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医案让你初通中医免费
中医经典医案
中医经典医案一、失眠症医案一位39岁男性患者,因失眠多年,耳鸣目眩,思绪游离,睡眠障碍,咽喉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象弦细洪数。
诊断:失眠,证属肝郁。
治疗:1、证实治法:用附子理气汤加减,六味地黄丸,治疗肝郁失眠;2、清理毒滞养益脾胃:用温中调气汤或佩兰解毒片,清肝利肠,清除毒滞,养益脾胃;3、活血行气:活血扶正,用五灵脑丸和补肾益气丸,循经活血行气,散静脉滞,注重活血行气,扶正振郁;4、祛邪药收脉:用白术甘草汤或玉环收脉丸,解除郁结,疏血行气,以祛邪收脉。
同时,加强日常调理:1、增加锻炼:多做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改善精神状态,改善失眠;2、恰当休息:每天固定睡眠时间,保持日夜节律,养成良好睡眠习惯;3、饮食调养:注意抗压饮食,如食用素材、海带及养生调味品,多食用补血气的食品;4、气候适度:保证室内外温度舒适,防止过度热或缺乏温度,让环境适宜睡眠。
二、颈椎病医案一位50岁男性患者,因颈腰疼痛及肩背酸痛多年,伴有眩晕头昏,双臂肢冷痛、麻木、疲乏,耳鸣,胸满腹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数。
诊断:颈椎病,证属血虚痹结。
治疗:1、收敛宣肺:温中补血,用藿香正气汤,收敛宣肺,养血补虚;2、温通经络:循经温通,改善血补不足,用补阳气血丸,活血通络,使血液流通畅达;3、提高免疫力:用参苓蓍根丸、九节棍汤,增强免疫力,减轻疼痛;4、调节神经:舒筋活血汤或六味豆板汤,调节神经,扶正除湿。
同时,加强日常调理:1、通畅经络:每天锻炼经络,注意不疲劳,穿衣要宽牢,颈部要保暖;2、休息宜偏睡:休息时注意保持脊柱静止,宜采取偏睡体位,不可久坐;3、正确操作:使用计算机时,要正确安排工作及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的不变性姿势;4、饮食清淡: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注意调理好营养摄入量。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一、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小李,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子,平时身体还算不错。
前段时间着凉后就开始咳嗽,自己吃了点止咳药,但是没什么效果,拖了大概一个星期,实在受不了就来找我看中医了。
二、初诊。
他来的时候,咳嗽声不断,那声音听起来又重又浊,就像个破风箱似的。
我先让他坐下,慢慢说说是怎么个情况。
小李就开始抱怨,说这咳嗽啊,白天晚上都不停,尤其是晚上,咳得他都睡不好觉,感觉嗓子里痒痒的,但是又没有多少痰,好不容易咳出点痰,还是那种白色黏腻的。
我给他把了把脉,发现脉象浮滑。
又看了看舌头,舌头胖大,苔白腻。
我心里就有了数,这就是典型的外感风寒,加上体内湿气有点重,导致肺气失宣,所以才一直咳嗽。
然后我给他开了个方子,用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
麻黄6克,杏仁10克,甘草6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紫苏叶10克。
我给他解释说:“这麻黄呢,就像一把小扫帚,把堵住你肺这个屋子门的冷风给扫走;杏仁能降肺气,让你这肺气顺溜点;甘草调和诸药;半夏、陈皮、茯苓呢,就是专门来对付你体内湿气的,把那些湿气都给化掉;紫苏叶既能帮着麻黄驱寒,又能让你这嗓子不痒。
”三、复诊。
过了三天,小李又来找我了。
这次他可高兴了,一进门就说:“大夫,您可真是神了!我吃了您开的药,咳嗽减轻了好多,晚上能睡个好觉了。
”我又给他把了把脉,脉象比之前平稳了些,舌头的胖大也稍微减轻了,苔还是有点白腻,不过比之前薄了。
我看这方子起效了,但是还得巩固巩固。
于是在原方的基础上,稍微调整了一下药量。
麻黄减为3克,因为寒邪已经去了一部分了,不能再用太多麻黄这种猛药了。
又加了6克白术,增强健脾祛湿的功效。
我对小李说:“你这就像打扫屋子,已经打扫得差不多了,但是有些角落还得再仔细清理清理,这白术就是专门来把那些小角落里的湿气给处理干净的。
”又过了一个星期,小李的咳嗽就完全好了。
他还特意来感谢我,说以后再也不敢小瞧中医了。
一、患者情况。
小赵是个女大学生,每次来月经的时候啊,那痛经就像个小恶魔一样折磨她。
中医经典案例
中医经典案例中医经典案例是中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通过经典案例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掌握诊断和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个经典的中医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的治疗原理和方法。
1. 案例一,张三患上了感冒,出现了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他去看中医师,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发现,张三的舌苔发黄,脉象偏数,属于风热感冒。
中医师给张三开了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并嘱咐他多喝水、多休息。
经过几天的治疗,张三的症状逐渐好转,最终痊愈。
2. 案例二,李四患上了慢性胃炎,经常出现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他通过朋友介绍去了一家中医诊所就诊。
中医师通过仔细的望诊和问诊,发现李四的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偏弦,属于胃热型慢性胃炎。
中医师给李四开了清热健胃的中药方剂,并嘱咐他饮食要清淡,忌烟酒。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李四的胃痛症状有了明显改善。
3. 案例三,王五患上了失眠症,每天晚上都很难入睡,白天感觉疲倦无力。
他去看了中医师,中医师通过望诊和问诊,发现王五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偏细,属于心血不足型失眠症。
