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案: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物质运动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运动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运动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微观本质与宏观表现之间的关系;2. 掌握物质在运动中的各种变化形式;3. 熟练运用化学方程式描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4. 能够分析和解决与物质运动变化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物质的微观本质与宏观表现之间的关系;2. 物质在运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3. 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示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运动变化的基本原理;2. 知识点串讲法,帮助学生熟悉物质运动变化的各种形式;3. 实验课结合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物质的微观本质与宏观表现;2. 物质的三态变化;3. 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五、教学步骤1. 导入:讲解物质的微观本质与宏观表现之间的关系;2. 学习:介绍物质的三态变化和化学反应中的变化;3. 实践:设计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4. 总结:归纳物质在运动中的各种变化形式,并总结规律;5. 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馈1. 定期组织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2. 常规讨论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 鼓励学生参加化学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七、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物质运动变化对环境的影响;2. 引导学生对物质运动变化进行危害评估,提倡环保意识。

八、教学资源1.《化学》教材;2. 实验器材及实验室。

以上为高中化学物质运动变化教案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其次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简洁分类法及其应用)编号8【学习目标】1.能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元素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概念,把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构建学问体系。

3.体验争辩一类物质与其他类物质之间反应关系的过程与方法,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积淀科学素养。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阅读教材进行学问梳理,把握元素与物质组成分类的方法,以及各类别物质之间的常见反应。

并划出重要学问,完成课前延长案,找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写在我的疑问栏内。

提前思考完成课内探究案。

【重难点】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分类方法;2、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各类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学会以元素为核心生疏物质。

第一部分课前延长案【学问连接】:填写创新设计P19设计1【自主学习】:1、化学争辩的对象是物质及其变化,是学习和争辩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学问,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争辩,发觉的规律。

2、分类法有什么作用?有哪些常见的分类法?3、交叉分类法:对Na2CO3、Na2SO4、K2CO3、K2SO4四种盐分类:(1)以其组成中的阳离子为标准分类:盐和盐。

(2)以其组成中的阴离子为标准分类:盐和盐。

(3)在交叉分类法中,Na2CO3既属于盐,又属于盐;K2SO4既属于盐,又属于盐。

【预习自测】: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接受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A.Na2CO3是碱B.Na2CO3是盐C.Na2CO3是钠盐D.Na2CO3是碳酸盐【我的疑问】:其次部分课内探究案课题一:概念辨析①纯洁物和化合物②化合物和单质③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问题1:推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错误的请说明缘由。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与高一化学学习方法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与高一化学学习方法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常见的物质变化过程。

•能够描述和解释化学反应的现象和规律。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

2. 教学内容2.1 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化学物质的定义•化学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2.2 化学物质的变化过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化学反应的常用实验现象和规律2.3 化学实验•安全操作和实验规范•常用实验仪器和装置的使用方法•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技巧3. 教学方法3.1 演讲讲解•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传达基本概念和原理。

•使用图表、实例等辅助讲解,提高学生理解和记忆。

3.2 实验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和规律,增强实验探究意识。

3.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引导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总结,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

3.4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化学原理和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研究和实践活动,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4. 教学评估4.1 学生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定期进行学生评价,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

•根据学生评价结果,进行教学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4.2 知识考核•定期进行知识考核,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随堂测验、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3 实验操作技能评估•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报告评分、实验操作考核等方式进行评估。

5. 教学资源5.1 教材•选择高中化学教材中与《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相关的教学内容。

•编写教学课件,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5.2 实验器材和试剂•配备实验所需的基本器材和试剂,保证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

5.3 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图表、视频、实验演示等教学展示。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明白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2. 掌握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3. 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了解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反应过程。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物质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2.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四、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3.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4. 化学实验中的常见反应过程。

五、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兴趣;2. 实验操作,加深学生理解;3.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物质的基本概念;2. 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3. 实验操作: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反应现象;4. 分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变化规律;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记忆。

七、课堂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思考化学实验中的变化现象背后的原理。

八、板书设计:1. 物质的基本概念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3.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4. 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反应过程九、教学评价:1. 巩固性评价:课后作业考核;2.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3. 课堂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以上为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本章概要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本章概要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本章概要本章作为教材第二章,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科学素养,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章为化学必修课程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它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

本章的主要内容为电解质的概念,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的性质,酸的定义并能将其定义方法迁移到碱和盐的定义上去。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并能通过类推迁移的方法判断离子反应能否发生,通过实验培养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通过应用实例来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志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本章重点之一是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概念,综合应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会比较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会书写离子反应中离子方程式,熟练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掌握离子反应的条件,会判断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

