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提纲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与高一化学学习方法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与高一化学学习方法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常见的物质变化过程。

•能够描述和解释化学反应的现象和规律。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

2. 教学内容2.1 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化学物质的定义•化学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2.2 化学物质的变化过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化学反应的常用实验现象和规律2.3 化学实验•安全操作和实验规范•常用实验仪器和装置的使用方法•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技巧3. 教学方法3.1 演讲讲解•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传达基本概念和原理。

•使用图表、实例等辅助讲解,提高学生理解和记忆。

3.2 实验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和规律,增强实验探究意识。

3.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引导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总结,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

3.4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化学原理和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研究和实践活动,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4. 教学评估4.1 学生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定期进行学生评价,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

•根据学生评价结果,进行教学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4.2 知识考核•定期进行知识考核,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随堂测验、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3 实验操作技能评估•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报告评分、实验操作考核等方式进行评估。

5. 教学资源5.1 教材•选择高中化学教材中与《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相关的教学内容。

•编写教学课件,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5.2 实验器材和试剂•配备实验所需的基本器材和试剂,保证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

5.3 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图表、视频、实验演示等教学展示。

高中化学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与技能1.巩固物质的分类及方法,了解胶体的主要性质;2.进一步巩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解决离子共存问题。

3.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专题知识复习,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起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复习知识点,体会分类学习在物质和化学变化规律中的重要性,树立分类观,感受学习的快乐。

重点离子方程式及离子共存、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难点离子共存、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一、物质的分类二、分散系1、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 胶体外观不均与B. 胶粒一定不显电性C. 胶体一定是混合物D. 胶体一定是液体2、FeCl3和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A. 都能透过滤纸B. 都成红褐色C. 具有相同的颗粒直径D. 都曾存在布朗运动3、下列溶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A. NaCl溶液B. 淀粉溶液C. 酒精溶液D. KMnO4溶液4、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2)金属铜放入硝酸银溶液中;(3)实验室制取CO2;(4)氢氧化钡和硫酸的反应;(5)氢氧化铜溶于稀盐酸。

三、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离子就不能共存1、下列各组离子,能共存的是( )A. K+、Na+、OH-、Cl-B. Ba2+、Na+、CO32-、Cl-C. Fe3+、Na+、I-、Cl-D. K+、Na+、NO3-、Cl-2、下列各组离子,在酸性溶液中能共存的是( )A. Ca2+、NH4+、OH-、Cl-B. K+、Na+、CO32-、Cl-C. K+、Na+、S2-、NO3-D. K+、Na+、NO3-、Cl-3、在无色透明的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 K+、Cu2+、NO3-、SO42-B. K+、Na+、Cl-、CO32-C. NH4+、Zn2+、NO3-、Cl-D. K+、Cu2+、NO3-、SO42-4、某溶液中主要含有Na+、Al3+、Cl-、SO42-四种离子,已知Na+、Al3+、Cl-、SO42-的个数比为3:2:1,则溶液中Al3+与SO42-的个数比为()A. 1:2B. 1:4C. 3:4D. 3:2四、氧化还原反应1、下面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B .肯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C .非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只作氧化剂D .某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2、在下列反应中,水作还原剂的是( ) A .SO 3+H 2O=H 2SO 4 B .2Na+2H 2O=2NaOH+H 2↑ C .2H 2+O 2 2H 2O D .2F 2+2H 2O=4HF+O 2 3、在氧化还原反应3S+6KOH=K 2SO 3+2K 2S+3H 2O 中, 被氧化与被还原的硫原子数之比为( ) A .1 :1 B .2 :1 C .1 :2 D .3 :2 电子转移的相关计算-电子得失的守恒转移4 mol e -,生成的Cl 2在标况下的体积为多少?氧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根据反应方向判断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则氧化性强弱: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强弱:还原剂>还原产物1、下面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B.肯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C.非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只作氧化剂D.某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2、在下列反应中,水作还原剂的是( )A.SO3+H2O=H2SO4 B.2Na+2H2O=2NaOH+H2↑C.2H2+O2 2H2O D.2F2+2H2O=4HF+O23、在氧化还原反应3S+6KOH=K2SO3+2K2S+3H2O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硫原子数之比为( )A.1 :1 B.2 :1 C.1 :2 D.3 :24、在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反应中,若有64 g Cu被氧化,则被还原的HNO3的质量是 ( )A.168g B.42g C.126g D.60g5、G、Q、X、Y、Z均为氯的含氧化合物.我们不了解它们的化学式,但知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如下的转换关系(未配平):①G→Q+NaCl ② Q+H2O X+H2 ③Y+NaOH→G+Q+H2O ④Z+NaOH→Q+X+H2O这五种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为 ( )A.QGZYX B.GYQZXC.GYZQX D.ZXGYQ6、已知2FeCl3+2KI=2FeCl2+2KCl+I2,H2S+I2=2HI+S,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氧化性Fe3+>I2>S B.氧化性I2>S>Fe3+C.还原性H2S>I->Fe2+ D.还原性Fe2+>H2S>I-7、根据下列事实:①X+Y2+=X2++Y,②Z+2H2O=Z(OH)2+H2↑,③Z2+氧化性比X2+弱,④Y+W2+=W+Y2+,可推知X、Y、Z、W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Y>Z>W B.Y>X>W>ZC.Z>X>Y>W D.Z>Y>X>W。

