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三大问题
龙源期刊网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三大问题
作者:
来源:《职教论坛》2012年第28期
杨晨在《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第6期中撰文,分析了我国“学分银行”建设要解决的三大问题,即基本认识、技术操作和深层次障碍问题。
基于解读我国政府文件对学分银行的描述,作者认为,我国“学分银行”的功能可以分为本体功能和衍生功能。
本体功能指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累积和转换认证;衍生功能指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形成对优质课程、学习资源和师资的整合,为“人人享有优质教育”打开通道并提供服务,形成“人选择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而对于“学分银行”是制
度还是机构这一关键问题,作者认为“学分银行”应该实现实体化运作,成为第三方的权威认证机构。
同时,更要按照法制社会的规则,使学分的转换和兑换成为各个办学单位共同遵守的制度。
“学分银行”顺利运行,还需要解决一些技术操作问题,具体如下:一是如何形成需求机制?“学分银行”要从学习者、办学单位和政府三个角度来换位思考,以此建立和强化需求机制;二是认证服务对象是谁?作者认为,“学分银行”应该重视和发展与办学单位的合作关系,积极发展集体认证业务,也要重视和发展面向学习者个体认证业务;三是“学分银行”的认证标准是什么?“学分银行”要建立能够评定并换算的学分体系,不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课程评估指标和权威的评估专家队伍,而且还要做大量的课程评估工作;四是学习者如何学习各校的优质课程?“学分银行”应该与我国正在建设的以“宽进严出”学习制度为特色的开放大学充分携手,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学分银行是指在高等教育机构建立的专门管理学生学分积累和转移的机构,通过学生学分的管理和流动,提升高等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然而,目前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存在一些困境,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改进。
首先,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推进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导致各高校存在差异化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
一方面,这种多样性促进了学分银行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学分转移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因此,应该建立学分银行建设的统一标准和指导原则,以保障学生学分的有效转移和流动。
其次,我国学分银行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缺乏可靠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支持。
目前,很多高校学分银行的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无法满足学生学分管理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系统,实现学分的自动化管理和流动。
再次,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学分银行的建设成果应该得到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和评估,以确保学分银行的运行和管理符合规范和标准。
因此,应该建立评估机构和评估指标体系,对学分银行的建设、管理和服务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
最后,学分银行的发展与社会各界的认知和支持程度存在一定的差距。
很多社会人士对学分银行的概念和作用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和陌生感,缺乏对学分银行的关注和支持。
因此,应该加强学分银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对学分银行的了解和认同。
基于以上问题和困境,我提出以下对策建议:首先,要加强学分银行的统一规划和指导,建立学分银行建设的统一标准和指导原则,提高学生学分转移的效率和可行性。
其次,要加强学分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系统,实现学分的自动化管理和流动。
最后,要加强学分银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对学分银行的了解和认同,增加对学分银行建设的支持和投入。
总的来说,学分银行的建设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统一规划和指导、信息化建设、监督和评估机制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可以解决学分银行建设中存在的困境,进一步推动学分银行的发展和运行。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一、现状困境1.标准制定不统一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教育资源不均衡,各地学校、教育机构之间的标准和体系差异较大,导致学分银行建设中的标准制定不统一。
这使得学分银行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互认和转移存在较大的困难,影响了学分积累和流通的有效性。
2.信息不对称学分银行涉及到多个学校、机构,涉及到多种学分类型和来源,但目前我国学分银行建设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学生的学分积累和转移信息不够透明,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够畅通,这使得学分银行的运作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
3.监管不到位学分银行的建设需要政府的统一规划和监管,以保障学分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当前我国学分银行建设中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一些学分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二、对策建议1.统一标准制定为了解决学分银行建设中标准制定不统一的问题,可以由教育部门牵头,制定统一的学分积分和转移标准。
统一标准可以使得各地学分银行之间的互认和转移更加便利,也可以提高学分的流通效率。
2.加强信息共享为了解决学分银行建设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建立统一的学分积累和转移平台,实现学分信息的共享和透明。
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分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学分积累和流通的效率。
3.加强监管力度为了解决学分银行建设中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可以加大对学分银行的监督与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的学分银行运营机制和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学分银行运作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4.推动政策配套为了进一步促进学分银行建设的健康发展,我们还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动学分银行的立法进程,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学分银行的运营和发展。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面临着一些现状困境,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通力合作,采取有效的对策建议,必定能够推动学分银行建设取得更好的发展,为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愿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取得更好的发展。
