刚进入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主任彭铎师在开学典礼上要求一个合格的中文系毕业生应具有“四个一”的基本素养,即“一表人才、一口官话、一笔好字、一肚子文章”。

实际上,这是母校中文系多年来培养学生所形成的优良传统。

当时,一、二年级主要开设一些基础性必修课程,三、四年级则开设了大量的研究性选修课。

无论是基础课还是选修课,给77级授课的老师都是系里顶尖老师。

如先秦两汉文学元典研读类选修课有郭晋稀师的“《诗经》研究”、彭铎师的“《潜夫论》研究”、郑文师的“《楚辞》研究”、蓝开祥师的“先秦神话寓言研究”,钮国平师的“《孙子》研究”,霍旭东师的“《战国策》研究”,等等。

文学“元典”教学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给予更有力的关注

文学“元典”教学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给予更有力的关注

文学“元典”教学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给予更有力的关注邵炳军张静路艳艳摘要:中国的文学“元典”具有深刻的特质和广泛的价值,其源头地位和典范作用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发挥着精神支柱作用,故在当代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中必须给予更有力的关注。

为此,我们正着手进行的“先秦文系年注析”丛书的编撰工作,正是在钩稽先秦文资料源的学术研究之基础上,同时又为本科生、研究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先秦“元典”文读本。

关键词:原典;元典;教学;系年;注析;编撰我们这里所说的“元典”是与“原典”、“元点”有着密切联系而又不同的一个概念。

所谓“原”,即“本原”(《左传》昭公九年);所谓“典”,即“经籍”(《尚书·五子之歌》伪孔《传》),故所谓“原典”主要强调“原初”、“原始”的文献学上的原料价值,即文献学类别划分中的一次原始文献。

所谓“元”,即“始”(《说文》);所谓“点”,即某一时段与程度的标志,故所谓“元点”,即探讨“四时之变”、“万物之本”(《春秋繁露·重政》),其具有哲学的“本原”、“本体”意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追本溯源式的理性探讨与根本解释。

此外,“元”还包含着价值取向上的倾向。

《易·乾·文言》云:“元者,善之长也。

”又有《易·坤》:“上美为元。

”《正字通》云:“元,大也。

”《尚书·舜典》载:“元,上也。

”这些对“元”的解释又都包含着对人类终极性存在状态的关怀,表达了对人文精神和理想人性的追求和向往。

而我们要谈的“元典”则是属于文化学意义范畴上的,是哲学“元点”思维与文献“原典”史料的完美结合,更强调人类精神文化的源头意义、超越时空的典范意义和民族精神的建构意义。

这样,中国文学的元典性作品就是指那些既有深刻、广阔的原创性意蕴而又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长期发挥着精神支柱作用的书籍。

研读这些“元典”作品体现出一种“原始要终”(《周易·系辞下》)的召唤和要求,在当代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中,需要我们更注重文学“元典”的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治学门径,力扬厚重务实的学风,提高学生的原创性能力。

从自身经历谈谈先秦文学元典教学问题

从自身经历谈谈先秦文学元典教学问题

从自身经历谈谈先秦文学元典教学问题
邵炳军
【期刊名称】《中国大学教学》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笔者从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中体悟到.注重引导学生研读先秦文学"元典"性作品,进而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每一位学生都最需要的.【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邵炳军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科学元典与文化元典--泰勒与孔子的管理思想要点比较
2.先秦文学研究的精准典要之论——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探源》随感
3.立足元典而植根细读——木斋新著《先秦文学演变史》读后
4.论“文化元典”——兼释“元典”
5.令人困惑的“元典”和“元典精神”──《中华元典精神》读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中先秦散文教学中的问题

初中先秦散文教学中的问题

初中先秦散文教学中的问题初中先秦散文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史记》等,涵盖了古代文学的精髓,是学习古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先秦散文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

此外,先秦散文的教学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先秦散文的语言表达极具特色,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是学习语言表达技巧的重要资料。

学习先秦散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让他们在文学创作中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最后,先秦散文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先秦散文中有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

学习先秦散文,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更好地融入社会。

2. 初中先秦散文教学的难点。

初中先秦散文教学的难点在于:一是语言表达的技巧,先秦散文的语言表达技巧比较复杂,教师需要给学生讲解清楚;二是理解难度,先秦散文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容易理解不了;三是把握文体特点,先秦散文的文体特点比较复杂,教师需要把握好;四是记忆难度,先秦散文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容易忘记。

初中先秦散文教学的方法1. 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结构: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散文的结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涵,及其与其他文体的差异。

2. 注重语言表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注重语言表达,比如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准确性、生动性等。

3. 加强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散文的理解,比如让学生分析散文的主题、写出散文的主旨等。

