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贝壳》预习案
18短文两篇《蝉》《贝壳》学案教案
18 短文两篇《蝉》、《贝壳》姓名班级
【教课目的】
1、品读,赏识课文,感觉课文委宛柔和、自然流利的风格。
2、认识先抑后扬和由事物引起真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指引踊跃,仔细对待生命的态度。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1、自由朗诵课文《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以为要点的句子画下来,频频朗诵。
2、字词学习:给加点字注音,并解说这个词
收敛()聒聒()饶恕(
....)
二、讲堂商讨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哪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
2、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我们能从蝉身上获得什么启迪
3、《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 ,“秋风颜色”给了你如何的感受
三、商讨展现,互动沟通
四、讲堂检测达成练习册有关习题
五、课后作业完美教案,达成课文后习题
第二课时
一、预习检测
1、自由朗诵课文《贝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以为要点
的句子画下来,频频朗诵。
2、字词学习,给加点字注音,并解说这个词
卑()微谨小慎微(
..)
二、讲堂商讨
1、作者为何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2、作者看到这漂亮的贝壳感悟是什么
3、父亲结尾的一句“这是一颗如何执拗又如何简单的心啊!”中“执拗”“简单”是什么意思
4、对照阅读《蝉》《贝壳》这篇文章,谈谈它们的同样之处和
不一样之处
三、商讨成就展现,互动沟通
四、讲堂检测达成练习册有关习题
五、课后作业完美教案,达成课文后习题。
短文两篇《蝉》《贝壳》导学案2
短文两篇《蝉》《贝壳》导学案2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蝉和贝壳》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和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掌握写动物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下来,反复朗读。
2、字词学习: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这个词
收敛()聒聒()宽恕()
二、课堂研讨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蝉的生命意义是什幺?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幺启示?。
第3课(《蝉》《贝壳》)习预习案
收敛聒聒宽恕短暂颤一丝不苟卑微上苍把玩
4、激情配乐朗读(各3分钟)
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吐字清晰,融入感情,同学们仔细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
在读的过程中,请注意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对蝉的感情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作者通过哪些语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呢?
在读《贝壳》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作者对贝壳是种怎样的感情?
同: (1)
(2)
(3)
异:(1)
(2)
(3)
(4)、如何理解《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这句话的含义?
(5)、《贝壳》—“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
(6)、《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
(2)、总结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感情的方法。
(A)《蝉》
总结用先后的手法(讴歌生命一类题材的散文往往采取这种写法,从而反映出作者的感情变化。)
(B)《贝壳》
席慕容对贝壳是种怎样的感情?她在表达这种感情的时候是不是像《蝉》的作者小思那样先抑后扬呢?
(3)、短文两篇的总结对比
两篇文章在表达感情上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相同的?两篇文章所写的对象不同,却为什么要把两篇小的文章放到一课中?他们有什么关系?进行对比阅读一下,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预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预习方法指导: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设施:多媒体
短文两篇-《蝉》《贝壳》(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蝉》《贝壳》(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2.过程与方法(1) 学生学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小的东西都要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2)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
(2) 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认真地对待生命。
(3) 感悟人生,理解有关生命的哲理。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作者2.指导朗读。
(1)字音蝉(chán )收敛( liǎn )颤动(chàn )聒(guō )宽恕(shù)(2)字义卑微:卑贱微小,地位底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学生活动】思考:1.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点拨】:相同之处:(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第21课 《蝉》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21课《蝉》预习导学案1.了解蝉的特征和生命简史,把握蝉的习性,梳理说明思路。
(重点)2.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品味文章既准确又生动的语言。
(重点)3.感受作者人文情怀,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自幼爱好自然,经常观察昆虫和贝类的生活情况。
晚年详细观察栖息于未垦地中的各种昆虫和蜘蛛,于1879—1907年间将研究所得,陆续写出《昆虫记》十卷。
著有《昆虫的故事》(又名《昆虫记》),这部昆虫学著作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二、四部分。
王大文译。
有删改。
《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
《蝉》是一篇事物说明文(科学小品),实质上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
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中国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3.题目解说蝉也叫“知了”,居昆虫纲,同翅目,蝉科。
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
雌的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
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根的汁液。
成虫刺吸植物的汁。
本文以《蝉》为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简单明了。
二、文体知识科学小品文定义:科学小品文,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章。
内容: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
它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的是采用了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
文学是手段,传播科学知识才是其目的。
它短小精悍,资料可靠,数据确凿,玲珑活泼,通俗生动,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富于情趣,引人入胜。
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引资料。
短文两篇《蝉》《》贝壳 (6)
2、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 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 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 样简单的心啊!”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 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 却是自己精大的功 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 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 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 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 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 执著的爱美的灵魂 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 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思考题: 思考题 比较两篇散文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 扬在哪里? 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从蝉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最后一句中,“秋风的颜色”,秋 风有颜色吗?给人怎样的感受呢?