【2000字】。
建立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2013-10理论研究(下转第96页)2010年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到国家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在《纲要》中提到的“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即是我国当下要重点建设的学分银行制度。
学分银行制度在国外尤其是欧洲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它在提升民众终身学习率、提高学生就业率、加大欧洲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我国学分银行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学分银行的真正实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全面配合,本文主要对涉及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在建立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加以说明。
一、明确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的对象建设继续教育的学分银行制度需要明确继续教育的概念。
在我国21世纪以前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一度并列使用,进入21世纪,国内诸多成教院相继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成为主导名词进入人们的视野。
国际上,继续教育是指已经完成大学教育后,为增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教育形式多为非学历、非正规的,它隶属于成人教育范围。
在我国继续教育的外延较为广泛,它包含除普通教育以外的一切教育形式,如,远程高等教育、脱产高等教育、业余高等教育和自学考试以及各种民办培训、职业资格培训认证等。
本文采用国内流行的继续教育的含义。
基于我国继续教育的包罗万象,那么学分银行的范围就要相应地和其实现对接。
不仅在各种成人学校、大学之间可以互换学分,而且在各个职业教育、民办学校之间也要实现学分的成功兑换。
二、统一学分认证标准,确立成绩指标1918年蔡元培实行选课制是学分制的萌芽,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高校已经普遍施行了学年学分制,但是离真正的学分制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当前只有自学考试实行真正的学分制。
所以,学分制银行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分制标准,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学分制体系,使学分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中通用的货币,促进与各国人才在文化、学术上的交流,将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更好地推向国际舞台。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我国学分银行是指由高校设立的学分积累机制,将学生在高校期间取得的学分记录在学分银行中,供学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高校间进行学分转移和积累的一项制度。
学分银行可以实现学生学分的灵活使用,促进学生跨校流动和学分共享,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然而,我国学分银行的建设目前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首先,学分银行的建设现状存在的困境是各高校的学分积累及认可机制存在差异。
我国高校的办学类型、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各异,导致学分认证标准和积累方式的差异性较大,这给学分的转移和积累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不同高校对于学分的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不同,学生在不同高校间进行学分转移时面临着学分无法转换、重复学分认定不足等问题。
其次,学分银行的建设面临的困境是学分积累和转移的手续繁琐。
学生需要通过学校的认定、申请、审批等一系列手续来进行学分的积累和转移,这一过程存在着时间和精力成本的问题,给学生带来了不便之处。
同时,学分银行的建设还需要解决学分银行的信息共享和平台互联互通的问题,确保学生的学分记录能够在不同高校间实现无缝对接,避免了学生重复上传学分成绩等重复操作。
最后,学分银行的建设还需要解决对学分有效利用机制的建立问题。
学分银行的存在旨在促进学生的学分共享和跨校流动,但目前我国高校间学分的转移和认可机制还不够完善,各高校存在着对外转学学分核减、对内转学学分重修等问题。
学分银行在实现学生学分积累和转移的同时,还需要建立起与高校之间合作机制,推动学校间对于学分的认可和互信。
针对以上困境,我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统一学分认证标准:建立统一的学分认证标准,明确学分的积累与转移要求,使学生在不同高校间的学分转移更加顺畅。
二、简化学分积累和转移手续:建立在线学分认证平台,实现学分的自动转移和认定,减少学生的手续繁琐,提高学分积累和转移的效率。
三、加强学校间信息共享:建立高校学分银行共享平台,实现学分银行间信息的共享和沟通,确保学生学分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中职学校“学分银行”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中职学校“ 学分银行” 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学分银行”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学分制,是指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选择课程为核心,通过学生的绩点和学分总量衡量学生的综合学习质量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首创于美国的哈佛大学,现在在我国的高校内普遍已经普及了学分管理制度。
“学分银行”则是在学分管理制度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我国的中职教育中逐步进行“学分银行”模式可以弥补过去中职教育中评价制度和教务制度中的不足,一定程度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的关系,促进中职教育的高水平发展。
本文分析了中职学校学分银行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教育;“学分银行”;策略引言:职业教育是整个终身教育体系中最关键的部分,而构建属于中职教育的“学分银行”,能够推进学习银行的构建与发展。
在当前阶段,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怎样让学分在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系统间实现转换、衔接。
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在充分开展实践的基础上,对中职学校“学分银行”构建的现状、问题和策略进行分析,在此与各位同仁共勉。
