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导学案1
孟子教案8篇
孟子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事迹材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comprehensive reports, reflectio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historical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rehensiv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孟子教案8篇有针对性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系统化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孟子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孟子两章导学案.doc
学习内容《孟子》两章主备审核课型探究展示课时间姓名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学法导航 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竞赛法4.比较法学习活动教学手记△第一课时引言: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板块一、资料助读•要求:边读边画重点内容,并当堂记忆,学时5 分钟。
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 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 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了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他乂善于运用各种驭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板块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活动:听、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然后交流展示,学时15分钟。
孟子导学案
复习篇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一课时复习目标:一、熟记文学常识二、字音字形三、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四、重点句子翻译五、深入理解文章一、常识积累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家、家、家。
是继孔子以后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二、字音字形1、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
域民米粟亲戚亲戚畔之2、划分句子节奏:(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4)舜发于畎亩之中(5)百里奚举于市三、重点词语解释:(1)天时:(2)地利:(3)人和:(4)城:(5)郭:(6)环:(7)池:(8)兵革:(9)委:(10)去:(11)域:(12)封疆:(13)固:(14)得道:(15)失道:(16)至:(17)畔:(18)顺:(19)故:四、重点语句的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你还有哪些句子要补充?写下来。
五、通假字、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古今异义亲戚:去:池:2、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六、问题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2)、得出全文结论的句子:(3)、文中说明什么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条件?(4)、“人和”指什么?(用原文回答)(5)、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6)“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七、检测强化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①委而去.之②亲戚畔.之2.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孟子两章导学案一
18《孟子两章》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翻译全文,记忆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并逐层论证的方法。
3.能理解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懂得人和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
【课前反馈】【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亲戚.()畔.()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采用录音泛读、自由读、展示读等多种方式。
学法指导: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语句的停顿、语气和重音。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新知探究一.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并解释下列加点重点字词1. 天时.. 3. 人和.... 2. 地利4. 三里之城.5. 七里之郭.6.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7. 环.而攻之8.夫.9. 城.非不高也10. 池.非不深也 11. 兵革.... 12. 米粟13. 委.而去.之 14故.曰 15. 域.民16. 固.国 17. 威.天下 18.得道者...19.寡助.. 20.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1.以.天下之所顺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综合提升】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习小组之间讨论交流)二.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特色?(从论证方法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思考)三.怎样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张?【当堂检测】翻译重点句子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学习反思】我的收获:我的不足:【知识链接】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8课《孟子》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8课《孟子》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孟子》的文学背景及孟子其人。
1.2理解《孟子》中的主要思想及哲理。
1.3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解读文本。
2.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孟子的思想光辉,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孟子》的文学背景及孟子其人。
1.2《孟子》中的主要思想及哲理。
1.3课文中重点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教学难点:2.1对《孟子》中深奥哲理的理解。
2.2对课文中复杂句式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孟子》的文学背景及孟子其人。
1.2学生分享对孟子的了解及对《孟子》的初步认识。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2学生查找并记录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
3.合作讨论3.1学生分组,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讨论。
4.精讲点拨4.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4.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实践运用5.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2教师给出实例,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6.2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孟子》的文学背景及孟子其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
3.在精讲点拨环节,学生对课文中的难点有了深入的理解。
4.实践运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要求。
2.教学内容丰富,涵盖《孟子》的文学背景、孟子其人、课文内容等多个方面。
3.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孟子三章导学案
孟子三章导学案这是22课孟子三章导学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孟子三章导学案 1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1)要求学生说出句子的主要意思,有时师生提问解惑,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在词典中选择词义。
借助笔记、学生的阅读积累和老师的讲解,学习六个人物的故事。
(关键词:头发、电梯、出租车、城市)(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历史人物)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
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
(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过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
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老师:没错。
逆境出人才,艰苦出人才。
(板书:人才是在艰辛中炼成的)二、理解分析第二段(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
难点教师给予帮助。
(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锻炼耐心,这是曾轶可做不到的。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
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心忍性曾益不能)(三) 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27.《孟子》导学案
砚山县民族中学九年级下册语文合作学案共案执笔:李育芳审核:九年级语文备课组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型:文言文讲读课教学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朗读,理解文意。
