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叩诊

合集下载

初级按摩师知识要求——第十四章 四诊

初级按摩师知识要求——第十四章  四诊

第十四章四诊四诊是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来观察和了解病情的变化。

运用从外测内、见证断病、以常衡变的方法,将检查所见,进行分析归纳,以此作为辨证、立法、按摩的依据。

这是中医辨证论治中最主要的一环。

因此,在进行四诊时,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抓住重点和要领。

第一节望诊望诊就是通过视觉,去观察病人的精神、色泽、形态和舌苔的变化的一种方法。

人体的内外是紧密联系的。

体内发生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体表,使精神、色泽、形态和舌苔等产生异常变化。

故望诊的重点主要是望神、色、形态、舌苔四个方面。

望诊时分两步进行,即一般观察和局部观察。

一、一般观突1、望神即望精神、神志。

望神首先是望眼神。

一般说,目光神采奕奕,面色润泽,精神爽朗,是精神充沛的表现。

叫"得神"。

如果目无光彩、面色晦暗、精神呆滞,则是精神萎靡不振的表现。

叫"失神"。

精神情绪病理方面的具体表现如下:神志恍惚、视物不清、精神疲怠,是阴血、精气不足的见证;神昏诣语(高烧)是邪热内闭的见证;情绪沉郁,若有所思,是情志不随的见证;循衣摸床,双手撮空,两目呆视是神气将亡的先兆。

2、望色包括颜色和光泽两个方面。

色指青、黄、赤、白、黑五色。

泽指五色的润泽与晦暗而言。

色泽是脏腑、气血盛衰和病理变化的一种表现。

从生理上看,人的肤色虽不同,但都以润泽为宜。

最忌枯涩晦暗。

一般说,五色主病,色青主肝病,色红主心病,色黄主脾胃病,色黑多为肾病,色白多为肺病。

而其在润泽方面也表现为枯涩晦暗。

如果病人面色没有显著变化,是病在表或为新病的一种表现。

反之,色泽晦暗枯涩,则是病在里或久病气血已伤的见证。

但久病危重的人,面色突然呈现鲜艳浮红,则是精气将竭之先兆,这叫做“回光反照”。

3、望形态形指形体,态指动态。

看病人的身体强弱、发育、营养状况正常与否,可以了解患者抵抗病邪能力之大小,推知病情的进退。

在病的过程中,病人可表现各种不同的动态,掌握了这种规律,可以推测病理发展与转归。

医学知识之叩诊

医学知识之叩诊

叩诊叩诊是医生用手指叩击被检查者体表使之产生音响,由于人体各种组织结构的密度、弹性各异而发生不同的声音。

医生借助叩击发出的不同音响来帮助判断体内器官状况的检查方法。

一、叩诊方法(一)直接叩诊法:用并拢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掌面直接轻轻叩打(或拍)被检查部位体表,借助拍击后的反响音及手指的振动感来判断该部深层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图3-3-1)常用于胸、腹部面积较广泛的病变。

如大量胸腔积液、积气及大片肺实变。

图3-3-1 直接叩诊法(二)间接叩诊法:又称指指叩诊法是临床最常用的叩诊法,其手法是:以左手中指末稍两指节紧贴于被检部位,其余手指要稍微拾起勿与体表接触;右手各指自然弯曲,以中指的指端垂直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节背面。

叩击时应以掌指关节及腕关节用力为主,叩击要灵活而富有弹性,不要将右手中指停留在左手中指指背上。

对每一叩诊部位应连续叩击2-3下,用力要均匀,使产生叩诊音响基本一致,同时在相应部位左右对比以便正确判断叩诊音的变化(附图3-3-2、3-3-3)因叩击用力轻重不同,该叩诊法又可分为以下三种:图3-3-2 正确的间接叩诊法示意图图3-3-3 不正确确叩诊法一、浅在无气组织用轻叩图解二、深部无气组织用重叩图解1.轻叩诊法:适用于病变范围小而轻、表浅的病灶,且病变位于含气空腔组织或病变表面有含气组织遮盖时。

