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一章 阶级与国家 (《政治学概论》PPT课件)
国家的历史类型和国家的消亡
一、 国家的历史类型 二、国家的消亡
国家的历史类型
1. 国家历史类型的涵义及其划分标准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指按国家本质对国 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 本质特征的分类概括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对国家的经济基 础和阶级性质的分析出发,提出了划分国 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即社会经济基础 和阶级实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 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国家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依照统治阶级 的意志而建立以来的
政治统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为其经济基 础服务的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有组织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 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控制冲突、 维护社会秩序
——列宁
国家的起源
3. 欧洲早期国家产生的三种基本形式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 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 着重考察了雅典国家、罗马 国家、德意志国家三种欧洲 早期国家产生的基本形式— —揭示出国家是阶级分化的 结果、国家权力是国家形成 的标志
国家的起源
3. 欧洲早期国家产生的三种基本形式
(1)雅典形式
这种社会秩序,说到底就是维护既有社会生 产关系和阶级统治地位,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 益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论断是与 阶级分析紧密联系的——没有阶级就没有 国家,阶级性决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
其他国家观分析
1. 社会共同体说
是一种古典主义的观点,其 基本特征是把国家看作人们基于特 定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
国家契约说基于某种主观假设,认 为国家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并不符 合历史事实,因而缺乏科学性
马克思主 义的阶级和国 家理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国家理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国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结构、政治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阶级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并非简单的社会分层,而是基于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群体。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主要存在着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掌握着生产资料,通过雇佣劳动剥削无产阶级,从而获取剩余价值。
无产阶级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阶级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阶段,社会分工相对简单,阶级分化不明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推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生产资料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分化。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无产阶级受到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会起来反抗。
这种反抗从最初的经济斗争,如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逐渐发展到政治斗争,旨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实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并非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它表面上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利益,但实际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资本主义国家就是资产阶级维护其利益的工具。
它通过法律、军队、警察等暴力机构,以及意识形态的宣传,来维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秩序。
然而,这种统治并不能消除阶级矛盾,反而会在一定时期内加剧矛盾。
无产阶级要实现自身的解放,就必须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与以往的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
其任务是消灭剥削、消除阶级,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国家与革命_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著选读
《国家与革命》第一节《国家与革命》写作的历史背景《国家与革命》一书写于1917年八九月间,问世于1918年初。
这部重要著作是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即将爆发,马克思主义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激烈斗争的情况下写成的。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更加尖锐。
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帝国主义战争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
”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日益同垄断组织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对广大劳动群众进行空前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各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变成了“囚禁工人的军事苦役监狱”。
压迫愈深,反抗愈烈。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迅速高涨,德、法、英等国无产阶级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战运动和罢工运动。
东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各国(印度、朝鲜、越南、中国、波斯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蓬勃发展,使得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日益加剧。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夺取政权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列宁指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这个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已经具有实际的意义了。
”《国家与革命》就是为了指导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特别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而写的。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利用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革命形势,举行罢工和起义,推翻沙皇政府,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但是,由于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叛卖,由于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缺乏政治经验,缺乏充分的觉悟和组织性,使政权落到资产阶级手里。
