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置_处置式_论把字句的主观性_沈家煊

合集下载

汉语构式语法研究概说

汉语构式语法研究概说

汉语构式语法研究概说作者:杨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6期摘; 要:构式语法理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左右传入国内,至今已经二十多年。

其间很多国内学者对构式语法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成果颇丰。

从总体上看,汉语构式语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汉语具体构式的研究和对构式语法理论的本体研究两个方面。

关键词:构式;构式语法;互动作者简介:杨帅(1988.7-),男,山东省临沂市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11.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小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和后来在汉语语法学界占统治地位的美国描写主义的结构分析方法都让汉语语法学家将句法具有递归性这一思想奉为圭臬,但是结构分析方法在分析汉语整体句式义和语言形式本身的关系时显得力不从心,九十年代构式语法的传入正好弥补了结构分析法的这一不足。

在汉语语言学界,早在构式语法理论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有一些语言学家的研究体现出了构式思想,王力对“处置式”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对构式的形式和语义关系的早期探索。

另外,朱德熙(1981)、张拱贵(1985)等对句式和语义关系的研究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构式观。

但是,国内的语法学家没有将这种研究思路和语法观念很好地系统化和理论化,所以最终没有形成系统的语法理论。

最早在汉语语言学界引进西方构式语法理论并进行汉语具体实例分析的是张伯江。

张伯江(1999)对汉语双宾句进行了研究,文中张伯江总结了结构主义方法在解释汉语双宾句时的三点不足,认为对汉语双宾句的研究不能局限于以往从“位置”角度的定义,而是要转变研究思路,从句式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解决结构主义方法所不能完美解决的问题。

张文中的“句式语法”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构式语法”。

由此,构式语法开始进入国内语言研究者的视野。

2011年之后,随着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下卷)、牛保义《构式语法理论研究》和刘正光主编《构式语法研究》的出版以及大量构式语法研究论文的发表,构式语法研究不断升温。

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

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

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把”字句的主观性特点。

把字句作为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功能使得它在表达主观情感、态度和判断时具有显著的优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把字句的主观性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其句法结构、语义特征、语用功能等方面,以期揭示把字句在现代汉语中的主观性表现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

本文首先将对把字句的基本语法结构和语义特征进行概述,明确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和比较,探讨把字句在表达主观情感、态度和判断时的具体表现,揭示其主观性特点。

本文还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把字句主观性背后的认知机制和动因,揭示其与人类思维、认知的紧密关系。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现代汉语把字句的理解,也有助于揭示汉语的主观性表达机制和特点,对于汉语语言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为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推广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把字句的基本语法特点把字句,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具有其独特的语法特点。

这种句式的核心结构是“把+宾语+动词”,其中“把”字起到了将宾语提前并标记为受事的作用,使得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或行为更加明确地作用于这个宾语上。

把字句强调的是宾语所代表的受事成分。

在普通的主谓宾句中,宾语往往是动词行为的直接承受者,但在把字句中,通过“把”字的引入,这种承受关系被进一步突显和强调。

例如,“我把书读完了”中,“书”作为受事成分,在“把”字的引导下,成为了句子关注的焦点。

把字句中的动词往往具有处置性。

这意味着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或行为是对宾语进行的一种处理或操作。

这种处置性可以是实际的物理操作,如“我把苹果吃了”,也可以是抽象的行为处理,如“我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无论是哪种情况,动词都带有一种对宾语进行操作的意味。

