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北师大版)总复习 练习:第九单元 第33讲 种群的相对稳定

合集下载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必修三+第九单元+第28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和答案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必修三+第九单元+第28讲+群落的相对稳定和答案

第28讲 群落的相对稳定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占有一定空间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称为群落。

2.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测定(1)实验原理:物种多样性是代表群落组织水平和功能的基本特征。

辛普森指数是测定群落组织水平的指标之一,辛普森指数大,表示物种多样性程度高。

(2)方法步骤选取样方→统计记录→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举例:一个群落中有6个物种,个体数分别是2、3、5、7、8、9,则辛普森指数为D =1(234)2+(334)2+(534)2+(734)2+(834)2+(934)2≈4.983。

(3)结果分析:①群落中只有一个物种时,辛普森指数=1,数值最小;②群落中物种越多,辛普森指数越大。

群落中各种生物所占有的空间各不相同,因而各种群落都有一定的结构。

a.群落分层的意义:群落的分层使单位面积上可容纳的生物数目增多,使这些生物充分利用环境条件,大大减弱它们之间的竞争,从而使群落保持相对稳定。

b.水平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教材VS 高考1.高考重组 判断正误(1)天敌与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2017·全国卷Ⅱ,31(3)]( )(2)若鹰迁入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则会导致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增加(2016·全国卷Ⅲ,5A)( )(3)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016·全国卷Ⅲ,31(1)]( )(4)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2015·全国卷Ⅰ,4B)( )(5)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013·全国卷Ⅱ,31(4)]( )提示 (1)√(2)× 黄雀数量减少,会导致螳螂增多,进而引发蝉减少(3)√(4)× 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结构复杂(5)√2.教材·拓展(据北师版必修3P80图3-14、3-17等改编拓展)A 、B 、C 三图显示不同群落的空间结构。

第33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件)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扫易错攻疑难课件

第33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件)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扫易错攻疑难课件

★盲点错点·精准清除
【扫盲点】
1. (选择性必修2 P67“拓展应用”)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能否 循环利用?你如何解释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氮肥? ______不__能_______。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 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 ______往__往__不__足__以__使__作__物__高__产______,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 统__输__出___,其中的氮元素___并__不__能__都__归__还__土__壤_____,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这与物质循环_____并__不__矛__盾_____。
【解疑点】
2.观察下面碳循环过程图,回答相关问题。
(6)分析温室效应产生 的原因:
大气进入生物群落的 CO2减少: 植被大面积减少
生物群落进入大气的 CO2增加: 化石燃料的燃烧
★疑点难点·精心突破
【解疑点】 2.观察下面碳循环过程图,回答相关问题。 (7)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植树造林,增加绿地 面积。 开发清洁能源,减少 化石燃料的燃烧。
★疑点难点·精心突破
【解疑点】 2.观察下面碳循环过程图,回答相关问题。 (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 入生物群落,是通过 __植__物__的__光__合__作__用____ (主要途径)或_硝__化__细__ 菌__等__的__化__能__合__成__作__用__ 完成的。
★疑点难点·精心突破
【解疑点】 2.观察下面碳循环过程图,回答相关问题。
★疑点难点·精心突破
【解疑点】 2.观察下面碳循环过程图,回答相关问题。 (11)生态学家不能以 草原生态系统为单位 进行物质循环的研究, 试从物质循环特点的 角度进行分析,其原 因是:

2020高考生物复习 课后作业本33 生态系统的结构(含解析)

2020高考生物复习 课后作业本33 生态系统的结构(含解析)

2020高考生物复习课后作业本33生态系统的结构一、选择题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B.伯劳鸟和袋鼬只存在捕食关系C.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D.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2.某玉米地内的玉米、甲、乙昆虫分别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如图是两种昆虫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昆虫甲、乙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竞争B.调查昆虫甲种群密度的最佳方法是标志重捕法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合理控制昆虫甲、乙的数量,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3.某最高消费者为三级消费者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如图所示,其中各物种(甲~戊)间的连线表示两者存在捕食关系,且戊是唯一一个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物种。

图中代表生产者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C.蛇处于第四和第五营养级D.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5.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其中a~d代表能量值。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所示的各种生物成分组成一条食物链B.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C.能量c可代表生产者呼吸释放的热能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在生态系统中,b的值不可能超过d的10倍6.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B.水稻虫害严重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7.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D.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都是直接联系的,消费者可有可无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大大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处于稳定的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C.生态系统的能量大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流动渠道1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草食昆虫属于初级消费者B.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C.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是逐级递减的D.该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是太阳能11. (多选)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12. (多选)如图为某草场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Q表示牧草在一年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Q1、Q2、Q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体内的能量。

