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 和MRI 表现

合集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与影像诊断在胃肠道间叶组织间的肿瘤称之为胃肠道间质瘤,大部分的消化道间叶肿瘤为胃肠道间质瘤。

一般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根据是,患者的胃肠道出现有非上皮性的,非淋巴性,非肌源性的肿瘤。

1病理学组织形态11大体形态:多数的胃肠道间质瘤来自于患者得到胃肠肠壁的肌肉层,肿瘤最先发病是在患者的胃肠壁肌肉内,并且呈现向外生长的趋势。

有部分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会发展成肠系或者是大网膜的肿瘤。

根据肿瘤的主体位置进行分类,共有五类,分别是:腹内胃肠道外型,壁内型,腔外型,腔内型和哑铃型。

肿瘤主要是以膨胀性的生长方式,因此肿瘤的边界较为清晰,常常能够观察到有孤立性圆形或者是椭圆形的肿瘤,部分肿瘤会呈现为分叶状或者是多发状,但这相对少见。

对肿瘤进行切割,观察其切面情况。

间质瘤主要是呈现类似鱼肉状,周边为灰红色,而肿瘤的中心则有出血,坏死以及各种囊变等的病变改变[1]。

12组织学特点: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形态各异,具有不同的组织细胞形态,同一肿瘤中会出现不同的细胞形态。

因此可以根据细胞形态对其进行分类鉴别,其中分为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以及两者的混合型。

其中梭形细胞型是较为常见的一些胃肠道间质瘤。

另外,细胞的排列也呈现多种的排列结果,除了常规肿瘤细胞的弥漫片状排列和交叉束状排列外,还会出现有血管外皮瘤样,大菊形团样,器官样,花瓣样和栅栏状等。

在不同部位出现的间质瘤其形态学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以胃部和小肠间质瘤的形态学变化较大,而直肠的间质瘤变异情况较小,主要还是以梭形细胞型为主,并且常常是以纯的梭形交叉束状排列为主。

在胃部的间质瘤还会出现印戒样细胞和核端空泡细胞,其中研究发现只会在患者的胃部发现有核端空泡细胞,其它部位仍未发现有该类细胞,而印戒样细胞除了会在胃部出现外,还会在其它的器官部位中出现。

胃肠道间质瘤的生物行为学主要是从良性开始变化成为恶性,其发病初期为良性细胞,存在有潜在恶性,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发展低度恶性,显著恶性,良性,恶性等范围内变化。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MRI表现及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探讨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MRI表现及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探讨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MRI表现及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探讨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MRI表现,并探讨其影像学诊断价值。

方法:将2016年1-12月经笔者所在医院手术病理确诊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CT及MRI检查,观察CT及MRI在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检查中的影像学表现。

结果:手术病理证实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肿瘤部位在胃部8例、空肠3例、食管1例及直肠1例,外生型6例、内外生长型4例及内生型3例,肿瘤直径2.1~23.5 cm,定性为良性肿瘤患者2例、潜在恶性肿瘤患者3例及恶性肿瘤患者8例。

CT及MRI平扫均能发现肿瘤出现坏死、囊变、出血及点状钙化,增强后扫描良性肿瘤患者强化均匀,而恶性肿瘤患者强化不均匀,可见肿瘤侵犯周围结构,CT定性准确率为61.5%,MRI定性准确率为70.0%。

CT诊断恶性肿瘤的准确率为62.5%(5/8),诊断良性及潜在恶性肿瘤的准确率为60.0%(3/5)。

MRI诊断恶性肿瘤的准确率为50.0%(4/8),诊断良性及潜在恶性肿瘤的准确率为60.0%(3/5)。

结论:CT及MRI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中均表现出较强的特征性,可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胃肠道间质瘤;CT;MRI胃肠道间质瘤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间叶肿瘤[1],其发病率较低,早期临床关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还存在一定争论[2],导致部分文献关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报道中还包含了平滑肌瘤与神经源性瘤。