这时,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应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并制定了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要求党要努力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把千百万农民吸引到社会主义革命方面来。
到了7月间,资产阶级联合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列宁和迫害布尔什维克党的其它领导人,封闭《真理报》,疯狂镇压革命运动。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书作者:列宁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采取综合读书笔记的方法,把我觉得有用的知识点记下、分析。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序言部分:机会主义造成了在世界各个正式的社会党内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沙文主义流派,其特点是打着社会主义的口号,对于资产阶级的利益采取卑躬屈膝的迎合态度。
第二国际(1889--1914年)领袖,卡尔考茨基。
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在当时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被歪曲空前的流行,所以首要任务就是要恢复真正的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小资产阶级把国家说成是阶级调和的机关,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这个阶级不可能与同他对立的一方调和。
这部分明确了马克思的国家概念,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机会主义的影响下被歪曲的现状,其意义还是着重在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必须要通过摧毁久的国际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
2.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按地区来划分国民;公共权力的设立。
国家“力量”概念,即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的概念。
这种力量主要是拥有监狱,警察,军队等等的特殊的武装队伍。
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这个部分主要是说明国家“力量”作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维护着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它也成为推翻统治阶级的潜在力量。
3.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为了确保公共权力,税收和国债就成为了必须。
4.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国家的“自行消亡”指的是,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这样一来就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即以无产阶级革命来“消灭”资产阶级的国家,而“自行消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国家制度残余。
第一章:《政治学概论》之阶级与国家课件
第一章 第一节
•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成为独立的部门。恩格斯称之为“有决 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 级--商人。”( 《马恩选集》P162/4/1995版)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 生了两个结果:第一、商品交换的发展和商人阶级的出现,出现了金 属铸币:这是非生产者统治生产者和生产的新手段。于是,就产生了 金融借贷、利息、高利贷剥削。土地、人成了买卖与抵押的对象。富 人与穷人。奴隶的强制性的劳动成了整个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 础。至此,私有制完全代替了公有制,奴隶制终于形成了。第二、由 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和抵押,人们为谋生而流动,原来的氏族和 部落的居民混杂居住,使社会成员成分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 •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氏族制度的局限性日益暴露。特别是自由民 与奴隶、富人与穷人的利害冲突日益尖锐化,而氏族制度在这种对立 和冲突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时候“氏族制度 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 家代替了”。( 《马恩选集》P165/4/1995版)
第一章 第一节
• 从“家庭的发展阶段”来看,联结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 要是血缘纽带,而非经济纽带。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 婚(即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一群女子互为所有)。群婚经历了两个发 展阶段,最初阶段是“血缘家庭”(它是按辈分来划分成员的,其禁 止父母与子女间通婚),其后发展为“普那路亚家庭”(它禁止兄弟 姐妹间通婚)。 “普那路亚(同伴)家庭”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婚姻制 度从“内婚制”转向“外婚制”(即禁止一定范围内血缘亲属成员之 间通婚的婚姻制度)。 • 氏族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一个族群内部(兄弟姐妹间) 的婚姻禁忌一经确立,该族群就转化为氏族了。 •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它 是为生产而直接结合起来的原始社会单位。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 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的社会组织。各个氏族一般具有共同 的名称、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共同的墓地。 • 按生产发展阶段来说,氏族产生于蒙昧时代中期(鱼为食物并使 用火),在高级阶段继续发展起来(弓箭的发明),到野蛮时代的低 级阶段(制陶、驯养动物、种植植物)达到了全盛时期。
政治学原理阶级与国家的起源
(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社会分工与生产发展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 出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出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社会中分离出 来。
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阶级的产生
阶级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在生产力有了 一定发展但又不十分发达的条件下产生和形成 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契约论
(三)其他国家起源理论分析
3.暴力论
(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国家的形成
在阶级出现以后,面对阶级对立和冲突, 就需要有一种力量,它在形式上似乎站在相互 斗争的各阶级之上,控制它们的分开冲突,维 系社会的秩序,实际上是维护富人的利益。于 是,氏族制度被新的机关——国家所代替了。
(三)其他国家起源理论分析
1.神权论
(三)其他国家起源理论分析
一、阶级与国家的起源
(一)氏族公社与原始民主制
1.氏族公社
联结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是 血缘纽带,而不是经济纽带。
