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山水之乐

合集下载

《始得西山宴游记》批注

《始得西山宴游记》批注

《始得西山宴游记》1解读一、批注:心凝形释,冥合万化1选自《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一样思考”中第二板块“感悟自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觉之游。

“向之游”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是一种消遣。

“向之游”中,自然是排遣苦闷的对象,自然外在于人,与人隔了一层,这样人当然就难以领悟到自然的精神,因而只能获得短暂的快乐、暂时的解脱。

“异态”与“怪特”形成对比,暗含“向之游”与“始之游’的对比。

②“皆我有也”意为“皆为我所有”,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如“被”、“见”、“于”等,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如本句。

被动句的主体对象往往给人无助、无辜之感,常常是受害者。

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所以本句中“皆”虽然表明赏游之全,但被动的语气却将一份遗憾流露出来。

③“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中“始”副词,曾经。

“未始知”三字是从反面来扣住题目里“始得”二字,运用了“反笔手法”即反衬。

作者先写未得西山,再写始得西山,这样安排会使游览西山的内容更加突出。

③“怪特”二字回应“异态”并统领下文。

][总评:第1段概述了平日一般游览情况,作者怀着“恒惴慄”的心情,在“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的状态下,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却不知西山之怪特。

在“向之游”异态山水的映衬下,西山“特立”的形象呼之欲出。

这时的柳宗元是快乐其表,忧伤其里;山水只是他发泄的一个对象,只是他逃避现实的一个面具而已。

]今年..。

[①“今年”是指..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哪一年未写明,而在文章末尾写上“是岁元和四年”。

通常的写法是前面写明“元和四年”,后面就用“今年”,这里把它倒过来,又是一种富有变化的写法。

就柳宗元写的很多游记来看,一般都不写明具体的年、月、日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

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

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

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

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

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

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赏析: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为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

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作者、作品:柳宗元,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

文体特点:记:山水景色的描写生动逼真,文笔清秀,结构安排颇具匠心。

句子精析:1、自余为僇人,居是人,恒惴栗。

解词:自:自从;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僇人:获罪的人;是:这;惴栗:恐惧;惴:惧;栗:战栗,因害怕而发抖。

2、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解词:意:心思;极:到;趣:旨趣。

3、始指异之。

解词:始:才;指:指点;异:认为……奇异。

4、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解词:遂:于是,就;仆:手下的人;缘:沿着;斫:砍;榛莽:杂乱丛生的草木;焚:烧;茅茷:长得茂盛的茅草;高:顶;止:停止。

5、尺寸千里,攒蹙积累,莫得遁影。

解词:尺寸千里: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形容登高望远;攒:聚;蹙:收缩;莫:没有;遁影:逃出视野。

翻译: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在一起,没有逃得出视野的。

6、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解词:特立:独立出众;培塿:小土丘。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始得西山宴游记唐代:柳宗元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

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

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

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

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

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

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

(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

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

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

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

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

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柳宗元【题解】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县(今山西运城县)人。

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

顺宗时,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

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历十余年病卒。

柳宗元是唐代的文学家、哲学家。

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世称“韩柳”。

散文风格遒劲雄浑,笔锋犀利,斗争性强。

诗歌风格,疏淡、明快,《江雪》、《渔翁》等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其山水游记成就最高,文笔洗炼,幽邃清澄,有“精裁密致,璨若珠贝”之誉,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专门的地位。

其《永州八记》被视为唐代古文运动中的典范之作,历千年而传诵不息。

著有《柳河东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自余为戮人[1],居是州,恒惴栗[2]。

其隙也[3],则施施[4]而行,漫漫[5]而游。

日与其徒[6]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7]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8]。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9]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10]。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11]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12],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13],若垤[14]若穴。

尺寸千里,攒蹙[15]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塿[16]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17]俱,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18]之未始游,游因此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释】[1]戮人:罪人。

[2]惴栗:忧惧貌。

[3]隙:闲暇之时。

[4]施施:缓行貌。

[5]漫漫:随意、无目的地。

浅析《始得西山宴游记》

浅析《始得西山宴游记》

浅析《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

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山顶的怪特景色,表现了作者从对待被贬事实的耿耿于怀、心中愤懑到了对自己处境淡然处之,心中释然的变化,体现了作者的宽广胸怀。

第一段是对游览西山前的生活的概括。

在心理上,诗人坦白直言“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慄。

”在实际生活中,诗人生活闲散,“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旅游的方式是“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

