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留溶剂方法学验证方案
残留溶剂方法学验证方案

阿莫西林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文件编号: VP-01-06-00-041方案起草方案审核方案批准生效日期:年月日1、概述在阿莫西林制备工艺中,使用了甲醇与丙酮两种对人体具有危害的二类溶剂,我公司为了确保阿莫西林原料中甲醇与丙酮的残留在国家要求范围内,开发了阿莫西林胶囊中甲醇与丙酮残留的检测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要求对此检测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
2、验证目的证明本方法能满足阿莫西林原料中甲醇与丙酮的残留溶剂测定,确保阿莫西林原料中甲醇与丙酮的残留溶剂检测方法准确、重现并耐用,检测结果数据真实可靠。
3、验证范围本验证方案适用于阿莫西林中甲醇与丙酮的残留溶剂检验方法验证。
4、确认小组成员及职责5、验证前的风险评估5.1验证小组人员按照《质量风险管理规程》,对分析方法进行了风险评估,确定了需进行方法确认的项目。
5.1.1严重性(S):危害可能产生后果的程度。
严重程度分为五个等级。
5.1.2可能性(P):影响检测结果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频率或概率,建立以下五个等级:5.1.3可检测性(D):检测到异常情况存在的能力的程度,定义如下:5.2风险优先数量等级判定(RPN)5.2.1风险等级判定标准的确定RPN是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可能性和可探测性三者乘积,用来衡量可能的仪器缺陷,以便采取可能的预防措施。
RPN = Severity(严重程度)×Possibility(发生的可能性)×Detection(可探测性)5.2.2风险评价和处理注:当RPN≤8,但严重性S为5时,仍需按中等以上风险进行后续控制。
5.3风险分析6、验证前的准备6.1人员培训在本方案实施前,已对方案实施过程中涉及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方案顺利实施,做好培训记录,培训记录见表1。
表1 训确认表7、验证内容7.1验证项目及可接受标准7.2仪器配置检查(见表2)表2仪器配置表7.3验证所用的试剂及样品(见表3)表3验证所用试剂及样品7.3实验条件:检测器:FI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色谱柱:WEL-624 30m×0.32mm×0.25um升温程序:50℃,维持6min,60℃/min的速率升温至240℃,维持3分钟进样口温度:200℃检测器温度:260℃载气:氮气流速:2.98 ml/min分流比1:1 进样方式:顶空进样,顶空瓶平衡温度80℃,平衡时间30min7.4方法学验证7.4.1专属性试验7.4.1.1目的:确定所需测定的目标溶剂可以很好的分离,并且不会受到来自溶媒及可能出现的杂质的干扰。
残留溶剂

(2) 残留溶剂测定首选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顶空分析是将含有挥发性溶剂的样品置于 密闭系统中,在一定温度下使样品中的挥发性 组分在气-液或气-固两相或气-液-固三相中的分 配达到平衡,然后取凝聚在相上端的气体进行 分析。是一种简便、干净、快速对挥发性组分 进行萃取的预处理方法。
(3) 顶空条件的选择: 顶空温度:根据溶剂沸点,同时兼顾样品的
3. 方法学验证
(1) 专属性:指在其它成份存在下,采用的方 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方法专属性可 采用多个方法进行验证。
(1.1) 在非极性和极性两种柱系统中进行测试, 可排除共出峰现象(不同物质在某一色谱条件下 具有相同保留时间的现象)的干扰。
因为不同物质在性能(极性或氢键形成能 力等)不同的色谱柱中具有完全相同保留行为 的几率很小。
70℃
120℃
头孢西丁
22
1100
头孢美唑
16
1309
头孢泊肟酯
231
1256
••(2) 最低检测限:指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对被 测溶剂的最低检出浓度或最低检出量。一般以 信噪比(S/N)约为3时为标准。