本专题涉及的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联系在一起,这有利于我们从“质”“能”两方面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整个化学知识之中,无论是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合物、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内容都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密切的联系,同时,该知识内容又能与能源问题、环境保护、电化学知识等许多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

氧化还原知识的综合运用,包括电化学知识中的电子转移问题的讨论、物理学中的电量与电子转移数目的综合分析。

另外,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在生活、最新高科技成果、新型材料和绿色化学中均有应用。

高一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一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规划1.地位和功能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学科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

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

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

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化学反应分类的三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四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化学高中物质的变化教案

化学高中物质的变化教案

化学高中物质的变化教案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化学试剂、教学课件、学生笔记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一组实验现象,引出物质的变化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
1. 介绍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之间的转化过程。

2. 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介绍化学反应的物质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三、实验探究
进行一次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反应过程,体会物质的变化。

四、知识巩固
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形式,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其他类似问题中。

五、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练习,深化对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思维。

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设计旨在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确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安徽省合肥市龙翔高复学校高中化学一教案: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

安徽省合肥市龙翔高复学校高中化学一教案: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

高一年级化学学科集体备课教案火箭使用偏二甲阱(N2H8N4)作燃料,四氧化二氮作氧化剂,燃烧反应放出巨大放入能量把火箭送入太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8N4+2N2O4=2CO2↑+3N2↑+4H2O↑.改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一种,而属于一种新的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呢?它的特征和本质是什么呢?【强调】本节的课标是: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判断──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化合价的变化。

【板书】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二)合作探究(师生共用)【思考与交流1】1、列举几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讨论并交流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2、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3.填写下表练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CO2的生成为例)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化合反应C+O2CO2A+B====AB分解反应CaCO3CaO+CO2↑AB====A+B置换反应C+2CuO2Cu+CO2↑A+BC====AC+B复分解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AB+CD====AD+CB【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教师总结】【板书】一、化学反应类型【反问】以上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种类来区分。

【板书】1、基本反应类型【思考】Fe2O3+3CO 2Fe+3CO2、CH4+2O2CO2+2H2O两反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说明此种分类方法不能囊括所有化学反应,不能反应所有化学反应的本质。

【过渡】那么Fe2O3+3CO2Fe+3CO2反应属于什么类型呢?(从得失氧角度分析)【板书】2、氧化还原反应【学生练习】在反应Fe2O3+3 CO =2Fe+3 CO2中,Fe2O3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填“氧化”或“还原")反应;CO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高一化学教案11物质及其反应的分类

高一化学教案11物质及其反应的分类

1.1物质及其反应的分类一、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能根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能根据化合价变化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3.初步认识研究物质通性及相关转化的思路和方法。

4.促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物质的分类方法、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转化3.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三、教学方法归纳法、分组讨论法、类比法等四、教学过程【导入】从今天起,同学们将正式开始高中的化学学习。

在必修一的学习中,我们首先要学习一种科学方法。

什么方法呢,先不告诉大家,让我们先做个小游戏。

【展示】互动游戏——挑战:看3秒,能否记住?【生】自行速记,3秒后回忆能想起的标签个数。

【问】其中有同学记住的标签数量比较多,是怎么做到的?【生】分类,如从二到七等。

【展示】标签分类动画过程。

【讲解】分类,指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

即,物以类聚。

【展示】物质分类的应用快递分拣【讲解】现在我们知道了刚才老师提到的分类方法是——分类法。

【问】回顾初中所学的物质,思考以下每层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展示】物质分类的结果。

【生】每层的分类依据是:物质种类、元素种类、性质差异、是否含碳、组成差异。

【展示】树状分类法【讲解】树状分类法是一种比较单一的分类方法,主要有利于对物质的查找,例如,在图书馆我想找《三国演义》,可以按照文学——中国文学——古代文学——明清小说的顺序寻找。

【问】将不同的物质与它们所属的类别进行连线。

【讲解】在研究具体物质的时候我们还会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物质进行不同分类,这种方法叫做交叉分类法。

【讲解】除了物质的组成,我们还可以利用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

例如,如果将氧化物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根据组成,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而根据性质又可以进行怎样的划分呢?【展示】氧化物的分类【讲解】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O2、SO2等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aO、Na2O等两性氧化物:Al2O3不成盐氧化物:NO、CO、NO2等特殊氧化物:Na2O2、H2O2等【强化巩固】1. CO2属于酸性氧化物,请写出CO2与足量KOH溶液及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高中高一化学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离子反应 教学设计

