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诗经_虚词_于_和_於_用法初探
《左传》中“于”和“於”的用法辨析
书评《左传》中“于”和“於”的用法辨析孟 慧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摘要:虚词是汉语中表现语法关系的一种主要的手段,介词“于”和“於”则是先秦非常重要的虚词。
对于古籍中“于”和“於”用法的统计数据表明:“于”和“於”大致相等的古籍数量非常之少,《左传》则是其中极其难得的一部。
《左传》中“于”和“於”的分布情况有明显不同,在中心词前后的位置上受到严格的限制。
在语法功能上,“于”和“於”也有很大区别,一些情况下常用“于”字,也有一些情况下则惯用“於”字。
本文就是对“于”“於”在用法上的多种区别做出一个梳理,并根据“于”和“於”用法上的辨析得出它们的历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左传》;“于”和“於”;语法功能;发展;辨析“于”和“於”在现代汉语中已经简化成为一个“于”字,而汉代以后的学者也一向认为“于”和“於”是同义词。
然而上古汉语中的“于”和“於”是什么关系,不同的学者却有着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于”和“於”是一个虚词的两个不同的书写形式,也有人认为,“于”和“於”就是两个不同的介词。
清代学者段玉裁说“于”和“於”是古今字;钱大昕认为“于”和“於”“义同而音稍异”;《马氏文通》也认为“于”“於”相同,只是“于”字只在经书中常见,后人就不再常用“于”字了。
蒲立本则认为介词“于”和“於”是有区别的:“于”的介词用法是由动词语法化而来的,“于”作为动词是“去”“往”的意思;而“於”最初的动词意义则是静态的“在……里”。
何乐士也认为“于”和“於”是不同的,她明确谈了“于”和“於”的区别;王力先生则在他的《汉语史稿》和《古代汉语》中也专门讲了“于”和“於”的不同之处。
《左传》中的“于”和“於”一共出现了3244次,其中“于”出现了1474次:用作介词有1449次,其他用法25次;“於”一共出现了1770次:用作介词有1764次,其他用法6次。
本文就是着眼于辨析他们的介词用法。
一、“于”和“於”的发展甲骨文、金文和先秦古籍中的“于”“於”有以下几种情况:只有“于”而没有“於”;“於”开始出现,但以“于”为主;“于”和“於”大致相等;“于”少“於”多,“於”逐渐取代“于”。
《诗经》中虚词“于”“於”的比较研究
《诗经》中虚词“于”“於”的比较研究作者:王佳欣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5期摘要:虚词“于”“於”在《诗经》中用法则比较复杂,“于”多用在动词或名词前面,而“於”多用为叹词。
主要在叹词与疑问词用法上有共通交叉之处。
“于”与“於”互训说不可取。
关键词:于;於;诗经;用法;区别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95-01“于”“於”两个虚词,在上古汉语中是通用的,如《广雅·释言》:“於,于也。
”在《诗经》中用法则比较复杂。
一、区别:“于”、“於”主要区别是:“于”多用在动词或名词前面做助词,而“於”多用为叹词。
(一)助词:“于”在动词前作动词词头,如: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秦风·无衣》)周王即将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面对共同的敌人!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小雅·燕燕》)翻译: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
(对于“燕燕”这种动物名叠词现象的诠释众说纷纭,这里不做讨论。
)(二)介词:在名词前起到介词的作用,如:交交黄鸟,无集于桑。
(《小雅·黄鸟》)翻译:黄鸟呀黄鸟,不要聚集在桑树上。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大雅·抑》)翻译:如今(时间到今天),把国政都搅乱。
(“兴”训作“皆”;第一个“于”介时间,第二个介对象)(三)连词:句中“于”除了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即语助词,还有处于萌芽状态的连词的用法,如:至于已斯亡。
(《小雅·角弓》)翻译:轮到自己这个(道理)就忘了。
京师为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大雅·公刘》)翻译:京师四野多肥沃,在此建都美无俦,快快去把宫室修。
又说又笑喜洋洋,又笑又说乐悠悠。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周颂·我将》)翻译:我将日夜勤国政,敬畏老天大威灵,保佑国家长太平。
后一句中“于时”是《诗经》中一个固定用法,即“于是”之意。
《诗经》中虚词“于”“於”的比较研究
其在 于今 , 兴迷乱于政( 《 大雅 ・ 抑》 ) 翻译 : 如今 ( 时间到今天 ) ,
对象 )
” “ 于 嗟乎驺 虞! ”《 诗经》 中叹词 “ 於” 、 “ 於乎” 、 “ 于嗟” 的意 把 国政都搅乱 。 ( “ 兴” 训作“ 皆” ; 第一个“ 于” 介时间 , 第二个介 兮 !