(3) 线性及回收: 一般不做要求,但特殊情况 下需进行定量方法的验证。
(3.1) 外标法:应用普遍
一般应选择对被测溶剂有相对高灵敏度的 检测器。
如:用ECD检测含卤素元素的溶剂如三氯 甲烷,其灵敏度是用FID检测的500倍
FID
ECD
三氯甲烷 8.25ng
0.016ng
二氯甲烷 4.27ng
1.71ng
前述的8个品种中有两个品种需测定三氯甲烷, 分别:
司帕沙星、盐酸柔红霉素,均采用FID检测。
内标法:手工直接进样法中多采用
残留溶剂方法学验证方案

残留溶剂方法学验证方案残留溶剂是指在其中一种溶剂处理过程中,溶剂不能完全挥发,残留在处理物中的化合物。
残留溶剂的测试和分析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个关于残留溶剂方法学验证方案的简要说明,包含实验步骤、仪器设备、数据处理和结果评估等。
1.实验目的:验证残留溶剂的测试方法是否准确可靠,适用于特定产品或材料的检测。
2.实验步骤:2.1样品准备:选取代表性的产品样品或材料样品,并按照标准或法规的要求制备样品。
2.2定量添加溶剂: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向样品中添加已知浓度的溶剂,以模拟实际环境中的残留情况。
2.3提取和浓缩:使用适当的提取方法(如固相萃取、溶剂萃取等)将残留溶剂从样品中提取出来,并将提取液浓缩。
2.4仪器分析:使用适当的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对浓缩后的提取液进行定量分析。
3.仪器设备:3.1分析仪器: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等。
3.2样品制备设备:如研磨仪、超声波清洗器、离心机等,用于样品制备和处理。
4.数据处理:4.1标准曲线绘制:根据已知浓度的溶剂标准品,利用分析仪器进行测定,得到残留溶剂的峰面积与浓度之间的关系,绘制标准曲线。
4.2样品测定:将提取液注入分析仪器,进行测定。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残留溶剂的浓度。
5.结果评估:5.1方法验证:通过实验结果,验证残留溶剂的测试方法是否能准确测定残留溶剂的浓度,并评估方法的重复性和精密度。
5.2检出限和定量限: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测定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评估方法的敏感度和适用范围。
5.3结果分析:对于不同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评估残留溶剂的含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5.4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对于残留溶剂测试方法的验证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以上为残留溶剂方法学验证方案的简要说明,具体实验细节和方法参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残留溶剂的方法学验证

Agilent7890A FID
G1888 DB624
30m ×0.53r am ,3
AB2O4S 经 过 校 正
AR Z056—1307030
J0198 Agilent Agilent Agilent
GC —O2l
Agilent
GC —O25
CKO103 梅 特 勒
第 3O卷 第 3期
2015 年 6 月
景 德 镇 学 院 学报 Joumat of JingDeZhen University
Vo1. 30 No. 3 Jun.2015
残 留 溶 剂 的 方 法 学 验 证
刘 立 平 ① 陈 兆 斌
(江西 富祥 药业 股 份 有限公 司,江 西 景 德镇 333000)
检测 限溶 液配 制 :分别 精密 移取 3ml的定 量 限溶 液置 10ml容量 瓶 中 ,加 DMF稀释 至刻 度 ,摇 匀 。
分别 取稀 释后 的定 量 限溶液 5ml置 于顶空 瓶 中 , 加盖 密封 ,平 行配 制 6份 ,顶 空进 样 ,按程序 记 录色 谱 图。 当 S/N在 9:1—14:1之 间 时 ,记 录 定 量 限 溶 液 中溶 剂 的浓 度 。
国药