4. 引导学生发现散文的丰富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发现散文的丰富性,比如散文中的抒情、美感、比喻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涵。

先秦文学教改综述

先秦文学教改综述

先秦文学教改综述先秦文学是中国伟大文学传统的源头,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

当前,先秦文学的教学遇到了不少问题,遭到严峻的挑战。

①为了切实改进先秦文学教学的现状,笔者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一线教学的经验,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更新教学观念先秦文学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既有隔离,也有承续。

生活在今天的社会,一味迷恋过往,固然迂腐,但是割裂传统与现代的联系,菲薄传统的合理价值,也是非理性的表现。

传统本身是开放的,是不断与时俱进的。

不同时代的人不断地对传统进行反思和诠释,从而也就不断赋予其崭新的内涵和价值。

因此,先秦文学教学可以并且应该立足于今天的时代,结合现实的社会人生,使其中富有当代意义的部分重现光彩,发挥效用。

先秦文学必须活动起来,走向现实的社会人生,而不是静静地躺在历史的角落,供人凭吊。

先秦文学教学应该参与到今天的社会生活,来到学生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里,成为能够相伴左右的精神食粮。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知识更替日新月异,知识获取更为便捷。

因此,先秦文学课堂应该走出静态知识传授的樊篱,致力于文学传统的开采和发挥,从而实现经典著作与当代的对话。

让学生在对话中认识经典,在交流中获得感动与升华。

二、重组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精心组织教学的内容非常必要。

②先秦文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块:文学史梳理和文学作品讲解,前者重在各个时期文学的特点、流派与演变,后者重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以精讲作品为主。

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系统接触先秦文学,作品阅读量有限,因此需要在大学阶段扎实补上这一环。

由于时代久远、字词艰涩等客观原因,学生自学先秦文学作品非常困难,花力气讲解作品显得尤其必要。

先秦文学史梳理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授课可不时加以援引和点拨,但不应占用太多课堂资源进行讲授。

以朱东润先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为例,先秦部分入选的作品都是上乘佳作,最好通讲,必要时教师还应补充一些作品。

【推荐下载】关于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和对策

【推荐下载】关于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和对策

关于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和对策关于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和对策以下为为您编辑的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和对策,敬请关注!!一、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其面临的困境1、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不畅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民教育的时代,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最明显特征就是高校的扩招。

虽然高校扩招让更多的人接受到大学教育,但是高校扩招也有其不利的影响。

一方面,高校扩招增加了学生的数量,教师与学生的数量逐渐拉大。

另外。

高校扩招使得很多学校新建校区,而大多数教师并不在新校区留守,教师上完课就离开,使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的时候出现疑惑不能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

2、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兴趣下降也是摆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一个比较大的困难,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社会观念对学生的影响。

第二,大众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案缺乏新意。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探究古代文学传记与戏曲以下为为您编辑的古代文学传记与戏曲,敬请关注!!一、史实反映程度差异在文学批评中,对人物传记的创作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传记与历史关系极其密切,传记的对象是那些具体存在过或正在存在着的人物,其内容必须真实、准确,符合历史原貌,即以历史现实为主。

由此可见,传记要求反映的是现实生活和所传人物的本质特征,要求体现的是所记对象的本质的真实。

因此,在其创作时要受到人物原型的限制,取决于人物原型事迹材料本身的典型性和价值,所录也必须有史实依据,做到对历史如实记录、秉笔直书,决不能有闻必录、有载必录,更不用说亦真亦假地虚构渲染了。

戏曲则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

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曾指出: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

中国的戏曲所承袭的正是中国古代诗歌抒情写意的艺术传统,于再现中偏重表现,在对传记题材的借鉴上也表现出将反映历史的真实作为反映生活真实和情感真实的一种手段。

因此,在历史题材创作中,戏曲家们对史实的态度不是机械照搬,作品可信性不单纯靠对史料人物和事件的纯粹模仿来建立,而是在史实基础上进行大胆虚构,力求使传记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更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自身经历谈谈先秦文学元典教学问题摘要:笔者从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中体悟到,注重引导学生研读先秦文学“元典”性作品,进而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是每一位学生都最需要的。

关键词:先秦文化;元典教学;自身经历一、学生不仅仅需要一袋充饥的干粮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笔者有幸考取了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

当时的甘肃师范大学,1939年至1948年期间的校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9年至1957年的校名为西北师范学院,属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

我远在西北腹地的这所母校,其前身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等三所学校自北京西迁陕西后共同组建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并于1941年西迁兰州。

1945年北京师范大学复校迁往北京时,部分师生留了下来,仍然沿用西北师范学院这一名称。

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遂改名为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所以,这所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百年老校,昔日是一所名家云集的高等学校,也是一所有着深厚学术传统的知名高等学府。