近年来随着靶向药物的面世使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有了新的突破,因此准确鉴别胃肠道间质瘤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研究为了对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性提供更多有效依据,就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分别行CT及MRI检查,并将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同时观察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现有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1-12月经笔者所在医院手术病理确诊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5~72岁,平均(43.7±5.5)岁,临床表现为黑便患者6例、腹痛患者4例、呕血患者2例及腹胀患者1例。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和MRI特点,探讨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GIST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CT、MRI资料。

结果:20例GIST中肿瘤位于胃10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5例,肠系膜3例。

MRI和CT均发现肿瘤,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可坏死,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T1加权图像上呈较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图像上呈不均匀等、高信号。

结论:CT、MRI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并可清楚定位提供肿瘤及其与毗邻组织的解剖关系,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着较高价值。

标签:胃肠道;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及电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新的病理学概念,它包括了以往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等。

目前,GIST别定义为一种存在频发c-kit基因突发,表达KIT蛋白,CD117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1]。

以往由于对GIST认识不足,常使GIST的确诊和及时治疗遇到困难。

通过对2003 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分析,总结GIST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3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20例,其中胃10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5例,肠系膜3例。

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0~81岁,平均52.5岁。

临床表现为腹痛18例,腹部包块11例,消化道出血8例,贫血6例,不全性肠梗阻2例。

1.2检查方法20例GIST中,13例CT检查,采用东芝Aquilion16层螺旋CT,平扫后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增强扫描,6例进行后处理重建CTA。

胃肠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

胃肠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
【】 R yME Whts eL K tregB . im n -iecro ot g 5 o , i i A, aebr J Da od l abncai s ed k n e hn esrthrs tn eo er gsr csfr s itatr- n ac ca ei ac f ai uf e o ei j n r o c s b n a u no h pat:hr u s a sotefr o [】.JBo e t rRe B ls y ad sbt t up r m sf J re o t im dMa s e A p im tr2 0 , 9 (): 2 - 3 . p l o ae, 0 9 8 2 5 7 5 5 B
【 关键词】 胃 肠道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 :R 3 ;R 1 . 7 5 8 44 2 文献标识码 :A di 03 64.s. 7 - 6 92 1 .1 0 5 o:1 . 9 i n1 4- 5 . 2 . 0 9 s 6 4 0 0 0
CT n RIDi g o i fGa t on e t a t o a m o a dM a n s o s r i t s n l r m lTu r s i S
髌 骨严重粉碎性骨折 [ . J 临床研究, 0 6 1 2 : 0— 0 . 】 20 , ) 1 5 1 1( 6
8 g usnR T yo CGe odf t ed r gma p linu dr au i t 生物胶应用 于治疗 骨折 目前尚未得到推 广 。鉴于不 同生物 【] Man se A, alrD .lni rc r u n niua o n e
作者简介 :李金华 (9 2 ,男 ,河南省信 阳市人 ,主治医师 ,本科 17 一) 学历 ,主要从事 C T及 MR 诊断工作 ,研究方 向:腹部影像诊断 。 I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特征及其与病理危险度的关系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特征及其与病理危险度的关系

摘要: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并分析其与病
理危险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 52 例 GIST 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腹部 CT 和 MRI 检查,观察病变的
形态学特征。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原发 GIST 危险度分级方案,将 GIST 患者分为高危组(n=16)、中危组(n=
CT and MRI feature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pathological risk
MA Weixia1, YU ChunMei1 #, SUN Mingxia2 1Department of Radiotherapy, Shunyi Hospital, Beij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1300, China 2Department of Radiotherapy, Beijing Shunyi District Hospital, Beijing 101300, China
*论
著*
《 癌 症 进 展 》 2019 年 4 月 第 17 卷 第 8 期 ONCOLOGY PROGRESS, Apr 2019, Vol. 17, No. 8
942
胃肠道间质瘤的 CT 和 MRI 特征及其与病理危险度的关系
马卫霞 1,于春梅 1 #,孙明霞 2
1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放射科,北京 101300 2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放射科,北京 1013000
16)、低危组(n=15)和极低危组(n=5),分析不同组别 GIST 患者的 CT 和 MRI 特征。结果 高危组、中危组、低危