2 色谱 系统
空 白溶 液 :N,N一二 甲基 甲酰胺 (DMF)。 各 试 剂定 位 溶 液 :取 5mlDMF于顶 空 瓶 中 ,用 毛 细 管蘸 取少 许各 定位 溶液 于瓶 中 ,压盖 密封 。 对 照 品储备 溶 液 (分 离 度 溶 液 ):精 密 称 取 甲醇 0.3g、乙 醇 0.5g、丙 酮 0.5g、异 丙 醇 0.5g、乙 腈 0. 041g、二氯 甲烷 0.06g、正 己烷 0.029g、乙 酸 乙酯 0. 5g、四氢 呋 喃 0.072g、环 己烷 0.388g、六 甲基 二 硅 氧 烷 (硅 醚 )0.3g、甲基 异 丁 基 酮 0.5g、甲苯 0.089g置 已装有 80mlDMF的 100ml容 量 瓶 中 ,再 加 DMF稀 释 至 刻度 线 ,摇匀 。
残留溶剂GC检查方法的设计验证

02
溶剂
03
温度
04
不分流进样
05
顶空瓶体积
八、提高灵敏度
利用盐析作用,即在水溶液中加入无机盐(硫酸钠)来改变挥发性组分的分配系数。常用高浓度,甚至用饱和浓度。盐析作用对极性组分的影响远大于对非极性组分的影响。
例如在水溶液样品溶剂中加入0.01mol/L氯化钠溶液可使甲醇、乙醇灵敏度提高5倍(这种方法不常用)。
不可研磨样品,必须原态取样
01
不可超声、不能加热溶解样品
02
样品置顶空瓶中压盖后可以超声、加热
03
样品与对照品配制方法一致,避免基质效应
04
前述三类溶剂取样量尽可能大,至少0.1g/ml
05
四、供试品制备
01
进样方式首选顶空,基线干净
02
卤代烃直接进样容易灭火
五、进样方式
ICH限度并不是最高要求
不主张使用污染性大、毒性大的溶媒!
前述三类溶剂如果顶空进样应选择K小的溶媒!
其次溶媒是否能溶解待测溶剂?
水、DMF、DMSO、不挥发酸碱溶液,不可使用盐酸液和氨水,顶空进样可选择在80~90°C加热能溶解样品的试剂。
苯、甲苯、三氯甲烷等水溶性不好的溶剂,可先用少量乙醇或甲醇溶解待查溶剂再用水稀释。
三、溶媒
直接进样:
水、合适的有机溶媒或混合液。对于非极性色谱柱,水对柱有影响,会缩短柱的使用寿命。
A
B
顶空小平加盖后可超声加热助溶
有报道加5%SDS助溶。
助溶方式:
不可超声或加热助溶* ,以免残留溶剂挥发;如果顶空进样,样品置顶空瓶封盖之后可以超声或加热溶解。
大颗粒样品不可以研磨取样,只能取原态样品(或冷冻粉碎)。
溶剂残留测定法

温时柱子高温烧一段时间。
三、残留溶剂的测定方法
④ 系统适用性试验
(1)用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 5000;填充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1000。
(2)色谱图中,待测物色谱峰与其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拖 尾因子应≤2.0。
检测灵敏度即可; 对于沸点过高的溶剂,如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亚砜
(DMSO),聚乙二醇等,用顶空进样测定的灵敏度不如直接进样,不适宜 采用顶空法 。
三、残留溶剂的测定方法
2.溶液的制备:空白溶液,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
A. 溶解性(应重视)
供试品要能完全溶解 (特殊情况下,常温下不能溶解的能热溶解的也 行),对照品也要能完全溶解。通常以水为溶剂;对于非水溶性药物,可 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亚砜(DMSO)或其他适宜溶剂。
三、残留溶剂的测定方法
B. 配制浓度的确定
① 限度检查:根据通则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附表1)确定对照品溶液的浓 度;
② 定量测定:为保证定量结果的准确性,应根据供试品中残留溶剂的实 际残留量确定对照品溶液的浓度;通常对照品溶液色谱峰面积不宜超 过供试品溶液中对应的残留溶剂色谱峰面积的2倍,同时应根据实际情 况调整,并确保浓度在方法学验证的有效范围内。必要时,应重新调 整。
二、气相色谱柱的分类
1. 毛细管柱 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相使用。
(1)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DB-1)。 (2)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DB-WAX)。