20152016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必修3课件31 种群的相对稳定

20152016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必修3课件31 种群的相对稳定
(3)“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不是“J”型增长曲线。 ①“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是逐渐减小的,而“J”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 始终保持相对不变。 ②“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如有些种群迁入一个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环境,迁入后种群数量马上就 会呈指数形式增长,不存在环境阻力;而“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是种群对新环境的 一个适应阶段,始终存在环境阻力。
一二三
二、种群数量的变动
1.种群的指数增长 (1)条件:理想条件,包括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气温适宜,没有敌害。 (2)数学模型:Nt=N0λt。 (3)增长曲线:“J”型曲线。 2.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 (1)条件:有限条件,包括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 的斗争。 (2)曲线:“S”型曲线。 (3)K值:“S”型曲线的最大值。
-3-
第1节 种群的相对稳定
一二三
一、种群特征
1.种群数量 (1)调查动物种群数量的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法。 (2)公式:种群数量N=n÷m×M(M为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n为第二次捕获数,其 中被标志数为m) 2.种群密度 (1)概念:单位空间内种群的个体数量称为种群密度。 (2)调查方法:样方法。
18-
第1节 种群的相对稳定
19-
第1节 种群的相对稳定
(2)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注意事项(以计数酵母菌为例)。 ①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 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 ②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 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稍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 ③计数时,如果使用16×25规格的计数室,要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 右下4个中格(即100个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16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 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共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 ④当遇到位于方格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计数方格的相邻两边(上方和右方线或 下方和左方线)及其顶角的酵母细胞。

高考生物(北师大版)总复习 练习:第九单元 第34讲 群落的相对稳定

高考生物(北师大版)总复习 练习:第九单元 第34讲 群落的相对稳定

练出高分1.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A、B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S1和S2之间的竞争力大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B.图C中的S1换成S2,其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性变化C.如果将S1在T1温度下培养,则会呈现指数增长D.将S2在T1温度下单独培养,其数量要比与S1共同培养时多答案 C解析图A中S1的竞争力大于S2,但图B中S1的竞争力小于S2,所以S1和S2之间的竞争力大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A正确;由于温度交替改变,所以图C中的S1换成S2,其种群数量也会发生波动,B正确;将S1在T1温度下培养不一定呈现指数增长,因为其数量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C错误;由于S2和S1具有竞争关系,所以将S2在T1温度下单独培养,其数量要比与S1共同培养时多,D正确。

2.异湾藻是常见单细胞赤潮藻类,科研人员为研究大型海藻对异湾藻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将异湾藻与三种大型海藻分别混合培养于适宜的条件下,每天测量异湾藻数量变化,结果如下。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B.表中数值为异湾藻种群密度C.异湾藻和鸭毛藻为互利共生关系D.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异湾藻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答案 C解析从表格可知,三种大型藻类分别和异湾藻混合培养,则对照组应该是异湾藻单独培养,三种大型海藻和异湾藻之间都是竞争关系,都可抑制异湾藻的增殖,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异湾藻增殖的抑制作用更强,故A、D项正确,C项错误;由表中数量的单位可知,表中数值为异湾藻种群密度,B项正确。

3.在调查某处土壤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实验中,统计结果如下:该群落有4个物种,其个体数分别为2、3、5、5,则辛普森指数为()A.3.37B.3.27C.3.57D.3.47答案 C4.北京南海子公园历史上是北京最大的湿地,后逐步衰落为环境脏乱差的垃圾场,经过湿地修复、垃圾无害化与景观恢复等,现已建成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

种群的相对稳定1北师大精品PPT课件

种群的相对稳定1北师大精品PPT课件

N:M=n:m,
n(重捕个体数)
可得,N=
× M(总标志数) m(重捕中标志数)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一)种群数量和密度
2、种群密度: (1)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
种群的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862%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4、分类:
出生率 最大出生率 理想条件下的出生率
生态出生率 特定环境中的出生率
死亡率 最低死亡率 最适环境中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 特定环境下的死亡率
5、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a.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增加 b.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相对稳定 c.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降低
➢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 ,6.02亿 ➢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7.20亿 ➢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10.83亿 ➢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11.31亿 ➢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2.95亿 ➢第六次人口普查:2009年,13.40亿
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1节 种群的相对稳定
种群的概念
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B) 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 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 C、一颗树上的寄生物 D、一座山峰上的树
2
对于某池塘中的鱼,捕捞多少,才会既不 会使资源枯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牧民在承包的草场 上该放养多少头羊, 经济效益才最好?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 内保持稳定

