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沪杭融合发展,打造“上海—杭州都市圈”

合集下载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5章区域发展第1节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学案中图版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5章区域发展第1节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学案中图版

第一节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课标内容要求]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学科核心素养]综合思维:从城市辐射的概念入手,理解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作用及其影响。

区域认知:上海市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地理实践力:结合自己所在的区域,理解中心城镇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

[知识体系导图]一、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1.大都市(1)概念:一般指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实力强大,并对特定区域有重要影响的城市。

(2)地位:❶人口规模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行政等级具有较高的行政等级城市功能具有较多的城市功能大都市区:以大都市为核心,包括其周围与之联系紧密的外围区域。

2.大都市的辐射功能(1)大都市辐射功能:大都市基于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强大的资源优势,实现对周围区域的辐射带动,最终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的共同发展。

(2)大都市辐射功能的实现:经济、文化、科技等是辐射内容,交通、通信等是辐射载体,通过交通网络实现人和物的流动。

❷(3)大都市的辐射范围:大都市的辐射遵循距离衰减规律,即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会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❸二、上海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1.上海大都市的地位:经济基础雄厚,属于超大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医疗、教育等发展水平较高。

2.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1)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体现:非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金融市场体系和市场功能不断完善,影响力不断提升;产业、金融、交通等具有重要的辐射功能。

(2)上海的交通条件有助于实现辐射功能:上海是我国水陆交通中心,具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并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3)上海的人才优势:人才密集,向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输出大量人才,带动周边区域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

❹(4)上海的文化影响:构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网络,带动周边区域文化传承、融合与发展。

❺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范围1.上海大都市区:与上海具有交通通勤、产业分工、文化认同等方面紧密联系的地区作为辐射范围,如上海、苏州、无锡等区域。

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杭州市推进水路集装箱运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杭州市推进水路集装箱运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杭州市推进水路集装箱运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公布日期】2024.05.28•【字号】杭交发〔2024〕35号•【施行日期】2024.06.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正文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杭州市推进水路集装箱运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杭交发〔2024〕35号市直各有关部门,各有关港口航运及生产企业:《杭州市推进水路集装箱运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杭州市交通运输局2024年5月28日杭州市推进水路集装箱运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交通强国建设和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决策部署,深化推进杭州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水路集装箱运输高质量发展,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杭州市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杭政办〔2023〕1号)、《杭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杭政函〔2024〕1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杭州市水路集装箱高质量发展,促进海河联运、“公转水”、“散改集”,倡导推行绿色低碳运输方式,迭代转变综合交通运输结构,提升水路运输生产效能,引导降低物流成本,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杭州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建设和打造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的开路先锋。

二、工作目标通过完善水路运输基础设施、提升水路数字赋能智慧化水平和出台水路集装箱海河联运扶持政策,实现水路运输的便利化和集约化,切实推进杭州水路集装箱海河联运高质量发展,2024年杭州港水路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25万标箱,“公转水”集装箱运输增量8万标箱以上,服务生产企业450家以上,预计降低生产企业物流成本7500万元。

黄山市长三角一体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高质量推进重点领域合作

黄山市长三角一体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高质量推进重点领域合作

黄山市长三角一体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高质量推进重点领域合作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以一体化、高质量为统领,全面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拓展发展空间,汇聚发展动能,努力打造区域合作发展新样板。

一、构建一体化合作新格局对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坚持上海龙头带动,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加强与合肥、南京等长三角地区重点城市深度合作,加快构建全方位区域合作新格局。

聚力推进“融杭接沪”。

落实与杭州都市圈城市“1+9+4”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政策规则接轨,巩固解放思想大讨论成果,完善多层次多领域交流协调机制,加快构建与杭州同城化发展格局,高水平建设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

主动加强与上海对接合作,积极承接上海产业外溢,推进与杨浦区战略合作,以上海茶林场、练江牧场等“飞地”为纽带,加强情感人文交流,做足知青文章,促进经贸合作,推动发展互补。

