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资料大全

合集下载

石英材料知识点总结大全

石英材料知识点总结大全

石英材料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石英的基本属性1. 化学式:SiO22. 分子量:60.08 g/mol3. 密度:2.65 g/cm³4. 硬度:7(莫氏硬度)5. 莫氏硬度:7二、石英的物理性质1. 颜色:石英的颜色多种多样,可以是无色、白色、灰色、黄色、粉红色、红色、蓝色、绿色等。

其中无色或透明的石英最为常见。

2. 透明度:石英通常是透明或半透明的,但也有不透明的石英。

3. 光泽:玻璃光泽至金刚光泽。

4. 断口:贝壳状断口,有时呈不规则状。

5. 晶体形态:六方晶系,常见的晶体形态包括针状、柱状、板状等。

6. 光学性质:双折射,一般来说,纯净的石英是无色的,但由于其中的微量杂质的存在,可能会出现各种颜色的石英。

7. 磁性:石英通常是无磁性的。

8. 导电性:石英是非导电性的。

三、石英的化学性质1. 石英是一种氧化物矿物,化学式为SiO2。

其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在常规条件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四、石英的产地和分布1. 产地:石英分布广泛,其产地包括巴西、美国、加拿大、中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南非等地。

2. 分布情况:石英是地壳中非常常见的矿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各个地方。

在岩石中常以颗粒状、块状或晶体形式存在。

五、石英的应用领域1. 建筑材料:石英作为一种耐磨、耐压的材料,常用于建筑领域,如墙体装饰、地板、台面等。

2. 玻璃制造:石英是玻璃的重要原料,其高熔点和化学稳定性使其成为玻璃制造的重要原料之一。

3. 电子工业:石英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能和高热稳定性,因此被广泛用于电子工业中的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制造等领域。

4. 化工领域:石英是一种化学稳定性高的材料,在化工领域广泛用于制备化学试剂容器、反应器等。

5. 饰品制造:石英的透明性和高硬度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珠宝和装饰材料。

6. 工业用砂:石英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用砂原料,用于制备耐火材料、磨料和砂纸等。

7. 水处理:石英砂被广泛用于水处理中,用于除铁、除锰、除氟、除氨等。

钛材料知识点总结大全

钛材料知识点总结大全

钛材料知识点总结大全钛材料是一种轻量、高强度、耐腐蚀的金属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医疗器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钛材料,下面将对钛材料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1. 钛材料的物理性能钛是一种具有金属光泽的银白色金属,其密度为4.51克/立方厘米,比重仅为1/2.7,属于轻质金属。

此外,钛的熔点为1668摄氏度,具有良好的的耐高温性能。

2. 钛材料的化学性能钛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能在大多数化学介质中稳定存在。

它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可以在酸、碱、盐等腐蚀介质中长期使用而不受腐蚀。

3. 钛材料的机械性能钛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其抗拉强度可以达到600-1000兆帕,屈服强度为550兆帕。

此外,钛材料还具有优秀的韧性和疲劳强度,适用于各种动态负荷条件下的使用。

4. 钛材料的加工性能钛材料的加工性能相对较差,主要表现为高硬度、难切削、易产生变形和割裂等特点。

因此,在加工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工艺和措施来保证钛材料的加工质量。

5. 钛材料的热处理钛材料通常采用α-β相结构,可通过热处理来调整其组织结构,提高其力学性能。

常用的热处理工艺包括固溶处理、时效处理、等温回火处理等。

6. 钛合金的分类钛合金是指钛与其他金属元素形成的合金,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能分为α型、α+β型、β型和ψ型等不同种类的钛合金。

7. 钛材料的表面处理钛材料的表面处理可以提高其表面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常见的表面处理工艺包括阳极氧化、阳极电泳涂层、喷砂处理等。

8. 钛材料的焊接钛材料的焊接相对较为复杂,主要问题包括氧化、氢捕集、氢致脆、热影响区等。

适当的焊接工艺和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这些问题。

9. 钛材料的应用领域钛材料具有轻量、高强度、耐腐蚀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医疗器械、化工、海水淡化等领域。

10. 钛材料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钛材料的生产工艺和性能不断改善,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