2021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3.1种群的相对稳定练习北师大版必修3

2021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3.1种群的相对稳定练习北师大版必修3

第1节种群的相对稳定一、根底稳固1.以下关于出生率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假设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那么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假设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那么出生率越高C.假设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那么出生率会更高D.假设比拟三种年龄构造类型的种群,那么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某种群年初时个体数为100,新生个体数为20,该种群年出生率应为(20÷100)×100%=20%。

由于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当生殖期雌雄比例越接近1∶1,成功婚配的概率越大,那么出生率越高。

假设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的性成熟推迟,产生后代的年龄推迟,出生率会下降。

三种年龄构造中,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2.某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进口废纸中截获入侵红火蚁。

假设其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其种群增长率曲线将是( )解析:有害生物刚到一个新的适宜环境中,由于食物充足、天敌数量较少等原因,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指数增长,会打破生态系统生物间原有的制约关系,将对其他生物造成严重危害,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相对不变。

答案:A3.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展调查时,随机选定一块面积不大的某区域,第一次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

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较多,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还可用样方法进展种群密度的调查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解析:该区域的此种鼠的数量约)。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只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C4.以下图为鱼塘中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为了使鱼塘的总产量到达最大值,应该做到适时捕捞。

以下做法正确的选项是( )t4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t3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3K/4t2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2t1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4解析:种群的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增长量最大,因此,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超过t2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2,可以维持高速持续增长,使鱼塘的总产量到达最大值。

高考生物(北师大版)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33讲 种群的相对稳定

高考生物(北师大版)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33讲 种群的相对稳定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1 2 3 4
解析答案
4.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B ) ①随机选取一个该种群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 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 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 10 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④计数 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①③ 解析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应在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
解题探究
返回总目录
1.完善如下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并思考填充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知识别比
答案
(1) 种群密度
是种群的最基本的特征,其概念是指单位空间内种群的
个体数量 ,其调查方法有 样方法 和 标志重捕法 。 (2) 出生率和死亡率 、 迁出率和迁入率 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 直因素。 (3) 年龄结构 和 性别比 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 密度的变化趋势,其中前者是通过影响 出生率和死亡率 间接影响种群 密度的,而后者是通过影响 出生率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答案
2.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①适用对象: 植物 、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 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 度的 平均值 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 五点取样法 和 等距取样法 ;取样的关键: 随机取样 。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

同步训练 种群的特征 Word版含答案-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3教学案

同步训练 种群的特征 Word版含答案-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3教学案

第1节种群的相对稳定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1.种群特征包括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等。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种群的个体数量。

3.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4.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5.性别比是指种群中雄雌性个体数之比。

1.种群(1)概念:由一定的自然区域中同种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

(2)基本特征: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等。

2.种群数量(1)种群数量有多有少。

(2)确定种群数量的方法:①直接观察:即一个一个地数种群内的所有生物个体。

②间接观察:据生物的痕迹或标记来推断生物的数量。

(3)标志重捕法:①步骤: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放回原来环境↓一段时间后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来估计被调查种群的数量②公式:N=n÷m×M。

(M: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n:第二次捕获数;m:被标志数;N:该种群总数量)③适用范围:适用于对不断移位的动物的调查。

1.下列各项所述是否是种群。

(1)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2)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

(3)一个班级中的所有同学。

提示:(1)不是;(2)不是;(3)不是。

2.哪些动物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数量?提示: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鱼类、某些昆虫等。

[跟随名师·解疑难]1.对种群概念的理解(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基本单位:①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4)种群特点:一个种群不是简单个体的累加,而是具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

(5)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都是同一物种。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3《3.1.1 种群的特征》学案(含答案)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3《3.1.1 种群的特征》学案(含答案)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3《3.1.1 种群的特征》学案(含答案)第第1节节种群的相对稳定种群的相对稳定第第1课时课时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目标导读1.结合教材P69模拟实验,归纳出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的计算公式。

2.通过教材P70调查,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通过对教材P6872种群特征的讨论比较,能够列举出种群的特征.并理解其内在联系。

重难点击1.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内在联系。

2.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一种群和种群数量种群是研究生物群体稳态的基本层次,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种群数量。

请结合下列内容探究1种群概念1上面图1.图2中长江里的鲤鱼群体或长江豚群体都可以称为一个种群。

2试判断下列各项所述是否为种群,并说明理由。

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判断否是或否。

理由鱼的种类很多,所有的鱼不是同一个物种。

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

判断否是或否。

理由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不是全部的玉米个体。

甲.乙两地同一物种的鸟。

判断否是或否。

理由不在同一个自然区域,不能随机交配。

3根据以上推断,种群是不是同种生物个体的简单集合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是。

种群是同种生物在特定环境空间内和特定时间内所有个体的集群。

其是由个体组成,但并非是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二者间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4判断下列各项中,个体具备的特征有,种群具备的特征有。