中医师给王五开了滋补养心的中药方剂,并嘱咐他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熬夜。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王五的失眠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通过以上经典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法,结合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强调的是整体调理,重视疾病的根本原因,注重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因此,中医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调理全身,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希望大家能够更加了解和重视中医治疗,让中医这一宝贵的传统医学继续发扬光大。
中医百例医案
中医百例医案整理1、*,女,40余,五年前子宫切除,现双乳胀痛乳腺增生,自觉身体右侧有气,发胀排不出去,口干渴喜热饮,但湿湿嘴就喝不下去,中午头昏,太阳晒着就加重,不易出汗,想吃凉的但不敢吃,肝区叩击痛〔+++〕心下无压痛,舌干苔少花剥,脉浮寸弱,根40麻黄10桂枝40白芍10炙甘草20石膏80柴胡叶40黄芩15花粉20枳实15大黄〔另〕15厚朴80干20槟郎20鳖甲25茜草15旋复花10降香20木香10生25大枣4两剂,诸症减轻,肝区叩击痛〔+〕根40麻黄10桂枝40白芍10炙甘草20石膏80柴胡叶40黄芩15半夏15枳实15大黄〔另〕10干20鳖甲25茜草15牡蛎20生25四剂愈。
此案初诊时受病人情绪影响,思路混乱,虽然大方向不错但用药很杂,影响效果。
“假设胁下痞鞭去大枣加牡蛎四两〞2、*女40,几岁的时候家里失火得的阻塞性肺气肿,时轻时重,这一次发作,在医院输液每日八瓶〔具体不详〕,一周后日益加重,查CT胸前积液4CM心包积液,被动体位,口抬肩喘促,满布湿罗音哮鸣音,花剥苔,小便少,一输液就更出不来气,十枣汤一试,4克无效,第二天6克呕吐两次,喘息稍减,第三天8克上吐下泻臭秽20余次,稍觉闷气,没有其他病症,要求出院,医院有复查了一个CT:未见胸腔积液3、*女,因醉酒至胃痛干呕,头昏欲睡恶寒,买沉细无力,理中汤合麻附辛小半夏汤加桂枝2剂愈4、*女50,还风,恶寒咽痛头身痛,脉浮紧长数,发烧,先与麻黄汤,3个小时,没发汗,高热,面红体烫,服发汗片后汗出热退。
第二天复诊,已经不恶寒,体统消失,唯咽干痛失音,晨起口苦年,嘴里没味儿,大便出不来,脉浮弦,柴胡去半夏加黄连牡丹皮汤合桂枝汤加芒硝1剂愈。
这是近几年少有的麻黄汤不出汗的,是汗不得法还是胃气太弱.第二天就从太阳转少阳了,并且热较重,柴胡证后有柴胡加芒硝汤,是为外感病罢有实而设,此病人发热后便秘是为典型。
5、*女,70余,咽干痛白粘痰,全天口苦,纳眠二便均可,右关上浮滑有力,不恶寒,半夏泻心汤小剂量3剂愈6、*男,50余,因胸闷疼胃胀,去*医院检查为心脏血管狭窄,建议支架。
中医典型医案大全
中医典型医案大全一、心悸李某,女,65岁。
初诊:患者有冠心病史,因胸闷、心悸,服用多种药物效果不佳。
刻诊:心慌胸闷,动则加重,气短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西医诊断:冠心病。
中医诊断:心悸。
此为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治宜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方用归脾汤加减:处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龙眼肉15克,酸枣仁20克,柏子仁15克,茯神15克,木香6克(后下),炙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7剂后心悸明显减轻,精神好转。
上方继续服用7剂后诸症悉除。
按:患者年老体虚,心脾气虚,血不养心则心悸;脾气虚则乏力、气短;血虚则头晕;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脾虚血亏之象。
治宜健脾养心,气血双补。
归脾汤重用黄芪、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之气;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龙眼肉补益营血;茯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炙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
二、眩晕张某,女,45岁。
初诊:头晕耳鸣数月,视物昏花,精神疲倦。
平素经量多,色红兼有血块。
经前烦躁易怒,乳房胀痛,痛经明显。
刻诊:舌质红绛有瘀点,苔薄黄而干,脉弦数有力。
此属肝肾不足、阴虚阳亢之证。
治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处方:天麻20克(单煎兑入),山栀子15克,黄芩15克,石决明30克(先煎),川牛膝15克,杜仲12克(先煎),桑寄生15克,益母草30克,夜交藤3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7剂后头晕明显减轻,精神好转。
上方继续服用7剂诸症悉除。
按:患者年近更年之时精血已亏、冲任二脉受损。
症见经量多兼有血块为崩漏之先兆。
肾藏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而走于脑,肾精不足则脑髓空虚而头晕;肝肾不足则头晕兼见腰酸耳鸣;经前烦躁易怒、乳房胀痛、痛经明显均为阴虚肝旺之象;视物昏花为阴虚不能上承之象;舌质红绛有瘀点、脉弦数有力亦为阴虚阳亢之征。
故治宜平肝潜阳为主以滋养肝肾为辅使精血同补而疗效更佳。
方用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益母草活血调经;夜交藤安神定志。
中医灵魂:读这些医案体悟中医辨证论治精神!
中医灵魂:读这些医案体悟中医辨证论治精神!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引子前贤说,“读医不如读案”。
学医犹学弈,医案犹弈谱;学医犹学书,医案犹古帖;学医犹演兵,阵图无一不当究。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个道理也适于读案与行医。