燕燕》 ) 翻译 : 燕 子飞翔天上 , 参差舒展翅膀 。 ( 对于“ 燕燕 ” 这种 动物名叠词现象 的诠释众 说纷 纭 , 这里不做讨论 。 ) ( 二) 介词 : 在名词前起到介词的作用 , 如: 交交黄鸟 , 无集 于桑 。( 《 小雅 ・ 黄鸟》 ) 翻译 : 黄鸟呀黄鸟 , 不要聚集在桑树上 。
天 。” ( 《 大文文》 、 《 周文桓 》 ) “ 於皇武王 ! 无竞维 烈。” ( 《 周 臣 武》 ) 在句 中情 况较少 , 如“ 独命於绎 思。” ( 《 周 臣般 》 ) 2 、 於乎
“ 於” 除了单独 作叹词外 , 还能与“ 乎” 连用作叹词 , “ 於乎” 其实
长矛 , 与子同仇 。 ( 《 秦风・ 无 衣》 ) 周王 即将 出兵打仗 , 且 修好我 们 的戈与矛 。 面对共 同的敌人 ! 燕燕 于飞 , 差池其羽。( ( ( , J 、 雅・
( 三) 连词 : 句 中“ 于” 除 了起到凑足音节 的作用 即语 助词 ,
还有处于萌芽状态 的连词 的用法 , 如: 至于已斯亡 。 ( 《 小雅 ・ 角 弓》 ) 翻译 : 轮到 自己这个( 道理 ) 就忘 了。 京师为野 , 于时处处 ,
( 二) 疑 问词 心之忧矣 , 于( 於) 我归处 。( 《 曹蜉》 ) 心之忧 矣, 于( 於) 我归息。 ( 同上 ) 心之忧矣 , 于( 於) 我归说 。 ( 同上 ) 王 力《 同源字典》 : “ 於( 于) , 恶; 乌, 安也 。 ” 根据 上述句子 的语义 , “ 于( 於) ” 表示疑 问, 相当于“ 安” 。 这种用法在《 诗经》 中 比较特
古汉语虚词“于(於)”用法讲解
古汉语虚词“于(於)”用法讲解1. 介词(1)"于"做介词时,可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对象、原因等。
可译作"到""在""从""向""对"等。
例如∶①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自从我们这一家三代住在这个乡以来,算到现在共有六十年了。
②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长勺作战。
③青,取之于蓝。
(《荀子·劝学》)——青色是从蓝草中提取的。
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请您下令让我去向孙将军求救。
⑤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触警说赵太后》)——可是又不趁着这个时候让他对国家有所贡献。
⑥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学业由于勤奋而精良,由于玩乐而荒废。
(2)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作"比"。
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原本是要死的,有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死比鸿毛还轻。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苟子·劝学》)——冰是水结成的,可是比水要凉。
(3)在被动句里介绍主动者。
例如∶①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汉书·贾谊传》)——军队被陈涉打垮,土地被刘邦夺去。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我不能拿全吴的土地,十万军队,被别人控制。
2."于是"(1)古汉语中的"于是",有时和现代汉语中的"于是"相当。
例如∶①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叶公好龙》)——于是天龙听说就下来了。
②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鸿门宴》)——于是张良就到军营外去见樊哙。
(2)古汉语中的"于是",更经常的是由介词"手"和代词"是"组成介宾结构,这是和现代汉语不同的。
西汉辞赋中“于”、“於”用法、意义探析
一
9 . 用作连词 , 表示承上启下 , 意为 : “ 接着 、 因此” 。 例如 : 于是命群臣( 扬雄《 河东赋( 并序 ) 》 ) 。 1 O . 用作动词 , 义为“ 作” 、 “ 为” 。例如 : 因于解悲愁之辞 ( 司马相如《 美人赋》 。 l 1 . 用作助词 , 无 义 。例 如 : ( 1 ) 莫不于迈 ( 孔臧《 谏 格 虎 赋》 ) 、 ( 2 ) 惮 君子之于行矣( 董仲舒《 士不遇赋》o
、
1 . 用作介词 , 介引地点 , “ 在” 的意思。例如 : ( 1 ) 委两馆 于咸唐 ( 刘 向《 九 叹》 ) 、 ( 2 ) 凤凰翔 于千仞兮 ( 贾 谊《 吊屈原 赋》 ) 、 ( 3 ) 纵 恣于曲房隐 间之 中( 枚乘 《 七发 》 ) 、 ( 4 ) 奉共养
1 2 . 作为叹词 , 同“ 吁” , 无义。例如 : 于嗟乐兮( 枚乘 《 柳
8 . 用 作 连绵 词 的一 部 分 , 本身无义。 例如 : ( 1 ) 分 梨 单 于 ( 扬雄《 长杨 赋 ( 并序 ) 》 ) 、 ( 2 ) 奄 间轩 于 ( 司马 相 如《 子 虚 赋》 , 轩于 , 即莸草 ) 。
其意义在于通过西汉辞赋管窥 “ 于” 、 “ 於” 二 字在西汉 时期 书面语 中的使用情况及意义。经过统计 , 西汉 2 5家 5 5篇 辞赋 中 , “ 于” 字包含引文 总计使 用 4 2次 , “ 於” 字使用 4 0 1 次。“ 于” “ 於” 使用次数 的比率约为 1 : 1 0 。“ 于” 的用法及意
2 . 用作介词 , 引出主动者 , 表示“ 被” 的意思。 例如 : 固将 制于蝼蚁 ( 贾谊 《 吊屈原赋》 ) 。 3 . 用作介词 , 介引动作 的对象 , 表示 “ 与” 的意思。 例如 :
汉字“于”和“於”的用法
汉字“于”和“於”的用法现代汉语通常将汉字“于”作为“於”的简化字,人们一般也是这样认识,把“於”字就看成是“于”的繁体字。
事实上,在古代汉语中这两个字就都存在,它们的意思和用法不完全相同,汉字“於”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写成“于”的,只有用作介词时两个字才可以互换。
兹抄录《汉语大字典》中两字的用法如下:于(第4-5页)《说文》:“于,於也。
象气之舒于。
从丂,从一。