性别种群数量出生日期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体重5下图表示个体.种群.物种之间的关系,请判断A.B.C的名称。

2图1中的鲤鱼种群数量较多,图2中的长江豚种群数量较少,确定种群数量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种群采取的方法不同。

讨论下列情景适用的方法1若要调查某动物园内圈养梅花鹿种群的数量,可采用的方法直接观察,逐个计数。

2要调查某树林中一种活动迅捷.难以捕捉的鸟类的数量,可采用的方法统计该种鸟的鸟巢数量,再根据每窝鸟的平均数量来间接推断这种鸟的数量。

3如果要调查某块蝗灾较严重的草地上蝗虫的数量,能否利用上述两种方法应该用什么方法答案蝗虫数量大.分布广,没有明显的生活痕迹或标记,因此不能利用上面的方法。

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生态系统的功能含解析必修3

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生态系统的功能含解析必修3

第33讲生态系统的功能一、选择题1.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答案C解析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由于投放饵料,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食物链越长,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损失越多,故水产养殖业应以食物链短的鱼类为养殖对象,C错误;根据生物富集作用和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D正确。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水华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D解析水华是大量无机污染物排到江湖中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为物质的再生利用,说明物质循环利用的特点,A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主要为太阳能,也可源自某些无机物氧化释放的能量,B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其传递效率是10%~20%,即10%~20%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分解者不存在于食物链中,C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性,因此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根的吸收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D正确.3.如图为一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A、B、C、D、E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字母a、b、c、d表示能量,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能量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两种生物成分除生产者外,还有EB.图中生产者体内储存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食草动物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包括在图中的⑧内D.图中的生产者通过⑥过程可获得E中的能量答案A解析图中的E是分解者,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两种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A正确;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能量,而不是生产者体内储存的有机物中的能量,B错误;B为食草动物,其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B的同化量,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应包括在图中的⑤内,C错误;分解者中的能量不能被生产者再次利用,D错误。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种群的相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种群的相

第33讲种群的相对稳定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群的性别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答案 D解析种群的性别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2.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A.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C.标志物脱落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答案 A解析若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小,A正确;若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大,B错误;若个别标志物脱落,则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比例减小,调查结果会偏大,C错误;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能比实际值偏大,D错误。