残留溶剂的测定方法

• (2)配制浓度的确定 • 限度检查:对照品溶液浓度一般配制成要求的限度浓
度即可。 • 定量测定:对照品溶液的浓度应根据被测样品中残留
溶剂的实际浓度而定。浓度相差最好不超过两倍为宜。 必要时,应重新调整 。 • 药典上规定供试品取样量为0.1~1g,最好不超过0.5g, 取样量越大,灵敏度越高,但回收率越不容易符合要 求。
▪ 缺点:需要特定的顶空进样装置,成本较高,对沸点 较高的溶剂检测灵敏度不够,一般多应用于沸点100℃ 以下的溶剂
• 现一般采用自动顶空进样器
(2)直接进样
• 指将样品定量溶解于适当溶剂中,准确量取适量注入气 相色谱仪测定溶剂残留量的进样方法。进样体积一般 为2μL 以下。本法为通常采用的方法,适用于受热不易 分解的样品
通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置换室内的空气, 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是以建筑物内的污染物 为主要控制对象的。
根据换气方法不同可分为排风和送风。排 风是在局部地点或整个房间把不符合卫生标 准的污染空气直接或经过处理后排至室外; 送风是把新鲜或经过处理的空气送入室内。
对于为排风和送风设置的管道及设备等装 置分别称为排风系统和送风系统,统称为通 风系统。
• 2.进样方式 (1)顶空进样 • 顶空进样又分为溶液顶空和固体顶空。一般采用溶液
顶空,就是将样品溶解于适当溶剂中,置顶空瓶中保温 一定时间,使残留溶剂在两相中达到气液平衡,定量取气 体进样测定。
▪ 优点:在较低温度下进行,避免组分分解;减少溶解 样品的溶剂量和样品本身对色谱系统的干扰和污染, 缩短分析时间,增加色谱柱的寿命。
(二).如何根据已有的方法进行残留溶剂 的检测?
• 1.根据质量标准确定实验方案
• 主要是实验条件的选择(选择测定方法,选择色谱柱、 检测器、进样器等,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化学药物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编号:化学药物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二OO四年三月一日目录概述一、有机残留溶剂的确定(一)、通则(二)、确定进行残留量研究的有机溶剂时需要考虑的问题1、原料药制备工艺2、制剂及其临床应用特点(三)、残留溶剂分类及研究原则1、第一类溶剂2、第二类溶剂3、第三类溶剂4、第四类溶剂二.研究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一)、研究方法的建立1.GC法2.其他检测方法8(二)方法学验证1.专属性2. 检测限3. 定量限4. 线性5. 准确度6. 耐用性三、研究结果的分析及质量标准的制定(一)、有机溶剂残留量表示方法1、允许日接触量2、浓度限制3.两种表示方法的比较(二)、制定质量标准的一般原则及阶段性要求1、第一类溶剂2、第二类溶剂3、第三类溶剂四.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一)、附录中无限度规定和未收载的有机溶(二)、未知有机挥发物(三)、多种有机溶剂综合影响(四)、中间体的有机溶剂残留量(五)、制剂工艺对制剂有机溶剂残留的影响(六)、辅料有机溶剂残留的研究及对制剂的影响[附录][参考文献][起草说明][著者][概述]药物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根据国际化学品安全性纲要、美国环境保护机构、世界卫生组织等一些国际组织的研究结果,很多有机溶剂对环境、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因此,为保障药物的用药安全,控制产品质量,需要进行有机溶剂残留量的研究和控制。
