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
蔡元培北大改革的现代意义
【 关键词 】 蔡元培 ; 北大改革 ; 现代 意义
1 9 1 7 年蔡元培就任北京 大学校 长 . 在 此之前 的北大仍是沉疴未 学的宗旨 . 完善学生 的个性 . 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祛, 改革 的成 效并不 明显 。蔡元 培人驻北大后 . 进 行了大刀 阔斧 的改 2 . 2 贯彻 “ 思想 自由” 兼容并包“ 的原则 革, 一改北大 的封建性质 . 讲新民主主义 的气息注入这所老式学堂 , 使 蔡元 培提出“ 囊括大典 . 网罗众家” , 思想 自由 . 兼容并包的原则使 它焕发新 的活力 , 为 中国高等教育 的发展树立 了一面旗帜 得北京大学不仅得 以保 留我国的优秀文化 . 而且使得全体师生有机会 1 . 理 论 基 础 接触和学习近代 西方的进步思想 。 同时. 这种开放的办学原则 . 对 当时 1 . 1大学 观 的新思潮不能不说是有一种庇护 。 纽曼说过 : “ 大学理所应当是 一所教 . 虽 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纽曼作 为天主教 教徒 蔡元培的大学 观是建立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与西方文明结合之上 的. 授全面知识 的机构” 形成了一整套包括体现 在蔡元培对办学 职能 、 办学理念 、 办学体制和 着重强调 的是大学应该把神学作 为知识的一个重 要分支纳入大学 的 但是他所说 培养 目标的大学办学思想 。 蔡元培 曾明确指出“ 大学 者. 研究高深学问 知识 系统之 中。我们暂且不对纽曼 的宗教立场做 出评判 , 者也” 、 “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 问之机关” 蔡元培先生 向学生提 出“ 抱定 的大学知识 的多样性和对学术 的开放性在现代社会也是值得提倡 的 宗 旨” , “ 为求学而来 ” , 不为升官发财而来 : “ 砥砺德行” : “ 敬爱师长 ” 这 2 . 3 教授治校 . 民主管理 . 形成研究性学习观 三项要求。 这就指大学是纯粹研究学问的处所 不可视为养成 资格 、 贩 “ 教师群体 的学术水平是 一所大学学术水平 的标 志 . 也是把 大学 卖知识之所 , 学者就应 当以研究学 问为主要 目的 . 养成学问家 的人格 . 建造成学术研究机构的重要保 障” 。“ 教授治校 ” 作 为一 种大学 管理体 制来 源于 中世纪 的巴黎大学 . 而洪堡创建柏林大学 则使 之作为一种大 培养出具备健全人格的学 生. 这才是大学的最高宗 旨的核 心 1 - 2 “ 培养健全人格” 的教育 目的 学理念得 以确立并对后世的大学产生深刻影 响 由京师大学堂转变而 蔡元培在《 大学令》 中指出 , “ 大学应 当教授高深学术 , 养养成硕学 来 的北京大学 .不可避免的带有浓重 的封建衙 门作风 . “ 教授治校” 把 让 真正懂得学术 的人来管理学校 闳材 , 应用家为宗 旨。” ①蔡元培所主张 的大学教育 . 是 以人为 中心的 推动学校发展 的责任交给教授 . 教育 , 教育要 培养人 的德智体美 、 发 扬人性 , 完善人格 , 实现人 的全 面 近年来 . 大学聘请 明星做教授成了一种流行 的风气 但是 . 由于工 这些 明星很少履行 自己的教授职责 。 明星到高校给学生讲课 . 协调发展 , 其 中心是人。 ②健全 人格是指人 的整体的精神素质 , 人的全 作太忙 , 分享 自己的成功 经验 . 不失 为一 种独特 的教学 面、 自由和充分 的发展 , 是要通过德育 、 智育 、 体 育和美 育的和谐 发展 , 讲述 自己的人生故事 . 使 生理 、 体能与心理 、 精神等方面相互协调 。 方法。 但 问题在于 , 一些明星是否有诚 心、 有实力为学生授课 ?大学为 1 - 3 “ 思想 自由. 兼容并包” 的办学原则 了提高知名度 , 热衷 于利用 明星进行炒作 . 这本身就是 一种浮躁和急 蔡元 培先生在《 致( 公 言报) 函并答林琴南 函》 中对大学办 学原则 功近利的表现。 大学是求学的圣地 , 天职是教书育人 。 大学是体 现科学 应 当体现文化 的尊严 。它必须与世俗 的浮华 与虚 进行详 细的阐述 : “ 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 例 . 循 思想 自由原则 . 取 与人文精神的地方 . 兼 容并包 主义 , 与公所提 出之 ‘ 圆通广大 ’ 四字. 颇不相背 无论为何种 名保持应有的距离 . 而只对达到相 当高度的真知与学识致敬 如果大 学派 , 苟其言之成理 , 持 之有 故 . 尚不达 自 然 淘汰之命运者 . 虽 彼此相 学一味媚俗 , 最终损 害的, 将是大学高洁 的品格。 2 . 