一者其平之也。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契文不从丂、一,其字形何以作于,无义可说。
卜辞用于与经传于字同义,皆以示所在。
”一、yú《广韵》羽俱切,平虞云。
鱼部。
(一)往;去。
《诗·豳风·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毛传:“于,往也。
”三国魏曹植《责躬》:“茕茕仆夫,于彼冀方。
”(二)取。
《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陶。
”郑玄笺:“昼日往取茅归。
”《孟子·万章下》:“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谆。
”焦循正义:“于,犹取也。
”(三)如;好象。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于,犹如也。
”《易·系辞下》:“《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四)钟唇,即钟口两角之间。
《周礼·考工记·凫氏》:“铣间谓之于。
”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于,钟唇之上袪也。
”孙诒让正义:“程瑶田云:两铣下垂角处相距之间,即钟品大径,其体于然不平,故谓之于。
”(五)蕕草。
《后汉书·马融传》:“格、韮、菹、于。
”李贤注:“于、轩于也。
一名蕕。
生于水中涘。
”(六)象声词。
《庄子·齐物论》:“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成玄英疏:“于、喁,皆是风吹树动前后相随之声。
”(七)介词。
《尔雅·释诂上》:“于,於也。
”1、相当于“在”。
(1)表时间。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一九四九年;来信于昨日收到。
《书·太甲下》:“慎终于始。
高中语文《诗经·卫风·氓》“于”字用法探微
《诗经《诗经··卫风卫风··氓》氓》““于”字用法探微囗龙正海高华娟摘要:《氓》是《诗经》中的经典之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必备篇章。
在《氓》一诗中,有四处用到“于”字。
注释者或未作注解,或语焉不详。
本文拟从语法化角度,简述诗中“于”字的用法。
经考察,《氓》的“于”字共有句首助词、介词、词内尾缀三种用法。
关键词:“于”字、虚化、介词《诗经·卫风·氓》是人教版高中语文[1](2007版)的一篇课文。
在《氓》一诗中,有四处用到“于”字。
注释者或未作注解,或语焉不详。
正确理解其用法,有利于《氓》一诗的教与学。
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拟从语法化的角度,简述诗中“于”字的用法。
若有不当之处,恳求方家、读者不吝赐教。
《说文解字》[2]:“于,於也。
象气之舒于,从,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
”许慎以讹变小隶为据,与实际字形不吻合。
在殷商卜辞里,“于”字已频繁使用。
其字形有“”(合集[3]20710)①”、“”(合集418正)、“”(合集137反)等字形,甲骨文字正反无别,或写为“”(合集21586)、“”(合集36645)、“”(合集28905)等字形。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4]:“从,从,象大圆规,上一横画象定点,下一横画可以移动,从表示移动之意。
或作,为“”之省。
”在典籍中,“于”又写为“於”,两字用法差异与本文关系不大,所以本文均统称为“于”。
在西周金文及传世文献中,“于”用为动词,不乏其例。
如:(1)贞:雍刍于秋?雍刍勿于秋?(《甲骨文合集》150正)(2)丁卯,囗自新邑于阑。
(《新邑鼎》集成[5]2682西周早期)②(3)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6]例(1)中“雍”和“秋”均为地名。
“刍”或为牧人,或为刈草之人。
因“勿”为副词,“于”受“勿”修饰,且本辞例中未见其它动词,故“于”当为动词;本例可翻译为:“雍地刈草之人要去秋(地名)吗?雍地刈草之人不要去秋(地名)吗?”例(2)中“新邑”和“阑”均为地名。
于和於的用法(一)
于和於的用法(一)于和於的用法作为中文中的一个常见的异形字对,于和於的使用方式让很多人感到困惑。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这两个字的用法和区别,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运用它们。
于的用法“于”字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在……之中”,或者表示“属于……的”。
例如:•在这个问题中,他表现得十分专业,于是得到了大家的赞赏。
•这件事情并不是他能够独自决定的,因为它涉及到整个团队,于是领导们决定由大家一起商量。
此外,“于”字还可以充当姓氏“于”的简化字,例如:•于波是一位著名的企业家。
•于丹是一位知名的作家和哲学家。
於的用法“於”字在古代文献和文言文中使用较多,现代汉语中则用得相对较少。
它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在……之中”,或者表示“属于……的”。
例如:•整个事件发生在於昨晚7点左右,具体情况还需要调查。
•於婷婷刚刚加入我们的团队,希望大家可以欢迎她。
区别和注意事项一般来说,于和於的用法是相同的,都可以表示“在……之中”或者“属于……的”。
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的使用是有些不同的。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1.用于名称中当于或於出现在一个名称中时,建议使用于。
例如:•本活动由北京大学主办,于2019年10月9日举办。
2.用于日期和时间中当于或於用于日期和时间中时,建议使用於。
例如:•本次活动将于2019年12月17日下午2点举行。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绝对的规则,只是一个常见的做法。
