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公开课教案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秦风·蒹葭》一、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调整语气和语调,能读出韵律和节奏。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写作艺术,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4.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重点难点1.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2.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能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五、学习过程(一)歌曲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
(二)温习《关雎》,回味艺术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
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大多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的叙述叫赋;比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的是比兴手法。
(三)诵读诗歌,品读音韵美1.静听范读,校准字音蒹葭()()溯洄()()晞()坻()沚()湄()涘()2.自由诵读,读准字音3.全班齐读,读出节奏4.分组诵读,发现韵律5.总结:全诗三章,似相同又不同,平仄得当,双声叠韵,韵脚和谐,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此之谓音韵美。
(四)翻译诗歌,置身意境美1.同桌合作,借助注释,翻译诗歌。
2.总结: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苇泛白,清露为霜。
蒹葭教案[1]
![蒹葭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f756df45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b.png)
《蒹葭》讲课稿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1、知识能力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准确朗读并能熟读成诵;(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写作特点;⑵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重点:把握诗歌内容,领会全诗的情感。
难点:分析伊人形象,体会优美意境。
教具准备与课时安排:多媒体教学,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你们听过这首歌吗?知道是什么歌吗?(对了,这是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这么优美动听的歌,它最初的原型是什么呢?(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
)让我们追溯到它的源头,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来共同欣赏《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复习旧知,找一个学生简介《诗经》的基础知识。
(对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那就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来感受它的魅力)2、朗读诗歌(1)、学生大声自由的朗读诗歌,用笔把新认识的与不认识的字词标记出来;(2)、出示生字词;考查学生学得怎么样?(指名读-齐读生字词)(3)、指名读诗歌—评价(语速太快、沉住气、读准确)齐读诗歌(看来大家把字词都掌握了,就让我们完整的读一读这首诗歌吧!你读的很准确,声音很动听,老师都禁不住想试一试了。
)(4)、老师配乐诗朗读;(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在钢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乐下,老师配乐朗读,朗读基调滞缓悠长,一唱三叹,苍凉婉约,其情戚戚切切。
)(5)、(出示全文的停顿标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语文教案:《蒹葭》

语文教案:《蒹葭》语文教案:《蒹葭》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蒹葭》,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蒹葭》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
(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问题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回答1:《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回答2:《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
“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回答3:《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回答4: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回答5:《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

《蒹葭》教案设计《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蒹葭》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蒹葭》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第三单元第12课《蒹葭》教案

通过学习《蒹葭》,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分析《蒹葭》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思维品质: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4.增进沟通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塑造人文情怀:
感受《蒹葭》中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原文背诵与理解:《蒹葭》一诗的原文及注解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熟练背诵并理解诗中的生字词、句式结构及修辞手法,如比兴、对偶等。
举例:运用图解、例句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识别并理解各种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3)情感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含蓄、深沉,学生可能难以体会。
举例:通过朗读、讨论、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4)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举例: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查找资料,课上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文化背景Biblioteka 解:了解《诗经》的背景及《蒹葭》在古代诗歌中的地位,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2.教学难点
(1)生字词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蒹葭”、“白露”、“伊人”等,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举例: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生字词。
(2)句式结构与修辞手法:诗中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蒹葭》教案设计

《蒹葭》教案设计《蒹葭》教案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蒹葭》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蒹葭》教案设计1教材分析《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
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
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一)导语设计: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蒹葭》教案设计