群婚: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一群女子互为 所有的家庭形式;
血缘家庭:禁止父母与子女之间通婚; 普那路亚家庭:禁止兄弟姐妹间通婚。 氏族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一个 族群内部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禁忌一经确立, 这一族群便转化为氏族。
(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阶级的产生
列宁: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
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 地位不同,同产生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 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自己支 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 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 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政治学概论》教学课件(总)
1898年12月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开设“政治 科”
近代以来政治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
邓初民的《新政治学大纲》是一 部较早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系 统地阐述政治学性质、概念和研究方法 的政治学著作
出现了儒家政治学说、西方近代资产 阶级政治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相 激相争的格局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 性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纲 领意义的重要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 政治学思想开始形成
《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完成了以 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内容的政治经济学 的伟大革命,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 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历 史趋势,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奠定了完 备的科学理论基础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政治 学发生了“行为主义革命”与“后行 为主义革命”
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排除了国家这一最 重要的政治学研究对象,对所处的现实政治制 度基本上采取维护态度,过分依赖技术方法和 手段的经验研究,缺乏对政治现象的本质揭示
近代以来政治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
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通过洋 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传入中国
导论
第一节 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的丰富发展 第四节 学习《政治学概论》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的涵义——斗争政治观
政治的涵义——管理政治观
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 代表的古希腊政治学说,开创 了西方政治学研究之先河
马工程《政治学概论》01阶级与国家PPT68页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马工程《政治学概论》01阶级与国家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国家与阶级_普朗查斯的国家自主性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1日/第006版政治学国家与阶级:普朗查斯的国家自主性理论叶麒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普朗查斯所谓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自主性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独立于社会统治阶级的自主性。
简要定义普朗查斯的资本主义国家相对自主性概念,即资本主义国家是一个相对自主的行动主体,它具有阶级性,最终服务于资产阶级的统治,但又不仅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简单工具,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可以满足被统治阶级的某些利益要求,甚至可能违背统治阶级的某些利益。
相对自主性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普朗查斯认为,相对自主性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
他批判了单纯的工具主义国家理论,指出这种工具主义国家理论无法解释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与政策。
普朗查斯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波拿巴主义现象时已经注意到国家的相对自主性问题,但是他们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很不充分。
他们将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定名为波拿巴主义,并视其为社会阶级势力平衡状态下的一种暂时性特征,不具有普遍性。
普朗查斯认为,要真正理解波拿巴主义现象,就必须将相对自主性视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身特征。
国家相对自主性不是一种特殊形势下的暂时现象,而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特征。
普朗查斯批评以往的政治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政治理论与西方主流政治理论)存在严重缺陷。
它们低估了政治作为相对独立的领域,即“政治丧失了其作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相对自主水平的特性”。
普朗查斯从结构主义角度考察了资本主义国家相对自主性的根源,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环节的特点决定了国家的相对自主性。
普朗查斯认为,任何生产方式的经济环节都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包括劳动者、生产资料和非劳动者(即产品所得者)。
这些要素之间形成不同的关系,主要是实际占有关系和所有制关系,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与产品的所有关系。
不同生产方式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与产品所有关系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两种关系的结合决定了不同生产方式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环节是什么与该生产方式中的各个环节的关系。
第一章 阶级与国家
第三节 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二、政亡
一、国家的历史类型 1、国家历史类型的涵义及其划分标准 2、国家的历史类型 3、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4、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规律 二、国家的消亡
第五节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性质
三、其他国家起源理论分析
1、神权论 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 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 为君主专制提供了辩护
2、契约论 契约论主要用以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 是国家的起源;二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 关系。 自然状态、定立契约、建立政府 社会契约是理论假设,而非社会历史事实。 从人而非神的角度解释国家起源。鼓励了 反对封建专制斗争。