以杭黄毗邻地区生态旅游合作先行区等省际毗邻新型功能区建设为切入点,以杭黄绿色产业园等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城市与长三角重点城市共建合作为重点,以各县(区)与沪苏浙相关县(区)对口合作为支撑,聚力形成“四个区块链接”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加强与长三角重点城市合作。

全面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安徽省自贸区等,主动承接科创、人才等创新资源外溢,拓宽我市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通道。

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合作,共建宁淮宣黄经济成长带。

主动对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畅通我市物流出海通道。

依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闽浙赣皖四省九方经济区、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等载体,深化与周边地区全方位合作。

加强与无锡、宁波等长三角重点城市合作,开展物联网产业、物流等重点领域合作。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块链接”打造工程二、高质量推进重点领域合作以一体化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促进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协同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上海大都市圈是一个由上海市和周边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

上海大都市圈内集中了许多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汽车等产业和总部经济、创新型企业等高端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是建设在以上海为中心,以周边城市为辐射的城市圈。

强调上海大都市圈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是“一体两翼”的城市空间结构,既要保障上海的中心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周边城市的支撑和辐射作用。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群,整体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

1.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统筹规划和协调城市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升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和物流配送效率,加快交通枢纽建设,推进数字化建设等,以提高上海大都市圈整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2. 加强产业协同和创新协同: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产业协同和创新协同,发挥上海的产业引领和周边城市的产业配套作用,推动跨城市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协同发展。

在创新方面,要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搭建合理有效的创新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通道,促进共同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果形成。

3. 完善环境保护体系: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体系,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监测和评估,打造一整套全方位、全过程的环境治理体系,强化污染防治措施,促进城市之间的环境协调共治。

4. 推动城市文化交流: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城市文化交流,加强文化建设。

要加强各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建立文化创意产业联盟,推动文化资源的共享和对接,促进新型城市文化发展。

总之,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新发展机遇,以实现城市协同互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生活质量。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闵行区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闵行区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闵行区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8.05•【字号】闵府发〔2021〕28号•【施行日期】2021.08.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其他规定正文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闵行区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的通知闵府发〔2021〕28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莘庄工业区管委会,区政府各委、办、局,有关单位:现将《闵行区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2021年8月5日闵行区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为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发展战略,根据《闵行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上海市闵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助力闵行区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建设,高质量推进闵行区“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结合闵行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交通发展回顾“十三五”以来,闵行区综合交通在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提前并超额完成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公共交通和道路交通网络进一步优化发展,交通配套体系和管理措施制度更加健全,较大程度缓解了闵行区道路交通拥堵,较好满足了闵行居民公共交通出行需求,主动适应了闵行区城市建设的发展转型,为建设现代化主城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总体目标完成情况至“十三五”末,7项指标全部达成,各项重点任务提前并超额完成,基本建成了互联互通的道路交通网络,初步建成了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建立了集约高效的交通配套体系,加强了综合交通管理。

“十三五”规划指标实现情况(二)规划编制发挥引领作用根据《闵行区综合交通规划(2015-2035)》《闵行区“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十三五”期间闵行区组织开展了《闵行区中运量网络规划(2017-2035)》《闵行区农村公路建设规划(2018-2022)》《闵行区公交停保场布局研究》《闵行区充电设施建设规划》《闵行区公交枢纽布局研究》《闵行区道路网络优化研究》《重点区域BRT和交通网络优化研究》《闵行区住宅小区周边建设定向停车场库规划》等编制工作,为补全交通短板、指导相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杭州都市圈实施方案

杭州都市圈实施方案

杭州都市圈实施方案杭州都市圈是指以杭州为核心,覆盖嘉兴、湖州、绍兴、金华、台州等周边城市的城市群。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杭州都市圈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推动杭州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杭州都市圈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一个城市群,交通是其最基本的支撑。

因此,应该加大对道路、铁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交通网络的密度和质量,缩短城市之间的距离,提升通勤效率。

同时,还要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为居民提供更便捷、高质量的生活服务。

其次,杭州都市圈需要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当前,杭州都市圈的产业结构依然偏重于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经济发展的潜力。