上述情况如叩诊过于用力易造成病灶周围组织的振动,而影响叩诊者性质不利于判断。

2.重叩诊法:适用于深部或较大面积的病变以及肥胖、肌肉发达者。

上述情况只有用较强叩击方能使深部病灶或肥厚体壁下组织引起振动发出音响以供诊断。

3.最轻叩诊法:又称阈界叩诊法。

叩诊时将左手中指第一指间关节屈曲成直角,指尖接触被叩部位,再以右手中指尖轻轻叩打。

此法临床很少应用,有时可用于肺心及心界叩诊。

三、胸壁厚度相同轻重叩诊图解图3-3-5 最轻叩诊法胸壁厚度不同,用同等强度叩诊图解二、音响的物理学特点借助叩诊音来判断人体的某些病变,需掌握音响的物理学特点,简要说明如下:(一)组成音响的三要素,为音调、音强与音色、音调的高低决定振源的频率即频率高音调也高;音强则决定于振源、振幅的大小即振幅愈大音响愈强;而音色决定于倍频组份,相同的基频和振幅如倍频组份不同二个音响其音色仍有区别,肉耳可分辨出此二个声音。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

• 寒热往来
半表半里证
医学
61人民卫生出版

二、问汗
• 表证辨汗
无汗为外感风寒;有汗为外感风热或表虚证。
• 里证辨汗
自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多为气虚, 阳虚所致。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所致。
• 局部辨汗
头汗,阳热或湿热。
半身汗出,痰湿或风湿阻滞,或中风。
手足心汗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 舌红绛胖大,苔黄厚腻,多 是脾胃湿热,痰浊停滞;
• 舌赤肿胀而苔黄,乃热毒壅 盛,心脾有热;
医学
39人民卫生出版

瘦舌
五、望舌
舌瘦瘪淡红而嫩: 心脾 两虚 气血不足
舌瘦薄绛干:
热盛伤阴
阴虚火旺。
医学
40人民卫生出版 社
五、望舌 芒刺:主热证
• 舌尖—心火亢盛 • 舌中—胃肠热甚 • 舌边—肝胆火盛
23人民卫生出版 社
(四)望动态
2.咳喘 • 气粗声重,坐而仰首者—多为热证,实证; • 喘促气短,坐而俯首—多为寒证,虚证。 3.抽搐:主肝风内动 4.偏瘫:中风偏枯证 5.痿痹 • 痹证—关节肿痛,曲伸不利,麻木疼痛。 • 痿证—四肢痿软无力,行走困难。
医学
24人民卫生出版

二、局部望诊
毛发 眼-神色态 鼻 口唇 齿龈 喉
• 郑语—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 心气大伤,精神错乱
• 独语—神志不清,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 心气不足,痰气郁结
• 狂言—精神错乱,语无伦次,不避亲疏。痰火扰心
• 言謇—舌强语謇,言语不清。中风证
医学
52人民卫生出版

一、听声音
⒊ 呼吸

传统中国医学之四诊

传统中国医学之四诊

传统中国医学之四诊传统中国医学简称中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上,提出了“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这四种诊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望诊,列为四诊之首。

所谓“望诊”,就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

“神”是精神、神气状态;“色”是五脏气血的外在荣枯色泽的表现;“形”是形体丰实虚弱的征象;“态”是动态的灵活呆滞的表现。

这就是对病人面目、口、鼻、齿、舌和苔、四肢、皮肤进行观察,以了解病人的“神”。

医者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称为望诊。

望诊内容主要包括:观察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等情况以及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质量等,现将望诊分为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等五项叙述。

舌诊和面部色诊虽属头面五官,但因舌象、面色反映内脏病变较为准确。

实用价值较高。

因而形成了面色诊、舌诊两项中医独特的传统诊法。

整体望诊是通过观察全身的神、色、形、态变化来了解疾病情况。

(-)望神望神就是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观察人的精神状态和机能状态。

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乃指人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

