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专题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优秀PPT优质文档
高考专题文言虚词 用法推断
一、 看语法结构
•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 法。
» ①先母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 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 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 四、 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 用法也不同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 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 b)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 蛇者说》)
•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 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 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 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 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 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 “哉”同义。
•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 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 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 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一、 看语法结构
•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 法。
» ①先母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 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 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 四、 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 用法也不同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 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 b)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 蛇者说》)
•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 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 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 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 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 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 “哉”同义。
•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 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 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 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PPT优秀课件
•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 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
•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 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2021/6/3
14
• 三、看特殊标志
•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 它们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 根据语境认定这些虚词特殊的语法功能,也就 可以推断出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 ②吾其还也。
• 【“其”是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 3、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 eg:秦王恐其破璧。
• 【“其”作代词,代荆轲。 】
2021/6/3
17
• 焉: • 在句末动词后面,一般是兼词。 • eg:风雨兴焉。
•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
• 也: • 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 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表停顿。
2021/6/3
8
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
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使用频率高
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语法功能强
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
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
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2021/、6/3 发展变化大。
2021/6/3
4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2021/6/3
5
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 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2021/6/3
14
• 三、看特殊标志
•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 它们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 根据语境认定这些虚词特殊的语法功能,也就 可以推断出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 ②吾其还也。
• 【“其”是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 3、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 eg:秦王恐其破璧。
• 【“其”作代词,代荆轲。 】
2021/6/3
17
• 焉: • 在句末动词后面,一般是兼词。 • eg:风雨兴焉。
•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
• 也: • 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 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表停顿。
2021/6/3
8
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
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使用频率高
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语法功能强
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
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
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2021/、6/3 发展变化大。
2021/6/3
4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2021/6/3
5
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优秀课件
叹 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词
一、位置推断法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虚
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 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是 语末的感叹词。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 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定)主 + [状] + 谓 +(定)宾
↓
↓
↓
名 、 代
对于虚词来说在句子中经常不用翻译,所以 我们可以用删除观察法,根据删除该虚词后句 子是否通顺或是否改变原意来确定虚词意义。
例子: 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
1.余嘉其能行古道 在动词后,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2.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删去则改变原意,代词。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 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 或相似。例如:
高三语文复复习习课课件件::文文言言文文复复习习之之虚虚词词推推断断法法用用(优共 秀56张 ppPtP课T)件
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复习之虚 词推断 法用(共 56张PP T)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词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高三语文复复习习课课件件::文文言言文文复复习习之之虚虚词词推推断断法法用用(优共 秀56张 ppPtP课T)件
介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
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复习之虚 词推断 法用(共 56张PP T)
一、位置推断法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虚
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 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是 语末的感叹词。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 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定)主 + [状] + 谓 +(定)宾
↓
↓
↓
名 、 代
对于虚词来说在句子中经常不用翻译,所以 我们可以用删除观察法,根据删除该虚词后句 子是否通顺或是否改变原意来确定虚词意义。
例子: 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
1.余嘉其能行古道 在动词后,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2.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删去则改变原意,代词。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 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 或相似。例如:
高三语文复复习习课课件件::文文言言文文复复习习之之虚虚词词推推断断法法用用(优共 秀56张 ppPtP课T)件
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复习之虚 词推断 法用(共 56张PP T)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词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高三语文复复习习课课件件::文文言言文文复复习习之之虚虚词词推推断断法法用用(优共 秀56张 ppPtP课T)件
介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
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复习之虚 词推断 法用(共 56张PP T)
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ppt课件
D代词,哪里 E副词,怎么; F代词,为什么;
G.何不试之?
G副词,怎么;
H.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H通“呵”,呵问。
乎 1.介词 相当于“于”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生乎吾前,吾从而师之
其志可以行乎天下
2.助词 表语气
不亦说乎
疑问或反问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感叹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 表疑问 ) (4)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表感叹 )
.