化学材料物性大全

化学材料物性大全

目录目录 (1)盐酸;氢氯酸 (7)硫酸 (8)硝酸;硝镪水 (9)高氯酸 (10)乙酸;醋酸;冰醋酸 (10)乙醇;酒精;羟基乙烷 (11)甲醇;木精;木醇 (11)重铬酸钾;红矾钾 (12)碘化汞 (12)氯化钴 (13)硫酸肼;硫酸联氨 (13)乌洛托品;六亚甲基四胺;1,3,5,7-四氮杂金刚烷;1,3,5,7-四氮杂三环(3.3.1.1.3.7)癸烷;六胺;胺仿;HMTA (14)磷酸二氢钾 (15)硼砂;四硼酸钠 (15)硼酸 (16)氯化钾 (16)氢氧化钠;烧碱;火碱;苛性钠 (17)碳酸钠;纯碱;苏打 (17)溴百里酚蓝 (18)甲酚红 (18)酚酞;3,3-双(4-羟苯基)-1(3H)-异苯并呋喃酮 (19)酚酞;3,3-双(4-羟苯基)-1(3H)-异苯并呋喃酮 (20)依地酸钙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20)乙二胺四乙酸;乙底酸;EDTA;亚乙基二次氮基四乙酸 (21)氯化铵;硇砂 (21)氨水 (22)硫酸镁;泻盐 (22)碳酸钙 (23)氢氧化镁 (23)硫化钠;硫化碱 (24)氰化钾 (24)铝 (25)锰 (25)铁 (26)【中文名称】维生素C;抗坏血酸;L-抗坏血酸;L-3-氧代苏己糖醛内酯 (26)【中文名称】乙二胺;1,2-二氨基乙烷 (27)【中文名称】磷酸氢二钾 (27)【中文名称】氟化钠 (28)【中文名称】硝酸镁 (28)【中文名称】过氧化氢;双氧水 (29)【中文名称】氢氟酸 (30)【中文名称】氩 (31)【中文名称】铬 (32)【中文名称】镉 (33)【中文名称】碘化亚汞 (34)【中文名称】AM-101;2,2`-硫代双(4-叔辛基酚氧基)镍 (34)【中文名称】铅 (35)【中文名称】促进剂PX;N-乙基-N-苯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 (36)【中文名称】铋 (37)【中文名称】钼 (37)【中文名称】银 (38)【中文名称】乙酸铵 (39)【中文名称】硫酸亚铁铵;莫尔盐 (40)【中文名称】硝酸银 (41)【中文名称】硫酸汞 (41)【中文名称】亚硫酸钠 (42)【中文名称】二氧化锰 (43)【中文名称】硝酸铅 (44)【中文名称】二羟基酒石酸;四羟基丁二酸 (45)【中文名称】氢氧化镁 (45)【中文名称】氯化镁 (46)【中文名称】乙酐;醋酐;乙酸酐;无水乙酸 (47)【中文名称】四氯化碳;四氯甲烷;全氯甲烷 (48)【中文名称】氯仿;三氯甲烷 (49)【中文名称】柠檬酸;枸橼酸;2-羟基丙烷-1,2,3-三羧酸 (50)【中文名称】砷 (51)【中文名称】铍 (52)【中文名称】钴 (53)【中文名称】硒 (54)【中文名称】双硫腙;打萨宗;二苯基硫卡巴腙 (55)【中文名称】硫代硫酸钠;大苏打;海波;五水和硫代硫酸钠;脱氯剂 (56)【中文名称】乙二胺;1,2-二氨基乙烷 (57)【中文名称】亚硫酸钠 (58)【中文名称】高氯酸 (59)【中文名称】苯酚;石炭酸 (60)【中文名称】亚铁氰化钾;黄血盐;六氰络铁(Ⅱ)酸钾;黄血盐钾 (61)【中文名称】硫酸铜;胆矾;蓝矾 (62)【中文名称】氯化铵;硇砂 (63)【中文名称】溴酸钾 (63)【中文名称】溴化钾 (64)【中文名称】硫代硫酸钠;大苏打;海波;五水和硫代硫酸钠;脱氯剂 (65)【中文名称】磷酸二氢钠 (66)【中文名称】酚酞;3,3-双(4-羟苯基)-1(3H)-异苯并呋喃酮 (67)【中文名称】氯仿;三氯甲烷 (67)【中文名称】乙酸铵 (69)【中文名称】氯化钡 (69)【中文名称】硝酸钡 (70)【中文名称】甲基红 (72)【中文名称】碳酸钡 (72)【中文名称】铬酸钡 (73)【中文名称】硫酸钠;元明粉;无水芒硝 (74)【中文名称】铬酸钾 (75)【中文名称】氨水 (75)【中文名称】氯化钙 (76)【中文名称】高锰酸钾;灰锰氧 (77)【中文名称】氢氧化铝 (78)【中文名称】铵矾;铝铵矾;铵明矾;硫酸铝铵 (78)【中文名称】氯化钠 (79)【中文名称】硝酸汞 (80)【中文名称】氢氧化铝 (81)【中文名称】碳酸钠;纯碱;苏打 (82)【中文名称】柠檬酸钠;枸橼酸钠 (83)【中文名称】氟化钠 (84)【中文名称】丙酮;2-丙酮 (84)【中文名称】乙酸钠;醋酸钠 (85)【中文名称】硝酸镧 (86)【中文名称】亚砷酸钠 (87)【中文名称】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重碳酸钠;小苏打;焙烧苏打;重碱 (88)【中文名称】碳酸钠;纯碱;苏打 (88)【中文名称】氟化钠 (89)【中文名称】硝酸钾 (90)【中文名称】氯胺T (91)【中文名称】氯化氰 (92)【中文名称】乙酸锌 (92)【中文名称】磷酸二氢钾 (93)【中文名称】异烟酸 (94)【中文名称】氰化钾 (95)【中文名称】甲基橙;4-(4-二甲氨基)苯基偶氮基)苯磺酸钠;对二甲氨基偶氮苯磺酸钠;C.I.