胃肠道间质瘤CT与MRI诊断价值

胃肠道间质瘤CT与MRI诊断价值

胃肠道间质瘤CT与MRI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特点与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24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

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影像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

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

24例肿瘤发生于胃部16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1例,回肠2例,小肠系膜2例。

良性10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 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 cm,边界多不清楚,12例肿块内有坏死,2例出现转移灶。

结论CT与MRI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为胃肠道除外平滑肌瘤和神经鞘膜瘤的间叶源性肿瘤,以往多归入平滑肌肿瘤范畴,随着病理学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这类肿瘤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本文搜集我院2008-01月—2011-09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影像学检查对该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1 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21~70岁,平均42.6岁。

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胀痛20例,腹部肿块8例,纳差、消瘦15例,消化道出血7例, 3例无明显症状(体检中偶然发现)。

1.2检查方法(1)采用美国GE Hispeed 螺旋CT 扫描, 患者禁食6h以上,扫描前15~20 min肌注654-2 10mg,而后口服温开水500~1000 ml,平扫后做双期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100ml,注射流量3ml/s,扫描参数120kV,30mA。

(2)MRI检查: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ymphony P 1.5T磁共振仪, 6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诊断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诊断
维普资讯
中 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 0 年 1 08 月第 1 6卷第 1 期
C i s M dI a n , a 0 , o 1 , o h e J e g g Jn 0 8 V l 6 N .1 n e m i 2
胃肠 道 外 间质 瘤 的 C T诊 断
H si l G ag o g5 0 1 ) o t , u n d n 1 0 0 pa
【 btat P roe T nl eC a r f x ags o tsnl t ma tm m( G S ) adt l a s i nsclv1 A s c】 u p s : oaa z T f t e o t -at i et a s l u o E IT ,n e vt i a ot e.Maei r y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eu s er r n i r o o e etd g i e tr ・
关 键 词 胃肠 道 间 质 瘤 ; 系 膜 ; 肠 网膜 ; 膜 后 间 隙 ; T 腹 C 中国 图 书 资 料 分 类 法 分 类 号 R7 04 3 .4
CT a n ss o t a- a t o nt s n l S r m a m o s Di g o i fEx r g s r i e t a t o i lTu r
结肠 系膜 2例和腹膜后左 肾上 腺区 1 。肿 瘤最 大直径 50~1c 平均 9 6m。肿瘤呈类 圆形者 7例 , 例 . 4 m, .c 不规则形 2例 。 平 扫密度均 匀 2例 , 囊变及坏死 7例 。增强扫描轻度增强 1 , 全增 强 2例 , 规则增强 3例 。边缘及 中心 可见肿瘤 血 例 完 不 管者 2例 , 远处转移 4例 。术后随访 6例肠 系膜者中 5例 复发。结论 :胃肠道外间质瘤与 胃肠道 间质瘤病理 组织来源相 似, 故有着相似 的影像表 现 , 因发生部位及 生长 方式 不同 , 但 胃肠外 间质瘤有其 特有 的影 像学表现及临床预后 。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分析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分析