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

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能够从宏观现象(如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等)出发,识别物质的性质,并能运用原子、分子等微观视角解释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理解并掌握物质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能量变化等基本规律,形成对化学变化过程的动态平衡观念。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推理得出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能够构建并应用简单的化学模型(如化学反应方程式)描述和预测物质的变化过程。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树立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理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熟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特征,理解其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能正确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计算。

•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理解能量守恒原理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微观视角解释宏观现象:如何运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深入解释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过程。

•化学方程式的灵活运用:在复杂情境下,如何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相关计算。

•能量变化与反应条件的综合分析:理解并预测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及其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习题集•多媒体课件(含实验视频、动画模拟等)•化学实验器材(用于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互动问答平台或学习APP,促进师生、生生交流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教师讲解核心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具体案例。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重点聚焦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2.离子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4.分散系胶体二、知识网络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可以是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我们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分类常用的方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变化的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2)离子反应①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②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

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

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

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本章复习提纲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本章复习提纲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网络建构/热点专题突破
本章复习提纲
知识网络建构 ZHISHIWANGLUOJIANGOU
热点专题突破 REDIANZHUANTITUPO
1.该类题的解题思路 离子推断可以把实验操作、离子反应、离子共存、离子 检验、电荷守恒等知识综合起来考查,是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其一般解题思路:根据反应操作及反应现象判断一定含有的 离子―→根据离子共存判断一定不含的离子―→根据电荷 守恒判断含有的其他离子―→最后确定可能含有的离子。 必须注意两点:(1)所加试剂引入的离子对后续实验的 影响;(2)运用电荷守恒判断溶液中含有的其他离子时要将 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
第三步 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__A_g_N__O_3_(填化学式)溶 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A_g_+_+__C__l-_=_=_=_A__g_C_l_↓____。
[解析] (1)溶液中,BaCl2 可分别与 Na2SO4、K2CO3 反应生成 BaSO4、BaCO3 沉淀,故第二次检测结果不正确。
(3)电中性原则:溶液呈电中性,溶液中一定既含有阳 离子,又含有阴离子,且正电荷总数与负电荷总数相等(这 一原则可帮助我们确定一些隐含的离子)。
(4)进出性原则:通常在实验过程中使用,是指在实验 过程中生成的离子或引入的离子对后续实验的干扰。
例 1 某兴趣小组在课外活动中,对某溶液进行了多次 检测,其中三次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2)SO24-的检验可用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CO32- 可产生干扰,后面还要检验 Cl-,故用硝酸检验 CO23-并将 其除去;Cl-的检验用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SO24-会 对 Cl-的检验产生干扰,故应先检验 SO24-并将其除去。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章 专题复习教案 苏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章 专题复习教案 苏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章专题复习教案苏教版必修专题复习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巩固物质的分类及方法,了解胶体的主要性质;2、进一步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3、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归纳总结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感觉,重视轻松学习的方法,感受学习的快乐重点离子方程式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基本概念的应用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复习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1、物质的分类2、物质的化学变化二、本章典型题剖析三、本章专题讲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1、守恒律: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总数 ==降低总数 ==失电子总数 ==得电子总数2、价态律:(1)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1 元素处于最高价,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氧化性最强,2 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 F、 O只有负价无正价3 含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若价态相邻,则不发生氧化还原3、强弱律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氧化剂 + 还原剂==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板书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讲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板书1、物质的分类投影 (1)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单质金属:Na 、 Mg 、 Al 非金属:S、 N2 、 O2 氧化物酸性氧化物:SO2、 SO3、 P2O5、碱性氧化物:Na2O、 CaO、 Fe2O3 两性氧化物:Al2O3 不成盐氧化物:CO、 NO 按酸根含氧酸:HNO3、 H2SO4 投影主干知识,让学生回忆细节知识。