4 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反, 而悉听其 自由发展 。 ” 蔡元培先生极力主张学术 自由、 思想 自由、 言 论 自由 . 反对学术上 的独立独行 、 门户之见 . 在学术界只要“ 言之有理” 北京 大学在改革前 内设有文 、 理、 法、 商、 工5 科. 各科下 设若 干 蔡元培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 中队北大的学科与教学体质进行了 都应该不予以干涉 . 使北 大“ 为学术而学术 ” 、 “ 学术独立 自由” 的思想 门。 深 入人 心 。 改革 。 ①扩充文理 。 从北大不 断发展演变 的教育改革 . 我们深刻得知一 个 国家 的高等教育体系首先应 当是多种层次 、 多种 门类 、 多种体制 的 . 2 . 具 体 措 施 的 现代 借 鉴 意 义 这样才能 在不 同的教育方式 和管理模式 的背景 下培养 出社会需要 的 2 . 1 抱定 宗旨. 改 变 校 风 先进高等学院的科 系已得 到快速发展 . 但并不完善 . 继续 蔡 元培先生 刚任 职北大时 . 北大封 建官僚习气很浓 . 学生入学不 各种 的人才。 为求学 , 把大学作为取 的官史资格的机关 。 而在当代 . 仍然有很 多学生 发现科 与科之间的关系 .更加优 化设计科别是高等学 府仍需努 力的
蔡元培与北大的教育改革实践
蔡元培与北大的教育改革实践
、
《 学与术》 的专论文章 , 认为 “ 学也者 , 组织成立 了“ 中华平 民教育促进总会”都广 , 观察 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 ;术也 泛开展了平 民教育运动的实践运 动, 将平 民
者, 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 教育运动视作救 国救 民和改 良社会 的重要 。 他还认同“ 学者术之体 , 术者学之用 ” 手段 , 力求使工农与劳苦大众获得接受教育 的说法。 近代翻译家严复在向国内民 的基本权利与发展机会。
,
-
”
翕 林宿儒 向现代新型知识分子 的巨大转变 。 科的界限 , 进行广泛的沟通借鉴学 习方属上 完全符 合普通 民众谋求 自身发展与解放 的
对东西方不同文化 的认识当中, 蔡元培具 策 , 因为“ 这是 文与理” 学科之间的有效沟通 根本权益 , 对于促进 中国国民的基本素质提
亍 独特 的体会心得与先进理念 , 他潜心撰写 能够为师生发展构建一个思想 自由、 学术开 高和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蔡 指 出 :在他一 辈所 谓有新思想新学 对大多数 国人文化水平欠缺的落后现象 , “
庶 方 打破 问的人物 , 只有蔡元培真懂得西洋 的 元培提 出应当坚持教育 的“ 民” 向,
思 想 和文 化 。 ”
以往中国社会 当中存在的穷 富贵贱有别、 劳
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 间, 蔡元 心劳力有别 的腐朽教育理论 , 认为 “ 无时不 口
蔡元培特别关 心和重视发展女子教育 , 女 材或文章 , 中西方文化 的概念和特征 “ 围绕 囊括大典 , 网罗众家” 的高等学府 , 应该 广 并 在对 中西方文化 的观察 比较 中构建 出完 生 行了比较充分细致 的表达和论述 , 认为中 泛吸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的知名学者 , 百 整的女子教育思想体系。 面对影响中国几千 可 文化是各有所长和各有特点 , 反对那些要 家争鸣 , 自由发展 , 同时他 鼓励 培养 学生 的 年来 的“ 女子无才便是德” 男尊女卑” 和“ 的 说“ 西洋科 学破产 ”要么说“ , 中国旧文 明 自由主动思考和独立学术研究能力 , 积极支 封建腐朽思想 , 他一 向予以坚决反对和愤然 殳 有价值” 的极端观念 , 秉持人类 在共 同经 持学生们成立各种学术讨论会和研究会 。 比 驳斥 。蔡元培认 为, 国家要富强 , 民族要繁 芊 基础上必然会有一种普遍性的理论 指导 如罗素访华期间 , 北大师生就曾 自发组成了 荣 , 那么男女教育就应该遵循权利与义务平 理的看法。 蔡元培曾邀请西方著名哲学家 个校 内的“ 罗素学说研究会”罗素在华时 等原则 , 人人 益受教育 ”这 自然要包括 , 即“ , 思想家杜威 、 罗素等高级学者到中国和北 均在此处对北大师生授业解惑 , 每周参加一 女子教育在 内了。 蔡元培曾多次到欧美多国
略论蔡元培北大改革的现代意义
JU N L FH N NM S EI O AIN 院学报 A LE E O R A U A AS D V C T A C NC L O LG O 湖南 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 L EH I C M A O T
V】 2 o 0 1 N. J 4 .