把字句还可以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表达出不同的语气和情态。

《中国语文》1952-2011年目录资料

《中国语文》1952-2011年目录资料

2002年1期优选论与汉语主语的确认潘海华梁昊论现代汉语特指疑问判断句杉村博文“由于”句的语义偏向屈哨兵浅论科技语体中的“似乎VP”句宗守云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吴福祥“已经”的初见时代及成词过程杨永龙“化”尾动词功能弱化的等级序列张云秋从殷墟卜辞的“王占曰”说到上古汉语的宵谈对转裘锡圭“一头拾来”的“拾”本字为“射”考史秀菊秦汉简帛补释陈伟武哈尼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沙加尔徐世璇山西南部方言称“树”为[po]考乔全生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曹先擢·简讯·中国语言学会在扬州举行第十一届年会第二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语文现代化与汉语拼音方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海南省语言学会召开第八届年会黑龙江省语言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在哈尔滨召开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纪念专刊征稿第六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将于2002年10月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评奖委员会2002年度评奖工作即将开始《蒋礼鸿集》出版座谈会在杭州举行胡裕树教授逝世王辅世教授逝世中国语文2001年(总第280-285期)篇目索引2002年2期名词代表动词短语和代词所指的波动袁毓林儿童语言中方位词的习得及相关问题孔令达王祥荣动词重叠式VV与V一V的语用差别徐连祥结构助词“得”的来源与“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赵长才出土文献“是是”句新解梁冬青汉语牵涉介词试论钟兆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与山东方言分区钱曾怡蔡凤书汉语方言特殊语法现象小札赵日新/梁金荣/孟庆泰关于“蝴蝶”的讨论沈怀兴/严修鸿“窈窕”考刘毓庆也说“贰”字华珍汉语同义语素编码的参数和规则王东海汉语拼音运动的回顾兼及通用拼音问题王理嘉语文规范文献的自身规范魏钢强《现代汉语词典》审订委员会2002年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侧记寸木·书评·汉语史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评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王云路方一新首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在徐州举行第七届闽方言国际研讨会在厦门举行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全国汉语词汇规范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发布会暨青年语言学者论坛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第九届评奖工作圆满结束语序类型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在四川大学召开简讯四则投稿重要提示2002年3期汉语声调与语调的关系曹剑芬信息传达的性质与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发展罗仁地潘露莉论“反复”李宇明汉语时间词谓语句的限制条件邓思颖从宋代邵武文士用韵看历史上邵武方言的特点及其归属刘晓南北京话庄组字分化现象试析高晓虹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中的儿化现象李焱说“韵”和“韵部”杨亦鸣王为民《汉语大词典》一些条目释义续商王锳从汉文佛典俗字看《汉语大字典》的缺漏郑贤章《汉语大字典》引自《释名》的例证李茂康《现代汉语词典》中同形多字词目分析王楠关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两点意见周国光从词头“不、布”谈起——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比较札记张双庆张惠英“们”的定指意义童盛强黄冈方言的后加成分“和你”刘晓然“赔”字究竟始用于何时?谭耀炬《训世评话》中的授与动词“给”张美兰“夷陵”与“彝陵”郑铁生第一届中国语言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举行王均先生学术思想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第九届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成立西洋汉语研究国际研讨会将于2003年6月在北京举行汉语方言语法研究高级研修班即将举办讣告二则2002年4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江蓝生汉语否定词考源——兼论虚词考本字的基本方法潘悟云单语词典释义的性质与训诂释义方式的继承王宁再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陆俭明数目短语李艳惠陆丙甫“由于”句的语义偏向辨邢福义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方梅自己、自性与自然——谈汉语中的反身状语蔡维天优选论和天津话的连读变调及轻声王嘉龄藏缅语的形修名语序戴庆厦傅爱兰第十二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在长沙举行第十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召开第一届韩国中语中文学国际学术会议在延世大学举行第四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2002年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专家咨询会在京召开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即将举行《南开语言学刊》即将创刊2002年5期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沈家煊汉语是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吗?徐烈炯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刘丹青《苏州同音常用字彙》之文白异读丁邦新十九世纪的福州音系陈泽平吴徽语入声演变的方式曹志耘早期吴语支脂之韵和鱼韵的历史层次秋谷裕幸差比句语义指向类型比较研究赵金铭元代白话碑文中助词的特殊用法祖生利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昌举行《中国语文》5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第五届客家方言研讨会暨首届赣方言研讨会在南昌召开《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京召开200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科立项课题简讯三则2002年6期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张伯江“都”的指向目标及相关问题董秀芳新加坡华语变异概说周清海韵律构词与韵律句法之间的交互作用冯胜利普通话对话中韵律特征的声学表现李爱军“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上)鲁国尧北京音系里文白异读的新旧层次陈重瑜“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董琨先秦指称理论研究周建设200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评选揭晓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奖、第二届优秀期刊奖揭晓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在上海召开纪念商承祚先生百年诞辰暨中国古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晋语学术研讨会在太原市举行第十二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年会(IACL-12)暨第二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JSCL-2)征集论文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征集论文提要丁邦新、郑锦全教授应邀为山西大学作学术讲演林杏光教授逝世2003年1期从焦点理论看句尾“的”的句法语义功能袁毓林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史金生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生成的过程和困难傅爱平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兼论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两种演化模式吴福祥在汉语历时分析中如何区分动词和介词马贝加《晏子春秋》的助动词系统姚振武也谈《儒林外史》语言中的“异质”遇笑容据出土文献评论两部辞书释义得失三则唐钰明“刀头梦”≠“三刀梦”白维国袁津琥对《关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两点意见》的意见苏培成词语杂谈四则唐发铙·简讯·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第六届全国古代汉语研讨会在泉州市召开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五次学术会议在开封召开第35届汉藏语暨语言学国际会议在美国召开纪念赵元任诞辰110周年学术讨论会暨江苏语言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在常州举行第四届吴玉章奖人文社会科学语言文字组评选结束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座谈会在暨南大学举行《广州话正音字典》出版座谈会在穗举行第二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著名语言学家刘坚先生逝世中国语文2002年(总第286-291期)篇目索引2003年2期唐宋“煞”字考袁宾见母的上古音值曾晓渝论“做”字的音李蓝《圆音正考》与《音韵逢源》所记尖团音分合之比较研究杨亦鸣王为民“颜之推迷题”及其半解(下)鲁国尧论词的构成、结构和地位周荐论格式义对“V双+N双”定中结构的制约李晋霞天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王晓梅神木山曲儿、酒曲儿的押韵邢向东常用词“隅”“角”历时更替考牛太清“啄雌鸽杀”的“杀”是表结果的不及物动词吗?梁银峰《洛阳伽蓝记》札记三则化振红·书评·《语用频率效应研究》读后詹人凤·悼念李荣先生·著名语言学家李荣先生逝世李荣先生追思会纪要·简讯·中国社会科学院句法语义学科工作研讨会纪要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第三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在台北举行第三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格罗斯教授追思会在巴黎举行王力语言学奖金第十届评奖工作即将开始2003年全国中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将在复旦大学举办简讯一则2003年3期复句三域“行、知、言”沈家煊说“生、死”与“前”的组合邢福义异类词联合短语研究储泽祥谢晓明“宁可”的语用分析及其他王灿龙普通话“V完”式初探关玲合音式疑问代词“咋”与“啥”的一些问题冯春田古汉语句法变换研究中的语义问题袁本良论殷墟甲骨刻辞中“暨”的词性杨逢彬名量词“人”示例范崇高苗瑶语族语言亲缘关系的计量研究──词源统计分析方法邓晓华王士元蒲松龄《聊斋俚曲集》所反映的轻声及其他声调现象张树铮广州话“听日”的语源甘于恩湖北浠水方言中的叠合式正反问郭攀山东郓城方言的一种方位词重叠吴永焕《五十二病方》词语拾零孟蓬生说《贞观政要》中的“物”魏达纯“银行”探源何帆《音韵集成》对《韵略汇通》的影响李子君言语与言语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第二届汉语词源学学术研讨会在烟台举行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简介简讯二则会议消息四则来函照登2003年4期从语音、语法和话语特征看“知道”格式在谈话中的演化陶红印“的”字句的句式语义及“的”字的功能扩展木村英树动词的控制度和谓宾的名物化之间的共变关系王冬梅汉语“说类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汪维辉也论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时兵中古汉语里否定词前的“了”字康振栋韩、日汉字探源二题张涌泉福州话“毒”的本字冯爱珍宁波城区大众语码转换之调查分析徐蓉陕北绥德话“的”的一种用法黑维强中华书局《世说新语译注》读后蒋宗许《连词“则”的起源和发展》商榷金国泰也谈结构助词“得”的来源及“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刘子瑜释“少列”赵望秦“疆场”一词首见于辽代彭玉兰·简讯·中文与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主办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韵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会议延期消息四则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征集图片、文稿资料第四届研究生语言学学术会议征集论文《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1991—1995)出版李格非教授逝世2003年5期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陆俭明范围副词“都”的选择限制张谊生影响予夺不明双宾句语义理解的因素卢建兰州话的“V+给”句——兼及甘宁青新方言的相关句式王森王毅是无动把字句还是一种行事句蒋平能进入“被/把”字句的光杆动词刘承峰《董西厢》清入作上、次入作去证黎新第从方言比较再探粤语浊上字演化的模式刘镇发从非音节性词尾看入声韵尾[?]的脱落周磊中古阳声韵徽语今读分析赵日新疑问句尾的“为”词性演变探略贾齐华量词义语义源流三则董为光量词加词尾不晚于唐代王启涛《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词语训释吉仕梅《成语源流大辞典》序季羡林“小姐”考刘毓庆说“讀賣”及其他吴悦文字假借不是词义引申王世华·简讯·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2004年6月在北京举行第十三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在贵阳市举行第三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市举行中国文字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合肥召开《中国语言学年鉴》(1999-2003年卷)编辑工作启动关于提倡“基础华文”的建议会议消息三则书讯一则2003年6期汉语的定中关系动-名复合词石定栩江西境内赣方言指示代词的近指和远指陈敏燕孙宜志陈昌仪湖北大冶方言人称代词的变调汪国胜内蒙古丰镇话第二、三人称代词薛宏武“不听”之“不允许”义的产生年代及成因方一新“不听”作“不允许”解的年代考证补陈秀兰明代歌曲释词三例曾昭聪白居易《琵琶行》“第一部”注释商榷迟乃鹏王梵志诗“脆风坏”讨论二则曾良叶爱国《马氏文通》的一处标点错误邵霭吉客家方言“鱼虞”之别和“支”与“脂之”之别谢留文“吐蕃”音辨谢仁友当代汉语外来单音语素的形成与提取苏新春原形借词——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语的新发展俞品祝吉芳“SARS”与“非典”——关于术语定名问题的探讨柯平吴志杰对《标点符号用法》的一些意见顾金元也谈竖钩的笔形归类魏钢强·简讯·欧洲汉语语言学学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在比利时根特市举行西洋汉语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中国语文2003年(总第292-297期)篇目索引2004年1期2004年2期谈“只”与“连”的形式语义蔡维天汉语“在+方位短语”里方位词的隐现机制储泽祥“由于”与“既然”的主观性差异李晋霞刘云语义感与语法感的关系王培光原始闽语中的清弱化声母和相关的“第九调”王福堂蒋藏本《唐韵》异常音切考察徐朝东说“否”周生亚“忙”和“怕”词义演变探微徐时仪关于《训世评话》的授予动词“给”兼及版本问题陈莉《红楼梦》中的“动+将+补”结构张燕来副词“白”的始见书证邱冰同义复词研究与大型辞典的编纂周掌胜《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例补牛太清词语考释五篇范崇峰郭芹纳魏耕原魏景波杨会永刘瑞明竖钩归折的主要理由苏培成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十届评奖揭晓第二届汉语语法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宁举行中国修辞学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第十一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简讯二则2004年3期容器隐喻、套件隐喻及相关的语法现象——词语同现限制的认知解释和计算分析袁毓林论元结构与句式变换詹卫东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吴福祥一个语法层次演变的实例——上海方言160年中现在完成时态的消失过程钱乃荣聊斋俚曲里的假设助词“着”及相关问题冯春田昆明话的“着”字及其语法化过程中的历时择一与共时制衡问题荣晶丁崇明“非X不可”格式的历史演化和语法化洪波董正存现代晋方言与唐五代西北方言的亲缘关系乔全生晋陕甘方言的“支微入鱼”现象和唐五代西北方音王军虎《中原雅音》研究的起始时间问题李无未“语言文字规范与辞书编纂”学术座谈会简记石典《现代汉语词典》对异体字的处理魏励语言声调问题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新世纪汉语史发展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音与拼音分技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简讯4则2004年4期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邓思颖语义上的同指关系与句法上的双宾语句式——兼复刘乃仲先生徐杰比喻相异点的句法实现——谈“大”、“小”修饰名词性喻体的一种功能陈青松介词“于”在甲骨文和汉藏语里的起源梅祖麟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梁银峰论汉语史上的“副词并用”杨荣祥也谈“已经”的初见时代张艳中古译经处置式补例朱冠明“走作”补义卢烈红也谈古吴方言覃谈寒桓四韵的关系王洪君海南闽语声调的演变符其武李如龙江西安福话指人量词“只”的特殊用法邹韶华“歙”字音读考陈广忠古文字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张桂光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苏培成中宣部召开“规范外文使用,维护祖国语言健康发展”座谈会汉语词汇学首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全国研讨会在武汉举行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语法语篇分技术委员会成立2004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评选揭晓大型纪念画册《吕叔湘》即将出版庆祝胡明扬教授八十寿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第二次中青年语言学者论坛在杭州举行2004年5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江蓝生从言语到言语行为——试谈一类词义演变李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陆俭明拟音词内部的一致性邢福义说“VP”之前与“没(有)VP之前”王灿龙汉语元音的高顶出位朱晓农北京话和福州话疑问语气词的对比分析陈泽平吕叔湘先生与中国的语言规划陈章太吕叔湘先生语言学小品文赏读——附《烧麦》小文纪念先生百年诞辰游顺钊纪念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吕叔湘先生100周年诞辰暨《现代汉语词典》发行3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国际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第十二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年会暨第二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启功先生语言文字学学术研讨会暨新著首发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中国“国际音标增补符号”提案在ISO获通过汉字书写系统改进国际研讨会在南昌举行邢公畹教授逝世2004年6期语法研究的目标——预测还是解释?沈家煊汉语双项名词句与话题-陈述结构陈平黏合式名词短语结构关系的考察和分析傅爱平动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施春宏古知庄章声母在山东方言中的分化及其跟精见组的关系钱曾怡汉语语音史中的双线发展张光宇树立正确的语文规范观晁继周由比喻造词形成的语素义杨润陆深切感念吕叔湘先生郑张尚芳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2004年)成功举办第九届国际法律与语言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语言与法律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俄罗斯第十二届中国语言学国际会议在莫斯科召开女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陈建民教授逝世方经民教授逝世2005年1期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刘丹青性状的语义指向规则及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张国宪从非句化角度看汉语的小句整合高增霞试论“人”的量词属性王绍新从东汉以前的文献看“者”介入定中之间的过程俞理明论“A里AB”重叠形式的历史来源石锓关于“X得很”中“很”的性质聂志平方以智《切韵声原》与桐城方音孙宜志徽语中的长元音赵日新关于汉语成语释义和引证的规范问题——读《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张茂华孙良明全国语言学暑期讲习班协调小组定出长期发展计划2005年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开始招生第七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简帛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第十一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徐州召开第十三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在福州举行第四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第四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修辞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在渤海大学召开“桂北平话及周边方言”学术研讨会在南宁举行首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大召开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大会在泰安召开第五届全国语文辞书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大学召开日本中国语学会第五十四届全国大会在京都大学举行著名出版家陈原先生逝世中国语文2004年(总第298—303期)篇目索引2005年2期“都”的语义功能和关联方向新解袁毓林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陈立民句类与词语同现关系刍议陈一动词“给”语法化过程的义素传承及相关问题刘永耕试论古汉语语气词“已”的来源李宗江上古汉语的双音节连词“然而”刘利现代汉语方言表示持续意义的“住”罗自群广东四邑方言的“减”字句甘于恩吴芳“动宾短语+开/起”西北方言补例莫超史部新著:《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鲁国尧《韵会》赀字母韵考论刘晓南浊上变去见于北宋考丁治民《同源字典》语音关系标注献疑邵文利杜丽荣智公、忍公和等韵门法的创立聂鸿音《史记》所见辞书未收词语考释王彦坤“麋鹿为菹”的“菹”不是肉酱金元中也说《儒林外史》中的“俺”张能甫商务印书馆2004年度语言学出版基金评选揭晓商务印书馆设立中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奖学金庆贺周有光先生百龄华诞座谈会在北京举行第三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中国文字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进入21世纪的中国文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在桂林举行首届中国人类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市举行第二届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论坛在暨南大学举行第六届客家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