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

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

霍邱二中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课题: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学设计课型:复习及习题课课时:2课标要求:/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巩固物质的分类及方法,了解胶体的主要性质;⑵进一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书写;⑶通过复习,进一步明确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与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⑷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基本概念,进一步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⑴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共存判断;⑵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概念及有关规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⑴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判断;⑵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整理、归纳、探讨、交流、讲练结合。

教学用品:/教学过程:[归纳整理] 一、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用不同方法对常见物质及化学反应的分类)⑴采用树状分类法,从纯净物开始对物质进行分类;⑵采取交叉分类法,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2、胶体分散系及性质[交流]经过交流相互补充、完整。

根据分散系分散质直径大小不同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分散系分为浊夜,胶体和溶液。

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

区别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物征是胶粒的大小,区别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方法:丁达尔效应。

[练习]1.胶体的本质特征是A、丁达尔现象B、微粒带电C、微粒直径为10-9~10-7 mD、布朗运动2.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胶体外观不均匀B.胶粒不能通过滤纸C胶粒做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3.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共同具有的性质是A.分散质微粒都能透过滤纸B.都有丁达尔现象C.加入盐酸后,都先产生沉淀,然后沉淀又溶解D.都有电泳现象4.胶体溶液区别盐溶液(一般)的特征是A.有丁达尔现象B.电泳C.加入电解质可形成沉淀D.透明5.在水泥厂和冶金工厂中,常用高压电对气溶胶作用来除去烟尘,以减少其对空气的污染,这种做法所应用的原理是A.电解B.丁达尔现象C.电加热D.电泳6.下列分散系中,能出现丁达尔现象的是A.蔗糖溶液B.碘化银胶体C.浓盐酸D.豆浆7.关于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正确操作方法A.在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B.加热煮沸氯化铁溶液C.把氯化铁溶液滴入热水中D.把饱和的氯化铁溶液滴入到沸水中[归纳整理]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基本概念⑴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⑵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⑶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⑷电离方程式:用以表示电离过程的化学方程式;⑸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⑹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的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第2课时)●从容说课本节课是复习课,主要为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是有关知识的综合应用问题。

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本质,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辩证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正确、辩证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中各有关物质的相互关系。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验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并能简单运用。

2.初步学习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自主归纳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建立。

2.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学习,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教学重点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培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从老子这段话中,我们读到了什么?生1:事物是辩证统一的。

生2: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生3:很像我们学习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关系,还有氧化剂和还原剂等等。

师:(微笑)同学们谈得很好,联系我们的学习,谈得也很自然、深刻。

[板书]复习课(二)四、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师:同学们请看书,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的建立过程,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还原性等相互关系。

生拿出纸、笔归纳、整理;教师巡视,了解、掌握学生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投出学生归纳、总结情况)生:氧化还原反应还原剂(还原性)得失氧化合价电子转移得氧升高失电子电子对偏离氧化反应氧化剂(氧化性)失氧降低得电子电子对偏向还原反应特殊普遍实质师:根据学生总结的具体情况,多展示一些同学的总结,并分别给出评价,鼓励同学,同时指出他们的长处和不足。

让同学们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团结互助。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2 新人教版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2 新人教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物质的分类简单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物质混合物溶液分散系浊液胶体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化学反应四种基本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电离离子共存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写拆查删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表示方法: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分类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1.例如锌和铁都是金属单质,已知它们均能跟某些非金属单质反应、跟某些酸反应、跟某些盐反应等。

又知铝也是金属单质,则铝也应具有锌、铁等金属单质的一般性质。

2.寻找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物质例如在①磷酸(H3PO4)、②氢氧化镁[Mg(OH)2]、③氧化钙(CaO)、④氯气(Cl2)、⑤氢溴酸(HBr)等物质中,具有酸的通性的是①⑤。

3.对物质进行鉴别例如选择化学试剂鉴别稀硫酸、稀盐酸、NaOH溶液、BaCl2溶液、KNO3溶液、Ca(OH)2溶液时,可先按酸、碱性的差异利用石蕊试液将它们分为三类,然后再分组鉴别。