本指导原则是在参考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zation of T 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ICH)的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指导原则,美国药典(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USP)25版、英国药典(British Pharmacopoeia, BP)2002年版、欧洲药典(European Pharmacopoeia,EP)2003年版、中国药典(Chinese Pharmacopoeia, CP)2000年版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以药物研究开发本身的规律为出发点,同时结合我国药物研发的特点,通过分析、研究有机溶剂残留问题与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之间的内在关系,总结形成的对有机溶剂残留问题的一般认识,希望可以帮助药物研发者科学合理的进行有机溶剂残留方面的研究,也为药物评价者提供一些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残留溶剂方法学验证方案阿莫西林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文件编号: VP-01-06-00-041方案起草方案审核方案批准生效日期:年月日1、概述在阿莫西林制备工艺中,使用了甲醇与丙酮两种对人体具有危害的二类溶剂,我公司为了确保阿莫西林原料中甲醇与丙酮的残留在国家要求范围内,开发了阿莫西林胶囊中甲醇与丙酮残留的检测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要求对此检测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
2、验证目的证明本方法能满足阿莫西林原料中甲醇与丙酮的残留溶剂测定,确保阿莫西林原料中甲醇与丙酮的残留溶剂检测方法准确、重现并耐用,检测结果数据真实可靠。
3、验证范围本验证方案适用于阿莫西林中甲醇与丙酮的残留溶剂检验方法验证。
4、确认小组成员及职责5、验证前的风险评估5.1验证小组人员按照《质量风险管理规程》,对分析方法进行了风险评估,确定了需进行方法确认的项目。
5.1.1严重性(S ): 危害可能产生后果的程度。
严重程度分为五个等级。
5.1.2可能性(P )影响检测结果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频率或概率,建立以下五个等级:5.1.3可检测性(D)检测到异常情况存在的能力的程度,定义如下:5.2风险优先数量等级判定(RPN)5.2.1风险等级判定标准的确定RPN是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可能性和可探测性三者乘积,用来衡量可能的仪器缺陷,以便采取可能的预防措施。
RPN = Severity(严重程度)×Possibility(发生的可能性)×Detection(可探测性)5.2.2风险评价和处理注:当RPN≤8,但严重性S为5时,仍需按中等以上风险进行后续控制。
麦克福新制药 VP-01-06-00-041 第 7 页共 24 页5.3风险分析麦克福新制药 VP-01-06-00-041第 8 页共 24 页6、验证前的准备6.1人员培训在本方案实施前,已对方案实施过程中涉及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方案顺利实施,做好培训记录,培训记录见表1。
表1 训确认表7、验证内容7.1验证项目及可接受标准麦克福新制药 VP-01-06-00-041第 9 页共 24 页7.2仪器配置检查(见表2)表2仪器配置表7.3验证所用的试剂及样品(见表3)表3验证所用试剂及样品麦克福新制药 VP-01-06-00-041第 10 页共 24 页7.3实验条件:检测器:FI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色谱柱:WEL-624 30m×0.32mm×0.25um升温程序:50℃,维持6min,60℃/min的速率升温至240℃,维持3分钟进样口温度:200℃检测器温度:260℃载气:氮气流速:2.98 ml/min分流比1:1 进样方式:顶空进样,顶空瓶平衡温度80℃,平衡时间30min7.4方法学验证7.4.1专属性试验7.4.1.1目的:确定所需测定的目标溶剂可以很好的分离,并且不会受到来自溶媒及可能出现的杂质的干扰。
7.4.1.2溶液的配制7.4.1.2.1空白溶剂:精密移取5mlDMAC置于20ml顶空瓶中,密封。