3.如图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会存在类似曲线Ⅰ的种群增长形式B.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人口发展处于c~d段D.酿酒过程中,将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可获得最大效益答案 A解析外来物种入侵时,由于在当地食物充足、没有天敌,在刚开始时其种群增长形式与曲线Ⅰ相似,A正确;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 错误;目前我国人口数量仍在不断增长,只是老年人的比例增加,C错误;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保持在b点时,产生的酒精较多且较快,可获得最大效益,D错误。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3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3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受灾后水稻呈斑块分布体现群落水平结构特征B. 群落中的某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C. 环境容纳量就是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D.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答案】D【解析】解 A.受灾后水稻呈斑块分布体现种群的空间特征 A错误B.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B错误C.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C错误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正确故选 D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 年龄组成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 草原群落只具有垂直结构不具有水平结构C. —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构成一个种群可以通过样方法来调查蝌蚪的种群密度D. 利用数学模型研究“J”型增长曲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属于模型假设【答案】D【解析】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A错误B、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故草原群落和其他群落一样也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错误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不能构成一个种群青蛙和蛤蟆的幼体都是蝌蚪青蛙也有不同的种种群应该包括同种生物在同一地点的所有个体而不仅仅是幼体还应该包括成体蝌蚪是活动能力较强且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所以需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蝌蚪的种群密度 C错误D、种群增长出现“!”型曲线的前提条件是资源、空间等无限且不受其他生物制约所以利用数学模型研究“!”型增长曲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属于模型假设 D正确故选D.3.下列有关种群密度或物种丰富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A. 调查物种丰富度时若对不认识的物种不统计将导致调查结果偏小B. 可用样方法和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草地中某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C. 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时取样前没有振荡可能使结果偏小D. 动物被捕获一次后较难捕获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种群密度偏大【答案】B【解析】解 A.调查物种丰富度时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得到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小 A正确B.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不易计数因此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器取样法是用于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 B错误C.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进行计数时取样前没有振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在比较密集或稀疏的地方取样会导致实验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或偏小的情况 C正确D.动物被捕捉一次后较难捕获会导致重捕数中的标记数变小因此所得到的种群密度数值偏大 D正确故选 B4.泥石流过后的低洼地被泥沙、碎石等固体物填平形成淤积体几年后的淤积体上生出植被原有的地形地貌发生了改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淤积体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 随着时间的推移淤积体上会发生群落的代替过程C. 光照强度是群落中优势物种更替的决定性因素D. 该淤积体的生存条件恶劣最终不会演替为森林群落【答案】B【解析】解 A.初生演替的时间长也不具备土壤条件而淤积体中有土壤条件且几年便生出植被说明为次生演替 A错误B.淤积体上会发生群落演替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B正确C.植株高度是群落中优势物种更替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较高的植株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C 错误D.发生泥石流的地方雨量比较充沛有可能演替为森林 D错误故选 B5.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A. 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 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进行计数C. 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D. 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答案】C【解析】A、酵母菌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能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A正确B、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B正确C、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 C错误D、血球计数板加样后需静置片刻再使用显微镜计数这是因为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0.1mm)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 D正确6.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鼠妇、跳虫、甲螨和线虫等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图示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B. ②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如蝗虫、蚯蚓、线虫等的采集C. ①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之一是目测估计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答案】A【解析】解 A.由于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所以若采用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A正确B.②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运动能力较强的土壤动物如跳虫的采集 B错误C.①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C错误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之一是记名计算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种群对于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的种群一般用目测估计法 D错误故选 A7.某研究小组对一个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进行调查获得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种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数据并整理如表研究表明该种鱼在2+ 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 6+ 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0+ 1+ 2+ 3+ 4+ 5+ 6+ 7+ 8+ 9+A. 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B. 由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C.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D. 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湖泊中此鱼的种群数量可能呈“S”型增长【答案】A【解析】 A 、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A错误B、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故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B正确C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C正确D、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湖泊中此鱼的种群数量可能呈“S”型增长 D正确8.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 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答案】C【解析】9.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年龄结构呈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将呈“J”形增长B. ce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 第4年时甲曲线所示种群个体数多于乙曲线所示种群其种内竞争也大于乙D. 图示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也就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答案】D【解析】A、年龄结构是增长型时种群数量增加可能呈^”型增长也可能呈“J”型增长 A 错误B、ce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错误C、甲曲线呈“”型增长该增长模型发生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该条件下无种内竞争 C错误D、图示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即自然选择学说中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D正确故选D.10.生物学家研究某草原中西北狼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 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人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北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杀则调查值偏低B. 该西北狼种群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点时种群密度最小C. 西北狼种群数量在\ aaaa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 csim d期间一直在下降D. 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b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答案】C【解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北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杀则调查值偏高 A 错误据图分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1后小于1 说明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则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西北狼种群数量在a\sim 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sim d期间R\lt 1 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 C正确a、b两点时种群数量都在增长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 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 D错误.11.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解析】解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A正确B.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正确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但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不需要 C错误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生态功能完善、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D正确故选 C12.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下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A. 在各层次中林下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低于林窗B. 光照同时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 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不同D. 