酸性橙52;C.I.13025;金莲橙D;半日花素B (96)【中文名称】磷酸二氢钠 (96)【中文名称】砷 (97)【中文名称】碘化钾 (98)【中文名称】氯化亚锡;二氯化锡 (99)【中文名称】三氧化二砷;亚砷酐;砒霜;白砒;亚砷酸酐 (100)【中文名称】聚乙烯醇 (101)【中文名称】砷化氢;砷化三氢 (101)【中文名称】溴化汞 (102)【中文名称】硫脲;硫代碳酰二胺 (103)【中文名称】硼氢化钾;钾硼氢 (104)【中文名称】硒 (104)【中文名称】环己烷;六氢化苯;六亚甲基;六环烷 (105)【中文名称】亚硫酸钠 (106)【中文名称】碘酸钾 (107)【中文名称】3,3`-二氨基联苯胺;3,3`,4,4`-四氨基联苯;3,3`-4,4`-联苯四胺 (108)【中文名称】甲苯;甲基苯;苯基甲烷 (109)【中文名称】甲苯;甲基苯;苯基甲烷 (110)【中文名称】碘化亚汞 (111)【中文名称】高锰酸钾;灰锰氧 (112)【中文名称】重铬酸钾;红矾钾 (113)【中文名称】氯化亚锡;二氯化锡 (113)【中文名称】溴酸钾 (114)【中文名称】溴化钾 (115)【中文名称】钯 (116)【中文名称】亚硫酸钠 (117)【中文名称】磷酸二氢铵;磷酸一铵 (118)【中文名称】硝酸镁 (118)【中文名称】二羟基酒石酸;四羟基丁二酸 (119)【中文名称】锡 (120)【中文名称】钒 (121)【中文名称】百里酚蓝 (122)【中文名称】锡 (122)【中文名称】铋 (123)【中文名称】维生素C;抗坏血酸;L-抗坏血酸;L-3-氧代苏己糖醛内酯 (124)【中文名称】磷酸二氢铵;磷酸一铵 (125)【中文名称】高碘酸钾 (126)【中文名称】氟化铵 (126)【中文名称】乙酸钠;醋酸钠 (127)【中文名称】1,1,2-三氯乙烯 (128)【中文名称】四氯乙烯;全氯乙烯 (129)【中文名称】溴仿;三溴甲烷 (130)【中文名称】溴仿;三溴甲烷 (131)【中文名称】丙酮;2-丙酮 (132)【中文名称】氮 (133)【中文名称】溴仿;三溴甲烷 (134)【中文名称】甲醇;木精;木醇 (134)【中文名称】苯并(a)芘;1,2-苯并芘 (135)【中文名称】环己烷;六氢化苯;六亚甲基;六环烷 (136)【中文名称】苯 (137)【中文名称】乙酐;醋酐;乙酸酐;无水乙酸 (138)【中文名称】氧化铝;矾土 (139)【中文名称】二氯甲烷 (140)【中文名称】滴滴涕;二二三;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 (140)【中文名称】六六六;六氯化苯;六氯环己烷 (141)【中文名称】林丹;高丙体六六六;γ-六氯环己烷 (142)【中文名称】乳糖 (143)【中文名称】草酸铵 (143)【中文名称】醇溶蓝;苯胺蓝 (144)【中文名称】N,N-二乙基对苯二胺 (144)【中文名称】氯化汞;升汞;二氯化汞 (145)【中文名称】氯 (145)【中文名称】异丙醇;2-丙醇;二甲基甲醇 (146)【中文名称】酒石酸钠钾;罗谢尔盐 (147)【中文名称】铀 (147)【中文名称】氯化钾 (148)【中文名称】乙腈;甲基氰;氰基甲烷 (148)【中文名称】丙烯腈;氰代乙烯;2-丙烯腈;乙烯基腈;谷粒熏蒸剂 (149)【中文名称】甲醛;福尔马林;亚甲基氧 (150)【中文名称】碘 (150)【中文名称】乙醛 (151)【中文名称】丙烯醛;2-丙烯醛 (151)【中文名称】三氯乙醛;氯醛 (152)【中文名称】二氯甲烷 (153)【中文名称】1,2-二氯乙烷;(二)氯化乙烯 (153)【中文名称】环氧氯丙烷;表氯醇;氯甲基环氧乙烷;1-氯-2,3-环氧丙烷;γ-氯亚丙基氧化物;α-表氯醇 (154)【中文名称】乙苯;苯基乙烷 (154)【中文名称】对二甲苯;1,4-二甲苯 (155)【中文名称】间二甲苯;1,3-二甲苯 (156)【中文名称】邻二甲苯;1,2-二甲苯 (156)【中文名称】苯乙烯;苏合香烯;肉桂烯;乙烯基苯;苯基乙烯 (157)【中文名称】氯苯 (158)【中文名称】邻苯二甲酸二壬酯;增塑剂DNP (159)【中文名称】对二氯苯;1,4-二氯苯 (159)【中文名称】邻二氯苯;1,2-二氯苯 (160)【中文名称】1,2,4,5-四氯苯 (161)【中文名称】六氯苯;六氯代苯;过氯苯 (161)【中文名称】异辛烷;2,2,4-三甲基戊烷 (162)【中文名称】梯恩梯;2,4,6-三硝基甲苯;三硝基甲苯 (163)【中文名称】邻硝基甲苯 (164)【中文名称】间硝基甲苯;1-甲基-3-硝基苯;3-硝基甲苯 (165)【中文名称】2,4-二硝基甲苯;1-甲基-2,4-二硝基苯; (166)【中文名称】梯恩梯;2,4,6-三硝基甲苯;三硝基甲苯 (167)【中文名称】对硝基氯苯 (168)【中文名称】邻硝基氯苯 (169)【中文名称】间硝基氯苯 (170)【中文名称】氯乙烯 (171)【中文名称】氯乙烯 (172)【中文名称】1,1,2-三氯乙烯 (173)【中文名称】2-氯丁二烯;2-氯-1,3-丁二烯 (174)【中文名称】苯乙烯;苏合香烯;肉桂烯;乙烯基苯;苯基乙烯 (175)【中文名称】三乙胺 (176)【中文名称】苯胺;阿尼林油 (177)【中文名称】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 (178)【中文名称】乙酸乙酯;醋酸乙酯 (179)【中文名称】ε-己内酰胺;己内酰胺;六氢化-2H-吖庚因-2-酮;2-酮基六亚基亚胺;环己酮异肟 180【中文名称】二硫化碳 (181)【中文名称】石油醚 (182)【中文名称】吡啶;氮杂苯 (183)【中文名称】氯胺T (184)【中文名称】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 (185)【中文名称】氯 (186)【中文名称】N,N-二乙基对苯二胺 (187)【中文名称】乙酸锌 (188)【中文名称】氯化铁;三氯化铁 (188)【中文名称】乙酸镉 (189)【中文名称】钼酸铵 (190)【中文名称】对硫磷;一六0五;E-605;硫代磷酸-O,O-二乙基-O-对硝基苯基酯;乙基对硫磷;乙基1605; (191)【中文名称】甲基对硫磷;甲基一六0五;硫代磷酸-O,O-二甲基-O-对硝基苯基酯 (192)【中文名称】内吸磷;一0五九;E-1059;硫代磷酸O,O-二乙基-O-2-乙硫基乙基酯 (194)【中文名称】马拉硫磷;马拉松;4049;二硫代磷酸O,O-二甲基-S-(1,2-二乙酯基乙基)酯 (195)【中文名称】乐果;二硫代磷酸O,O-二甲基-S-(2-甲氨基-2-氧代乙基)酯 (196)【中文名称】敌敌畏;O,O-二甲基-O-(2,2-二氯乙烯基)磷酸酯 (197)【中文名称】百菌清;2,4,5,6-四氯苯二甲腈;2,4,5,6-四氯-1,3-苯二甲腈;2,4,5,6-四氯-1,3-二腈苯;1,3-二腈-2,4,5,6-四氯苯 (199)【中文名称】甲萘威;西维因;甲氨基甲酸-1-萘酯;胺甲萘;1-萘基-N-甲基氨基甲酸酯 (200)【中文名称】溴氰菊酯;敌杀死;凯素灵;凯安宝;α-氰基苯氧基苄基(1R,3R)-3-(2,2-二溴乙烯基)-2,2二基甲环丙烷羧酸酯 (202)【中文名称】甲氰菊酯;灭扫利;α-氰基-3-苯氧基苄基-2,2,3,3-四甲基环丙烷羧酸酯 (203)【中文名称】氯菊酯,二氯苯醚菊酯;(3-苯氧苄基)顺式,反式-(±)-3-(2,2-二氯乙烯基)-2,2-二甲基环丙烷羧酸酯 (204)【中文名称】氯菊酯,二氯苯醚菊酯;(3-苯氧苄基)顺式,反式-(±)-3-(2,2-二氯乙烯基)-2,2-二甲基环丙烷羧酸酯 (206)【中文名称】氰戊菊酯;速灭杀丁;α-氰基-3-苯氧苄基-(R,S)-2-(4-氯苯基)-3-甲基丁酸酯;敌虫菊酯 (207)【中文名称】四乙基铅 (208)【中文名称】柠檬酸;枸橼酸;2-羟基丙烷-1,2,3-三羧酸 (209)【中文名称】柠檬酸铵 (210)【中文名称】钼 (211)【中文名称】钴 (211)【中文名称】钛 (212)【中文名称】乌洛托品;六亚甲基四胺;1,3,5,7-四氮杂金刚烷;1,3,5,7-四氮杂三环(3.3.1.1.3.7)癸烷;六胺;胺仿;HMTA (213)【中文名称】钒 (214)【中文名称】锑 (215)【中文名称】铍 (216)【中文名称】桑黄素;桑色素 (217)【中文名称】硼酸 (218)【中文名称】铊 (218)【中文名称】溴 (219)【中文名称】硫酸铁 (220)【中文名称】硼 (221)【中文名称】水杨醛;邻羟基苯甲醛; (222)【中文名称】硼酸 (223)【中文名称】硼砂;四硼酸钠 (224)【中文名称】碘化汞 (225)【中文名称】硫酸锌;皓矾 (226)【中文名称】碘化钾 (227)【中文名称】氯化铵;硇砂 (228)【中文名称】硝普钠;亚硝基铁氰化钠 (228)【中文名称】柠檬酸钠;枸橼酸钠 (229)【中文名称】次氯酸钠 (230)【中文名称】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2-羟基苯甲酸;2-羟基安息香酸 (231)【中文名称】磺胺;对氨基苯磺酰胺 (232)【中文名称】盐酸乙二胺 (233)【中文名称】亚硝酸钠 (233)【中文名称】草酸钠 (234)【中文名称】高锰酸钾;灰锰氧 (235)【中文名称】硫酸铈 (236)【中文名称】三氧化二砷;亚砷酐;砒霜;白砒;亚砷酸酐 (236)【中文名称】硫氰酸钾 (237)【中文名称】淀粉 (238)【中文名称】二氧化氯;过氧化氯 (239)【中文名称】N,N-二乙基对苯二胺 (240)【中文名称】甘氨酸;氨基醋酸;氨基乙酸 (240)【中文名称】亚砷酸钠 (241)【中文名称】亚氯酸钠 (242)【中文名称】二氧化氯;过氧化氯 (243)【中文名称】氯化铁;三氯化铁 (244)【中文名称】硫酸镁;泻盐 (245)【中文名称】葡萄糖 (246)【中文名称】叠氮化钠 (247)【中文名称】硫酸钾 (248)【中文名称】碳酸锂 (248)【中文名称】碳酸钙 (249)【中文名称】氯化镁 (250)【中文名称】次氯酸钠 (251)【中文名称】二氯乙酸;二氯醋酸 (252)【中文名称】三氯乙酸;三氯醋酸 (253)盐酸;氢氯酸【英文名称】hydrochloric acid; Meiotic acid【结构或分子式】ClH【相对分子量或原子量】36.46【密度】1.187【熔点(℃)】-114.8【沸点(℃)】-84.9【性状】无色液体。