因此,应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力度,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再次,杭州都市圈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作为一个城市群,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一直是困扰杭州都市圈的重要挑战。

因此,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加强水、土壤、大气等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确保居民的生态环境质量。

最后,杭州都市圈需要加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和合作。

在推动杭州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各城市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同时,还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形成更大范围的城市群,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总之,杭州都市圈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杭州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措施,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把握各种机遇,推动杭州都市圈的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4年全面融杭接沪上半年工作总结

2024年全面融杭接沪上半年工作总结

2024年全面融杭接沪上半年工作总结2024年上半年,全面融杭接沪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下,我们圆满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为全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下是对我们工作的总结。

一、工作背景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融杭接沪工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杭州与上海地理位置紧邻,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在交通、产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

全面融杭接沪工作的目标是推动杭州与上海的深度融合,在交通、产业、人才、文化等方面实现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和产业影响力。

二、工作重点及成果1.交通互联我们加快推进杭州与上海的交通互联工作,深化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的连接。

目前,杭州至上海的高速铁路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缩短了两市之间的时间距离。

同时,我们还在推进杭州与上海之间的高速公路和航空线路建设,为两地人员和货物流动提供更便捷的交通条件。

2.产业合作我们推动杭州与上海的产业合作,加强产业链对接和协同创新。

通过组织双方企业对接洽谈、举办高水平的产业对接活动,吸引了大量优质企业在杭州和上海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等,推动了两地产业的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已有多家知名企业在杭州与上海同时设立总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经济效益。

3.人才交流我们积极推动杭州与上海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通过组织高水平的人才招聘会、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在两地工作和生活。

同时,我们还强化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两地高校的合作交流,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4.文化交流我们加强了杭州与上海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通过组织文化展览、艺术交流等活动,加深了两地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旅游方面,推出了多种旅游产品和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提升了两地的旅游形象。

三、工作亮点及经验1.凝聚合力我们注重凝聚合力,充分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

通过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问题,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分享工作经验,形成了一个互相支持、团结协作的团队。

谋划建设杭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携手打造协同治理典范

谋划建设杭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携手打造协同治理典范

谋划建设杭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携手打造协同治理典范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
【期刊名称】《浙江经济》
【年(卷),期】2024()2
【摘要】聚焦“绿色、人文、智慧”发展主线,积极发挥杭湖两市比较优势,深度合作嵌入,携手打造都市圈跨市域现代化协同治理典范2023年初,《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同年6月由浙江省政府印发实施。

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城西科创大走廊为重点,推进建设杭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

杭湖两市交界处包含杭州余杭、临平、临安以及湖州德清、安吉等县(市、区).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精心谋划精心打造把贵安新区建设成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先行示范区
2.抢抓大湾区建设发展机遇携手港澳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3.创新推进杭海新区规划建设打造长三角杭嘉一体化示范区
4.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全力打造华为科技城建设争创全市特区一体化先行示范区——记深圳市宝安区坂田街道办事处
5.渝黔携手打造合作先行示范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6.25•【字号】沪府发〔2021〕8号•【施行日期】2021.06.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沪府发〔2021〕8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2021年6月25日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推进上海综合交通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上海按照“管为本、重体系、补短板”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十三五”规划目标总体执行良好,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有序推进,重要指标基本符合预期。

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航运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202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350万标准箱,连续11年位居世界首位。

洋山深水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投产,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

《2020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全球排名第三。

上海成功构建国内首个“一市两场”城市机场体系,2019年航空客货吞吐量达到1.22亿人次、406万吨,分别位列全球城市第4位、第3位,网络通达性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