[ 收稿 E期] 2 1 — 5 1 t 02 0 — 3 [ 作者简介] 李巧平(93 )女, 17 一 , 湖南长沙人,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讲师, 研究方向: 课程与教 学论。于慧慧 (9 7 ) 女 , 17 一 , 湖南会 同人 , 贵州铜仁学 院讲师 , 究方 向 : 研 课程与教学论。 . [ 基金项 目] 本文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 目重点教研教改课题 “ 传媒 类高职 院校 通识教育研究与实践 ”
树立 了一 面旗 帜。
一
蔡元培在《 大学令 》 中指 出: 大学应 当以 “
教授 高深 学术 , 养成 硕学 闳材 , 国家 需要 为宗 应 旨。 … 蔡 元 培 所 主 张 的 大 学 教 育 , 以人 为 ” 是 本, 培养人 的德 智体美 , 扬人性 , 善人格 , 发 完 实
、
u .2 l 1 0I
略论 蔡元培北大改革的现 代意义
李 巧 平 于 慧 慧 2
( .湖南大众传 媒职业技术学 院 教务 处 , I 湖南 长沙 4 0 0 ;.贵州铜仁学 院, 1 10 2 贵州 铜仁 54 0 ) 5 30 [ 摘 要】 蔡 元培是我 国近代伟大 的民主主义教育 家 , 的教育思想 为我国近现代 教育发展做 出 他
人 的整体的精神素质 , 人的全面、 自由和充分的 发展 , 是要通过德育 、 智育、 体育和美育 的和谐 发展 , 使生理、 体能与心理、 精神等方面相互协 调。蔡元培先生强调教育在于使人免于奴化, 培 养人 的独立人格、 自由意志, 开发潜在的能力, 实 现 自由发展 。蔡元 培将 大 学教育 视 为整 个 国 民 教育的根基。大学的教育 目的应该是实现德育、
蔡元培的北大改革
蔡元培的北大改革蔡元培先生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提出先进的教育思想,实施教育改革,创办学校,为中国的教育打下基础。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
教育部成立后,于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大学的革新整顿,蔡先生首先对课程进行了调整,取消了经科。
后又依据各地高等大学的质量情况,设立了大学预科,附属于大学,以提高教育质量。
1912年5月蔡先生在北大的开学典礼讲演中强调:“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这是他对大学的定位,也是他对大学办学宗旨的第一次阐述。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革。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因此,他改革北大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主要措施如下:①改变学生的观念。
②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③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革新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他认为“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都可以在大学里自由地研究和讲授,并认为这是各国大学的共同准则,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对学术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1912年由蔡元培主持制定的《大学令》中,即已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但直到蔡元培任校长后才真正实行。
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实践及其现代启示
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实践及其现代启示作者:赵雪晶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本论文探讨了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时代背景,在改革北京大学中的实践,以及对现代的评价和启示,分别在教育和管理的角度论述了他改革北大的时代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意义,更为当代大学的管理以及学生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五育并举的教育理论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教育独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对高校的发展和学术氛围营造的启迪;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实践队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蔡元培;教育;管理;意义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07-011.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背景北大的前身是189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
辛亥革命后,虽改名北京大学校,但大多数学生继承前清老爷式的作风,不认真读书,只想混张毕业文凭,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
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既面临着亡国的威胁,又目睹了清政府腐败无能的事实;既痛恨帝国主义的暴行,又羡慕西方列强的器械先进。
蔡元培在如此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民族危亡之际,迈出了从士大夫到新型知识分子转变的坚实步伐,北京大学在他的改革下呈现了当代大学的活力。
2.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实践2.1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所谓五育是指"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在他看来五育联系紧密,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是立国立民的根本,国家的强盛繁荣离与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开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公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又离不开美育。
为此他指出"譬之人身,军国民教育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德教育者,呼吸机,循环机者,贯穿全体;美育者,神经也,用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
此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
"[1]现阶段中国,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中国的教育更公立化,教育的目的被大部分的文凭取代,而那些文凭称为人才市场上删选人才的有力凭证,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很多高校还有职业教育学校就大力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教育带给人隐性的影响往往被忽略,近些年来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正是在尽力弥补教育在这方面的缺失,所以五育并举的理念在此时提出显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必要性,教育功能的均衡性不能全部因为市场经济而全部失衡,以至于出现高学历低道德的结果。
从蔡元培的教育体制改革看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中国内部军阀割据严重,外部侵略不断,战乱依旧频繁,人民生活疾苦。
虽然当时时局不够稳定,但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很多有识之士,将先进的文化和办学方式带到了中国,使得当时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赢来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
提到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制度,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一直致力于封建教育制度的改革,为发展中国新兴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年少时博览群书,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甲午战争之后,开始接触西学。
在此期间,他曾多次赴国外留学考察、学习,为后来的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蔡元培于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在蔡元培就任之前,北京大学学校制度混乱、学习风气日益减弱、封建落后文化漫溢。
虽然当时很多人都劝其不要接受任命,但他在孙中山等人的支持下,决定接受这一任命,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
蔡元培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中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的提出明确了大学的办学宗旨,为接下来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一、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的具体改革方面:(一)整顿教师队伍,为大学挑选热心于学术研究的老师。