序号分类依据物质①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显酸性) 稀硫酸、稀盐酸②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显碱性) NaOH溶液、Ca(OH)2溶液③石蕊试液无明显现象(显中性) BaCl2溶液、KNO3溶液某化学兴趣小组欲研究H2SO4、BaCl2、Na2CO3、NaCl、NaOH的性质,对于如何研究,他们设计了两种研究方案:方案Ⅰ:将它们按照酸、碱、盐分类,然后分别溶于水得到溶液,进行实验;方案Ⅱ:将它们按照钠盐和其他化合物分类,然后分别溶于水得到溶液,进行实验。

(1)根据方案Ⅰ进行分类时,某同学发现Na2CO3溶液也显碱性,于是将Na2CO3与NaOH都划分为碱类,是否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方案Ⅱ两组物质间任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 2.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2.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2.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教案教学目的1:1. 巩固学习化学实验中知识,强化训练。

2. 重点学习混合物的几种分离和提纯方法及离子的检验方法。

3. 树立安全意识。

教学课时:1.5课时知识体系 1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A)⑴ 物质分类的方法①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混合物①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②有一定的熔、沸点③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无固定组成和结构无一定的熔、沸点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⑵ 化学反应分类的方法①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化合反应 C+O2 CO2A+B==AB分解反应 CaCO3 CaO+CO2↑AB==A+B置换反应 C+CuO Cu+CO↑A+BC==AC+B复分解反应AgNO3+NaCl==AgCl↓+NaNO3A B+CD==AD+CB② 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 ——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③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2. ⑴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

⑵ 组成: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 分散剂——微粒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⑶ 分类:⑷ 胶体①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nm ~ 100nm 之间。

胶体是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特征的,它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如NaCl 溶于水形成溶液,如果分散在酒精中可形成胶体。

可见,同种分散质在不同的分散剂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散系。

② 胶体的性质现象定义解释应用丁达尔现象光束通过胶体时,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大,使光波发生散射区别溶液和胶体布朗运动在超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胶体粒子在做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叫做布朗运动水分子从各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相同的——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分离蛋白质、氨基酸;血清电泳用于诊断疾病;电泳电镀聚沉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长大,形成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胶体粒子带电,加电解质或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沉淀析出制豆腐、果冻等③ 胶体的分类类型分散剂状态实例固溶胶固态有色玻璃、烟水晶液溶胶液态淀粉溶液、Fe(OH)3胶体气溶胶气态烟、云、雾④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所以胶体粒子带电。

高中化学物质极其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极其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极其变化教案教学内容:化学物质极其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物质的变化规律;2.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知识,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反应的原理;3.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实验展示化学反应的现象,引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2. 学习化学物质的基本性质:讲解化学物质的分类、性质和变化规律,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3. 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反应:介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平衡反应的原理,让学生理解反应过程中不同物质的相互转化。

4.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实际观察和记录化学反应的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5. 解决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化学反应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论应用能力。

6. 总结:通过讨论和互动,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

2. 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观点。

3. 综合运用法:结合案例分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化学实验器材、化学反应试剂、教学PPT等。

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并进行评分。

2. 练习题测试:通过练习题测试学生对化学反应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化学实验和案例分析,拓展他们的化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一)教案 新人

高中化学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一)教案 新人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一)从容说课本节课是复习课,主要内容为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类方法学习化学和探究化学科学规律。

例如,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着重研究胶体的概念、分类、性质、应用。

通过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复习分析实验事实形成电离、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用离子反应的规律探究溶液中-23CO 、Cl -、-24SO 等离子的检验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胶体的概念、分类、性质及其应用;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技能。

2.熟练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探究溶液中Ag +、-23CO 、Cl -、-24SO 等离子的检验方法。

提高设计并完成化学实验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1.在复习中,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物质分类、离子反应的内容进行整理、加工。

2.通过探究与活动,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探究胶体概念、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胶体概念、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应用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所具备的智力,仅够清楚地认识到在大自然面前自己的智力是何等的欠缺。