T, : T R=4 0 0 0 ms , TE =1 0 0 ms , ) 和脂 肪抑制快速 自旋回波序列 ( T, , T R 0 ~1 2 0ms ) , 扫描层 厚 5mm, 层 间距 1 mm, 重 建矩阵 2 5 6 x 2 2 4 , 增强扫描采 用T 序列, 对 比剂
和盆腔胀痛 , 患者均无肠道梗 阻和黑便 、 便血等消化道 出血症状 。 9例 患者均采用手术切 除, 病理学证实为E G S T。 1 . 2 检 查 方法 9例 患者 均 行 多 层 螺旋 C T平 扫和 增
2 . 1 肿瘤 位置 、 形态 、 大小 及边缘 9例患者 均为单发病
当代医学
2 0 1 4 年5 月第2 0 卷 第l 4 期总第 3 4 9 期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Me d i c i n e ,Ma y . 2 0 1 4 , Vo 1 . 2 0 No . 1 4 I s s u e N o . 3 4 9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0 0 9 -4 3 9 3. 2 0 1 4 . 1 4. O 4 4
患者 均 先后 行 平扫 和 增 强扫 描 , 增 强扫描 采 用 高压 注射 器 从 肘 静 脉 注 射碘 海 醇 ( 北 京北 陆 药业 公 司 生产 , 3 0 0 mg I / mL)
8 0~1 0 0mL, 注射 速率 3 mL / s , 注射 开始 后 2 5~3 0 s 行动 脉
消 化道管 壁或 内脏 的浆膜面 无关 , 而多数位 于肠系膜 、 大 网膜 或 腹 膜后 , x 线计算机体层 摄影 ( x - r a y c o mp u t e d t o mo g r a p h y , C T) 和磁共振成像 ( m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i ma g i n g,MR I ) 对于 E GI S T 术 前诊断 、 判 断与周 围组 织关系 关系方面起着 重要作用 。 本研究 通过 回顾性分析 9 例E G I S T患者 的临床 和影像学检查 资 料, 以提高放射科和普外科医师对 本病的认 识。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李晓利(河南省偃师市人民医院 偃师 471900)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经病理及手术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14例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诊断资料。

结果:14例患者均为单发,恶性9例,潜在恶性3例,良性2例。

MRI与CT表现:粘膜下存有丰富的血供性肿块,肿瘤多向生长于腔外,存有钙化、出血及囊变等。

增强后,良性者具有均匀强化,且边界清晰,而恶性者则具有不均匀强化,存有邻近结构侵犯状况。

结论:CT与MRI对胃肠道间质瘤鉴别诊断、定性判断及具体定位均具有良好价值表现。

关键词:胃肠道 间质瘤 CT MRI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6.07.342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7-0264-02 胃肠道间质瘤(GIST)乃是一组形成于胃肠道壁具有间叶性的肿瘤类型。

伴随近些年病理诊断对其认识加深,并基于当前国内在CT与MRI诊断价值方面研究文献较少状况[1]。

本次研究则通过选取胃肠道间质瘤的14例患者,探析CT与MRI的临床特征表现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经病理及手术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14例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11例患者实施双期增强扫描;MRI平扫10例,增强扫描7例。