一个好的医案胜过一篇长篇大论。
一个医家的理论再高,说得再好,如果没有医案可供揣摩,终究是纸上谈兵,难以得其真谛,“读医不如读案”就是这个意思。
1、补中益气汤治瘙痒患女刘某,年20岁。
患皮肤瘙痒年余,求治于湖南省雷声远医师。
述说初起病于四肢,继至全身,形如针眼小疹,奇痒难寐,每次发病后伴有上腹部痛,纳差,呕吐,曾2次以过敏性皮炎、胃炎住院,但出院未至半月再作。
后改服中药,几经易医,均以上述病因治疗,药进百剂而无效。
雷医师观其小疹布及全身,奇痒难耐,心烦不安,面色不华,舌淡胖,苔薄白,大便溏而腹部绵绵喜按,脉沉无力。
拟用补中益气汤加高良姜,重用参芪,药进五帖,其病若失。
(《岐黄用意——巧治疑难杂症》)按:皮肤瘙痒多因风、湿、热、虫、血虚与血热所致,然气虚者也非鲜见,雷医师屡以补中益气汤治之,效若桴鼓。
此案与上案以补中益气汤治疗面瘫,有异曲同工之妙。
2、六君子汤治遗精湖南茶陵陈华医师用六君子汤治疗遗精,屡获良效。
1974年夏日曾治欧某,患遗精已经数年,多则二日一次,甚则每天皆作,若与女人同坐则自遗涟涟。
常感神疲乏力,纳差便溏,记忆力减退,经西医多次检查无异常发现。
舌淡无华苔白而腻,脉濡不数。
辨为脾虚湿盛,投六君子汤加藿香6g,砂仁6g,服三剂见效,九剂而愈。
追访两年疗效巩固。
又以此法治年轻村民李某,服十余剂遗精亦止,次年喜添千金。
(《岐黄用意——巧治疑难杂症》)按:遗精之疾,多责之肾家,理当固涩为法。
然临证千变万化,不可拘泥。
仲师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虽然遗精,但纳差便溏,神疲乏力,显系脾虚湿盛之证,陈氏说:“余所以治脾者,其义就因于此。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引言经典医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典医案不仅反映了古代医生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还为后世的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详细解析几个经典医案,展示其中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医案一:曹氏《金匮要略》中的《阳明中风》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50岁,突然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初步判断为中风(脑卒中)。
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阳明经(手足阳明经)相关症状。
治疗方案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应采用温通法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配伍药物:使用大黄、芒硝、生姜等药物,以温通阳明经络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艾叶、辣椒等温性药物外敷患部,促进血液循环。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7天的治疗,患者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有所改善。
经复诊确认,患者康复良好。
医案二:《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发汗法》病情描述患者女性,年龄30岁,体温升高、出现寒战、头晕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表现,可以初步判断为伤寒(一种传染性传染性急性肠道传染病)。
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是治疗伤寒的主要方法。
治疗方案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应采用温开发汗为主要治疗方法。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药物选择:使用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以温开发汗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温水湿敷患者的额头和背部,促进体内湿气排出。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3天的治疗,患者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并且寒战、头晕等不适感也有所减轻。
经复诊确认,患者已基本康复。
医案三:《医宗金鉴》中的《胃脘冷满》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40岁,出现胃脘冷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老中医治疗鼻疾医案大全
老中医治疗鼻疾医案大全鼻疾孔伯华医案贺某,男,九月十一日。
肺经为湿热所郁而成鼻痔,业经溃破,涕中带血,耳窍亦闭塞,病在上焦,脉象滑数兼弦,当用辛黄清肺法加味。
生石膏五钱,炒甜葶苈三钱,生桑皮三钱,滑石块四钱,苏梗一钱,辛黄三钱,酒黄芩三钱,地骨皮三钱,杏仁泥三钱,槐花三钱,炒栀子三钱,全栝楼六钱,川牛膝钱半,薄荷三钱,知母三钱,荷叶一个犀黄丸六分(二次吞下)。
外用药:葛根三钱研细末,和膏常搽鼻孔中。
(《孔伯华医集》)。
施今墨医案邵某,女,41岁。
十多年来,每届夏历六、七月间即发病,眼鼻腭部胀痒,涕泪不止,喷嚏频繁,头部闷胀不适,口常干渴。
经北京协和医院检查,诊断为花粉性鼻炎。
舌苔薄白,脉弦微浮。
辨证:风热上扰鼻窍不通涕泪交流,头胀不适。
治法:以疏风清热,辛香通窍。
方药:矮康尖(后下)10克,鲜薄荷(后下)6克,苍耳子(炒)10克,辛夷花5克,香白芷5克,酒条芩10克,黄菊花10克,霜桑叶6克,木贼草10克,南花粉12克。
(《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陆观虎医案病者:潘某,男,44岁。
辨证:鼻病(鼻热)。
病因:肺胃郁热,感受风邪。
症候:鼻热发痒。
脉浮数。
舌红布刺,苔黄。
治法:散风清热。
方药:白蒺藜9克(去刺炒)炒赤芍9克,薄荷3克,连翘9克,炒栀子6克,鲜茅根15克,净银花9克,炒黄芩6克,蒲公英9克,炒川连3克,川通草3克(青黛拌)。
