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特色体育运动

合集下载

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与传承策略

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与传承策略

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与传承策略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其中传统竞技项目主要有劈竹竿、宙掷、抢口罩、打弯弓等。

它们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等多元素的融合,既是身体锻炼,又是民族文化的体现。

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一直都是苗族人民进行身体锻炼、娱乐、交流和竞赛的方式,是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首先,在传统竞技项目中,劈竹竿是最具代表性的项目。

劈竹竿是苗族打猎时的一种技能练习,后来发展成为一项竞技活动。

参赛者在市场或空区内,按固定规则将竹竿劈成两截,以最快的时间和最少的次数获得胜利。

这项竞技项目具有极高的技术门槛和体能要求,需要练习者具备高强度的运动技能。

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苗族人民开始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将劈竹竿这样的传统竞技项目逐渐推向了更广泛的群众之中,以激发人们对苗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其次,宙掷是苗族历史传统文化中流传的一项技能,这项竞技项目要求参赛者将水杯往前投掷,并用力使水从水杯中倾泻出来,以判断掷水的远近。

这项竞技激发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技能层次,展现出苗族人民的机智和智慧。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宙掷也逐渐成为了一项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竞技项目,吸引了更多的人们参与其中。

除此之外,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还包括了抢口罩和打弯弓等多个项目。

抢口罩是一种接力比赛,两人结伴,其中一人手持一只口罩,两人视线相隔一定距离;另一人则从比赛起点向前跑,看到对方手中已经有口罩,便迅速奔向对方,抢夺他手中的口罩,然后继续前进;开启下一个阶段的接力比赛。

而打弯弓则是一项射箭技术竞赛,要求选手将弯弓射中目标,不仅考验了人们的力量和敏捷度,更是展现出苗族历史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在于,这些体育项目充满历史、文化、艺术等多维度的元素,具有极高的技术要求和强体能性质,需要练习者具备高超的技能和敏捷度。

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对苗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系统的挖掘和整理,将其历史、文化、艺术等多元素进行深度分析和研究,将这些项目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分类和编制。

布依族及其苗族的体育项目

布依族及其苗族的体育项目

布依族及其苗族的体育项目1、踩架功(也称为踩架子)踩架功是布依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布依族欢庆节日、婚礼等节庆活动中非常普遍。

踩架子是在几十平方米的大约1米高的方架子上,用脚在踏板上踩出节奏,并在平时蹦跳中完成一些难度大的动作。

因为需要在一个固定的高度上进行比赛,所以需要运动员身体协调性、平衡感和柔韧性较高。

2、金盆舞金盆舞是布依族的除了电影《九儿》中的刺绣舞蹈意外,最知名的传统文化表演。

选手须穿上华丽的服饰,女选手必须戴上洁白纱百褶裙,男选手必须穿着鲜艳的长袍和绣着精美的草鞋,以及佩戴上灿烂的陈齐花,做出翻身、跳跃、高抬腿等动作来展示自己的体育水平。

3、梯追这是一项需要在梯子上进行的竞争项目。

比赛者要在梯子上快速攀登,同时还要完成桥爬、枕头搬运、队伍默契等动作。

这项比赛需要运动员协调性、技巧性、配合性及体能的考验。

1、射五弓(又称射伯虎)射五弓是苗族传统的弓箭射击比赛项目,也是苗族的国粹之一。

比赛者手持弓箭,将箭射入距离30—50米的标靶中心,竞技威严,这也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的大事。

这项运动需要精准的射准技巧和较好的体能,为了练就这项技艺,苗族的男子儿童从小就开始训练,其精湛的技巧甚至曾经盛传于明代。

2、马球马球是一种古老的运动,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在苗族传统次中,马球被视为尊贵的娱乐活动。

比赛时两队选手骑着马,离子击打的毬球越过对方的球门,取得胜利。

这项运动需要选手具有驾驭马匹、控制毬球的技能和技巧,比赛过程中十分精彩。

3、竹竿爬苗族的竹竿爬,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许多苗族居民还时常在阳台上悬挂竹竿来进行体育训练。