塑胶材料资料物性大全

塑胶材料资料物性大全

塑胶材料资料物性大全塑胶材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合成材料。

塑胶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可压性和可拉伸性,使其成为制造各种产品的理想选择。

本文将概述塑胶材料的物性特点,包括其化学性质、机械性能、热学性质、电学性质等方面。

1.化学性质:塑胶材料通常是由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聚合物。

根据聚合物的不同,塑胶材料可以被分为热塑性塑胶和热固性塑胶。

热塑性塑胶可以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地软化和再硬化,而热固性塑胶一旦固化则不可熔化。

塑胶材料的化学性质决定了其与其他物质的相容性和稳定性。

2.机械性能:塑胶材料的机械性能是评估其强度、韧性和刚性的重要指标。

塑胶材料的强度取决于其分子结构和晶化程度。

不同的塑胶材料具有不同的强度和韧性,可以通过添加增强剂和填充剂来改善其机械性能。

3.热学性质:塑胶材料的热学性质决定了其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的性能。

热塑性塑胶材料具有良好的热可塑性,可以通过加热软化和成型。

然而,高温对于热固性塑胶材料可能导致分解和失去结构稳定性。

4.电学性质:塑胶材料通常是电绝缘材料,可以用于制造绝缘部件和电器设备。

塑胶材料的电学性质包括电阻率、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

这些性质决定了塑胶材料在电场中的行为和性能。

5.包装性能:塑胶材料通常用于制造各种包装材料,如塑料袋、瓶子和容器。

塑胶材料的包装性能包括抗冲击性、刚度和透明度。

这些性能可以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优化,以满足包装材料的功能需求。

总之,塑胶材料的物性特点是多样且广泛的。

不同类型的塑胶材料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机械性能、热学性质和电学性质,以适应各种应用需求。

了解塑胶材料的物性特点对于正确选择和应用塑胶材料至关重要。

大一建筑材料知识点大全

大一建筑材料知识点大全

大一建筑材料知识点大全一、概述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大一学习建筑的学生来说,了解一些基本的建筑材料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一学生应该了解的建筑材料知识点,帮助他们在学习建筑过程中对材料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木材1. 木材的种类:常见的木材有实木和人工板材两种,实木分为软木和硬木,人工板材包括刨花板、密度板等。

2. 木材的性质:木材具有轻质、抗压、耐磨等特点,但也容易受潮、变形等。

3. 木材的用途:木材常用于建筑的地板、家具等方面。

三、石材1. 石材的种类:常见的石材包括大理石、花岗岩、砂岩等。

2. 石材的性质:石材具有耐磨、抗压、耐酸碱等特点,但也容易吸水、易受污染。

3. 石材的用途:石材常用于建筑的立面、地面等方面。

四、混凝土1. 混凝土的成分: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子、骨料等组成。

2. 混凝土的性质:混凝土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特点,但也容易开裂、受潮。

3. 混凝土的用途:混凝土常用于建筑的结构部分,如梁、柱等。

五、钢材1. 钢材的种类:常见的钢材有角钢、槽钢等。

2. 钢材的性质:钢材具有高强度、耐腐蚀等特点,但也容易受火灾影响。

3. 钢材的用途:钢材常用于建筑的结构部分,如钢梁、钢柱等。

六、玻璃1. 玻璃的种类:常见的玻璃有透明玻璃、装饰玻璃等。

2. 玻璃的性质:玻璃具有透明、坚硬等特点,但也容易破碎。

3. 玻璃的用途:玻璃常用于建筑的窗户、幕墙等方面。

七、砖瓦1. 砖瓦的种类:常见的砖瓦有砖块、空心砖等。

2. 砖瓦的性质:砖瓦具有强度高、保温性好等特点,但也容易吸水、易受污染。

3. 砖瓦的用途:砖瓦常用于建筑的墙体、地面等方面。

八、屋面材料1. 屋面材料的种类:常见的屋面材料有瓦片、沥青瓦等。

2. 屋面材料的性质:屋面材料具有防水、耐久性好等特点,但也容易受到风吹雨打。

3. 屋面材料的用途:屋面材料常用于建筑的屋顶。

九、绝缘材料1. 绝缘材料的种类:常见的绝缘材料有保温材料、隔音材料等。

《材料科学基础》试题大全

《材料科学基础》试题大全

《材料科学基础》试题库一、名词解释1、铁素体、奥氏体、珠光体、马氏体、贝氏体、莱氏体2、共晶转变、共析转变、包晶转变、包析转变3、晶面族、晶向族4、有限固溶体、无限固溶体5、晶胞6、二次渗碳体7、回复、再结晶、二次再结晶8、晶体结构、空间点阵9、相、组织10、伪共晶、离异共晶11、临界变形度12、淬透性、淬硬性13、固溶体14、均匀形核、非均匀形核15、成分过冷16、间隙固溶体17、临界晶核18、枝晶偏析19、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20、反应扩散21、临界分切应力22、调幅分解23、二次硬化24、上坡扩散25、负温度梯度26、正常价化合物27、加聚反应28、缩聚反应29、30、二、选择1、在柯肯达尔效应中,标记漂移主要原因是扩散偶中_____。