方解:白蒺藜、薄荷散风清热;连翘、银花清热解毒;栀子、黄芩、川连、川通草清热利水;炒赤芍、蒲公英散结活血,清热消肿;鲜茅根消瘀除热,利小便。
二诊:症候:经服前药鼻热已减,痒止风热见化。
脉细.舌质红,苔浮黄。
方药:前方去白蒺藜、薄荷,加大贝母6克,粉丹皮6克,散结化痰,泻火凉血和血,破瘀。
病者:王某,男,27岁。
辨证:鼻病。
病因:湿热上蒸。
症候:鼻红作痒。
脉细数。
舌红浮刺,苔黄。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茯苓皮6克,大贝母6克,土炒泽泻6克,焦苡米12克,炒赤芍6克,猪赤苓各6克,连翘6克,蒲公英9克(青黛粉拌),川通草3克,净银花6克,鲜茅根30克。
中医治疗孩子上热下寒医案
中医治疗孩子上热下寒医案《中医治疗孩子上热下寒医案》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小阳,他呀,身体可奇怪了。
他老是嘴巴长溃疡,喉咙也痛,就像有火在烧一样。
可是呢,他的脚却总是冰冰凉凉的,特别是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脚半天都暖不起来。
这可把他和他的爸爸妈妈急坏了。
小阳的爸爸妈妈带他去看了西医,做了好多检查,什么血常规啦,微量元素啦,检查结果出来呢,又说没什么大问题。
医生就开了些消炎止痛的药,让小阳吃。
小阳吃了药之后呀,嘴巴和喉咙的症状好像是好了一点,可脚凉的问题还是没解决,而且那些药吃多了,小阳的胃口也变得不好了,吃啥都没滋味。
这时候,小阳的奶奶就说话了。
奶奶说:“咱们呀,去找中医看看吧。
中医可神奇了呢,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说不定就能把小阳这怪毛病治好。
”小阳的爸爸妈妈想了想,觉得也对,就带着小阳去看了一个很有名的中医爷爷。
中医爷爷可和蔼了,他看着小阳,就像看着自己的小孙子一样。
他先问小阳平常都吃些啥呀,爱不爱喝水呀,晚上睡觉出汗不呀之类的好多问题。
小阳就一五一十地回答,他说他特别爱吃那些油炸的东西,像炸鸡呀,薯条呀,还爱喝甜甜的饮料。
中医爷爷听了就笑着说:“哎呀,小阳啊,你这嘴巴里长溃疡喉咙痛,就像是有个小火炉在上面烧呢,这就是你吃太多这些热性的东西闹的。
”小阳就好奇地问:“爷爷,那我脚凉又是为啥呀?”中医爷爷摸了摸小阳的头说:“你看啊,你上面吃了太多热的东西,身体里的火气都往上跑了,下面就没多少热气啦,就像一个房子里,上面的暖气开得太大了,下面就变得冷冷的了。
”然后中医爷爷就给小阳把了脉,看了看舌头。
中医爷爷说小阳的舌头红红的,就像一个小火球,但是舌苔呢,又有点白厚,这就是上热下寒的表现。
小阳听了似懂非懂的,他就问爷爷:“爷爷,那能治好吗?”爷爷笑着说:“当然能啦,爷爷给你开点中药,就像给你身体里的小火炉重新调整一下,让热气均匀分布。
”中医爷爷开的药可有意思了,有一些是凉凉的草药,就像小冰棒一样,可以把小阳嘴巴和喉咙里的火给降下去。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
医案1王某某,女,58岁。
病史:因胸前区闷痛反复发作5年余,加重1周,经检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髙血压病2级。
曾服参苓白术散治疗,服药后腹泻,服右归丸则感胃脘不适。
医案:纳差,气短,胸闷,耳鸣,喉中痰多,疲乏无力,二便调,舌淡红苔浊,脉沉弱。
中医诊断:胸痹 脾胃虚弱,痰湿阻滞西医诊断: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方药:加味温胆汤加减处方:竹茹、法半夏、胆星各10g,枳壳、橘红各6g,云苓、白术、丹参各15g,党参30g,苡仁20g,甘草5g。
服上方7剂后,胸闷胸痛已不明显,纳食增加,精神好转,痰少。
继续以上方调治月余,明显好转。
【按语】胸痹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病,病机为本虚标实,心阴阳不足,痰瘀阻滞。
张仲景认为胸痹是由于胸阳不振,下焦阴寒邪气上乘阳位所致,即'阳微阴弦',故多以辛温通阳之剂治之。
而近代研究冠心病多从'瘀'字着手,强调活血化瘀。
唐老师认为胸痹确为本虚标实,本虚有心阳(气)虚、心阴(血)虚,标实主要为痰瘀。
本患者以痰浊为多,唐老师在仲景辛温通阳的基础上,加甘温健脾法,既益气,又温通化浊,以温胆汤加味为主方治疗,加党参或白术,健脾和胃,以绝痰源,甘温与辛温并用。
医案2刘某,男,68岁,初诊时间。
病史:胸闷痛,反复发作,已四年余,发作时多服用冠心苏合丸,疼痛得以缓解。
心电图检查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医案:胸闷且痛,心悸盗汗,虚烦不得寐,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舌光剥干裂,舌红,脉细数。
中医诊断:胸痹 心肾阴虚,心神失养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方药:左归饮合生脉散加减处方:大生地15g、北沙参10g、山萸肉10g、枸杞子12g、麦冬30g、山药12g、茯苓1 2g、炙甘草4.5g、赤芍10g、白芍10g、五味子3g、酸枣仁10g、丹皮10g、丹参10g、蒲黄10g。
效果:服药7剂后胸痛心悸未作,夜能入寐,舌体较前湿润,惟劳累和情绪不佳时仍有胸闷。
老中医临床医案汇集
老中医临床医案汇集老中医在医学领域享有盛誉,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为人们的健康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向读者呈现一些精选的老中医临床医案,展示老中医的智慧和医术。
1. 刘大夫的奇功刘大夫是一位知名的老中医,他治疗过许多疑难杂症。
有一次,一位患者前来求治,他患有顽固性的头痛已经多年,经过各种西医治疗效果甚微。
刘大夫细致地询问了患者的病情,并仔细观察了患者的脉象和舌苔等情况。
他最终确定了一个诊断:患者的头痛是由于肝气郁结引起的。
刘大夫给患者开了一副特殊的中药方剂,并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饮食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头痛症状逐渐减轻,最终完全痊愈。
2. 张医生的神奇针灸张医生是一位擅长针灸疗法的老中医。
有一次,一位患者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而痛苦不堪,她在各种治疗方法尝试之后并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