竹竿爬就是要选手跳起后从下面抓住一根大小相等、高约10米的竹竿,然后稳定下来,并用手夹住竹竿,再移动从起点到终点。

竹竿爬极为考验赛跑选手的力量、技巧、速度、上肢力量以及耐力和静态杆爬高技巧,比较适合体格强壮、肌肉发达和敏捷的人进行。

总结布依族和苗族拥有着吸引人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项目可以体现他们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

苗族摔跤的由来和发展

苗族摔跤的由来和发展

苗族摔跤的由来和发展杨通伦提起摔跤,人们自然想起蒙古式摔跤,运动员那壮实的身体、敏捷的身手和精彩的摔搏。

然而,苗族摔跤也别具风采。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惠水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苗族人在长期的日常生产、生活、健身、娱乐等活动中,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体育活动,摔跤就是其中一种。

惠水苗族摔跤亦称抱腰、抱架腰,主要有抱腰式和自由式两种,是苗族男子普遍喜欢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

苗族摔跤的历史悠久,传说苗族祖先迁居到惠水不久,为生存和安居与其他民族发生争斗,苗族人凭摔跤技术在多次争斗中取胜,令其他民族不敢近身,才得以安身发展。

苗族子孙后代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都要苦练摔跤技术,用以抵抗侵犯,巩固基业。

苗族自身后来也有把摔跤比赛作为青年男子间追求优秀姑娘的一种较量形式。

久而久之,摔跤形成了经常性的比赛活动,传承至今。

惠水苗族摔跤一般在正月十七、“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交秋”等民族节日举行比赛。

惠水九龙、斗篷、摆金、大华、鸭绒花厂、雅水糯米坡等都是惠水苗族摔跤比较集中的地方,尤其以九龙地区“三月三”、“六月六”的摔跤比赛因延续时间长,活动规模大,节日氛围浓最为有名,且涌现了许多摔跤能手。

1982年8月,九龙山陡冲寨的王文明,参加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自由式摔跤62公斤级第一名;1986年2月参加黔南州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摔跤选拔赛,荣获62公斤级第二名,令九龙山苗族摔跤声名远播。

此后三十年来,政府主办的民族节日活动断断续续,但苗族摔跤活动却从未间断。

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将这一苗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传承发展,2013年2月,在省民委的关心支持和县苗学会的指导下,在九龙山成立了“惠水县九龙山苗族摔跤协会”。

2013年“六月六”民族节日,县苗学会在九龙地区野鹿寨摔跤场组织举办了“惠水县首届苗族摔跤节”,来自全县的50名选手参加了比赛,邀请了省体校知名摔跤教练执裁,在比赛活动中,九龙地区苗族摔跤比较规范的动作和娴熟的技术引起了教练们的关注。

苗族民间传统体育

苗族民间传统体育

苗族民间传统体育①、跳鼓广泛流传于湘西苗族民间的一种文体活动,历史悠久,源于古代的一个神话传说。

早在明清以前就已经十分盛行。

在《保靖概要》有记载说:“集男女于庭,代鼓鸣锣,通宵达旦,名‘打猴儿鼓’”。

历史上跳鼓多随敬祖祭神的公祀活动进行,随着时代的发展跳鼓已演变为两种形式,一为古代歌舞;一为民间体育形式。

跳鼓作为歌舞形式出现在舞台上;作为民间体育形式则多在传统节日、隆重集会的群众活动中进行。

如:跳年会,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等大型节日期间。

跳鼓形式多样,有花鼓、四人鼓、团员鼓、筒子鼓、跳年鼓、单人鼓、双人鼓、猴儿鼓等。

跳鼓的打法也多捉多样,有男女单打、对打、混合双打和多人打数种。

作为娱乐活动,参加者不分男女老少,本地人和外地人,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人人都可以参加。

在比赛时,各村寨则都要推选高手,分批参加演赛。

现场群众和评委共同打分,分数高者为胜。

跳鼓作为一捉体育运动形式,侧重点是在表演,增进友谊,真正体现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

跳鼓中的“猴儿鼓”历史悠远,来历神奇,盛行于长江三峡的建始、宣恩、巴东等地。

相传古时苗寨深山有一古庙,山中猴子猴孙常来偷食,爬上庙中牛皮大鼓,咚咚作响,将其惊呆,疑是有人作怪,四处张望,悄然无声,遂又跳上鼓面,跳跃不断、响声不绝,回味无穷。