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答案】C【解析】A、由图形分析可知 A正确B、林窗下和林下属于水平结构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这表明光照同时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该调查只统计了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类数故不能对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同进行判断D、由图分析可知、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之减少13.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 草本阶段是由灌木阶段的群落演替而来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答案】D【解析】解 A.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高于草本阶段 A错误B.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B错误C.草本阶段在灌木阶段之前 C错误D.草本阶段逐渐发展到灌木阶段其中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故选 D14.某种细菌(Z)能依赖其细胞膜上的 H^+ 载体将胞内的 H^+排出该过程需要消耗ATP 研究者得到该细菌 H^+ 载体结构改变的一种突变体(T) 并比较了Z、T分别纯培养时细菌数量和培养液pH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 细菌消耗的ATP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 T细菌可能是主动运输排出\ H^+能力下降的一种突变体C. pH为 4.5 后Z细菌群体中个体的繁殖速率开始小于死亡速率D. 培养环境的空间、资源有限和天敌增加使两种菌呈现“S”型增长【答案】B【解析】解 A.细菌没有线粒体 A错误B.T和Z培养液pH比较 T组培养液中pH下降较慢说明从胞内排出的 H^+较少 T细菌可能是 H^+载体功能降低的一种突变体 B正确C.pH为4.5后 Z细菌群体数量还是增加的因此繁殖速率还是大于死亡速率 C错误D.培养环境的空间、资源有限使两种菌呈现“S”型增长题中没有天敌 D错误故选 B15.如图a﹣f表示10万年前某水体演替的过程示意图但近5万年以来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尤其是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B. 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C.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D.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答案】C【解析】A、图中a﹣f演替过程开始于10万年前某水体起点是没有生物的地方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 A正确B、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由于土壤中已经存在植物的根系等繁殖体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 B正确CD、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如果没有人的作用由于气候条件最后也会演替成荒漠只是人的存在加速了这一过程 C错误 D正确16.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B. 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 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可能会有影响【答案】C【解析】 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与灌木、草本等植物构成垂直结构 A正确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正确C 、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C错误D、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能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对果树的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D正确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17.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外来物种的数量增长曲线都将呈“J”型B. 当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出生率为0C. 呈“J”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率一定大于1D. 一个种群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答案】C, D【解析】A、外来物种入侵到一个新的环境有可能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故外来物种入侵不一定呈“J”型曲线增长 A错误B、 S^\prime 型曲线从K/2开始出生率在逐渐降低达到600即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 B错误C、种群””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增长率应该是入-1 “J”型曲线增长率应该 \gt 0 即入值>1 C正确D、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 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 K值会上升D正确故选CD.18.将啤酒酵母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酵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B. 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最快C. 若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5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培养条件同上其K值减小D. 若在10mL培养基M中接种酵母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增大【答案】A, B, C【解析】解 A.试管中酵母菌总数达到a时不再增加说明该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 A正确B.该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一半即a/2时种群增长最快 B正确C.题干中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中时环境容纳量为a 而环境容纳量受营养物质、空间、天敌等影响因此若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5mL培养基的试管中培养条件同上其K值将减小 C正确D.若在10mL培养基M中接种酵母菌的量增加一倍由于生存空间没有发生改变营养物质也没有增加因此K值不会增大 D错误故选 ABC19.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反馈调节B. 不同的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加剧种间竞争C.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里所有昆虫的物种数目D. 环境容纳量受自然条件限制会因环境的破坏而发生变化【答案】B, C【解析】解 A.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A正确B.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 B错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捕昆虫统计昆虫的种群数量 C错误D.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会随环境条件的破坏而发生变化 D正确故选 BC20.大型哺乳动物种群的数量增长呈现一定的规律下图曲线表示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_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_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 N_t+1= N_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X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B. X点之前近亲繁殖可能是导致种群绝灭的一个原因C. 曲线在X点和S点之间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 S点之后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均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数量回落到S点【答案】B, C, D【解析】解 A.由“X点表示绝灭点数量一旦低于X点种群就会走向绝灭”可知 X点时种群数量较低且此时两条线交于X点 N_t+1= N_t 说明种群增长速率为0 因此X点不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 A错误B.近亲繁殖时隐性遗传病的患病率大大增加 X点之前种群数量较少近亲繁殖可能会导致种群绝灭 B正确C.由图可知从X点到S点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正确D.由“S点表示稳定平衡点数量高于S点时可以回落到S点”可知 S点之后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均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种群数量回落到S点 D正确故选 BCD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21.(1)该景区全部华北落叶松构成一个种群该种群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2)在调查某种山鸡的种群密度时常用标志重捕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由于重捕方法不当导致捕获的山鸡部分死亡则估算结果与实际结果相比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近”)21.(3)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______________的能力景区由砍伐森林到封山育林的恢复过程中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进行21.(4)景区的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七里峪林区树种以华北落叶松为主夹杂着白桦树、柿子树、槐树、榆树、橡树、椴树等各种植物开花需要感受光信息的刺激日照时间达到一定要求时才能够开花结果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不开信息传递【答案】(1)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解(1)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但此题中的种群是落叶松迁入率和迁出率变化较小因此该种群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答案】(2)山鸡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相近【解析】(2)山鸡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需要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第一次做标记的个体\times第二次捕捉的个体总数/第二次捕捉的有标记个体数题干“由于重捕方法不当导致捕获的山鸡部分死亡” 但是捕到山鸡的数目不变因此估算结果与实际结果相近【答案】(3)阳光等环境资源, 次生, 速度和方向【解析】(3)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的垂直配置状况或垂直格局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景区由砍伐森林到封山育林的恢复过程中由于该生态系统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该地区恢复过程中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具有影响会使其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答案】(4)直接, 种群的繁衍【解析】(4)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价值是指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是指生物对人类具有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等价值间接价值是指生物对生态系统具有调节作用潜在价值是指一旦条件成熟即可能发挥出来的价值观赏性体现了直接价值植物开花是为了传粉产生种子日照时间影响植物开花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22.(1)该群落经历的演替为_________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第3年起杂草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2)灌木林的出现既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灌木林的空间结构中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22.(3)调查某种杂草的种群密度时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调查该群落中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常用____________法采集小动物22.(4)几年后鼠害日益猖獗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能有效降低鼠种群密度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次生演替, 该演替是在原有土壤条件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灌木遮挡了杂草的阳光杂草与灌木竞争时处于劣势【解析】解(1)该演替是在原有土壤条件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而属于属于次生演替从第3年起杂草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是灌木遮挡了杂草的阳光杂草与灌木竞争时处于劣势【答案】(2)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垂直结构和水平【解析】(2)灌木林的出现既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灌木林的空间结构中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答案】(3)样方法, 取样器取样。