“把”字句主观性的实现机制

“把”字句主观性的实现机制
第2 6卷 第 3 期
V b l 2 6 . No 3
温 州 大 学 学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J o u na r l o f We n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2 0 1 3 年 5月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1 . 1 0 作者 简介 :席 留生 ( 1 9 7 0 一) ,男 ,河南许 昌人 ,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 向:认知语言学
7 4
温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 0 1 3 ) 第2 6 卷第 3 期
标记 的有 无 、句 法位 置 、重叠 、单独 回答 问题等 )不 能确 定它 的非动 词身份 J 。同时 ,在 “ 把” 字 身份 问题 的争 论 中,把 “ 把 ”视 为动词 的研 究并不鲜 见 J ,尽管 各家在 “ 把 ”为动 词身份 上 的
于动词 ,名词 的意义 不需要 进一 步阐释 即可独 立存 在 ,所 以 ,名词 为 自主 结构 ;动 词 的语 义结 构 中包含 有名词 的语 义 凸显 , 所 以动词 为依存 结构 。自主 依存 关系 是一个相 对范 畴 。 当我们把 “ 把” 定义 为半 图式性 的掌控动 词 时,相 对于实 义动词 , 它 是依存 性 的, 因 为它仍然 需要 实义动词V的阐
D oI :1 0 . 3 8 7 5 d . i s s n . 1 6 7 4 — 3 5 5 5 . 2 0 1 3 . 0 3 . 0 1 3