望神应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

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一种机能,是五脏所生之外荣。

望神可以了解五脏精气的盛衰和病情轻重与预后。

望神应重点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面目表情、形体动作、反应能力等尤应重视眼神的变化。

望神的内容包括得神、失神、假神,此外神气不足、神志异常等等也应属于望神的内容。

1.得神得神又称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在病中,则虽病而正气未伤,是病轻的表现,预后良好。

得神的表现是: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目光明亮,精彩内含;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第五章四诊

第五章四诊
第五章 四 诊
四 诊 定 义
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反映于人体体 表的疾病体征资料,以推测人体疾病的病势、病程、 病位的一种中医学诊断方法。
诊法的基本原理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内外详察
人体的皮、肉、脉、筋、 四诊合参
骨、经络与脏腑息息相 关,以脏腑为中心,通 Nhomakorabea 病症结合
过经络通联内外,因而
病邪的性质,
病位的浅深,
病情的进退,
以及判断疾病的转归与预 后。
舌诊有一定局限性。
〔二〕.舌的部位、正常舌象
1.舌的部位:舌尖〔心、肺〕; 舌中〔脾胃〕;舌根〔肾、 膀胱〕;舌边〔肝胆〕
2.正常舌象:舌体柔软,运动灵 活自如,颜色淡红,胖瘦老 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 舌苔色白,颗粒均匀,薄薄 地铺于舌面,干湿适中。正 常舌象一般称为
暖,可以缓解者。
热--实热和虚热。
实热:机体受外邪侵袭,体温升高者。
虚热:患者阴阳、气血缺乏引起发热,兼
见其他虚证症。
1、恶寒发热、

2、但寒不热 3、壮热

4、但热不寒

5、潮热:阴虚潮热

湿温潮热 阳明潮热
6、寒热往来
二、问汗
[有汗、无汗] 表证无汗—表寒证 ,表证有汗—表热征 里证大汗—里热实证 [出汗时间] 1.自汗—气虚证、阳虚证 2.盗汗—阴虚证 [局部辨汗] 1.头汗—上焦湿热或中焦湿热郁滞所致。 2.半身汗—风痰或风湿阻络,而营卫不调,气血不和所 致。 3.手足心汗—脾胃有病,运化失常,津液旁达四肢,故手 足心汗出。
脉诊取寸关尺位,以指腹切脉体。 切脉须举、寻、按。 注意观察脉象的位、数、形势四个方面。
寸关尺

中医四诊的生物化学原理

中医四诊的生物化学原理

中医四诊的生物化学原理中医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观察、询问和触诊等手段来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详细介绍中医四诊的生物化学原理:1.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指甲等外在表现,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等情况。

面色的变化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舌苔的颜色和形态可以反映脏腑的功能状态,指甲的颜色和形态可以反映气血的状况。

2.闻诊:闻诊是通过闻患者的气味、呼吸声等,了解患者的内脏功能、气血状况等。

气味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的功能状态,呼吸声的变化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

3.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机等。

病史和症状可以反映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生活习惯可以反映患者的体质和环境因素。

4.切诊: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等情况。

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脏腑的功能状态。

5.脉诊:脉诊是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速度、强弱等,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脉搏的节律和速度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脉搏的强弱可以反映脏腑的功能状态。

6.脉象:脉象是通过分析脉搏的形态、特点等,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机等。

不同的脉象可以反映不同的病因和病机,如浮脉、沉脉、弦脉、滑脉等。

7.舌诊: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形态等,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

舌苔的颜色和形态可以反映脏腑的功能状态,气血的状况。

8.舌象:舌象是通过分析舌苔的形态、特点等,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机等。

不同的舌象可以反映不同的病因和病机,如红舌、白舌、黄舌等。

9.面色:面色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面色的变化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脏腑的功能状态。

10.指甲:指甲是通过观察指甲的颜色、形态等,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指甲的颜色和形态可以反映气血的状况,脏腑的功能状态。