3、暴力论 杜林、巩普洛维奇 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暴力的 结果。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国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基本观点 1、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
二、其他国家观分析 1、社会共同体说 2、国家契约说 3、国家要素说
1、关于中国国家起源于何时的争论 2、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独特方式 虽有分工,但并不是社会性的大分工,商 品生产不发达;社会的生产单位是以家庭 组织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集体劳动组合; 父权家族力量扩张,控制乃至凌驾于社会 之上,导致国家的产生。 管理方式,从家到国,父权制家庭得以保 存,并成为国家结构的基础。家国同构。
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氏族制度的解体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结果。 两种生产决定社会制度 三次社会大分工。 阶级的产生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新的组织形态-国家的产生。
3、欧洲早期国家产生的三种基本形式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导论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政治的涵义: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分析方法2.阶级分析方法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4.矛盾分析方法5.调查研究方法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第一章阶级与国家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第一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的涵义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1.主权性2.强制性3.普遍性三、国家权力的结构1.国家功能性权力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2.国家层级性权力是国家在不同行政层级上的配置权力,主要中央与地方层级上的配置权力。
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1.政体的涵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
阶级与国家 讲稿
阶级与国家讲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XXX,今天给大家讲的内容是阶级与国家。
这部分内容分为四块来讲……一、阶级与国家的起源1、氏族公社与原始民主制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早期,决定人类社会制度的主要因素是血缘关系。
联结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是血缘纽带,而不是经济纽带。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即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一群女子互为所有的婚姻形式。
群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家庭形式有:“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普那路亚家庭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婚姻制度已经从“内婚制”转向“外婚制”,即禁止一定范围内血缘亲属成员之间通婚的婚姻制度。
氏族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一个族群内部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禁忌一经确立,这一族群便转化为氏族。
氏族是指在原始社会中,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集团。
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组织。
从人类文明的整体进程看,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具有以下3个特征: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外婚制)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也是维系氏族的纽带。
以血缘关系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第二,氏族的管理机构是议事会,(民主性)它是氏族内部一切成年男女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这一管理机构是纯粹“公共”性质的,参与管理的成员之间以及管理机构与氏族母体之间不存在利益矛盾关系。
第三,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互助性)由此可见,氏族是一个成员利益高度一致的社会共同体。
(前面讲氏族特征的第二点就有讲到)氏族内部存在氏族成员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这被马克思称为“原始民主制”。
(要注意)原始民主制不同于人类进入政治社会后的民主制。
它是一种成员之间真正平等、利益一致的民主制,是与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相适应的一种原始的社会管理形式。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完整版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国家与革命》(节选)导读一、写作背景《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着作之一。
在这部着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 1918年5月出版。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化。
一方面,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形式,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奋起进行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国家与革命这一重大问题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机会主义者搞得面目全非,混乱不堪。
特别是以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极力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支持帝国主义战争。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有阶级社会以来,以国家为中心的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科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国家理论、国家制度、国家活动及影响国家活动的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斗争,研究历史上各个阶级夺取、建立、巩固,运用、参与和控制政权的经验,研究国家兴亡盛衰的规律,研究治理国家的理论,政策和方法。
简言之,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什么是政治现象?是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怎样确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哪些是政治关系,哪些不是政治关系?即划定政治关系的范围是什么?确定政治关系的范围主要有两点;第一,时间范围。
指政治关系是个历史过程还是永恒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到一定历史阶段就不存在了。
政治关系不是永恒存在的。
另外一些思想家认为,政治关系是永恒存在的,即有人就有政治,有人类社会存在就有政治关系。
不管什么性质的社会,不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政治关系是永恒存在的。