其中,中文系素有“陇上毓苑”之美称,人才辈出,师资雄厚,赵荫棠、黎锦熙、丁易、陈涌、杨伯峻、彭铎、郭晋稀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曾在此任教。

记得笔者于1978年3月刚刚进入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主任彭铎师在开学典礼上要求一个合格的中文系毕业生应具有“四个一”的基本素养,即“一表人才、一口官话、一笔好字、一肚子文章”。

实际上,这是母校中文系多年来培养学生所形成的优良传统。

当时,一、二年级主要开设一些基础性必修课程,三、四年级则开设了大量的研究性选修课。

无论是基础课还是选修课,给77级授课的老师都是系里顶尖老师。

如先秦两汉文学元典研读类选修课有郭晋稀师的“《诗经》研究”、彭铎师的“《潜夫论》研究”、郑文师的“《楚辞》研究”、蓝开祥师的“先秦神话寓言研究”,钮国平师的“《孙子》研究”,霍旭东师的“《战国策》研究”,等等。

开设这些课程的先生都是该领域研究的专家,各位先生的讲义都是他们多年研究积累的成果,在给我们讲授课程结束以后大多结集出版了。

这些专家授课主要以作品研读为主,很少涉及史论。

他们在讲授每一个专题时,往往不厌其烦地罗列自古及今诸家异说,然后逐一辨析,最后或择善而从,或补正旧说,或自立新说,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他们常常告诫我们“例不过三而不立”,反对以孤证立说。

那时各位先生的讲义,由一些字写得好的同学在钢板上刻写蜡纸油印后发给大家。

母校的先生大多是南方人,有的先生讲课时方言很重,我们必须提前预习讲授内容才能听得懂,这便养成了我们带着问题去听课的良好习惯。

当时母校中文系只有古代文学与古代汉语两个硕士点,每个专业每年只招收1~2名研究生。

所以,先生们开设的选修课常常是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在一起听课。

这就为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那时,77级的本科生每每以“天子门生”自居,78级的硕士生是当之无愧的“知识精英”。

所以,在这一群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就不仅仅是一种学术交流,更是一种心灵的互动。

记得1977年12月恢复高考的时候,我们可以报考三个志愿。

当时我报考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第二志愿是兰州大学哲学系,第三志愿是甘肃师范大学政教系。

可在那年春节前,我拿到的录取通知书却是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当时我的确沮丧过。

可是,在进入中文系学习了一学期之后,我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十分庆幸自己有幸聆听知识渊博的先生们授课,更钦佩诸位先生诲人不倦的教风。

因此,我常常给学生讲对母校的感受:自己会因天资愚钝而自愧,也会因言行鲁莽而自责,更会因有辱师门而内疚,但我一直为自己能够在西北师范大学完成高等教育的第一学历而自豪。

1988年9月至1991年8月,我有幸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职研修古代汉语专业。

由于西北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有着孪生兄弟般的特殊渊源关系,老师们对我这位来自西北师范大学的学生便有一种特殊感情,自然关照有加。

当时开设的四门硕士学位主干课程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由王宁、邹晓丽、谢纪锋、林银生、秦永龙、陈绂、周之郎等先生主讲。

尽管各位先生讲课风格不同,但在强调研读语言学文献“元典”、注重培养语言学基本功方面是一致的。

如文字学课程以研读《说文解字》为主,要求全面掌握“文始”五百四十部首,能够释读500个甲骨文、1000个金文,并能够把所有的简化字写成繁体字,为进一步研究汉字的性质、结构、演变和使用奠定基础。

音韵学课程以研读《广韵》为主,要求背诵并能够熟练地使用代表《切韵》系统声母的“守温三十六字母”、代表《切韵》系统韵母的《广韵》二百零六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的所谓“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反切等,以便培养学生以中古音为基础上推古音、下求近古音的科研能力,为进一步研究汉语语音结构和语音演变打下坚实根基。

训诂学主要研读陆宗达先生的《训诂方法论》,力求使学生通过了解大量的训诂学个案研究成果,逐步掌握形训、声训和随文释义等训诂学方法,为进一步全面研究古籍字句的语义奠定基础。

语法学则主要研读《马氏文通》,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大量古籍语料来研究汉语语法结构规律,引导学生关注并应用中国传统语法学理论来构建符合汉语特征的语法体系,而不是去照搬西洋语法体系来建立汉语语法体系。

现在回想起自己的学习经历,深深感受到本科生、研究生学习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积累学养的关键时期。

其问,母校注重引导研读语言文学“元典”、注重训练学生的基本功、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良好的教学传统,至今让我受益无穷。

如果说26年后的今天,笔者依然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蹒跚学步的话,扶持我从地上站立起来的正是那些令人敬仰的母校老师们。