最新精选高中必修三生物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1节 种群的相对稳定北师大版课后练习第七十七篇

最新精选高中必修三生物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1节 种群的相对稳定北师大版课后练习第七十七篇

最新精选高中必修三生物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1节种群的相对稳定北师大版课后练习第七十七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只能用标志重捕法B、生物圈长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C、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了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有着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A代表细胞,a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则b、c可分别代表失去接触抑制和细胞周期变短B、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下降C、若A代表种群,a为同化能量,则b、c可分别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和储存在生物体内的能量D、若A代表2n=16的精原细胞,a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其中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b、c代表的2个精细胞可分别含7或8条染色体【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方法中包括以下步骤:①提出合理假设②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③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研究步骤的正确顺序为A、②③④①B、②③①④C、④①③②D、④①②③【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注:横轴为诱捕灯间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有误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有关,与灯高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图是3个圆所构成的关系图,其中甲为大圆,乙和丙分别为大圆之内的小圆。

最新精选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1节 种群的相对稳定北师大版习题精选二

最新精选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1节 种群的相对稳定北师大版习题精选二

最新精选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1节种群的相对稳定北师大版习题精选二第1题【单选题】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哺乳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

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B、D点时种群达到环境容纳的最大量,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C、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D点时的水平D、死亡率逐渐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天敌以及传染病等因素的限制【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在放羊,每户放一群羊,其中有6户放的是绵羊,2户放的是山羊,这些羊属于( )A、一个种群B、一个群落C、两个种群D、8个种群【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在对一块5 000 m^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点,每个样点4 m^2 ,发现5个样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

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 )A、15000B、16250C、17500D、70000【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太平洋某小岛上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5所示,据图分析野兔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的时期是( )A、1920年~1925年B、1925年~1930年C、1930年~1935年D、1935年~1940年【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关于下列实验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经图①所示操作后,显微镜可见细胞内液泡体积逐渐变小,颜色逐渐变深B、若要看清图②中处于分生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右移动C、图③中将物镜由甲转换成乙,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的数目增多D、图④是利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此样方内该植物种群密度为3株/m^2 【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A、均匀分布B、迁入率和迁出率C、出生率和死亡率D、种群密度【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A、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B、可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C、制片时应先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D、表中样品取样的先后顺序为2、4、1、3【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的特征分别属于( )A、个体、种群B、个体、个体C、种群、种群D、种群、个体【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B、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C、害虫的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c点时种群增长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可用图中“曲线X”表示,没有K值【答案】:【解析】:第13题【单选题】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 )A、总量将增加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D、保持稳定增长【答案】:【解析】:第14题【单选题】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某种贝类的种群密度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答案】:【解析】:第15题【填空题】稻田中的福寿螺对水稻危害很大.(1)调查单位面积内福寿螺数量的方法是______ .在稻田中插入木条,可吸引福寿螺产卵以便集中灭除,而有效降低福寿螺种群的______.稻田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有______.稻田弃耕后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2)中华鳖可捕食福寿螺,如图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的实验结果.据图回答.①福寿螺繁殖高峰期在时段______②处理组数量从6~7月急剧下降的根本原因是______(成年福寿螺/螺卵)数量下降.(3)防治福寿螺时,不用单一品牌而常采用不同品牌的灭螺剂交替使用,其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与生物防止相比,灭螺防治福寿螺的缺点是①______ ②______【答案】:【解析】:。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1节 种群的相对稳定北师大版复习特训十二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1节 种群的相对稳定北师大版复习特训十二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1节种群的相对稳定北师大版复习特训十二第1题【单选题】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菌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有关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差速离心法: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分离和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B、模型构建法: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C、假说-演绎法: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和果蝇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发现D、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中相关物质的来源与去路【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B、若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则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C、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关键是演替速度的快慢D、细菌不全属于分解者,某些细菌是生产者或消费者【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如图为鱼塘中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为了使鱼塘的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应该做到适时捕捞。

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超过T4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B、超过T3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3K/4C、超过T2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2D、超过T1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4【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某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图2是对酵母菌进行计数的血细胞计数板(1mm×1mm×0.1mm)的计数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在最适状态的情况下,关闭出入口流速控制阀,则装罝中酵母菌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B、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醉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C、对酵母菌样液稀释时,如果加入的无菌水过多,会使酵母菌细胞膨胀破裂D、计数室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为A个,且稀释倍数为B,则l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4AB×10^6个【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观察下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非常优越,生存空间无限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选项表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平方千米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人口种群大小,虚线为每平方千米粮食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出高分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的性别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答案 D解析种群的性别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2.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A.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C.标志物脱落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答案 A解析若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小,A正确;若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大,B错误;若个别标志物脱落,则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比例减小,调查结果会偏大,C错误;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能比实际值偏大,D错误。