1 “学分银行”模式分析中职学校的“学分银行”管理模式是指学校以现代银行系统管理模式为模板,以学生自己所选择课程的总学分为实施基础,并开展学分认证、学分转换的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不同于以往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毕业会考即获取毕业证或职业资质就标志学习完成的固定模式,而是让我们的中职学生有自主选择课程、教师、学习期限的权利,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爱好,更好的参与课程学习。
每个“学分银行“的学生会员都有一个账户,实时对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最终用个人”银行“账户中的学分额度兑换中职毕业证或相关国家职业资格证。
2中职学校实施“学分银行“制度的阻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对于“学分银行“的态度是年年积极推广,却又难以普遍实施,导致很多中职学校并没有完全采取”学分银行“制。
“学分银行”在中职教育的应用中发现了不少的弊端。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三大问题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三大问题作者:杨晨来源:《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第06期【摘要】我国“学分银行”建设要重点解决好基本认识、技术操作和深层次障碍三大问题。
从政府文件解读,我国的“学分银行”既是学习成果、学分累积和转换的第三方权威认证机构,又是各级各类办学单位普遍建立和遵守的教育管理制度。
“学分银行”的建设要重视形成需求机制,明确认证服务对象,建设可评定和换算的学分体系,建立与各办学单位特别是与开放大学的密切合作关系。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快转变管理思维定势和行政管理方式,深化招考制度、教学制度和学分制的改革,促进终身学习,从而帮助“学分银行”清理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
各级各类办学单位要主动顺应教育开放的发展趋势,建构起与“学分银行”制度相适应的办学形式和人才培养方式,促进学习和成才“立交桥”的形成。
【关键词】学分银行;建设;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9—458x(2012)06—0041—06众所周知,“学分银行”是一件各方多赢、功在社会、利泽百姓的好事,但事实上却是“好事不好办”。
从《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提出“探索和建立职业学校学分积累与转换信息系统(‘学分银行’)”算起已有八年,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算起也有两年,至今我们没看见国内有地方建成了真正的“学分银行”。
“学分银行”为何这么难办?我看,关键还是我们对“学分银行”没有真正地想好、想透,其中至少有三大问题需要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基本认识问题当前,对“学分银行”基本认识的把握,其重点并不在于“什么是‘学分银行’”,而在于“我国究竟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学分银行’”。
(一)基于官方描述的“学分银行”我国最早提出“学分银行”是在2004年。
《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中提出,探索和建立职业学校学分积累与转换信息系统(“学分银行”)。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我国学分银行是指在高等教育中对学生所获得的学分进行积累和管理的机构。
它是一个新兴的教育管理工具,具有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和成就的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发展,也可以为学生在转学、毕业以及就业时提供有力的证明和支持。
目前我国学分银行建设仍存在一些困境,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现状困境1. 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目前,我国学分银行建设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标准,不同高校和地区的学分银行管理政策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
这样一来,学生在积累和管理学分时容易遇到困难,也给学校的学分认定和转学转专业带来一定的难度。
2. 学分银行信息不畅通由于学分银行系统尚未得到普及和完善,学生和教师对于学分银行的了解程度较低,信息的畅通度不够。
学分银行的运营机制、服务范围、数据共享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学分银行的整体效益不够明显。
3. 学分银行资源不够充分学分银行的资源包括学分、学习经历、证书、成绩等多个方面,但目前我国学分银行的资源并不够充分,覆盖范围较窄。
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将所有的学习成果都记录在学分银行中,失去了一部分重要的信息和材料。
二、对策建议1. 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为了解决学分银行管理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可以建立一套统一的学分银行管理标准,包括学分的认定、积累、使用和转移等方面的规定。
这样可以为高校和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也为学分银行的运营提供了依据。
2. 提升学分银行信息化水平为了提升学分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可以加大投入,推动学分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建设学分银行的管理系统、数据共享平台、学分认定和转移系统等。
这样可以提升学分银行的服务水平,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参与度,也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3. 拓展学分银行资源覆盖范围为了拓展学分银行的资源覆盖范围,可以建立完善的学分银行资源数据库,包括学分、学习经历、证书、成绩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可以利用现有的学校教务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考试成绩管理系统等资源,将学生的学习信息整合起来,建立起完整的学分银行信息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学分银行的应用范围有限。
目前我国学分银行主要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而在非学历教育和终身学习等领域的应用比较薄弱。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分银行的发展和应用效果。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将学分银行的应用范围拓展到更广泛的教育领域,并建立起与各个教育阶段和领域的衔接机制。
在职业教育领域,可以建立起学分银行与工作岗位标准的对应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被认可和转化为职业技能证书。
学分银行的信任问题亟待解决。
学分银行的运行依赖于学生、教师、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互信关系。
由于学分银行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参与主体对学分银行的运作机制和信用体系存在一定的疑虑和担忧。
在学分的认可和转换方面,各个教育机构的标准和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学分的可信度不高。
