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白《子夜吴歌》之《冬歌》
李白《子夜吴歌·冬歌》原文译文鉴赏
李白《子夜吴歌·冬歌》原文|译文|鉴赏《子夜四时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四首诗分别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这首《子夜吴歌·冬歌》写冬景,戍妇为征夫缝制棉衣之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子夜吴歌·冬歌》原文唐代:李白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译文及注释译文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注释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驿:驿馆鉴赏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那边的更冷。
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
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
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
“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
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
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
李白《子夜吴歌》赏析原文与诗歌鉴赏
子夜吴歌李白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
六朝乐府即有《子夜四时歌》,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
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帛,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于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以备裁缝,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
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
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古诗子夜四时歌冬歌翻译赏析
古诗子夜四时歌冬歌翻译赏析《子夜四时歌冬歌》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前言】《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第一首写春景,是说汉乐府中的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是说春秋越国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是说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
作品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体严谨。
【注释】驿使:古时官府传送书信和物件的使者。
驿:驿馆。
絮:在衣服里铺棉花。
征袍:战士的衣裳。
“素手”二句:指冬夜寒冷,将征夫妻子的手都冻僵了,连针剪都拿不住。
素手,白净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肤白皙。
裁缝:指裁缝好的征衣。
临洮:在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翻译】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赏析】第四首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
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
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
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
李白《子夜吴歌》(《子夜四时歌》)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子夜四时歌》)赏析《子夜吴歌》李白《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诗名《子夜吴歌》,亦作《子夜四时歌》,属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
因属吴声曲,所以称作《子夜吴歌》;一般分四季来写,因而又称《子夜四时歌》。
关于“子夜”:【《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这样的传说,似乎过于蹊跷。
其实“子夜”就是“子时的夜晚”,深夜时分,恰是女子表述心声的时候。
我们先来读几首南北朝的《子夜四时歌》,感受一下:《春歌》(萧衍)“阶上香入怀,庭中花照眼。
春心一如此,情来不可限。
”;《夏歌》(民歌)“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当暑理絺chi1服,持寄与行人。
”;《秋歌》(无名氏)“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冬歌》(民歌)“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确实,这些诗大都以女子的口吻来写的,不过我们发现这南北朝的《子夜四时歌》都是四句,怎么李白的却是六句?也许是李白在作一些创新的尝试吧。
好,我们先从李白的《子夜吴歌》之《春歌》感受起:“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字词典故“罗敷fu1女”:【典出汉乐府诗《陌上桑》,说的是一位名叫“秦罗敷”的美丽女子在“邯郸城”南隅采桑,人们见了她都爱慕不已,正逢一个“使君”经过,问“罗敷”愿否跟他同去,罗敷断然拒绝,并将自己的丈夫夸耀了一番。
】赏析李白说,秦氏田地里的“罗敷女”,正在绿水边采摘着桑叶。
“罗敷女”典出《陌上桑》,《陌上桑》是这样开篇的:“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这里有个词需要特别关注:“秦氏楼”。
百度百科把李白的“秦地”解释成陕西关中一带,而《陌上桑》中的秦氏女据说是“邯郸人”,这就有出入了。
事实上,《陌上桑》一开篇就提到“秦氏楼”了,可见这位罗敷女并非普通人家的女子,她是住在秦氏楼里的富家女,采桑纯属兴趣爱好。
李白《子夜四时歌·冬歌》古诗原文及赏析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是征夫所在之地。经过一夜的辛劳,征衣赶制出来了,女主人公本可松口气了。可是,一想到离临洮的路程是那样的遥远,不知几日才能把征衣送到亲人的手里,女主人公又情急起来,就担心驿车行进缓慢,误了时间,这急切的一问,包含着女主人公对亲人多么深厚的情意呵!