男8例,女4例,年龄20~76岁,平均44.6岁。

临床表现:发热与腹胀1例,腹块与腹痛4例,黑便7例,呕血2例。

1.2 检查方法。

CT:选用螺旋CT(SOMATOM Emotion16CT),高压注射器采用美国泰科LF型号Optivantange TV8401,实施双期增强扫描及平扫。

扫描前患者需禁食8h,扫描上中腹部前,需先饮750ml温水,扫描盆腔及下腹部前2h,需采用浓度为3%~5%的450ml泛影葡胺行口服治疗。

CT与MRI诊断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CT与MRI诊断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3个 。C 平 扫 9个 病 灶 密 度 不 均 匀 , 个 密 度 较 均 匀 ; I 扫 2个 信 号 不 均 匀 ; 变 和 坏 死 发 生 率 8 % 。C 或 MR T 1 MR 平 囊 O T I
增 强 1 个 肿 块 明 显不 均匀 强化 , 中 度 较 均 匀 强 化 。 结 论 胃肠 道 外 间 质瘤 的影 像 学 表 现 有 相 对 的 特 征 性 , 过 病 变 1 1个 通
De a t n a i o y, u h uP o lsHop tl L z o , i u nP o i c 6 6 0 ,P R. hn p r me t f R d o g L z o e p e s i , u h u S c a r vn e 4 0 0 . C i a o l ' a h
ie c c e e e y i a e lo e usm s ut r n 2 c s s,t r a e m e t m n 1 c s he g e t ro n u i a e,t e r he r tope ion a pa e i 1 c s rt e ls c n a e,t e pr s c a pa e i h e a r ls c n 1
[ sr c] Obe t e Toa a z h ma ig f dn so x r— a ton e t a to u r( Abta t j ci v n y et ei gn i ig f tag sr itsi lsrmat mo EGI T) oa oi r v n e n S ,s st mp o e
的 影 像 特 点 和结 合 临 床 资 料 综 合 分 析 , 提 高 其诊 断 准 确性 , 够 为 临 床 提 供 重 要 的诊 断 依 据 。 可 能 【 键 词】 胃肠 道 外 间质 瘤 ; 层 摄 影 术 , 计 算 机 ; 共 振 成 像 关 体 x线 磁

胃肠道间质瘤CTMRI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CTMRI诊断

皖 南 医
❖ 恶性:肿块直径多>5.0cm以上,边界不清或清 ,呈分叶状;容易/轻微侵犯邻近结构,远处转
学 院
移;密度明显不均,瘤内实体组织强化较良性者
医 强化明显,中央可见大片状坏死区,可与胃肠腔
学 影
相通形成液平面



.







医 学
胃外生性间质瘤,伴钙化,囊性变




.





医 学
免疫组化鉴别。




.


胃平滑肌瘤




院 医
结肠平滑肌瘤





.






院 医
胃体小弯侧腺癌





.


小肠腺癌




院 医
结肠腺癌





.


胃体淋巴瘤











.


小肠淋巴瘤











.


小结
❖ 1、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间质细 胞的间叶源性肿瘤。
瘤>4cm;核分裂相 胃部肿瘤>5/50HPF,肠道肿瘤>1/50HPF

胃肠道间质瘤的CT、MRI表现及诊断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CT、MRI表现及诊断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CT、MRI表现及诊断分析骆兴东;牛尚甫【摘要】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CT和MRI检查的GIST患者39例,行CT检查18例,其中7例平扫后做增强扫描,MRI检查21例,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CT、MRI 显示肿瘤为软组织分叶状肿块,36例边界清楚,27例坏死、囊变;CT、MRI准确定位GIST 31例,其中CT 14例,MRI 17例,准确度为79.5%.结论:CT、MRI对GIS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期刊名称】《贵阳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9)006【总页数】3页(P911-912,915)【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体层摄影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作者】骆兴东;牛尚甫【作者单位】淮安市肿瘤医院外科,江苏淮安223200;淮安市肿瘤医院外科,江苏淮安223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1组最常见的具有非定向分化特征的间叶源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胃部,无特殊临床症状,生物学行为复杂。

本文收集GIST 39例,分析其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临床价值。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4年7月~2013年8月经螺旋CT或MRI检查的GIST患者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26~82岁;肿瘤发生于胃20例,食管2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5例,结肠2例,肠系膜5例,2例广泛腹腔内转移,未确定原发部位,但其影像表现与其它病例类似,纳入本研究。