关于生命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 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美]富兰克林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 长了。 ——[英]莎士比亚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 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 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 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 放而斗争。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短文两篇
《蝉》 《贝壳》 贝壳》
学习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 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 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生命的诞生! 生命的诞生!
生命!!! 生命!!!
字词准备
收敛 颤动 宽恕 零落 一丝不苟 色泽 聒聒 脆弱 断续 卑微
响彻
给字词注音、解释
断续 收敛 宽恕 怒
附:
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海水是咸的, 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海水是咸的,又有着风浪的 压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壳的样子很体面,涨潮的时候, 压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壳的样子很体面,涨潮的时候,总是高高地 浮在潮的上头。有一次,他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地落潮去了, 浮在潮的上头。有一次,他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地落潮去了,却被 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蚂蚁、虫子立即围拢来, 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蚂蚁、虫子立即围拢来,将他们的软肉啮 (掉,空剩着两个硬硬的壳。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 掉 空剩着两个硬硬的壳。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 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漩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 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漩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他 们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这色彩和线条。 们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这色彩和线条。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壳,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壳,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系在 脖项上。人都在说:这孩子多么漂亮!这漂亮的贝壳! 脖项上。人都在说:这孩子多么漂亮!这漂亮的贝壳!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他不漂亮,他在海里的时候,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他不漂亮,他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 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十分硬的石子, 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 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棱角;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 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棱角;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他的壳上越来越没有 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的,他说不出来。 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的,他说不出来。 他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他还在沙滩上,壳已经破烂, 他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他还在沙滩上,壳已经破烂, 很不完全了。 很不完全了。 孩子们又来到沙滩上玩耍。他们玩腻了那些贝壳,又来寻找更漂亮的呢。 孩子们又来到沙滩上玩耍。他们玩腻了那些贝壳,又来寻找更漂亮的呢。 又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但是, 又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但是,同时在踢开的地 发现一颗闪光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 方,发现一颗闪光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珍珠! 多希罕( “这是珍珠!嗨,多希罕(hǎn)的一颗大珍珠!” )的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来的呢? “珍珠?这是哪来的呢?”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 那贝壳呢?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贝壳呢?这是一只 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他,但没有找到。 ——贾平凹《一只贝》 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他,但没有找到。
短文两篇《蝉》《贝壳》导学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导学案主备人:付建君审核人:王杰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知识链接:作者介绍: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
原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
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
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散文: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等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他是一钟篇幅紧凑短小,书写自由灵活,语言生动活泼,自然美、诗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
散文的种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表达方式:叙议结合、叙中抒情、直抒胸臆、情景交融《蝉》和《贝壳》都是托物寓意的哲理散文托物寓意,是指在对事物进行足够的描述之后,顺势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或观点。
这两篇短文都是由弱小的“物”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悟,阐释作者对生命、对人生的深刻认识。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自由朗读课文《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下来,反复朗读。
1、 给下列汉字注音并解释收敛()________ _宽恕()_________卑微()___________一丝不苟()__________聒聒()___________2、 多音、形近字注音、组词颤﹛栗()______粟()_______二、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写蝉?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2、我对蝉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所不同?转折出现在哪里?3、纵观全文,作者多处用了对比的手法,有哪几处,大家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
短文两篇《蝉》《贝壳》学案2
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学案七年级(上)人教版语文安徽泗县二中王倩敏制作(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3、《短文两篇》《蝉》《贝壳》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一、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二、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预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比比谁知道的多。
1、小思:2、席慕蓉: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三、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四、作者借贝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思悟(相信自己,我能行!)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3、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三、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四、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到什么?课外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一、比较阅读: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1、贝壳的特点是什么?2、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3、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4、《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5、《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课外阅读(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春天到了,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整夜听着她欢快的脚步声一路跳跃。
初搬到山上时,正值严冬,又是风又是雨的。
我只好蛰伏在我的小屋里。
透过大大的玻璃窗,看云天夕阳的变化,山间晓雾的弥漫;除此之外,就是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
短文两篇《蝉》《贝壳》问题导学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问题导学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问题导学案《蝉》、《贝壳》问题导学与答案
一、读《蝉》,思考并回答以下各题:
1、文章开头重点写蝉的叫声,突出作者(作为听众)什么心情?反映她对待蝉的哪种态度?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第二段写捡到一只病蝉,这只病蝉触动作者后,她发出怎样的感慨?
3、朋友告诉我关于蝉的常识后,我对蝉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巨变?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变化?
4、你认为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5、请用生物界的一种现象,解释朋友富有哲理的话——“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
”
6、文章哪句话可以点明主旨?
7、课文是如何运用“先抑后扬”这种写法的?请用简洁的话做个简析。
二、读《贝壳》,思考并回答以下各题: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先对贝壳的外观进行细致的描写呢?作者给予贝壳怎样的评价?