这首诗的语言自然天成,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不失民歌的风韵。然而表现力却很强,成功地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语浅而情深,词近而意远,表现出诗人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李白《子夜四时歌·冬歌》古诗原文及赏析
【Hale Waihona Puke 句】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出处】唐·李白
《子夜四时歌·冬歌》。
【鉴赏】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全诗】
子夜四时歌·冬歌
[唐] 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赏析】
这一首是冬歌,通过叙写一个女子连夜赶制征衣的情景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对出征在外的亲人的深厚感情。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的方式塑造了思妇的群体形象,那么《冬歌》则集中地刻划了思妇的个体形象,两首诗都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同样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下面一起来看下!子夜吴歌四首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
《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春歌:同以下的“夏歌”等,有些诗集无这些标题,原诗亦无;有些诗集的小标题为“春”······而无“歌”字。
“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
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句: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
”此用其句意。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
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
”故称五马。
这里指达官贵人。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越王:指越王勾践。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
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下面一起来看下!子夜吴歌四首春歌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
《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春歌:同以下的“夏歌”等,有些诗集无这些标题,原诗亦无;有些诗集的小标题为“春”······而无“歌”字。
“地”句:地,指今省关中地区。
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氏楼。
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句: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
”此用其句意。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
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
”故称五马。
这里指达官贵人。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境。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越王:指越王勾践。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李白《子夜吴歌·冬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冬歌》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夜吴歌冬歌李白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驿使:古时官府传送书信和物件的使者。
驿:驿馆。
絮:在衣服里铺棉花。
征袍:战士的衣裳。
“素手”二句:指冬夜寒冷,将征夫妻子的手都冻僵了,连针剪都拿不住。
素手,白净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肤白皙。
裁缝:指裁缝好的征衣。
临洮:在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参考译文: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简析:全诗从一个侧面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因为驿使明早就出发,她只得连夜赶做冬衣,手冻僵了,一夜没睡。
时间为什么这么紧呢?然而等棉衣做好了,她又焦急的计算哪一天才能送达,时间又太慢了!诗人的处理不得不令人佩服。
赏析:《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第四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
作品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体严谨。
第四首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
李白《子夜吴歌》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赏析
《子夜四时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四首诗分别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第一首写春景,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戍妇为征夫缝制棉衣之事。
四首诗连起来则是一组彩绘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图。
下面我们来欣赏其中一首: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文解释】
长安城一片月色,千家万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秋风吹不尽的',总是思念玉门关的情思。
什么时候才能扫平胡虏,亲人可以停止远征。
【词语解释】
长安:今陕西西安市。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敲打。
玉门关:指对玉门关征人的思念之情。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塞的敌人。
良人:指丈夫。
罢:结束。
【诗文赏析】
本诗描写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先景语后情语,情景始终交融。
前四句里,秋月、秋声、秋风织成浑然而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
后两句直表思妇心声,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加具有社会意义,表达了当时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全诗自然清新,意味深长。
李白《子夜吴歌》诗词鉴赏(共9篇)
李白《子夜吴歌》诗词鉴赏〔共9篇〕篇1:李白《子夜吴歌》诗词鉴赏李白《子夜吴歌》诗词鉴赏《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遨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分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确实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疑心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风格高绝,气象阔大,假如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系六朝乐府中的吴声歌曲。
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创制,多写哀怨眷恋之情,分春、夏、秋、冬四季。
李白依格了四首,此首属秋歌。
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
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玉关:即玉门关。
虏:对敌方的蔑称。
良人:丈夫。
【赏析】:月色如银的京城,外表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篇2:李白子夜吴歌鉴赏李白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4分)(2)两首诗写作角度明显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4分)两首诗都写到了女子对远方征夫的深情思念(2分)。
《秋歌》还表达了普通百姓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或”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冬歌》那么突出了女子担忧征夫受寒,渴望冬衣早日送达的急迫心理(2分)。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下面一起来看下!子夜吴歌四首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
《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春歌:同以下的“夏歌”等,有些诗集无这些标题,原诗亦无;有些诗集的小标题为“春”······而无“歌”字。
“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
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句: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
”此用其句意。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
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
”故称五马。
这里指达官贵人。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越王:指越王勾践。
李白诗词《子夜吴歌》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子夜吴歌》的诗意赏析李白诗词《子夜吴歌》的诗意赏析《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第一首写春景,是说汉乐府中的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是说春秋越国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是说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
作品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体严谨。
《子夜吴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系六朝乐府中的吴声歌曲。
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创制,多写哀怨眷恋之情,分春、夏、秋、冬四季。
李白依格了四首,此首属秋歌。
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
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玉关:即玉门关。
虏:对敌方的蔑称。
良人:丈夫。
赏: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朝读夕诵:子夜四时歌·冬歌
朝读夕诵:子夜四时歌·冬歌作者:唐·李白来源:《课外语文·上》2020年第12期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赏析】李白的《子夜四时歌四首》,每首六句,分咏春、夏、秋、冬四季。
六朝乐府即有《子夜四时歌》,为李白所承,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李白的创造,尤具新意。
《冬歌》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現思念征夫的感情。
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
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
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
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
“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然而随即又情急起来,她想: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极度的深情与牵挂。
这组诗第三首是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这一首诗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
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势突兀,结句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古诗子夜吴歌冬歌李白带拼音版
古诗子夜吴歌冬歌李白带拼音版古诗子夜吴歌冬歌李白带拼音版zǐ yè wú gē dōng gē子夜吴歌冬歌lǐ bái李白míng zhāo yì shǐ fā, yī yè xù zhēng páo 。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sù shǒu chōu zhēn lěng , nà kān bǎ jiǎn dāo 。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cái féng jì yuǎn dào , jī rì dào lín táo 。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古诗子夜吴歌冬歌李白翻译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古诗子夜吴歌冬歌李白赏析本诗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
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诗词鉴赏-唐诗之乐府《子夜吴歌·冬歌》阅读 精品
唐诗之乐府:《子夜吴歌·冬歌》阅读
下面就和
白皙的手此时抽针都冻得僵硬,又怎么拿起那冷如冰的剪刀?