高中高一化学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离子反应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

2.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

3.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电解质概念。

2.模型认知:通过推理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书写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从宏观和微观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理。

2.通过推理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书写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

难点:通过推理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书写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实验验证法,讨论法、讲述法第一课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联系生活,思考问题】1.湿手更易触电,原因是什么?【实验探究】课本p13实验1-2大家都知道金属和石墨都能导电,那么化合物能否导电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实验装置烧杯内溶液实验现象结论干燥的KNO3固体灯泡不亮纯酸、碱、盐的固体不导电,酸、碱、盐的溶液能够导电,有机物溶液不导电。

(想一想;为什么?)干燥的NaCl固体灯泡不亮蒸馏水灯泡不亮NaCl溶液灯泡发亮KNO3溶液灯泡发亮熔融的NaCl固体灯泡发亮【合作探究】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概念电解质:在或能够导电的,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或都,如蔗糖、。

酒精等。

3.概念辨析:(1)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如金属铜能够导电,稀硫酸能够导电,但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如NaCl固体,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Cu。

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如Cl2。

(3)电解质不是指水溶液,而是指化合物本身。

如食盐水能导电,电解质是NaCl而不是食盐水。

【思考与讨论】1.像AgCl、CaCO3 这些难溶盐,它们几乎不溶于水,它们是电解质吗?2.像SO2、SO3、CO2、NH3等,溶于水能导电,它们是否是电解质?3.下列物质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哪些能导电?⑴金属铜⑵固态NaCl ⑶O2 ⑷H2SO4 ⑸碳棒⑹酒精水溶液⑺KOH水溶液⑻熔融状态的KNO3 ⑼葡萄糖⑽CO2 ⑾BaSO4⑿稀H2SO4【讨论与归纳】2.电解质的判断1)从物质分类角度: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都属于化合物。

高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学

高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学

高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学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围绕高一化学中的物质及其变化主题进行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组成、分类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基本概念、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反应的类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知识,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但由于化学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和深度,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概念和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他们巩固基础,拓展视野,培养化学思维。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个性差异,教学过程中将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2)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

(3)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4)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物质变化的观察和记录,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5)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对物质变化规律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逻辑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4)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奇妙之处,增强对自然科学的敬畏之心。

(3)教育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树立绿色化学观念。

(4)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负责任的实验态度,提高他们的实验安全意识。

高中化学 2.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2.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2.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教案教学目的1:1. 巩固学习化学实验中知识,强化训练。

2. 重点学习混合物的几种分离和提纯方法及离子的检验方法。

3. 树立安全意识。

教学课时:1.5课时知识体系 1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A)⑴ 物质分类的方法①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混合物①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②有一定的熔、沸点③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无固定组成和结构无一定的熔、沸点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⑵ 化学反应分类的方法①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化合反应 C+O2 CO2A+B==AB分解反应 CaCO3 CaO+CO2↑AB==A+B置换反应 C+CuO Cu+CO↑A+BC==AC+B复分解反应AgNO3+NaCl==AgCl↓+NaNO3A B+CD==AD+CB② 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 ——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③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2. ⑴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

⑵ 组成: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 分散剂——微粒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⑶ 分类:⑷ 胶体①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nm ~ 100nm 之间。

胶体是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特征的,它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如NaCl 溶于水形成溶液,如果分散在酒精中可形成胶体。

可见,同种分散质在不同的分散剂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散系。

② 胶体的性质现象定义解释应用丁达尔现象光束通过胶体时,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大,使光波发生散射区别溶液和胶体布朗运动在超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胶体粒子在做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叫做布朗运动水分子从各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相同的——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分离蛋白质、氨基酸;血清电泳用于诊断疾病;电泳电镀聚沉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长大,形成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胶体粒子带电,加电解质或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沉淀析出制豆腐、果冻等③ 胶体的分类类型分散剂状态实例固溶胶固态有色玻璃、烟水晶液溶胶液态淀粉溶液、Fe(OH)3胶体气溶胶气态烟、云、雾④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所以胶体粒子带电。

高中化学物质极其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极其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极其变化教案教学内容:化学物质极其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物质的变化规律;2.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知识,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反应的原理;3.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实验展示化学反应的现象,引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2. 学习化学物质的基本性质:讲解化学物质的分类、性质和变化规律,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3. 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反应:介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平衡反应的原理,让学生理解反应过程中不同物质的相互转化。