中医的四诊详解

中医的四诊详解

得 神
少 神失 神假 神来自望色• 主要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 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可按此了 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病性的寒热, 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一般病色可分为:黄、白、赤、青、黑五 种,分别见于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
望色
1. 白色:与肺和大肠有密切的关系,主虚证、寒证、 脱血。 2. 黄色:与脾脏有密切的关系,主虚证、湿证。 3. 红(赤)色:与心脏有密切的关系,主热症,一 般为阳热之症。 4. 青色:与肝脏有密切的关系。主寒、痛、气滞、 惊风等。 5. 黑色:与肾、膀胱有密切的关系,主肾虚、虚证、 痛证、水饮和瘀血。
面色淡白
面色青黄
面色黑浊 面色赤聚 面色黄浊
望形态
1.体形结实,肌肉充实,皮肤润泽,表示体 格强壮,正气充盛;形体瘦弱,肌肉瘦削, 皮肤枯燥,表示衰弱,正气不足。 2.形体肥胖,气短无力,多为脾虚有痰湿。 3.形体消瘦,多为阴虚有火。 4.手足屈伸困难或肿胀,多为风寒湿痹。 5.抽搐、痉挛、多是肝风。 6.足膝软弱无力,行动不灵,多为痿证 7.一侧手足举动不遂,多为中风偏瘫。
中医四诊
李小小
四诊
• 四诊慨念: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 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 切四种方法。 • 基本原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 皮、肉、脉、筋、骨、经络与脏腑息息相 关,因而通过探查人体外部征象,以探求 疾病的本质。 • 四诊合参:指诊查疾病时,必须将望闻问 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
第一节 望诊
• 望诊:是医生运用自已的视觉,观察患者 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 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
• 主要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 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中医伤科四诊

中医伤科四诊

望诊望诊是骨伤科必不可少的诊察步骤。

伤科的望诊,除观察患者的全身情况,如神色、形态、舌象及分泌物外,还应特别注意察看损伤局部及其邻近部位的情况。

如《伤科补要·跌打损伤内治证》中明确指出:“凡视重伤,先解开衣服,遍观伤之轻重” ,通过望全身、望损伤局部、望舌质舌苔等方面,以初步确定损伤的部位、性质和轻重。

望诊最好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采取适当的体位,并显露足够的范围。

(一)望全身1.望神色神是对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气血、脏腑功能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

《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

说明神的存亡关系着生死之根本,察神可判断正气的盛衰和损伤过程的转化情况。

如精神爽朗,神色无改变者,正气未伤;若精神萎靡,面色晦暗者,是正气已伤;若损伤后出现神志昏迷、神昏谵语、面色苍白、汗出如油、目暗睛迷、四肢厥冷、瞳孔散大或缩小者,则属危重证候。

损伤五色所主:青色主血瘀气闭,气血运行受阻;赤色主损伤发热;黄色主脾虚湿重,湿热内蕴;白色主失血,虚寒证;黑色主肾虚,或经脉失于濡养。

2.望姿态当肢体受伤较重时,常出现形态的改变。

因此注意观察姿态,可初步了解损伤的部位和病情的轻重。

如肩、肘部损伤,患者多以健侧的手托扶患肢;颞颌关节脱位时,多用手托住下颌;下肢骨折时大多不能直立行走;下肢骨关节疾患则常出现步态的改变等。

(二)望局部1.望畸形严重的骨折、脱位及其他损伤,肢体往往出现明显的畸形。

望诊时可通过观察肢体标志线或标志点的异常改变如突起、凹陷、成角、倾斜、旋转、短缩或增长等来判断肢体有无畸形的情况。

某些特征性畸形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如肩关节脱位的方肩畸形;桡骨远端骨折的“餐叉” 状畸形;髋关节脱位的下肢屈曲内收内旋畸形;强直性脊柱炎的驼背强直畸形等。