要解决学分银行的信任问题,需要加强对学分认可和转换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构建统一的学分认证和转换机制,并加强对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学分价值教育,提高对学分银行的信任度和接受度。
学分银行的信息技术支持相对滞后。
学分银行的建设需要依托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平台支持。
目前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在信息技术支持方面相对滞后。
主要表现在缺乏完备的学分管理系统,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不畅通,数据安全保护不到位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对学分银行信息技术支持的投入力度,建立起统一的学分管理平台,加强各个教育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同时制定相应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学分银行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在取得一定进展的仍然面临着普及率低、应用范围有限、信任问题和信息技术支持滞后等困境。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分银行的发展和应用效果,应该加强全社会对学分银行的认知度提升,拓展学分银行的应用范围,构建统一的学分认证和转换机制,加强信息技术支持和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分银行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源开发效能。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1.制度设计不完善。
学分银行的制度设计需要考虑学分转移、积累和认证等问题,建立相应的政策和规范。
目前我国在学分银行制度方面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这导致了各高校在学分银行建设中缺乏共识和统一的操作标准。
2.信息共享不畅。
学分银行的建设需要高校之间进行学生学分的转移和共享,但是由于信息系统之间的不兼容以及数据交换流程的不统一,高校之间无法有效地实现学分的共享和认证,阻碍了学分银行的建设进程。
3.认可度不高。
学分银行对于高校和社会的认可度不高,一方面是由于学分银行的政策和规范不完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学分银行的实际运作效果还不明显。
许多高校和用人单位对学分银行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对学生学分的转移和认证持保留态度。
二、对策建议1.加强政策和法规制定。
政府应制定学分银行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学分银行的功能和运作机制,同时建立学分银行的管理和监督机构,加强对学分银行建设的指导和规范,为学分银行的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2.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学分银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高校之间学分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政府应积极推动高校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鼓励各高校加强信息技术建设,提高学分银行信息共享的效率和安全性。
3.加强学分认证体系建设。
建立学分认证的标准和程序,明确学分的认证和转移规则,为学生学分的认证提供统一的标准和程序。
高校应加强学分管理和认证的培训,提高学分认证的质量和效率,增加学生学分的认可度。
4.提高学分银行的知名度和推广力度。
政府、高校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宣传片等方式,宣传学分银行的意义和价值,增加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分银行建设,提供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对学分银行的参与度。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学分银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动学分的互认和转移。
政府应积极组织高校和专家代表团参加国际学分银行相关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会,提高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国际影响力。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一、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1. 学分银行建设的规划和推动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相关政策和制度还在不断探索和制定阶段。
目前,各地区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学分银行的建设与使用模式,但因为制度尚未完善,建设推动力度不够,学分银行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 学分银行使用的变革和尝试由于学分银行的建设不够完善,很多高校还在尝试和探索学分银行的使用方式和规则。
一些高校试图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分进行统一管理,但由于相关规定和标准不够明确,学分交易和转换的效率和准确性还存在一定问题。
学分银行的建设需要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系统。
但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在技术和管理手段上还存在不足,对于学分数据的收集、处理和管理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1. 制度和政策规定不够完善学分银行建设是需要依托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来保障和推动的,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相关规定还不够完善。
学分银行的管理责任、学分转换标准、学生学分积累和使用等方面的规定都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
2. 学分银行建设意识不够强烈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对于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各地区的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研究和实践的积极性不够高,学分银行的推广和应用仍然面临挑战。
3. 技术和管理手段不够先进4. 学生和教师参与度不够高学分银行的建设需要学生和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但目前很多学生和教师对学分银行的了解程度和使用意愿还不够高,学分银行的建设和推广面临很大的交流和沟通障碍。
三、对策建议各地区的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学分银行建设的宣传和推动力度,提高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视程度,增强各方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推动学分银行建设的深入推进。