裁缝给丈夫寄去征袍,再过多少天才能到临洮?
【注释】
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驿驿馆
【赏析】
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那边的更冷。
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
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
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
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
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
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
199唐诗解读——李白之《子夜吴歌
199唐诗解读——李⽩之《⼦夜吴歌•冬歌》明朝驿使发,⼀夜絮征袍。
素⼿抽冷针,那堪把剪⼑。
裁缝寄远道,⼏⽇到临洮。
解读:在古代,特别是在唐和唐以前,古典诗词中充满着浓郁的寒⾐情结。
彼时棉花并没有⼤⾯积推⼴,普通⼈的⾐裳⾥被窝⾥填充的都是丝⿇、布头、芦花絮,天热的时候,这些东西往往会成为出门在外⼈的累赘,但是到了北风呼啸的冬季,所以⼀件寒⾐,往往会让⼈记得家庭的温暖,会想起母亲和妻⼦的艰⾟。
且唐代边境总是战事频仍,所以在国家调度很难保证完整的物资输送时,也会要求军⼈的家属准备冬天的棉⾐棉被,通过驿站紧急送往边境。
因此,⼀件寒⾐,不仅仅只是⼼意,那是包含了太多⼥性的⾟苦和愿望。
我们在读这⾸诗时,往往眼前会出现这样⼀番情景:寒夜⾥,⼀灯如⾖,妻⼦正为⾃⼰远征在外的丈夫赶制棉⾐,因为明天⼀早就得交给驿使带⾛。
此时夜已深,寒夜渐浓,素⼿抽针已觉得很冷,她还要不停地握着那把冰冷的剪⼑,⼀针针,⼀线线,不停针地缝制棉⾐。
可⼀想到棉⾐何时才能到达丈夫⼿上?不禁忧从中来。
“明朝驿使发,⼀夜絮征袍”,开头这两句充满了戏剧性——丈夫在边关打仗,妻⼦在家中守候,⽇⼦似乎⼀切都在⽆可奈何中度过,可是突然驿使的到来打乱了平静的⽣活。
驿使说要到丈夫戍边的地⽅去,总得给爱⼈带点什么,可驿使明天就要⾛,什么都来不及准备,这让妻⼦怎么办?只能挑灯夜战,连夜赶制出⼀夜御寒的冬⾐。
⼀个“絮”字,多少情意,多少思念,多少焦急,都包含在这个字⾥。
“素⼿抽冷针,那堪把剪⼑”是描述了赶制棉袍紧张劳作过程。
⼗个字,将冬季的季节感呈现在读者的⾯前。
冬夜抽针的⼿是“素⼿”,因为冬夜抽针的⼈有⼀颗素⼼。
冬夜苦寒,银针不堪抽,剪⼑不堪把,每每念起在外戍边的丈夫,可是这位⼥⼦却没有放弃为丈夫絮制棉袍的决⼼与信⼼,在刺⾻寒夜的夜⾥,在焦急的针脚背后,包含了那样的温暖情意,这才是冬夜最温馨最美好的画⾯。
诗的最后两句——“裁缝寄远道,⼏⽇到临洮”。
寒⾐我已做好,让你带给我远⽅的⼈⼉,请问,何时你才能把它带到临洮呢?这种焦急的发问,与开头的焦急可谓前后呼应。
子夜吴歌冬歌
子夜吴歌冬歌唐代:李白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译文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注释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驿:驿馆评析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社会一般,二歌典型性均强。
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彼此并无二致,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赏析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那边的更冷。
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
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
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
“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
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
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
子夜吴歌·冬歌
子夜吴歌·冬歌唐代:李白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译文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注释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驿:驿馆赏析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那边的更冷。
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