她听说了张医生的针灸疗法,决定尝试一下。
在第一次治疗之后,患者感觉到腰部疼痛明显减轻。
经过连续几次的治疗,患者的疼痛症状完全消失了。
她对张医生的针灸疗法赞不绝口,感激不已。
3. 赵师傅的中药疗法赵师傅是一位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中医,他的中药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患有慢性咳嗽的患者。
患者曾经在西医治疗下没有获得明显的改善。
赵师傅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患者的咳嗽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引起的。
他为患者开了一副中药方剂,并嘱咐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保暖和养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咳嗽症状明显减轻,身体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4. 李老师的推拿疗法李老师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老中医,他擅长推拿疗法。
有一次,一位患者因为腰肌劳损引起的腰痛前来求治。
经过详细地询问和观察,李老师确定了患者的诊断。
他采用特殊的推拿手法,疏通患者体内的经络,缓解了患者的腰痛症状。
患者连续几次接受推拿疗法后,腰痛完全消失了。
她对李老师的推拿疗法赞叹不已,深深地感谢李老师的帮助。
老中医们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掌握了独特的治疗方法。
8位中医高手精彩验案赏析:看病就要找这样的好中医,一剂知二剂已,而且花钱少
8位中医高手精彩验案赏析:看病就要找这样的好中医,一剂知二剂已,而且花钱少中医不是慢郎中。
治病之快,在高手看来,快得无法想象。
凡是深谙四大经典,又有临床经验的老中医,那就是“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一剂知,二剂已”绝不夸张。
他们就是中医的“120”。
所谓的“慢郎中”是那些对经典一知半解,又没有跟师,又不懂脉法的半吊子。
这样的大夫有些是科班出来的,比某些没有进过学堂的民间中医连边都不沾。
从下面这些医案中,可以让您领略一下什么是高手。
附:7位名中医的诊病联系方式。
江西名老中医姚荷生用大剂麻黄治大汗痹症一剂而愈男性,常近酒色,炎暑外出经商,中途步行,双足灼热难忍,于清溪中洗濯,顷刻间脚痿不能任地,遂抬回家中,延姚诊治。
见其榻前堆置毛巾甚多,频频拭汗,尤以下肢为甚,但双足不冷,亦不恶风,口微渴,脉尺沉稍欠流利。
姚老根据季节、病史判断其属于《内经》所谓“湿热不攘”“着则生痿躄”者无疑。
但据大汗、脉尺沉以及患者的生活史,当兼有肾虚。
以苓桂术甘汤合二妙散化气行湿兼清热而不碍正虚之法,自以为考虑周全,私心窃慰。
谁知患者连服6剂,仅汗出稍减,足痿毫无起色。
患者焦急难耐,欲请“草药郎中”诊治,但此医常以猛药治疗顽疾,又未敢轻易领教,故而拜托姚老主持判定。
姚老自忖无能速效,半出虚心,半出好奇,不得不于另室窥之。
未几,草医果来,一见未及问病,即指患者脚曰:“你这是冒暑赶路,骤投冷水得的。
”姚叹其诊断之神,闻其不但确有把握治愈,并刻期3天下床行走,更觉得有观其处方之必要。
见其药用满纸,几达二十余味,反复玩味,似不出麻(黄)杏(仁)苡(仁)甘(草)法。
另草药外敷未见写处方。
患者见处方后,对麻黄用至2两深有顾虑。
草医有所察觉而申言:“照本意要用4两,你们害怕,今用2两绝不可少。
”为此,患者坚称姚老如不做主,绝不进服。
姚老根据现场见闻,再三考虑,该草医既然认识本病的发病原因,用药又无原则性错误,况大汗用麻黄《千金方》早有先例,但恐万一大汗亡阳,嘱其预备参末,以防不测。
最经典的中医医案十部
最经典的中医医案十部
中医医案数量众多,其中比较经典的十部医案如下:
1. 曹,四七。
早食颇受,晚食必胃痛呕吐。
阳气日微,浊阴聚则有形,夜痛至晓,阴邪用事乃剧。
半夏、姜汁、淡干姜、秦椒、厚朴、茯苓。
2. 陈。
宿病冲气胃痛,今饱食动怒痛发,呕吐,是肝木侵犯胃土,浊气上踞,胀痛不休,逆乱不已。
变为先寒后热,烦躁,面赤,汗泄,此为厥象。
厥阴肝脏之现症,显然在目。
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矣。
议用泻心法。
干姜、川连、人参、枳实、半夏、姜汁。
3. 杜。
酒客胃中酿热,嗔怒,亦令肝阳犯胃,今纳谷脘中微痛,乃阳逆失降。
酒家忌用甘腻,辛苦清降,平肝和胃治之。
川连、吴萸、半夏、姜汁、茯苓、橘红、竹沥。
4. 费,二九。
劳力气泄阳伤,胸脘痛发,得食自缓,已非质滞停蓄。
然初病气伤,久泄不止,营络亦伤,古谓络虚则痛也。
攻痰破气,不去病即伤胃,致纳食不甘,嗳噫欲呕,显见胃伤阳败。
当以辛甘温方。
人参、桂枝、茯苓、炙草、煨姜、南枣。
5. 顾氏。
天癸当绝仍来,昔壮年已有头晕。
七年前秋起胃痛若嘈,今春悲哀,先麻木头眩,痛发下部,膝胫冷三日,病属肝厥胃痛。
述痛引背胁,是久病络脉空隙,厥阳热气,因情志郁勃拂逆,气攻乘络,内风旋动,袭阳明,致呕逆不能进食。
中医医案——精选推荐
中医医案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美主治)48岁男性患者,畏寒4年,感后背发凉,时乍汗出,睡眠不安,常咳嗽。
其脉沉细,⾆质暗,苔薄⽩。
此为肾阳虚,⼼肾不交之症。
予以温补肾阳,交通⼼肾,健脾化痰治法,痰病痊愈。
王某某男 48岁初诊(2009年12⽉27⽇)畏寒4年,患者近4年畏寒,,感后背发凉,时乍汗出,睡眠不安,常咳嗽,咳少量⽩痰。
曾⾏X线胸⽚⽰:慢性⽀⽓管炎。
睡眠不安,精神可,饮⾷可,⼤便⼀⽇⼀⾏,⼩便正常。
诊其脉沉细,⾆质暗,苔薄⽩,考虑为肾阳虚,⼼肾不交之症,治以温补肾阳、交通⼼肾、健脾祛痰。
处⽅:⽠蒌⽪6g 苡⽶ 30g 茯神 15g ⽢草 6g ⼲姜3g 乌药 6g ⼩麦 30g(先煎)熟附⽚ 6g 通草 6g 黄连 3g 黄柏 15g 合欢⽪ 15g 川贝粉 6g ⽔煎服⽇⼀剂服七剂。
⼆诊(2010年1⽉3⽇)服上⽅后,以上各症皆有减轻,查⾆暗减轻,脉较前有⼒,继服上⽅14剂。
三诊(2010年1⽉17⽇)患者⾃觉症状明显减轻,嘱继以⾦匱肾⽓丸⼝服以善其后。
按:患者中年,肾⽓逐渐虚损,且⼼肾不交,⼼⽕不能下济肾⽔,睡眠不安,肺也易感凉⽽咳嗽,⾆脉亦是肾阳虚之表现,温补肾阳,交通⼼肾,健脾祛痰之法治之。
慢性胃炎(⽥⽟美主治)45岁男性患者,反复围捕疼痛三年,再发⼀周,⾃觉⼝⼲,⾝热甚,睡眠不安,脉沉细,⾆质暗,苔薄微黄。