2、第3段对贝壳的描写与第2段的描写在内容上有什么差别?二者的顺序能不能调整,为什么?
3、作者对手上拿的这枚贝壳引发了哪些联想?这样的联想符合不符合情理呢?你认为怎样的联想才是符合情理的
2、第2段侧重写贝壳外观的审美价值,第3段侧重写留下的贝壳对死去的肉体的纪念意义。
3、作者由贝壳联想到自己,希望在这世间能留住的时间和空间能更长一些、更多一些,希望自己用能力把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
4、“固执”是执着、坚持不懈的意思,表示坚定的立场和坚强的毅力。
“简单”表示集中精力专注自己的目标,心无旁骛,孜孜以求。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古今中外都有。
5、略。
示例:做最好的自己,不碌碌无为,不亏待生命的每一天。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蝉的生活习性以及贝壳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短文,理解短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蝉的生活习性以及贝壳的形成过程。
2. 教学难点:(1)蝉的生活习性以及贝壳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2)生字词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引入蝉和贝壳的主题。
(2)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短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蝉的生活习性以及贝壳的形成过程。
3. 合作学习:(1)小组内分享学习成果,讨论蝉的生活习性和贝壳的形成过程。
(2)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讲解生字词的正确用法,并进行实例演示。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记忆。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短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蝉和贝壳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2)观察自然界中的蝉和贝壳,体会生命的奇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程度。
(2)学生的朗读、表达和练习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1)家庭作业的完成质量。
(2)拓展作业的创新性和深度。
3. 学生自评与互评:(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相互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蝉的生活习性和贝壳的形成过程。
3.《蝉》《贝壳》合作学习教案
第3课《蝉》《贝壳》合作学习教案(预习课)任课教师尤国兴备课时间:2011.9.9一、学习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二、学习重点目标2三、学习难点目标1四、学习方法读、思、悟。
五、教学设想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此节课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地分析、解答。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在课堂上圈一圈,划一划)1.给以下词语注音并解释(到黑板上写一写)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2.运用,示例:短暂——短暂的时光——短暂的幸福——……3.简介作者小思。
席慕蓉,台湾知名画家,著名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等。
(三)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小组讨沦交流明确:“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是全文的文眼。
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
(四)在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悟边读。
(五)教师小结七、板书设计略八、课外作业课外搜集一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及格言。
课后反思:第3课《蝉》《贝壳》教案(展示课)任课教师尤国兴备课时间:2011.9.9一、学习目标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蝉、贝壳》导学案
相信自己:我行,我棒,我优秀!《短文两篇:蝉、贝壳》导学案(曾老师编制)【学习目标】1、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2、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3、领悟生命的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见《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p49“资料背景”。
附诗作欣赏:青春(小思)青春,是一度阳春三月的煦风,来匆匆,去也匆匆。
当风拂落满地的柳绿桃红,你朦胧,我也朦胧。
写作知识: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某事、某物、某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
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
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杨朔《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爱蜜蜂都后来赞美蜜蜂,也属于欲扬先抑;小思《蝉》先写蝉鸣烦人以及蝉的弱小,后写蝉的生命虽短暂非常有意义,使作者敬佩。
小说中写人也可以先贬后褒,同属于此。
作用:突出什么主题;是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行文显得更加有波澜。
【自主学习】见《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p49页“基础梳理”【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蝉》,思考下面问题:1、《蝉》一文紧扣蝉来写,突出其生命的什么特征?2、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3、《蝉》这篇课文开头就用______和______两个词语表明作者对蝉的讨厌。
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对蝉的讨厌?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文章哪句话是作者情感转折的开始?说说你的理解。
5、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义:(1)“夕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2)“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3、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
抓住事物描写的语句,深入细致探究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导入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
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
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三、作者介绍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者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
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
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四、朗读课文,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自主学习(1)、思考研讨与练习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哪里?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
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2)、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
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3、合作探究(1)、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蝉》《贝壳》教学设计
《蝉》《贝壳》教学设计3、《短文两篇》教案(yiwuhfl)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领悟生命的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
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至少两遍)(3)自读课文,思考问题:《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
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意义和光彩。
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四、再读课文,研读赏析: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
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蝉》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不管生命多短暂,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提纲:
1、作者档案
2、写作背景
3、字词过关
a、字音:收敛聒聒宽恕短暂卑微上苍把玩一丝不苟
b、词义:
收敛聒聒宽恕短暂颤一丝不苟卑微上苍把玩
4、激情配乐朗读(各3分钟)
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吐字清晰,融入感情,同学们仔细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
在读的过程中,请注意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对蝉的感情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作者通过哪些语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呢?
在读《贝壳》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作者对贝壳是种怎样的感情?
5文本解读
(1)、把握两篇文章的感情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