问题 的提 出
主 观性 是指 语言 总是 带有 说话 人 的主观 印记和 色 彩 的特 性 。关于 “ 把 ”字 句 的主观性 ,沈家 煊指 出 ,“ 把 ”字 句 的意 义为 “ 主 观处 置 ” ,即说话 人 主观认 定 A 对 B 做 了某种 处置 ,这种 主观 处 置体 现在 说话 人 的情 感 、说 话人 的视 角和 说话 人 的认识三 个 方面 】 。

移还是移情析他是去年生的孩子沈家煊

移还是移情析他是去年生的孩子沈家煊

中国语文2008年第5期(总第326期)/移位0还是/移情0?*)))析/他是去年生的孩子0沈家煊提要用/移位0和/派生0来说明/他是去年生的孩子0和/他是昨天进的医院0这类句子的生成都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本文论证这类句子的生成方式不是派生而是复合,不是移位而是类推,类推是通过两种表达式的糅合来实现的。

这类句子属于一种独立的句式,表达一种独有的/移情0义)))主观认同,这种意义属于糅合产生的/浮现意义0。

本文还论证/他是生的男孩0和/他是投的赞成票0这类句子也属于主观认同句。

最后论证/打了他自己父亲的是我0这种所谓的/分裂句0的生成方式其实不是分裂而是糅合,糅合产生强烈的移情义。

关键词类推糅合主观性认同句移情浮现意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打在妞妞身上,疼在爸爸心上。

)))周国平5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6写作中把自己完全忘去,创造什么人物就过着什么人的生活,真是一件快事。

今天我就同时是丈夫和妻子,情人和姘头,我骑马在树林里漫游,当时秋暮,满林黄叶,我觉得自己就是马,就是风,就是两人的情语,就是他们的填满情波的眼睛眯着的那道阳光。

)))法#福楼拜0.讨论的句式本文讨论/他是去年生的孩子0这类句子的性质和生成方式。

众所周知,这个句子是个歧义句,其中的/他0可以指生的孩子,也可以指孩子的父亲。

按前一种理解,/去年生的0是修饰/孩子0的定语,按后一种理解,/去年生的0形式上是定语,但是语义上好像不起修饰/孩子0的作用,有人把它叫做/准定语0或/伪定语0。

这种定性为/形义错配0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小类,如(1)和(2)所示:(1)他是去年生的孩子。

他是昨天出的医院。

他是北外学的英语。

他是国外得的学位。

(2)他是学校付的工资。

他是室友偷的电脑。

*本文初稿/-他是去年生的孩子.)))一种主观认同句0曾在/两岸三地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小型研讨会0(2007.8.香港)上宣读,这次发表略有修改。

他是毒蚊叮的脑瘫。

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

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

3.把字句如何表达说话人的情感? • 移情——同情、钟情、厌恶 4.把字句如何表达说话人的视角? • 量——大量、小量 • 体——完成体
5.把字句如何表达说话人的认识?
• 出乎意料,说话人对目的、因果关系的判定


把字句的“主观性”首先体现在说话人的“情感” 上,这就是所谓的“移情”( empathy)现象。 Kuno(1987:26)对“移情”的定义是“说话 人将自己认同于……他用句子所描写的事件或状 态中的一个参与者”。 就把字句而言,说话人移情于一个处置事件的 参与者,常见的结果是,在说话人的心目中,施 事成了责任者,受事成了受损者。先看下面一个 例子:



(3) 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 这是(红楼梦》42回宝钗在婉言劝戒黛玉,说起男 人读了书反倒变得更坏。前半句是动宾句,后半句 是把字句。问题是为什么(3)没有反过来说成 (3'): (3')这是书把他误了,可惜他也糟蹋了书。
在上述语境里(3')听上去很别扭,因为说话人 (宝钗)“可惜”的是“书”,“书”在说话人的 心目中是受损者,“他”是使“书”受损的责任者。 有的本子(3)作“这并不是书误了他,可惜他把书 糟蹋了”,说话人同情“书”的意味就更加明显。

按照Lyons(1977;739),“主观性” ( 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 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带有说话人“自我” 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 同时还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 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已有的研究表明,语言的“主观性”主要表 现在三个方面:说话人的情感,说话人的视 角,说话人的认识。 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经常交织在一起。把 字句的主观性在这三个方面都有体现,下面 主要通过把字句与动宾句的比较来加以说明。

语言的主观性

语言的主观性

语言的主观性本文综述了沈家煊先生近十年的相关研究,简单介绍了沈家煊先生运用认知语言学原理进行研究的相关论文,重点阐述了语言的主观性及汉语语法教学方面的论文。

“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即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标签:认知语言学主观性汉语语法教学一、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跟生成语言学一样代表一种解释语言现象的路向(approach)。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持这样的一些假设: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2.句法不是语言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跟语义、词汇密不可分;3.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

沈家煊先生的大部分论文中都渗透着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认知语法的概括性》以三个个案研究为例来说明认知语法以追求概括性为首要目标,力图找出一些基本的认知原则对语言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存在的并行现象作出同一的解释。

《转指和转喻》从认知语言学对待转喻的观点出发,论证汉语“的”字结构转指中心语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语法转喻”。

转指的规律跟认知上转入的规律基本一致。

《“在”字句和“给”字句》以“在”字句和“给”字句为例,说明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才能解释许多分词类未能解释的语法现象,才能对许多对应的语法现象作出相应的概括。

句式整体意义的把握跟心理上的“完形”感知一致,都受一些基本认知原则的支配。

沈家煊先生在介绍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时,也运用了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等语言学原理,阐释了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本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而且大部分是源自成人的语言使用。

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语用预测支配下的“在线”(on-line)交谈是语义演变的最主要的机制。

语义既有语用的性质又有认知的性质,跟“转喻”和“隐喻”的认知能力有关。

《李白和杜甫:出生和“出场”——论话题的引入与象似原则》描述了语言的意义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而且应该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

试论把字句的“主观处置义”

试论把字句的“主观处置义”

试论把字句的“主观处置义”【摘要】:针对不少人对把字句的语法意义为“处置”的这一观点产生质疑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分清两种“处置”,即“客观处置”和“主观处置”,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主观处置”。

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通过分别论述把字句中的施事、受事同说话人主观情绪(包括情感、态度以及思想认识等)的关系来揭示把字句的语法意义。

最后简要地分析了一下导致把字句这种“主观性”的语法特点的原因。

通过本文论述,能对目前把字句句法语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看似纷繁复杂的问题作出较为统一的解释。

【关键词】:把字句处置主观处置移情一、引言把字句又称作“处置式”,“处置”一词主要用来表示把字句的语法意义。

所谓“处置”,指由于“施事”执行了某种动作从而使“受事”在某种意义上受到这个动作带来的影响。

应该说,“处置式”这个称呼,由来已久并且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但是也一直有人对此提出疑问,认为“处置式”的提法欠妥,不仅因为这一称呼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把字句,而且“处置”说也不能很好地解释把字句语法语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祥子把头低得更往下了些。