关于政治关系的时间范围的不同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对象分歧的出发点。
第二,空间范围。
指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界限问题。
政治现象的特点是复杂多变,有些政治关系是比较明确,但也有些社会关系是不容易区别它是否是政治关系,这就有个划分政治关系与非政治关系的界限问题,或称标准问题。
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凡是阶级关系、阶级斗争以及与此直接间接相联系的关系,都属于政治关系,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也是非常明确的,因此,在有阶级社会里划分政治关系与非政治关系的标准是明确的。
但在人民掌握了政权,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条件下,区别政治关系与非政治关系的标准是什么?一是政权;二是全局性问题。
这就是说在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国家政权仍然存在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社会),除了属于阶级斗争性质的政治现象外,凡是通过政权所要解决的全局性问题,就属于政治现象。
国家与革命
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马克思的学说在今天的遭遇,正如历史上被压迫阶级在解放斗争中的革命思想家和领袖的学说常有的遭遇一样。
当伟大的革命家在世时,压迫阶级总是不断迫害他们,以最恶毒的敌意、最疯狂的仇恨、最放肆的造谣和诽谤对待他们的学说。
在他们逝世以后,便试图把他们变为无害的神像,可以说是把他们偶像化,赋予他们的名字某种荣誉,以便“安慰”和愚弄被压迫阶级,同时却阉割革命学说的内容,磨去它的革命锋芒,把它庸俗化。
现在资产阶级和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在对马克思主义作这种“加工”的事情上正一致起来。
他们忘记、抹杀和歪曲这个学说的革命方面,革命灵魂。
他们把资产阶级可以接受或者觉得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放在第一位来加以颂扬。
现在,一切社会沙文主义者都成了“马克思主义者”,这可不是说着玩的!那些德国的资产阶级学者,昨天还是剿灭马克思主义的专家,现在却愈来愈频繁地谈论起“德意志民族的”马克思来了,似乎马克思培育出了为进行掠夺战争而组织得非常出色的工人联合会!在这种情况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歪曲空前流行的时候,我们的任务首先就是要恢复真正的马克思的国家学说。
为此,必须大段大段地引证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著作。
当然,大段的引证会使文章冗长,并且丝毫无助于通俗化。
但是没有这样的引证是绝对不行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所有谈到国家问题的地方,至少一切有决定意义的地方,一定要尽可能完整地加以引证,使读者能够独立地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全部观点以及这些观点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确凿地证明并清楚地揭示现在占统治地位的“考茨基主义”对这些观点的歪曲。
我们先从传播最广的弗·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讲起,这本书已于1894年在斯图加特出了第6版。
我们必须根据德文原著来译出引文,因为俄文译本虽然很多,但多半不是译得不全,就是译得很糟。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马工程课程:政治学概论之导论
研究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和 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6)国际政治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 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深入观察各种政治现 象,正确认识存在于政治关系和政治体系中的矛盾, 进而科学分析矛盾,把握矛盾的本质及发展方向, 弄清政治运行的规律性,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方法是力求在对客观事物切实认识 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马工程课程:政治学概论之导 论
政治学 阅读书单
导
政治
论
体系
第一章 阶级与国家 第二章 国家权力与 国家形式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政治民主
第五章 政党和 政党制度
政治 行为
第七章 政治文化
第六章 政治参与 政治统治 政治管理
第八章 政治发展
第九章 民族与宗教 第十章 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一、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 和研究方法
从道德教化、修身养性的角度阐 发政治统治的手段和形式,构成了中 国古代正统政治思想的基本框架
法家政治思想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 权术驾驭民众,厉行“法治”和“霸道”
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理论体系
道家政治思想以“法自然”为核心, 在统治方法上主张“无为而治”
主张道法自然,以天道统摄人道,达到一个人 人处于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的理想社会境界
政 治 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的 涵 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列宁1917年8-9月序言第一版序言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帝国主义战争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
国家同势力极大的资本家同盟日益密切地溶合在一起,它对劳动群众的骇人听闻的压迫愈来愈骇人听闻了。
各先进国家(我们指的是它们的“后方”)变成了工人的军事苦役监狱。
旷日持久的战争造成的空前惨祸和灾难,使群众生活痛苦不堪,使他们更加愤慨。
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
这个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已经具有实践的意义了。
在几十年较为和平的发展中积聚起来的机会主义成分,造成了在世界各个正式的社会党内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沙文主义流派。
这个流派(在俄国有普列汉诺夫、波特列索夫、布列什柯夫斯卡娅、鲁巴诺维维奇以及以稍加掩饰的形式出现的策列铁里先生、切尔诺夫先生之流,在德国有谢德曼、列金、大卫等;在法国和比利时有列诺得尔、盖得、王德威尔得;在英国有海德门和费边派,等等)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沙文主义,其特点就在于这些“社会主义领袖”不仅对于“自己”民族的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正是对于“自己”国家的利益,采取卑躬屈膝的迎合态度,因为大多数所谓大国早就在剥削和奴役很多弱小民族。
而帝国主义战争正是为了瓜分和重新瓜分这种赃物而进行的战争。
如果不同“国家”问题上的机会主义偏见作斗争,使劳动群众摆脱资产阶级影响、特别是摆脱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影响的斗争就无法进行。
首先,我们要考察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特别详细地谈谈这个学说被人忘记或遭到机会主义歪曲的那些方面。
其次,我们要专门分析一下歪曲这个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即在这次战争中如此可悲地遭到破产的第二国际(1889-1914年)的最著名领袖卡尔·考茨基。
最后,我们要给俄国1905年革命、特别是1917年革命的经验,作一个基本的总结。
后面这次革命的第一个阶段看来现在(1917年8月初)正在结束,但整个这次革命只能认为是帝国主义战争引起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立了一个四百人会议。由四个部落个选出 一百人组成。第四等级以外的其他三个等级 均有被选权,会议成员当选后可任职十年。
设立了一个公民陪审法庭,四个等级的公民 均有权通过抽签方式当选陪审员。公民陪审 法庭有监督国家司法的权利,法官处理的任 何诉讼案都须经陪审员审察,对於法官已经
判决的案件,陪审员仍可起诉。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阶级与国家的起源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 第三节 国家的职能
第四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和国家的消亡