3. 强化学分银行建设的技术和管理支撑在学分银行的建设中,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投入和支持,提升相关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保障学分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为学分银行的顺利推广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学分银行制度在成人高等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分银行制度在成人高等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分银行制度在成人高等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概述学分银行制度作为一种对学生学分进行管理的机制,为成人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随着学分银行制度的广泛应用,一些问题逐渐浮现。
本文将围绕学分银行制度在成人高等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问题分析1. 学分计算标准不统一:不同高校对学分的计算标准存在差异,导致成人学员在不同高校之间的学分无法有效转换。
2. 学分互认与课程相互重叠:不同高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课程相互重叠,但在学分互认上存在障碍。
3. 学分有效期限制:学分银行制度对学分设置了有效期的限制,而成人学员的学习时间受到家庭、工作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分的使用。
4. 学分质量难保证:由于成人教育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学员在攻读学分的过程中,授课方式、教学质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学分的质量难以保证。
5. 学分银行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学分银行管理体系尚未健全,学分的存储、转移、查询等环节存在管理混乱、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1. 统一学分计算标准:各高校应尽快制定统一的学分计算标准,确保成人学员在不同高校之间学分的无缝转换。
2. 加强高校间学分互认机制:高校应加强沟通合作,建立相应的学分互认机制,推动学分之间的互相转换。
3. 延长学分有效期:合理延长学分的有效期,为成人学员提供更充足的时间完成学分的使用。
4. 优化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的教师评估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管,确保成人学员在攻读学分的过程中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5. 完善学分银行管理体系:建立学分银行管理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健全学分存储、转移、查询等环节,提高学分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6. 加强对成人学员的指导和帮助:成人学员在学分银行制度下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高校应加强学员的教育培训,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和学业辅导。
四、总结学分银行制度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给成人学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一、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1. 教育部门支持不够目前,我国学分银行的建设主要是由教育部门来推进和组织实施的,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分散和学校的自主权较大,导致教育部门在学分银行建设中的统一规划和组织力度不够,缺乏明确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使得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2.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目前,学分银行的建设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灵活的学习方式,但是由于学生们对学分银行的了解不够,以及学分银行的审核制度和课程匹配不够完善,导致学生们对学分银行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使得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 学校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学分银行的建设需要学校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但是由于学校管理机制不完善,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存在一定的困难,使得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二、对策建议1. 加强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资源支持为了提高学生对学分银行的了解和积极参与度,应加强对学分银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开展学分银行的推广教育和培训,加强学生对学分银行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为了完善学分银行的管理机制和课程匹配机制,应加强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的学分银行管理体系,完善学分银行的课程审核和匹配机制,确保学分银行的课程和学分的有效管理和使用。
4. 加强学分银行的监督和评估工作为了确保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发展能够正常进行,应加强学分银行的监督和评估工作,建立学分银行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督,确保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发展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创新。
只有通过加强教育部门的支持和推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管理机制的完善,完善学分银行的管理机制和课程匹配机制,加强学分银行的监督和评估工作,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教育的进步和学生的成长贡献更多的力量。
“学分银行”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有哪些
“学分银行”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有哪些“学分银行”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有哪些?“学分银行”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现在很多学校的课程都采取学分制,其实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当前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关键性问题:第一是基本认识问题;第二是技术操作问题;第三是深层次障碍问题。
下面重庆捷路科技小编带来详细分析:第一,关于基本认识问题。
我国究竟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学分银行”?目前可供研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教育规划纲要》,另一个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据此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基本认识:首先,“学分银行”是政府举办的终身学习成果认证机构,其本体性功能是对学习成果的认证。