灵性极高的猴王悟出原系脚踩鼓响,反复足击为乐,好不动听悦耳。

此情此景被一苗家后生窥视,甚感有趣,乃效仿之,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便盛行苗族山寨。

故命名曰“猴儿鼓”。

②、“八人秋” 流传于湘西苗族民间。

每年“立秋”在当地“赶秋节”这天举行,源于民间的一个爱情传说。

所谓“八人秋”就是在一架仿造水车的架子上,依次安装八个坐位,上面坐有四男、四女人八名赛手,故得名。

这种竖秋千转到时谁坐在最上面就唱歌。

以在高处坐得最长、唱得最好为胜。

是一种深受当地苗族欢迎的自娱性体育活动。

③、“赛龙舟” 流传于贵州黔东南台江施秉交界地区苗族民间竞技性体育活动,每年当地龙舟节农历五月二十四日举行(由于各情况不同举行的日期并不完全一致),历时三天。

毽球(体育用品)

毽球(体育用品)
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唐《高僧传》二集 卷十九《佛陀禅师传》中记载:有一个叫跋陀的人到洛阳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岁的惠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 子,连续踢了五百次,观众赞叹不已。跋陀是南北朝北魏时(公元467——499年)人,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师, 他非常喜欢惠光,并将他收为弟子,惠光便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
宋朝高承在《事物记源》一书中,对踢毽子有较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 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
《帝京景物略》明、清时期,踢毽子进一步发展,关于踢毽子的记载也就更多了。明代进士、我国历史上有 名的散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杨柳儿青放空锺,杨柳儿死踢毽子。”踢毽子已成为民谚的内容, 而且发展到数人同踢的技巧运动。至清末踢毽子已达到鼎盛时期,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用来锻炼身体:作养 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唱二黄等并提,一些人以会踢毽子而自荣。因此,踢毽 子的活动更加广泛,特别是青少年参加者更为普遍,当时就有这样的童谣:“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 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说明踢毽子已经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民间踢毽爱好者更是用 功苦练,以口传身授的方法代代相传。以北京为例,每遇城乡庙会,各路能手,步行相聚,观摩、比赛,培养新 手,甚是热闹。
毽球运动
比赛
花毽
在设计毽球比赛时曾有原则为“羽毛球场地、排球规则、足球动作”,但在实际诞生后,最后一条并未落实, 其基本动作酷似诞生于1964年的、流行于东南亚的藤球。从发球、主要攻防动作和集体项目设定方面都与藤球十 分接近。例如在进攻动作方面,毽球的两种主要进攻动作“高腿踏毽”和“外摆脚背倒勾攻球”,就是藤球在上 世纪60年代盛行的进攻动作。在防守动作方面,都允许进行跳起封网和以头击毽过网,也与藤球的规则完全相同。 所以,在我国广东省和山东省的毽球管理机构就都与藤球管理机构合二为一称为“藤、毽协会”。

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与传承策略

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与传承策略

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与传承策略【摘要】贵州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体育项目融合了苗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

为了传承和发扬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传承策略。

首先是加强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不断挖掘和整理传统技艺。

其次是开展相关的文化教育活动,增加人们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和认同。

另外需要积极推动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的结合,创新传统项目的形式和方式,使其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和传承工作,确保传统体育项目能够代代相传。

通过这些传承策略,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将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也能够更好地传播和弘扬苗族文化。

【关键词】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传承策略、背景介绍、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贵州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西部地区。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其传统体育项目是其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在当地社区中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活动之一。

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丰富多样、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

这些体育项目包括跳竹竿、跳花篮、踢毽子等,不仅考验着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更是传承和弘扬了苗族民俗文化。

通过参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人们可以感受到苗族文化的魅力,增进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制定有效的传承策略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传承策略,以帮助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反映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体育项目包括木球、射箭、跳水等。

湘西苗族秋千民俗体育活动的研究及应用

湘西苗族秋千民俗体育活动的研究及应用

湘西苗族秋千民俗体育活动的研究及应用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建设文化和体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湘西因地理位置特殊,现仍保留有许多民俗体育活动,“苗族秋千”是极具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之一。

本论文以湘西苗族秋千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苗族秋千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怎样促进湘西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怎样促进苗族秋千民俗文化创意发展。