二、教师应该送给学生一支猎枪1982年1月大学毕业后,笔者主动放弃了继续去党政部门工作的机会,被分配到一所大学任教。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学校又安排我去附属中学任教,并兼任党政职务近十年之久。

与其他中学教师不同的是,由于自己供职于大学附中,具有便利条件,故一直为各级各类大学生兼课。

所以,从那时起,自己先后在四所大学的三尺讲台上已站了整整26年了。

从第一次站上三尺讲台的时候,我总是想模仿自己大学老师的方法给学生备课、授课,总是设身处地地想一个学生最希望从老师身上学到什么。

我结合自身感受的体悟,认为一个学生并不想急于让老师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他最需要的是从老师身上学习治学的理念和方法,掌握某一专题研究的历史状况与学术前沿的新动态,了解一些必要的文献资料及其按图索骥式地获得文献资料的途径。

这就必然要求老师不要赏赐给学生一袋干粮,而是送给他一支猎枪。

在这26年中,我为本科生讲授过专业课“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讲授过选修课“诗经精读”、“楚辞精读”,讲授过公共课“大学语文”、“应用写作学”;为硕士研究生讲授过学位课“诗经文献研读”、“楚辞文献研读”,为博士生讲授过学位课“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史研究”。

每当在撰写讲义时,我设想由于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也自然相异,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教”。

譬如,同样是讲授《诗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则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学历层次不同而相异。

我为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诗经精读”,构思了以专题讲授为经、以作品讲授为纬的课程设计方案,即一个专题问题统领若干作品,通过作品解读导入专题研究。

如,“悼亡诗与春秋时期诗人创作观念的转变——重视个体意识”专题,先集中讲析《邶风·绿衣》、《唐风·葛生》、《秦风·黄鸟》等悼亡诗的代表作,然后再讲解春秋时期诗人创作观念由周初的群体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变历程。

再如,“春秋时期爱国贵族女性诗人的审美思想”专题,先集中讲析宋桓夫人所作《卫风·河广》、许穆夫人所作《邶风·泉水》、《鄘风·载驰》、《卫风·竹竿》等贵族女性诗人的代表作,然后再讲解春秋时期爱国贵族女性诗人作品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妇女的美德,即在伦理道德上更重视理性的自觉。

又如,“颂赞诗与上古玉文化”专题,先集中讲析美卫武公之《卫风·淇奥》、美孟姜之《郑风·有女同车》、美秦襄公之《秦风·小戎》等颂赞诗的代表作。

然后再讲解颂赞诗中贵玉风尚所反映的上古时期人们的审美心理与社会伦理观念及其周人的玉文化符号。

这样安排教学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涵咏文本”来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而不是教师“先入为主”,更不能让学生“主题先行”。

也就是说培养学生运用具体材料得出科学结论的治学方法。

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还不太适应,这也是今后需要探索改进的地方。

我为硕士生开设的学位课程“诗经文献研读”,构思了以作品讨论为经、以专题讲授为纬的课程设计方案。

即课题上讲授若干个学术前沿研究的专题问题,在《风》、《雅》、《颂》三部分中开列若干篇与专题问题密切相关的作品让学生在课后精读,并开列《诗经》研究的主要著作参考书目,要求学生在大量阅读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次按作者、写作时间、诗旨、艺术、意象、影响等内容撰写读书札记,对相关学术前沿研究的专题问题做出自己的回应。

然后由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主讲,大家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对讨论涉及的专题研究进行点评。

学生撰写读书札记在讨论后再进行补充修改,最后作为该课程的学位作业评定成绩。

如,诗经学研究的基本专题有《诗经》的性质、《诗经》的创作年代、《诗经》的创作区域、《诗经》作品之来源、《诗经》编著成书的年代、《诗经》的文化价值、《诗经》之“六义”、《诗经》的内容、《诗经》的形式、《诗经》之学术流派、《诗序》与《诗经》接受学、《诗经》学史等12个。

指定的精读作品有《周南·关雎》、《召南·采蘩》、《邶风·绿衣》、《鄘风·载驰》、《卫风·淇奥》、《王风·黍离》、《郑风·女日鸡鸣》、《齐风·敝笱》、《魏风·陟岵》、《唐风·椒聊》、《秦风·蒹葭》、《陈风·衡门》、《桧风·素冠》、《曹风·下泉》、《豳风·七月》、《小雅·鹿鸣》、《大雅·文王》、《周颂·武》、《鲁颂·泮水》、《商颂·长发》等27篇。

开列的主要研究著作参考书目有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宋朱熹《诗集传》、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清陈奂《诗毛氏传疏》、魏源《诗古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释》、方玉润《诗经原始》及今人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陈子展《诗经直解》、程俊英等《诗经注析》、郭晋稀师《诗经蠡测》和笔者研究《诗经》的主要论文目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