如果这种谦卑精神能为世人所共有,那么人类活动的世界就会更加具有吸引力。

——爱因斯坦(美国)师:同学们从爱因斯坦的励志名言中,明白了什么?[板书]复习课(一)一、常用的物质的分类方法师:完成下列表格,然后用分类法进行分类并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提示: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回答氧化还原反应和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投影]师:巡视,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高一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章末复习(强化篇)教学设计高一全册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章末复习(强化篇)教学设计高一全册化学教案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考点四:氧化复原反响的配平及计算考点五:氧化复原反响的根本规律及应用【讨论】考点打破:考点一: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转化关系的互相转化关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是阶段学习的五类重要物质,对它们之间的互相转化关系应纯熟掌握并能灵敏运用。

其转化关系如以下列图所示:2.三角型转化关系满足上述转化关系的有:3.穿插型转化关系满足上述转化关系的有:考点二:离子反响及离子一一共存问题无视氧化复原反响是离子方程式的常见设错形式,当离子方程式中涉及HNO3、Na2O2、ClO-等强氧化性物质或者者离子与SO2、SO32-、I-、Fe2+等强复原性物质或者者离子时要特别引起注意。

如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错写成:Ca2++2ClO-+SO2+H2O=2HClO+CaSO3↓。

〔6〕无视反响环境错写生成物如离子方程式2MnO4-+HCOO-+OH-=2MnO42-+CO2↑+H2O,反响物中含有OH-,即在碱性环境中不可能生成CO2;又如在强碱溶液中次氯酸钠与Fe(OH)3反响生成Na2FeO4,反响的离子方程式写成:3ClO-+2Fe(OH)3=2FeO42-+3Cl-+H2O+4H+,就无视了碱性环境而错写成氢离子。

考点四:氧化复原反响的配平及计算1.氧化复原反响方程式的配平〔1〕根据:氧化剂和复原剂电子得失相等或者者化合价升降相等。

〔2〕方法:化合价升降法配平。

〔3〕步骤:以配平KMnO4+HCl——KCl+MnCl2+Cl2+H2O为例。

①标变价:依化学式标明反响前后化合价有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

②列变化:列出元素化合价升高或者者降低的数值。

③定化学计量数:求元素化合价升降数的最小公倍数,以确定氧化剂、复原剂、氧化产物、复原产物的化学计量数。

④观察配平:用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⑤检查:检查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

氧化复原反响比较典型的计算有:求氧化剂与复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或者者质量比,计算参加反响的氧化剂或者者复原剂的量,确定反响前后某一元素的价态变化等。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教案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一、重点、难点1.胶体的新知识2.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3.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相结合二、具体内容在第二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大知识点:1.物质的分类2.离子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在物质分类中需要掌握的知识为:1.简单分类法2.分散系的组成3.分散系的分类4.胶体在离子反应中需要掌握的知识为:1.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2.离子反应的概念3.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4.离子方程式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需要掌握的知识为:1.特征2.实质3.过程中各种判断4.氧化还原反应与基本类型的关系相关的专题知识:1.溶液中的离子共存问题2.化学、科技、社会(1)化学粒子的分类(2)化学反应的分类【典型例题】[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肯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B.没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C.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D.失电子难的原子,容易获得电子答案:C解析:把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和特征、其他反应类型等联系起来。

[例2]氯气有毒,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检验管道是否漏气。

如氯气泄漏,会在管道周围产生大量白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l2+8NH3=6NH4Cl+N2。

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 3分子氯气将8分子NH3氧化了B. 3分子氯气只氧化了2分子NH3C. N2是还原产物,NH4Cl是氧化产物D. NH4Cl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答案:B解析: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中发生氧化或还原的量进行判断。

[例3]把适量NaOH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液体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不大的是()A.水B.盐酸C.醋酸D.氯化铜溶液答案:BD解析:掌握导电性与溶液中粒子的关系。

[例4]亚硝酸(HNO2)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当它在反应中作氧化剂时,可能生成的产物是()A. N2B. N2O3C. NH3D. NO2答案:AC解析:掌握氧化剂化合价变化的多种可能。

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非氧化还原反应淀义: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离子方村式书写方法拆:把易用于水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王'节一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意义: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分子反应二、重点难点重点: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分散系及其分类;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氧化反应与还一、知识框架 (一) 物质的分类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 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分类要 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和树状分类 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二) 分散系 '固态 分散质〈气态液态 分散系固态气态分散剂<液态(三)化学反应的简单分类 化学反应溶液(小于Inm ) -------- 稳定体系浊液(大于lOOnm ) ----- 不稳定体系 [介稳性胶体(介于Inm--lOOnm )隹质〈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化合反应:A+B===AB分解反应:AB===A+B置换反应:A+BC===AC+B复分解反应:AB+CD===AD+CB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 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反应物'氧化剂(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J ? ------------- , ------- J ------- J ---------- J 同时存在数目相等 数目相等 同时存在 同时产生还原剂(有还原性)失电子 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生成物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粒子参加离子反应原反应的关系一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合理利 用氧化还原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必修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提纲教案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树状分类法2.交叉分类法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1)定义: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组成: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分散质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质—分散剂(3)分类:2.胶体(1)胶体的本质特征: 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分析:①属于分散系,一定是混合物。