A、两组元的原子尺寸不同B、仅一组元的扩散C、两组元的扩散速率不同2、在二元系合金相图中,计算两相相对量的杠杆法则只能用于_____。

A、单相区中B、两相区中C、三相平衡水平线上3、铸铁与碳钢的区别在于有无_____。

A、莱氏体B、珠光体C、铁素体4、原子扩散的驱动力是_____。

A、组元的浓度梯度B、组元的化学势梯度C、温度梯度5、在置换型固溶体中,原子扩散的方式一般为_____。

A、原子互换机制B、间隙机制C、空位机制6、在晶体中形成空位的同时又产生间隙原子,这样的缺陷称为_____。

A、肖脱基缺陷B、弗兰克尔缺陷C、线缺陷7、理想密排六方结构金属的c/a为_____。

A、1.6B、2×√(2/3)C、√(2/3)8、在三元系相图中,三相区的等温截面都是一个连接的三角形,其顶点触及_____。

A、单相区B、两相区C、三相区9、有效分配系数Ke表示液相的混合程度,其值范围是_____。

(其中Ko是平衡分配系数)A、1<Ke<K0B、Ko<Ke<1C、Ke<K0<110、面心立方晶体的孪晶面是_____。

A、{112}B、{110}C、{111}11、形成临界晶核时体积自由能的减少只能补偿表面能的_____。

中级实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级实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级实物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材料学知识点1. 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工程材料中的一类重要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热、导电、塑性和机械性能,主要分为铁、铝、铜、镁等金属材料。

2. 非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是指除金属材料以外的其他工程材料,如塑料、橡胶、玻璃、陶瓷等材料,具有轻质、绝缘、耐腐蚀等特点。

3.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成的,具有高强度、轻质、耐磨损等特点,常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

4. 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材料,其尺寸在纳米级别,具有优异的光、电、磁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化工等领域。

二、机械知识点1. 机械设计:机械设计是指根据物体的功能需求和实际工作条件,设计出能够满足要求的机械构件或装置。

2. 机械加工:机械加工是利用机床进行材料的切削、成形、焊接等加工工艺,包括车削、铣削、钻削、磨削等多种工艺。

3. 机械传动:机械传动是指机械装置中用来传递动力和运动的装置,可以分为齿轮传动、链传动、皮带传动等。

4. 机械维修:机械设备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磨损、故障等问题,需要进行维修和保养,包括润滑、清洁、更换零部件等。

三、电子知识点1. 电路原理:电路原理是电子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电压、电流、电阻等基本概念,以及串联、并联、混联电路的分析方法。

2. 电子元件:电子元件是构成电路的基本部件,包括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晶体管等,在电子设备中起着重要作用。

3.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是利用电子技术制造的各种设备,包括计算机、手机、电视、音响、摄像机等。

4. 电子技术:电子技术是指利用电子器件、电子元件进行电路设计、制造和应用的技术,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

四、化工知识点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常见的有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等。

2. 化工原理:化工原理是指利用化学知识和工程原理来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原理,包括传质、传热、反应动力学等。

道材资料大全

道材资料大全

石料与集料 1. 通常将石料与集料统称为砂石材料,它们是道路与桥梁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最大的一宗材料。

2. 造岩矿物是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简称矿物。

3. 石料的主要化学成分分为氧化硅,氧化钙、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镁,以及少量的氧锰,三氧化硫等。

4. 在道路工程中,通常按照氧化硅SiO2含量<52%、52%~65%和>65%,将石料分为碱性集料,中性集料,酸性集料。

5. 孔隙率:石料空隙体积占石料总体积(包括开口空隙和闭口空隙)的百分率。

6. 石料吸入水分的能力称为吸水性,其大小可用吸水率和饱水率来表征。

7. 抗冻性是指石料在保水状态下,能够经受反复冻结和融化而不破坏,并不严重降低强度的能力。

测定方法有直接冻融法和硫酸钠坚固性法。

8. 石料应具备一定的抗压、抗剪、抗弯拉强度,以及抵抗荷载冲击、剪切和摩擦作用。

石料的抗压强度和磨耗率用于评价石料技术等级。

9. 石料抗压强度主要取决于其矿物组成、结构及孔隙构造。

10. 磨耗率:砂石材料抵抗撞击、边缘剪力和摩擦的联合总用的能力。

可采用洛杉矶磨耗试验或狄法尔磨耗试验进行测定。

11. 集料是由不同粒径矿质颗粒组成的混合料,它包括天然砂、人工砂、卵石和碎石,以及各类工业冶金矿渣。

12. 集料粒径分为粗集料和细集料。

在水泥混凝土中其分界尺寸4.75mm ,在沥青混合料中通常为2.36mm 。

13. 集料的级配是指集料中各种粒径颗粒的搭配比例或分布情况。

级配对水泥混凝土及沥青混合料的强度、稳定性及施工和易性有显著的影响,级配设计也是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重要组成成分。

用分级筛余率、累计筛余率、和通过百分率来表示集料的级配。

14. 集料的针片状颗粒为颗粒的最小厚度方向与最大长度方向的尺寸之比小于1:3的颗粒。

15. 集料的表面特征主要是集料的粗糙程度及孔隙特征,它与集料的材质、岩石结构、矿物组成及其冲刷、受腐程度有关。

16. 粗集料起骨架作用,应具备一定的强度、耐磨、抗磨耗和抗冲击性能等,这些利用压碎值、磨光值、磨耗值和冲击值等指标确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氏体:渗碳体分布在碳过饱和的铁素体基体上的两相混合物。

马氏体:碳在 -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称马氏体,用M表示。

奥氏体:碳溶于γ-Fe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用A 或γ表示。

过冷奥氏体:处于临界点A1以下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残余奥氏体:马氏体转变是不完全的,即使冷却到Mf点,也总有部分奥氏体未能转变而残留下来。

时效处理:合金工件经固熔热处理后在室温或稍高于室温保温,以达到沉淀硬化的目的。

淬火临界冷却温度(Vk):过冷奥氏体连续转变时,共析钢以大于该冷却速度冷却时,将只发生马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组织。