其次,由此引申出一系列衍生功能,包括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形成对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师资的整合;为“人人享有优质教育”打开通道并提供服务;形成“人选择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里需要摆正一个关系,即“学分银行”不专属于开放大学。
但是,开放大学应该积极成为“学分银行”的承建者和运行者,为进一步形成独特地位、功能和办学特色增加优势。
另外,“学分银行”也需要开放大学的开放而灵活的办学来为其运行提供支撑。
第二,关于技术操作问题。
“学分银行”需要重点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如何形成需求机制?二是认证服务对象是谁?三是认证标准是什么?四是学习者如何通过“学分银行”来学习各校的优质课程?“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派什么用处?这是“学分银行”形成需求机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从学习者角度看,“学分银行”应该提供“放心”教育的项目,提供专业、培训项目和课程的评级,以建立“学习档案”的形式充分反映其知识结构和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和完全学分制促进终身学习。
从政府角度看,“学分银行”可以规范非学历培训市场,繁荣文化休闲类学习,破除各类教育和学校间的“壁垒”,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从学校的角度看,“学分银行”可以为学校的公平竞争破除体制性障碍,动态反映学校发展水平,提升优质学习资源的使用效益和节约成本。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我国学分银行是指通过学分银行机构将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获得的学分进行积累、转化和流通,以便在就业、创业、升学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机制。
但是目前我国学分银行建设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采取对策来解决。
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分认定标准不统一。
不同高校对于学分认定的标准和要求存在差异,无法真正实现学分的互认和转换。
这导致学生在不同高校之间的学分无法相互使用,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2. 学分流通渠道不畅通。
学分银行机构与高校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充分,学生的学分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更新和传递,学分流通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流程繁琐的问题。
3. 学分使用渠道有限。
目前我国学分银行主要用于学生的升学和就业,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较为有限。
学分的多元化使用渠道不够,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
1. 统一学分认定标准。
建立学分认定评估机制,制定统一的学分认定标准和要求。
通过完善学分银行建设的管理体系,确保各高校学分认定的公平和公正性,实现学分的互认和转换。
2. 加强学分信息共享。
建立高校与学分银行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学分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
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立学生学分信息数据库,实现学生学分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
3. 拓宽学分使用渠道。
除了升学和就业,学分应用于创业、就业培训、职业证书等领域。
鼓励学分银行机构与企事业单位、职业培训机构等合作,开展学分积极使用的示范项目,拓展学分的使用渠道。
4. 引入市场机制。
建立学分交易市场,形成学分的交易、流通和价值评估体系。
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入,激发社会各方对学分的需求和参与,推动学分银行建设的深入发展。
5. 加强政策支持。
加大对学分银行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学分银行的发展目标和优惠政策。
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激励,推动学分银行建设的稳定运行和长期发展。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面临着一些困境,但通过统一学分认定标准、加强学分信息共享、拓宽学分使用渠道、引入市场机制和加强政策支持等对策,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学分银行建设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目前,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困境。
本文将探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现状困境1. 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存在各地区、各高校间标准不一的问题,学分银行档案不互通、不可比较,影响了学分的认定和流通。
2. 学分认定难度大。
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和流程,学分的认定存在一定难度。
有些高校对非本校课程的认定存在困难,造成学分无法得到有效转换,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受到了制约。
3. 学分转换问题。
目前,我国学分转换存在一定差异和不确定性。
不同高校对相同课程的学分认定存在差异,学生在跨校间转学或转专业时面临学分不互通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业进程。
4. 缺乏信息共享平台。
目前,我国缺乏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学生的学分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被其他高校或相关机构查询和使用,学分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对策建议1. 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流程。
制定学分银行建设的统一标准和认定流程,建立一个统一的学分认定体系,确保各高校之间学分的互通和可比性,为学生实现学分转换提供便利。
2. 加强学分认定与转换的研究。
加强对学分认定与转换的理论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总结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学分认定和转换机制,提高学分认定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3. 建立学分银行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一个统一的学分银行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技术接口,实现学分信息的全面、高效共享,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分查询和使用服务。
4. 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
相关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推动学分银行建设的落地和实施,加强对学分银行建设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学分银行建设的顺利进行。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