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

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相同的乐趣。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这种游览的过程是十分颓废而无趣的,整个游览唯一的乐趣是把握那黄粱一梦。

连仅有的乐趣都是虚幻的,可见,作者似是写乐,实则写悲,以乐衬悲,更体现出作者心中因为成为“僇人”的“惴慄”心情。

在这种心境下作者“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自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下文的游西山做铺垫。

第二段叙写了作者游览西山的过程。

作者先叙述了发现西山特异的过程,“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然后叙述登山的过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

”之后作者描写坐在山顶眺望的景象“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到这里游览进入了下一个环节,作者开始饮酒“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 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 东先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 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 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写的游记不仅文 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 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 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始得西山 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 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 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 世情怀。
解释:僇,同戮,刑辱;
惴栗,忧惧不安; 隙,公务之暇; 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漫漫,随意的样子; 日,每天,天天,名作状; 其徒,我的随从; 穷,尽,走遍; 披,拨开; 极,至; 趣,同趋,往,赴; 未始,未曾。
补充——穷: ①<形>走投无路,处境困窘。《〈指南录〉后序》:“~饿 无聊,追购又急。” ②<形>不得志;不显贵。《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 ,固将愁苦而终~。”《荆轲刺秦王》:“樊将军以~困来 归丹。” ③<动>穷尽;用尽。《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 之无~。”《促织》:“而心目耳力俱~,绝无踪响。” ④<动>走到尽头;寻究到底。《桃花源记》:“复前行,欲 ~其林。” ⑤<形>贫困;贫乏。《鱼我所欲也》:“为宫室之美,妻妾 之奉,所识~乏者得我欤?” 【又】<名>贫困的人。《赵威后问齐使》:“振困~,外不 足。” ⑥<副>彻底;到头。《察变》:“实则今兹所见,乃自不可 ~诘之变动而来。”
重点知识 1.通假字:余自为僇人
通戮,遭到刑戮 通趋,往,赴
梦亦同趣
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 头) (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 异) (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 顶点) (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8)故为之文以志(文、志:名词用作动词, 写文章、记载) (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在更为僻远的柳州,他走出了书房,决定创造一个现实。 在那里,他办了学,打了井,开了荒,种了树,放了奴婢。 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营造了南荒中一道绮丽的风景,一个绮 丽的现实,一个坚实的证明:无愧于心。 凭着这无愧于心,柳宗元走出了对浮华虚名的追逐,抓 住了他的现实。柳州的柳侯祠,被后人供奉了千年,并将继 续供奉千年,万年„„
“永贞革新”与“二王八司马”
唐代中后期宦官把持军权、专恣骄横,引起皇帝和某些官僚 士大夫的不满。永贞元年(805),唐顺宗李诵即位,他的东宫
旧臣王叔文、王伾居翰林用事,引用韦执谊为宰相。他们与柳宗
元、刘禹锡等人结成政治上的革新派,共谋打击宦官势力,革除 政治积弊。最后因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
“柳州柳刺史,插柳柳江边。柳色依然在,千株绿拂天”的
佳话。
柳,这生命力顽强的柳!即使是飘浮不定的柳絮, 一旦落地也会生根绽绿,勃发出盎然的生机!生命如柳 是柳宗元的写照,也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追求。
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
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
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文笔轻松,描 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 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王安石的《 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 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像水一样沉静、激昂,水的源头总来自那涓涓细流,
流水长年不断,靠的是沉静。没有波涛汹涌,没有水花四
溅,只有沉静,唯有沉静,才能尽可能地保留充足水量,
供给下流,积少成多,条条细流汇成江河。纵使江河浩浩 荡荡,不可避免地被岩石羁绊,江河可不害怕,迎着岩石 上前,撞击出激昂的乐章。心灵面对困难时,也会沉静, 仔细思量,而后以激昂的热情迎接挑战,不畏艰险。

文言文阅读训练《始得西山宴游记》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训练《始得西山宴游记》含解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得西山宴游记宴:喝酒、宴饮B.漫漫而游漫漫:漫无目的C.箕踞而遨遨:这里指观赏D.心凝形释释:解除束缚(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到则披草而坐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穷山之高而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施施而行终日而思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客亦知夫水与月乎(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作者就表明了被贬后的忧俱,苦闷心情,这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恰成鲜明对比,给“山水之乐”定下了一个悲凉情调。

B.作者对游山的描写,也多从比照和映衬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未得”西山的“漫漫而游”,正是为了反衬一识西山的惊喜:写万物的渺小,更显示出西山的“特立”。