1.动词
以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皆以美于徐公
用 认为、以为
2.副词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通“已”
3.复音虚词 是以/已是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因此
5.介词
以刀劈狼首
拿、用
何以战
凭、靠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和、跟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
作宾语:什么,哪里
豫州今欲何至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 之民不加多,何也?
然则何时而乐耶?
哪里
作谓语:为什么, 是什么原因 作定语:什么,哪
2.副词表反问或感叹
徐公何能及君也 妇啼一何苦 开国何茫然
怎么(表反问)
这么 多么(表程度) 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 占襟,何其衰也
多么,怎么这样
.
3.代词与“如”、“若”、“奈” 连用,表示“怎么样”
你
若毒之乎?
你们
更若役,复若赋
你的
2.动词
曾不若孀妻弱子
及,比得上
病未若死
及,至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像,似
.
3.连词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 件优秀p pt公开 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 件优秀p pt公开 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①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 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 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
③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 件优秀p pt公开 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根据以下例句,推断① —③句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共20张)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件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件优秀ppt公开课ppt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 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 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 件优秀p pt公开 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定后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前标志) 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
① 蚓无爪牙之利。 ② 夫晋,何厌之有。 ③ 侵之愈急。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 件优秀p pt公开 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 件优秀p pt公开 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①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 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 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
③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 件优秀p pt公开 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根据以下例句,推断① —③句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共20张)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件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件优秀ppt公开课ppt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 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 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 件优秀p pt公开 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定后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前标志) 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
① 蚓无爪牙之利。 ② 夫晋,何厌之有。 ③ 侵之愈急。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 件优秀p pt公开 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文言虚词推断PPT优秀课件
8
推断技巧三:词性界定法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 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 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 实词,哪是虚词。
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10
推断技巧三:词性界定法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词性对 虚词进行归类和记忆。
1
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用法。
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 词: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2
▪ 推断技巧一:标志确认法
(利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1、特殊句式的角度 ▪ “者、也、乃、为、则”可构成判断句。 ▪ “为、所、于”可构成被动句。 ▪ 疑问代词“何”和介词“以”一般构成宾语前置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13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 敏而好学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表因果,“因而”。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第二人称代词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罢了”。
“……的事物”、“……的情况”等。 为+所,表被动 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2、名词,表处所
试一1、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表示被动 2、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所+动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原因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推断技巧三:词性界定法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 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 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 实词,哪是虚词。
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10
推断技巧三:词性界定法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词性对 虚词进行归类和记忆。
1
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用法。
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 词: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2
▪ 推断技巧一:标志确认法
(利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1、特殊句式的角度 ▪ “者、也、乃、为、则”可构成判断句。 ▪ “为、所、于”可构成被动句。 ▪ 疑问代词“何”和介词“以”一般构成宾语前置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13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 敏而好学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表因果,“因而”。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第二人称代词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罢了”。
“……的事物”、“……的情况”等。 为+所,表被动 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2、名词,表处所
试一1、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表示被动 2、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所+动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原因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推断 PPT精品课件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2004-2012年高考广东卷 文言虚词考查情况一览表
年份 考查词语 题干设问 语句
均选 自阅 读文 段 文段 与课 内组 合 2012 为 之 所 以 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 2011 其、以、之、且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2010 2009 2008 2006 2005 2004 之、为、所、于 其、之、以、乃 因、与、以、于 以、因、乃、为 与、且、以、而 于、之、则、其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2013深圳一模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 相同的一组是 • A.三军跨马浮西涧以迫城 夺门以入 • B.太祖兵再聚于关下 所以问计于君也 • C.且虞晖兵再至 城中咸谓周师大兵且至 • D.再乘胜而出 三纵而三擒之
A均为连词,同“而”,表承接。B均为介词,在;向。 C连词,表并列,又;副词,将要。D连状语和中心词, 表修饰;表转折。
教学目标:
1,熟悉虚词的特征及高考考查方式。
2,掌握一定的虚词推断的方法。
•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广东卷)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说明 • Ⅱ、考试能力要求 •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 内涵 词性 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
(四)动词+焉——代词?兼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 焉。 • ③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有青麻头伏 焉。 •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分析:四句中的“焉”都用在句末,且都用在动 词后,但用法不同:①②句中的“焉”充当宾语, 译为“它”作代词;③④句中的“焉”充当补语, 指出动词所涉及的处所,相当于“于此”,是兼 • • • •
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ppt课件
高考文言 虚词例释
.