北京大学之前之所以学校制度混乱、学习风气日益减弱、封建落后文化漫溢、学习氛围不浓。
很大程度上在于老师不热心于学术研究。
因此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为大学挑选那些热爱学术、学文问研究的教师,以此来改变学校的教学、学习氛围。
在教师的挑选上,他着重聘用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
同时这些人无论出身贵贱,学历如何,都已与录用。
相反地,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不热心于学术方面研究的,无论他是什么人都将被辞退。
(二)学生的观念,提倡思想自由旧时的北京大学学生将大学作为升官发财的跳板,读书只为做官,而忽略了读书的根本目的。
而这也是旧时北京大学学校制度混乱、学习风气日益减弱、封建落后文化漫溢、学习氛围不浓。
北京大学崛起的动力:蔡元培教育改革
、
蔡 元培 对 北 京 大 学 的 贡 献
蔡元培( 1 8 6 8 -1 9 4 0 ) 是 中 国教 育 史 上 著 名 的教 育 改 革
家。他于 1 9 0 7 年 赴 德 国 留学 , 归 国后 , 于1 9 1 7 年 出任 北 大 校 长 。他 立 足 北 大 实 际 , 开 始进行 大 刀 阔斧 的改 革 , 在 风
中 国古 代 大学 理 念 与 立 足 科 学 、 民 主 与 自 由 的 西 方 现 代 大
学理念集 成 融合 , 形 成 了 其 独 树 一 帜 的 中 西 合 璧 的 大 学
理念 。 ” E 2 ] ( 一) 学术 自由 “ 柏林大学 的建 立不 只是 增加 了一 所大 学 而 已, 而 是
第 1 2卷 第 6期
2 O l 3年 1 2月
淮 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H UAI B EI P R0FES S I ONAL AND TECHNI CAL COL LEGE
Vo 1 . 1 2 NO . 6
De C .2 O1 3
北京大学崛起 的动 力 : 蔡元培教 育改革
周 菲菲 , 乔
( 1 .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 天津
虹。
8 3 0 0 4 3 )
3 0 0 3 8 7 ; 2 . 新 疆 教 育 学 院 外 国语 分 院 , 新疆 乌鲁木齐
摘 要: 蔡元培 1 9 1 7 年 任北京大学校长后 , 开 始推 行 学术 自 由 、 采 用 选课 制 、 重视研 究和设 立研 究生院等 改革措施 , 在 他 的 改 革 下 北 大 校 内社 团 、 各类刊物不断涌现 , 各 种 学说 相 互 争 鸣 。
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措施
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措施
1.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旨在普及教育,让更多人接受基础教育。
2. 推行新的招生政策,取消门第背景的限制,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判标准,提高北大的招生公平性。
3. 引进西方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个人研究。
4. 开设新的学科,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5. 提倡学术自由,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不受政治力量的干预。
6. 开展教师培训计划,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7. 建立图书馆和实验室,提供先进的学习和研究设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好的支持。
8.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招聘外籍教师,引进外国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9. 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10. 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11. 建立学生自治组织,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2. 提高教育经费投入,增加教育资源,改善学校设施和师生条件。
13. 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强交流和沟通,提高管理效能。
14. 鼓励学术研究和创新,设立奖学金和科研项目,为优秀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机会和支持。
15. 加强社团和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
蔡元培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蔡元培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中国教育、文化界的杰出人物之一,其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使命,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文化名人\,他的思想给当代带来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蔡元培思想的历史价值1.1宣传和推行国民教育蔡元培是中国最早的国民教育倡导者之一。
他主张实行以国民为基础的全民教育,反对旧式的科举制度和优裕阶层子弟儒学教育,提倡实用的教育和知识的普及。
通过宣传推行国民教育,蔡元培为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提供了普及教育的基础。
1.2 倡导改革思想蔡元培主张通过改革来振兴中国,他提出应当采用西方先进的政治机制,推行法治、宪政等制度,以此来取代腐败的清政府和封建式的社会制度。
他的政治改革思想有利于减轻贫困人民的生活压力,消除社会不公,提高整个国家的的政治和社会效率。
1.3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蔡元培在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中西文化的交流。
他在德国留学期间,不断地将中国优秀文化传达给友人。
他的西方教育体系的管理带来了大量的新思想和技能,以及对中西文化的理解。
他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传承了中西文化交融的优良传统,促进中华文化的进步与繁荣。
二、蔡元培思想的现实意义2.1 引领教育改革蔡元培在推动国民教育事业方面的影响力深远,他为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创新中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借鉴。
目前,中国的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应试教育、校外培训机构暴利等,导致学生们在教育环境中生活压力巨大。
这也让蔡元培的优良思想更加有现实意义。
借鉴蔡元培的思想,坚持实用教育,重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个性化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领域的变革。
2.2 推进文化多元发展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在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更要挖掘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蔡元培倡导推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思想在今天同样适用。
浅析蔡元培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蔡元培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蔡元培大学教育兼容并包教授治校论文摘要:蔡元培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在北大的实践对近现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他反对把大学作为官僚养成所,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
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主张发展学生个性,实行选科制。
反对文理相隔,主张文理沟通。
反对校长独断独行,实行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制度。
这一系列大学教育改革思想,对于当今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素质教育、高校改革创新以及课程建设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着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他长期致力于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的研究,多次专门考察德国和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深受西方大学理念的影响,为高等教育改革奠定了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
蔡元培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学是什么,古今中外学界有不少论述。
古代的“大学”教育指的是最高层次、最完善的教育。
《说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学,觉悟也,从教形,意尚蒙也”。