C.欲写今日始见西山,先写昔日未见西山:欲写昔日未见西山,先写昔日得见诸山,即先写未得西山之游,然后笔锋一转,折入始得西山之宴游。

D.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游记,首先记述了游西山以外的山水情况,然后写宴游西山的情况,但总的创作目的是突出西山形势高峻的特点。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注释《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

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

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

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

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

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

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

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

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

初中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译文赏析《始得西山宴游记》唐代:柳宗元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

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

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

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

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

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

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

(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

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

(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初登西山,心情愉快地踏上了迎宾的石阶。

这座以青山碧水而闻名的山峦,让我的目光为之一亮。

辛勤的爬山让我感到一阵疲劳,但一切都值得。

我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一路上,我看到了许多山间的泉水,它们流淌得如此欢快,仿佛在跳跃。

周围的树木高大茂盛,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通过那些青翠的枝叶,我似乎能够闻到山间的花香。

而天空上翱翔的鸟儿也似乎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而欢快地歌唱。

登上山顶,我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

整个山峦连绵起伏,如同一条巨龙蜿蜒而过。

远处,我可以看到山水相连的田园风光,犹如一幅无边无际的画卷,令人陶醉。

此时,宴席准备已经就绪。

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我迫不及待地品尝了一口,确实让人垂涎欲滴。

这场宴会充满了快乐和欢笑,大家尽情享受着山间的美景和美食。

随后,大家开始四处游玩。

我欣喜地发现,在山的另一边,有一片宽阔的草坪。

我踏上柔软的绿地,感受到了山间的宁静与宽广。

我躺在草地上,仰望着蓝天白云,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悠闲。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天色已晚。

我们开始收拾行李,准备离开西山。

在归途中,我再次回望着这片美丽的山峦,心中充满了感慨。

我始得西山的美丽和宁静,也始得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回到城市的喧嚣中,我依然记得那片欢快的山泉、青翠的树林和遥远的山川。

西山的游览给了我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逃离尘嚣,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这次宴游记将会是我宝贵的回忆,激励我继续探索更多美丽的地方。

继续西山的游览,我不禁想起了这个地方的历史和传说。

传说中,西山是一个神秘的仙境,据说仙人常常在这里修炼或举办宴会。

这让我更加心驰神往,渴望能探索更多关于西山的奥秘。

我来到了西山的另一个知名景点——仙人洞。

这是一个洞穴,据说是仙人修炼的地方。

进入洞中,我感到一阵凉意,似乎置身于一个幽静的世界中。

洞中的石壁上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其中不乏仙人、山水和花卉的形象。

这些图案显得古朴而神秘,让人不禁想象曾经在这里修炼的仙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完整版)关于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完整版)关于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摘 要: 柳宗元关于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被贬永州的谪居边远生活,使他惊异地发现了永州的自然山水悠美,连着写 了好多篇游记,“永州八记”是其代表,《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八记中的第一篇 文章。

文章始终围绕“始得”二字来写,点题照应,构思新巧,结构严谨。

柳宗 元笔下的山水,是人格化的自然,它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能启人深思,明辨事 理。

关键词: 柳宗元,“永州八记”,始得,山水美,人格美 柳宗元和韩愈一样,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代表作家。

他写作的山水 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后人所重视。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品,主要写在 他贬官永州时期。

柳宗元是一个很有热情的政治家,他和刘禹锡等人一起,参与 了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保守派的強烈反对。

当保守派的迫害全面开始 的时候,他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被贬为永州司马。

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谪 居边远地区的生活。

永州,现在湖南零陵。

唐朝时,这里被人们看成是一个蛮荒 之地。

周围虽有不少的奇山异水,但是因为人迹罕至,所以没有被人们发现。

柳 宗元来到这里以后,心情抑郁,就常常用探幽寻胜,徜徉山水来自我消遣。

他非 常惊异地发现了永州的自然山水非常悠美,使他流连忘返,并生发为文字。

他连 着写了好多篇游记,特别是其中的八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成为前 后连贯、脉络相通的一组散文,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