淬透性: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获得淬硬层深度的能力。

是钢在规定条件下的一种工艺性能。

淬硬性:淬硬性是指钢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即硬化能力.再结晶:指经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当淬火我恶毒足够高,时间足够长时,通过形核长大形成等轴无畸变新晶粒的过程。

重结晶:固态金属及合金在加热(或冷却)通过相变点时,从一种晶体结构转变成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

变质处理:向金属液体中加入一些细小的形核剂,使它在金属液形成大量分散的人工制造的飞自发晶核,从而获得细小的铸造晶粒,达到提高材料性能的目的。

调制处理:淬火加高温回火的热处理,简称调制。

1.奥氏体、过冷奥氏体、残余奥氏体有何异同?2.画出共析碳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 C 曲线,标明各点、线、区的意义;并指出影响C曲线形状和位置的主要因素;说明合金元素对 C 曲线位置及形状的影响。

答:在C曲线的下面还有两条水平线;M s线和M f线,它们为过冷奥氏体发生低温转变的开始温度和终了温度。

所以C曲线表明,在A1以上,奥氏体是稳定的,不发生转变,能长期存在;在A1以下,奥氏体不稳定,要发生转变,转变之前处于过冷状态,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取决于其转变的孕育期,在曲线的“鼻尖”处(约550℃时)孕育期最短,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最小。

“鼻尖”将曲线分成两部分,在上面随温度下降(即过冷度增大)孕育期变短,转变速度加快;在下面,随着温度下降孕育期增长,转变速度变慢。

C曲线的位置和形状与奥氏体的稳定性及分解转变的特性有关,而后二者是决于化学成分和加热时的状态等,所以影响C曲线的因素主要是奥氏体的成分和加热条件。

合金元素对 C 曲线位置及形状的影响:除铝钴以外,几乎所有溶入奥氏体中的合金元素,都能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

3.试比较索、屈氏体、马氏体和回火索氏体、回火屈氏体、回火马氏体之间在形成条件、金相形态与性能上的主要区别。

回火屈氏体: 300~500℃回火后,得到铁素体基体与大量弥散分布的细粒状渗碳体的混合组织。

此时铁素体未发生再结晶,仍呈马氏体针形,但其中的渗碳体比回火马氏体中的碳化物粗。

在电子显微镜下,细粒状渗碳体沿一定方向分布.回火索氏体: 00~650℃回火,得到粗粒状渗碳体和再结晶多边形铁素体的混合组织。

用金相显微镜可以清晰地鉴别。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出渗碳体粒子已明显聚集长大.马氏体:马氏体的形态与钢的成分、原始奥氏体晶粒大小和形成条件有密切关系。

马氏体一般不超过奥氏体的晶界。

奥氏体晶粒愈小,则马氏体愈细。

回火马氏体: 100~350℃回火时,得到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下贝氏体的混合组织,其中主要是回火马氏体。

回火马氏体由极细的ε碳化物和低过饱和度的α固溶体组成。

在显微镜下,高碳回火马氏体为黑色针状,低碳回火马氏体为暗板条状,中碳为两者的混合。

回火马氏体中极细的ε碳化物粒子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低碳板条马氏体回火后看不到析出物,因为只有碳原子的偏聚,其形态基本不变。

4.淬透性和淬透层深度有何联系与区别?影响钢的淬透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淬透性是钢在规定条件下的一种工艺性能,是确定的,可以比较的,它与工件尺寸、冷却介质无关。

它只用于不同材料之间的比较,是通过尺寸、冷却介质相同的淬硬层深度来确定的。

淬透层深度是指实际工件具体条件下淬得的马氏体和半氏体层的厚度,是变化的,同一材料的淬透层深度与工件尺寸、冷却介质有关。

工件尺寸小,介质冷却能力强,淬硬层深。

影响因素:合金元素、碳含量、奥氏体化温度、钢中未熔第二相。

5.为什么细晶粒钢强度高,塑性、韧性好?细晶强化,不但提高钢强度,而且改善钢的塑韧性;晶粒尺寸小晶界越多,位错的阻力越大,塑韧性好;晶粒尺寸越小,在一定体积内的晶粒数越多,对于同样的变形量来说,变形可以分散在更多的晶粒内进行,而且每个变形晶粒较均匀,不会产生过分的应力集中,强度高;晶粒尺寸小,晶粒曲折弯多,不利于裂纹的扩展,断裂前可以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因而塑性较好。

6.马氏体的本质是什么?它的硬度为什么很高? 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它的脆性?答: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为非扩散型转变。

转变形成碳在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过饱和碳在α铁中造成很大的晶格畸变,并与晶体中的缺陷发生强烈的交互作用,结果产生很强的固溶强化和加工硬化效应,使马氏体硬度特高。

7.什么是钢的回火脆性?如何避免?答:在某些温度范围内回火时,会出现冲击韧性下降的现象,称回火脆性。

第一类回火脆性,又称不可逆回火脆性。

这种回火脆性是不可逆的,只要在此温度范围内回火就会出现脆性,目前尚无有效消除办法。

回火时应避开这一温度范围。

第二类回火脆性,又称可逆回火脆性防止办法:⑴回火后快冷。

⑵加入合金元素W (约1%)、 Mo(约0.5%)。

该法更适用于大截面的零部件。

8.确定下列钢件的退火方法,并指明目的及退火后的组织:(1)经冷轧后的15钢板,要求降低硬度:完全退火降低硬度完全退火后为珠光体组织(2)ZG35铸造齿轮:去应力退火消除铸造加工在齿轮中造成的残余内应力(3)锻造过热的60钢锻坯:扩散退火减少断坯的化学成分和组织不均匀性(4)具有片状渗碳体的T12钢坯。