7.4.1.2.2甲醇贮备液:精密称取甲醇30mg,置于已有20mlDMAC的50ml量瓶中,加DMAC 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7.4.1.2.3甲醇定位溶液:精密量取甲醇储备液5ml置50ml量瓶中,用DMAC稀释至刻度,摇匀。
取5ml置于20ml顶空瓶中,密封。
7.4.1.2.4丙酮贮备液:精密称取甲醇50mg,置于已有20mlDMAC的50ml量瓶中,加DMAC 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7.4.1.2.5丙酮定位溶液:精密量取丙酮储备液5ml置50ml量瓶中,用DMAC稀释至刻度,摇匀。
取5ml置于20ml顶空瓶中,密封。
7.4.1.2.6对照溶液:精密量取甲醇贮备液5ml,丙酮储备液5ml置50ml量瓶中,用DMAC 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取5ml置于20ml顶空瓶中,密封。
7.4.1.2.7样品溶液:取样品约0.1g,置于20ml顶空瓶中,精密加入5mlDMAC溶解,密封。
密封,超声使其分散均匀,即得。
7.4.1.2.7样品-对照溶液:取样品约0.1g,置于20ml顶空瓶中,精密加入上述对照溶液5ml,密封,超声使其分散均匀,即得。
7.4.1.3测定分别将上述空白溶剂、甲醇定位溶液、丙酮定位溶液、对照溶液、样品溶液、样品-对照溶液混合溶液各进样1针,记录色谱图。
7.4.1.4可接受标准:■空白溶剂色谱图中目标峰出峰位置附近无显著干扰峰;■对照溶液谱图中甲醇和丙酮目标峰与相邻峰的分离度应不小于1.5,理论塔板数≥5000;■样品中可能出现的杂质对溶剂测定无干扰。
7.4.1.5试验结果(见表4)表4专属性试验结果7.4.2系统适用性试验7.4.2.1目的:确认用本仪器系统进行残留溶剂测定方法的验证符合要求。
7.4.2.2溶液的配制:系统适用性溶液的配制:取专属性项下对照溶液,作为系统适用性溶液。
7.4.2.3测定:取系统适用性溶液,连续进样6次,记录色谱图。
7.4.2.4可接受标准:■对照溶液连续6次进样所得图谱中目标峰峰面积RSD≤10%,保留时间的RSD≤1%■理论塔板数≥2000;■分离度≥1.57.4.2.5试验结果(见表5)表5 系统适用性试验结果7.4.3检测限7.4.3.1目的:确定在本色谱条件下,被测溶剂可以被检出的最低浓度。
7.4.3.2溶液的配制取专属性项下的甲醇定位溶液及丙酮定位溶液,用DMAC逐级稀释成一定浓度的溶液,精密移取5ml,置于20ml顶空瓶中,密封。
顶空进样,记录色谱图,直到符合S/N=3±1的标准,该浓度的溶液即为检测限溶液,取此溶液5ml共3份,分别置于20ml顶空瓶中,密封。
7.4.3.3测定:取检测限溶液,顶空进样,共3次,记录色谱图,计算各溶剂的最小检测限。
7.4.3.3可接受标准:符合S/N=3±17.4.3.4试验结果(见表6)表6检测限试验结果7.4.4定量限7.4.4.1目的:确定在本色谱条件下,被测溶剂可以被准确定量的最低浓度。
7.4.4.2溶液的配制取专属性项下的甲醇定位溶液及丙酮定位溶液,用DMAC逐级稀释成一定浓度的溶液,精密移取5ml,置于20ml顶空瓶中,密封。
顶空进样,记录色谱图,直到符合S/N=10±1的标准,该浓度的溶液即为定量限溶液,取此溶液5ml共5份,分别置于20ml顶空瓶中,密封。
7.4.4.3测定:取定量限溶液,顶空进样,平行操作共5次,记录色谱图,计算各溶剂的最小定量限。
7.4.4.3可接受标准:符合S/N=10±1,重复5份的峰面积RSD不大于10%7.4.4.4试验结果(见表7)表7定量限试验结果7.4.5线性与范围7.4.5.1目的:测试在定量限至限度标准的120%范围内,待测溶剂的响应值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
7.4.5.2溶液的配制:定量限:取定量限项下的浓度及平均峰面积值进行计算。
线性贮备液:取专属性项下甲醇储备液、丙酮储备液作为线性储备液。
线性溶液1:分别精密量取甲醇储备液、丙酮储备液各2ml,置50ml量瓶中,用DMAC 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甲醇24ug/ml,丙酮40ug/ml)。
线性溶液2:分别精密量取甲醇储备液、丙酮储备液各3ml,置50ml量瓶中,用DMAC 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甲醇36ug/ml,丙酮60ug/ml)。
线性溶液3:分别精密量取甲醇储备液、丙酮储备液各4ml,置50ml量瓶中,用DMAC 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甲醇48ug/ml,丙酮80ug/ml)。