机场集疏运系统不断优化,轨道交通2号线东延伸段贯通运营,17号线、北翟快速路、郊环隧道等建成投用,机场联络线开工建设。

长三角互联互通水平提高,一体化协作机制逐步完善。

2020年,沪苏通铁路建成通车,沪通二期、沪苏湖铁路开工建设。

“十三五”期间,G346公路改建建成通车,G320公路改建等项目持续推进,首批省界断头路建设计划中4条建成通车。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10.15•【字号】杭政函〔2024〕75号•【施行日期】2024.11.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杭政函〔2024〕75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现将《杭州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2024年10月15日杭州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为全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国先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力争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到2025年破万亿、占服务业比重达65%,到2027年突破1.2万亿、占服务业比重达三分之二以上,加快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现就促进我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举措。

一、聚焦科技服务,打造全球新兴产业科创中心(市科技局)(一)鼓励加大研发创新力度。

加快推动规上企业高新化、高新企业规上化,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和创新联合体。

鼓励开展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攻关,对承担国家、省重点科研任务的企业,按国家、省实际到账补助资金的25%,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

支持央企、行业领军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等设立研发总部,对新引进的年研发投入额达1000万元的研发总部,按不超过当年研发投入额的5%给予一次性最高500万元奖励。

(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二)强化技术转移转化服务。

加快建设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创新生态圈和成果转化基地。

汕头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度参与区域一体化合作

汕头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度参与区域一体化合作

汕头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度参与区域一体化合作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有效投资,更高水平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争当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力军,努力在新发展格局中成为特色节点城市。

(一)深度参与区域一体化合作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价值高地。

全面加强与长三角城市深度合作,释放交通区位、产业合作、绿色创新、创业生活等方面价值潜力。

以“轨道上的湖州”为牵引,参与都市圈同城化交通网建设,发展枢纽经济,打造交通枢纽价值高地。

推进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样板,打造产业合作价值高地。

共建共享长三角一体化生态大花园,加强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紧密联动发展,协同推进绿色科技和绿色产业创新,打造绿色发展价值高地。

共建长三角绿色认证联盟,推进试点先行区建设,促进成果应用。

吸引沪杭地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我市延伸布局,设立跨区域医疗联合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实现公共服务“同城待遇”,打造宜居宜业价值高地。

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

全方位、深层次参与上海“1+8”大都市圈建设,着力打造上海大都市圈的西翼门户。

深度对接上海“五大中心”建设,纵深推进科技、金融、航运、贸易等方面合作。

共建沪湖绿色智造创新廊道,探索“飞地”产业园区、联合创新中心(基地)共建新模式,高质量打造G60科创走廊北翼核心带。

积极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加强与上海自贸区及新片区、虹桥商务区等战略载体的联动。

推进长三角绿色智造联动发展南浔合作园建设。

深度参与全省大湾区和大都市区建设。

全面落实省“大湾区”“大都市区”战略,协同推进杭州都市圈建设,共建大运河文化带。

推进杭湖一体化进程,联动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区,建设杭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

深化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承接杭州都市圈产业外延功能溢出。

杭州都市圈发展历程

杭州都市圈发展历程

杭州都市圈发展历程
杭州都市圈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那时,杭州正在进行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1992年,国家开始实施沿海地区的经济开放政策,杭州
作为一个重要的沿海城市,迅速崛起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心之一。

在当时,杭州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富饶的自然资源成为外商投资的热门目的地。

许多国内外企业纷纷进驻杭州,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机遇。

尤其是1995年杭州成功申办了亚洲运动会,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杭州开始面临土地资源紧缺和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政府在城市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

2009年,杭州
成功举办了第11届中国城市运动会,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

在近年来,杭州的发展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智能经济。

2016年,中国杭州举办了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为城市带来了更
多的国际机遇。

杭州以其创新的企业和优质的生活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高端人才前来发展。

杭州都市圈的发展历程中,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科技创新的推动等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杭州都市圈将继续致力于提高城市形象和生活质量,努力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都市圈。

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这一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带,具有极高的经济实力和创新活力。

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举希望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实力,同时也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将探讨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

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

例如,杭州至上海高铁的修建大大缩短了两地间的距离,促进了互联互通。

此外,中央政府还鼓励各地方政府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区域间的互联互通。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可以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的整体经济水平。

其次,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是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政策措施。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本地的特点和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布局的协调。