球化退火将钢坯总的渗碳体球化,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为以后淬火准备。

以Al-4%Cu 合金为例,说明时效的组织和性能变化。

铝合金的自然时效与人工时效有何区别?选用自然时效和人工时效的原则是什么?时效指淬火后得到的铝合金过饱和固溶体在一定温度下随时间延长而分解,导致合金强度升高的现象。

在室温下合金自发强化的过程为自然时效,若在一定加热温度下进行的时效过程为人工时效。

原则:根据零件温度来确定时效方法、根据零件要求的时效强化效果、根据铝合金种类及工件批量大小生产效率等。

铝合金的强化途径有哪些?简述铝合金强化的热处理方法?答:铝合金的强化方法有加工硬化、固熔强化、异相强化、弥散强化、沉淀强化、复合强化和晶界强化等。

热处理方法:铸锭均匀化处理、回复和再结晶退火、固溶处理(淬火)、时效、形变处理、回归处理等?????什么是细晶强化,其强化机理是什么?答:铝合金由于晶粒细化,晶界增加,或晶界自身强化而引起的强化。

晶粒细化产生的晶界强化来源与两个方面:晶界对位错运动的阻力大于晶内;相邻晶粒取向不同使晶粒滑移相互干扰。

这种强化效应随晶粒细化而增大。

简述固溶强化、弥散强化、时效强化的产生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答:固溶强化:是溶质原子溶入金属基体中形成固溶体引起强化的方法。

强化机理:固溶强化主要是由于溶质原子对位错的钉扎作用增加了位错运动的阻力。

弥散强化:是利用非共格弥散质点对铝合金进行强化的方法之一。

非共格弥散质点是具有独立结构与基体以相界完全分开的孤立的硬性细小质点。

强化机理:弥散质点引起的合金强化包括弥散质点阻碍位错运动的直接作用和提高再结晶温度的附加强化作用,增加了质点周围的位错密度和应力场,因而产生了强化效应,这些质点还能抑制合金的再结晶过程,使铝合金热处理后仍能保留非再结晶组织,产生亚晶强化。

时效强化:固溶处理后得到的组织是不稳定的,有分解出强化相,过渡到稳定状态的倾向。

在室温下放置或低温加热时,强度和硬度会明显升高。

这种现象称为时效或时效硬化。

变形铝合金分为哪几类?主要性能特点是什么?答:主要有防锈铝LF、硬铝LY、锻铝LD、超硬铝LC、特殊铝LT、钎焊铝LQ。

防锈铝:特点为耐蚀性高,塑性和焊接性好,切削加工性差。

硬铝:强度、硬度高,加工性能好,耐蚀性低于防锈铝。

超硬铝:时效强化效果超过硬铝合金,热态塑性好,但耐蚀性差。

锻铝:可锻性好,力学性能高。

试比较黄铜、青铜、白铜的组织、性能及热处理特点。

答:黄铜:以锌为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合金,黄铜易于铸造和压力加工,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蚀性,与其它铜合金比较,价格低,色泽美,是应用最广泛的重有色金属材料。

青铜:其耐蚀性、力学性能和铸造性能等较好,常用于制造耐蚀的部件、弹性元件、电接触器和抗蠕变的零件等。

白铜:其耐蚀性、强度、硬度、弹性、电阻率以及对铜的热电势均随镍含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其电阻温度系数则降低。

1退火1)再结晶退火:再结晶退火适用于经过冷塑性变形的变形铝合金。

将冷变形的铝合金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温一定的时间后空冷,其目的是消除加工硬化,改善合金的塑性,以便进一步进行塑性成形。

2)去应力退火:又称回复退火。

即在再结晶温度以下某一温度保温后空冷,其目的是消除内应力,适当增加塑性,以利于随后进行小变形量的成形加工,同时保留一定的加工硬化效果。

这是不可热处理强化铝合金常用的热处理方法。

3)均匀化退火:又称扩散退火。

将铸件加热到较高的温度保温后炉冷或空冷。

其目的是为了消除铝合金铸锭或铸件的成分偏析及内应力,并使组织稳定、提高塑性,降低加工及使用过程中变形开裂的倾向而进行的热处理。

2淬火(固溶处理)是将铝合金加热至单相固溶体区保温后快速冷却,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3时效:将过饱和固溶体在室温放置很长时间或者加热至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随着时间的延长,强度、硬度升高,这种热处理工艺称为时效处理4. 回归处理:所谓回归处理是将已经时效强化的铝合金,重新加热到200~270℃,经短时间保温,然后在水中急冷,使合金恢复到淬火状态的处理。

固溶处理(淬火):将钢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k的速度冷却,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时效处理:将过饱和固溶体在室温放置很长时间或者加热至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随着时间的延长,强度、硬度升高,这种热处理工艺。

回归处理:是将已经时效强化的铝合金,重新加热到200~270℃,经短时间保温,然后在水中急冷,使合金恢复到淬火状态的处理。

单相黄铜?双相黄铜?α黄铜:含锌在36%以下,具有良好的塑性,可进行冷热加工,其室温伸长率随含锌量的增加而增大。

α+β黄铜:含锌量为36%-46.5%,在室温下含有硬而脆的有序β相,故强度高塑性低,但β相在高温下比α相更易软化,故α+β黄铜常加热到β区的温度进行热轧。

β黄铜:含锌量为46.5%--50%,铸态下显示出晶粒β,室温下硬而脆,但在高温时比α黄铜更为柔软,适于热加工,β黄铜通常只做焊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