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就是八记中的第一篇文 章。

“西山”,在永州之西,西山和永州之间隔了一条湘江。

它从朝阳岩起到王 茂岭止,绵延数里之长。

这篇游记的题目,很耐人寻味。

文章既然写游西山的经过,那为什么不像一 般作者那样,起一个叫《游西山记》的题目呢?有人说可能考虑到作者在游西山1 / 10的时候还饮酒取乐,以酒来助游兴。

那他为什么不起一个《宴游西山记》的题目 呢?看来这篇文章题目“始得”二字,定有奥妙。

永州八记之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阅读【唐】柳宗元

永州八记之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阅读【唐】柳宗元
8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 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 湘江,缘染溪,斫榛莽, 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9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 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 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 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 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不与培塿为类。
50
51
*
52
53
*
箕踞: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 地,腿部屈在臀下;如 果臀部着地,腿部向前 伸开,叫做“箕踞” 。
54
55
56
“箕踞”,是很不雅的坐姿。《礼 记·曲礼上》:“立毋跛,坐毋箕, 寝毋伏。”孔颖达疏:“箕谓舒展 两足,状如箕舌也。”
《战国策·燕策三》:“(荆)轲自 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 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 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 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 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 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 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 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 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译文:这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与小丘实非一类.
我的神思悠悠然与天地之气相应,而无法找到它的边际; 情怀浩荡与大自然共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
思考:
游西山时宴饮之乐: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 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 而犹不欲归。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 而犹不欲归。
概写 活动 (未知西山) 漫游 苦中作乐
遗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异之 特写 游之 (始得西山) 记之
形势的高峻 气象的阔大 宴饮之乐
讨论: (1)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 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2)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游于是乎始”?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 的人生感受? (4)作者怎样运用比照映衬的 手法?
译文:此时心神凝定,形体仿佛已经消散和万物融合
为一体。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 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所以为此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它。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古今异义 古义 未尝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义 没开始 古义 重叠、积压 攒蹙累积。 今义 积累 古文 这样以后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今义 转折连词
译文:那些高高低低的地形,高的隆起,低的凹陷,有的像小土堆,
有的像洞穴。尺寸之界包含了千里的景物,各种景物聚拢紧缩,层层堆 叠,没有一个能逃避我的眼光而隐藏起来。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外接天 际,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写作手法 比 照 映 衬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高
高高峻峭拔 尺寸千里,攒促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高
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 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

从《永州八记》看柳宗元的山水散文

从《永州八记》看柳宗元的山水散文

从《永州八记》看柳宗元的山水散文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世称柳河东。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散文成就极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各体兼长:论说文雄深雅健; 讽刺小品精悍犀利;杂记峻洁精奇;序、书、碑志等亦别具特色。

诗歌创作也有其独特风格。

比较而言,柳宗元的散文成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高于诗歌的。

“柳宗元散文更著名的是他的山水游记。

这类作品,往往在景物描写之中,抒写了他的不幸遭际和他对于现实的不满。

他描写山水之乐,一方面借以得到精神安慰,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现实的抗议。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永州八记》是他的代表作。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151--152页)《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所写的一组山水游记,具体篇目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钻?a潭记》、《钻?a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前四篇创作时间为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后四篇创作时间为元和七年,即公元812年。

其实,柳宗元在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创作的《游黄溪记》一文,也可算作与《永州八记》为一组的山水记。

但依一般习惯,并不将其包括在内,故只能称“八记”,而不称“九记”。

本文亦不将《游黄溪记》列入“八记”的讨论范围之中。

《永州八记》中的八篇文章,以《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始,以《小石城山记》结束,首尾呼应,前后连贯,是一组文章,一个整体。

但它们又各自成篇,各有侧重。

林纾曾指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不能谓其漫记山水也”。

大体来说,《永州八记》各篇的写作重点如下:《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第一篇,作者着重写西山高峻和气势阔大。

所要着力描绘的只是西山“不与培?V为类”的高峻特立气彖。

对其余内容则用概括语句,轻轻带过,而集中笔墨来描绘西山:“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初中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篇游记语⾔清丽,结构完整,景和情完全融为⼀体,写景重在写意抒情深沉⽽含蓄。

下⾯是⽆忧考分享的初中⽂⾔⽂:《始得西⼭宴游记》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始得西⼭宴游记》 唐代:柳宗元 ⾃余为僇⼈,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漫漫⽽游。

⽇与其徒上⾼⼭,⼊深林,穷回溪,幽泉怪⽯,⽆远不到。

到则披草⽽坐,倾壶⽽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起,起⽽归;以为凡是州之⼭⽔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未始知西⼭之怪特。

今年九⽉⼆⼗⼋⽇,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始指异之。

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之⾼⽽⽌。

攀援⽽登,箕踞⽽遨,则凡数州之⼟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尺⼨千⾥,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外与天际,四望如⼀。

然后知是⼭之特⽴,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俱,⽽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之⼊。