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
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
“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
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
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
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鉴赏《子夜吴歌》诗题又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这里所选是第四首。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曼解读李白《子夜吴歌》之《冬歌》
朋友们,大家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今天跟大家分享李白《子夜吴歌》的第四首《冬歌》,也是我们这个节目最后一首诗: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一直觉得呀,“子夜四时歌”这个题目本身就特别有诗意,春天怎样,夏天怎样,秋天怎样,冬天又怎样?四季的风物也正是四季的心情,让人就在这样的季节轮回里度过一年又一年,可是四季到底应该是怎样的风物、怎样的心情呢?宋朝的无门慧开禅师写过一首诗,到现在还广为传颂,他是这么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真是一位高僧写出来的诗,让人把一切挂碍都放下,心头全无闲事、俗事,这才能享受人间好时节。
可李白不是高僧啊,我们最喜欢他的地方恰恰在于他是谪仙人,却又那么热爱人间,热爱人间的名山大川、热爱人间的美酒佳肴、热爱人间的功名利禄,也热爱人间的儿女情长。
这天上的气度和人间的情怀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李白,也才成就了真正的李白。
那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李白的四时歌,并非是没有任何闲事儿的春花秋月、夏风冬雪,而是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事情,确切地说是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女工,什么女工呢?春日采桑、夏日采莲、秋夜捣衣,那冬天呢,如果真是闲人,冬天应该去赏雪,像《红楼梦》第49回写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可李白笔下的冬天,不是闺阁女儿打发时光的风雅,而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主妇赶制寒衣的辛劳,他是怎么写的呢?看前两句: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明天早晨驿使就要出发了,今天夜里赶紧给出征在外的丈夫,赶制寒衣。
这两句诗啊,真是匠心独具,一开头就是满满的戏剧性,戏剧性在哪?在事出仓促、措手不及。
本来丈夫在边关打仗,妻子在家中守候,惦记当然是惦记,但也无可奈何吧。
可是呢,忽然之间驿使降临了,说要到丈夫戍边的那个地方去,这让每天牵肠挂肚的妻子何等惊喜呀,一定要托他给丈夫带点什么。
可是呢,紧接着驿使又发话了,公务紧急,我明天一早就要走,这又让当妻子的何等焦虑啊!什么都想带,却又什么都来不及准备,怎么办呢?还记得岑参的《逢入京使》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那也是忽然遇见了驿使,两个人都急着赶路,仓卒之际,甚至连写一封信都不行,只能“凭君传语报平安”了,这是何等无奈呀!这一次呢,这一次好歹还留了一夜的时间。
所以呀,思妇下定决心挑灯夜战,无论如何也要给丈夫赶制出一件足以御寒的冬衣,这就是“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
那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不是裁征袍、剪征袍,不是制征袍,而是“絮征袍”呢?因为这是冬天哪,是送寒衣的季节呀,妻子生怕丈夫不够暖,所以一定要絮一层绵,再絮一层绵,这就是天宝宫女所谓的“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
多少情义,就在这一个“絮”字里头了。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此时的思妇其实也是在自己的战场上啊,对她来说“明朝驿使发”就是铁的命令,她那“一夜絮征袍”的紧张与急切,一点儿也不亚于在真正的战场上厉兵秣马、枕戈待旦的丈夫。
那接下来呢,接下来就是紧张劳作的过程了: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这真是“冬歌”,十个字,季节感全出来了!很多人一定觉得,只有用皑皑白雪,才能表现出冬天的神韵吧,可是李白就是李白,他不写雪,照样能让冬天寒冷而洁净,寒冷在哪里?在冬夜抽针、把剪时候的感受。