《大学》在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的《大学章句》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认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渭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蔡元培先生的心目中,“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基于这种“大学观”的大学理念,蔡元培把个人学识和时代要求紧密结合,再加上他又较长时间主持北京大学,有丰富的大学教育实践经验,因而形成了颇有创建性的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一、大学应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大学,按照蔡元培的理解,是指“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一个思想包罗万象、言论百家争鸣的场所。
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对大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 萌发于“ 五四” 之前, 发展兴盛
北 京大 学的 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
学生多出身于贵族官僚之家, 人大学堂的目的是为 于二十世纪2 0 年代。那时的北洋政府根本不重视教育, 为 的学校, 校政腐败, 学校制度混乱, 学生求官心切, 学术空 维持教育基本发展, 教育界发起了向 北洋政府争取教育经费 升官发财。 封建文化泛滥, 不少师生品行不检等。1 9 1 6 年1 2 独立的斗 争, 后形成教育独立思潮, 并成立了“ 全国教育独立 气淡薄,
Vo 1 . 2 4 No . 3
Ma v 2 01 3
蔡 元培 的高 等教 育 思 想对 大 学改 革 的现 实 意 义
张鑫 韵 , 刘丽芳, 王 天 烽
( 武汉工程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 3 0 2 0 5 )
摘 要 : 蔡 元培 的 高等 教 育思 想是 中 国传 统 文化 精 华 与 西方 现代 文 明相 结 合 的 产物 , 他 的 高 等教 育 思 想与 实践 主要 体现 在 教 育独 立 思想 以及 改革 北京 大 学 的教 育 实践 上 。笔 者 在 对 其教 育 思想 进 行 具 体 分析 的基 础上 , 从 大学 的 目标 、 大 学的 宗 旨、 大 学的 办 学原 则 以及 大 学 的 办 学 体 制 等 几 个 方 面探 讨 了蔡 元 培 的 高等
业的强烈愿望, 这在当 时无疑具有一定的反帝反封建的 进步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1 2 基金项目: 武 汉工 程 大学 教 育研 究课 题 ( 2 0 1 0 0 6 )
为了 贯彻落实“ 教授治校, 民主管理” 的原则, 蔡元培主
作者简介: 张 鑫韵 ( 1 9 8 5 一) , 女, 湖北 武 汉人 , 硕 士研 究 生 , 主 要从 事 高 等教 育北京大学校长后, 对北大进行了全面地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txt师太,你是我心中的魔,贫僧离你越近,就离佛越远……初中的体育老师说:谁敢再穿裙子上我的课,就罚她倒立。
蔡元培北大改革启示陈汝平(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系,重庆400047)摘要:蔡元培执掌北大时,在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而卓有成效的改革,从此,使一座衰败腐朽的封建学堂获得了新的生命。
本文选取蔡元培当年北大改革的部分思想和举措,结合当前状况,阐明其对今天我国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建设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北大改革;启示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
民国成立以后,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初的民主改革,但由于继承了老式学堂的传统,加上袁世凯复辟的一些政治气候的影响,北大的封建沉疴未去,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
1917年,蔡元培先生赴任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入主北大后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而卓有成效的改革,使这所充满封建僚习气的学校一跃成为中国首等学府,使一所衰败腐朽的封建学堂获得了新的生命,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蔡元培对北大改革的思想和经验对今天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也有着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转变师生观念,明确大学的宗旨蔡元培早在1912年担任教育总长时就强调,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但当时的北京大学,学生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读书仅仅是为混资历谋官位;教员中也有不少是不学无术的人,课堂讲授敷衍塞责。
蔡元培认为教师不热心学问,学生追求的是当官发财,这是北大“著名腐败”的总因。
因此,他改革北大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蔡元培在1917年1月9日的演讲中为北大设计了未来:“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
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外人每指责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蔡元培教育实践以及影响
一、蔡元培的教育实践1.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蔡元培主张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实践过程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
2.倡导“民主、科学、人文”的教育方针蔡元培提出“民主、科学、人文”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要培养具有民主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改革教育制度,提高教育质量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对教育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提出了“废除科举,实行新学制”的口号,推动了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化。
同时,他还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4.关注职业教育,培养实用人才蔡元培认为,职业教育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他提倡“实业救国”,注重培养具有实际技能和素质的实用人才。
在他的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
5.关注女子教育,提高女性地位蔡元培主张女子教育,认为女子教育是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他提倡女子教育要注重培养独立、自主、有责任感的女性,提高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
二、蔡元培教育实践的影响1.推动了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使中国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
他提出的“民主、科学、人文”的教育方针,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他的推动下,中国教育制度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
2.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独立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这些人才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使教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
他提倡的“实业救国”理念,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还关注女子教育,提高了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4.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和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教育独立”的教育思想,虽然是在特点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标签:蔡元培;教育独立;现实意义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毛泽东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辛亥革命前,他通过兴办教育进行反清革命活动。
民国成立初,他以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身份,坚决清除教育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因素,苦心规划民国教育的未来。