例如,在上海打造金融中心,苏州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杭州打造新材料行业等等。

优化产业布局有利于加强区域内企业的互补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强化市场监管也是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之一。

市场监管是保障企业正常经营和市场公平竞争的基本保障。

长三角地区涉及到多个省市,其市场监管难度较大,需要加强对企业市场行为的监管力度。

各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协作机制,加强市场监管的工作,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而企业本身也需要遵守市场规则,保持公平竞争,维护自身的信誉。

第四,优化人才政策也是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作为经济的核心要素,人才对于区域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各地方政府应该制定有利于人才流动的政策,为人才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例如,人才引进计划、就业创业扶持、高层次人才计划等等。

解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解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解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作者:张俊来源:《地理教育》2017年第02期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最新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江浙沪皖三省一市。

长三角城市群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共26市,国土面积21.17万平方千米。

一、发展目标中期目标:至2020年,基本形成经济充满活力、高端人才汇聚、创新能力跃升、空间利用集约高效的世界级城市群框架,人口和经济密度进一步提高,在全国2.2%的国土空间上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区生产总值。

远期目标:至2030年,长三角城市群配置全球资源的枢纽作用更加凸显,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门户地位更加巩固,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城市群分区长三角城市群被细分为“一核五圈四带”,一核为上海。

五大都市圈为: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三市。

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辐射带动淮安等市发展,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高地和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

杭州都市圈,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市。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

苏锡常都市圈,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

建设苏州工业园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开发区城市功能改造,加快生态空间修复和城镇空间重塑,提升区域发展品质和形象。

宁波都市圈,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三市。

四条发展带为: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依托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积极发展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吸聚最高端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最高产业发展质量的中枢发展带,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发展。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上海大都市圈由上海市以及周边的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组成,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金融和交通枢纽之一。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城市协同发展为核心,以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1. 产业协同发展:通过产业互补和合作,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各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产业,在发展产业上进行合作和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上海可以在金融、航运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苏州可以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具备优势,杭州可以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领域发展,南京可以在制造业和教育领域发展等。

2.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联通,打破城市之间的区域壁垒。

可以通过修建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构建起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效率。

还可以加强能源和信息的互联互通,保障城市的能源供应和信息传递。

3. 资源共享和环境保护:各城市可以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进行合作。

可以共享一些资源,比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还要加强环境的保护,采取一些措施减少污染排放,共同建设绿色、低碳的城市。

4. 人才流动和教育合作:加强人才的流动和交流,提高人才的活动性。

可以通过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吸引人才的流入,形成人才的集聚。

还可以加强教育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大都市圈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通过以上的定位与路径,上海大都市圈可以实现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也可以形成一个联动的城市群,提升整个大都市圈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对外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实现共同繁荣和稳定发展。

2013年湘教地理选修Ⅳ:第三章第三节学业水平达标

2013年湘教地理选修Ⅳ:第三章第三节学业水平达标

1.某城市计划建设一个化工厂,下图中四种布局方案合理的是()解析:选D。

化工厂对水源和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应布置于河流下游,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

2.读下图,为丰富城市居民的“菜篮子”,计划建设乳牛、时令蔬菜、淡水蟹、水果四个农业生产基地。

你认为下列规划合理的是()A.①—淡水蟹②—时令蔬菜③—乳牛④—水果B.①—淡水蟹②—乳牛③—时令蔬菜④—水果C.①—淡水蟹②—水果③—时令蔬菜④—乳牛D.①—淡水蟹②—乳牛③—水果④—时令蔬菜答案:C3.如图,关于该城市道路网的格局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方格式,便于缩短城区各地间的距离B.放射式,便于人流车流的及时疏散C.环行—放射式,既便于市区内的联系又便于与市区外的交往D.方格—放射式,便于对角线方向的直接交通,缓解市中心的交通拥堵答案:C4.读某大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该市规划建设一个集零售、娱乐、餐饮、办公于一体的高层建筑,应建在()A.a B.bC.c D.d解析:选A。