冬夜做活,裸露在外面的手本来就是凉的,而针呢,又是金属制品,金属导热,每抽一次针,手都会被冰一下,变得更凉一点,更僵硬一点。
那细小的铁针尚且如此,更大的剪刀又会如何呢?岂不像握住一块冰一样,令人生畏呀,这就是“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冬夜的寒冷感活灵活现了吧?那洁净感又在哪儿呢?在素手上。
我们一直说李白是追求美的,一个征人的妻子,一个操劳的主妇,她的手是什么样,也许是粗糙皴裂的吧。
但是李白绝不会这样写,在李白的心里,在李白的笔下,这个普通的征人妇也拥有一双如玉的素手,跟著名的美女罗敷是一样的。
那可能有人会说了,这不是违反了现实主义原则了吗?是啊,这不体现现实主义原则,但是它体现了中国从屈原开始的另一个原则——象征主义原则,屈原笔下为什么有那么多香草美人?因为诗人心中永远孜孜追求的明君“美政”啊!司马迁讲:“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李白继承的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象征主义传统。
冬夜抽针的手必须是素手,因为冬夜抽针的人有一颗素心。
本来冬夜苦寒,“银针不堪抽,剪刀不堪把”,可是呢,这样的感觉非但没有让思妇放弃,反倒让她更加坚定起来。
假使家里都已经这样冷,边关的丈夫又该如何呢?想到这里,思妇一定又暗暗地加了一把劲儿,这个抽针握剪的频率更高了呀。
她对丈夫的万般情意全都寄托在这忙忙碌碌的一双手上,她的手怎能不是美好的素手呢?冬夜固然是冷的,冷得让人不堪,但这刺骨的寒冷背后又有那样温暖的情义,这焦急的针脚背后又是那样绵长的相思,这不才是冬天最美的画面吗?那写到这里,主要内容都已经出来了,怎么收尾呢?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我把这千针万线做好的衣服托付给你,请你带给我远方的丈夫,请问你要几天才能把它带到临洮啊?这话说的真急啊,和开头一样急,开头急在哪儿?在“明朝驿使发”一上来就是急如星火,那是谁急?驿使急。
公务在身,不得耽搁,有什么东西明天早晨必须交给我。
想来面对这样突如其来、不给人喘息之机的驿使,做妻子的一定也抱怨过吧?怎么这么急呀?怎么不多给我几天时间准备呀?可是到了结尾,“几日到临洮”?还是急,这一次是谁急?是思妇急呀,现在不是驿使在催她,而是她在迫不及待地催驿使了,“临洮那样遥远,你要几天才能到啊?”从被别人催到催别人,这不是剧情反转嘛,为什么会反转?因为牵挂呀。
开头埋怨驿使着急出发,不让她准备更多的东西是因为牵挂;此刻怕驿使走得不够快,不能及时把寒衣交给丈夫,还是因为牵挂。
唐朝女诗人陈玉兰写过一首著名的《寄夫》诗:“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李白这句“几日到临洮”背后,不就是“寒到君边衣到无”的焦虑吗?多少深情,多少牵挂,就在这反转过来的催促之中了。
整首诗写得一波三折而又语浅情深,真是民歌本色、李白风神。
讲完《冬歌》,我们再来回顾这整个四首《子夜吴歌》吧。
《春歌》写罗敷采桑,《夏歌》写西施采莲,《秋歌》写思妇月下捣衣,《冬歌》还是写思妇,寒夜絮袍。
从时间上讲,春和夏属阳,所以用白天的场景,秋和冬属阴,所以用夜晚的场景。
那从人物上来讲,春和夏的主人公都是明媚鲜艳的女儿,而秋和冬的主人公,则是体味过生活苦辣酸甜的妇人。
虽说罗敷和西施是倾国倾城的奇女子,而捣衣絮衣的思妇只是普通的征人妇,但是我们何妨不把这四首诗连在一起,想象成一个女儿的成长经历呢。
她从青葱如桑叶的小女孩,长成明艳如荷花的大姑娘,再成长为一个经历了离别之苦的月下思妇,直至锻炼成为一个不仅能够独自挑门立户,同时还能照应千里之外丈夫的成熟女性,这不也是最丰满、最美好的人生四时吗?
非常有趣的是,咱们这个节目最开始就是冬日之歌,那是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要结束了,还是冬日之歌,是李白的“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那为什么用这样的两首诗来开篇和收尾呢?因为这是一个男子和一个妇女的故事啊,也是一千多年前,男男女女在冬天寻找温暖,乃至制造温暖的故事。
我喜欢这样的对比感,也喜欢这样的丰富度,对我来说,这就是唐诗的味道,也是生活的味道。
我们这个节目讲了七个月,七个月中间也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情,像“明朝驿使发”那样突然,让我也感受到“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的艰难,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还是一首都没停,一首都没中断地讲到了今天,为什么呀?如果说支撑思妇“一夜絮征袍”的力量是远在临洮的良人,那么支持我讲下去的就是听众朋友,是我们背后那苍凉感慨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还有我们心中生生不息的“千里莺啼绿映红”。
张若虚讲:“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冬日之后,是下一个春天波澜壮阔的开始,那么我们呢,我们是否还会再见?无论如何衷心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