1917年赴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蔡元培一生著作极丰,论及教育得各个方面,特别对高等教育深有研究。
他的五育并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独立等思想至今仍绰绰生辉。
其中“教育独立”是蔡元培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本文就其“教育独立”思想的提出背景、具体内容、等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启示。
一、教育独立思想提出的背景“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军阀混战,经济凋敝,北洋政府又不重视教育,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比例极低。
有限的教育经费还经常任意拖欠,甚至被挪用停发,导致教育经费奇缺。
这引起教育界的强烈不满。
“五四”前后由拖欠教育经费、积欠教职工薪资引起的请愿、罢教、罢课风潮此起彼伏。
为维持教育的正常进行,教育界发起了向北洋政府争取教育经费独立的斗争,进而形成内容广泛的教育独立思潮。
同时西方教会教育对中国文化教育有许多制约和不良影响。
在以上历史背景条件下,一贯主张思想、学术自由的蔡元培先生积极倡导和支持教育独立思想和运动。
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观点,并不仅因为中国教育所面临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原因。
他本人就是个学贯中西的自由主义者,提倡自由,崇尚自由是他的一贯立场和作风。
蔡元培曾多次赴欧洲许多国家留学和访问,曾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学习。
当时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高等教育引领全球,蔡元培深受洪堡的教育自由思想的影响。
蔡元培办学措施
蔡元培办学措施(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
蔡元培认为,教师不热心学问,学生把大学当作做官发财的阶梯,这是北大"著名腐败的总因”。
因此,他改革北大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①改变学生的观念。
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
蔡元培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者也。
”他要求学生从此以后,一定要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
②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教师群体的学术水平是一所大学学术水平的标志,也是把大学建成学术研究机构的重要保证。
他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认为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不管他的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都应加以聘任。
③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进行学术研究。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以后,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各科研究所。
蔡元培还十分注意丰富图书馆藏,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
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在将北大导向注重学术研究的同时,蔡元培还努力在师生中提倡道德修养,他倡导成立各种体育会、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演剧会等,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
(2)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蔡元培明确声明,在学术上"循‘思想自由’ 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这是他改革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的聘任上。
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网罗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3) 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在1912年由蔡元培主持制定的《大学令》中,即已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教务管理原则,规定大学设立评议会,各科设立教授会,但在北大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蔡元培任校长后,当年即组织了评议会,从全校每五名教授中选举评议员一人,校长为当然的评议长。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对大学管理的启示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对大学管理的启示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措施,对我们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学生方面――端正学生动机端正学生学习动机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在当今的高校里,不乏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目的,到底学习深造是为了混得一纸文凭,还是为了就业铺路,还是仅仅为了逃避社会。
许多学生对此很是疑惑。
在这样不明朗的学习动机下,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所以在高校建设过程中,只有端正了学生的学习观,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气氛。
因此,学校应当在开学典礼、学术讲座、文化交流会等场合阐明大学办学的深层内涵,学习的根本宗旨,使得学生对此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除此以外,为了更好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应在注重其学术知识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各种社团、学会、兴趣小组等,充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减少“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教师方面――优化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针对现在高校的教学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因为当今很多的大学里存在着“近亲繁殖”,关系户层出不穷,本校毕业生优先留在学校任教,而外来的有真才实学的真正人才却受到各种排挤而难以进入学校。
因此,真正人才大量流失,那些鱼目混珠的人却在学校里势力不断。
学校的学术水平自然不能得到提升,所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坚持“学而优则仕”的原则,能者上、庸者下,适者生存。
这才是真正为学校和学生谋福利的举动。
另外应当坚持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原则,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教师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思想,热衷于学术研究,不断碰撞出学术火花。
营造出一个自由、浓厚的学术氛围,使整个校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课程方面――“学”与“术”协调发展课程设置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协调好“学”与“术”的关系。
学分制的出现是现代高校的标志之一,其初衷是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学分制在实行过程中,学生依然是按照学校规定的固定进行学习,在期末考试中以成绩给学生记分,“考前突击”的弊端日益凸显,我们要改革学分的考核评价机制,在授予学分时更加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精简版)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组织了一个聘任委员会,协助校长聘任教职员,蔡元培在制度上明确了教授在治校选才上的重要作用,这一条说明蔡元培在用人上坚持自己把好最后一关,“兼容并包”聘任制体现了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精神,也反映了蔡元培珍惜人才、知人善,由于蔡元培重视延聘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各方面人才,使北大教员队伍发生了变化,延聘人才的同时,蔡元培大胆地解聘了一批不称职的中外教员,比如,徐佩铣是北大当时既无学要求之严格。
第三,群策群力,又最后把关。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组织了一个聘任委员会,协助校长聘任教职员。
委员以教授为限。
除了他所看准的杰出才能的人他亲自聘任教授外,在聘任其他教师时主要还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尤其看重教授们的共同。
蔡元培在制度上明确了教授在治校选才上的重要作用。
规定聘任委员会非校长或其代表人出席不得开会。