3.用于文言文中在文言文中,於的使用要比于更加常见。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建议使用於。
例如:•千里之堤,始于足下,然於其上,方能通水而无患。
总之,于和於虽然在使用上有一些差别,但它们的基本意义是相同的。
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介绍,大家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两个字的用法,写出更加准确的中文。
总结•于和於的基本意义是相同的,都可以表示“在……之中”或者“属于……的”。
•于更常用于现代汉语中,而於更常用于古代文献和文言文中。
•当于或於用于名称中时,建议使用于。
先秦汉语中的连词_于_於_是_
( 一 ) 楚 永 安 先 生 在 《文 言 复 式 虚 词 》里 认 为 , “于 是 ”是 介 词“于”加上代词“是”的介宾词组, 实际运用上有两种情况 , 一 是作为介宾词组来使用; 一是作为连词来使用。作为介宾词 组, 主要用于句首或句中, 作状语表示时间或处所; 作为连词
(6)督将弑 殇公 , 孔 父 生 而 存 , 则 殇 公 不 可 得 而 弑 也 , 故 于 是 先 攻 孔 父 之 家 。(公 羊 传)
甚, 其何以堪之? ’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左传)
这 个位 置上 的 “于 是 ”本 身 并 没 有 “由 于 这 个 原 因 ”的 意 思 , 而
(6)子胥谏 曰: ‘臣 闻 之 : 君 不 为 匹 夫 兴 师 。且 事 君 犹 事 父 是处于这个位置虚化成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于是”虚化
也, 亏君之义, 复父之仇, 臣弗为也。’于是止。(谷梁传)
前三例, “于是”之后的句子是推论导致的结果, 后两例 是 总结归纳结论。有的复句前后句有表原因的连词, 复句的因 果关系更加明显。如,
(6)以舜之 德为 未至 也 , 于 是 乎 夫 负 妻 戴 , 携 子 以 入 于 海 , 去 之 终 身 不 反 。(吕 氏 春 秋)
(7)因 不 忍 见 也 , 故 于 是 复 请 至 于 陈 , 而 葬 原 仲 也 。(公 羊 传)
(4)王曰: ‘公 输般 , 天 下 之 巧 工 也 , 已 为 攻 宋 之 械 矣 。’墨 及语义类型毫无二致, 不应把它们作为词组看待。其虚化的语
子曰: ‘请令公输般试攻之, 臣请试守之。’于是公输般设 攻宋 义 基 础 即 “于 ”“是 ”连 用 表 示 “在 这 个 时 候 ”、“在 这 种 情 况(条
确与现代汉语的源流关系。
关于《左传》中“於”和“于”的用别
一一 《 左 传》 昭 公 4 年
。
一一 《 左传 》 嘻 公
年
在
“
” 言 … … 日 格式 中
:
① 斗 伯 比 言 放楚 子 日 ② 苗 责皇 言 放 晋 侯 曰
.
吾不 得 志 放 汉东 也
”
。
一一 《 左传 》 桓 公
。
6
年
。
“
楚 之 良在其 中 军 王 族而 已
”
( 左 传》 成 公 1 6 年
`
不如归 之
,
”
食
三
“
、
关 于 人物 和 地 名前
、
放” 和
,
“
于
”
”
的用别
,
这 比 较 复杂
“
在此
”
,
只讨论 介诃 到”
、
向
、
在
1
、
到
、
对
,
”
字
:
。
`
放 讲
和
“
于
作介 词
当
向
”
、
“
在
“
“
对妙
讲时
,
可通 用
。
例如
当
作介 词
“
向
”
。
① 若 有 事放 东方
,
则 可以 逞
。
一一 《 左 传》 襄 公 1 8 年
如 果 所介 的 是 地 名
一般 用
于” 不 用
“
放
,
如果
在被 动 句 或描 写 句里 可见 但是
, ,
一般 用
“
放
不用
于和於的用法
于和於的用法
引言
在汉语中,有两个字“于”和“於”非常相似,容易引起混淆。
虽然它们的发音相同,但在使用上有一些差异。
本文将详细介绍“于”和“於”的用法,并提供一些例句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一、于的用法
1. 表示时间、地点、状态等
•表示时间:用于表示某个具体的时间点或时间段。
–我们将在2022年1月1日举行新年晚会。
•表示地点:用于表示某个具体的地点。
–我们将在学校图书馆举行讲座。
•表示状态:用于表示某种状态或情况。
–我对他的行为感到非常满意。
2. 表示动作或行为的目标
•表示动作或行为的目标。
–我们要努力工作,争取在明年取得更好的成绩。
3. 表示原因、理由等
•表示原因、理由等。
–我们无法参加会议是因为路上堵车了。
4. 其他用法
•在某些成语中使用。
–于心何忍
二、於的用法
1. 表示时间、地点等
•表示时间:用于表示某个具体的时间点或时间段。
–於2019年,我去了一趟巴黎。
•表示地点:用于表示某个具体的地点。
–於故宫前,我们合影留念。
2. 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方式
•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方式。
–我们应该以诚待人,於心无愧。
3. 其他用法
•在古文中使用。
–於乎
结论
通过对“于”和“於”的用法进行详细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使用上有一些差异。
虽然它们的发音相同,但在不同语境下使用时需要注意。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正确使用“于”和“於”。
古汉语中的“于”和“於”
古汉语中的“于”和“於”摘要:在现代汉语中“於”为“于”字的繁体字,两个字在用法和意义上都相同,视为同一个字。
那么在古汉语中“于”和“於”还相同吗?它们还可以视为同一个字吗?笔者将在文中加以论证,从而消除初学者心中之疑惑。
关键词:古汉语;于;於对于古代汉语中的“于”和“於”,一般语法著作都是把他们当做同一个介词来讨论的。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第四版第471页中也写到“於,于。
二字是同义词。
《诗经》、《尚书》、《周易》多作‘于’,其他书多作‘於’。
有些书(如《左传》)‘於’、‘于’二字并用,‘于’常用于地名之前,其余写作‘於’。
”王力先生也说:“上古‘于’、‘於’不同音。
”杨伯峻先生也说:“‘于’和‘於’本是两个字。
”在笔者看来古汉语中“于”和“於”既有相通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之处。