由题干可知该市规划布局的是一个商业区,商业区布局要求人流量大,交通便利,位于该市中心的a处恰好满足要求。

5.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两城布局紧凑的是________,这对市内交通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区与工厂区、政府机关集中区距离较远的是______________,这对市内交通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两城商业服务区和文娱场所过分集中的是________,这对市内交通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市内道路同过境道路分离的是________,这对市内交通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杭州都市圈

杭州都市圈

功能定位
辐射杭州湾、接轨大上海,组团打造长三角“金南翼”。建设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重要板块、亚太国际门 户长三角城市群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先行区和浙江创业创新核心区。
形成城市
规划中的杭州都市经济圈以杭州市区为中心,湖州、嘉兴、绍兴、衢州、黄山为副中心,杭州市域5县市及德 清、安吉、海宁、桐乡、歙县等杭州相邻7县市为紧密层,规划的区域总面积平方公里,面积约占长三角区域的三 分之一。
发展基本要求
西湖杭嘉湖平原是中国商品粮基地,自六朝以来便是中国皇室和军队用粮的主要来源。杭嘉湖平原也是杭州 龙井等名茶的原产地,此地又以丝绸生产加工而闻名,杭州、湖州(尤其是南浔、双林、菱湖等镇)是著名的生 丝产地和丝绸加工地点,太湖水产丰富。近代以来,此地工业迅速发展。现已详成完善的工业体系,国营、民营、 外资企业数量众多、实力雄厚。
交通建设
交通 航空背景来往枢纽
城市轨道交通 水运交通系统
平原水陆交通发达,铁路以杭州为起点,沪杭、杭宣线分别贯穿平原东、西部,并与浙赣、皖赣、萧甬线联结; 公路环连杭州、嘉兴、湖州3市,并伸展至山区和海边;水运具有重要地位。航程总长3000余公里,沟通平原500 余集镇 。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黄山屯溪国际机场、衢州机场
杭州都市圈正努力建设成为推动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板块、亚太国际门户长三角地区 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先行区和浙江创业创新核心区。
2010年,根据浙江省政府批复《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2012年杭州都市圈发布《杭州都市圈蓝皮书》, 2014年杭州都市经济圈被确定为以都市圈经济转型升级的综合改革试点。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公布,杭州都市圈被列入“一核五圈四带”的“五圈”之一。

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指南

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指南

核心芯片、通信系统设备、嵌入式软件、 智能终端、平板显示
2.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软件
3. 上海·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 软件开发与测试 区
4. 江苏·盐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 智能终端 发区
5. 江苏·盐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大数据存储、应用、交易,云计算
6. 江苏·常州光伏产业园
液晶显示屏、电子计算机及其部件、集成 电路
23. 浙江·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 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 发区
24. 浙江·鄞州工业园区
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
25. 浙江·东阳横店电子产业园区 磁性材料、电子元器件
9
26. 安徽·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新型显示器、电子元件
27. 安徽·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智能语音、量子计算等新型计算技术应用
家用视听设备、电子器件
47. 四川·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电子元器件、物联网
黔中城市群。增强贵阳产业配套和要素集聚能力,以贵 阳一安顺为核心,以贵阳—遵义,贵阳—都匀、凯里,贵阳 —毕节为轴线,重点发展资源深加工、能矿装备、航空、特 色轻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 兴产业,推进大数据应用服务基地建设,构建大健康养生产 业体系,打造国家重要能源资源深加工、特色轻工业基地和 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二)合理开发沿海产业发展带 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积极培育临港制造业、海洋 高新技术产业、海洋服务业,加快江海联运建设,有序推进 沿海产业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主动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 和高端产业转移,构建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沿海 产业发展带。 充分发挥上海的核心带动作用,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重点发展高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在深海远洋 装备等领域填补国内空白。依托长三角沿海地区,积极发展 石化、重型装备等临港制造业,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海 洋新能源、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海洋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本市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本市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本市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4.03.01•【字号】沪府办发〔2024〕5号•【施行日期】2024.03.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服务贸易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本市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沪府办发〔2024〕5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本市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的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4年3月1日本市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的实施方案为进一步促进本市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构建高品质服务消费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助力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总体目标,以市场驱动、标准对接、制度创新为引领,推动上海成为服务消费的品牌资源汇聚地、模式创新策源地和消费潮流风向标,将上海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服务消费标杆城市。