第五节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性质
【课堂讨论】
什么是“国家”?你认 为“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第一节 阶级与国家的起源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二、中国的国家起源
三、其他国家起源理论分析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第三,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 义务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1. 氏族公社与原始民主制
“原始民主制”
第一,原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共同 事务的管理体制,其原始性在于它是人类社会初 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 第二,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 主制度
第三,原始民主制中的权力不像国家权力那 样成为站在社会之上的支配性力量
2.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形成, 阶级开始出现,氏族制度逐渐解体,取而代 之的则是适应新的生产关系的社会组织—— 国家
原始社会后期,伴随着三次社会大分工, 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 刻变化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2.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 离出来
公元前560年,山地派领袖庇西特拉图凭武力 掌了权。在平原派和海岸派的反对下,曾於 公元前559年和552年两次被逐出雅典。在 第二次被逐后的十年中,他在色雷斯开採金 矿发了大财,又受到敌对雅典的国家的资助, 招募僱佣军,在公元前541年,在农民的支 持下,又凭武力佔领了雅典,重建僭主政治, 一直到公元前527年去世时为止。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3. 欧洲早期国家产生的三种基本形式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 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 着重考察了雅典国家、罗马 国家、德意志国家三种欧洲 早期国家产生的基本形式— —揭示出国家是阶级分化的 结果、国家权力是国家形成 的标志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3. 欧洲早期国家产生的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奴隶制的巩固与发展 第二,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经济单位 第三,部落联盟的出现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2.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社会中分离 出来
第一,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 产生了高利贷的剥削和土地的买卖与抵押,财 富更加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穷人日益增多 第二,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 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 居起来
(1)雅典形式 雅典国家是直接从氏 族社会中产生的,没有受 到任何外来的或内部的暴 力干涉,因此,它是国家 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 形式”
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古希腊雅典地区的工商业开始了 迅速的发展,出现了一支越来越兴旺的新的社会阶层-----工商业从业者,与贵族、农民成为社会的三大阶 层。 公元前594---593年:梭伦改革。
实行财产法定资格,雅典居民不论出身皆按财产划分為 四个等级,并确定了各等级的权利和义务,第一,二 等级的公民可担任国家的高级官职,提供骑兵和负担 社会义务;第三级可担任低级职务,提供重装步兵, 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但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和公民 陪审法庭,提供轻装步兵或在海军服役。
梭伦恢复和提高了公民大会的权利,公民大 会可以选举和监督执政官等国家官员,讨论 和表决国家一切重大改革和措施,对国家立 法具有最后决定权。
推行一系列有利於工商业的措施、和币制改 革等
梭伦改革标誌著雅典平民斗争的首个大胜利, 是后来民主政体的雏形。
梭伦改革不久,三派斗争依然剧烈。这三派 是:一是氏族贵族操纵的平原派,他们希望 实行贵族寡头统治;一是工商业起家的海岸 派,他们希望实行能够满足新兴的工商业主 他们要求重新分配土地。
的利益的措施;一是耕种贫瘠土地的山地派,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2.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阶级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在社 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不十分发达 的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是社会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2.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 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 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 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 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 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 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主要变化 第一次分工产生畜牧业,出现剩余产品和交换现象 生产力 第二次分工产生手工业,生产效率提高,战争更频繁 第三次分工产生商业,出现金属货币和居民杂居现象 私有制出现。社会分裂为两大基本阶级:主人和奴隶
生产关系
自由民内部分裂为若干阶层:贵族、平民等
商人。传统道德和习俗丧失:产生公共权力及其机构
第一章 阶级与国家
国家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现象,研究 国家最重要的是说明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 质、国家的职能和国家的消亡等一些最基本
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关系和阶级
斗争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国家自始至终
都离不开阶级。因此,只有将国家与阶级联
系起来研究,才能准确说明国家起源、本质
和消亡。
第一章 阶级与国家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2.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
第一,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第二,由于劳动已经能够生产出比维持 生活所必需的更多的生产品,私有制出现 了,有了人剥削人的可能,社会分裂为奴 隶主和奴隶
第三,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 庭出现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1. 氏族公社与原始民主制
内婚制——外婚制的变化 族群——氏族(同族内部禁止通婚) 血缘关系是维系原始社会群体的重要方式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1. 氏族公社与原始民主制
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 也是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组织
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第二,氏族的管理机构是议事会,是氏族 内部一切成年男女表达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