《蒹葭》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感悟等方法,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课件:《蒹葭》诗歌朗诵视频、作者背景介绍、相关图片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蒹葭》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新课导入1.介绍作者:蒹葭,原名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
他的词作以婉约清新、意境深远著称。
2.介绍诗歌背景:这首诗是蒹葭在游览江南水乡时所作,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景图。
3.自主学习:学生结合预习,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三)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学生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朗读感悟1.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跟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诗歌的美感。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五)拓展延伸1.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有哪些?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热爱之情?3.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大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
六、作业布置1.背诵《蒹葭》。
2.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蒹葭》的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蒹葭》作者:蒹葭背景:江南水乡意象:蒹葭、白露、伊人情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找到的《蒹葭》教案【优秀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白露、霜 凄清秋景 孤寂落寞 伊人 可望而不可即 空灵悠远 青年 执著追求 怅惘迷茫 5. 老师播放《蒹葭》赏析,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目标 A 、 B\10 分钟】 第三板块——以诗解诗 1.讲解“以诗解诗”的方法。 学习古诗,有个很好的途径就是以诗解诗, 就是将自己读诗的体会,用另一首诗表达出来, 可以借用你读到的别的诗,也可以自己写一首 诗。 2.出示“以诗解诗”的范例。 下面请同学看老师读过《蒹葭》写下的这首 小诗: 深秋的清晨是一个梦幻 只见她呀 衣襟飘飘 朦胧的雾霭 从我梦中走出来 越 轻抚着晶莹的露珠 走越远 苍茫的芦苇 立于水的中央 环抱着悠悠的流水 她回眸那一笑啊 我轻轻地走在岸边 让我梦绕魂牵 永远惦念 3.鼓励学生从伊人的视角来写几句诗表达自 己的体会。 4.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诗句,出示老师以伊人 的角度改写的诗句。 【目标 B\10 分钟】 第四板块——音乐之美 1.齐诗《蒹葭》。 2.引导学生注意变色的词,理解这首诗重章叠 句、一唱三叹的音乐之美。 3.指出《诗经》中的诗尤其是《国风》,就是 当时的流行歌,人们是边劳动边歌唱的,鼓励 同学们唱起来。老师可以先唱。然后同学们自 由唱,指名一位同学试唱。 4.还有一种唱更具创造性,就是改编之后再来 唱,台湾作家琼瑶就曾把这首《蒹葭》改写成 了一首新歌叫 《在水一方》, 我们一起来听听。 【目标 B\10 分钟】 第五板块——读出自我 1.提问:诗中的伊人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
惘迷茫) 5 、聆听《蒹葭》赏析,齐读全诗。
1. 听老师讲“以诗解诗”的方法。
2. 读老师改写的诗句。
3. 从伊人的视角来看这个故事,写几句 诗表达自己的体会。
4. 老师指名的学生读自己改写的诗句。 5. 齐读老师从伊人的视角改写的诗句。
1.齐读《蒹葭》。 2.注意“苍苍”“萋萋”“采采”,“溯 洄从之”“溯游从之”,“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等词句的重 叠与变化,体会此诗重章叠句、一唱三 叹的写法所表现的音乐之美。 3.听老师歌唱后,自由歌唱。 4.老师指名的同学唱诗。 5.聆听歌曲《在水一方》。
1 、《诗经》六义指的是什么? 2 、诗中的《蒹葭》指的是什么?诗中写到了哪些意象? 3 、正确、流畅地朗读《蒹葭》。 教学板块 学生课堂练习单
第一板块——预习检测 1. 一名学生回答 《诗经》 六义的内容: 1.《诗经》内容分为 、 、 三 《风》、《雅》、《颂》,赋、比、兴。 大类,其表现手法主要有 、 、 三种。 2. 一名同学介绍《蒹葭》的出处,解 2.《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 释“蒹葭”的意思:《蒹葭》出自《国 属秦国民歌。蒹葭就是 ,皆生于水边。 风》中的《秦风》,蒹葭,指的是芦苇。 3.请正确流畅地朗读《蒹葭》 。 3. 三名学生朗读《蒹葭》,其他同学 【目标 A\3 分钟】 认真听,订正读错的字音。 第二板块——读出韵味 1.老师听全班同学齐读,进行点评,指出读诗 要读出韵味,读出韵味的前提是读通诗的大 意。 2.逐段朗读,边读边解释词语,理解大意。 3.再指名同学朗读,老师点评,然后播放范读 录音。然后指出读诗要读出韵味,还要理解诗 的意象和意境,想象自己就在那个情境中。 4.师生共同分析诗中意象和意境。 ( 1 )意象就是诗歌中用来表达诗人情感的艺 术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诗中写了哪 些意象? ( 2 )这些意象写出了什么特点,呈现了怎样 的意境呢? 老师板书:
1.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理解“伊人”
2
子吗?生命中值得我苦苦追寻的是什么?在 追梦的路上,我也会不辞辛苦、百折不回吗? 2.出示王国维关于人生境界的语句,理解 追求梦想的过程。 3.老师结合自身经历讲对人生理想的追 求,鼓励同学们执著追求梦想。 4.结语:美丽的伊人美丽的梦,正在不远的 前方向你招手,无所畏惧的少年啊,就请你抛 开迷惘,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相信你终能圆 梦,笑看风云。 【目标 C\7 分钟】 课后反思:
新教育实验理想课堂教学框架
施教时间
2017.9.19
九 年级 1 班
教师:库亚鸽
课时数:1
课题:蒹葭 A类 朗读、背诵《蒹葭》,理解大意。
教握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章叠句、一唱 三叹的音乐美。 C类 联系当下的生活,兴发感动,执着追求自己的梦想。
预习 作业
的象征意味,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 2.读王国维关于人生境界的语句,体会追 求梦想过程的艰辛。 3.树立追求梦想不辞辛苦、百折不回的决 心。
3
1
1. 全班同学齐读 2. 和 老 师 一 起 逐 段 朗 读 , 说 出 “ 伊 人”、“溯洄”、“溯游”“宛”“萋 萋”“晞”、“湄”“跻”“坻”、“采 采”“未已”、“涘”、“沚”的意思, 理解诗句的大意。 3. 老师指名的同学朗读。 4. 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 )诗中写 了哪些意象?(蒹葭、白露、霜) ( 2)这些意象写出了什么特点?呈 现了怎样的意境? (凄清秋景 孤寂落寞 可望而不可即 空灵悠远 执著追求 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