到2027年,在服务消费各领域形成一批新增长点,全面提升上海服务消费的国际知名度、品牌集聚度、商业活跃度、消费便利度和政策引领度,服务零售额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50%。

到2035年,形成资源集聚和辐射全球市场的高品质、创新型、数字化、融合化、绿色化服务消费新体系,服务零售额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60%。

——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

到2027年,城市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文化品牌标识度更加彰显、文化竞争力更加强劲。

旅游总收入达5500亿元左右,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

——加快建设国际知名的体育消费中心和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

到2027年,人均体育消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4.5%左右,服务型体育消费占体育消费的比重达到45%左右,重大体育赛事溢出效应明显增强。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最具发展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群之一,由上海市和周边若干城市组成。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各个城市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如何实现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研究背景中,首先需要分析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发展的现状,了解各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状况。

还需探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明确各城市在整个大都市圈中的位置和角色。

需要对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路径进行探讨,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和措施,以推动各城市间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通过对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研究,可以为城市间的合作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促进整个大都市圈的综合发展和提升。

1.2 研究目的上海大都市圈作为国家重要的城市群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进行探讨,明确研究目的是为了引导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在协同发展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定位,并探索可行的发展路径,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深入分析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现状,为制定发展策略提供依据;明确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为各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指导;探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路径,提出发展建议,为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促进上海大都市圈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地区整体发展。

2. 正文2.1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动沪杭融合发展,打造“上海—杭州都市圈”
作者:姚如青吴颖茅俊
来源:《杭州》2019年第41期
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之间的融合发展实践,既可发挥单个核心城市的规模经济,避免单个核心城市规模过大产生“大城市病”,又可通过规模互借放大城市群的规模经济。

长三角将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人口集聚的重要区域之一。

杭州需要站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高度,主动借势借力上海发展,打造“上海—杭州都市圈”,通过服务和支持上海,打造全球卓越城市,让杭州更好地利用上海这个平台壮大自己、链接全球。

五大城市群的融合发展实践
京津冀城市群:北京和天津。

京津冀城市群区域面积2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2亿。

2018年,北京和天津GDP分别达到3.0万亿元和1.9万亿元,年末常住人口分别达到2154万人和1560万人。

京津直线距离约为120公里,已有京津城际高铁联通,运行时间仅为33分钟。

按照规划,两地之间将会形成京津城际、京沪高铁、京唐城际、京滨城际、天津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联络线5条高铁通道。

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和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为7000万人。

2018年,广州和深圳GDP分别达到2.3万亿元和2.4万亿元,年末常住人口分别达到1490万人和1303万人。

广深直线距离约为140公里,已有2条铁路和2条高速公路联通。

按照规划,以东莞地铁为转换枢纽,广州地铁可与深圳地铁无缝对接;规划建设广深第二高铁,广州到深圳仅需15分钟;时速600公里的磁悬浮铁路也在规划研究中。

成渝大城市群:成都和重庆。

成渝大城市群区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9500万人。

2018年,重庆和成都GDP分别达到2.0万亿元和1.5万亿元,年末常住人口分别达到3102万人和1633万人。

成都和重庆相距约为310公里,现有南中北3条高速公路和1条高铁联通。

其中,成渝高铁已实现两地通行时间小于1.5小时,发车间隔仅为10余分钟。

按照规划,两地间将会建设时速600~800公里高速磁悬浮铁路。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东京和大阪。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区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7000万,超过日本人口的60%。

2017年,东京和大阪GDP分别达到9723亿美元和1863亿美元,年末人口分别达到1363万人和268万人。

东京和大阪相距约为550公里,主要通过东海道新干线和名神、东名高速公路连接。

2014年日本开建连接东京和大阪的中央新干线,采用超导磁悬浮技术,东京和大阪最快通行时间将会缩短到67分钟。

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纽约和波士顿。

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区域面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6500万,包括纽约、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五个核心城市。