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教师对学分银行建设的认知和了解,提高其学分认定和转换能力,为学生提供专业、准确的学分认证服务。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面临一些困境,但也有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得到解决。
学分银行助推终身教育方面的难点与解决策略
学分银行助推终身教育方面的难点与解决策略作者:李丽娜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3年第21期摘要:学分银行是推进我国终身教育相关建设的重要制度探索与教育创新。
本文从学分银行相关的概念出发,深入探讨我国学分银行实践模式中终身教育理念的渗透形式,在全面分析学分银行在促进学习成果转化、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结构升级等层面助推终身教育的重要价值后,以此为基础提出学分银行助推终身教育方面在框架设计、实施主体、成果权威、转换渠道等角度的现存难点,针对性地提出完善资格标准架构设计、建立管理建制实体机构、强化学分银行质量保障与统一学分计量转化标准等具体策略,以期为相关建设的强化实施与深化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学分银行;终身教育;难点分析;解决策略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23.21.0780前言终身教育理念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需要相适应,其强调教育活动应伴随每个个体的终身,以此实现人的知识技能、社会的建设趋势的同步发展。
因此,学分银行作为我国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重要桥梁,其对学习成果的统一体现逐渐成为助推终身教育相关建设的重要制度探索与教育创新。
我国学分银行相关建设的具体开展近20年,因理论发展与实践设计的不足,现阶段我国学分银行的建设仍在框架设计、实施主体、成果权威、转换渠道等角度各类实施难点,相关解决策略的设计也就成为了研究人员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1学分银行概述学分银行这一概念主要指代模拟、借鉴银行的具体机理、运营功能与业务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对学习成果进行生产、认定、存储、转换与应用的机构。
其根本目的在于为学习者提供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学习条件,便于其在不同学习环境下针对不同学习内容选择学习形式,进而在各类教育机构、组织共同制定的标准规范下完成学习活动,取得学习成果。
学分银行脱胎于终身教育,服务于终身教育,明确将终身学习作为服务目标,以学习者的个人进步为指导思想,以学习成果的相关操作为应用方向,是助推我国终身教育相关建设的重要制度探索与教育创新。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我国学分银行是指通过将学习成绩、课程和学习经历以学分的形式存入账户,供学生在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之间流通和转移,并在个人学业发展中进行累积和使用的机制。
学分银行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学习动力。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建议加以解决。
一、现状困境:1. 学分银行建设进展缓慢。
目前我国学分银行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制度和体系。
学分银行的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定,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存在着差异化和不协调的情况。
学分银行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和技术支持。
2. 学分认定和转换不畅。
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不够明确和规范,存在着主观性和随意性的问题。
跨学校和跨地区的学分转换受到限制和阻碍,学生在不同学校或地区之间进行学业转移和学分兑换困难重重。
3. 学分管理和服务不到位。
学分银行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学生在学分存储、查询和使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学分的积累和使用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对策建议:1. 加强学分银行制度建设。
建立统一的学分银行制度和规范,明确学分的获取和使用标准,规范学分的存储和转移程序,完善学分银行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学分银行建设向纵深发展。
2. 提升学分认定和转换水平。
建立公正、公平、透明的学分认定和转换机制,建立统一的学分认定标准和程序,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建立诚信和互认的学分制度。
建立跨学校、跨地区的学分转换平台,促进学分的流通和兑换。
3. 强化学分管理和服务能力。
加大对学分银行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投入,完善学分银行的管理系统,提高学分银行的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
建立学分银行的学业规划和辅导服务机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分管理和支持。
4. 拓展学分银行的功能与应用。
学分银行制度在成人高等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传统的成人教育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技术进行创新和探索。
[关键词]学分银行;成人教育;探索[中图分类号]G7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22-0092-02学分银行制度在成人高等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①刘斌1,周淑君2(1.湖南工学院,湖南衡阳421002;2.湖南省洞口县职业中专学校,湖南邵阳422304)一、国内外学分银行制度的发展(一)学分银行的概念学分银行(英文名Credit Bank System ,CBS )主要是借鉴传统银行存储、兑换货币的功能特点,通过学分积累、学分转换、学分互认、学分评价等机制,使学习者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
此后,学分银行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
(二)国外主要国家和地区学分银行制度的发展欧洲学分积累与转移系统(ECTS )。
欧洲学分积累与转移系统由欧洲委员会负责管理,旨在促进欧盟国家间的学分互换。
学分、课业负荷量和等级是欧洲学分积累与转移系统的三个重要元素。
美国学分互认学制衔接制度。
美国学分银行的做法和欧洲有本质不同,因为各州有很大的自治权,所以美国在院校之间建立衔接协议或转移协议,由各学院和大学自行开发,学分互认标准不一,无法真正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学分转换。
韩国学分银行体系。
韩国是第一个提出“学分银行”概念的国家,较之欧美,韩国的做法更值得我们借鉴。
他们的学分银行体系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构,形成了统一的学分认证体系,且有权威的法律法规做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继续教育;学分制;学分银行
2010年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到国家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在《纲要》中提到的“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即是我国当下要重点建设的学分银行制度。