(老舍《骆驼祥子》)这个把字句不表示“处置”。

我们发现,不少的把字句都不表示“处置”。

根据“处置”的观点,把字句的宾语必须是先于动作行为而存在。

因为我们只能对已经存在的事物进行某种处置,如果宾语是动作行为的结果或伴随动作行为的进行而产生的事物,我们就无法处置。

比如我们不能说“把房子盖了”、“把字写了”。

2)不想把话又说造次了。

(曹雪芹《红楼梦》)“话”是伴随“说”这个动作行为的进行而产生的,但是这里却成了把字句的宾语。

象2)这样宾语出现的“无定”形式的把字句数量还不少。

此外,把字句宾语受动作的部分影响等问题用传统的“处置”说都很难解释清楚。

那么,“处置”说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是否必须以废除“处置式”这一名称作为代价呢?其实不然。

沈家煊(2002)认为,要区分两种互相联系但性质不同的“处置”。

从致使语义看处置式的发展演变及其机制

从致使语义看处置式的发展演变及其机制

从致使语义看处置式的发展演变及其机制丁丁【摘要】为研究哪些处置式可以表达致使语义,如何表达致使语义,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界定致使语义和致使表达之后,通过梳理文献,运有语义分析的方法,探讨汉语史中处置式的发展轨迹,将处置式和述补结构、使役句作对比,分析汉语致使表达的整体格局,指出处置式中有哪些小类表达致使语义以及各种致使表达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汉语的处置式经历了\"处置动作-处置动作+结果-处置结果\"的历时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并非所有处置式都能表达致使语义,只有带结果补语的狭义处置式和致使义处置式才属于致使表达;在表达致使语义时,这几类处置式和述补结构、使役句相比,在\"NP1有意/无意\"和\"被使事件已然/未然\"两项参数上有区别,彼此形成分工;处置式是一种不断发展壮大的句式,其核心语义是\"处置动作对宾语的完全控制\",最初表达处置的动作,随后逐渐可以表达处置的结果,随着这种变化,有几类处置式逐渐可以表达致使语义.【期刊名称】《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21)001【总页数】11页(P51-61)【关键词】汉语史;处置式;致使语义;述补结构;使役句【作者】丁丁【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1汉语的处置式可以表达致使语义。

先行研究已经注意到,处置式中有一类“致使义处置式”[1],并分析了其表意特征[2]。

而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不少学者将“把”字句和致使语义联系起来[3-4],或者将“把”字句的语法意义直接确定为“致使” [5-6]。

其实,汉语的处置式在历时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处置式是否表达致使语义,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那么在汉语史中,处置式究竟从何时开始表达致使语义?表达致使语义的具体机制如何?这是值得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由于已有研究中关于致使的术语比较混杂,我们统一如下:语义方面称“致使”,形式方面则称“使役”。

认知语言学(沈家煊讲座1)

认知语言学(沈家煊讲座1)

认知语言学0.“认知语言学”的范围这里所说的“认知语言学”是加引号的,有其特定的含义。

并非所有关心认知的语言研究都是“认知语言学”。

如果像“生成语言学”那样认为语言就是通过一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而“生成”的,而这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都以一定的心理表征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中,从这一假设出发的语言研究自然也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认知语言学,但是跟本文将要说明的有特定含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却是大相径庭的。

“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代表语言研究近年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

“认知语言学”也不是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语言学内部的一种研究范式,其特点是着重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一研究范式发端于70年代,自80年代中以来,范围已扩展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

“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并出版《认知语言学》杂志。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C. Fillmore, G. Lakoff, R. Langacker, G. Fauconnier, L. Talmy, J. Taylor, D. Geeraertgs, E. Sweetser, J. Haiman 等。

这些人各自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

有的用“认知框”(frames)来描写词义(见Fillmore 1982),处于“认知框”内的概念成分跟百科知识相联系,但不一定有语词形式;有的着重研究“隐喻”(metaphor)在语义学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见Lakoff & Johnson 1980);有的集中研究一般认知能力和语言之间的具体联系,如Talmy(1988)的“动力作用”(Force Dynamics)理论;有的全面研究语法范畴所呈现的“典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s,如Tylor 1989);还有的专门研究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然联系或“象似”关系(iconicity,见Haiman 1985)。

成事“把”字句的句法形式及语义

成事“把”字句的句法形式及语义

【原文出处】语文研究【原刊地名】太原【原刊期号】200403【原刊页号】7~12【分类号】H1【分类名】语言文字学【复印期号】200412【标题】成事“把”字句的句法形式及语义【作者】岳中奇【作者简介】岳中奇韶关学院中文系,广东韶关512005【内容提要】成事“把”字句是“把”所介引的对象为行为动作结果的一种“把”字句,根据其动核是单个动词还是述补结构,首先析出两种基干成事“把”字句;再根据其动核所带句法宾语的语义角色的不同,又析出四种衍生成事“把”字句;由此,我们将成事“把”字句归纳为六种基本句式。

然后,从语义指向着眼,运用语义分解的方法,剖析了各种成事“把”字句的语义,最终揭示出成事“把”字句的语义功能:它不是表述处置意义的,而是评议和说明行为动作结果的生成状态及其有关情状的。

【摘要题】汉语言文字学【关键词】成事“把”字句/基本句式/评议说明/动核/论元【正文】中图分类号:H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79(2004)03-0007-06 0引言0.1从配价语法的角度看,在一个句法结构中,动核动词同它所联系的名词性必有成分——论元间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这种不同的语义关系,我们用不同语义角色的论元予以表述。

如,“施事论元”(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受事论元”(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当事论元”(性质、状态的领有者或动作传递、指向的对象)、“系事论元”(判断说明或描写的内容)等。

在这多种论元角色中,有一种论元在同它所联系的动核构成句子时,往往同受事论元一样可以出现在宾语的句法位置上,但它却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行为实施后产生的结果。

例如:Aa.他家拆了两间房子Ba.他家盖了两间房子b.妈妈吃了一些水饺 b.妈妈包了一些水饺c.老赵卖了几幅画儿 c.老赵画了几幅画儿d.李老师读了一篇论文 d.李老师写了一篇论文其中,“两间房子”“一些水饺”“几幅画儿”和“一篇论文”分别处在各句的宾语位置上,但他们在A组句子中分别是述语动词“拆”“吃”“卖”和“读”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是在动作行为实施之前就存在着的事物,当是动核动词的受事论元。

论“把”字句“处置式”的几种运用

论“把”字句“处置式”的几种运用

论“把”字句“处置式”的几种运用作者:薛扬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4年第01期“把”字句在汉语使用中是常见的一种动词谓语句,也是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着颇多难点的一种句式。

究竟什么是“把”字句呢?黄伯荣与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订二版)是这样下定义的:“‘把’字句又叫处置式……是指在谓语动词前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主动句。

”如果我们将“把”字句与一般动宾句比较,就会发现,“把”字句有强调作用,强调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施加影响和客体受到动作的影响之后所发生的变化。