而
1.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
并列:又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顺承:就,接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转折:但是,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并且,而且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假设:如果,假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因果:因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修饰:地或不译
而 2.第二人称代词
《考试说明》对于文言虚词的考查规定为18个,即“而、何、 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 者、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 言环境中理解、辨析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
.
备课策略
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 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 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 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以 类相从,同类集中。
2、抓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 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 每年必考。
2、题 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 较,考查异同,两个都出自所供文段。
.
考点内容
1、文言常见虚词的范围 2008大纲》明确有18个:
主谓之间
顷之,上行出中谓桥
助词 时间名词后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定语前置标志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 代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 动词 )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取独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后标志)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共23页文档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 课件】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PPT文档23页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 课件】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22页PPT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⑦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 结构助词,可译“的”。
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 主谓语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⑨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 “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 而不是虚词。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 “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 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 “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 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 “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五、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 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 语;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 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 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 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 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 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98全国卷)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④相同,②③相同
B、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C、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D、①④不同,②③不同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 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 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四、联想比较法
联想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 词的典型例句,将句子、意义和用法 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 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断出文 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③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 “噫”“呜呼”等。
④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 “是以可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①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 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 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⑤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得出本句是宾语前置句, 所以“之”起提宾作用。
⑥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 “妪”,可译为“她”。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 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 “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根据以下例句,推断①—③句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课件【优秀课件】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后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前标志) 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
① 蚓无爪牙之利。 ② 夫晋,何厌之有。 ③ 侵之愈急。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六、句式分析法
有些文言虚词用法,可借助句式推断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倒装句】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此句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 “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此句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 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此句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 词“凭借”的意思。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此句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 (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 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许”是动词,作“答应”解,而“以”后的“负”也是动词, 作使动用法解“使……担负”,可以推知“以”作 “而”解, 这样我们可断定“之”是“许”的宾语。作代词解,指代齐国 提出的条件。
第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
虚词推断八法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词语标志法 语法分析法 语气揣摩法 句式分析法 “删’‘换” 法对句互推法 联想比较法 语境分析法
一、词语标志法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 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 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 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 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
② 其概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 道”。
③ 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三、“删”“换”法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 结构助词,可译“的”。
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 主谓语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⑨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 “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 而不是虚词。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 “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 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 “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 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 “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五、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 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 语;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 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 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 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 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 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98全国卷)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④相同,②③相同
B、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C、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D、①④不同,②③不同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 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 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四、联想比较法
联想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 词的典型例句,将句子、意义和用法 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 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断出文 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③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 “噫”“呜呼”等。
④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 “是以可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①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 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 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⑤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得出本句是宾语前置句, 所以“之”起提宾作用。
⑥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 “妪”,可译为“她”。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 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 “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根据以下例句,推断①—③句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课件【优秀课件】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后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前标志) 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
① 蚓无爪牙之利。 ② 夫晋,何厌之有。 ③ 侵之愈急。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六、句式分析法
有些文言虚词用法,可借助句式推断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倒装句】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此句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 “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此句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 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此句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 词“凭借”的意思。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此句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 (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 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许”是动词,作“答应”解,而“以”后的“负”也是动词, 作使动用法解“使……担负”,可以推知“以”作 “而”解, 这样我们可断定“之”是“许”的宾语。作代词解,指代齐国 提出的条件。
第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
虚词推断八法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词语标志法 语法分析法 语气揣摩法 句式分析法 “删’‘换” 法对句互推法 联想比较法 语境分析法
一、词语标志法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 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 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 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 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
② 其概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 道”。
③ 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三、“删”“换”法