其中,2017年,纽约都市圈和波士顿都市圈GDP达到1.7万亿美元和0.4万亿美元,年末人口分别约为2000万人和约为500万人。

纽约和波士顿相距340公里,两地建立起了综合交通走廊,通过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进行联通。

核心城市融合发展的
基础、方式、前提
核心城市融合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建立综合交通走廊。

一般而言,核心城市空间距离都在100公里以上,传统交通技术条件之下核心城市可以独立发展。

而现代交通技术重塑经济地理,让核心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可压缩到30分钟以内,从而融合发展成为一个更大的城市空间体系。

核心城市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寻求错位互补发展。

例如,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着重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天津着重发挥港口城市功能。

粤港澳大湾区中,广州着重发挥门户城市功能,深圳着重发挥经济创新职能。

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的五大核心城市定位清晰,波士顿是电子城,纽约是金融城,费城是军工城,巴尔的摩是钢铁城,华盛顿是政治城,错位发展,形成合力。

核心城市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主动应对虹吸效应。

成功经验包括:波士顿应对纽约的虹吸效应,发挥名牌大学云集优势,集聚青年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圳借助改革开放的体制优势,积极应对香港和广州的虹吸效应,实现经济总量赶超。

经验教训包括:天津应对北京虹吸效应不力,客观上恶化了北京“大城市病”;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呈现东京“一极集中”现象,东海道新干线不仅不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反而成了东京虹吸资源的大通道。

如何推动杭州和上海融合发展?
推进城际关系研究。

吸取京津冀协调发展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发展的教训,主动避免和应对上海单向虹吸杭州资源的现象。

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和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内部都市圈之间良性竞争、错位发展、协调共进的先进经验,进而得到都市圈之间从简单竞争到良性竞合的客观规律,用于指导沪杭融合发展实践。

提升通道设施能力。

树立交通通道建设先行理念,科学预判沪杭两地的交通通道需求规模。

高度重视杭州火车东站已经预留高速磁悬浮铁路的线位,推进研究沪杭高速磁悬浮铁路和沪杭高速铁路二通道建设的可行性。

抓紧推进沪乍杭铁路建设,打造沪杭沿湾通道,加快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推动沪杭甬高速公路、杭浦高速公路智慧化改造,推动铁路网、高速公路网、航道网、轨道交通网、快速路网互联互通。

丰富融合发展载体。

突出高铁枢纽的支点作用,最大限度地兼顾高铁枢纽交通功能和附加功能。

突出产业平台的对接作用,通过依托钱塘新区、城西科创大走廊、湘湖和三江汇流区域、世界文化遗产群落在内的四大高质量发展平台,全面对接上海优质教育和高端人才要素,着力补齐杭州科技、教育和人才方面的短板。

发挥杭州驻沪办事处作用,强化沪杭对接沟通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及时传递双方合作事项。

增强融合发展动力。

长三角城市群面临京津冀城市群和粤港澳大灣区的激烈竞争;长三角内部,上海—杭州都市圈和南京—合肥都市圈形成激烈竞争。

只有沪杭融合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胜出,反之可能会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面临高端资源流出。

应提升融合发展站位,实现沪杭之间政策协同、规则协同、标准协同和要素协同,探索沪杭之间错位发展更多渠道。

例如,杭州强化与上海金融科技服务对接,形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杭州金融科技中心”良性互动、错位发展格局。

畅通融合发展机制。

强化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依托省际“三级运作机制”,谋划和推进一批沪杭融合发展的具体项目。

发挥杭州都市圈作为一个整体力量对接上海,启动编制杭州都市圈对接上海大都市的专项规划。

进一步发挥杭州市级部门的积极性,创新杭州服务借力上海“十大行动”的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上海相关部门的沟通渠道。

本文系杭州财政经济研究会课题组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