学分银行制度在国外尤其是欧洲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它在提升民众终身学习率、提高学生就业率、加大欧洲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我国学分银行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学分银行的真正实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全面配合,本文主要对涉及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在建立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加以说明。
一、明确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的对象
建设继续教育的学分银行制度需要明确继续教育的概念。
在我国21世纪以前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一度并列使用,进入21世纪,国内诸多成教院相继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成为主导名词进入人们的视野。
国际上,继续教育是指已经完成大学教育后,为增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教育形式多为非学历、非正规的,它隶属于成人教育范围。
在我国继续教育的外延较为广泛,它包含除普通教育以外的一切教育形式,如,远程高等教育、脱产高等教育、业余高等教育和自学考试以及各种民
办培训、职业资格培训认证等。
本文采用国内流行的继续教育的含义。
基于我国继续教育的包罗万象,那么学分银行的范围就要相应地和其实现对接。
不仅在各种成人学校、大学之间可以互换学分,而且在各个职业教育、民办学校之间也要实现学分的成功兑换。
二、统一学分认证标准,确立成绩指标
1918年蔡元培实行选课制是学分制的萌芽,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高校已经普遍施行了学年学分制,但是离真正的学分制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当前只有自学考试实行真正的学分制。
所以,学分制银行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分制标准,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学分制体系,使学分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中通用的货币,促进与各国人才在文化、学术上的交流,将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更好地推向国际舞台。
对于学分制的标准确立可以参照美国的经验。
美国大学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量和教师工作量计量单位的教学管理制度,即学分制。
20世纪初期,卡内基教学发展基金会统一学分概念,将“一门课不少于120学时”确定为一个卡内基学分(carnegie unit),所以我国可以在征求各学校和教育部门、教育专家的意见后建立一个统一的学分标准,便于统一管理和兑换。
我国的学分银行在建立之初就应该建立一套规范、操作性强的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在对课程进行学分认证之前应该对课程名称采用全国统一的代码,如分类和编码,如,美国的课程代码是这样的,
如27.0905其中27表示学位课程分类中的物理学科目,09代表物理学科目下的光学专业,05代表光学专业下的激光学方向。
三、设立国家学分银行监管部门
参照银行系统的管理,将学分银行的管理部门和获得学分的部门及学校进行分离。
学校只是负责给出学生一定学分,国家设立总学分银行,各地设立分行,实行全国统一的管理。
这样既减轻了学校的任务,又减少了管理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错误发生的几率。
学分银行体系还要设立一系列的维护平台:(1)转学系统:本系统主要为想要转换学籍、专业、留级等形式的变更提供方便,它能够保留原有学籍中学生各学科的学分,并制定了一系列各学科之间进行学分转换的规则;(2)转学咨询委员会,主要职责为制定措施,协调转学,将学生信息进行反馈,它向上针对各学院、向下面对学生;(3)转学保障政策;(4)转学生申述程序等保证学分银行的健康运行。
四、确保学分顺利流通
目前学术界对学分银行的流通运行设计了两条主线。
第一条是学生运行程序线。
学员在本地的“学分银行”进行注册→在相关教育机构选择给你兴趣的专业并得到该专业的标准学分→将所得学分
登记在“学分银行”→学分达到一定标准获得证书→相关机构授予证书。
第二条是“学分银行”运行程序线。
它分为两条支线:(1)登录支线。
省(市)“学分银行”批准学生注册申请→记录学员所
得到的学分→复核学生的学分→定期核对学生学分,并发放学分账单→将错误学分进行修正;(2)发证支线。
“学分银行”接受学员领取证书的申请→对申请者的学分进行核对→定期进行发证→专
家审核→相关发证单位同意→计入档案→发证。
这一系列流程顺利运行关键在于把握学分银行的三个主要特征:(1)零存整取:它是实施学分银行的关键,学生在统一学分教学量的前提下,通过平时的学分积累“零存”到不同学校的学分银行之中,到学生自己认为可以从某一学校的某一专业毕业时,可以到相应学校的学分银行“支取”以获得相应学校的毕业文凭;(2)通兑要求有一个基本的参照值或兑换系数,使得各学校之间达到基本的认可,学分可以进行流通;(3)相邻学科之间进行通兑的系数。
有一个及时反映课程知识变化的课程学分年利率要求取消现行的8年有效学年学分制,用学分银行的课程学分年利率的负增长值加以替代。
五、建立优质精品的“课程超市”
目前我国许多成人院校课程设置都十分僵化,依然沿用原来的“三段论”式的课程设置体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这样的课程不仅对提高学生的能力作用不大,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自由选课,灵活发展,多角度延伸的“选课制”或“选科制”是学分银行的精神内核和灵魂,必须做到为“消费者”——社会各年龄阶段的学员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产品,保证学员有旺盛的“购买力”,使学生能随时、随地地学习到需要的知识,
不仅如此,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高素质的教师等一系列的服务,这样才能将学分制真正的实行下去,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型的社会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丁鹏.学分银行:搭建继续教育立交桥基石[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2012,29(1):18-20.
[2]吴遵民.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j].中国教育学刊,2005(04):42.
[3]覃兵.韩国高等教育学分银行制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11).
[4]李国仓.美国大学与社区学院学分互认机制:以北卡罗来纳州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7(10).
[5]李彬.美国社区学院学分制度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0(3):60.
[6]万秀兰.社区学院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0.
[7]陈龙根,陈世瑛.人才培养柔性化与“学分银行”[j].河北大学学报,2007,7(2):12-14.
[8]曹畅.浅谈欧洲其学分转换系统[d].西南大学,2008.
[9]熊惠平.谈高职院校推行“学分银行”的困难与障碍[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4(1):13-15.
课题来源:本文系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西省成人教育协
会关于“2012年成人与终身教育专项课题”研究项目,课题编号为:ssklzxkt2012046。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编辑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