因此,“把”字句多选用具有强施动性和强影响性的动词来对介词介引成分加以“处置”。

那么只有施动性、影响性强的谓语动词才能进入“把”字句吗?也不尽然。

事实上很多施动性、影响性不强的动词也可以出现在“把”字句中,利用“把”字句式来表达说话人主观上认定的“处置”含义。

一、原因型“处置”关系在这类“把”字句中,动词本身施动性不强,并无处置意味,但“把”字句前另有表示原因的分句,故说话人认为原因与变化主体之间存在着致使关系,因而选用“把”字句来表示这种“处置”义。

如:(1)她睡过了头,竟把火车误了。

(2)盖子没盖严,把汽油都跑光了。

(3)妇人听得此言,把脸通红了。

句(1)中,表面看来,“误”这一行为只会对主语有影响,与“把”字介引成分——“火车”是无关的,根本不会使火车的形态特征、发车时间等因素有所改变,似乎并没有体现出“把”字句的“处置”意义。

但是,从话的内涵角度再来分析这个句子,便不难看出:在说话人看来,之所以会有“误火车”事情的发生,原因全在于“睡过了头”。

也就是说,说话人认为,既然行为结果完全是在句子主语的控制下发生的,那么就不妨把这种“控制”看作是一种“控制性的致使”,一种“处置”。

同理,(2)(3)亦是如此。

因此,说话人选用“把”字句来突出原因对结果的这种决定作用,强调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这种关系。

不能否认,这种“控制性的致使”也是“处置”的一种体现。

浅析《红楼梦》中的处置义和致使义“把”字句

浅析《红楼梦》中的处置义和致使义“把”字句

王力 ( 1 9 4 4 )提 出 “ 处置式 ”的概念 : “ 中国语里有 ( 2 0 0 3 )、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 2 0 0 4 )等现 代 汉 语 词典

种 特 殊 形 式 ,就 是 用 助 动 词 ‘ 把’ ( 或 ‘ 将 ’ )字 ,把 对 “ 把 ”的解释也兼有 “ 处置 ”义和 “ 致使”义 。 二、 《 红楼 梦 》 中 “ 把 ”字 旬 的语 义 类别
究 《 红楼 梦 》 中 的 “ 把 ”字句 语 料 ,即 《 红 楼梦 》 中 以 为 处 置 义 “ 把 ”字 பைடு நூலகம் 和 致使 义 “ 把 ”字 句两 大 类 。
“ 把 ”字 为标 记 的处 置 式 。 “把 ” 字 句 经 历 了 长 期 的 演 变 和 发 展 , 邵 敬 敏 ( I 9 8 5 )、 薛风 生 ( 1 9 8 7 )、刘培 玉 ( 2 0 0 1 ) 、 蒋 绍 愚 处置义 “ 把 ”字 句 由三 个 部 分 组成 :N P .( 处置者 )、 N P ( 被 处 置 者 ) 、V P( 处 置 内容 ) ,其 语 法 意 义 是 表 达 某
语 言本体研究

“ 把’ ’字句 浅析 红楼梦 中的处置义和致使义
口郑 周 永

要: “ 把 ”字句是汉语 中一种特殊 的句子结构形式 ,许多学者从各 方面对其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一个长期 的热
点 问题是 “ 把” 字句的语 义分析 ,即并 非所有 的 “ 把”字 句都表 示 “ 处 置” 义,还有一部分 “ 把”字 句是表 示 “ 致使”义 的。本文全 面考察 红楼梦》 中出现的 “ 把 ”字 句语料 ,将其分 为处置 义 “ 把”字 句和致使义 “ 把 ”字句两大类 。本文主 要具体描写和讨论 了 “ 把 ”字 句在 红楼梦》 中的结构语 义表现 ,发现 两类 “ 把 ”字 句都有 丰富的结构语义类型 ,与唐 宋

汉语“把”字句浅析

汉语“把”字句浅析

汉语“把”字句浅析摘要:“把”字句,是汉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

近现代以来,就“把”字句的研究很多,角度也很多,涉及到生成语法,语义学、语用学以及功能语法领域等等,观点也不尽相同。

本文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一种新的视觉分析“把”字句。

本文借鉴数学和哲学领域中的连续统这一概念,将连续统的理念引入“把”字句的分析中,根据“把”字句的典型性程度的不同,从连续统的角度对各类“把”字句进行简单说明。

关键词:“把”字句;连续统;典型性有关“把”字句的研究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语言学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各个角度研究“把”字句,研究内容包含“把”字句的句法结构、语义、语用、功能等等,并且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对后辈影响深远。

本文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一种新的角度分析“把”字句。

将数学和哲学领域中连续统这一概念引入“把”字句的分析中,根据“把”字句的典型性程度的不同,从连续统的角度对各类“把”字句进行简单说明。

连续统本是一个数学和哲学领域中的概念,是指一个拥有多于一个元素的线性序列。

语言是反映人们通过自己的认知能力反映客观世界的,而客观世界的连续性、不可穷尽性,很多事体都处于连续统中。

因而,可以借鉴连续统的理论来分析语言学中“把”字句的划分问题。

“把”字句中的“把”引入的成分是受动词影响的Argument即论元,论元是没有意义的,可以在句子中受动词的影响控制,而θ-role即题元角色,是有意义的,如表示施事、受事、与事、工具、处所、时间、方式等等。

汉语根据位置而非形式判定宾语,因此“把”字句是把宾语而非受事的位置提前。

动宾结构“V+O”中的O(宾语)可以是非受事,因此宾语提前至“把”后,“把”后的成分不一定表示受事,O移到“把”后以后,因为位置被占了,所以被补语成分替代。

因此汉语各类“把”字句可以用连续统表示如下:注:以上的0.4、0.5、0.6、0.7等数据只是约数,不是绝对的精确值。

1、处于“0”位置上的是典型的“把”字句。

论闽南方言处置式的主观性

论闽南方言处置式的主观性
论 闽南 方言 处 置 式 的主观 性
洪 水英
( 州师 范学院 中文 系 福建 漳州 33 0 漳 6 00)
摘 要 :与普通话或其 它方 言相 比 , 闽南方言的处置 式 有其特殊性 , 尤其值得 注意的是 , 凸显“ 主观 处置 ” 有特殊 时, 的语法标记。文章 以沈 家煊提 出的客观处置和主观 处置式为 理 论 基 础 , 图 从 闽 南 方 言 处 置 式 内进 行 探 讨 , 试 目的 在 于 描 述并解释 有明显主观性标 志的处置式表现 。 关 键 词 : 闽 南方 言 处置 式 主观 性
东南 考 22 第1 (第9 ) 挫 0 年 0 总 8 1 期 期一源自、学 术