一、上古汉语中的“于”和“於”上古汉语中“于”和“於”是相通的。
“于”上古汉语中音为[ha]/[a],和“於”同音。
这可以从古人的注释,古书用例等方面得到印证:(1)“於,于也。
”(《广雅释言》)(2)“寝东首于北墉下。
” 注:“今之于为於。
”(《仪礼·既夕礼》)(3)“于,本作於。
”(《释文》)(4)“于,於也。
象气之舒。
”(《说文解字》)古汉语的中的“于”和“於”虽说有相同之处,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有自己独立的意思和用法,最为突出的便是《诗经》[2]中的“于”和“於”。
二、《诗经》中的“于”和“於”《诗经》中“于”字共出现335次,其中作为介词共259次,助词65,叹词11次。
而“於”字共出现48次,其中作为介词4次,叹词44次。
1.“于”作介词:(1)“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小雅·伐木》)(2)“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
”(《商颂·殷武》)(3)“告于文人,锡山土田。
”(《大雅·江汉》)2.“于”作助词:(4)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5)“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诗经》中“于”“於”的读音和词性
《诗经》中“于”“於”的读音和词性
周崇谦
【期刊名称】《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0)3
【摘要】《诗经》中的“于”和“於”共出现384次(不包括序文中的)。
其中52次出现在完全相同的句子中。
《诗经》305篇。
因版本不同,个别篇目的个别语句也不完全相同。
如《鲁颂·有駜》第三章“诒孙子”一句,有的为“诒于孙子”。
这就影响到“于”和“於”字数目的准确性。
所好多一个少一个例句,对语法规律的描写影响不会很大。
在这384个“于(於)”字中,“於”共出现54次,“于”出现330次。
【总页数】6页(P20-25)
【关键词】“于”;《诗经》;语气助词;《经传释词》;形容词;结构助词;疑问代词;动词性词语;王引之;古今字
【作者】周崇谦
【作者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1;H131
【相关文献】
1.试论介词“於”字在《史记》名词性补语中的分布规律 [J], 韩陈其;
2.《诗经》中的“于”和“於” [J], 贾齐华;宋学农
3.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论《诗经》中的多种情爱现象 [J], 唐筱琳
4.《诗经》中虚词“于”“於”的比较研究 [J], 王佳欣
5.“於戏”的读音 [J], 笔帖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经》虚词于和於用法初探
《左传》中“于”和“於”的用法辨析
《左传》中“于”和“於”的用法辨析作者:孟慧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2期摘要:虚词是汉语中表现语法关系的一种主要的手段,介词“于”和“於”则是先秦非常重要的虚词。
对于古籍中“于”和“於”用法的统计数据表明:“于”和“於”大致相等的古籍数量非常之少,《左传》则是其中极其难得的一部。
《左传》中“于”和“於”的分布情况有明显不同,在中心词前后的位置上受到严格的限制。
在语法功能上,“于”和“於”也有很大区别,一些情况下常用“于”字,也有一些情况下则惯用“於”字。
本文就是对“于”“於”在用法上的多种区别做出一个梳理,并根据“于”和“於”用法上的辨析得出它们的历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左传》;“于”和“於”;语法功能;发展;辨析“于”和“於”在现代汉语中已经简化成为一个“于”字,而汉代以后的学者也一向认为“于”和“於”是同义词。
然而上古汉语中的“于”和“於”是什么关系,不同的学者却有着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于”和“於”是一个虚词的两个不同的书写形式,也有人认为,“于”和“於”就是两个不同的介词。
清代学者段玉裁说“于”和“於”是古今字;钱大昕认为“于”和“於”“义同而音稍异”;《马氏文通》也认为“于”“於”相同,只是“于”字只在经书中常见,后人就不再常用“于”字了。
蒲立本则认为介词“于”和“於”是有区别的:“于”的介词用法是由动词语法化而来的,“于”作为动词是“去”“往”的意思;而“於”最初的动词意义则是静态的“在……里”。
何乐士也认为“于”和“於”是不同的,她明确谈了“于”和“於”的区别;王力先生则在他的《汉语史稿》和《古代汉语》中也专门讲了“于”和“於”的不同之处。
《左传》中的“于”和“於”一共出现了3244次,其中“于”出现了1474次:用作介词有1449次,其他用法25次;“於”一共出现了1770次:用作介词有1764次,其他用法6次。
本文就是着眼于辨析他们的介词用法。
一、“于”和“於”的发展甲骨文、金文和先秦古籍中的“于”“於”有以下几种情况:只有“于”而没有“於”;“於”开始出现,但以“于”为主;“于”和“於”大致相等;“于”少“於”多,“於”逐渐取代“于”。
于与於的用法
“于”和“於”在古代汉语中均可作为介词使用,但它们的用法有所不同。
以下是具体分析:
-“于”:“于”在古汉语中主要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原因等概念,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之中”。
例如,“生于此郑州”意味着“出生于郑州这个地方”。
此外,“于”还可以作为后缀,用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构成词组或短语,如“于情于理”。
-“於”:“於”在古汉语中同样可作介词使用,但其使用比重逐渐增多,直到现代基本用“於”来表示介词的功能。
在现代汉语中,“於”通常读作yú,用作介词时与“于”的用法相同,表示位置、时间、条件等,如“他於昨日下午起就一直在这里”。
总的来说,现代标准汉语中主要使用“于”作为介词,而“於”则较少单独作为介词出现。
在古文或文言文中,两者可能有更复杂的用法和区别,需要结合上下文及文献的时代背景来确定其确切含义和用途。
在繁体字中,“于”、“於”这两个字如何正确使用?