这一条说明蔡元培在用人上坚持自己把好最后一关。
凡新聘或延聘的教授都要经过委员会的审查与投票决定,审核相当严格。
第四,真才实学者终身聘任,不称职者解聘。
“兼容并包”聘任制体现了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精神,也反映了蔡元培珍惜人才、知人善任的民主作风。
由于蔡元培重视延聘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各方面人才,使北大教员队伍发生了变化。
文科、理科方面他都长期聘任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教授。
延聘人才的同时,蔡元培大胆地解聘了一批不称职的中外教员。
比如,徐佩铣是北大当时既无学问、德行又差的一个教授,他组织过声名狼藉的“探艳团”。
所以蔡元培上任不久就解聘了他。
辞退外籍教员一事,也曾引起不少风波,但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蔡元培敢于顶住帝国主义的压力,表现了他革新的决心和勇气。
三、对当今我国高校用人制度改革的启示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呼声已有多年了,但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无法真正体现,也未能对教育产生影响。
近几年来,有些高校虽然开始进行了内部管理体制上的改革模式,但各高校的各种所谓聘任还只是对局部岗位的聘任,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_知识拓展: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
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改革家,于1917—1923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任校长前的北京大学承袭于京师大学堂,是一座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封建学府,学生继承清末老爷式作风,只想混个文凭,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
教员对学术研究并无兴趣,混饭度日的大有人在。
蔡元培抱着整顿腐败的决心,到校视事后,在1917年1月9日发表就职演说,明令:“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并向全校一千余名学生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抱定宗旨;二、砥砺德行;三、敬爱师长。
”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引进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实行“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方针,除旧布新,开高教改革之先河,导高校管理之新路,对旧北大作了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
一、学术研究为立校之根本蔡元培强调学术研究为立校之根本,在出任北大校长时,就决定其改革的首要目标:“延聘纯粹学问家,一面教授,一面与学生共同研究,以改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
”此后,他又反复强调:大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
要办好一所大学,使其在学术方面有所建树,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和教学制度等三方面的因素,并着手在这三方面进行了改革。
蔡元培对教员的选择,坚持严格的学术要求。
他认为:“选聘教员,不但要求有学问的人,还要求于学问上很有研究的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的。
不但对世界的科学取最新的学说,就是我们本国固有的材料,也要用新方法来整理它。
”他物色教员不重资历,注重学识,如聘任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后又聘请了李大钊、鲁迅、周作人、杨昌济。
同时,蔡元培深知,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就要革除他们年年抄发讲义的陋习,要求他们在教学之余从事必要的学术研究。
在他主持北大的第一年,便要求各学科成立相应的研究所,由专业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共同探讨学术问题,既浓厚了学术风气,也促进了各人研究问题的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积极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蔡元培在进行北大改革时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允许各种学术派别自由发展,允许有不同学术
观点的人在大学任教,这是思想自由的原则,也是大学的特色所在。蔡元培认为“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4],并认为这是各国大学的共同准则,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对学术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蔡元培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的聘任制度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既聘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来校任教,也延请了持复辟政见的辜鸿铭等旧派人物执教。
八十多年后的今天的大学生的求学观念又如何呢?时代变了,但学生求学的功利性目的较之八十多年前并没有多大的转变。今天,什么专业热门,毕业以后好找工作,收入较之其他专业要高,人们就争相学习什么专业,像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一直是学生们报考的热门。当然,由于现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学生们在选择自己就读专业的时候为将来打算本无可厚非,说明他们存在着忧患意识,这对于他们学好自己所选的专业是有促进作用的。但事实上他们在学校里又是如何求学的呢?“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在今日的大学校园内极为普遍。在今天校园内,考试作弊,为求过关而“通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泛滥,很多学生求学的目的仅仅是为混一张文凭,为日后找工作寻一块“敲门砖”而已。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今天的学生不转变观念,端正学习态度,那今天的高等学校教育状况与蔡元培改革北大以前的北大教育状况又有多大的差别呢?多年前在媒体上广为报道并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的“中日小学生夏令营”的事件引发人们对中日下一代差距的反思。报道中的那些小学生应该就是今天的大学生了,而他们现在在大学里的学习观念如呈上述情况,那又会与人家形成多大的差距呢?这恐怕应引起我们更深的思考。
素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潜心研究学问,做学生的表率,反对那种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教师。人才的培养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依赖于教师。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前人早已有了诸多的论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语重心长地寄语教师:“你不仅是活的知识库,不仅仅是一名专家,善于把人类的理智财富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在他们的心中点燃求知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花。你是创造未来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殊的雕塑家。教育创造真正的人,就是你的职业。社会把你看成能工巧匠,我们国家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种能工巧匠。”[3]但总观今日的学校教师队伍,却存在许许多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一时间北京大学人才荟萃,声誉鹊起。“兼容并包”几乎成了蔡元培和北大的一个标示符。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兼容
并包”使北大具有了别具一格的宏大气象。也正是“兼容并包”使得中国的学术在烽火连天、内忧外患的艰苦条件下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与生机。
但在今日之高校,有很多的大学却存在着极其严重的“近亲繁殖”,本校毕业留校的“人才”能以很快的速度进入学校的当权者阶层而外来的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处处受排挤。在引进外来人才上,“门槛”也要比“自己人”高得多。高校要发展,应该适当借鉴和发扬蔡元培的一些办学思想,提倡教育和学术思想的多样化,不同学术思想之间展开论争,求同存异,以共同促进学术研究的繁荣。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把某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高认识,正是我们拥有自信的表现。尽管有的学生可问题,但可以肯定,更多的学生将会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美好人生与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在用人上,也要积极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依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对教师进行选拔与任用。北京大学现在正进行的“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被认为是继蔡元培之后北大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值得我们认真关注。