3.如图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会存在类似曲线Ⅰ的种群增长形式B.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人口发展处于c~d段D.酿酒过程中,将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可获得最大效益答案 A解析外来物种入侵时,由于在当地食物充足、没有天敌,在刚开始时其种群增长形式与曲线Ⅰ相似,A正确;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 错误;目前我国人口数量仍在不断增长,只是老年人的比例增加,C错误;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保持在b点时,产生的酒精较多且较快,可获得最大效益,D错误。

4.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指数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由于存在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答案 B解析“J”型曲线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由于存在环境阻力,该种群数量不可能一直呈指数增长,A错误;由图可知,纵坐标代表的是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在种群中增长速率最大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应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第5年(增长速率最大)该种群数量为200只,所以环境容纳量为400只,B正确;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在降低,但是仍大于0,因此种群的数量是增加的,C错误;种群数量在200只时增长速率最大,治理鼠患时不能让其增长速率保持在最大,D错误。

5.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逻辑斯蒂增长。

下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答案 D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藻类的个体数最大值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正确;在三条曲线中,19.8℃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小的,所以在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曲线斜率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24.8℃条件下第五天时的曲线斜率是最大的,也就是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的,C正确;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而不是恒定不变的,D错误。

6.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答案 C解析在自然情况下,种群一般是按“S”型曲线增长的。

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但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

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刚开始时种群密度较小,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也较小。

K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7.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具有年龄结构和性别比等数量特征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C.种群是物种繁殖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一些濒危动物的K值答案 B解析种群具有年龄结构、性别比、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数量特征,A正确;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共同决定的,B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也是繁殖的单位,C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濒危物种的K值,D正确。

8.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型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开始下降D.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均相同答案 D解析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A正确;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正确;锥形瓶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C正确;锥形瓶Ⅰ~Ⅳ中的起始酵母菌数和培养液体积都不一样,因此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 值各不相同,D错误。

9.下图为20世纪南半球四种鲸的捕获量变化情况。

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缟鳁鲸种群处于食物链末端,获得能量多,更易生存B.多年的捕鲸量数据可反映长须鲸种群数量呈现指数增长C.鳁鲸在1928年左右捕获量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各种鲸的数量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答案 D解析缟鳁鲸种群处于食物链末端,获得能量最少,更不容易生存,A错误;通过多年的捕鲸数量可知,长须鲸种群数量呈逻辑斯蒂增长,B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内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则捕获量不能代表环境容纳量,C错误;鲸鱼数量出现非周期性波动,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D正确。

10.下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

下列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B.持久保持捕捞强度2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C.保持捕捞强度1,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D.保持捕捞强度2,同时用中网目捕鱼,能使鱼群的年龄结构更接近稳定型答案 D解析鳕鱼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可以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在捕捞强度2时,捕获量逐渐下降,说明鳕鱼的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同时也说明该鱼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在捕捞强度1时,用大网目捕捞,捕获量相对较大且稳定,这样有利于鱼群的持续发展。

11.一调查小组对我国东部某地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1)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______,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类似于________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填“<”“=”或“>”)死亡率。

第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________型。

答案(1)样方法随机取样丙指数生存环境适宜(或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2)20=衰退解析(1)样方法需做到随机取样;外来物种入侵初期种群数量的变化类似于指数增长。

(2)初始几年λ值大于1且不变,此时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第15年时减少最快,减少至第20年时不再减少,此时种群数量最少;20年后λ值等于1,此时种群数量不变。

12.下图甲中,Ⅰ是布氏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图乙是布氏田鼠从迁入该草原到图中的a时期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甲中,DE段鼠群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__型。

(2)布氏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________点,该点与甲图中的________点相对应。

(3)图甲a时期引入某种生物,鼠群数量明显下降后保持新的动态平衡,引入的生物与布氏田鼠之间最可能是__________关系。

(4)由图甲给予的启示是:对于外来物种的引入要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而且要考虑环境的________。

答案(1)稳定(2)G C(3)捕食(4)承载力解析(1)在图甲中,DE段鼠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该段鼠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所以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2)布氏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G点,即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该点与图甲中的C 点相对应,即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

(3)图甲a时期引入某种生物,鼠群数量明显下降后保持新的动态平衡,引入的生物与布氏田鼠之间最可能是捕食关系。

(4)由图甲给予的启示是:对于外来物种的引入要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而且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