②胶体是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特征的,它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同种物质作分散质时,在不同的分散剂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散系,如NaCl溶于水形成溶液,若分散在酒精中可形成胶体。

解释丁达尔现象的原因:胶粒对光线的散射作用。

(*)仅了解: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被胶体粒子散射的现象,并不是胶体粒子本身发光,可见光的波长在400~700nm之间,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 ~100nm,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

溶液也发生光散射,但由于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1nm,散射极其微弱。

所以,光束通过胶体时产生丁达尔效应。

而通过溶液则没有。

)(2)净化胶体的方法——渗析将带有小分子杂质离子的胶体放入半透膜,系紧,将半透膜袋放入热水中,使得杂质离子或分子进入水中。

(3)使胶体聚沉的常见条件:①加入电解质如:强酸、可溶性强碱、可溶性盐;②加入带有异种电荷的电解质;③加热。

第二节离子反应一、电离酸、碱、盐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时,产生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例如,氯化钠固体被加入水中后,水分子的作用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静电作用力,使氯化钠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继而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水合,生成了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我们把这种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二、电解质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2.水溶液中的常见的电解质(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

混合物如盐酸(HCl与H2O的混合物)等,不属于电解质。

纯净物单质如铜或硫等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不属于电解质。

化合物非电解质一般大多数为不含金属阳离子的有机物,如乙醇、苯。

电解质强强酸:HCl、HNO3、H2SO4、HI、HBr、HClO4强碱:Ba(OH)2、NaOH、KOH、Ca(OH)2等大多数盐: NaCl、K2SO4、CaCO3、BaSO4等弱弱酸:HF、HClO、CH3COOH、H2CO3、H2SO3、H2S等弱碱:Cu(OH)2等水、极少数盐:Pb(Ac)2等注: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性的大小无关,只与电离程度的大小有关。

例如,BaSO4难溶——是强电解质,乙酸易溶——是弱电解质。

三、电离方程式(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1.酸、碱、盐的定义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2.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为离子。

①强酸:HNO3 = H+ + NO3-HCl = H+ + Cl-H2SO4 = 2H+ + SO42-②强碱:NaOH = Na+ + OH-本质区别是:电离程度KOH = K + + OH - Ca(OH)2 = Ca 2+ + 2OH - Ba(OH)2 = Ba 2+ + 2OH -③大多数盐: NaCl = Na + + Cl - NaAc = Na + + Ac -K 2SO 4 = 2K + + SO 42- NaHCO 3 = Na + + HCO 3- NaHSO 4 = Na + + H + + SO 42- NaH 2PO 4 = Na + + H 2PO 4-注: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硫酸是强酸,强酸的酸式盐如硫酸氢钠在水中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为离子 ①弱酸:HClO H + + ClO - CH 3COOHH + + CH 3COO -H 2CO 3H + + HCO 3-H 2SH + + HS –②弱碱及极少数盐:不要求 四、离子反应1.离子反应: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是离子反应。

2.离子反应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改、删、查”四个步骤。

(1)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CuCl 2 + AgNO 3 === 2AgCl↓ + Cu(NO 3)2(2)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气体、单注意:当弱电解质在离子反应方程式中出现时,不要拆开写,应写为分子质、氧化物等仍写成化学式。

Cu 2+ + 2Cl - + Ag + + 2NO 3- === 2AgCl↓ + Cu 2+ + 2NO 3- (3)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将系数化成最简整数比 Ag + + Cl - === AgCl↓(4)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若均相等,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

3.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生成气体或沉淀或若电解质(水等)。

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1)揭示反应的实质。

(2)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还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如Ba 2+ + SO 42- = BaSO 4↓,仅表示BaCl 2溶液与Na 2SO 4溶液之间的反应,还表示所有可溶性钡盐与可溶性硫酸盐溶液的反应。