临床主要以吞咽梗阻感、上腹不适、腹痛、腹部包块及腹泻等就诊,或为体检发现,病程1 d~5年。

本组33例完全切除,3例腹腔广泛转移,3例肝脏转移仅做活检。

12例术后定期MRI 复查,每年MRI检查1~3次,1例肝转移治疗后定期复查,用以对比肿瘤变化。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分析
周 内手 术 。 1 2 检 查 方 法 : 用 S mao ls4型 或 E t n型 全 . 采 o tm Pu moi o 身 螺旋 C T机 。空 腹 8h 于 检 查 前 1 2h内 分 次 口服 温 开 , ~ 水 或 2 泛 影 葡 胺 8 0 12 0mI。扫 描 层 厚 5 8mm, 0 ~ 0 ~ 螺 距 15 1 . ~ 。全 部 行 平 扫 加 3期 增 强 扫 描 。造 影 剂 为 非 离 子 型 Ut vs( 0 /n , 量 1 5 mI k , 率 3 0 r i 3 0 mg rI 剂 a t ) _ g 速 / . ~ 3 5 mL s 3 延迟 时 间 分别 为 2 、 0 I 0S . / , 期 5 6 、 2 。
2 ~7 5 2岁 , 位 年 龄 4 中 6岁 。所 有 病 例 均 经 手 术 病 理 证 实 , 并 具有 完 整 的 C 资 料 。病 程 1 月 至 1 T 个 O年 , 中 2例 为 其 恶 性 间质 瘤 术 后 复发 , 发 时 间 分 别 为术 后 9 1 年 。 主 要 复 、0
本组 1 7例 2 2个 病 灶 , 于 小 肠 系 膜 4个 , 网 膜 4 位 大 个 , 结肠系膜 2 , 横 个 胃结 肠 韧 带 1 , 网 膜 及 肝 胃韧 带 个 小 3个 ( 中 1 有 蒂 与 肿 块 相 连 ) 子 宫 直 肠 窝 1个 , 状 结 其 个 , 乙 肠 系膜 1 , 壁 2个 , 膜 后 间 隙 4个 。包 膜 完 整 2个 。 个 腹 蝮
源 学 说 可 以解 释 E S 的 发 生 以及 胃肠 道 内 G S 的 高 GIT IT
发 生 串 , 时 还 可 以 解 释 该 肿 瘤 免 疫 表 型 所 显 示 的 多 种 间 同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mr表现及其影像学诊断价值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mr表现及其影像学诊断价值分析

6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9月 第3卷第18期【参考文献】[1] KROUSKOP T A,WHEELER T M,KALLEL F,et al.Elastic moduli of breast and prostate tissues under compression [J].Ultrason Imaging,1998,20(4):260-274.[2] Yang TP,Xu XH,Guo LH,et a1.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th a novel shear wave speed imaging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reast lesions[J]. Sci Rep,2017,7:40964.[3]曾庆劲,曾婕,郑荣琴,等.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实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4,23(2):129-132.[4]梁萍,姜玉新超声E成像临床应用指南.1版.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18:123[5]唐杰,董宝玮.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89[6]李银珍,黄道中,赵胜,等.乳腺癌肿瘤血管的多普勒超声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6):873-875.作者简介:张剑(1975.10-),女、汉,江苏扬州,学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浅表组织超声。

通讯作者:夏炳兰(1964.7-),女,汉,江苏兴化,本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超声诊断和超声介入。

胃肠道间质瘤属于常见的消化道肿瘤疾病,主要是指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会导致患者出现腹痛、消化道出血及胃肠道梗阻等症状,多在中老年群体发生[1]。

该疾病早期无特异性表现,良性无明显症状,恶性则病程短,发展快,而为实现对恶性肿瘤的尽早发现及治疗,需加强可靠诊断方式的研究。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

四、影像表现
(一)、X线 1、瘤体自胃肠道壁向腔内外生长,腔内见充盈缺损,轮廓
较规则,周围粘膜受压推移,部分出现粘膜破坏、溃疡形成。
2、肿瘤发生于消化道外者,消化道管壁呈外压性改变,邻 近结构受压推移,发生于小肠可见肠间距增宽。
患 者 ,M , 45Y, 发 现右上腹包块就 诊。胃体部充盈 缺损,大小约
意义:胃肠道神经鞘瘤是极少见的肿瘤,绝 大多数为良性,发生恶变的几率很低,预后 良 好 。 而 GIST 以 恶 性 居 多 , 易 血 行 和 种 植 广泛转移,即便良性也有恶变倾向。区分二 者对选用的术式及术后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 义。
胃肠道神经鞘瘤与良恶性GIST鉴别
肿瘤形态 增强模式
强化程度
谢 谢!
胃肠道间质瘤(GIST)影像表现
一、概述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最常 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为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卡哈 尔(Cajal)细胞的肿瘤,为胃肠道的非上皮性、非肌源性、非 神经源性及非淋巴性肿瘤,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具 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为平滑肌分化型、神经方向分化型、 双向分化型及缺乏分化型4个亚型。
患者,M,45Y,上腹部痛、膨胀2月余。 胃底恶性间质瘤(腔外型)。
患者,女,61Y,上腹饱胀不 适2月,伴腹痛、腹胀,脐周 及上腹压痛 。
空肠间质瘤(恶性)
十二指肠恶性间质瘤
空肠间质瘤
Disease recurrence in resected GIST showing hypodense livermetastases and a large heterogeneous peritoneal metastasis.