苍然暮⾊,⾃远⽽⾄,⾄⽆所见,⽽犹不欲归。

⼼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 我⾃从成为有罪的⼈,住在这个州⾥,就常常恐惧不安。

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拘束地游玩。

每⽇和那些同伴,上⾼⼭,⼊深林,⾛到曲折溪流的尽头。

幽僻的泉⽔,奇异的⼭⽯,没有⼀处僻远的地⽅不曾到过。

到了⽬的地就分开草⽽坐下,倒尽壶中酒,⼀醉⽅休。

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

⼼⾥有向往的好境界,梦⾥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

于是命令仆⼈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直到⼭顶才停下。

(我们随后)攀援登上⼭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个州的⼟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注释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注释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注释《始得西山宴游记》朝代:唐代作者:原文: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然洼然,若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

悠悠乎与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释人:同“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

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人。

,通“”,耻辱。

是州:这个州,指永州。

恒:常常。

惴栗:恐惧不安。

惴,恐惧。

栗,发抖。

此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

其:如果,连词。

:指空闲时间。

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

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

漫漫而游:无拘无束地游。

漫漫,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其徒:那些同伴。

徒,同一类的人,指爱好游览的`人。

穷:走到尽头。

回溪:曲折溪流。

幽泉:深僻的泉水。

无远不到: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披草:分开草。

披,用手分开。

倾壶:倒尽壶里的酒。

倾,倒出来。

更相:互相。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相同的乐趣。

所极,所向往的境界。

极,至,向往。

觉:睡醒。

以为:认为。

异态:奇特的形状。

未始:未曾。

怪特:奇异特别。

今年:指元和四年(809年)。

法华:指法华寺,在原零陵县城东山之上。

西亭:在法华寺内,为柳宗元所建,他经常在这里游赏山景,饮酒赋诗。

始得西山宴游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乐 柳宗元

第二段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第二段写满酌而醉,表现出游西山偶 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 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 游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 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望西山:始指异也 游于是乎始 登始感:高峻特立 醉而西归:心凝形释,物我相融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内 容?
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 旋即又被贬为永州刺史。在柳州任 职时,主持开挖水井,兴办学校, 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 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柳 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 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 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 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 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 八大家之一。
“记”,是古代的一种 文体。主要是记叙事物, 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 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 志。
朗读课文
读音
施( yí ) 斫( zhuó )
榛( zhēn ) 衽( rèn )
ng 颢( hào ) 冥( mí )
遁( dùn ) 岈( xiā )
蹙( cù )
翻译、理解课文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 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写的 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 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 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 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 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 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 情怀。
(2)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 游,游于是乎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山水之乐-中学语文论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山水之乐
◎ 李彬
明人茅坤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

”柳宗元游记散文所记之山水、草木、鱼石,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浸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永州八记”大多仅仅用了一个“记”,如《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按照常理,《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也应该命名为“西山记”或“西山游记”,可是作者为什么在看似简练的题目上再加“始得”“宴游”四字呢?细读文本,我们发现在《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此后才知道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这句话告诉我们柳宗元格外看重这次西山之游。


为什么作者在此使用了“游(于是乎始)”,而不用“西山游(于是乎始)”呢?这样写也似乎完全可以的。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从文本中的关键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入手。

如果我们把文中“西山游”之前的游览叫做“向游”的话,那么这次“西山游”就可以叫做“始游”。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管窥两次游览的不同: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向游”“始游”是两重境界。

“向游”是随意洒脱的快乐,由“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可见一斑。

但是这种快乐是肤浅的,是虚幻的,仅仅是身体的放松。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充其量这只是“身游”,是短暂舒缓了痛苦。

他的旷达放逸始终是偶
然的、暂时的,他为自己勾勒了一个完美的山水世界,但却又不能真正投入其中,最终无法摆脱沉重的身世之悲、沉沦之痛。

在“向游”中,自然山水是排遣苦闷的对象,它们外在于人,与人隔了一层。

这样,作者就难以领悟到自然的精神,因而只能获得肉体的快乐、暂时的解脱,“恒惴栗”的“恒”字就是这种状态的体现。

在“向游”中,作者对景致(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只是一笔带过,基本是概念性的,与《小石潭记》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有相通之处。

而“始游”却截然不同。

在“始游”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山与人、景与情、形与神达到了物我合一,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众人的魅力所在。

“始”字看似平常,实则别具匠心。

“始得”,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既偶然又惊喜的心情。

衽席之下是“若垤若穴,尺寸千里”,衽席之上是“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可以“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这时,人和景融为一体,浩荡乾坤融入胸怀,这是灵魂获得归宿的永久快乐,是“神游”的快乐。