关键词:湘西;体育;苗族秋千湘西“苗族秋千”,又称“八人秋”,是湘西州苗族民间特有习俗,被列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

湘西苗族“八人秋”风俗,是湘西地区传统体育之一,湘西苗族关于“八人秋”风俗使用途径的研究,为了使它能够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在保留了“八人秋”原始传统体育文化的前提下,挖掘并扩大了它的新价值,在体育产品,体育旅游及其他领域的运用。

一、湘西苗族秋千民俗的起源秋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数十万年以前的上古时代,先民为生计,需上树采野果,也可狩猎猛兽。

他们在树上搭巢结网,用绳牵引着自己的伙伴,以求得安全。

一边攀缘,一边奔跑,他们经常抓到粗壮蔓生植物,靠藤条摇摆,上树或者越过沟涧,最本真的秋千雏型。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初用于娱乐的秋千渐渐被人们所利用,它由原来的简单游戏变成一种竞技运动,成为古代劳动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于以后绳索挂在木架上的问题、下系踏板秋千上,春秋时期,我国北方即已存在。

《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

关于荡秋千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汉代,但在南北朝时期则是比较盛行的一项娱乐活动了。

那时拴住秋千的绳子,为了坚固,一般多以兽皮为原料,故秋千两字繁写均以“革”字为偏旁。

荡秋千在后来主要是宫中和闺中女子玩耍或者是在传统节日广场上狂欢的内容。

风车秋千又叫车秋、转秋、转转秋、转秋千、纺车秋,因其状稍像纺车而得名。

它是我国北方民间传统玩具之一。

风车秋千与吊秋相比,构造、磨秋就会变得复杂。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介绍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介绍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1“彩月亮”是苗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上古时期,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因为战争失败,分散隐入深山菁林。

为了召集余部共同祭奠蚩尤,便乘月夜在山顶上立一树杆,杆上系红腰带,然后令男女青年绕杆对月吹笙跳舞。

于是失散的部落民众闻笙纷纷聚集于树杆之下,大家立誓团结,发奋振兴部落。

“彩月亮”在历史的长河中已嬗变为庆祝丰收和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喜庆活动。

“庄稼黄,芦笙狂”每年金秋时节,苗族的“彩月亮”就开始了.男女青年在秋夜迎着明月围着两棵花杆歌舞。

如果你有幸参与他们一起“彩月亮”你就会听到这样的腔帮:“唱歌要唱一对对,单人一个唱不成,单丝一根不成线,独木一根不成林。

”“唱歌还要一双双,少了一个唱不响,少了一个唱不好,我来跟哥把腔帮。

”能在15米的高杆上吹奏芦笙,完成各种惊险而优美的动作。

集芦笙﹑舞蹈﹑杂技和苗族风情于一体,是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颗奇葩。

2“较脚劲”是仡佬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项目。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为了生存,他们常年奔走在贵州高原陡峭的山间小道上。