在繁体字中,“于”、“於”这两个字如何正确使用?感谢小秘书邀请。
“于”和“於”,不是繁简关系——“於”不是繁体字,“于”也不是简化字;。
在使用繁体字的环境中,如果是作为介词,比如在台湾,这两个字可以交替使用,在新加坡的华文报纸上也是,当然,他们更多的是使用“於”字。
在咱们这儿的这会儿,就不用纠结这件事了,几乎没有用“於”的,都用“于”。
那么在古代,这两个字有区别吗?其实既有也没有。
先说没区别。
按照许慎在语气词意义上的解释就没区别。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做了解释——当时的“于”写为“亏”。
他说:“于,於也”——即这两个字是一样的,都是语气词。
许慎在这里使用的是“推索由来”的方法,他的意思是,“亏”是“於”的古字。
许慎在解释“乌(烏)”字时,又说“烏”的古字是“於”,他还收入了两种古体“烏”字的写法,见下图——他说,后一种是前一种的省略写法。
段玉裁说,这种省略大约形成于西周。
古代“烏”字,显然是从“鸟(鳥)字而来。
段玉裁说,烏和鳥的区别,仅为“鳥字点睛”,多了一笔。
鳥,许慎的解释是“长尾禽总名也”——所有不是短尾而是长尾的禽类,就是鳥。
他对“烏”的解释,是“孝鳥也”,这是采用了《尔雅》的说法——“纯黑而反哺者谓之烏”,其实指的就是乌鸦。
古代人们认为,老乌鸦飞不动了,不能外出觅食了,小乌鸦会反过来哺喂它们,所以说乌鸦是孝鸟或慈鸟。
(小篆的烏和鳥的写法)许慎对“烏”继续解读,他搬了孔子出来,说:“孔子曰,烏,亏(于)呼也。
取其助气,故以为烏呼。
”他是说,烏,原来是指乌鸦这种孝鸟。
但孔子给引申了,当做了语气词,就有了“乌呼”这个用法。
这个线索是这样的——先有了“鸟”字,表示所有长尾禽类的总称;然后从里面分离出一种“孝鸟”乌鸦,减少了一笔,有了“乌”字;“乌”字的古体有“於”这种写法,是古乌字的省略的写法;不过,“於”字更古的写法是“于(亏)”。
这就全串在一起了。
在古代,“於”、“烏”、“于”三个字同音。
浅析十三经中的“于”与“於”--以《孟子》和《史记》为例
浅析十三经中的“于”与“於”--以《孟子》和《史记》为例牛彬彬
【期刊名称】《神州(上旬刊)》
【年(卷),期】2013(000)009
【摘要】“于”和“於”是古汉语中用的较为普遍的两个虚词。
“於”比“于”后起,但在语言的不断发展中,“於”逐渐取代了“于”。
由于二者并存期间在用法上尤其在用作介词时有诸多混用的地方,但也有许多区别,因此“于”“於”的历史发展情况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史记》为语料,对二者在西汉时期的使用状态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探讨。
【总页数】1页(P14-14)
【作者】牛彬彬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11003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试论介词“於”字在《史记》名词性补语中的分布规律 [J], 韩陈其;
2.论《史记》中的"于"和"於" [J], 王其和
3.《孟子章句》中的介词“於”和”于” [J], 周远富
4.《孟子》詮釋與理學建構——以“養心莫善於寡欲”章爲例 [J], 張子峻
5.《孟子章句》中的介词“於/于” [J], 周远富;余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LISHUI TEACHERS COLLEGE
2001 年 8 月 Aug. 2001
《诗经》虚词“于”和“於”用法初探Ξ
刘美娟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民族教育学区 ,浙江丽水 ,323000)
摘要 “: 于”“於”两个虚词 ,在上古汉语中是通用的 ,在《诗经》中用法则比较复杂 。“于”多用在动 词或名词前面 ,而“於”多用为叹词 。“于”在动词前作动词词头 ,在名词前起到介词的作用 。少数“于” 在句子中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 。“於”“於乎”“于嗟”在《诗经》中的意义完全一样 ,都是表示感叹 ,叹息 等 。固定用语“于以”应理解为“如何”“, 于时”应理解为“于是”。还有两种特殊用法 “: 于”通“为”“, 於 (于) ”表示疑问 ,同“安”。
叹词“於”,用本义“乌”。《诗经》里这种作叹词的“於” 们的看法可以从古人的注释 、古书用例等方面得到印证 。