词项指代前文中提到过 的单位 或意 义的语言单位 ”1 [ 3 。即我们 众 所 周 知 , 南 即指 福 建 的 南 部 , 狭 义上 所 指 的 闽 南 常说 的 “ 闽 但 前指 ” “ 指 ” “ 应 ” 。 闽南 话 回 指 处 置 式 中 主 要 、上 、照 等 仅指厦 门、 州、 州三个地 区。依 1 8 泉 漳 9 7年《 国语 言地 图 采 用 “ 指 宾 语 型 的 处 置 式 ”。 即 S是 “ 1 中 复 NP +共 ( ) 甲 +代 词 集》 及 1 9 , 9 9年张 光宇 《 东南 方言 关系综 论》 的方言 分区研 + P 模 式 。 这 里 ,共 ( ) 词 ” 要 的表 现形 式是 以 “ V ” 在 “ 甲 +代 主 共 究, 闽南 方言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南方方言。我们认 为, 闽南 方 伊 ” “ 你 ”“ 、共 、 共恁 ” “ 阮 ” “ 人 ” “ 我 ”等 方式 展 示 出 、共 、共 、共 言 处 置 式 在 形 式 上 及 其 语 用 上 也 当有 自己 的共 性 和 个 性 。关 来 。通 过 这样 的 “ 指 ” 达 说 话 人 对 “ 复 表 受事 成 分 ” 强 化 。试 的 于 闽 南 方 言 处 置 式 的研 究 有 如 学 者 李 如 龙 、 重 奇 等 , 究 比较 下 面 两 组 句 子 : 马 研 成 果 颇 为 明 显 , 学 术 界 上 对 处 置 式 的 “ 观 性 ” 行 关注 的 但 主 进 ( ) 伊 册 共人 拆 破 。( 把 人 家 的 书撕 破 了 。 ) 1a 他 还 是 非 常 少。关 于 “ 观 处 置 和 客 观 处 置 ” 主 的提 出是 学 术 界 较 b伊 册 共拆 破 。 为新 颖而有 影响 力的理 论创新 。沈 家煊( 0 2 结 合 Lo s 20 ) y n ( )伊是 贼仔 , 2a 紧共伊 掠起 来 。他 是 小偷 , 把他 抓起 来 。 ( 快 ) 《9 7语 言 “ 观 性 ” 研 究 , 证 了 “ 字 句 ” 有 “ 观 处 19 ) 主 的 论 把 具 主 b伊是 贼仔 , 紧共 掠起 来 。 置” 的特殊 意义。他认 为处置式主观性的核心意义是“ 说话人 比较 上 述 例 句 中 ( ) 2 , 们 知 道 例 句 ( 一 2) 置 1一( )我 1) ( 处 认 定 ”主 要体 现 在 说 话 人 的情 感 、 话 人 的 视 角 、 话 人 的 , 说 说 区别 于 普 通话 处 置 式 , 时 例 句 ( 一 2 中 a与 b组 也 有 不 同 1) ( ) 代 宾 认 识 这 三 方 面 但 他 对 方 言 处 置 式 主 观 上具 体 的 认 定 方式 , 同。 其 中 关键 的 一 个 问题 是 处置 “ 词 ” 语 的 隐 现 。 I , 并 未展 开 详 细 的论 述 。例 如 , 闽南 方言 处 置 式 在 表 达 这 种 “ 主 结合 黄伯荣 (9 6) 1 9 的研究 , 闽南 方言 中“ ” 共 作介 词 , 相 观处置意 味”时就有其特殊 的语法标记 ,如 “ 受事成 分的回 当于普通话 的“ ”常与 “ 和 “ 通 用。“ ” 把 , 甲” 合” 共 直接 放在动 “ [a ] 共 fa ln 6的合 音 , 是 “ 或 共伊 ” 指 ”“ 、 处置概念 介词 的并用” “ 、 处置谓 语中部 分成 分的省略 ” 词 前 。 共 ” k6有 时是 “ 人 ”k6a g 】 等。这些说话人主观认定方式 的使用有哪些特殊 的语用意义, ( [ 6i】 后 , 漳)k 合音 a l m脱落 的现象反映[ 5 1 。从例句 b组 中看 , 都值 得 我们 去 研 究 。 这 也 是我 们 认 识 处 置 的 主 观 性 更 加 明 细 “ 共伊 ” 共人 ” 和“ 已凝 固成 为一个词 , 即所谓 的处置介词宾语 “ 直接放动词前。是虚化式的复指 , 带有很强 的“ 空 化 的途径 之一 。我们 将 通 过 对 实际 语 料 的搜 集和 研 究 , 望 能 悬空 ,共 ” 希 对 处 置 结构 的研 究做 一 些 有 益 的尝 试性 补 充 。 灵性”也 是修辞想 象的延续。 , 比较 上 述例 句 , 我们 不 难 发 现 “ 伊 ”“ 人 ” 的 “ ” 共 、共 中 伊 和 在 讨 论 闽 南 方言 的处 置 式 之前 , 一 个 相 关 的语 言 问 题 有 人 可 从 似平 冗 的成 分 。但 我 们 必 须 明 白 :y n (9 7指 出 “ 观 性 ” 语 言 的 一 种 特 “ ” 隐现 , 表面 上 可有 可无 , 是 一个 “ 余 ” L o s1 9 ) 主 是 性, 它包 含 说 话 人 对 事 物 的评 价 以及 在 话 语 中 留下 的 “ 自我 ” 是我 们 能否据 此 而 忽略代 词 宾语 可能 具有 的特 殊 作用 呢7 我们 印记 I 。因而 , 果 我们 说 闽 南 方 言 处 置式 能表 达 一 定 的 主观 试着 分析 处 置式 中这种 或 隐或现 的可 能性及 其语 用功 能 。 如 例 句 ( ) 的 “ 人 ” 的 “ ” 代 名 词 性 短 语 “ 家 的 1中 共 中 人 指 人 性 , 示的仅仅 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 ; 揭 或者说 , 示的仅仅 揭 , 册 ,册 与 人家 的书 ” 间是 复指 关 系 。 之 是 处 置 式 可 以表 达 “ 观 性 ” 一 种 可 能 性 , 并 未 揭 示 出 闽 书 ”即 闽 方言 中的 “ ” “ ” “ 主 的 但 2) 共伊” 中的“ ” 伊 则是承前复指名词“ 贼仔” 。这种语 南处置式表达 “ 主观性 ” 的特殊途径及其条件。 因此文章 主要 例 ( 中的“ 就 以 下 几个 问题 展 开 论 述 :闽南 方言 处置 式 表 达 “ 说话 人 认 言 处置现象 在《 荔枝记》 尤本等 口述记 录本《 蔡 陈三 》 中也颇 定 ” 主 要 方 式 是 什 么 , 么 , 这里 , 的 那 在 它可 以生 动 表达 “ 观 多, 主 例如我们从《 荔枝记》 蔡尤本等 口述记 录本《 陈三》 , 中 发现 “ 的 1个 ,共 你 ” “ 的有 9个 ,共 “ 性” 的原因和条件到底是什么?用与不用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 此 类 回 指 处 置 式 中 ,共 伊 ” 有 2 恁 ” 有 2个 ,共 阮 ” 有 4个 , 共 人 ” 有 1个 ,共 我 ” 的 “ 的 “ 的 “ 的 区别?而这又会对我们研究处置式的主观性有什么启发? 从 处 置 式 的 “ 观 性 ” 看 , 论 是 有 意 识 的 处 置 , 是 有 1个 ,合 伊 ” 主 上 不 还 “ 的有 1 。 这些 处置 句 子 多是 祈 使 句 , 主 个 且 从 无意识 的处置 , 闽南 方 言 处 置 式 在 表 达 “ 观 处 置 ” 一 层 面 观性上 , 主 这 祈使句 的主观性强于陈述句。 ( )丑 白】 3【 我共恁扛扛死。( 荔枝记 》 4 1 《 P8 ) 上 最充 分 的就是 “ 话 人 ” 说 的介 入 , 中 最 为 明显 的 表 现 是 其 “ 话人 的情感 ” 入 , 次是说话 时 “ 话 人的视角 ” 择 , 说 投 其 说 选 ( )外 白】 共伊拿 出去 。( 荔枝" } 4 0 4【 着, 《 ; P7 ) a - , ( ) 丑白】 5【 死婢 , 官人 你着共阮服 事 乞伊好 。( 荔枝记》 《 尤 其 是 在 “ 话 人 认 定 ” 针对 处 置 式 中 哪 部 分 内容 的 强调 。 说 时 61 例 如 , 可 以是 针 对 处 置 后 的 结 果 的 进 行 强调 , 可 以 针 对 P4 1 它 也