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
3、学习作者心怀天下,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预习导学1、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字,邹(今山东邹县)人,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是一部的书,现存篇,是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之一。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畎.()亩傅说.()胶鬲.()百里奚.()行拂.()曾.()益拂.()士3.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指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解释为。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解释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同,解释为。
5、古今异义词⑴举于士古义:今义:;⑵所以动心忍性古义:今义:;⑶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今义:;6、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中心句)“”。
作者认为国家昌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孟子导学案
答案
(一)17.(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
18.C
19.译文: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打战,就一定能取胜。
20.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1)夫环而攻之环:(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
(3)委而去之委:(4)寡助之至至: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导学单(1)
九年语文问题导学单1、能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记住词句意思;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二.预习提纲1、了解并记住孟子及《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默读课文至少5遍。
夫fú粟sù寡guǎ亲戚qī畔pàn3、结合注释及资料翻译课文,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写在该字上面。
4、记住重点文言词语意思:(1)实词。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坚利:坚固锋利米粟:泛指粮食。
寡:少。
(2)古今异义。
郭:古义指外城。
今义指姓氏。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自家里的人。
今义指直系亲属。
(3)一词多义。
城:三里之城(内城)兵: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城非不高也(城墙)兵甲已足(兵员)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道:得道者多助(仁政)去国怀乡(国都)中道崩殂(途、路)国恒亡(国家)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池: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君子:故君子有不战(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池塘)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4)词类活用。
域.民:界限,这里的意思是限制。
(名词作动词)(5)通假字。
畔:同“叛”,背叛。
5、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又是怎样论证的?三.自我检测题1. 给加点的字注音失道寡.助()亲戚畔.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2.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天下顺之()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四、写出预习收获和待解问题。
孟子导学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作品。
2、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看清上面的目标,明确本节课的任务,以提高课堂效率)二、课前热身1、认识作者(简要写出你对作者的了解)2、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注音和含义。
(课本下面没有解释的,自主解决)3、试理解课文大意。
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二)合作研讨组内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句,各组把疑难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三)展示讲解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黑板前展示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朗读展示(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诵读课文。
特别注意文章的停顿)你能用斜线画出下面句子中的停顿吗?(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五、巩固提升(独立完成后,一定要烂记于心,考试才可让自己放心。
)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人将他和并称为。
人称“”孟子主张施行“”,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有《》《》《》《》。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a.舜.发于畎.亩之中()()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d.法家拂.士()e.曾.益()f.百里奚.(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解释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解释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同,解释为。
3、解释加点字。
管夷吾举.于士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入则无法将拂.士。
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第二、三段。
部编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导学案附答案22 《孟子》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难点】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过程】一、导入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
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米粟.(sù) 亲戚畔.(pàn)之域.(yù)民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寡助之至: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顺之:顺,归顺,服从。
(2)通假字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3)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畔之(古义: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今义:因婚姻或血统联成的关系。
) 亲戚..(4)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3.相关链接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18.《孟子两章》导学案(学生).doc
18.《〈孟子〉两章》导学案(学生)【教师寄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养成自学文言文的习惯。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4.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知识链接】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 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
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教师导引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弘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究竟是什么?。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孟子(前372年一前289年),名,字子舆,刍时现在山东邹城市)人。
时期的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
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他主张"” “王道” “性善论” ""。
《孟子》是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目标达成: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创境激趣】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全体诵读课文,教师再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自学导航】
(1)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2)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3)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提示:《陈涉世家》等。
)
【合作探究】
(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
(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夫.环而攻之()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
..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强化训练】
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
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归纳总结】
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
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