登顶西山,所见山之高峻峭拔与他山之庸常形成比照,作者感受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

发现了西山的卓尔不群,心灵有所寄托的柳宗元不禁感慨“游于是乎始”,“恒惴栗”的感情终于冰释。

西山之“怪特”美(不与培塿为类)和现实生活中作者受尽奸佞小人的无情打击与迫害,却不向邪恶屈服、不与小人为伍的人格之美互相映照,从而才有登临绝顶的精神境界——“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故为之文以志”,他认为这一次游览的意义非同寻常,因为他领悟到了游览的真谛,所以说是“游于是乎始”,而不能是或者仅仅止于“西山游于是乎始”。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注目于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清泉奇石、怪树幽篁,借题立意,
寄托高远,凡一草一木,一潭一丘,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和兀傲脱俗的个性,这是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

由此想到柳宗元那首著名的《江雪》诗,作者塑造了身处孤寒之界而遗世独立、足履无人之境而处之泰然的渔翁形象。

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节操,凛然不可犯!

为什么西山之游能如此触动柳宗元的情感?明末王夫之曾说:“于景得景易,于事得景难,于情得景尤难。

”“于情得景”是“永州八记”产生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的根源所在。

柳宗元笔下的景已经不是现实世界中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而是充满作者主观色彩、饱含作者审美意识的一种高于自然的客观存在,是他复杂精神世界的外在体现。

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用“宴”这个字是想表现游览景致的同时还有宴饮的快乐。

“向游”阶段,是“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始游”阶段,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仔细咀嚼,我们发现二者是有差异的。

前者是在他自称“僇人”,在“恒惴栗”状态下的宴饮。

罪臣的内心恐惧感,乃至梦中都难以挣脱。

谪居五年四遭火灾;瘴气加之郁闷,罹患“痞疾”;三十多岁的盛年,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相依为命的母亲到永州半年即病逝。

元和四年(公元809),柳宗元致信京中亲戚故旧求援,“唯欲为量移官,差轻罪累”,其情凄恻……忧惧难释,只好借醉生梦死、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郁结。

而“始游”阶段的宴饮,在精神境界提升后,心灵已经脱离了先前的消极,表现出忘却烦恼、获得精神慰藉的快乐。

柳宗元之所以重笔泼墨于此,并把西山之游看做是“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在西山风光的饱览中领悟到了它与自己所追求
的卓尔不群精神的契合点,山的高大即人格精神的傲然独立。

柳宗元在自然与人格精神的契合点找到了寄托物,使自身刚直不阿的精神品质得以生动再现。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进入了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

柳宗元的西山之游是心灵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是唾弃了名利的缠绕,获得自身独立的齐同世界之游。


中国古代士人,在生命的历程中往往要直面两个问题:如何看待天下与如何看待自己。

老子当年就曾经忠告过孔子:“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这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异曲同工之妙。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紧随其后《钴鉧潭记》《钴鉧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元和四年(公元809)秋天柳宗元游览永州西郊的西山、钴鉧潭、西小丘、小石潭后所作;《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是元和七年(公元812)秋天柳宗元游览永州南郊之袁家渴、石渠、石涧和西北郊之小石城山后所作。

或曰:《始得西山宴游记》,乃记寻得西山胜景之始末,为后数记张本也。

正是因为柳宗元游览了“不与培塿为类”的西山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才有了“永州八记”(另说是“永州九记”。

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柳宗元随永州刺史韦中丞到黄神祠求雨,之后写有《游黄溪记》)的不朽华章。

由于迁谪,中国古代士大夫往往能深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底层,更有机会受到江山风物的激荡,以激发他们杰出艺术才华的展现。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迁谪期间的文人,其生
活与思想往往处于激剧变动状态,他们更容易与同样被冷落的自然山水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惜与共鸣,更能体察自然山水的美,也更能进入自然山水的怀抱以求得自我的超越,从而涤荡世俗的污垢。

柳宗元以诗心观照自然,以诗情创作游记,无论在对山水情态的逼真描摹上,还是在行文运笔的情景交融上,抑或在语言的锤炼上,他都继承前人而又超越前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使其山水游记成为中国游记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细品《始得西山宴游记》,我们品出了“向游”“始游”两境界中的柳宗元,感受到柳宗元山水游记永恒而独特的文化魅力,正可谓“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金圣叹)。

李彬,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昆山。

责任编校:秦晓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