陈汝平(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系,重庆 400047)
摘 要:蔡元培执掌北大时,在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而卓有成效的改革,从此,使一座衰败腐朽的封建学堂获得了新的生命。本文选取蔡元培当年北大改革的部分思想和举措,结合当前状况,阐明其对今天我国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建设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北大改革;启示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民国成立以后,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初的民主改革,但由于继承了老式学堂的传统,加上袁世凯复辟的一些政治气候的影响,北大的封建沉疴未去,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1917年,蔡元培先生赴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入主北大后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而卓有成效的改革,使这所充满封建僚习气的学校一跃成为中国首等学府,使一所衰败腐朽的封建学堂获得了新的生命,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蔡元培对北大改革的思想和经验对今天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也有着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转变师生观念,明确大学的宗旨
蔡元培早在1912年担任教育总长时就强调,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但当时的北京大学,学生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读书仅仅是为混资历谋官位;教员中也有不少是不学无术的人,课堂讲授敷衍塞责。蔡元培认为教师不热心学问,学生追求的是当官发财,这是北大“著名腐败”的总因。因此,他改革北大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蔡元培在1917年1月9日的演讲中为北大设计了未来:“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责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学问之深浅,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果欲达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1]蔡元培的这番演说为转变学生和教师观念打下了基础:
(一)转变学生的观念。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长。他又于1918年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2]他这是针对当时北大的学生求学的功利目的提出的,当时到北大求学的学生想的都是日后的升官发财,“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他要求学生一定要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在蔡元培看来,“大学”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就业而是研究学问,研究学问应该是纯粹的、自由的,而不是功利性的、工具性的。蔡元培认为,真正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和其他人的区别在于:他不再是为获得升官发财的机会去生活,而是将过一种有价值的生活;他是为数不多的不被世俗之气所同化的人,是将帮助这个国家重新获得道德准则收稿日期:2003-10-14作者简介:陈汝平(1975-),男,重庆江津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系,硕士研究生58人。
首先是教师人才的流失问题。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出现许多优秀教师纷纷转行或跳槽的现象。作为选择教师职业的从教者,如果不树立终身从教的观念,不树立安于清贫,以从教为乐的思想,不能自觉抵制物欲的诱惑,是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中去的。这对于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极为不利。
其次是教师学术研究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问题。教师群体的学术水平是一所大学学术水平的标志。但现在有些教师,自己学术不精但又加强学习以期提高,一本讲义几十年都不变,甚至照本宣科。据调查,我市30多所高校中,有不小比例的教师是一字不落地在课堂上念教材。另外,有的教师在私人利益上斤斤计较,成天就想着自己能够得到多少课时费,有的教师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而不管自己有多少“斤两”,猛开乱开新课的教师在许多学校可能都不是极少数;有的教师醉心官场,整天勾心斗角,就是不把学术及自己的本职工作放在首要位置。都说“学为师,身正为范”,试想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日后又以这样的姿态去教他的学生,那我们的教育可能就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值得庆幸的是,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建设,这为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光明的前景。改革要取得成功的前提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首先就是从改变师生的观念着手的。今天,全国各高校在进行着各种改革,但我们要在教育领域取得新的成就,紧跟世界潮流,当务之急就是要转变人们过去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新的学校观、知识观、人才观、师生观、多元教育价值取向观等新的观念,学校教育教学才会与时俱进。
(二)整顿教师队伍,转变教师观念。蔡元培在教师聘
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都可以聘任做教师。在蔡元培的领导下,钱玄同、李大钊、辜鸿铭、刘师培、马叙伦等具有不同学术背景、不同政见、不同学术观点的人一时云集北大,这是蔡元培在用人制度上的不拘一格的重大改革。蔡元培还对北大的教师队伍在专业
(二)对学科和教学体制进行改革。
蔡元培在学科和教学体制上的改革,首先是进行了文理扩充,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蔡元培认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与术的区别就是基础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区别。学生在学校必须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只有把基础打好才谈得上应用。由于当时存在着“轻学而重术”的现象,蔡元培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纯粹是“学理”研究的文、理两科的专业门类进行扩充并加强建设。我们姑且不论蔡元培对文理两科的扩充问题对现在高等学校的影响,仅就他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而言,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因为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谈得上高深的学术研究,“万丈高楼从地起”,没有牢固的基础,要实现蔡元培所倡导的“研究高深学问
(三)废科设系和学分制的建立。
蔡元培在学科建设上要求文理沟通。为了避免文理科学生相互隔绝,互不沟通他采取的一个重要改革措施就是清除人为的科际障碍,废科设系。北大于1919年废除科,改原隶属于科的学门为系,废学长,设系主任。原来的文、理、法等科分别改为不同的院。蔡元培的这一施得到了后来高校的继承和发展,现在的高校基本上都是按照院、系的方式来对学校进行逐级管理和安排的。学分制是蔡元培效仿的美国大学中通行的学籍管理方法。他认为同在一个年级或一个专业的学生,由于其能力和兴趣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学校中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蔡元培改年级制为学分制体现了他崇尚自然、发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同时也落实了他沟通文理的思想,为文理科学生相互选修课提供了方便。1922年以后,全国其他高校也纷纷采用学分制,新中国建立后,学分制被取消。九十年代以来,很多高校又开始采用学分制,然而,所谓的学分制也只是徒有其表。表面上看也是在实行学分制,实际上学生仍然是按每学期由学校规定几门学科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只是在期末考试中每门学科考试通过以后再按照有关学分的规定给学生记多少学分,以达到应该修满的学分。实行这样的“学分制”和年级制又有何区别呢?要真正尊重学生个别发展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就必须彻底实行真正的学分制,而不是这种名不副实的所谓的“学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