认知语言学(沈家煊讲座1)

认知语言学(沈家煊讲座1)

认知语言学0.“认知语言学”的范围这里所说的“认知语言学”是加引号的,有其特定的含义。

并非所有关心认知的语言研究都是“认知语言学”。

如果像“生成语言学”那样认为语言就是通过一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而“生成”的,而这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都以一定的心理表征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中,从这一假设出发的语言研究自然也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认知语言学,但是跟本文将要说明的有特定含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却是大相径庭的。

“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代表语言研究近年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

“认知语言学”也不是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语言学内部的一种研究范式,其特点是着重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一研究范式发端于70年代,自80年代中以来,范围已扩展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

“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并出版《认知语言学》杂志。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C. Fillmore, G. Lakoff, R. Langacker, G. Fauconnier, L. Talmy, J. Taylor, D. Geeraertgs, E. Sweetser, J. Haiman 等。

这些人各自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

有的用“认知框”(frames)来描写词义(见Fillmore 1982),处于“认知框”内的概念成分跟百科知识相联系,但不一定有语词形式;有的着重研究“隐喻”(metaphor)在语义学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见Lakoff & Johnson 1980);有的集中研究一般认知能力和语言之间的具体联系,如Talmy(1988)的“动力作用”(Force Dynamics)理论;有的全面研究语法范畴所呈现的“典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s,如Tylor 1989);还有的专门研究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然联系或“象似”关系(iconicity,见Haiman 1985)。

晚清民初汉语教材的处置式

晚清民初汉语教材的处置式

晚清民初汉语教材的处置式作者:李凌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04期摘; 要:晚清民初的汉语教材对处置式的应用已比较成熟。

“把”字类处置式占据主流,“将”字类用例较少。

“把/将”后的宾语,构成形式多样,以有定确指的成分为主,也有无定已知的成分。

处置式的语义以表示动作实施后事物发生变化或产生结果或处于某种状态为主,句式丰富灵活。

关键词:处置式;“把”字句;“将”字句;句式语义一、引言处置式一直是汉语研究的热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

王力先生(1944/1985:87)最早提出“处置式”的概念,“凡用助动词将目的位提到叙述词的前面,以表示一种处置者,叫做处置式。

”在他之后,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处置式展开讨论(潘文娱,1978;宋玉柱,1981;张济卿,2000;沈家煊,2002;刘培玉,2009;郭浩瑜,2010),不过这些研究都是基于近现代汉语本土语料。

本文尝试考察晚清民初由西方和日本编者撰写的汉语教材中的处置式,为汉语及汉语教学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

晚清民初汉语教材作为珍贵的汉语研究语料,无论是对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还是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文选取了8部以北京官话为描写对象的汉语教材,这些教材主要适用于初中级阶段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难度大致相当。

《寻津录》(以下简称《寻》)是英国外交官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的第一部汉语教科书,1859年出版。

本文选取的语料包括天类、《圣谕广训》第一章、用于语音练习的句子。

《伊苏普喻言》(以下简称《伊》)由日本外交官中田敬义根据《伊索寓言》的日语版译成北京官话,1879年出版。

选取的语料为书中的237则寓言故事。

《语言自迩集》(以下简称《语》)是威妥玛为英国来华译员编写的汉语教科书。

选取的语料为1886年第二版中文课文,包括散语章、问答章、谈论篇、秀才求婚/践约传。

《改订官话指南》(以下简称《改》)由金国璞在日本翻译生郑永邦和吴启太合著的《官话指南》的基础上改订而成,1903年出版。

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

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

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处置式论把字句”及其在语言中的重要性。

“处置式论把字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其结构特点是以“把”字作为介词,引导出受事成分,并对该受事成分进行某种动作或行为的描述。

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极为常见,且具有重要的语言功能。

在语言学中,“处置式论把字句”被看作是一种表达主观意愿和意图的重要句式。

通过使用“把”字句,说话者可以明确地表示出自己对受事成分的处置意图,从而突显出语言的主观性和能动性。

这种句式不仅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具体,还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说话者的态度和情感。

“处置式论把字句”在汉语中还具有很高的语用价值。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经常使用这种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请求、建议、命令等意图,从而实现有效的语言交际。

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句式也经常被用来描绘场景、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等,使作品更加生动、感人。

因此,“处置式论把字句”在汉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汉语语言学研究和语言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对这种句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规律,还能够为汉语的教学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阐述本文的目的,即探讨处置式论把字句所体现的主观性及其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探讨处置式论把字句所体现的主观性及其影响。

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处置式论把字句在汉语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种句式结构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而且在文学、新闻、广告等各种文本中也广泛应用。

我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分析这种句式结构所蕴含的主观性。

主观性是指语言使用者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情感等主观因素。

在处置式论把字句中,主观性体现在说话者通过特定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选择,来表达自己对某个事件或对象的看法、态度或情感。

研究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句式结构的语言特点,而且有助于我们揭示说话者的内心世界和交际意图。

这种研究还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以及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把”字句成为处置式主要表达形式的过程及其原因

“把”字句成为处置式主要表达形式的过程及其原因

“把”字句成为处置式主要表达形式的过程及其原因盂晓慧【摘要】“把”字句是现代汉语处置式的主要表达形式。

处置式有两种:“将”字式和“把”字式。

汉语史上,“把”字句成为处置式的主要表达形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我们梳理了“把”字句取代“将”字句成为主要表达形式的过程,并从“把”和“将”的虚化时间、句法结构形式、语体色彩、语义等角度对这个过程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把”字句成为处置式主要表达形式符合汉语语法、语义、词汇以及语用选择的需要。

%The Ba- sentence is the main form of the arbitrarily sentence pattern in modern Chinese. There are two forms in the arbitrarily sentence pattern: the Ba - sentence and the Jiang - sente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it is a long process that the Ba - sentence became the main form of the arbitrarily sentence patter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urse of the process. It is found that the course was affected by Chinese grammar, semantic, vocabulary and the pragmatic choice.【期刊名称】《泰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4页(P102-105)【关键词】“把”字句;“将”字句;处置式【作者】盂晓慧【作者单位】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山东泰安27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6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在结构上很有特点的句式叫“把”字句,“把”字句是指在谓语动词前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