线性溶液4:分别精密量取甲醇储备液、丙酮储备液各5ml,置50ml量瓶中,用DMAC 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甲醇60ug/ml,丙酮100ug/ml)。
线性溶液5:分别精密量取甲醇储备液、丙酮储备液各6ml,置50ml量瓶中,用DMAC 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甲醇72ug/ml,丙酮120ug/ml)。
7.4.5.3测定:精密量取各线性溶液5ml置于顶空瓶中,密封,顶空进样检测,记录色谱图,记录每个浓度点的峰面积。
以浓度对峰面积做回归曲线,以二次回归得到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
7.4.5.4可接受标准:线性相关系数R2不小于0.99。
7.4.5.5试验结果(见表8)表8线性与范围试验结果Excel绘制曲线并计算相关系数7.4.6准确度7.4.6.1目的:考察残留溶剂分析方法测定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
7.4.6.2溶液的配制;空白溶液:DMAC对照贮备溶液①:精密称取甲醇30mg、丙酮50mg置于已加入20ml DMAC的50ml量瓶中,用DMAC稀释至刻度并摇匀,即得。
对照贮备溶液②:精密称取甲醇30mg、丙酮50mg置于已加入20ml DMAC的50ml量瓶中,用DMAC稀释至刻度并摇匀,即得。
对照溶液①:精密量取对照贮备溶液①5ml置50ml量瓶中,以DMAC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取5ml置于20ml顶空瓶中,密封。
对照溶液②:精密量取对照贮备溶液②5ml置50ml量瓶中,以DMAC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取5ml置于20ml顶空瓶中,密封。
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本品0.1g,置20ml顶空瓶中,精密加入DMAC5ml,密封,超声使其分散均匀,摇匀,平行配制2份。
80%对照溶液:精密量取对照贮备溶液①4ml置50ml量瓶中,以DMAC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120%对照溶液:精密量取对照贮备溶液①6ml置50ml量瓶中,以DMAC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80%准确度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本品0.1g,置20ml顶空瓶中,精密加入80%对照溶液5ml,作为80%回收溶液,密封,超声使其分散均匀,摇匀,平行配制3份。
100%准确度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本品0.1g,置20ml顶空瓶中,精密加入对照溶液①5ml,作为100%回收溶液,密封,超声使其分散均匀,摇匀,平行配制3份。
120%准确度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本品0.1g,置20ml顶空瓶中,精密加入120%对照溶液5ml,作为120%回收溶液,密封,超声使其分散均匀,摇匀,平行配制3份。
7.4.6.3测定:取对照溶液①连续顶空进样5次,对照溶液②连续顶空进样2次,供试品溶液、80%准确度溶液、100%准确度溶液、120%准确度溶液顶空进样1次,记录色谱图,计算各浓度点的回收率。
计算公式:S V As Cs Ws Rf ⨯⨯= 221Rf Rf Rf +=%1005⨯⨯⨯=Wu Au Rf 残留 5f ⨯⨯F A R 测得量=%100-⨯加入量样品原有量测得量回收率=式中:Rf -----甲醇或丙酮的校正因子;1Rf -----五针对照液①中甲醇或丙酮的校正因子的平均值; 2Rf -----两针对照液②中甲醇或丙酮的校正因子的平均值; Rf -----对照液中甲醇或丙酮的校正因子的平均值; W S -----对照液中甲醇或丙酮的称样量,mg ; Cs -----对照品的含量,%;Vs -----对照品稀释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