CT与MRI诊断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CT与MRI诊断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CT与MRI诊断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分析彭志远;阳明;施崇敏;杨敏【期刊名称】《医学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12(022)009【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10例中,高度侵袭危险性7例,中度侵袭危险性1例,低度侵袭危险性2例.肿瘤位于小肠系膜3例,回盲部肠系膜2例,大网膜1例,腹膜后1例,骶前间隙1例,直肠前间隙1例,多发1例,10例中共计12个肿块.肿瘤最大径3.8~25cm,平均11.3cm.肿块呈分叶状5个、不规则形4个、类圆形3个.CT平扫9个病灶密度不均匀,1个密度较均匀;MRI平扫2个信号不均匀;囊变和坏死发生率80%.CT或MRI增强11个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1个中度较均匀强化.结论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有相对的特征性,通过病变的影像特点和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总页数】4页(P1496-1499)【作者】彭志远;阳明;施崇敏;杨敏【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泸州 646000;四川省泸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泸州 646000;四川省泸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泸州 646000;四川省泸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泸州 6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R814.42【相关文献】1.胃肠道外间质瘤的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分析[J], 罗志程;邓新源;梁菊香2.CT、MRI在诊断妇科盆腔肿瘤中的临床分析 [J], 曲鸿宇;张志娟;王佳哲3.鼻咽癌CT与MRI诊断效果的临床分析 [J], 李剑剑4.胃肠道外间质瘤的MSCT和MRI诊断 [J], 李培岭;任勇军;翟昭华;王萍5.MRI和CT诊断及鉴别诊断肝脏孤立性结节临床分析 [J], 何平;杨学俊;李原;王新辉;舒建军;张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笔记
读《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 和MRI 表现》有感,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s,EGIST)临床相对少见,约占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 ) 的3% ~7%,EGIST是指发生于消化道外少见的间质性肿瘤,肠系膜、网膜及腹膜后是常见发生部位,也可发生于肝脏、胰腺、膀胱、腹壁等罕见部位,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一般表现为腹痛、腹胀、消瘦、腹部包块等,因不直接累及消化道,临床很少出现消化道出血和梗阻症状。

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EGIST患者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本文涉及结果发生部位,发生于大网膜3例,小网膜1例,小肠肠系膜5例,结肠肠系膜2例,腹膜后间隙4例,腹壁1例。

在影像--CT主要表现为,平扫均显示密度不均,其内见大小不一斑片状囊变、坏死区,平扫CT 值30 ~42 HU,增强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实质期多为中等度强化,1例轻度强化( 图4),1例明显强化,强化最显著者CT 值约152HU,所有病例增强后均强化不均,1例病灶内有钙化(图5) ,全组肿瘤内均未见气体密度影。

MRI 主要表现为较大的圆形、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T1WI 呈等低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其内囊变坏死区呈长T1、长T2信号,出血呈短T1、长T2信号,增强实质部分中度到明显强化,且强化不均。