所以望畸形对伤科的辩证,是十分重要的。

2.望肿胀、瘀斑人体的损伤,多伤及气血,以致气滞血凝,瘀血滞于肌表而成肿胀、瘀斑。

故需观察肿胀的程度,以及色泽变化,来判断损伤的性质和程度。

中医护理学基础—四诊PPT课件

中医护理学基础—四诊PPT课件

脉象
11
弦脉
脉形 如按琴弦,硬而有力
主病 肝胆病、痰饮、痛证、疟疾
12
紧脉
绷紧有力,如牵绳转索
寒证、痛证、宿食
13
濡脉
虚软而浮细重按不足 湿证、气血不足
14 歇止脉
结脉 缓而止,无规律
促脉 数而止,无规律
代脉
有规律歇止而复来迟
阴盛气结,寒痰瘀血 实热、气滞血瘀 脏衰
二、按诊
1、肌肤—了解皮肤的寒与热、荣或枯、以及肿胀。
• ④花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 • —气阴不足。
• ⑤无苔—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厚苔
薄苔
SUCCESS
THANK YOU
2020/9/30 39
润苔
滑苔
燥苔
糙苔
腻苔
腐苔
❖ 2、苔色 ▪ ①白苔:主表证、寒证。
• 苔薄白—风寒表证 • 苔白滑—寒湿、痰饮
▪ ②黄苔:主热证(色越深,热越重)
假神例图→
神乱(神志错乱失常)
烦躁:烦乃胸中烦闷不安,躁乃手足扰动不宁。烦与躁 常并称,但有虚实寒热的不同。实火、虚火、痰火扰心及虚阳扰动 (虚寒证)均可导致。
恍惚:神思不定,迷乱无主之证。意识模糊不清 ;精神 不能集中,无法思考。因七情内伤,心气不足,心血虚亏而成;或 因外邪内干,热邪蒙蔽心神所致。
四、饮食
1、食欲减退 :脾胃虚弱:见于久病中饮食积滞:有伤食史,厌恶饮 消谷善饥—胃火亢盛。 2、口渴:口不渴——寒 口渴多饮——津液大伤,热邪所伤或汗、吐、下太过 口渴不欲饮——阴虚、湿热、痰饮、瘀血
❖ 五、问二便 ❖ 六、问睡眠 ❖ 七、问经带 ❖ 八、问小儿
第四节 切 诊
❖ 一、脉诊

中医护理学基础—四诊

中医护理学基础—四诊

问睡眠
1 2
睡眠情况
了解患者的睡眠情况,包括入睡难易、睡眠时间 、睡眠质量等。
失眠症状
询问患者是否有失眠症状,如入睡困难、易醒多 梦等。
3
伴随症状
了解患者失眠时伴随的症状,如心悸、烦躁、胸 闷等。
问二便
排便情况
询问患者的排便情况,包括大便次数、性状、颜色等。
排尿情况
了解患者的排尿情况,包括小便次数、量、颜色等。
质。
汗气
闻患者汗出的气味,有助于了 解病情轻重和病邪性质。
痰涕之气
嗅患者痰涕的气味,可判断病 证的寒热虚实。
二便之气
通过嗅患者大小便的气味,了 解脏腑功能状况和病邪性质。
04
问诊
问寒热
寒热的性质
询问患者是否感觉怕冷或发热, 观察寒热的轻重程度,如恶寒重
发热轻、发热重恶寒轻等。
寒热的时间
了解寒热症状出现的时间,如恶寒 发热同时出现、先恶寒后发热等。
寒热的部位
询问患者寒热症状出现的部位,如 全身性寒热、局部性寒热等。
问汗
汗出的性质
了解患者出汗的情况,如自汗、 盗汗、战汗、黄汗等。
汗出的时间
询问患者出汗的时间,如夜间盗 汗、白天自汗等。
汗出的部位
了解患者出汗的部位,如头汗、 半身汗、手足心汗等。
问疼痛
疼痛的性质
询问患者疼痛的性质,如胀痛、刺痛、冷痛、热 痛等。
辨证施护方法
包括情志护理、饮食调护、生活起居护理、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根据患者病情 及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护理。
案例分析:四诊在辨证施护中应用
案例一
患者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经四诊合参诊断为脾胃虚弱证。护理措施包括调整 饮食,以易消化、健脾胃食物为主,同时配合针灸治疗调理脾胃功能。