共出现 21 次 ,主要出现在句首 ,如 “: 文王在上 ,於昭上天 。” 《书·尧典》“: 黎民於变时雍 。”《传》“: 时 ,是也 。”《诗·驷铁》:
《( 大文文》《, 周文桓》)“於皇武王 ! 无竟维烈 。”《( 周臣武》) “奉时辰牡 。”《传》:“时 ,是也 。”《考工桌氏》:’时文思索 。”
(二) 用在名词前面的“于” 同后代典籍中出现的用法一样 《, 诗经》中“于”也有用 在名词前起到介词的作用的 ,且此类用法达 213 次之多 。 前人对介词“于”作过许多训释 ,综观全《诗》“, 于”作介词不 外乎以下八种情况 : A“, 于”带 上 表 示 地 点 、处 所 的 名 词 , 或 者 带 上 代 词 “何”,作动词的状语 。如 : (1)“游于北园 ,四马既闲 。”《( 秦驷》) (2)“彼人之心 ,于何其臻 ?”《( 小鱼菀》) “于”引进动作处所 ,表所在 ,现代汉语常译为“在”。还 有一类“于”虽然也是引进动作的处所 ,但译成现代汉语应 为“在 ……中”,在全《诗》中出现频率也相当高 ,共 117 次 (包括出现在同篇同文的“于”) 。如“二之日纳 于 凌 阴 。” 《( 豳东》) B ,表示动作 、行为的归趋 ,可译为 “: 到”、“至”、“及于” 等 ,这一类“于”全《诗》共出现 38 次 ,如 “: 出自幽谷 ,迁于乔 木 。”《( 小鹿伐》) 郑《笺》“: 迁 ,徙也 。谓乡时之鸟出从深谷 , 今移处高木 。” C“, 于”引进时间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 ,但《诗经》里只 有三例 ,如 “: 我自不见 ,于今三年 。”《( 豳东》) “, 于”相当于 现代汉语的“到”“、至”。 D ,表示动作之所以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从”,如 “: 行归 于周 ? 万民所望 。”《( 小鱼都》) 这一类“于”全《诗》共出现 8 次 ,先秦典籍中用例也很多 ,如《老子》第 64 章 “: 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 。”这个“于”也可译为“自”,表示起始 。 E ,表示双方相互关系或动作的对象 ,可译为“对”、“对 于”。全《诗》中 共 出 现 20 次 , 如“惠 于 朋 友 , 庶 民 小 子 。” 《( 大荡抑》) F ,用在被动句中 ,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并使被动关系明 显 ,全《诗》共出现 8 次 。如 :“忧心悄悄 ,愠 于群小 。”《( 邶 柏》)《集传》“: 言见恕于众妾也 。” G,表动作涉及的对象 ,相当于“给”,全《诗》仅出现 2 次 , (1)“言私其用 ,献 于公 。”《( 豳七》) (2)“礻龠祠蒸尝 , 于公先王 。”《( 小鹿天》) 。 H ,表趋向 ,可译作现代汉语的“向”。这一类全《诗》出 现 7 次 ,如“经营四方 ,告成于王 。”《( 大荡江》)“先民有言 , 询于刍荛 。”《( 大生板》) 全《诗》“于”除了上述用法外 ,还有少数几个 (仅三例) “于”在句中没有实在意义 ,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 ,使句子铿 锵有力 ,语言富有音乐感 ,因而更适于吟唱 ,符合《诗经》 “唱”的特点 。我们将这类“于”字句列举如下 : (1) 烈文辟公 ,绥以多福 ,俾缉熙于纯嘏 。《( 周臣载》) (2) 其在于今 ,兴迷乱于政 。《( 大荡抑》) (3) 申伯远南 ,谢于诚归 。《( 大荡崧》) (三) 叹词 :於 ,於乎 ,于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46
丽 水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2001 年
1. 於
令也 。”从句子的语义看 “, 于时”释为“于是”是正确的 。我
用例等方面得到印证 :
(1)《广雅释言》“: 於 ,于也 。”
(2)《诗·小雅·都人士》“: 行归于周 。”《笺》“: 于 ,於也 。”
(3)《仪礼·既夕礼》“: 寝东首于北墉下 。”注 “: 今之于为
於 。”
(4)《诗·邶风·式微系》“: 黎侯寓于卫 。”《释文》“: 于 ,本
作於 。”
于 ,上古汉语中音为[ ha ]/ [ a ] ,和“於”同音 ;乎 ,上古汉
《诗经》中虚词“乎”字出现的频率并不高 ,共计 35 次 (其中作为介词出现在文句不同的句中有 14 次 ,加上同篇 同文 ,则为 20 次) 。如《郑丰》:“俟我乎巷兮 。”相比而言 , “于”“、於”是《诗经》里出现频率较高 、用法较复杂的虚词 。 前人对它们作的训释并不少 ,但其中许多“于”字用法各家 说法不一 。笔者试图在前人说法基础上条分缕析 ,别异求 同 ,谈谈拙见 。