4.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实际观察和记录化学反应的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5. 解决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化学反应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论应用能力。

6. 总结:通过讨论和互动,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

2. 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观点。

3. 综合运用法:结合案例分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化学实验器材、化学反应试剂、教学PPT等。

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并进行评分。

2. 练习题测试:通过练习题测试学生对化学反应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化学实验和案例分析,拓展他们的化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物丈以夫天清 下万为里己,任谁。能扫一室。
对一没个志 人气如的果人胸,无路大程志显,得既远使再;对有没壮有丽银的钱举的动人也,称城不镇上显是得伟远人。。
卒鸭子仔过 无河娘,也意长在大吃,帅几。多白手也化成合家。物
质一顶个天人 立如地果奇胸男无子大,志要,把既乾使坤再扭有转壮来丽。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
4.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 A.雾、豆浆、淀粉溶液属于胶体 B.胶体、溶液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粒 子直径的大小 C.胶体微粒不能透过滤纸 D.在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 沸可得Fe(OH)3胶体
2.分散质的组合方式
① ②③
⑤④ ⑥
⑦ ⑧

①空气 ②云、雾 ③烟、灰尘 ④泡沫 ⑤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⑥氢氧化铁胶体 ⑦泡沫塑料 ⑧珍珠 ⑨合金、有色玻璃
3.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分类
4.不同分散系的比较
5.胶体
分散剂是气体的叫气溶胶:云、雾等;
分散剂是液体的叫液溶胶:豆浆、墨水等 分散剂的状态不同
【典例】
1.下列分散系稳定性最好的是 ( C )
A.悬浊液 B.乳浊液 C.溶液 D.胶体 2.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粒子的大小在
(1nm~100nm)之间的是 ( C )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3.光束通过下列液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光亮通路 (丁达尔效应)的是(C ) A.碘酒 B.蒸馏水 C.氢氧化铁胶体 D.硫酸钠溶 液
高中化学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课标要点】
1. 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应用;
母鸡的理想不过是一把2糠.。酸碱盐性质及物质之间的转化。

1.1.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高一化学

1.1.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高一化学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学生现有的化学知识是肤浅的、模糊的。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同时,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

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进行总结和归纳,教学中一定要与学生的基础相结合,要在学生原有基础上逐渐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

教材在编排思路上,也注意与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合理衔接,以物质的分类为线索,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在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方面,突出分类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既可以减轻学生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学习化学,有利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N 2、O 2等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不是化合物,胆矾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D 项错误;故选C 。

活 动活活动二、认识树状分类法和交【过渡】物质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化学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为标准进行分类,有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问题1】阅读教材P7页内容,结合图13思考什么是树状分类法?尝试对HCl 、CO 2、CaO 、NaOH 、Na 2SO 4、CaCO 3、Ca(OH)2、H 2SO 4进行树状分类法分类。

【学生1】①定义:树状分类法是指采用树状形式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学生2】②特点:能认识各类物质之间的从属关系。

按照层次一层一层分,同一层次的物质类别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交叉,各物间有子概念和母概念的包含关系,即“并列”和“包含”关系。

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1

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1

复习课(一)●从容说课本节课是复习课,主要为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内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类方法学习化学和探究化学科学规律。

例如,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着重研究胶体的概念、分类、性质、应用。

通过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复习分析实验事实形成电离、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用离子反应的规律探究溶液中CO-23、Cl-、SO-24等离子的检验方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胶体的概念、分类、性质及其应用;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技能。

2.熟练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探究溶液中Ag+、CO-23、Cl-、SO-24等离子的检验方法。

提高设计并完成化学实验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1.在复习中,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物质分类、离子反应的内容进行整理、加工。

2.通过探究与活动,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探究胶体概念、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应用●教学难点探究胶体概念、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应用●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人所具备的智力,仅够清楚地认识到在大自然面前自己的智力是何等的欠缺。

如果这种谦卑精神能为世人所共有,那么人类活动的世界就会更加具有吸引力。

——爱因斯坦(美国)师:同学们从爱因斯坦的励志名言中,明白了什么?[板书]复习课(一)一、常用的物质的分类方法师:1.完成下列表格,然后用分类法进行分类并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提示: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回答氧化还原反应和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投影]生:下面是一位学生的分类图(用实物投影仪投出学生分类的情况)合作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氧化还原反应和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高一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新人教版必修1