(完整版)中医四诊

(完整版)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诊法是中医诊查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

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是疾病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一、望诊望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舌、望皮肤、望小儿食指络脉,望二阴和望排出物等.1。

望神望神是通过观察神的得失有无,以分析病情及判断病情及判断预后等的诊察方法。

神具体反映在人的目光、面色、表情、神识、言语、体态等方面,这是望神的主要内容。

望神主要观察以下几种情况:(1)得神(2)少神(3)失神(4)假神(5)神智错乱2。

望色望色是通过观察面部与肌肤的颜色和光泽,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望色以望面部气色为主,兼顾肌肤、口唇、爪甲等。

忘面色包括常色与病色.常色包括主色、客色。

(1)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

(2)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病色即是疾病状态下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

观察病色关键在于辨别五色善恶及五色主病。

(1)五色善恶: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血未衰,预后良好;凡五色枯槁晦暗者为恶色,提示病情加重,脏腑精气衰败,气血阴阳亏虚,胃气已衰,多预后不佳。

察五色善恶时,不论何色,皆以病色明润含蓄还是晦暗暴露为区分要点。

(2)五色主病: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见于面部,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及病邪的性质。

3。

望形态形指形体,态指姿态.望形态是通过观察病人之形体胖瘦强弱及动静姿态,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形态包括:形体和姿态。

(1)望形体:指观察人形体之胖瘦强弱及体质形态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望形体时应注意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与体质的差别。

(2)望姿态:通过观察病人的动静状态及肢体动作和体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姿态时主要观察病人的行、坐、卧、立时的动作与体态,并应结合其他诊法进行辩证。

中医上的四诊及图示

中医上的四诊及图示

三、望 排 泄 物
1. 痰、涎、涕、唾 2. 呕吐物 3. 大便 4. 小便
四、望 小 儿 指 纹
适用于3岁以内小儿,诊断意义同成人寸口脉 部位: 风、气、命三关 观察方法:右手拇指蘸水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
数次,用力需适中,显露络脉 正常指纹:红黄隐隐限于风关之内 异常指纹:浮沉分表里 红紫定寒热
嗅气味
5.经带气味 湿热:白带色黄臭秽 虚寒:带下清稀腥臊
6.病室气味
脏腑衰败:病室有腐臭或尸臭味 水中晚期:尿臊味 血证:血腥臭气 消渴重证:烂苹果味
第三节 问诊
[本节重点]
1.掌握问诊的内容,问现在症状的内容 2.熟悉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常见现
在症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问诊的意义
1. 声 音 实证和热证:声音重浊而粗、高亢洪亮 虚证和寒证:声音轻清、细小低弱
静默懒言 小儿惊风:惊呼阵阵发,尖利高亢 小儿腹痛:阵哭拒食,辗转不安 小儿夜啼:惊恐、虫积、饥饱不调
一、 听 声 音
2. 语 言
谵语:热扰心神 郑声:心齐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独语:心气不足、痰气郁结、清窍阻蔽 狂语: 痰火扰心 言謇:中风
[本节重点]
1.掌握谵语、音哑失音、咳嗽、喘、 哮、呃逆、嗳气、喷嚏等变化及其 临床意义。
2.熟悉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 低、强弱等变化的临床意义;口气、 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 等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问诊概念
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 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听声音

闻(嗅)气味
一、 听 声 音
三关测轻重 淡滞判虚实
五 、舌 诊
重点内容 1.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的表现,舌
质、舌苔变化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舌的结构、舌诊原理。 3.了解舌诊的研究进展。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中医四诊----切切诊是指医生用手在病人身上作某种形式的诊察,或切或按,或触或叩,以获得辨证的资料。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两个部分。

(一)脉诊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

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

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1.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

2.切脉的方法;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

切成人脉,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体。

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如患者身体较高,医生三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则三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三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准确性。

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度用力,在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度用力,在筋骨为沉取,名为"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