此为胃中有热,阻碍⽓机所致,予以清热理⽓健脾之法治之,症状缓解。
陈某某男 45岁初诊(2009年12⽉27⽇)反复胃部疼痛3年。
患者胃部疼痛3年,间隙性发作,多为刺痛、胀痛。
曾⾏纤维胃镜检查室慢性胃炎。
近⼀周再发,时轻时重,⾃觉⼝感⾝热,睡眠不安,查其脉沉,⾆质红,太尉黄薄,此为胃中有热,阻碍⽓机,故胃痛睡眠差,予以清热降⽕、理⽓健脾之法治之。
处⽅:丹参 15g 炒⽩术 15g 茯苓神各15g ⽢草 6g 陈⽪ 10g 法夏 10g ⿅⾓霜 3g ⽩芍 30g ⼴⽊⾹ 6g ⾹附 15g 厚朴 15g 乌贼⾻ 15g ⽞胡 20g 苡⽶ 30g 檀⾹3g 7付,⽔煎服⽇⼀剂。
八大医案让你初通中医
八大医案让你初通中医&舌头看病症大全八大医案让你初通中医学医难,学中医尤难!--因此,元代名医王好古写的中医书名叫《此事难知》!而一旦通晓医理,就能以一当十,一通百通,就像清代名医陈修园写的书《医学实在易》!学习中医最关键的是什么?是"实(寒热燥湿风)、虚(阴阳气血津)"这两大系统(共10项要素),再辅之于脏腑(心肝脾肾胃)系统,基本上构成了中医的全部基础。
由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可以推导、叠加出中医所有的内容。
事实上,要掌握中医复杂的基础理论,只需通读如下八个名医治病的真实故事,就能够轻松熟知中医经典的"八纲辨证、五邪六淫、治病八法、中药方剂"等基本内容。
中医故事之一:死则甘愿偿命!(清代名医徐大椿)清朝名医徐大椿碰到一位这样的病人:酷暑之天气,病人"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而且"脉微肢冷,面赤气短"。
众多医生按照"热症"来治,给病人开出"寒凉之药"。
徐大椿的诊断却完全相反,认为这是"寒症",必须服用"温热之药"。
--结果病人的家人面有难色,不知道该听哪位医生的话。
毕竟,夏天酷暑,病人大汗,似乎按照"热症"来治更加稳妥一些。
而徐大椿则开出完全相反的药物,万一有误,岂不是火上浇油?!徐大椿斩钉截铁地说:"哪里有不自信而仅作尝试的道理,如果病人出现问题,我愿意以死来偿命!"结果病人勉强喝下徐大椿开的"大热之药",结果一剂药汗就止住了;冷凉的身体变得温暖,也能够很好地睡觉了。
随后,调节药方,不到十天就病愈了。
徐大椿之所以敢用大热之药,是因为:这个病人虽然有"大汗、面赤"等热症,但也有"肢冷"等寒症,这是寒热并杂、真寒假热的病症,需要用"参附汤"这样的热性药物进行救治。
胡希恕医案大全
胡希恕医案大全胡希恕医案选录 (转载)好大夫在线一、大阳病(表阳证)医案㈠桂枝汤方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目初诊。
3个月来,每目下午3 ~ 5点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汁出,舌苔薄白润,脉缓。
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肥背拘急,爲太阳表证。
脉缓,发热,汁出,爲营卫不和。
发热、汗出,尤其午后定特发热,爲大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处方:桂枝9g白芍9g生姜9g大枣4枚炙甘草6g结果:服2剂而解。
【按】需要说明的是,本案未记录煎服法,胡老师对讲解桂枝汤方证有独特见解,可参见有关论述。
这里要特别注意胡老师对《伤寒论》第54条的论述:'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长期定时发热的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当是'先期时发汗',本案应是下午3点钟前服药。
对此,胡老师特别指出,这是中医治未病的精神。
发热汗出贺某,男,8岁,1965年10月23目初诊。
外感发热1周不退,每目上午11:30出现发热(体温38°0左右),汗出,12: 00后热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目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
脉虚数,爲津虚有热。
见于定时发热,汗出,主在荣卫失调,爲大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处方:桂枝9g,白芍9g,生姜9g,大枣4枚,炙甘草6g结果:上药服2剂,上午已无发热,13:00后尚有低热(体温37.2~37.5°C),舌苔薄黄,脉尚稍数。
继与桂枝合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服3剂,诸症解。
大阳中风谢某,女,51岁,2004年9月26目初诊。
淋雨后发热,恶寒(体温38.6°C )头剧痛,全身酸胀、疼痛,鼻流清涕,经西药治疗1周后,仍低热(体温37.5C ),且汁出恶风,动则汁出明显,头隐隐作痛,鼻流清涕遇风寒加重,舌苔白,脉浮弱。
西医诊断爲上呼吸道感染。
脉浮弱,舌苔白,恶风恶寒,发热,汗出,头痛,鼻流清涕,太阳中风证。
新中医的经典医案
新中医的经典医案新中医的经典医案脘腹胀满、便溏长春中医学院教授肖永林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苏瑞君男患,李X X,56岁,1988年4月就诊。
患者自觉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已1年余。
开始时但觉食后作胀,移时略舒,后渐加重,终日胀满。
曾服酵母片,保和丸,木香顺气丸,紫蔻丸,宽胸顺气丸及汤药数剂。
初服之,暂觉宽' 松,服之既久,反不见效。
自以为病重药轻,又服槟榔四消丸2L 包,服后2小时左右,腹内鸣响,继之拘急而痛,泻下数次后,脘腹稍觉舒缓,逾时胀满更甚,腹内时痛,痛时则欲泻,虽泻而腹胀不减。
该患以往身体尚可,1年前曾因过食冷物而腹痛泄泻,用药治愈,之后渐觉食后作胀,脘腹满闷不舒,饮食减少。
饮食虽少,而胀满却越来越重。
渐觉周身倦怠,四肢疲乏无力,嗜卧多眠,大便多溏。
每于服食生冷之物及着凉(特别是腹部与脚)后,胀满加重。
如服食热物,俯卧于热炕上,或用热物敷于腹上,再按压揉摸,则胀满渐消,而腹中特觉温暖舒适。
患者形体消瘦,面色黄白,舌淡胖而润,脉细弱。
脘腹部按之平软,无疼痛不适之感。
细思疾病之整个过程,其病起于寒凉,加重于消导攻伐。
患者虽自言胀满,但并无腹部胀大之形。
细询之,是患者自觉脘部有堵塞不通畅之感,饮食减少,所以此病实为痞满。
因患者病程已逾1年,服消导顺气之品而反剧,且喜温暖而恶寒凉,因而证属脾胃虚寒,中阳不运。
拟用温中补脾之法,予理中汤加味:党参20g,白术15g,炙甘草10g,干姜15g,丁香10g,砂仁10g,川朴10g。