5.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难溶物、微溶物。

对难溶于水的物质,必须用分子式表示,不能拆成离子形式。

对微溶于水的物质:①在生成物中有微溶物析出时,应用分子式表示。

如Na 2SO 4浓溶液与CaCl 2浓溶液反应时,其离子方程式为:Ca SO CaSO 2424+-+=↓②当反应物中有微溶物并且处于澄清状态时,应将微溶物写成离子形式。

如在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适量CO 2,其离子方程式为:(2例如,醋酸与NaOH常见的弱电解质有:HF、HClO、H2S、CH3COOH等弱酸;H2SO3、H3PO4等中强酸;NH3·H2O等弱碱;还有水也是弱电解质。

(3)注意反应是否在溶液中进行。

离子方程式只能用来表示电解质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例如,氯化铵固体与熟石灰固体之间经加热生成氨气的反应,就不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只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而NH4Cl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加热的反应,就可以用离子方程式表示:(4)注意浓酸中水的含量①浓H2SO4的浓度一般为98%,水的含量很少时,其溶质基本上以硫酸分子的形式存在,所以有浓硫酸参加的一些反应,可以认为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如NaCl固体与浓硫酸、Cu与浓硫酸的反应,一般不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只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②浓盐酸的浓度一般为36%、浓硝酸的浓度一般为69%,它们溶液中的溶质几乎完全以离子形式存在,所以在离子方程式中,浓HCl与浓HNO3都应写成离子形式。

如:MnO2与浓盐酸共热制取Cl2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 + 4H+ + 2Cl-∆Mn2+ + Cl2↑ + 2H2OCu与浓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 + 4H+ + 2NO3-= Cu2+ + 2NO2↑+ 2H2O Cu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 + 8H+ + 2NO3-=3Cu2++2NO↑+4H2O(5)注意电荷是否守恒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不仅要遵循质量(原子数目)守恒,还要遵循电荷守恒。

即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要相等,方程式两边离子所带电荷也应相等。

如Cl 2与FeBr 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若写成Fe 2Br 2Cl Fe 4Cl Br 2232+-+-++=++就错了。

虽然反应前后各元素原子个数相等,但两边电荷数不等,因而是错误的。

正确的写法是:2Fe 2+ +4Br -+3Cl 2=2Fe 3++6Cl -+2Br 2 (6)注意溶液中溶质电离出的阴离子和阳离子配比数是否正确有些离子方程式中离子数不能任意约减,要注意电解质电离时阴、阳离子的配比。

如:H 2SO 4与Ba(OH)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当是 Ba 2OH 2H SO BaSO 2H O 24242+-+-+++=↓+ (√) 而不应写成Ba OH H SO BaSO H O 24242+-+-+++=↓+ (×) (7)注意有水参加的反应在许多离子反应中,水是一种反应物,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一定要注意这一隐含因素。

例如,Ca(ClO)2溶液中通入CO 2的离子方程式为: Ca 2++2ClO -+CO 2+H 2O = CaCO 3↓+2HClO又例如,往溴水中通入SO 2气的离子方程式为:五、关于溶液中离子共存问题在溶液中离子共存问题的实质是哪些离子之间不能发生反应。

能够发生反应的离子就不能共存,不能发生反应的离子才可以共存。

第三节 氧化还原一、基本概念:1.定义: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2.判断依据:化合价有否变化。

3.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氧化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还原剂: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氧化性:物质得电子的性质还原性:物质失电子的性质被还原:得到电子被还原被氧化:失去电子被氧化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还原产物:还原反应生成的产物氧化产物:氧化反应生成的产物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1)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化合反应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3)分解反应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就,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4)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二、相关规律:1.守恒规律:(1)电子守恒(2)电荷守恒(3)质量守恒2.强弱原理:(1)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活泼性↓,失电子能力↓,金属单质的还原性↓金属阳离子的得电子能力↑,阳离子的氧化性↑氧化剂的氧化性 > 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还原剂的还原性 > 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例,根据反应:① I 2+SO 2+2H 2O=H 2SO 4+2HI ② 2FeCl 2+Cl 2=2FeCl 3 ③2FeCl 3+2HI=2FeCl 2+I 2+2HCl可知:I -、Fe 2+、Cl -、SO 2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解析:①还原性:还原剂SO 2 > 还原产物I - ; ②还原性:还原剂Fe 2+ > 还原产物Cl - ; ③还原性:还原剂I - > 还原产物Fe 2+ ; 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SO 2 > I - > Fe 2+ > Cl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