独“命於绎思”《( 周臣般》) 一句“於”在句中 。
《仪礼·士冠礼》“: 孝友时格 。”《论语》“: 时哉时哉 。”虞赞注 :
杨树达《词诠》“: 於 ,叹词 ,读与‘乌’同 。郑《笺》“: 於 , “时者 ,是也 。”《尔雅释诂》:“时 ,是也 。”因此 《, 诗经》里的
吧辞也 。”它表示感叹 、叹息等 ,如”用法初探
45
A 类有“于飞”“、于差”“、于归”“、于逝”、“于下”等共 34 句 ,注家多作“曰”或“聿”解 ,通常被看作动词词头 ,如 :
(1)“王于出征 ,以匡王国 。”《( 小南六》) 郑《笺》:“于 , 曰 。”
(2)“我独于罹 。”《( 小节弁》) 郑《笺》“: 于 ,曰 ;罹 ,忧 。” (3)“黄鸟于飞 ,集于灌木 。”《( 周南葛覃》)《经传释词》 训“于”为“聿”。 这一类的“于”,现代有人认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 “黄鸟于飞”,相当于“黄鸟在飞”。这种说法我们不敢苟同 。 这类句中的“于”凝固在动词前面 ,对它后面的动词有紧密 的附着性 ,正如前人所言 ,作“曰”、或“聿”解 。因而毫无疑 问 ,它们都是动词词头 。 B 类有“于焉”、“于襄”、“于征”、“于狩”、“于苗”等 28 句 。郑《笺》、毛《传》大部分解作“往”,有时也解作“於”或其 它一些动词 。也有人把它解释为介词“在”。如 : (1)“无小无大 ,从公于迈 。”《( 泮水》) 郑《笺》“: 于 ,往 ; 迈 ,行也 。” (2)“维曰于仕 ,孔棘且殆 。”《( 小节雨》) 毛《传》“: 于 ,往 也 。” (3)“所谓伊人 ,于焉嘉客 。”《( 小鸿白》)《诗经直解》《诗 经辞典》“: 于 ,在 。” 高本汉也把这一类的“于”大部分解作“往”,但是他对 其中一些“于”字进行解释时也遇到一些困难 。不难发现 , 这一类“于”字后面的动词如“役”、“迈”、“苗”、“征”等词义 本身就有“往 、去”的意思 。如再把动词前面的“于”作“往 、 去”解 ,就显得多余了 。把“焉”等动词前的“于”解作介词 , 则更不妥 。实际上 ,这类“于”同 A 类用法属相同的语言现 象 ,也是动词词头 。 C 类有“于耒吕”“、于垣”“、于茅”“、于宣”等 5 句 。从形式 看 ,C 类似乎是这么一种结构 “: 于”+“名词”,注家一般把 这个“于”作动词来解释 ,也即把这种结构看成一种动宾结 构 ,如 : (1)“一之日于貉 ,取彼狐狸 ,为公子裘 。”《( 豳风七月》) 毛《传》“: 于貉 ,谓取狐狸皮 。”郑《笺》“: 于貉 ,往搏貉以自为 裘也 。” (2)“三之日于耒吕 ,四之日举趾 。”《( 豳风七月》) 毛《传》: “于耒吕 ,始修耒吕也 。” 这一类中的名词加“于”作述语 ,通常单用不能作述语 , 而加了“于”,似乎成了固定结构 。按现代汉语看它们是 “于”+ 名词 ,实际上就是古汉语中的“于”+ 动词 ,即“于”后 的名词是用作动词的 。如 :耒吕 ,就是修耒吕 ;茅 ,指取茅 ;垣 ,就 是筑墙壁 。 据上述分析可见 “: 于”字加在动词前作动词词头是《诗 经》里常见的“于”字用法 ,也是区别于“於”的一个主要方 面。
二 综观全《诗》,不难发现 “, 于”和“於”在用法上的主要不 同之处在于 “: 于”多用在动词或名词前面 ,而“於”多用为叹 词。 (一) 用在动词前面的“于” 前人对《诗经》“于”的训释中 ,分歧较大的是加在动词 前面的用法 。“于”用在动词前面 ,全《诗》共出现 67 次 (包 括同篇同文出现的情况) ,可分为三类 :
传》卷三 “: 比徂西土 ,爰居其野 。虎豹为群 ,於鹊与处 。”郭
璞注 “: 於 ,读曰乌 。”《山海经·西山经》注引作“乌”。《诗·邶
风·北风》:“莫黑匪乌 。”於 (乌) ,上古汉语音 [ a ] 。于 《, 说
文》“: 於 ,词也 ,象气之舒于 。《论语》引《书》‘: 孝于惟孝’。”
上古汉语中 ,於 ,于 ,是相通的 ,这可以从古人的注释 ,古书
语其音为 [ ha ] ,匣母 ,鱼部 ,和“於”“于”同部 ,双声 ,叠韵 。
它们是同源字 ,因而相互间有通用的情况 。如 :
(5)《吕氏春秋·贵信》“: 又况乎人事 !”注 “: 乎 ,於也 。”
(6)《礼记·中庸》“: 见乎著龟 。”释文 “: 一本乎作於 。”
先秦典籍中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 ,即“於”、“乎”对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