水煎服,日3次。
3剂后,自觉痞满减轻,腹部有温暖感,且排气也多。
既已见效,说明药已对证,效不更方,又投3剂,大见好转。
予附子理中丸20丸,每次1丸,日服3次。
1周后,胀满之感已消,食欲增加,大便已每日1次。
肢体疲乏无力、嗜卧等症皆大有好转,自觉体力已有所增强。
为巩固疗效,又继服理中丸与人参健] 脾丸而愈。
学生请老师谈谈此患的辨证思路。
老师凡诊治一个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屡治疗效不佳者,心中想的要比较全面,要考虑到各种可能性,首先要考虑到与以前不同的路子,尤其要注意到是虚证的可能。
经典医案
经典医案处方:附片80(先煎),生白术15,茯神15,制麻黄20,砂仁15,防风15,前胡30,黄芩25,青蒿25,醋鳖甲30,炒苏子25,陈皮15,法半夏45,生黄芪45,生地30,丹皮25,元参30,细辛15,三七25(另炖),人参15(另炖),炙甘草6,生姜80,水牛角片75(先煎),鲜竹沥250mL(兑服)。
分6~8次服完。
● 立四逆为大法:附片80,炙甘草6,生姜80,用四逆纳下归根,固护心肾;● 病家顽痰不化威胁生命,可立麻杏竹甘综合法为常法:炙麻黄20,炒苏子25,鲜竹沥250,炙甘草6,法半夏45,用此法将顽痰化为水,可多用几付;● 病人高热不退,用扶阳医学四逆败毒综合法的透营转气类型,大便通,烧即退;● 病人血小板只有7千,严重威胁生命,用升血小板粉剂,可使血小板每三天升高一倍,翻一番;再过三天,再升高一倍... ... 关键在于辨证麻杏甘石汤证之喘,看到患者的舌头较红,说明肺又干又热,可以直接把麻杏竹甘基本法:炙麻黄、杏仁、鲜竹沥、甘草,放进扶阳立法的结构之中去治疗。
麻黄汤证的喘,是寒邪束表,皮毛不开,所以病人会喘,那么针对性的将麻杏竹甘法中的炙麻黄改为麻黄就可以了。
小青龙汤证的喘,其舌头是比较水滑的,说明患者的肺又湿又冷,在麻杏竹甘法的结构里再加上“半夏独大”,效果就好①疲劳综合证赵某,女,29岁,2015年5月19日初诊。
主诉:疲倦乏力三个月。
现容易疲劳,常四肢乏力,浑身困倦,肩部酸痛,口腔溃疡,舌淡苔白,脉弱。
此患者疲乏乃因气血不足、虚火上炎所致,治当益气补中、引火归元,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潜阳封髓丹化裁。
处方:生黄芪30克,生白术15克,陈皮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党参15克,炙甘草15克,生甘草10克,当归15克,熟附子10克,炒龟板15克,黄柏10克,砂仁15克,山茱萸3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医嘱:注意休息,不要熬夜,饮食宜清淡,忌肥腻辛辣醇酒之品,节房室,畅情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医案让你初通中医学医难,学中医尤难!因此,元代名医王好古写的中医书名叫《此事难知》!而一旦通晓医理,就能以一当十,一通百通,就像清代名医陈修园写的书《医学实在易》!学习中医最关键的是什么?是"实(寒热燥湿风)、虚(阴阳气血津)"这两大系统(共10项要素),再辅之于脏腑(心肝脾肾胃)系统,基本上构成了中医的全部基础。
由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可以推导、叠加出中医所有的内容。
事实上,要掌握中医复杂的基础理论,只需通读如下八个名医治病的真实故事,就能够轻松熟知中医经典的"八纲辨证、五邪六淫、治病八法、中药方剂"等基本内容。
中医故事之一:死则甘愿偿命!(清代名医徐大椿)清朝名医徐大椿碰到一位这样的病人:酷暑之天气,病人"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而且"脉微肢冷,面赤气短"。
众多医生按照"热症"来治,给病人开出"寒凉之药"。
徐大椿的诊断却完全相反,认为这是"寒症",必须服用"温热之药"。
结果病人的家人面有难色,不知道该听哪位医生的话。
毕竟,夏天酷暑,病人大汗,似乎按照"热症"来治更加稳妥一些。
而徐大椿则开出完全相反的药物,万一有误,岂不是火上浇油?!徐大椿斩钉截铁地说:"哪里有不自信而仅作尝试的道理,如果病人出现问题,我愿意以死来偿命!"结果病人勉强喝下徐大椿开的"大热之药",结果一剂药汗就止住了;冷凉的身体变得温暖,也能够很好地睡觉了。
随后,调节药方,不到十天就病愈了。
徐大椿之所以敢用大热之药,是因为:这个病人虽然有"大汗、面赤"等热症,但也有"肢冷"等寒症,这是寒热并杂、真寒假热的病症,需要用"参附汤"这样的热性药物进行救治。
这是从"祛实"的角度来说的。
从"补虚"的角度来说,病人因热而大汗不止而产生"亡阳"这种阳虚病症,需要用"参附汤"这样的补虚药物进行救治。
徐大椿也很慎重地总结,如果病人不是有"肢冷"等寒症症状,则仍是热症,误用热性药物即死!关键词:祛寒(补阳)参附汤[温法(补法)][医案原文]毛履和之子介堂,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脉微肢冷,面赤气短,医者仍作热证治。
余曰:"此即刻亡阳矣,急进参附以回其阳。
"其祖有难色。
余曰:"辱在相好,故不忍坐视,亦岂有不自信而尝试之理,死则愿甘偿命。
"方勉饮之。
一剂而汗止,身温得寐,更易以方,不十日而起。
同时,东已许心一之孙伦五,病形无异,余亦以参附进,举室皆疑骇,其外舅席际飞笃信余,力主用之,亦一剂而复。
但此证乃热病所变,因热甚汗出而阳亡,苟非脉微足冷,汗出舌润,则仍是热证,误用即死。
(《洄溪医案》)中医故事之二:夫有是病,则有是药!(清代名医王孟英)有位姓石的病人在夏天患病,广泛寻找名医,结果病势每日都在恶化,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
这时才请王孟英诊治。
王孟英根据各种复杂的病症诊断后,说道:“这是暑热致病,服用寒凉的…白虎汤‟就能马上治愈,怎么拖延了这么久呀?”古代之人大多都懂一些中医。
病人的父亲因为病人大便溏泻,属于医书上说的寒病,见王孟英开的方子属于寒凉之药,就不敢给儿子服用。
王孟英解释说:“看病要对症下药,这个并不用这个药方,就没有更急稳妥的药方了!”病人的父亲听了,很有些姑且服用这种药的意思。
但他的儿子,也就是病患者自己拿过方子一看,说道:“我觉得胸中一团冷气,汤水都得热烫才能喝下,这种寒凉要怎么能服用呢?”结果病人自己坚决不肯服用。
最后,病人家属广泛征求天下名医,讨论是否能服用这种药?座中有医生说到:“王孟英肠热胆坚,非常值得信赖,如果还不信,我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其他很多医生也这样说。