2 NaCl溶液和熔化的NaCl导电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

【板书】 2 离子反应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1、电解质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小结】①电解质研究的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不是电解质②电解质导电是有条件的,即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④酸、碱、盐和部分金属氧化物是电解质⑤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为非电解质【小组思考与交流2】:“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师生共同探讨】①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②金属导电是因为自由移动的电子,而电解质溶液导电则是因为自由移动的离子。

而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就叫做电离。

【板书】 2、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自主学习1】下列物质哪些属于电解质?①NaCl ②NaOH ③H2SO4④H2O ⑤盐酸溶液⑥小苏打⑦Fe ⑧Ca(OH)2【过渡】:我们接触的物质中,哪些属于电解质?【讲解】酸、碱、盐都是电解质【板书】 3、常见电解质:酸、碱、盐【过渡】我们还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

【板书】 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自主学习2】:请同学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H2SO4=Na2SO4=Ba(OH)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NO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gCl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思考与交流3】思考、讨论、回答1.根据HCl 、HNO 3、H 2SO 4的电离,我们对酸的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2.能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吗?【板书】 5、酸、碱、盐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叫做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化合物叫做碱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以及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教案: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学习目标:
1.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
4.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
知识梳理: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
2、树状分类法
1.初中化学中主要物质:氧气、氮气、水、氢气、碳、二氧化碳、甲烷、酒精、醋酸、铁等进行分类。

试写出相关的分类标准和包括的物质,例如;分类标准:常温下是气体,包括的物质有:O2 N2 H2 CO2 CH4
(1)分类标准: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包括的物质有:H2 CH4 酒精
(2)分类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甲烷、酒精、醋酸
(3)分类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
2.酸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也可以根据酸分子是否含有氧原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盐可根据所含离子进行分类,如钾盐、钠盐、钙盐等等,也可根据其他原则进行分类。

请在下列九种粒子Ne、OH-、NH3、H2O、NH4+、CO2、SO2、NO2、SO3中选出五种粒子分为同一类,写出两种情况,粒子可以重复使用。

A:分类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B:分类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溶液
分散系胶体
浊液
(2)胶体:
胶体本质特征:
液溶胶:
胶体分类:固溶胶:
气溶胶:
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填或)100nm,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_______(填或)1nm,而胶体粒子的直径介于_________之间。

这个尺寸与现代材料科学中_________的直径大致相当,从而使胶体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布朗运动
________(填是或不是)胶体的特有性质
(3)胶体性质:丁达尔效应:
课下作业:
1.下列各组物质,前者是单质,后者为混合物的是( )
A.白糖、冰水混合体
B.铁粉、食醋
C.干冰、食盐
D.盐酸、空气
2.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下列各组物质中,两种物质类别相同的是( )
A.氧气、氧化镁
B.硫酸铜、氯化钠
C.硫酸、碳酸钠
D.硝酸银、氢氧化钠
3.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后者的是()
A.化合物、单质
B.元素、原子
C.氧化物、化合物
D.纯净物、化合物
4.下列各反应中,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
A.H2+CuO===H2O+Cu
B.CaO+H2O===Ca(OH)2
C.2KClO3====2KCl+3O2
D.3CO+Fe2O3====2Fe+3CO2
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时制造出纳米级金石粉末。

同学们对该成果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l4是一种化合物
B.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D.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6.下列几种分散质,其中分散在水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①淀粉②蔗糖③Fe2(SO4)3④大小为10nm的某种分子构成的易溶物(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7.纳米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纳米材料是指粒子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

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
液体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具有的性质是
A.不能透过滤纸
B.有丁达尔效应
C.所得液体一定能导电
D.所得物质一定为悬浊液或乳浊液
8.NaCl溶于水形成溶液,如果NaCl分散在汽油中,形成的分散系是( )
A.溶液
B.胶体
C.悬浊液
D.乳浊液
9.下列不是因为胶体的性质而产生的现象是( )
A.石膏能使豆浆变成豆腐
B.明矾净水
C.花粉在水面上做布朗运动
D.太阳光照在弥漫灰尘的室内,可看到从窗口到地面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10.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FeCl3溶液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B.FeCl3溶液能使血液凝聚
C.FeCl3溶液能产生Fe(OH)3沉淀填住伤口
D.FeCl3能使血液发生化学变化
12.将下列物质分类,并用序号填空。

①氢气②硫磺③二氧化硫④液氧⑤氧化镁⑥矿泉水⑦空气⑧四氧化三铁⑨石灰水⑩铜丝
混合物有__________;纯净物有_______________;化合物有___________;
氧化物有___________;金属单质有__________;非金属单质有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