脚力柔弱,稍有闪失就会跌入万丈深渊;不练就一双铁板脚,就爬不上难于上青天的夜郎古道;没有扎实的脚劲就走不出野兽出没的大箐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功
• 苗族的气功,要数两河乡桐木村的气功队最为有名。 • 这个武术队诞生于倒牛寨,此地在一千二百多米的摩天岭半山腰上, 地势十分队要,居住在这里的三、四十户人家皆姓麻。 • 本寨气功大师麻胜珍练就祖传的气功绝技,其弟子要数麻兴思练功最 为认真,功夫过硬,他曾带气功队到湘川黔边境表演,也曾随县里的 绝技团到省城、深圳等地演出,受到好评。 • 他们表演的节目有以下几项: • “击顶碎石”:就是用四块崭新的青砖牢牢地抵住表演者的下巴,另 四块火砖也死死地压在他的头顶,一个虎背熊腰的小伙子,双手抡起 八磅大锤,瞪着圆眼摒住气,香准砖块,“哼”地 声猛击下去,刹时 间,上下两叠砖纷纷断落于地,表演者的天灵盖和下巴丝毫无伤。 • 此外还有:“赤卧钢钉”、“掌削顽石”、“独指通砖”、“气断钢 丝”、“轻身若无”、还有“汽车过身”、“肚皮切菜”、“肚皮砍 柴”、 “缨枪刺喉”、“赤卧钢叉”等。
拳术
拳术是苗族武术的基础,苗拳属南拳范畴 练习苗拳一有要领歌,二有拳谱。
湘西苗族武术。它是一种以提高搏斗技能为主旨而又能 “健体延寿”的全能运动,是湘 西苗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具有气势刚烈,步法稳健,招法多变,劲力突出,发 招狠绝的特点。
舞狮
• 舞狮是苗族地区最盛行,苗族群众最喜欢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若逢 正月玩年、“四月八”、“赶秋”、“上刀梯”、“椎牛”等,各寨 的后生们要舞狮子来参加。随着简洁明快的锣鼓点子,一只只纹彩斑 斓、威风凛凛,怒目相视的狮子或闪或扑,或趴或跃,忽面扬蹄嘶鸣, 忽而龀牙裂嘴,从四面八方赶到“出闹势”(苗语称开展群众性文体 活动叫出门热)的地方。 • 苗族的舞狮活动流传很久,相传苗家古代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狩猎 是他们十分重要的生产活动。有一次,一位老猎户带领青年猎手上山 打猎,在密林中遇上一群猛虎凶猛地向猎手们扑来,箭射完了,火药 打光了,只有用短刀或徒手同猛虎相拼。在这十分危急的关头,突然 从林中跳出一对狮子,几个纵跳翻扑,鸣声如雷。 • 舞狮最精彩的是狮子比武和狮子翻桌两项。 • 舞狮告一个段落后,主人要烯放鞭炮, 迎接客人就餐,要拿出香醇 的“包谷烧”,白白的糯米粑,可口的酸肉酸鱼热情招待。
爬花杆
• 流行于贵州西部和云南部分地区的苗族中,以仁怀县一带的表演最惊 险。在二至三丈高的木柱顶端置一张作奖金的钞票,由一男子双足夹 花杆而上,头朝下再翻身头朝上,如此循环,吹笙不止,到顶端用脚 趾夹住钞票,再伸足亮相,然后蛇行而下,如钞票掉落,则仍置杆顶, 待后人领奖。
踩鸡蛋
• 贵州仁怀县后山一带“踩花山”活动的内容之一。先在地上放3个鸡 蛋,表演者在鸡蛋上赤脚来回吹舞芦笙。每一动作仅由一或二个鸡蛋 交替支撑全身而鸡蛋不碎,令人惊叹。
斗水牯牛
• 苗族斗水牯牛的习俗在清代史籍上有较多记载,其历史相 当悠久。苗族民间至今仍然盛行斗牯的风气。凡是在祭祖 或过年过节时,人们都互相邀约把水牯牛牵来斗牛场相斗 取乐。苗族民间的斗水牯牛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经双方牛 主商量合适之后,就各由一斗牛手把水牯牛牵到场上来, 使二牛头对头,使其比角相斗。如果两牛不斗,双方人员 就拍打牛屁股,促使其相斗;如果斗赢了,观众热烈喝采。 另一种是使两头披挂绿的等水牯牛相碰斗,即由一斗牛手 牵着一头头戴草凳的水牯牛等候着;另由一斗牛手牵着水 牯牛在三四丈远的地方,让其头朝前方,然后把牛鼻一 解开,碰水牯牛就拚命向前方的等水牯牛冲撞,斗成一团。 如果两斗牛得难解难分,采用拉牛脚办法使两牛分开。
苗族特色体育运动
班级:骨干1308班 学号:1330030818 姓名:张勇法
苗族
•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 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 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 山环水绕,大小田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 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 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 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 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 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 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 敌人,不得不将文字抹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 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的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坝点 缀其间。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 油桐等。
耍棍
• 耍棍,也就是以棍为武器进行的一种武术活动。棍,一般用竹或圆木 做成,以手掌可握为宜,长约2米。耍时,先要横向握棍向观众示意, 然后才按正式套路展开动作,时打时挡,时伸时拉,时左时右,时前 时后,有攻有防,令人目不暇接。在有的地方,耍棍还可以两人对打, 一进一退,一攻一防,动作敏捷,让观众连声叫好。在昭通市的威信 县一带,流行一种扭棍比赛,由两人执棍相对,棍棒相交,反向扭转, 看谁能将对方扭翻或使对方脱手。这也是耍棍的一种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