最后,王孟英用“白虎汤”进行加减(即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对个别药进行增加或削减),一剂药喝下去,咽喉立刻就畅通了,三剂药喝下去,各种病症都消失了。
因为这个病症非常复杂,综合判断,还是属于暑热留在肺部,所以,要用寒凉的白虎汤进行祛热。
关键词:祛热白虎汤[清法][医案原文]暑热稽肺石诵羲,夏杪患感,多医广药,病势日增,延逾一月,始请孟英诊焉。
脉至右寸关滑数上溢,左手弦数,耳聋口苦,热甚于夜,胸次迷闷,频吐粘沫,啜饮咽喉阻塞,便溏尿赤,间有詀语。
曰:此暑热始终在肺,并不传经,一剂白虎汤可愈者,何以久延至此也?乃尊北涯出前服方见示,孟英一一阅之,惟初诊顾听泉用清解肺卫法,为不谬耳。
其余温散升提,滋阴凉血,各有来历,皆费心思,原是好方,惜未中病。
而北涯因其溏泄,见孟英君石膏以为治,不敢与服。
次日复诊,自陈昨药未投,惟求另施妥法。
孟英曰:我法最妥,而君以为未妥者,为石膏之性寒耳。
第药以对证为妥,此病舍此法,别无再妥之方,若必以模棱迎合为妥,恐贤郎之病不妥矣,北涯闻而感悟,颇有姑且服之之意。
而病者偶索方一看,见首列石膏,即曰我胸中但觉一团冷气,汤水皆须热呷,此药安可投乎?坚不肯服。
然素仰孟英手眼,越日仍延过诊,且告之故。
孟英曰:吾于是证,正欲发明,夫邪在肺经,清肃之令不行,津液凝滞,结成涎沫,盘踞胸中,升降之机亦窒,大气反能旁趋而转旋,是一团涎沫之中,为气机所不流行之地,其觉冷也,不亦宜乎。
且予初诊时,即断为不传经之候,所以尚有今日,而能自觉胸中之冷,若传入心包,则舌黑神昏,方合吴古年之犀角地黄矣。
然虽不传经,延之逾月,热愈久而液愈涸,药愈乱而病愈深,切勿以白虎为不妥,急急投之为妙,于是有敢服之心矣。
而又有人云:曾目击所亲某,石膏甫下咽,而命亦随之。
况月余之病,耳聋泄泻,正气已亏,尤宜慎用。
北涯闻之惶惑,仍不敢投,乃约异日广征名士,会商可否,迄孟英往诊,而群贤毕至,且见北涯意乱心慌,情殊可悯。
欲与众商榷,恐转生掣肘,以误其病,遂不遑谦让,援笔立案云:病既久延,药无小效,主人之方寸乱矣。
予三疏白虎而不用,今仍赴召诊视者,欲求其病之愈也。
夫有是病,则有是药,诸君不必各抒高见,希原自用之愚。
古云:鼻塞治心,耳聋治肺,肺移热于大肠则为肠澼,是皆白虎之专司,何必拘少阳而疑虚寒哉!放胆服之,勿再因循,致贻伊戚也。
座中顾听泉见案,即谓北涯曰:孟英肠热胆坚,极堪倚赖,如犹不信,我辈别无善法也。
顾友梅、许芷卿、赵笛楼亦皆谓是。
疏方以白虎加西洋参、贝母、花粉、黄芩、紫苑、杏仁、冬瓜仁、枇杷叶、竹叶、竹茹、竹黄,而一剂甫投,咽喉即利。
三服后,各恙皆去,糜粥渐安,乃改甘润生津,调理而愈。
(《王氏医案》卷二)中医故事之三:从“卧病待尽”到“亲知见骇之”!(清代名医张子和)清代名医张子和有个亲戚,患有大便燥结的病症,除此以外,别无他病。
常常不敢吃饱,如果吃饱了,那么解起大便就非常艰难。
服用过巴豆等大泻之药,结果泻完了又燥结。
如此很多年了,结果怕药性太暴,不敢服用,只能卧病等死。
后来,张子和为这位病人诊断,发现他两手的脉息,都滑实有力,就判断病人属于燥症,就用“大承气汤”这种药,并随后让病人服用“麻子仁丸”等药,还让病人吃润肠的食物,结果病人在百余日重新强健起来,所以亲眼看多他的人都非常吃惊于前后的变化。
关键词:祛燥(补津液)大承气汤(麻子仁丸)[下法(补法)][医案原文]戴人过曹南省亲,有姨表兄,病大便燥涩,无它症,常不敢饱食,饱则大便极难,结实如针石。
或三五日一如圊,目前星飞,鼻中出血,肛门连广肠痛,,痛极则发昏,服药则转剧烈,巴豆、芜花、甘遂之类皆用之,过多则困,泻止则复燥。
如此数年,遂畏药性暴急不用,但卧病待尽。
戴人过诊,其两手脉息、俱滑实有力,以大承气汤下之,继服神功丸、麻仁丸等药,使食菠葵菜,及猪羊血作羹,百余日充肥,亲知见骇之。
呜呼!粗工不知燥分四种:燥于外则皮肤皴揭,燥于中则精血枯涸,燥于上咽鼻焦干,燥于下则便溺闭结。
夫燥之为病,是阳明化也,水寒液少,故如此。
虽可下之,当择而药之,巴豆可以下寒,甘遂芫花可以下湿,大黄、朴硝可以下燥。
《内经》曰:“辛以润之,咸以软之。
”《周礼》曰:“以滑养窍。
”(《儒门事亲?燥形》)中医故事之四:血通气畅,故病霍然而愈!(清代名医王清任)江西巡抚已经74岁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却只能露胸而睡,这种症状已经七年了。
最后,巡抚派人名医王清任去诊治。
王清任分析到:这位患者年高体弱,夜间睡觉胸部不盖被子,拖延治疗这么久,可以推知:胸中窒闷,气滞血瘀,胸中必有血瘀(属于“湿”类病症的一种),需用祛湿的“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淤。
结果服用5付药后,果然,血通气畅,此病霍然而愈。
关键词:祛湿血府逐瘀汤承气汤[消法][医案原文]江西巡抚阿霖公,年七十四,夜卧露胸可睡,盖一层布则不能睡,已经七年,召余诊之,此方五付痊愈。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中医故事之五:先生之术,可谓神矣!(近代名医曹颖甫)有一个姓叶的人,在大暑之夜,游览大世界屋顶花园,凉风徐徐,又吃了很多冷饮,当时特别惬意。
可以不一会儿,就觉得怕冷,头痛,急忙回家躺下睡觉。
可恰又逢有朋友来访,勉强起身坐在院中与朋友周旋。
夜深,朋友散去,后背更觉寒冷,头更痛了。
自己服用紫苏、生姜等发汗的药物服用,只出了微汗,但还是不管事。
第二天早晨来请曹颖甫看病,病人刚被家人搀扶到楼下,就立刻急呼关窗户(怕风),而且病人吐出很多绿色痰浊。
病人的两个手臂出汗,摸上去有些潮湿。
曹颖甫诊断为根据病人头痛、怕风、汗出等症状,知道病人是因感受风邪而致,所以开出祛风的“桂枝汤”加减。
第二天,病人没有再来复诊。
后来,有一天曹颖甫走在路上,又碰到了这位姓叶的人,他拱手相谢:上次的病仍你一次治愈。
先生之术,可谓神矣。
关键词:祛风桂枝汤[汗法][医案原文]治一湖北人叶君,住霞飞路霞飞坊。
大暑之夜,游大世界屋顶花园,披襟当风,兼进冷食,当时甚为愉快。
顷之,觉恶寒,头痛,急急回家,伏枕而睡。
适有友人来访,乃强起坐中庭,相与周旋。
夜阑客去,背益寒,头痛更甚,自作紫苏生姜服之,得微汗,但不解。
次早乞诊,病者被扶至楼下,即急呼闭户,且吐绿色痰浊甚多,盖系冰饮酿成也,两手臂出汗,抚之潮,随疏方用:桂枝四钱、白芍三钱、甘草钱半、生姜五片、大枣七枚、浮萍三钱。
加浮萍者,因其身无汗,头汗不多故也。
次日未请覆诊。
某夕,值于途,叶群拱手谢曰:前病承一诊而愈,先生之术,可谓神也。
中医故事之六:“诸证悉愈”与“不可不慎”!(明朝名医薛立斋)有位叫做李序庵的老人,有学生赠送他“坎离丸”的丸药,老人很高兴地服用。
名医薛立斋知道这件事后,对老人说:你的肝肾两脉,数而无力(数:即脉来急促;数而无力:多见阴虚证或其他虚证),所以,你身体属虚,应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