有6 例行扩散加权成像( DWI) 检查,6例均呈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 ADC) 值( 0.72 ~ 1.2)×10-3mm2 /s
病理学表现,大体病理一般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晰,无真正包膜,切面呈灰白色、棕褐色,较大的肿瘤内常可见明显的坏死、出血及囊性变,偶见钙化。

组织病理主要有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构成。

全组病例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 阳性100%(14/14),CD34阳性
92.86%( 13/14) ,Vimentin 阳性100%(14/14)。

影像学表现:境界清楚的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6 ~ 8],良性肿块多呈椭圆形或类圆形,交界性及恶性病灶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当肿瘤生长较快,周围空间相对较小时,肿瘤具有沿周围间隙塑形生长的趋势;肿块一般较大,本组肿瘤最大径线4.8 ~ 18.2 cm(平均9.7cm) ,原因可能与腹膜腔及腹膜后均为潜在性腔隙,只有当肿瘤体积较大压迫侵犯出现症状时患者才会就诊。

肿瘤实质部分与肌肉相比多呈等密度,在T1WI 上呈等低信号,T2WI 上呈稍高信号,DWI 上呈高信号,ADC值降低,这与恶性肿瘤细胞密集、水分子扩散受限有关。

EGIST多呈明显强化,反映恶性肿瘤血流丰富的特点,本组EGIST肿块实性部分在CT 上多呈中等度不均匀强化(14/16),1例轻度强化,1例明显强化,而在MRI上呈中度到明显不均匀强化。

本组1例肿块内可见钙化,与既往文献报道不尽一致。

肿块较少侵犯周围组织,通常引起周围肠管及组织移位,多与肿块呈膨胀性生长及包膜有关。

MSCT 多平面重组及MRI 多方位图像可清楚显示肿块与相邻消化道无关联,一般瘤体内不会出现气液平面,本组肿块中心无气体存在。

多数文献报道认为EGIST 不与肠腔相通,肿块内不会出现气体。

恶性EGIST可通过血行转移至肝、腹膜、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等,也可通过种植转移至子宫、膀胱、卵巢、肠系膜等处,肿块还可直接侵犯邻近小肠、大肠等器官。

本组1 例发生肝转移,但无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与文献报道相似
EGIST与GIST 的异同点,EGIST 与GIST 在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上相似; 二者具有相似的影像表现,良性病灶平扫密度或信号均匀,均匀强化,恶性病灶可见坏死、囊变,不均匀强化,部分病灶内可见条状的肿瘤血管; EGIST 及较大的外生型GIST 可见肿瘤周围的肠管受压推移; EGIST 易发生转移,以肝转移为主,淋巴结转移少见,与GIST 相似。

EGIST与GIST 的异同点,不同之处:EGIST比GIST少见,恶性程度比GIST高,其生物学行为比GIST 差,转移概率也高;发病部位不同,GIST 可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EGIST 则发生在胃肠道外的腹腔或腹膜后的软组织,以网膜、肠系膜和腹膜后腔多见; EGIST 体积普遍比GIST 大; 部分GIST 因黏膜破溃导致病变与消化道相通,内部可出现气体或液面,而EGIST 因不与胃肠道相通,内部一般不会出现气体。

主要的鉴别诊断,①平滑肌肉瘤:多长于小肠系膜,体积较大,常有出血、钙化、囊变及坏死,强化更明显;②淋巴瘤:常为多发大小不一的圆形或类圆形、轻中度强化的均质软组织结节或肿块,环绕肠系膜上动脉构成所谓的“夹心饼”样改变,且EGIST淋巴转移不常见;③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多形性,形态多不规则,血供丰富,常伴大量出血、不规则坏死及钙化;④腹膜后脂肪肉瘤:含脂肪成分,可钙化,强化均匀。

EGIST与GIST虽然在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上相似,但其发生部位、影像表现临床预后不尽相同,因此对EGIST 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EGIST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常表现为腹腔内较大的类圆形、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囊性变及坏死常见,MRI在显示肿瘤内部组织特征、显示肿块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确定肿瘤来源方面优于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